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彼得前書第三章

 

四 為配偶 三17

  本段經文的宗旨是勸勉基督徒的妻子,能夠諄諄善誘,帶領異教的丈夫歸主。主要包含兩大問題:「妻子的順服」和「婦女的妝飾」。第七節是本書唯一對丈夫的指示,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Section:TopicID=384}1

  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 開始的時候,原文有「照樣」的字眼,中文聖經闕如,這是承二2125的話。順服並非自卑,而是功能上的差別。軍隊中上士可能比上校能幹,但是只有階級從,尊卑有序,領導統御才能成功。齊家的道理,也在妻子的順服丈夫,但只是對自己的丈夫,不是所有的男性都須如此。無論如何,這樣作乃是快樂家庭的祕訣。

  這樣,若有不信從道理的丈夫 指那些有異教信仰背景的已婚男人。道理有定冠詞,指聖經的道理

  他們雖然不聽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過來 不聽道指用不凓多說話,是無言的品行,被感化原為金融用語,指獲得、贏取之意。上帝花了好大的代價來贏回他們的百姓,不惜犧牲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沒有定冠詞,指一般的言語:「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詩十九3),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Section:TopicID=385}2

  這正是因看見你們有貞潔的品行 貞潔的品行為幸福婚姻的要素。許多解經家提到奧古斯丁之母摩尼迦的見證:她個人的純潔敬虔帶領了放蕩的兒子,成為不世出的聖徒學者;連一生無所事事的丈夫,也在臨終前接受了主。

  和敬畏的心 參閱一17{\LinkToBook:TopicID=330,Name=17},二18{\LinkToBook:TopicID=374,Name=18}的註釋,此處不贅。

{\Section:TopicID=386}3

  你們不要以外面的辮頭髮,戴金飾,穿美衣,為妝飾 這些並非全在禁例,按「雲想衣裳花想容」,愛美是婦女的天性,原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像「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六27),這是相同的「希伯來語風」每日三餐,人之必需,但是如果把這種食欲放在追求永生的事以上,就不對了。史載:有婦女去租戒指來戴,以炫耀其「財富」,並把全身包以金銀寶石,不許人碰。

{\Section:TopicID=387}4

  只要以裏面存凓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 與上一節所述為強烈的對照,是一種新的衣妝。妝飾原文與「宇宙」同,表示一種井然有序的世界,英文的「化品」由此而出。按此新勝於濃妝艷抹,使女人更具魅力。長久是一4說的不能朽壞。溫柔包含了「高雅」、「謙卑」、「有禮貌」、「為人設想」等美德?

  這在上帝面前是極寶貴的 妻子的美麗,不在外面的髮型衣妝,而是在內在的品德(箴卅一30),雖然有些粗魯男子視而不見,但在上帝面前是極寶貴的,耶和華是看內心的(撒上十六7)。

{\Section:TopicID=388}5

  因為古時仰賴上帝的聖潔婦人,正是以此為妝飾,順服自己的丈夫 雖然社會的時尚追求艷麗美容,珠光寶氣,但基督徒婦女應該取法乎上,學習那些順服的聖潔婦人。所有有信心的婦人都稱為聖潔婦人,正如所有的蒙恩男性都稱為聖徒。以此為妝飾即以裏面存著長久溫柔嫻靜的心為妝飾4節)。

{\Section:TopicID=389}6

  就如撒拉聽從亞伯拉罕,稱他為主 彼得對基督徒妻子的勸勉以舊約的撒拉為效法的對象,試觀創十八的背景,可得一斑。聽從為簡單過去式動詞,可能有兩種解釋:(一)指撒拉習慣性地遵從亞伯拉罕,從一而終,成為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件;(二)指亞伯拉罕得悉其妻將有可能老年生子的時候。如果是後者,那相關經文定為:「我既已衰敗,我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創十八12)雖然這件事乍聽起來,真是匪夷所思,到頭來撒拉還是唯命是,順服到底。

  你們若行善,不因恐嚇而害怕 行得正,沒有作對不起丈夫的事,心中坦蕩蕩,「夜半敲門心不驚」,當然就不會畏縮害怕,「雖千萬人吾往矣!」

  便是撒拉的女兒了 正如亞伯拉罕是一切信者之父,撒拉也成了基督徒婦女的表率。凡以謙虛、有禮、貞潔、嫻靜為妝飾的基督徒婦女,都不愧稱為撒拉的女兒了

{\Section:TopicID=390}7

  你們作丈夫的 剛剛談完了六節的「三從四德」,現在輪到你們作丈夫的。雖然只有一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前者,其字數的總和也堪比前六節的總和。

  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 也要本章開頭就有「照樣」的說法,可見順服的功課,不僅限於妻子,作丈夫的也要如此。保羅有一系列的家庭輔導講章,其中有一段說:「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五21)。情理原文作知識,充分了解並體諒對方的需要。同住有人指出這裏有性生活的涵義。

  因他比你軟弱 原文作因他是軟弱的器皿。人對於脆的器皿,沒有不加小心的;越珍貴也就越小心,對妻子也是如此,愛而敬之。

  與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 在靈性上,基督徒夫婦是平等的,他們一同承受生的恩典,不分軒輊。

  所以要敬重他 敬重賦予價值之意。這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其時妻子的地位卑微,附屬於丈夫,有時形同奴隸,彼得竟敢要求丈夫敬重妻子,實在需要道德的勇氣!

  這樣便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 阻礙意切斷、截斷。禱告暢通,沒有切斷。婚姻關係將影響靈性的關係。你們的有些學者謂僅指丈夫,另一批人卻說兩者皆有。事實上禱告也應該涉及雙方。

{\Section:TopicID=391}17

  當今的時代人不太喜歡談論「順服」的事,男人尤其喜歡誦讀彼得前書,而不太喜歡弗五21的「彼此順服」。現代人一直斤斤計較於自己的權利。然而,我們該記得我們所事奉的主,為了我們的罪,忍人之所不能忍的痛,受人之所不能受之苦。因此彼得毫不猶豫地將順服的功課擺列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層面之前。

  作者所強調的是:作為配偶的責任而非權利:前面六節是對妻子講的,不是對丈夫說的;第七節是對丈夫說的,不是對妻子說的。要想感化未信主的丈夫,不在乎像「三元福音」式地疲勞轟炸,或似「電視連續劇」式地目眩神迷,而是給他金錢買不到的東西:「順服之主的順服影響」。

  至於追求時尚方面,却斯理約翰有一句至理名言:「關於衣裝方面,我建議我們不必要第一個趕時髦,但也不必是太落伍而敬陪末座」。要緊的是內在的美──「平常心」,大過任何外在的裝飾。

  夫婦皆為上帝的器皿,雖然妻子較為軟弱,無論如何,都為上帝所專用,因此夫婦兩人,平起平坐,共同享受上帝永生的恩典。如果丈夫要妻子像撒拉,自己也得像亞伯拉罕一樣,保羅會說:「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弗五25)作丈夫的,不妨順服一點點,「死去」一些些,則舉案齊眉,夫唱婦隨,相敬如賓,更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而使禱告暢通無阻。

五 為信徒 三812

  基督信仰的倫理精神應該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在家庭中通行的「夫婦之道」,「主僕之道」也應可適用於教會大家庭之中。世人作興「以惡報惡,以罵還罵」,基督徒的愛心應超越這些;上帝也期待他的百姓「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89節提到「快樂六要訣」;1012節引證詩篇強調生活見證的最高峰,標出熱愛生命,享受幸福的不二法門。

{\Section:TopicID=393}8

  總而言之 非為本書信的結語,而是二11以來「上帝選民的見證」一系列勸勉的尾聲(迄三12)。

  你們都要同心 同心不是「我你的」;或「你我的」;而是「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腓二5),與主的思想認同。

  彼此體恤 原文作「互表同情」,同甘共苦之謂也。我們比較容易與人「共患難」,卻不太容易與人「同富貴」,上帝的命令是兩者兼備(羅十二15)。

  相愛如弟兄 手足之情,同胞之,也應是基督徒的共同經驗。

  存慈憐謙卑的心 原文為兩個形容詞:一為悲為懷;另一為設身處地,遜溫和。

{\Section:TopicID=394}9

  不以惡報惡 不要想「仇」,像一般世俗之見。

  以辱罵還辱罵 這是二23「被」同一字根的名詞。記住:耶穌「被還口」。

  倒要祝福 這是直接根據主耶穌的教訓:「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44)。

  因你們是為此蒙召 上帝呼我們被耶穌拯救,並學習像他(參閱二21)。

  好叫你們承受福氣 一個人成了他人的祝之後,自己就要從上帝承受福氣,教會歷史中的聖徒和殉道士都為此作見證。

{\Section:TopicID=395}10

  因為經上說 原文只有因為,但三1012顯然是脫胎於詩卅四1217,大却的詩篇。

  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 與詩篇原文不是字字相同,但很接近。這是積極的人生觀,雖然在受苦中,仍然強調人生的光明面:熱愛生命、享受幸

  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 惡言詭詐的話,在二1已經吩咐過了。

{\Section:TopicID=396}11

  也要離惡行善 離原文意為傾向外面避開。遠避罪,努力行善

  尋求和睦,一心追趕 追尋和睦,好像賽跑一樣,不屈不撓,鍥而不捨地追趕

{\Section:TopicID=397}12

  因為主的眼看顧義人,主的耳聽他們的祈禱 看顧雙目垂顧;耳聽;是一副全神貫注的模樣,上帝對義人是何等地關愛,與世俗宗教的「平息神怒」之典禮,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惟有行惡的人,主向他們變臉 變臉希臘文是反,或作轉,總是敵視的意思。

{\Section:TopicID=398}812

  上帝選民的見證,到此作了總結,並整理出快樂的六大祕訣:同心合意,互表同情,友愛弟兄,慈悲為懷,謙遜溫和及一味祝福。這些基督徒的美德皆超越世俗的道德標準。

  我們不僅要彼此相愛,還要愛仇敵,更要愛生命。對於未來的逼迫,不必過於啝心,或心懷不平,以致放棄了生存的權利。世上的「壞日子」,可能變成基督徒的「錦繡年華」,只要合乎下列幾個條件。

  (一)我們必須熱愛生命──哀莫大於心死,要有意志去愛生命,靠信心度過人生的難關。

  (二)我們必須控制舌頭──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時煩惱皆因舌頭惹事生非而引起的。

  (三)我們必須離惡行善──單單避惡如探湯還不夠,要再進一步行善,討上帝的喜悅。

  (四)我們必須追求和睦──因為「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五9)我們要找麻煩,麻煩會上門;若一心追尋和睦,最終也必找到。

  凡遇人生逆境,心懷不平,恨惡生命的人,要好好讀詩篇卅四篇,到後來必逢凶化吉,眼淚擦乾,重新腳踏實地,邁向新的人生境界!

伍 上帝選民受逼迫 三13~四19

  三章的下半段揭開了選民受逼迫的序幕,並以基督的出生入死為榜樣;第四章提到受逼迫之不能免,以及上帝之恩典不能無。

{\Section:TopicID=400}一 為義受苦理所當然 三1322

  上帝的選民由於信仰的緣故受逼迫是天經地義的事,在苦難中要甘之如飴,期待善果。1820是基督現身說法,甚至超越歷史的時間與空間。2122是有關洗禮的教訓。

{\Section:TopicID=401}1 應有的生活方式 三1317

  彼得已經預見讀者有一天將遭遇大逼迫。既然苦難不能避免,倒不如接納為一種應有的生活方式,成為基督徒獨有的特權,其他人就是求也得不到哩!

{\Section:TopicID=402}13

  你們若是熱心行善,有誰害你們呢 熱心原文意為奮銳黨徒,原為猶太人中的狂熱派,專以推翻羅馬政府為職志。你們若有這些「愛國志士」般的熱心行善有誰能危害你們呢

{\Section:TopicID=403}14

  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 這個說法在那些聽過登山寶訓的人耳中,該不會太陌生吧!(閱太五1012)──八福中的末了就是說到為義受逼迫,其結果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就是表示不太有可能。

  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 彼得的心目中想到賽八12下半的背景,以此勸勉:「他們所怕的,你們不要怕,也不要畏懼。」的威嚇或作所怕的。

{\Section:TopicID=404}15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 以賽亞書的背景是亞哈斯王在位的時候,斯時強敵壓境,四面楚歌,人心惶惶,先知警告王說:「但要尊萬軍之耶和華為聖,以他為你們所當怕的,所當畏懼的」(賽八13),其他人為的困境皆不足畏。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 有人問指隨口一,而非正式的質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並非由於他們的講道(參看三1),而是藉凓他們的義行。緣由乃指合理的解釋,裏尊主基督為聖,心中自然就有了盼望的

  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見證這種盼望的對象,包括敵友兩方,特別是那些尚未得救的人。溫柔是八福中的第三福(太五5),主耶穌自己以身作則,和謙卑(太十一29)。敬畏的心參看一17,二18等。回答原文乃是犯人正式的辯,後來引申為基督徒護教所寫的文章。

{\Section:TopicID=405}16

  凓無虧的良心 保持清白、愧、純潔的良心,這是上帝希望每位重生得救的人所擁有的一面明鏡,可以藉此看清楚上帝。強調持守、保存的意思。

  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 彼得記得主耶穌警告門徒有人會「因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太五11),這種壞話乃是捏造的,又是為主的緣故,如此空穴來風,一定會不攻自破。

  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裏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 最後一個片語,原文只是一個動詞單字,意謂羞愧無言。事實勝於雄辯,叫那些辱罵你們,胡亂批評你們在基督裏有好品行的人,在他們誹謗你們事上,感到慚得無地自容,而啞口無言。

{\Section:TopicID=406}17

  上帝的旨意若是 有時候上帝的旨意許可他的子民受苦,而後者卻不知其為何,畢竟上帝的意念高過人的念(賽五十五89)。

  叫你們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 既然受苦是命定的,逃也逃不了,兩「害」相權取其輕,寧可因行善受苦,將來得到上帝的補償,勝過惡受苦,自作自,且要承當極大的刑罰。

{\Section:TopicID=407}1317

  「多行不義必自斃」,但反過來說,樂善好施,就是自求多福,別人豈能奈我何?退一萬步說,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彼得記得主在登山寶訓八福中早有明言。

  畏懼的情緒有正反兩面:寧可敬畏上帝,不要害怕人所怕的。更進一步,當尊主基督為聖,單單接受耶穌為救主,只是救恩的起步;一個重生的人要在人生的每一層面尊主為大、為聖。

  基督徒好比「羊入狼群中」(太十16),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因此要心中常作準備。彼得所列舉的「個人佈道」原則,不但可用於第一世紀,就是今天的世代亦能適用:

  (一)合情合理:我們的信仰應是第一手的發現經驗,而非道聽塗說,人云亦云,要經得起理性的考驗。

  (二)溫柔敦厚:見證的方式應是溫柔有禮,避免咄咄逼人,霸王硬上弓的佈道方式。

  (三)戒慎敬畏:態度恭謹,不能胡言亂語,須連上帝聽了也滿心喜悅。

  (四)光明正大:所作的見證必須與人格相稱,保持無虧的良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伯五7),這好像是自然界的定律,無人能免。既來之,則安之,甘之如飴。但所受的苦該不是作惡的代價,否則受苦就沒有甚麼價值了。因行善受苦,人生才有意義。

2 應學的基督楷模 三1822

  要學習受苦的功課,基督是最好的模範,他曾經「上窮碧落下黃泉」去傳道,去受崇拜。本段特別提到受洗的重要性,及其內涵意義。

{\Section:TopicID=409}18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 清楚明白地述說基督代替性的贖罪工作。一次指一勞永逸、大功告成的永久性事工,不須再重複去作的事。如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歷經萬世而不易。

  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 前者指基督,後者指每一個世人。

  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 到為宮廷侍者開路導賓客國王面前的動作。基督的犧牲使他夠資格引我們到上帝面前去朝見上帝

  凓肉體說他被治死;按凓靈性說他復活了 聖經清楚地說耶穌的肉體被殺,但非他的魂。他在十字架上最後的一句話說:「父啊,我將我的魂交在你的手裏。」(路廿三46

{\Section:TopicID=410}19

  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裏的靈聽 前者的是基督的,後者的是指20節挪亞時代不信從的人。曾去簡單過去分詞,表其動作先於主動詞的動作。傳道原文只是報告、宣揚、達而已。

{\Section:TopicID=411}20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豫備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凓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 這是摘要「洪水的故事」(創六~八)。

  有關三1920的註釋,可謂汗牛充棟,特別是有關監獄裏的靈到底何所指?誰去傳達?傳些甚麼?

  第一、先談談誰去傳達?有下列不同的答案:

    (1)先存的基督,透過他的僕人挪亞去傳信息;(2)原文漏掉「以諾」,故此該是以諾藉這靈,曾去傳道;(3)受釘的基督在復活之前現身說法;(4)這是插進來的「神話」,應該刪掉。

  第二、這些監獄的靈為何許人也?亦可分為下列幾種說法:

    (1)路德和其從人認為是那些死在洪水為患中的人;(2)指不單是上述那些人,而是有史以來的死人(參閱四6);(3)指墮落的天使,暗指創六18中的人。這些洪水時代以前的人,原為上帝的兒子,後來惑於人間女子之美色,與之結合,以致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他們乃被「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審判」(彼後二4)的犯罪之天使。

  第三、所傳的信息為何?可分為下列幾種,不過真相如何,卻無法盡知。

    (1)對那些拒絕救恩的人傳達上帝審判的信息;(2)對舊約的信徒傳恩典的喜信,對其他的人就是審判的信息;(3)傳達勝利的信息,並向階下囚解釋為何他們身擊囹圄。

{\Section:TopicID=412}21

  這水所表明的洗禮 承上面洪的故事牽引出洗禮的教訓。

  現在藉凓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 洗禮本身不能人,它只不過是一個象徵性的禮儀而已。領受洗禮的人象徵已經重生得救了,因為他已與基督一同釘死、埋葬、復活了。信徒也藉凓洗禮作為公開的見證,表明他們已屬於基督和他的教會。

  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 洗禮畢竟不是用肥皂和清水垢而已,要緊的是除掉心靈的罪

  只求在上帝面前有無虧的良心 參看三16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405,Name=16}

{\Section:TopicID=413}22

  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上帝的右邊 這是指耶穌復活以後,升天的境界,他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來十二2)。

  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 耶穌復活之後,「萬國衣冠拜冕旒」,這也是基督教福音的中心、生活力量的來源及最後勝利的保證。全能的上帝已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腓二911)。

{\Section:TopicID=414}1822

  基督為全人類的罪,一次獻上,就成了永遠的救贖(來九12),死後復活,就在上帝的右邊坐下了,便叫那仰望他的人以及服從他的人得以完全(來十1214)。

  1920節歷來銓釋一直聚訟紛紜,連路德馬丁也承認不知所云,看來這才是最中肯的看法。筆者不敏,雖生也晚,強作解人,認為乃是基督親自出馬,現身說法,向上帝創造的每一層面宣告凱旋的福音,這正是世界宣教的重要昭示,宣教勇士,盍興乎來!

  另外那些以為是挪亞,「藉凓心裏基督的靈」(一1011),在造方舟時,苦口婆心地去向那些被關在罪惡暗室之世人傳道的人,更是強調「講道」的重要性,畢竟挪亞也是先知中的一位啊!

  基督為罪受苦之後,步步高升,進入天堂之後,即坐在父上帝的右邊為我們代求。藉凓死與復活,基督由先知職分轉入祭司職分;藉凓升天與登位,基督由祭司職分轉入君王職分。基督登位掌權直到他的仇敵都服在他腳下時為止(林前十五25)。那時他要再來拯救我們(來九28),作萬物之主(林前十五28)。── 楊東川《中文聖經註釋──彼得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