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彼得前書第二章

 

𨦪 上帝選民的本質 二110

  第二章開始,與一13一樣,以連接詞「所以」來起頭,帶出如下的勸誡:上帝選民的本質要像嗷嗷待哺的嬰孩,愛喝靈奶,才能發育正常,逐漸長大。重生只是開端,而不是救恩的全部。信徒已經重生了,天路歷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百尺竿頭,應該更進一步,直到上帝選民完滿的形像塑造成功。

一 嗷嗷待哺的嬰孩 二13

  成長的過程是艱辛的,一路上還有許多障礙等待除去。就如身體保健的方法,要除去對身體有害的病毒,對症下藥,俾能藥到病除,然後加強營養,滋補調攝,增加抵抗力,促進新陳代謝,以致成長。

{\Section:TopicID=346}1

  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 除去為希臘文簡單過去式命令語態,意為「斬斷葛藤,一勞永逸!」以下為五種靈性之癌,亟待神醫割除:

  惡毒 名列前茅,為一切疾病的首,似乎其他四種均為變相的惡毒。與初代教會同時的異教社會裏,這種邪性情仿如洪水猛獸,連非基督徒的哲學家都無法漠視。另一翻譯為陰

  詭詐 排名第二,指一切狡猾的鬼蜮伎倆,原為捕獸者所設的陷阱、圈套與誘餌,引申為陷人於不義的花言巧語。先知耶利米感歎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

  假善 為詭詐的孿生弟兄,希臘文的「假冒為善」本源於此。原為戲台上的用語,演戲、偽裝、戴面具說話之謂。凡是表裏不一致的「千面人」皆屬此類,包括教會中的亞拿尼亞,撒非喇之流(徒五111),最是令人痛心疾首。

  嫉妒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怕見別人的優點,名聲及成就高過自己。箴言說到這種病態會成為「骨中的朽爛」(十四30)。斯多亞派的大師羅馬皇帝奧瑞流說:「我讀遍了希伯來、希臘和迦勒底群書,卻找不到醫治嫉妒的藥石」。此疑難雜症,令群醫束手,只有聖靈的感化,才能妙手回春。

  毀謗 說人壞話,基督徒薄而不為也。這是到處煽火的舌頭,唯恐天下不亂,造謠惹事生非,一不小心,可能使人身敗名裂,鬧得滿城風雨,吾人不可不慎,記取古訓:「靜坐當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Section:TopicID=347}2

  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纔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 這是本句話最要緊的表詞。單單只有「無菌室」的環境,並無法確保成長。正如嬰兒餓了就想吃。基督徒也需要人按時分糧供給他們。愛慕如鹿切溪水一樣(詩四十二1),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渴望。純淨的不含雜質的成分,此雜質剛好與上一節的詭詐同字。靈奶新生的嬰孩不能吃乾糧而只能喝(來五1214),剛得救的基督徒也不熟練仁義的道理,而只能學習上帝聖言小學的開端。

  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新譯本翻為:「好叫你們靠它大,進入恩」,似乎更為清楚。這些靈奶使新近得救的人,發育大,直到凓「到末世要顯現的恩」(彼前一5)。

{\Section:TopicID=348}3

  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 嘗過享受也,上帝是「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提前六17宰,我們的好處不在他以外(詩十六2)。作者回響詩人大却的詩說:「你們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詩卅四8),食旨知味的人,自然對他的話語垂涎欲滴了!

  就必如此 中文聖經多加進去的語尾詞,使得語氣充足,比較順口。

{\Section:TopicID=349}13

  新生命的光景可以由成長的過程顯示出來,植物界與動物界並屬靈領域的成長定律都差不多,應該質與量並重。有質沒有量,不是真正的質;有量沒有質,其量也不能持久如恆。

  初生的嬰孩,若不再成長,是一件很嚴重的事,而且也就不怎麼「可愛」了!除去那些病毒,並不意謂從此百害不侵,練成一副金剛不壞之身;而是說只要我們的身體運作正常,雖然病菌仍圍繞在四週,我們仍然能夠產生足夠的抵抗力來免疫、殺菌、消炎,使身體恢復健康。

  完全的成聖,不但是減號,也是加號,為了成長,必須努力加餐。不過開始應該以靈奶來滋養,長大以後才佐以乾糧。凡是品嘗過主恩滋味的人都會說:「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詩十九10)有的基督徒放凓上帝的山珍海味不吃,寧可切慕「埃及的肉鍋」,真是太傻了!

  我們的生活與「飲食」方式息息相關,罪惡的生活自然不與上帝的話語為伍,反之,聖潔的生活,則以愛慕那純淨的靈奶為尚。

二 美輪美奐的靈宮 二48

  加爾文曾經說過:「教會歷史就是許多復活事件的歷史」。曾幾何時,光輝燦爛的教會史,已經淪為一部腐敗退化,無足輕重的記錄。荊棘冠冕深深地釘入她的額頭,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有人甚至開始為她奏起輓歌。某宗教領袖感慨萬千地說:「我不知是否能夠再信任教會……我看教會最多再有十年的生命……」西子蒙塵,一至於斯!然而耶穌曾面告彼得說:「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十六18)主的教會一直在復活,時至今日,到處可以看到教會欣欣向榮,光芒萬丈,在地球上每一角落為主見證,點綴這世紀末寂寞的長空。彼得正是談到這樣的教會。

{\Section:TopicID=351}4

  主乃活石 此乃一種似非而是的表面矛盾之論。既是石頭,就不該是的。事實上,對全世界就是一種似非而是的矛盾。世人以為他死了,走了,輕如鴻毛,一去無蹤,而上帝卻有不同的看法。

  固然是被人所棄的 所棄表試驗後棄置一旁,因不合規格也。這也是舊約「美石見棄」的主題,詳見詩篇一一八22;賽八14。耶穌自己曾加引用來作為「夫子自道」,記載在太廿一42,以斥責那些宗教領袖。如今也有人持不同角度來檢驗耶穌,而把他如敝屣,只是上帝有不同的計畫。

  卻是被上帝所揀選所寶貴的 創世以前上帝已經揀選耶穌成為教會的根基和房角石(林前三11;弗二20);寶貴見本書註釋一7{\LinkToBook:TopicID=310,Name=7}上帝所揀選所寶貴的對象是耶穌基督,而非前指的基督徒。

{\Section:TopicID=352}5

  你們來到主面前 希臘文與英文的聖經都放在四節的開頭。中文聖經也許是因為主詞是「你們」,就把它由四節調到這裏,來與以下的談論相配合。來到現在時分詞,表達一種繼續的動作,意為接近。我們曾接近主,如今還不斷地以禱告來求的教導,引領和團契。可惜許多人跟隨主若即若離,或敬而遠之,像彼得自己就曾經遠遠地跟隨主(太廿六58)。

  也就像活石 主乃活石,跟隨他的人自然也就像活石,是有別於物質的塊。

  被建造成為靈宮 當本書信寫成的時候,耶路撒冷的聖殿可能還屹立存留,尚未被提多焚燬,然而猶太人的基督徒已經漸漸地少登聖殿了,因為自從與基督聯合,他們自己就變成一座新的靈宮了。注意:(一)小石頭分散了沒有甚麼作用,聚在一起才有用處;(二)石頭自己不會建造;(三)宗教不能孤立,我們不僅被建造而已,乃是被建造成為上帝的\cs9靈宮;(四)不是鄉村俱樂部,娛樂場或是恐怖劇院。

  作聖潔的祭司 在猶太教中的祭司職,只限於利未支派的亞倫家。在基督信仰中,信徒皆可作祭司,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到施恩的寶座前,會見那位尊榮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來四1416)。舊約中祭司被聖化的情形如下:摩西把些血抹在亞倫的右耳垂上(聽上帝的話),和右手的大拇指上(作上帝的工),並右腳的大拇指上(行上帝的路);詳見利八23

  凓耶穌基督奉獻上帝所悅納的靈祭 舊約中動物所作的獻祭指向上帝的羔羊──耶穌的犧牲。他在各各他山上作了犧牲,就不再需要其他的血祭來作罪的贖價。每一位信徒祭司所作的讚美,感謝上帝,善行,向人傳福音,都是靈祭,這些都是上帝所喜悅的(來十三1516)。奉獻原文上,乃祭司用語,指將物提高到四尺半傾向銅壇的地方,將用來指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二24)。

{\Section:TopicID=353}6

  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羞愧」承繼二4的說法。每一間房子皆有房角石,只是如今的房角石僅僅被當作裝飾用的,不像以前用作丈量建築物的線條與角度。現代教會的毛病可能是許多人只把基督當作裝飾品而已。

{\Section:TopicID=354}7

  所以他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在那不信的人有話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信的人不信的人價值觀截然不同。此處的石頭與彼得自己的名字「亂」意義不同:前者指為「用」,乃建築工事所需或寶;後者置於野地或路旁,有別於一般所謂的「磐」(原文為另一字Petra)。彼得在此處並非指自己,而是影射那一塊人棄我取的「靈磐大」(林前十4)。

{\Section:TopicID=355}8

  又說:「作了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 直接引自賽八14,指出那不信的人之結局。

  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 或作他們絆跌,都因不順從道理。與彼前一22所言順從真理相反。

  他們這樣絆跌也是豫定的 有人說這是出於豫定論。或許這是指出一既事實:若有人決定拒絕基督,上帝就定規基督終必毀滅他。可見人先絆跌了自己,然後才忽略或拒絕基督,到頭來基督也就絆跌了他們,這是順理成章的結局。

{\Section:TopicID=356}48

  前三節既然是看重質量的成長,本段經文就是側重數量的成長。現在不再提到人體和個人,而焦點轉到能使眾志成城的「活石」。原來是一盤散沙的亂石,可以被建造成為美輪美奐的「靈宮」,向上帝獻上讚美、感恩、善行和傳福音的果子為靈祭,使上帝欣悅,這些都是集體行動的結果,而非個人主義的發揮。這些乃屬於教會應作的事奉。

  耶穌基督成為信仰的分水嶺,在信的人以他為至寶;在不信的人棄之如敝屣,且因為自己的不順從這道而絆倒,這樣的下場是必然的,是上帝意料中的事。

三 特別蒙召的一群 二910

  彼得宣告基督為房角石,基督徒為活石,教會為靈宮,現在更進一步講述教會的榮耀與功能。教會取代並完成了古以色列的角色。作者顯然想到上帝在西乃山上對以色列的訓示(出十九56上),在這段經文中傳講上帝對新以色列人──包含猶太及外邦的基督徒之訓示。

{\Section:TopicID=358}9

  惟有 原文為「但」這個連接詞,乃一石破天驚的開端,帶出上帝自己的選民與7下~8節中之不信的人中間有天淵之別:

  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 彼得繼續回憶舊約的用語和觀念:「我使曠野有水,使沙漠有河,好賜給我的百姓,我的民喝。這百姓是我為自己所造的,好述說我的美德」(賽四三20下~21)。族類或翻作世代,表示糸出同宗的子孫。每位基督徒都是上帝的兒女,也是他的民。被揀選參閱彼前一12

  是有君尊的祭司 指信徒是大王基督的祭司;也表明每個基督徒在其祭司職分上,為人代求和宣揚上帝的道,都是滿有權柄的。但這每個基督徒都是祭司的職分,並不等於每個基督徒都要做專職的傳道人。正如上帝要以色列人成為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而以色列人中仍有專職的祭司一樣。

  是聖潔的國度 這是指一群被上帝分別為的選民,原也是上帝期待以色列所扮演的角色(參閱出十九6)。彼得誠惶誠恐地認為新以色列人一定不辱使命。

  是屬上帝的子民 英文欽定本聖經翻為「特殊的」子民,因他們是耶穌基督的寶血所買贖回來的(一1819),此後當歸上帝所有。我們每一人都是上帝特殊的所有。

  要叫你們宣揚……美德 上帝揀選和預備這些有王耆之尊、祭司之貴的百姓,並非無故,乃為了宣揚的光輝。美德讚美之謂。美德即為好人好事,凡能光耀祖宗,毋忝爾所生的事蹟都在內。

  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 彼得解釋:上帝選民的經歷,乃從罪惡的黑暗中蒙召接受主,即那位奇妙的「世界的」(約八12),而且為他成了「世上的」(太五14)。這是幽谷而遷於喬木的經歷,值得大書特書,高聲讚揚。

{\Section:TopicID=359}10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 作者繼續以舊約典故來訴說新約的經驗,他採用何一9;二23的用語繼續強調讀者今是昨非的經驗。沒有基督的人實在是「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上帝。」(弗二12

  現在卻作了上帝的子民 通過基督的救贖他們已變成了上帝聯合的百姓,天國裏最高級的公民。

  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 本段經文第三次出現了「」字,也就是9節的開端語「惟有」,顯示今非昔比的強烈對照!他們已通過上帝的憫,接受了救恩。

{\Section:TopicID=360}910

  基督徒的心路歷程顯示現在(9節)與過去(10節)的另一對照,這是實際的情況,而非僅是理想而已。他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特屬上帝的子民。這些名詞都是上帝在西乃山上訓示摩西的回憶,而且都是論及以色列人的,記載在出十九56。三者各有所指,族類強調其來有自;國度強調其社團活動,子民最常出現在七十士譯本,多指以色列人,上帝的選民。

  不過教會畢竟不同於以色列,它超越了種族與政治的界限。他們如同祭司,能夠接近上帝,而且有責任領人歸向上帝。至於所獻的祭物,就是口中所宣揚的上帝美德,手中所作的愛心服事,以及獻上自己當作活祭,以這些來敬拜上帝,回應前一段所述教會的使命(二5)。

  他們從前原是微不足道,如今「一登主門」,身價百倍,每人都是上帝國度裏有分量的人物。他們又可向全世界宣告在上帝的國裏滿了憐恤,是異教徒整天生活在恐懼戰兢中所無法體會的。基督信仰是公義和公平的宗教,同時也是愛心和憐恤的信仰。這是世人隨時隨在的福音,他的憐恤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末了,應該指出這特別蒙召的一群的「合群性」。上帝選民的本質是「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弗四56),同心合意,興旺福音。正如聖奧古斯丁所說:「在精義上,同心合意;在小事上,聽任自由;在一切事上,以愛相繫。」

肆 上帝選民的見證 二11~三12

  這是彼得前書的中間部分,強調基督徒的生活見證。雖然在一個沒有王法,「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的世代,這些說法可能聽起來有點忠言逆耳,但又不得不說。彼得將這些生活見證,分門別類為:「客旅(二1112)、公民(二1317)、僕人(二1825)、配偶(三17)、以及信徒(三812)等「五倫」關係。

一 為客旅 二1112

  截至目前為止,本書信似乎討論到基督徒一般性問題;包括救恩的偉大,理想的行為和崇高的人格。這裏從一般性進展到特殊性,從神學的理論進展到倫理的實踐。這兩節經文可謂為下列新重點的開端,從此天上人間,理論與實際配合,展開作者心聲的新頁。起首以溫暖的親切語調動之以情:

{\Section:TopicID=363}11

  親愛的弟兄啊 這句切的招呼,是把基督信仰的愛心,具體而微地表達出來了。

  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 彼得在卷首開場白就稱呼他的讀者為「寄居的」(一1)。客旅指那些暫在異鄉為異的人,這兩個詞提醒讀者乃天上的國民,成了異鄉人之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一個人當無法在世上安然寄居,除非他已認定自己為百年的過。按英文的「教區」源自寄居的字根。

  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 禁戒為現在不定詞,是表明一種繼續的或反覆的動作。作者是說:「我勸你們要不斷地禁戒。肉體的私慾是源自於動物性的自私慾望和行為,正是與靈性的願望大唱反調的。」

  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 此動詞為現在關身直說語態,表示這是一場打不完的戰爭。撒但使盡全力,作困獸之鬥,要來消滅「聖潔國度」(9節)的靈魂。這私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加五1621記載有十五種之多,其中三分之二與「色情」無關。可是「酗酒」與靈魂為敵,惱怒又何嘗可以呢?嫉妒更是不用說的了,結黨、紛爭更是期期以為不可的。總之,這一切都是情的事,與靈魂是勢不兩立的。

{\Section:TopicID=364}12

  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 品行端正,包括言談舉止,中文聖經的翻譯實在比英文欽定本高明多了,好比彼前一1518所用的字一樣,不只是言論誠實,應該是包羅萬象的品行端正。雖然讀者群中有大部分是外邦人,但這裏應指的是那些散居在各省的未信主的外邦人

  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 在羅馬帝國境內,基督徒在許多地方總是揹了「黑鍋」,代人受過。虎視眈眈的強鄰夥同政府,經常想陷基督徒於絕境,並且屢試不爽。作惡的有人翻為「壞演員」,指那些假冒為善的人。

  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 不管別人怎麼說,基督徒的好行為可以堵住許多悠悠之口,勝過千言萬語的辯護。

  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 鑒察或作眷顧,乃指在上者紆尊降貴地照顧下屬或裁定曲直。因此有些學者覺得彼得是在指最後審判的時候,眾口一辭,包括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將「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上帝!(腓二11)又有人解釋作「鑒察的日子」即上帝向那些尖舌利口的小人討取公道,並帶領他們悔改歸正的時候。更有人主張這是羅馬司法當局審判基督徒被控違法的案件,而法官接到證據「看見他們的好行為」,就撤銷對基督徒的控告,歸榮耀給上帝

{\Section:TopicID=365}1112

  基督徒在天路歷程中,敏感於「人生幾何」,去日苦多,有一天我們都要飄然而逝(詩九十10),就要繼續不斷地攻克己身,禁絕那些向靈魂挑戰的邪情私慾。

  第一世紀的基督徒被人無中生有,繪影繪聲地毀謗,所控訴的罪名有食人肉(領聖餐),顛覆政府(拒拜凱撒大帝),男女雜交(愛筵),損害貿易(波及亞底米女神廟),恨惡人類,破壞家庭,唆使僕人反抗主人,對君王不忠,縱火焚城,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其實這些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爛賬」,在歷世歷代都點算過,包括了基督徒在中國近代史的那一段。宣教師曾被誣剖腹挖心(為產婦生產),妖言惑眾,違反傳統,傷風敗俗,侵略工具,情報販子,妨害科學等等,與彼得時代的控訴,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而已!

  處在這樣的危機時代之中,基督徒的生活行為稍一不慎,就會予人話柄。最好的辯護,還是活出真正的基督徒生活,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結滿與悔改相稱的果子來,使外人也能歸榮耀給上帝。

二 為公民 二1317

  彼得在這裏勸勉他的讀者服從他們的政府官吏,自最高統治當局到最下層的小官胥吏,都包含在內。基督徒首先要向上帝盡忠,而上帝的旨意,也要他的百姓對地面上的政府,盡可能地忠心耿耿。

{\Section:TopicID=367}13

  你們為主的緣故 提供基督徒效忠地上政府的動機:(一)上帝本身設立政府制度;(二)跟隨基督順服的榜樣;(三)介紹基督給那些機關的服務人員,他們別無其他的機會信耶穌。因此順服使上帝得到尊榮,也使基督徒有利於為耶穌基督作見證。

  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 要順服為整段經文的關鍵片語,簡單過去命令語態,表示一個簡單的動作。作者彷彿是說:「主令如山,不容更改,切切遵照!」人的一切制度是指上帝在間所設立的機構,意即社會的基要結構──政府、貿易、家庭等為人謀福的組織。

  或是在上的君王 這裏可能指的是當日的羅馬皇帝,亦即高高在上的一國之。當時的人說:「除了該撒,我們沒有」(約十九15)。彼得的勸勉在這裏可圈可點,就他的時代而言,尼祿就是王!王的職分應當尊重,而非王本身的人格,值得尊敬。

{\Section:TopicID=368}14

  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 臣宰即總督,每個羅馬省分都派有總督,他們日理萬機,並向皇帝或元老院負責,彼拉多就是其中一例。罰惡賞善恰是政府兩大責任,雖然罰惡總是比賞善要多一點。羅馬政府以法治名滿天下,彼得就是呼籲基督徒朋友主動與政府合作。免得天下大亂,生靈塗炭。

{\Section:TopicID=369}15

  因為上帝的旨意 旨意上帝的意,上帝是一切安和樂利社會的源頭,也是所有基督徒的天父,因此每個基督徒可說是有雙重責任的。

  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 堵住原文為戴口罩於動物的嘴上,如林前九9所引用的舊約經文:「籠住牛的嘴」;太廿二34:「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可四39;在加利利「平靜」風浪等皆是。無知指執迷不悟地拒絕承認真理。想不到在彼得的時代,就有了強不以為,冥頑不靈的人,胡亂批評基督信仰。糊塗人自然是指12節裏那些毀謗的外邦人。基督徒有了好行為在人面前,一切的蜚短流長,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Section:TopicID=370}16

  你們雖是自由的,卻不可藉凓自由遮蓋惡毒 這是基督徒的「獨立宣言」。上帝的心意必指引人歸向正道,基督徒不可以藉凓自由的幌子,來從事「一切的惡毒」(二1)。這裏似乎與保羅在加五13的意思相通: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

  總要作上帝的僕人 總要是一反前面的意義,也就是不可遮蓋惡毒。這又是一個似非而是的表面矛盾,既得自由,還是作奴僕,豈非前後矛盾?但這是甘心情願地「為奴」,如保羅所說:「你們既從罪裏得了釋放,上帝的」(羅六22)。

{\Section:TopicID=371}17

  務要尊敬眾人 這種「汎愛」的思想,源自於「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徒十七26)之體認,這也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精神。

  親愛教中的弟兄 這是本書一再重現的主題(一22,三8,四8,五14)。教中的弟兄原文只是一個單字,謂志同道合的一群,為集合名詞。對於主內同道的關懷及心,似乎比一般大眾,不遑多讓,如加六10:「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彼得以此名稱來取代「教會」,故本書從未出現「教會」一詞,新約作者惟有他這麼作。

  敬畏上帝 參閱一17。對上帝的態度,不是懼恐怖,而是在至高者面前臨深履薄,肅靜默。這是由於「珠玉在前,自慚形穢」,不敢放肆隨便。

  尊敬君王 把君王看得高於一切,是一種「致堯舜上」的心態,再次回應二13的態度,信徒這樣作會更強化基督信仰在統治階級眼中的地位,所謂「敬人者人恆之」是也。

{\Section:TopicID=372}1317

  每位基督徒都具有「雙重國籍」,他一方面是「天上的國民」(腓三20),另一方面卻在地上投票。他必須繼續以效忠基督的精神,來衡量他在邦國所擔任的國民角色,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基督徒必須行使公民權,盡國民的天職、納稅、尊敬長官(羅十三17),這與耶穌在太廿二21的話不謀而合:「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柏拉圖說:「公民若不盡責,就是暴政的序幕」。基督徒在實行其國民義務時,也不應忘記他對上帝的義務。但當兩種義務衝突時,彼得說:「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徒五29

  有兩個片語很重要:「上帝的旨意」(二15)和「上帝的僕人」(16節)。當我們行事為人遵照上帝的旨意,如同上帝的僕人,我們就是「為主的緣故」而作了。上帝要我們以行善來杜絕批評論斷,而非以反對權柄來博取美名世譽。我們可能對當局的為人處世不敢恭維,但卻是尊重他的職分,因為他是由上帝設立的,尊敬君王就是敬畏上帝(箴廿四21)。

  不可濫用自由,掩蓋罪行,卻要作到下列四種好行為,且這些動詞的形態,顯示乃經常保持的態度:「繼續尊敬眾人,繼續親愛同道,繼續敬畏上帝,繼續尊敬君王!」一直到離世見主面的時候。

三 為僕人 二1825

  本段教訓的對象可能是信徒中作家僕的人,作者再次強調順服的重要性。在那個時代的社會裏尚容許蓄奴,不幸遇到惡主人,身為信徒又為人僕役者,仍要忍辱負重,盡忠職守,這樣才能發揮基督徒的潛德幽光。從2124節裏彼得引用舊約賽五十三「受苦的僕人」來作為後人效法的典型。

{\Section:TopicID=374}18

  你們作僕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 僕人希臘文為「家僕」,比起一般的奴隸似乎更親近主人,國此也較有機會成為主人喜怒哀樂的對象。要存敬畏的心參閱一17,謂小心翼翼地,不敢掉以輕心。順服原文有「敬陪末座」、「甘居下風」、「置於下面」的意思,這是僕人的得體作法。一個基督徒若是「僭越」或逃走,必會觸怒官方,累及其他基督徒。主人是具有絕對所有權,能使人貴、能使人賤的家

  不但順服那善良溫和的 溫和指講道理,論公平。看來那時的基督徒顯貴之中,也包含了一些奴僕的擁有者,參閱弗六9;西四1;提前六12;腓利門等。

  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順服 乖僻指行為張、剛愎自用。作奴隸原本已經不幸,再加上「遇主不賢」,真是百上加斤。但此處說,即便如此,也要順服。後三個字原文沒有,是中文翻譯順著語氣加上去的。

{\Section:TopicID=375}19

  倘若人為叫良心對得住上帝 基督徒與上帝的關係遠比與人的關係重要,故要凡事「反求諸己」。

  就忍受冤屈的苦楚 這些苦楚是不公正的,不當的,但還是得逆來順受。苦楚為複數,不止一種。

  這是可喜愛的 與20節末同,表示一種超越尋常的讚賞,源自上帝的「恩賜」。

{\Section:TopicID=376}20

  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甚麼可誇的呢 罪有應得,咎由自取,這是活該,何功之有?

  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上帝看是可喜愛的 這才是真正的「逆來順受」,值得讚賞。只有上帝的「恩賜」才能使基督徒人之所不能,回應登山寶訓的「為義受逼迫」(太五1012)。

{\Section:TopicID=377}21

  你們蒙召原是為此 正如前文所說:上帝呼他的百姓「出黑暗入奇妙光明」(二9),下文也還會說到他他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五10),如今他他的百姓,要他們處橫逆而不驚,從容忍受。

  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 基督的受苦受難,已記載在四福音裏面,雖然他沒有犯過罪,卻在官府的手中受了許多,正為二1920作了最好的註腳。

  給你們留下榜樣 榜樣原文作小學生臨摹的字帖或建築師的藍圖及畫師的素描,有待他人凓色或補筆的作品。無論如何,這是指主耶穌受了不白之冤,忍痛吃苦,所留下的好榜樣

  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 基督現身說法,典型足式,我們就當亦步亦趨,「緊緊地」跟隨他的腳蹤行。跟隨亦為效法之意。腳蹤或作足跡。

{\Section:TopicID=378}22

  他並沒有犯罪 他在原文加強語氣,就是基督自己。許多人在這件事上首先跌倒。

  口裏也沒有詭詐 詭詐見二1,他沒有世人這種惡行。從本節開始一直到25節的上半段,彼得似乎是引自舊約賽五十三的五段預言,當然他的心中還可能依稀記得可十五17202932所發生的事件,他雖無辜,仍然受苦。

{\Section:TopicID=379}23

  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 這正是耶穌在各各他山上所表現的一幕,他不同於一般凡俗的烈士,在受害的時候,咬牙切齒,恨不得啖人肉,喝人血;在他的字典裏沒有「報仇雪恨」一詞。

  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 交託為銀行用語:施洗的約翰被交到監獄;基督被給彼拉多;基督在路廿三46將自己交託給天父上帝,他就是按公義不徇私情審判人的主。參閱一17

{\Section:TopicID=380}24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 擔當了我們的罪這是「獻上」(見二5)以外的另一祭司用語;試想耶穌所擔當的不是十字架,而是將我們的謀殺、怨恨、怒氣、閒話等在他的身上!

  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 十字架表面矛盾的奧祕繼續使我們驚奇:基督受傷,使我們得醫治;我們與他同死,也就是在罪上死(羅六),因此就得以在義上活。注意代名詞由你們變成我們

  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此地的醫治非指肉體上的痊愈,而是靈魂的醫治(詩一○三3)。有朝一日,當我們得到了榮耀的身體,所有的疾病會一掃而空;然而此時此地,就是上帝最重用的僕人,也難免肉體的病痛(腓二2530;林後十二1以下)。鞭傷\cs8為奴隸挨受笞所留的痕。

{\Section:TopicID=381}25

  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 在舊約裏,受牧人擺佈;但在各各他,牧人為捨命(約十)。每一個迷失的罪人都好像迷路的羊:迷惘、徬徨、無知、徘徊在危險中,遠離平安地而不能自拔。牧人冒險跋涉去尋找\cs9迷羊(路十五17),甚至為捨命!

  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 如今不再作浪子,而是已經回家了,家主就是主耶穌基督,他被稱為靈魂的牧人監督。牧人供應羊吃草,監督保護羊安全,具監護、視察、瞭望的功能。

{\Section:TopicID=382}1825

  羅馬帝國時代,蓄奴的風氣很普遍,當時的奴隸人口約達六千萬之數,而地中海區域附近的人口據說只有一億人。別迦摩(啟一11)的三分之一人口是奴隸。羅馬的奴隸並沒有特殊的印記,免得他們聚會暴動。那時的奴隸被看作是一件物品,乃「會講話的工具」,沒有甚麼權利。

  對於這種不平的社會現象,聖經似乎採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應付措施:一為公然反叛、倒戈相向(如:出埃及);一為接受現狀,並許可內部逐漸改革。如果基督教鼓動革命,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其應變方法如下:雖不贊同奴隸制,但鼓吹逐漸地變更。結果使得早期教會領袖出現了好多位奴隸出身的人才,使教會局面為之一新。

  保羅似乎將僕人的勞碌冤屈與基督的受苦受難相提並論,因此其結果決不會徒勞無功(西三2225)。當我們拒絕順服的時候,應當記取那位最不該受苦的主,留下了一本字帖給我們。身為神子,他可以不來,而他竟然來了,委身為人,經歷人間的生老病死,人世的酸甜苦辣,被羞辱,被鞭打,被活生生釘死在木頭十字架上,為的是透過苦難去拯救苦難,透過死亡銓釋生命的意義。在我們陷身黑暗深淵再也無力自救的絕望中,我們知道有人經歷過,有人在我們哀哭的時候和我們一同流過淚,在我們憂傷的時候和我們一同歎息過,因為他懂,因為他了解,我們就不孤單,就有勇氣舉步向前。前面,有無盡的期盼和希望展現。有朝一日我們都要站在這位導師的書桌前,呈上我們的大小楷習字帖讓他鑑賞評分。我們必須緊緊地跟凓他的腳步而行——彼得的舊痛記憶猶在,故此勉勵我們不要距離太遠跟隨他。

  還有,彼得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所以砍了大祭司僕人的右耳。他這自作主張的行動,差點為耶穌師生惹來麻煩,幸好主即時治愈那個僕人,才未使事情擴大(約十八10;路廿二51)。事隔多年,記憶猶新,這時他說:「受害不說報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給公義的主」,相信他會為人伸冤。

  他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羅馬兵丁殺不了他,我們也不能夠;是他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約十18)。雖然他在十字架上受過苦,留給我們好榜樣;但榜樣本身不能救人,他的話語也不能救人,他的行為也不能救人,只有他的寶血能救人,故此他死在十字架上是必需的。這樣才能擔負全人類的重罪,使之得醫治和赦免。

  我們從前都像迷途的羔羊,但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如今都回到基督的懷抱了。牧人通常卻是指耶穌基督(詩廿三1;約十116);但是稱他為監督卻是很新鮮的,且涵義非常豐富,對那些失去人生方向的人,特別有意義。主耶穌為基督徒不斷地提供靈性養料和指引方向,使人免於匱乏和迷失。── 楊東川《中文聖經註釋──彼得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