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簡介
寫作背景
本書的作者彼得 (1:1) 原名西門,本為漁夫,後來蒙主呼召作得人的漁夫(路5:8-11),
並獲賜新名,希伯來文為「磯法」,繙為希臘文即「彼得」,就是「磐石」的意思 (參太16:18) 。 在十二使徒中,彼得是最接近主的三個使徒之一
(參太26:37; 可5:37; 9:2)。 當耶穌被捕受審時,彼得曾三次不認主,但在耶穌復活升天、聖靈降臨之後,彼得成為教會的領袖、
「受割禮之人的使徒」 (參加2:7-8)。據教會傳說,使徒彼得在尼祿皇帝逼害教會時,與保羅同於羅馬殉道。
本書寫給散居在小亞細亞北部羅馬各省分的基督徒(1:1); 彼得當時是在「巴比倫」(5:13)。所謂「巴比倫」可能是彼得給羅馬城的代號
(參啟14:8; 18:2) , 以避免來自當政者的麻煩。與他同在一起的還有西拉和馬可(5:12-13),時間大約是主後六十年代初期。
從本書的內容看來,這些教會正在經歷一些逼害,且面對尚要來臨的試煉(參1:6; 4:12-19; 5:9-10)。根據史載,在豆米仙皇帝(主後八十一至九十六年在位)之前,羅馬帝國對教會還未展開普遍性的逼害,主後六十四年尼祿皇帝對羅馬信徒的逼害,也未擴散至小亞細亞的這些省分,所以本書所言及的苦難,是指信徒在充滿敵意的外邦社會中,須經常面對的毀謗和逼迫(參2:12, 3:16)。彼得撰寫此信正是履行主所託付他的任務(參路22:31-32),在黑暗的時代堅固神的教會。
主題特色
本書旨在勸勉信徒在患難中持守信心,站立不移(5:11-12)。書中提及「受苦」不下十六次,其中七次記述基督的受苦(1:11;
2:21, 23-24; 3:18; 4:1, 13; 5:1),藉此提醒讀者:苦難是在所不免的事,信徒當效法主的榜樣,忍受冤屈,專心仰望神。書中另一主題是「盼望」:耶穌經過苦難後得著榮耀,同樣,信徒雖處身苦難中,仍可有盼望,知道當主再來時可與基督同享永遠榮耀(1:3, 7, 21; 4:13; 5:1, 4, 10)。由於這盼望不是源出信徒本身,本書又強調神的「真恩」(5:12),以此形容基督徒信仰的特質(1:10, 13; 3:7; 5:5, 12)。
全書充滿作者的囑咐,勉勵讀者存敬畏神的心,品行端正,一心為善。書中有幾段難解的經文,如3:18-21; 4:1, 6等。
本書大綱
Ⅰ 卷首問安(1:1-2)
Ⅱ 基督徒的救恩和盼望(1:3-12)
Ⅲ 基督徒應有的新生活(1:13-2:10)
1聖潔的生活(1:13-21)
2弟兄相愛的生活(1:22-25)
3長進和事奉的生活(2:1-10)
Ⅳ 基督徒與人相處應有的表現(2:11-3:12)
1好行為的重要性(2:11-12)
2當作好公民(2:13-17)
3當作好僕人、效主受苦(2:18-25)
4當作好妻子、好丈夫(3:1-7)
5與人相處之道(3:8-12)
Ⅴ 基督徒的受苦(3:13-4:19)
1為義受苦的表現和榜樣(3:13-4:6)
2信徒當相愛、互相服事(4:7-11)
3不恥為作基督徒而受苦(4:12-19)
Ⅵ 教會內長幼之責與抵受苦難之法(5:1-11)
Ⅶ 結語(5:12-14)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