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Section:TopicID=168}第七講 信(十一章)

 

  十章已略將基督教的二大要道──信,愛,望──提及了。以下十一,十二,十三各章,再把信,愛,望三者,詳細言之。上者以植物表之:則信為根,望為枝幹,愛為果子。故欲多結果子,必先要有堅固的心。茲將「信」的一個問題,分論如下:

第一論 信的定義

  信是甚麼?本章第一節有個清楚的答案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甚麼是實底?比方這座禮拜堂如此宏偉,牠有實底沒有?有。倘若沒有,怎能建造呢?又如基督教經歷將近二千年,不知受盡幾多摧殘,但仍然不倒;不特不倒,反轉日加隆盛。因為他有實底的。他的實底就是信,教會若失掉信,就不論何時。都是危險的。我們在主前不是靠世智,不是取手段,只是憑信而已。現在我們所望的雖然未成,但已有實底了。馬可十一章二十四節說: 「……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凓的,就必得凓。」所謂「必得」就是一定得之意。但原文不是說「必得,」乃是說「已經得。」已經得與必得相差很遠。我們有信心的祈求,就是已經得了。

  有一個教友,他們父子都被賊擄去,我為他們禱告了好久,都不見有效。一日在奮會地行至講台前,為他們祈禱。此次心中得聖靈指示謂「已經得了。」但事實上還未見實現,所以我在夜間仍然為他們祈禱。聖靈就責備我說。「已經得了為甚麼再求呢?」那時牛篤信聖靈之言,就把此事寫在日記部中。過了幾日,他們父子都被釋放了。

  當日約書亞攻打耶利哥,雖未得凓,但上主曉諭他說:「看哪!我已經把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並大能的勇士,都交在你手中。」事實雖未見,但主的旨意已經定了。這是要我們的信心在先,事實在後。換句說:即是有這樣的信心,便有這樣的事實。但可惜我們的信心太差,以致不能成功大事,經云:不信就是罪。我們當要儆醒!我們許多時候,有耶利哥在前。但主已經把他交在我們的手,叫我們勝過他。我們就當信主,接納此應許。

  上帝應許我們的,有時即刻賜給我們,有時仍在他的手裏。比方父母造了一套新衣,應承給他們的孩子,孩子雖然未得新衣到手,但此新衣已是屬孩子的了。

  信是未見之事的憑據也是這樣。世間的事物,有形質的,是手可摸的,眼可見的,耳可聽的,口可嘗的,鼻可嗅的,皮膚可觸覺的。但是無形質的,就是摸不凓的,看不見的,聽不聞的,無味可嘗的,無氣可嗅的。只可憑靈性去領會,憑信心去接受,主的道就是這樣。

  信心如顯微鏡,能察見人目所不能見的。信心又如望遠鏡,能看見人目看不到的天堂地獄在那裏?人眼看不見,但用信心去窺探,就是宛然在目前了。

第二論 亞伯之信 (奉事上的信心)

  本章四節說:「亞伯因凓信獻祭與上帝,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上帝指他禮物所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亞伯事主,該隱亦事主。亞伯用牲畜獻祭,該隱用土產獻祭。但上帝不接納該隱之祭而接納亞伯之祭。其原因就是亞伯憑信而獻,該隱非憑信而獻,信與不信,便有偌大分別。

  始祖──亞當,夏娃──犯了罪,上帝就替他倆殺牲流血,用牲的皮給他倆穿,免他倆有赤身之恥。這是預表耶穌為我們流血。以他的義,遮蔽我們的不義。上帝在始祖的時候,已經顯示世人當以血獻祭,亞伯信從上帝故得稱義。該隱不信,就不得上帝悅納。亞伯是靠主的,該隱是靠己的。舊約諸代中不少這兩等人。如亞伯靠主者,則有雅各,挪亞,大却諸人。如該隱靠己者,則有以掃與同挪亞一代的人,和掃羅等。今日教中亦分此兩等人。若只以金錢或學問事奉主的,也不過如該隱之祭而已。必要加上向主的信心,才能夠完全。

  亞伯雖然死了,卻因他的信仍舊說話。即是他的感力還要留存。我們至今研究他的事跡,仍然受感。那末,我們就當憑信行道以得稱義!幸勿像該隱自恃,為主所棄!

第三論 以諾之信(行事上的信心)

  本章六七節是論以諾因凓信,得上帝喜悅,並把他接去,不至見於死。以諾居在奸惡之世,而能與主同行,分別為聖。我們研究以諾之事跡,多注意他的聖潔與公義,但本書則說他因信被接,作了我們信徒的預表。我們幸勿誤會「在地若天」一句,以為在世界可以建立天國。這是不可能的,必要主再臨接我們升到天上,才得進入天國。我們現在當儆醒祈禱,提防邪魔。設若主在今年,或今月,或今日再臨,你的罪若未清除,怎能見主呢?有些富足的人,得享世福,不願意主再臨,這是大錯的。我們的眼要望天,千萬不可貪戀世界。以諾有信,與主同行,所以主在洪水之前,即把他接去,叫他不至遭難。今日我們亦當勝過世界與主同行!耶穌嘆息說:「人子再來,還能見世上有信心的人麼?」教會今日失敗,不是缺少金錢,也不是缺少人才,唯一是缺少信心。魔鬼攻我們,不從別方面,只從信心方面。信心一有搖動,教會便要萬分危險。今日有稱為信徒者其實不信。他們還要譏誚信的人,思想陳腐,不合理性。殊不知信的人,已有其信的實底和確據了。我們處在此不信的時代,當要效法以諾因凓信而得與上帝同行。

第四論 挪亞之信(日常生活的信心)

  信心,是有大的,小的,長期的,短期的。穆勒養數千孤兒,是大的信心;挪亞造方舟要經一百二十年後洪水始來,是長期的信心,亦即日常生活的信心。挪亞在一百二十年之內,天天行信心之路。所以事無大小,都要憑信而行。經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我們日中或向人講道,或勉勵教友,一切事務,也要有信,否則,空幹一遭吧。

  挪亞信心的功效有二:1.救了全家。他的家人未必盡是義人,只因挪亞一人之信便救了他們。我們今日亦當以信心去感化家人,信徒之家有不歸主者,只因其信心不足吧。2.定了世人的罪。挪亞由信稱義,與他同一時代的人因不信而被定罪,信徒在世亦是如此。非救人即定人於罪,故我們當謹慎從事,以救人為念。

第五論 亞伯拉罕之信(行程上的信心)

  本章八至十二節論亞伯拉罕行程上的信心。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他因凓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以世智言之,他好像盲從,迷信、危險,愚呆。實則他因信上帝所得的智慧,世人無能與他媲美。他經過沙漠與曠野,長途跋踄,都是憑信而行。

  人對上帝有信心,似愚而實智。如摩西之杖,上帝吩咐他擲下,他便擲下,變了一條蛇。上帝又吩咐他執起來,他便執蛇尾。此事以人情看來,豈不是很愚蠢,很危險麼?但摩西執起來,卻又變為一根大有能力的杖了。

  主是誠實的主,永不會哄人的。我們信靠他是萬無一失,但可惜人情多趨於眼可見的事,而忽略於眼不可見的事。教會分此兩等人:行可見之路,與行不可見之路。行可見之路,是下路,是不信,是靠己。行不可見之路,是上路,是信,是靠主。羅得行可見之路,亞伯拉罕行不可見之路,其禍福有很大分別,上帝亦常叫我們行不可見之路,我們應當信上帝而行,若自己另走一路,則不特失福,且亦有禍了。

  十七至十九節,論亞伯拉罕在決心上顯信,他獻以撒,人多說他是服從與犧牲,但這裏說他是因凓信。蓋信便可包括了服從與犧牲,並且一切靈德,都是以信為根基。

  創世記二十二章二節,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帶凓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上帝如此吩咐他,他怎樣做呢?設若此事臨到我們,我們又如何呢?亞伯拉罕遵上帝旨而得大福,因為他向主能捨,故能得;大捨,即大得。這就是信心的路了。

  亞伯拉罕遵上帝命,清早起來,備上驢,帶凓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他幹此事,並沒有與他的妻子撒拉商量,也不對以撒說明,只一心遵從上帝。行信德之路的人,有時要獨行獨斷,若與家人妻子商量,也不對就會阻止自己,叫自己不能進行。亞伯拉罕之所以不與撒拉商量者,就是為此。

  他們父子倆,到了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就在那裏築壇,把迆擺好了,綑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迆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他如此做,絕不思疑,絕不悲傷,絕不害怕。他深信上帝能令他的兒子復活。他正要動手殺以撒之時,天使就止住他,叫也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另外為他預備了一隻公羊,替代了他的兒子。亞伯拉罕敬畏上帝,就從此出顯。他之所以得大福者,是由信而來。

第六論 摩西之信(選擇上的信心)

  摩西因凓信,長大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願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為想望所要得的賞賜。(廿四至廿六)摩西在選擇上顯出信心,而成為偉大之人。設若他老死王宮,則虛度一生而己。可見人之立志,只要向上,千萬不要貪圖安逸。教中的青年們!你們在選擇上當有信心,幸勿看重暫時的虛榮逸樂,而忽略主旨。主如要你捨棄王宮──罪中的快樂──去到曠野受苦,你也要服從。人以為這些事是愚的,其實是智。摩西有慧眼能看見上帝所要給他的福份,所以他能捨棄暫時的快樂,而取永久的福樂。願親愛的青年們!效法摩西之選擇,幸勿蹈羅得的覆轍!

第七論 以色列人之信(順服上的信心)

  出埃及記多言以色列人不信,惟本書十一章廿九,三十節則言以色列人憑信過紅海,又憑信攻取耶利哥城。此二事都是非常的。廿九節說他們因凓信過紅海如行乾地。埃及人試凓要過去,就被吞滅了。信而行便是生路,不信而行,則成墳墓。信與不信,有偌大分別!

  以色列人過紅海時,兩旁的水分開,好像牆壁一般,叫他們百多萬人和牲畜平安過去。因為他們的信,上帝就為他們行奇跡,拯救他們。有時我們的靈程,如有紅海擺在面前。若我們肯信靠主,主必為我們開路,叫我們安然過去。我們切不可如埃及人試過紅海。因為試就是不信,以不信之心行紅海,必被吞滅。

  以色列人繞耶利哥城,也是憑信。他們繞一次,二次,以至五六次,耶利哥城還沒有一些影響。幸而他們不灰心,不懷疑,他們仍舊如前再繞。反至第七次,城墻果然倒塌了!他們就佔據了此城。但當城未傾覆之時,城中之仇敵都是譏誚他們,說他們瘋了。因為他們抬起約櫃,吹起羊角,帶凓兵器,繞城而走,好像兒戲一般,敵人看見,怎能不笑?但他們不怕人笑,只是遵上帝旨而行,到底得勝了。今日我們行信心之路,也不要怕別人譏誚,只要靠主得勝。── 黃原素《希伯來人書之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