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第四章
4:1 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免得我們(原文是你們)中間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
4:2 因為有福音傳給我們,像傳給他們一樣;只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
4:3 但我們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說∶「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
4:4 論到第七日,有一處說,「到第七日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
4:5 又有一處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4:6 既有必進安息的人,那先前聽見福音的,因為不信從,不得進去。
4:7 所以過了多年,就在大衛的書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
4:8 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神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
4:9 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
4:10 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
4:11 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
4∶1-11這段落經文顯而易見∶第十一節重複第一節。這兩節都是以勸告式動詞(hortatory tense)(讓我們...讓我們)來作開始及結束。在經文中,作者不只指出「不信從」是曠野之民的失敗,也說明那「安息」不是迦南地的安息,而是另有一個屬靈的、末世的安息,仍然等待著他們去竭力進入。
「所以」(therefore)說明以下的談論為另一次的討論,不過卻是延續以上的課題。
「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作者在此以另一種眼光(屬靈的角度)來看進迦南得「安息」的意義。「既蒙留下」在原文是用現在分詞(present
participle),因此含有“現在仍然開放著”的意思。接下來,作者解釋仍然開放著的安息,即使以色列民已進入了迦南地。
--------------------
注一∶G.W.Buchanan,To
The Hebrews Anchor Bible (N.Y.:Doubleday,1972)頁67。
「有福音傳給...」、「先前聽見福音的」(來4:6)是指出19:3-6;23:20-23神應許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好消息”。這福音也稱為「道」。這「道」(λογοs)相信是譯自希伯來文的“消息”(dabar),等於七十士譯本的「報告」(ρημα)。例如探子帶回來的「報告」。
「傳給我們」的福音是指那在“天上的安息”。可見作者認為當日進入迦南地的安息有深一層的意思;就是天上的安息。
第三節的「安息」不知是指那一個安息∶進入迦南地的安息(menuha),或是安息日(神歇了工)的安息(sabbath)?在第四節作者引用創
2:2說明是指安歇日歇下重擔的的安息。這是猶太釋經法則(Middoth)中的第二條(gezera shawa),也就是在一處出現的字可以參考別一處同樣出現的字的意思。因此應該指安息日的安息。
迦南地的安息,在希伯來文是menuha。但是,神歇了工的安息是sabbath。希臘文卻只有一個字καταπαυσιs可以用來翻譯以上兩個字。接下來,作者談到神歇了工的安息,也引用創2:2
的經文來引證。可見作者似乎是把兩個安息的觀念合併,認為都是一個。就如希伯來文用兩個字眼來形容安息,而希臘文卻只用一個字眼來形容。如布魯師(Bruce)所說,「不是要進入迦南地才可以得著安息,因為神在創造之後已把安息放在世上。每個人都可以享受。」(注二)斐羅也認為屬靈的安息是由神創造停工的那天開始。(注三)
「過了多年...又限定一日」作者是要論證說,既然詩95是在進入迦南以後而寫的,所以證明安息還沒有被人得著。如果約書亞那時的人住在迦南地是已經享了安息,那就是說神不必在後來的詩篇(詩95寫在約書亞之後)再提起安息。所以「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sabbeth)為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καταπαυσιs)的,乃是歇了(sabbath)自己的工,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καταπαυσιs)。最後這一個字所形容的“安息”已包含了以上兩個安息的意思;也就是真安息,即上帝一早就給與人的安息。
在結束這段勸勉和注釋之前,作者再次勸告說不要「學那不信從」(來3:18,19)在曠野的以色列人一樣「跌倒」,就如「倒[死]在曠野的人」(來3:17),進不了安息。
4:12 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4:13 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
4:14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
4:15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
4:16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4∶12-13米克爾(O.Michel)要求我們注意這兩節的詩體結構。釋經學者多認為這是初期教會中的一首詩歌。(注四)
--------------------
注二∶F.F.Bruce,"To
the Hebrews" (Grand Rapids:Eerdmans,1964) 頁 74。
注三∶On The Cherubim 26; On the Sacrifices of
Abel and Cain 8。
注四∶O.Michel,"Der
Brief an die Hebraer" (Gottingen,1957) 頁 114。另參W.Nauck,"Zum
Aufbau des Hebraerbriefes" 在 "Judentum,Urchristentum Kirche"W.Eltester ed. BZNW 26
(Berlin,1960) 頁205,及 H.Braun,"An
Die Hebraer" HNT 14 (Tubingan:Mohr,1984) 頁 117。
「道」(λογοs)如威爾遜(Wilson)引述說∶「這『道』沒有清楚指明是基督,反而是指那進入安息的應許的話[4:2]。」(注五)我們或者可以說,也因為新約作者們對基督是「道」的認識,而
這裡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談論中是含有基督是道的意思。(注六)
「兩刃的劍」在舊約中常出現(士3:16;詩149:6;箴5:4),在新約也有這觀念(啟1:16;2:12)。指鋒利的意思。神說話的舌頭也曾被形容為利劍(賽49:2;詩57:5)。
「魂與靈,骨節與骨髓」只是一個形容語句,指整個的人。也指整個人的最深處。如下一個平行節說「在他面前完全顯然」的意思。
「活」(原文∶有生命的)應該是指神的話語在這時代中是「活」的,是有功效的。
「潑」(原文∶Energy,有能力的)指明神的話是含有能力的,如保羅在林前1:18;林後6:7所說的。
「辨明」(κριτικοs)除了含有鑒察的意思,也含有審判的意思。
4∶14-16突然出現在這段尾。許多學者把它與來1:1-4:13分開來,認為是屬於5:1-10:39下一段經文的導言。(注七)
「尊榮的大祭司」猶太教指最高的祭司是「大司祭」(利21:10;民35:25,28;亞6:11)。「尊榮」是作者對基督大祭司的形容。(注八)第七章讓我們見到作者詳細的辯證耶穌作為這特別的大祭司的身份的來源。
「升入高天」(原文∶經過許多層天)是指耶穌的“升天”。(注九)作者曾以這樣的動作比擬耶穌經過幔子(來6:19-20;8:1-2;9:11,24;10:20)。
「所承認的道」見來3:1 的注釋。
「與我們一樣」是指耶穌所經歷過的試探如人一樣,因此這樣他能體恤人的軟弱(來2:17),但是他「沒有犯罪」。這裡不是說基督不會受罪的試探,而是他勝過試探並且沒有犯罪。作者堅持了這一點,不致偏向異端。無論如何,這裡的討論重點不是基督的無罪性,而是基督的受苦與我們一樣。
我們深信作者是在形容基督的升天。就如弗4:10;彼前3:22一樣。
「來到」或“進前去”是七十士譯本用來形容一位崇拜/獻祭者/祭司走向神的面前去的動作(出16:9;34:32;利9:5;民10:3-4)。聖經是用這個字來形容崇拜。在希伯來書這個字成為了一個技術字眼(來4:3; 7:19,25; 10:1,22; 11:6; 12:18,22)。「來到」是「坦然無懼」的,自由的來到神面前。
---------------------
注五∶R.McL Wilson,"Hebrews" NCB (Grand Rapds:Eerdmans,1987)
,86頁。
注六∶筆者同意 J.Swetnam,"Jesus
as Logos in Hebrews 4:12-13" Bib 62 (1981) 頁
214-24,說這裡的「道」含有基督的意義。H.W.Attridge,"Hebrews" 同書,頁134 認為這「道」與基督無關;他認為這裡只是注重談論神是位全然的審判者。
注七∶詳細的討論請看 J.Swetnam,"Form
and Content in Hebrews 1-6" Bib 53(1972) 頁383。我們在導論內容結構的分析中把它納入:1-4:16的結構中,但它卻是一個連接經節,把1:1-4:13的談論引入5:1-10:39的談論。
注八∶兩約期間有一卷次經,瑪加比一書 13:42 曾用這名詞來形容當時的猶太人領袖西門。
注九∶著名的希伯來書神學家,E.Kasemann,"The
Wandering People of God" R.A.Harrisville & I.L.Sandberg 譯 (Minneapolis:Ausburg,1984);譯自 "Das Wandernde Gottesvolk"
(Gottingen,1957) 頁
133,說這是希伯來書作者受到樂斯底思想(Gnostic
myth)的影晌而來。近年的學者發現這「經過許多層天」的觀念不只限於樂斯底思想中,而在猶太檔中也常出現。(見 H.W.Attridge,"Hebrews"
同書,頁 139)。
「施恩寶座」是指約櫃上面的那片平蓋。舊約記錄神出現在這座位(詩10:15;出25:22;賽6:1)。猶太人認為,這施恩寶座有兩樣東西可以祈求得著∶就是「恩惠」和「憐憫」。人也可「隨時」,不受時間限制的,得到幫助。最後這三節不只結束了以上四章的討論,也成為一個“連接經節”引入另一段的討論。作者一早就提起祭司的觀念(來1:3「他洗淨人的罪」),後來又再提起(來2:17「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不過他把先要談的先談完,留至此才真正作關於祭司的談論。
作者對「安息」的教導畫圖如下:
神的安息 進入安息 4:3
->------------------->---------------------------->------------->----
| |他 |務
|神 |們 |要
|歇 |斷 |進
|了 |不 詩95 |入
4:11
|工 |可 來4:7 |
|的 |進 民14:13 | |
|安 |入 申1:34 |證明沒有 |
|息 創2:2 |
來3:11,19; |進入安息 |
| 來4:4 | 4:3,4
| |
| | 今日安息仍
| 迦南地的安息 然開放著
4:1
| (約書亞的安息) (基督的安息)
------------------------------------------------->--------------------
結論∶經過四章的注解,讓我們對希伯來書有比較深入的看見∶
一.作者確實知道他要談什麽。面對著一班的信心軟弱讀者(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確定讀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中,但是卻不難發現他們是信心軟弱,甚至要離開基督的信仰),作者為基督信仰的超越性盡力的辯護。他藉著各舊約的經文一一說明基督信仰的偉大。
二.作者對“聖經”的態度也是值得效法的。雖然作者引用了許多的舊約,也知道它們是從那裡來或是誰寫的,但是他卻把整本聖經都當著是神的話語,而且這些聖經的話語也在這個時代生效。
三.從許多舊約經文的引用中,再次的看見作者是一位熟讀聖經的人。他所作的經文是那麽的適當。讓我們看見,一個人必須要對聖經熟悉才能為主的道辯護。
四.藉著作者的警告,我們看見堅守已持有的信仰/信心是何等的重要。曠野的以色列人因為不聽從而不得到神所應許給他們的真正安息,如果我們今天不聽從神的話也將得不著神所應許給我們的安息(天堂)。
── 文牧《希伯來書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