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三章

 

II. 3:1-4:16  耶穌和真安息

 

3:1-6  解經: 耶穌超越摩西

 

   3:1  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

   3:2  他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一樣。

   3:3  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

   3:4  因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神。

   3:5  摩西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

   3:6  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

 

    作者完成論證基督為兒子及人子的身份超越天使後,緊接著比較基督為兒子和摩西的身份。作者是以摩西的「盡忠」(忠心)與耶穌的「盡忠」作比較。相信作者是按次序來作比較先是比較天使,然後是摩西。摩西算是猶太教裡最具權威的人物。威斯克(Westcott)「作者已證明基督(兒子)超越那傳遞律法的屬天天使,現在他要證明基督是如何超越這傳遞律法的屬地使者。」(注一)

 

第一節「所以」(呂,RSV)(Οθεν)。這連接詞說明以下的討論是承續以上(2:17-18)的談論。之前一節(2:17)是談論一位「忠信」(πιστοs)的大祭司。此段,藉著「盡忠」這觀念,討論耶穌為兒子和摩西的「盡忠」。這「盡忠/信心」的觀念在第十一章有更詳細的討論。

 

「聖潔的弟兄」作者改口這樣稱呼是因為2:1117 已指明基督徒藉著基督的成聖而成了聖潔(參西1:2;6:10)。「聖潔」在舊約含有被神「分別為聖」的觀念。「弟兄」是當時教會中各人之間的稱呼,基於有同樣的信仰,並且有「同一」的「天召」。

「天召」等於“神的呼召”(11:29)。這是初早期教會用來形容基督徒進入教會團體的呼召(參羅1:7;8:28,30;4:1,14;林前1:26;西3:15;帖後1:11;彼後1:15)

「所承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使者」也就是“使徒”,新約常用來稱呼使徒、甚至保羅、雅各、巴拿巴。(注二)這裡是指耶穌為上帝的“大使”;帶著上帝的權柄和信息。

「大祭司」(詳細注釋請看第五至第十章)的工作是在上帝面前替「進前來的人」說話,以及在人面前傳遞上帝的話語(見來4:16;5:1-4)

「承認」(confession)是受書人所承認的信仰(4:14;10:23)。上一章察覺到受書人的信條中含有認耶穌為兒子(1:2)、初熟的(首生者/長子1:6)、人子(2:6),這裡是大祭司和使者。作者也常吩咐和勸勉他們要持守所承認的信仰(4:14;10:23)

 

第二節「盡忠」是引用民12:7的經文。摩西盡忠地為神的「全家」(以色列民)祈求,把神的資訊傳給以色列民,也遵守神的誡命。

 

「設立」含有“按立”(1:2)之意。例如可3:14說明耶穌設立十二使徒。這裡是指上帝設立耶穌為大祭司。關於耶穌為大祭司的身份,作者在第十章有詳細的討論。

「家」(οικω)是指神的國度。「家」在聖經中多次用來形容聖殿(徒7:47),以色列民(出16:31;12:7;31:31;9:15;114:1;10:6等),大衛的國度(路1:27,69;2:4),甚至基督徒團體(林前3:9:9-17;2:22;提前3:15;彼前2:5;4:17)。

 

----------------------

    注一B.F.Westcott,注釋書,72頁。

    注二游斯丁(Justin)在第一辯道集12:9;63:5曾這樣稱呼耶穌。

第三節「更...榮耀...更尊榮」。這樣的比較是以建造者和建築屋()來作討論。

把「摩西」與「房屋」(代表以色民)統合(corporate)了。(注三)同樣,作者也把信徒與「家」(教會)統合了。提前3:15指神的家是永活神的教會。彼前2:5說聖徒是神屬靈的家。這裡清楚指出說要成為「神的家」必須把「盼望」與「膽量」堅持到底。

 

「更榮耀」是指基督的榮耀 作為兒子(1:2)或是大祭司(5:5)

 

第四節相信這句是第三節的“插句”(parenthesis)。目的是要提醒受書人上帝才是真正的萬物創造者。

 

第五至第六節作者在此把耶穌與摩西勾劃成一個對比

 

        摩西 為 僕人 在神的全家 盡忠

          |       |               |

 但是   基督 為 兒子 在神的全家 盡忠

 

基督不是這家的建造者。(注四)早在來1:2說是神藉著基督創造這世界。

 

「為要證明...」作者似乎應用預表解經法,說明舊約所指的摩西和以色列民今天在基督和教會身上實現了。作者對舊約並沒有一種廢棄的意思,而是認為舊約常是一個表徵,在新約裡找到了其實體。

 

摩西是「僕人」(θεραπων)並不是「奴僕」(δουλοs)。僕人多是聘請的,比買回來的奴僕更尊貴。摩西另外的身份是他「傳福音給」曠野的以色列人(4:2),並且他也「因著信」完成帶領神的子民出埃及(11:23-29)

 

「盼望」就如來11:1-21指對那存在天上的家鄉(也就是永生)有盼望。

 

「膽量」是指勇敢地面對所“認信”的信仰。

 

「堅持到底」是作者常用來勸勉信徒的語句(3:14;4:14;6:18;10:23)

 

    在此幾乎要假定受書人似乎是要失去這基督的盼望和膽量。書中並沒有指明是什麽原因他們將“失去”這盼望和膽量。按書中其他地方的討論,我們只假定他們可能將回復過去之前所信仰的猶太教。

 

結論歸納以上的注解,可見作者用心良苦,不放棄多次勸勉讀者必須堅守所信的基督。也盼望他們對基督的認識更多,信心更堅固。

 

--------------------

    注三古希伯來人擁有這樣統合的觀念。H.W.Robinson"Corporate Personality in Ancient Israel" (Edinburgh:T&T1981).

    注四H.W.Attridge"Hebrews" 110頁,正確的指出這一點,也指出有許多注釋書錯誤的假定基督是這家的建造者。

3:7-4:16   勸勉與注釋真正的安息

 

    這一大段經文就如一篇“默想集”;默想詩篇95:7-11和創2:2,但是口氣卻猶如勸勉。同時因為它直接及間接地引用了許多的舊約經文並給與解釋,因此也可把這段經文當著是一篇注釋。明顯的,把詩95和創2串連起來的是「安息」這觀念。作者對以色列人進入「安息」的事蹟有清楚的交待;就是把申1和民14帶入來一起討論。在此見到作者對舊約的掌握和他應用舊約經文的適當能力。這段經文與上一段經文(比較摩西和耶穌的忠心)的連貫觀念是「忠心」討論了摩西的忠心後,就談論以色列人(在曠野的行為)的忠心。作者也藉著以色列人在曠野的不忠心來勸導讀者不要學像曠野的以色列人。整個段落約可分成三小段7-19;41-11;412-16。

    在第一段經文內,作者直接引用詩95,間接引用民14,目的是以以色列人的失敗來挑戰讀者。第二段經文是談論神應許「安息」的情況。第三段經文是要求讀者進入這「安息」。每個段落都引導讀者對救恩的反省。

 

  3:7  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

  3:8  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

  3:9  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

  3:10 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

  3:11 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3:12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噁心,把永生神離棄了。

  3:13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

  3:14 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

  3:15 經上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

  3:16 那時,聽見他話惹他發怒的是誰呢?豈不是跟著摩西從埃及出來的眾人麽?

  3:17 神四十年之久,又厭煩誰呢?豈不是那些犯罪、屍首倒在曠野的人麽?

  3:18 又向誰起誓,不容他們進入他的安息呢;豈不是向那些不信從的人麽?

  3:19 這樣看來,他們不能進入安息是因為不信的緣故了。

 

7-19「所以」()Therefore(RSV) 再次以一個質詞來連接上一段經文的討論,並開始這一段的勸勉和解經(參來2:1; 3:1; 4:1; 4:6; 4:11; 6:1; 10:19;11:1;12:12)。相信作者是因為先前提起摩西,才借鑒曠野的教訓而發出這莊嚴的警告。

 

「聖的靈說」同樣的引用在來4:3是「上帝所說」,但是在來4:7卻指明說「在大衛的書上」。可見作者知道這一篇詩篇是由誰說的。由此再次肯定作者把整本舊約當著是神的話或是聖靈的話(見來1:5;9:8;10:15)。猶太人對聖經都有同樣的態度。保羅也有這樣的態度,說「聖靈藉先知以賽亞說」(28:25)。在此,我們看見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就如猶太人一樣把聖經的話語都當著是神向每個世代的人說話的媒介。聖靈也是每個時代教會方向的指南針(13:2;20:23)

 

    接下來的舊約引用是來自詩95:8-11。這詩篇原是一首讚美詩。呼求人敬拜及聽從神的話,也提出曠野的教訓(14)來警惕不聽話的人。

    14記錄以色列人出埃及一年半後低達加低斯發生的事。當以色列人派了十二位探子進入迦南地回來以後,有十位元探子報告壞消息,兩位元探子(約書亞與加勒)報告好消息,可是以色列群眾聽信壞消息,選擇轉回頭。那知這一轉頭就在以東曠野流蕩三十八年之久,凡是當日二十歲以上的人都在這流蕩的三十八年歲月內喪生曠野。這教訓成為以色列史的最大教訓。後來這教訓多次被聖經作者引述並教訓今日的人不要犯同樣的過錯。

    作者把「今日」放在第一個字,有意強調和警誡受書人,「今日」也要聽這話,或指明聖靈所說的話有永久性的作用。

    在希伯來文聖經記有「瑪撒」(:試探),和「米利巴」(:爭吵發怒)(17:1-7)。這是出17:7的事件。七十士譯本卻把它們意譯。這樣的意譯卻超越了地域性的背景。作者根據七十士譯本來引用。

 

「試我探我」在希臘文聖經是用兩個試探的字眼「試探」(επειρασαν)及「試驗」(εδοκιμασαν)。猶太人及基督徒(1:2-3)對「試探」的理解是有兩個層次認為魔鬼「試探」人,而神也藉著這樣的情況來「試驗」人。95是談論人的過錯,因此說是人在「試探」及「試驗」神的「作為」。

 

「作為」應是指神在曠野中所行的事蹟。作者指以色列民在試探及試驗神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希伯來聖經把這「四十年」與下一節神的厭煩連合起來成為一句,意思是厭煩神四十年之久,而不是指試探神的作為四十年之久。試探神工做四十年之久更加適合作者的討論內容。作者這樣整理經文(原文聖經沒有標點符號和分開句子和段落),是因為要注重當中的教導,並沒有直接修改聖經的意義。當然作者知道原文聖經是指厭煩神四十年之久,在來3:17作者指出四十年來神厭煩曠野的以色列人。

 

「硬著心」或「心裡剛硬」(3:13)。希伯來人認為「心」是一切思想的源頭(4:28;7:3;9:12;10:1,20,27;11:10;14:4,8;2:30;10:16;王下17:4;代下30:8;63:17)。硬著心就是「頑固」、「不服從」、或「不聽從」的意思。「這世代的人」(在七十士譯本是「那世代的人」)。相信作者這樣更改是要配合「今日」的意思, 把「這世代的人」應用在受書人的身上。在此可見作者引用聖經並“整理”經文的態度。整理只是為了強調當中的意思,並沒有修改當中的教導或內容。

 

「迷糊」是“走離了正路”。聖經作者把以色列人在曠野走迷路這件事用來象徵他們走離了神的吩咐和指引,或被罪「迷惑」(3:13)

 

「我的作為」()應譯成原文的「我的道路」(RSV)。這與「迷糊」的意思比較配合。

 

「起誓」,咒詛,祝福等都是希伯來人看重的觀念(27:1-37;23;1:17;撒上3:17;撒下3:35;王下6:31;15:5)。這詩篇的「起誓」是指民14:21-23(2:14)耶和華的起誓,使到所有從埃及出來的人(除迦勒和約書亞)都沒法進入迦南地。這「迦南地」也意表了作者所說的「安息」。

 

「安息」(καταπαυσιs)在詩篇中最基本的意思是指進入迦南地的安息。對作者來說,這「安息」的觀念卻含豐富的意義,超越了這物質上的「安息」。接下來的經文可見到作者如何發展這觀念。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根據以上的引用,以色列人不能進入「安息」有三個原因

.  他們硬心不聽話,

.  他們試探神,

.  他們心裡迷糊不走神的道路。

 

    作者有意警告受書人千萬不可像他們在曠野的祖宗一樣。曠野的的流蕩常出現在聖經的記錄中並成為反面教材(9:23;7:39;4:6,11)

 

「永生()的上帝」舊約常使用這稱呼,目的是比較“死”的偶像神。不只是猶太人所常用來形容神的字眼,也是新約信徒常用的字眼(16:16;26:63;14:15;9:26;林前3:3;6:16;帖前1:9;提前3:15;4:10;彼前1:23;:2;15:7)。希伯來書作者常用這字眼來形容神。(9:14;10:31;12:22)

 

「離棄」含有“背離”、“叛教”的意思。不能肯定這字眼是否用來形容那些從基督教改信猶太教的信徒。但肯定“背叛”教會是初期教會一個極嚴重的行為。

「起初確信的」布加恩(Buchanan)(注一)相信這是指“初信班”裡的教導。來6:1-2似乎提出一些教導的內容;例如再立根基、懊悔死行、信靠上帝、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永遠審判等等。

 

「堅持到底」並沒有說明到何時。相信是至死為止或是直至末世的日子。

 

    第十五節這引用來自詩95:8。曾在來3:7-8及來4:7出現。作者再次引用這經文讓他發出以下三個問題

. 第十六節問「是誰惹神發怒 ?

. 第十七節問「他們如何惹神發怒 ?

. 第十七節問「他們的結果如何 ?

 

    答案都可從發問的口氣中知道。作者是用ου與ουχι「豈不是」反問式來發問。按希臘文的文法,答案可從問題中找到,就是“是他們”。原因是曠野的以色列人「不信從」及「不信」。這兩個答案常出現在一起(14:11;9:23;7:39;4:6,11)。作者在這裡解釋民14的事件說是「眾人」都不聽從神。

── 文牧《希伯來書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