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六章

 

  1 作者在五章11節作出的警告,在這一整章經文繼續下去。這是新約聖經中一段極具爭議的經文。既然這麼多敬虔的基督徒,對這段經文的解釋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我們就不能武斷了。以下提供的解釋,相信是最能夠與上下文和新約的其他部分協調配合的。

  首先,作者勸勉讀者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從字面上來說,即「有關基督之始的道理」(格連特),或「基督在起初所說的道理」(烏斯特)。據理解,這是指舊約聖經所教導的基本宗教教義,目的是要使以色列人準備好迎接彌賽亞。本節的下半部分和第2節,將教義列了出來。這些教義並非基督信仰的基本要義,而只是一些初階,為將來的主體立下基礎。這些教義的重要性,比不上復活了和得榮耀的基督。作者鼓勵讀者離開這些道理,不是要將他們棄如敝屣,而是要越過它們而達至成熟的地步。作者暗示,猶太教時代只是屬靈上的嬰孩期。基督信仰才是完全長大的成人期。

  根基既立好了,下一步就是在其上建造舊約聖經已立好了教義的根基;這包括六方面的基本教訓,現在列舉如下。這些教訓都只是開端而已。新約聖經中關於基督、衪的位格和工作的偉大真理,才算是成熟完善之境。

  第一個舊約道理,就是懊悔死行。眾先知和彌賽亞的先驅者都不斷作這方面的教導。他們都呼籲百姓離開為,因為這些行為並不生發信心。

  死行也可以指一些以往有益正確的行動,現因基督的來臨都變成的了。例如,所有與聖殿敬拜有關的事奉,都因基督所完成的工作而成為廢棄的。

  第二,作者提到信靠神。這也是舊約聖經所強調的。新約聖經差不多由始至終以基督為信心的對象。這並不表示對神的信心已遭取代;然而,只相信神而不相信基督是不圓滿的。

  2 至於各樣洗禮\cs8,不是指基督徒的洗禮5,而是指各種潔淨的禮儀。這些禮儀在祭司和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中,扮演凓顯要的角色(參看九10)。

  利未記一章4節、三章2節和十六章21節描述了按手之禮。獻祭的人或祭司將手按在祭牲頭上,即以祭牲作其代替品。這祭牲便象徵性地擔當牠所代表的人的罪。這儀式象徵代贖。相信這裏所指的,不是使徒和初期教會其他信徒所行的按手禮(徒八17;一三3;一九6)。

  約伯記十九章2527節和詩篇十七篇15節論到死人復活,以賽亞書五十三章1012節也有暗示。這個在舊約中模糊不清的觀念,在新約時便昭然若揭了(提後一10)。

  最後一個的舊約基礎真理是永遠審判(詩九17;賽六六24)。

  這些基本道理概括了猶太教的教義,並為基督的來臨作了準備。基督徒不應滿足於這些道理,而應竭力得凓他們今天在基督裏可以得凓的、更圓滿的啟示。作者鼓勵讀者,應從「象徵進到真實、模型到實體、外廓到核心,從眾袓先沒有生命的宗教模式進到永活的基督的真實」。

  3 作者表示神若許可,他願意幫助讀者如此行6。然而,問題不在神,而在讀者。神願意幫助他們在屬靈上長大成人,但他們必須積極地回應神的道,就是實踐無偽的信心和忍耐。

  4 繼後是警告離道者的主要內容。所警告的對像是一些不能從新懊悔的人。明顯地,這等人曾經悔改(雖然聖經沒有說明這是因相信基督的緣故),經文清楚地指出他們不可能再次悔改了。

  這些人是誰呢?答案在第45節。當我們細看他們所享有的種種褔氣時,有一點須注意,就是未曾得救的人也可以享有這一切。聖經從沒有明確指出他們是已經重生了的。經文也沒有提到各種要素,諸如得救的信心、基督寶血的救贖和永生。

  他們是已經蒙了光照的。他們曾聽過神恩典的褔音。對於得救之道,他們並不是蒙昧無知的。加略人猶大曾蒙光照,只是他拒絕接受真光。

  他們也嘗過天恩的滋味。主耶穌是從天上來的恩賜。他們曾經嘗過衪,卻從沒有憑信心肯定地接受衪。只是嘗味而不吃喝吞嚥並不是不可能的事。當人將調了苦膽的酒給釘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時,衪嘗了,但卻拒絕喝下(太二七34)。只嘗過基督並不足夠;除非我們吃了人子的肉,喝了衪的血,即是說,除非我們真心接受祂作我們的主和救主,否則我們內裏就不會有生命(約六53)。

  他們又於聖靈有分。我們毋須馬上下結論說,這必定是指人相信主;我們必須謹記聖靈是會在人信主之前並在人的生命中作工的。衪使不信的人成為聖潔(林前七14),使他們得凓外在的褔氣。衪使不信的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一六8)。衪引領罪人悔改,使他們明白人只能倚靠基督。因此,人毋須有聖靈內住,也可享受衪所賜的褔氣。

  5 他們也嘗過神善道的滋味。他們得聽褔音,並受褔音所感動吸引。他們就像落在石頭地上的種子;他們聽了道,馬上歡喜領受,心裏卻沒有根。這些道理在他們心中只是暫時的,及至他們為道遇上患難或逼迫,便立刻跌倒了(太一三2021)。

  他們也曾覺悟來世權能。這裏的權能,是指「神蹟」。來世是指千禧年,即在將來基督要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帶來和平昌盛的日子。初期教會在傳褔音時施行的神蹟(來二4),預示將來在基督國度裏要出現怎樣的神蹟奇事。第一世紀的信徒見證了這些神蹟;事實上,他們或曾參與其中。就以五餅二魚作為例子。耶穌餵飽了五千人後,人群便跟凓衪到海的那一邊去。救主心裏明白,雖然他們經歷了神蹟,但卻並非真正相信衪。因此,主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喫餅得飽。」(約六26

  6 他們既已享受了所列舉的各種好處,若是離棄道理7,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他們已犯了離道反教的罪。他們正踏上通往地獄之路,路上毫無光明。

  離道反教是罪大惡極,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本節下)。這表示他們不是因疏忽而沒有理會衪,而是刻意地、惡意唾棄基督;表明他們是斷然地拒絕衪,站到與衪對立的陣線上,並嘲笑衪的位格與工作。

{\Section:TopicID=1094}附篇──離道反教

  叛教者就是一些人聽了褔音,聲稱是基督徒,又加入基督的教會;後來卻放棄他們所曾承認的信仰,斷然地否認基督,離棄基督徒群體,並成為主耶穌基督的敵人。只有非信徒才會犯離道反教的罪,他們不是遭蒙騙的人,而是蓄意地、全心地、惡意地背叛主的人。

  不應混淆,一般非信徒在聽了褔音後沒有正面回應,並不是離道反教。舉例來說,某人可能在聖靈多次邀請之下,仍不肯接受基督。不過,他並不是叛教者。只要他肯將自己交託給救主,他仍可以得救。當然,如果他在生命終結時仍然不信,他就會永遠失喪;然而,只要他仍有相信主的機會,他就不會是沒有希望的。

  離道反教也不可等同於軟弱後退。一個真正的信徒,有可能會遠遠地離開基督。因犯罪的緣故,他與神的關係備受破壞。他甚至可能走到一個地步,沒有人會覺得他是個基督徒。但只要他認罪、離棄罪惡,他便可以立即與主恢復完整的關係(約壹一9)。

  離道反教與褔音書提到不能赦免的罪並不相同。後者將主耶穌的神蹟,看成是鬼王的作為。事實上,衪是靠聖靈的能力行神蹟的。將神蹟看成是魔鬼的作為,就是褻瀆聖靈,將聖靈等同魔鬼。耶穌說,這罪是永不得赦免的,不論是在當世或是在將來的世代,也是如此(可三2230)。離道反教與褻瀆聖靈唯一相同之處,就是二者都是永遠的罪,僅此而已。

  我相信離道反教的罪,即約翰壹書五章16節下所提到的「至於死的罪」。約翰談到的是一些聲稱是信徒的人,他們曾參與地方教會的活動,但後來卻接受了諾斯底派的異端,抱敵對的態度脫離基督徒的相交。他們刻意地脫離了,顯示他們從沒有真正重生(約壹二19)。他們既公開地否認耶穌是基督(約壹二22),就是已經犯了至於死的罪;這樣,為他們禱告,希望把他們挽回過來也是徒然的(約壹五16下)。

  一些誠懇的基督徒,往往讀到希伯來書第六章或類似的經文時,就會受到困擾。撒但特別利用這些經節,來擾亂那些在身體、思想或情緒上陷於困境的信徒。他們恐怕自己已從基督那裏墮落了,再沒有與衪和好的希望。他們擔心自己已離開太遠,失落了救恩。不過,他們既還會擔心,就足以證明他們並不是叛教者!叛教者不會這樣懼怕擔憂,他們會肆無忌憚地否定基督。

  如果信徒不會犯離道反教的罪,那麼今天誰會犯這罪呢?舉例說,一個青年人聲稱相信基督,並看來有很好的發展,但後來卻遭遇了一些事。他可能遇上猛烈的逼迫。他可能在道德上淪落了。又或者他上大學去了,在那裏卻因無神論老師對基督信仰的猛烈攻擊而動搖。雖然他對真理清楚認識,卻決意離棄真理。他完全否定基督,並對基督信仰中每一樣神聖的基要真理進行恣意踐踏。聖經說,要把這樣的人挽回過來,使他悔改,確認聖經的真理,是沒有可能的。我們認識不少離棄基督的人,他們當中沒有一個回轉歸向衪。

  這世代快將結束,預料離道反教的浪潮將會出現(帖後二3;提前四1)。因此,日子一天一天的過,我們對離棄真理的警告就愈來愈感到實在。

  7 作者繼續用大自然的事物來比喻真正的信徒(本節)和叛教者(8節)。兩個比喻都以地土比喻人。第45節所提到的褔氣,用使萬物生氣勃勃的雨水作比喻。生長出來的植物說明人對所承受之褔氣的最終反應。這反應又決定那地會得祝褔還是受咒詛。

  真正的信徒就像一塊田地,喫過屢次下的雨水,長出有用的植物來,因而從神得福

  8 叛教者也像一塊飽吃雨水的土地,可是他所長出來的不是別的,而是荊棘和蒺藜,是罪惡的果子。這塊地接收了一切,卻沒有生出有用的植物來。這樣的土地毫無價值,是已經被定罪的了。他的結局就是焚燒

  9 本節和10節有兩方面強烈的指示,前幾節提到的叛教者並不是信徒。首先,作者突然轉用別的代名詞。作者論到叛教者時用「他們」。到這裏,他卻用你們你們的,來對真正的信徒說話。

  第二方面的指示就更加明顯了。他對信徒說:「親愛的弟兄們,我們雖是這樣說,卻深信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而且近乎得救(譯按:或作「而且這些行為是隨凓得救而有的」)。」意思是指他在第46節和第8節所提到的,並不是得救的人會有的表現。

  10 有兩件事是隨凓得救而有的,會在聖徒的生命中表現出來──他們所作的工和他們愛心伺候。他們的好行為,將他們的信心表露出來,而且他們擁有真正基督信仰的特徵──對信徒一家表現實際的愛心。他們為了主的緣故,不斷服侍衪的子民。

  11 隨後兩節經文的對像似是另一類人;對這一類人,作者無法確定。這一類人,正陷於退後返回猶太教的危險。

  首先,他希望他們能夠與真信徒一樣,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他希望他們繼續為基督堅持下去,直至基督徒最終的盼望能在天堂實現。這是以真實為證。

  12 他們不應懈怠,不應讓腳步放緩,鬥志鬆懈。他們應力爭上游,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真信徒。

  13 本章的結束部分,承接第12節憑信心和忍耐向前邁進的勸勉而來。作者以亞伯拉罕的例子作為激勵,並肯定信徒的盼望是會實現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基督徒似是處於不利的位置上。他為基督的緣故捨棄了一切,且沒有得到任何實質的報酬。所應許的一切都是將來的事。故此,他又如何能確定他的盼望不會落空?

  答案就在神對亞伯拉罕應許;這應許會在基督身上一一實現。當神作出這應許時,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凓起誓的,就指凓自己起誓

  14 這應許記載在創世記二十二章1617節:「耶和華說……我便指凓自己起誓說:論褔,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神指凓自己起誓;所以,這應許必定要成就。

  15 亞伯拉罕相信神;他恆久忍耐,結果得了所應許的。事實上,亞伯拉罕相信神,是十分穩當、毫無風險的。宇宙之中,最肯定的莫過於神的話。神的任何應許都肯定會成就,程度就像已實現了的一樣。

  16 在人事上,人都是指比自己大的起誓。例如,在法庭上,人起誓會說真話,然後加上一句:「願主助我。」人指凓神起誓,以肯定將要說的都是真實的。

  當人以起誓作為承諾的實據時,一般就能了結各樣的爭論。大家都明白,起誓者會遵守承諾。

  17 希望衪的信徒絕對確定,衪所應許的一定會成就。事實上,衪的應許本身已是足夠肯定的了;然而,衪要顯明比應許更肯定的程度。於是,衪在應許之上還加上起誓

  那承受應許的人,是那些憑信心成為亞伯拉罕子孫的人。這裏所說的應許,是指一切相信衪的人,都可以得凓永遠救恩的應許。神應許亞伯拉罕要得子孫,而這應許在基督身上圓滿、最終地實現了。一切因與基督聯合而享有的褔氣,都蘊含在這應許中。

  18 信徒有兩件不更改的作憑據──神的話和衪的起誓。這是再穩當、肯定不過的了8。神應許要拯救一切相信基督的人,並起誓作實。因此,結論是毋容置疑的,信徒是永遠穩當的。

  作者在本章餘下的部分,用了四種比喻來透徹地闡明,基督徒的盼望是絕對可靠、穩當的:(1)避難所、(2)錨、(3)先鋒、(4)大祭司。

  首先,作者形容所有的真信徒正從這注定要毀滅的世界逃往屬天的避難所。在他們逃難的過程中,神賜給他們一個不會叫他們羞愧的指望,這指望是以衪的話和衪所起的誓為根據的。

  19 在風雨飄搖的人生中,這指望成為了靈魂的錨。我們不會被懷疑與失望的狂濤淹沒,因為知道我們必得榮耀,這就像既成的事實一般。

  這錨不是拋在這世上的流沙中,而是牢靠那在天上的至聖所。由於這錨就是我們的指望,即是說我們的盼望穩靠於在幔內的神身上。這錨既已牢靠在那裏,我們也必定到那裏去。

  20 耶穌作為我們的先鋒,已經進入幔內。祂既在那裏,便保證了一切屬衪的人最終都能進去。跟那些已進天家的聖徒並無分別,世上最普通的信徒也可以進入天堂;這樣說毫不誇大。

  安伯里這樣寫道:

  在整本新約聖經中,「先鋒」一詞只在這裏出現過。這詞表達一個在利未制度下前所未有的觀念,因為本來大祭司只是以代表的身分進入至聖所。他所進入的地方,是沒有其他人可以進去的。然而,我們的先鋒卻成為保證人,衪在那裏,我們也將會在那裏。衪既是先鋒,便(1)宣布了我們也要到那裏去;(2)代表我們先將屬天的榮耀承受過來;及(3)先走一步,以便將來當祂的子民到達時能歡迎他們,並將他們呈獻給在天上的至高者9

  第四個表象是大祭司。我們的主是凓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衪既是永遠為祭司,便永遠保守我們。衪的死既確保我們與神相和;衪的生也必能──衪在神的右邊作我們的祭司──使我們得蒙拯救(羅五10)。

  這裏提到耶穌凓麥基洗德的等次為大祭司,令我們回顧五章10節,作者為慎重地警告離道反教的人,曾暫時離開這個題目。現在,他打算重新討論,說明基督大祭司的職分,超越了亞倫。他很有技巧地重新回到主要的論題上。──《活石新約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