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六章

 

進步的需要(六1-3

希伯來書作者認定基督徒的生活必須尋求進步。教師若要時常回頭再教當初開始時所教的功課,學生很難有進展的。希伯來書作者要求讀者要達到完全的地步telieiote{s。這個字的形容詞(Teleios)有專門的解法。畢他哥拉(Pythagoras)把他的學生分為初學者hoi manthanontes)和資深的hoi teleioi)。斐羅則分他的學生為三類:剛入門的hoi archomenoi);在進度中的hoi prokoptontes)和進入資深的hoi teleiomenoi),所以『完全的地步』並不是指有完全的知識,而是在基督教信仰中有一定的成熟階段而已。

作者所指的成熟有兩方面的:(甲)心思上的成熟。人隨年紀增長而對事物應更能深思遠慮。在信仰來說,他能對人講解多些關於信仰的事,和告訴人耶穌是誰。不單止故事上的認識,而是深入的明白它的內蘊重要意義。(乙)生命的成熟。在每天的生長中,他應反省基督對自己有何意義。時刻抱捨棄舊時惡習的決心,建立有新德行的人格。每天都能加添新的寧靜平安和高尚的氣質在自己的生活裏面。有一個無名的詩人寫過一首詩:

『我要天天生長,變得更美麗,變得更老成;
一切美麗的事物也要一同生長,
一切飾物,刺,織錦,象牙,金飾,
舊了還比新的好。
樹老了,仍長出嫩枝來,
街古舊了可以翻新修補,回復昔日的繁華,
我也何嘗不可以像它們,
長得更可愛變得更老練。』

基督徒的生活是不應該靜止的。前英國首相克倫威爾(Cromwell)衣袋裏有一本聖經,上面寫了一句拉丁文qui cessat esse melior cessat esse bonus──『人若停止改善自己,便失去君子之風了。』

這段經文亦可以略見初期教會如何有基督教的基本信仰。

(一)懊悔死行。基督徒的生活是從悔改作開始的;悔改metanoia)是指心意更新。悔改的人對上帝,人、生命和自己都有新的態度。但作者所提反的死行到底其意義何在?在各種可能的解法中,我們抽出幾個相關的,和有提示教訓的來看看。(甲)『死行』就是會帶來死亡的行為,如不道德、自私、否認上帝,沒有愛心,羞恥的行為,都可以引人到死的境地。(乙)指禮儀上污穢的行為。猶太人相信觸摸死人則涉及污穢,非用獻祭洗潔,不能敬拜上帝。『死行』就是指那使人污穢而與上帝隔離的事物而言。(丙)指與建立品德無關的行為。猶太人的整個生活卻是建立在禮儀上面。一個義人就是能夠時刻按適當的禮儀守則去行事的。但這一切的行為和品德的建立是沒有關係的。可能希伯來書作者希望基督徒和那些無意義的禮儀規條,斷絕關係,而注視品格的培養和靈性的進步。

(二)仰望上帝的信。中文聖經是『信靠上帝』。基督徒生活首要的事是時刻仰望上帝,基督徒行事為人不是看人的評價,而是遵循上帝的判斷。他不靠自己的善行去取得救贖而是仰賴上帝的恩典。

(三)各樣的洗禮。基督徒必須清楚明白洗禮的真義是甚麼。初期教會有一本小冊子『十二使徒遺訓』(The Didache{)是信徒加入教會必讀的基督徒指南,約在公元後一百年左右寫成的,內容包括有基督徒洗禮的規則。當時加入教會的人全是異教徒,而洗禮就是進教和宣信的加盟儀式。這本小冊子首六章詳列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使準備受洗的人確實知道他所信的和將來所過的生活是甚麼。到了第七章,即描述洗禮的過程:

『洗禮必須照這樣的儀式去施行。當你已經告誡候洗者有關的一切事情後,就用流動的水,奉父、子和聖靈之名給他受洗。若沒有流動的水,任何其他的水都可以。若沒有冷水,就用溫水。若兩樣都沒有,則用其他的水三次澆潑在他的頭上,奉父、子和聖靈的名給他受洗。洗禮前,施洗者和受洗者都要禁食,其他的人若可能的話,都指導他們禁食。尤要者在這儀式之前,那受洗者必須預備兩天或三天的時間禁食。』

這篇記載是非常有趣的,初期教會相信,如果可以的話,洗禮最好是把全身浸過。無論用水浸或澆灌三次也好,要奉父、子、聖靈的名去施洗。訓導也佔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將來的信仰和生活都是基於這個訓導的。受洗者要用禁食來準備好身、心和靈性。那時的人,凡加入教會的,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些甚麼,任何人也決不能輕輕的溜進教會去。所以希伯來書作者說:『你們在洗禮時,已經清楚受了指示,明白你們的基本信仰了。現在我不再複述這一切,但你們在這些信仰的根基中建立更豐滿的信仰。』

(四)按手之禮。猶太人行按手禮有三樣重要的意義:(甲)移去罪惡──獻祭的祭司把手按在那犧牲的動物頭上,象徵他的罪移到動物的身上去。(乙)祝福──父親把手按在兒子的頭上,把福氣送到兒子的身上。(丙)分別出來作一項特別任務──人受按手之禮,擔當一項重要職責。

初期教會的洗禮必有按手之禮相連的。這樣聖靈藉按手而臨到新受洗者的身上(徒八17;十九6)。這不是真的有實物,經過手溜到別人的身上去,而是當時的人表示對使徒的景仰和尊敬,因為事實上,他們的手曾和耶穌的手接觸過,也是耶穌的朋友。一個人能讓使徒的手按在自己的頭上,也是一件十分光榮和興奮的事。行按手之禮的主持者不一定是一個職位高的人才能勝任,主要的是看這個人的品格和他是否跟基督親近。

(五)死人復活。基督教從開始就是一個信仰生命不朽的宗教。它相信人可以活在兩個世界裏。它教訓人,最好的世界是在將來,而目前這世界是個訓練的場所,為將來的一個鋪路而設的。

(六)永遠審判。基督教從開始也就宣告是一個審判的宗教。沒有任何基督徒可以忘記在最後的日子裏,必須面見上帝。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並不重要,但上帝對自己的看法就極為重要了。

 

再釘基督在十字架(六4-8

這是一段很可怕的經文。它開始時先扼要敘述基督徒生活的權利:

基督徒已蒙了光照,這是新約常愛引用的思想,這當然是源於基督自己給予人的一幅圖畫『他是世上的光』,『這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一9;九5)殉道者標尼(Bilney, the martyr)曾說:『當我聽見「基督耶穌來世拯救罪人」這何話的時候,我好像在黑夜裏,重見白日的光輝。』知識,喜樂,和引路的光輝,與基督一同照進人的生活裏面。基督教把光輝的照耀pho{tismos)和洗禮兩字可以作同義語,而且蒙光照pho{tizesthai)和受洗禮也可以同樣用法的。所以在這段經文讀到這句話時,有人也曾作這樣解釋:論到那些已經受了洗禮的人,若他們再犯罪就不能被饒恕了;因此在某些地方的教會,他們把洗禮延遲到人臨終之前才舉行,以策安全。關於這點,我們後來再加以討論。

基督徒嘗過天恩的滋味。人只有在基督裏,才能與上帝同享平安。上帝的饒恕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贏取;它是一件不用付錢而取得的禮物。人只要肯走到十架面前,他的重擔就可以挪開了。基督徒知道這個無法量度的饒恕經驗,是一件來自上帝的禮物,是白白施與的。

基督徒分享聖靈。所以他在生活上有了屬靈的指示和新的力量,當他發現了這力量之後,他知道無論做些甚麼事,都必定有力去實踐出來。

基督徒嘗過上帝善道的滋味。它的意思是基督已發現了真理。人的天性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如盲人渴慕重見光明一樣;這是一個權利,但也是一個懲罰。人除非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否則他必終日徬徨焦慮不安的。我們不是已經在上帝的話裏,找到了真理和生命的真諦嗎?

基督徒覺悟來世的權能。猶太人和基督徒同樣將時間分為兩個世代──現世(hoi nun aio{n)是邪惡的;來世(homello{n aio{n)是全善的。上帝有一天會進入這個世代裏;那時將會帶來殲滅和破壞。當主的日子來臨時,上帝必施行恐怖的審判,那時現世隨即消逝而來世便開始了。但基督徒可以在現世得嘗來世的福祉,在這有限度的時間裏,能先嘗無限永恆的滋味。

『天空一片雅淡的蔚藍色,地上四周一片可愛的淺青色;
在每一層的顏色裏,都彷彿有自己的生活,
但沒有信仰基督的人,又怎能欣賞這些美麗的景物;
遠處傳來鳥兒悅耳的歌聲,
花朵從美麗的深處發射光彩,
我深深的知道,從開始到如今都一直知道,
我是屬上帝的,而上帝也是屬我的。』

希伯來書作者列舉了一連串基督徒生活能享受到的福祉,但隨即把箭頭指向那些背道離經的。

作者所寫『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歷代許多基督教學者都曾對不能adunaton)一字作過解釋。伊拉斯姆(Erasmus),認為它表示十分困難,其程度差不多相等於不可能。班傑爾(Bengel)則說在人是不可能,但在上帝卻可能,關於那些離棄主道的人,只有留給上帝去作判斷。我們必須知道作者寫這信時,適逢接近信徒受迫害的時期。在這非常時期中背道的人,是罪加一等的,因為在迫害受審時,只要不認主就可以保存自己性命。如果人人都這樣做時,對教會的打擊是很重大的,因為這樣懦弱的行為可以反映出人的性命比耶穌基督更加寶貴了。

查問信徒的信仰經常發生在迫害的時候或在迫害之後的。在希伯來書之後二百年間,信徒曾在羅馬皇帝丟克理田(Diocletian)統治時遭受大迫害。在殘酷屠殺之餘,仍活的信徒,都會逐一接受嚴厲的考驗:『你曾否不認主而救自己的生命嗎?』倘若他們被查出曾真的不認主時,他們就永遠被逐出教會的門外。依比描述一個法國人被盤問,他在法國大革命時曾做過些甚麼事,那人靜悄悄道:我尚能苟且偷生。

這是作者的一個嚴厲的指責,希望人不要愛自己的生命比耶穌更深,而不是藉此而產生一個教義──強調人在洗禮之後犯罪時,則不能饒恕。世上有誰人敢代表上帝判斷那一種罪可赦或不可赦呢?但無可否認它的警告是很嚴厲的,因此人不可輕易揀選苟且偷生而對基督不忠。

,希伯來書作者道出一句很恐怖的話來:人若背道,就是重釘基督在十字架。這是否正符合傳統中的一個偉大故事──『主,你要往那裏去?──Quo vadis』內蘊的真理嗎?這個傳統敘述在尼祿王(Nero)大迫害時期,彼得當時在羅馬驚慌之際而朝『安培仁大道』(Appian Way)逃難,突然耶穌在他面前出現,彼得先開口說:『主,你要往那裏去?』。主回答說:『我要返回羅馬,再釘一次十字架,而這次是為你而釘的。』那時,彼得慚愧非常。感於至誠,於是立即掉頭走回羅馬城,為主而光榮殉道。

後來到了羅馬皇猶利安(Julian)時代,亦曾企圖毀滅基督教,回復崇敬羅馬的舊神。但他的計劃完全失敗。戲劇作家易卜生(Ibsen)描寫猶利安看見羅馬當時的情景而說:『他(耶穌)現在去了甚麼地方呢?他不是在那各各他山上發生的事嗎?他現在究竟在那兒繼續工作呢?那曾在近耶路撒冷的各各他山上發生的事,只是一個道聽途說的故事,不是已成過去的事嗎?或者他真的繼續,不停的繼續受苦犧牲,但又繼續征服,不停的征服,勝了一個世界,又來征服另一個世界嗎?』

這個描述是有它的真理存在的。希伯來書作者有一個很強烈的觀念。他看見的十字架事蹟,就是一道窗門,直通上帝的心。那受苦的愛,已永遠活在人的心裏。那十字架對人說:『這就是我經常向你表達的愛,而將來亦永遠如是。這是因為你對我犯的罪而發生的,將來也永遠如是。』

當罪惡一日仍存在之際,上帝的心永遠存受難的苦楚和救贖的大愛。罪不單止破壞了上帝的律法;它同時破碎了祂的心。所以當我們背道離經時,我們就是再一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了。

希伯來書作者再進一步說,當人不守住真道而跌倒時,就是『明明的羞辱他』。這是甚麼的一回事呢?當我們犯罪時,世人就指我們說:『原來基督教的道德價值也不外如是。這就是基督幫助人的偉大嗎?這就是十字架所要達到的目的嗎?』當一個教友犯了過錯時,對他自己的恥辱和對教會批評的傷害打擊是非常大的,但最難過的還是惹來別人對基督的冷嘲熱諷呢!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在希伯來書裏,有人指出一共有四件不可能的事。一是本段述及背道的人不可能饒恕。其他三處是:(一)上帝決不可能說謊(六18)。(二)公牛和山羊的血不可能除罪(十4)。(三)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十一6)。

 

明朗的一面(六9-12

這段有一獨特的地方。作者在全書中唯有在此處用親愛的這親切字眼去稱呼讀者。經過了嚴厲的責備,然後用愛心勸勉,猶如對他們說:『倘我不是愛你們這麼深的話,我就不會如此苛求了。』屈梭多模(Chrysostom)闡釋這句話:『我真的想用說話阻嚇你們,免得你們以後在行為上跌倒而懊悔啊!』作者道出自己衷心的話來,雖然是嚴正之詞,但卻是用愛心說出來的。

還有,作者把這句充滿愛心的話向讀者每一個人而說:『願你們各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使你們有滿足的指望,一直到底。』作者對他們個人──每一個男人和女人講,而不是指一人而說的。杜尼耶醫生(Dr. Paul Tournier)在一位醫生的檔案(A Doctor's Casebook)一書中,寫過一段關於聖經描寫個人的親切感personalism):上帝對摩西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出卅三17)祂又對古列王說:『使你知道,題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華你的上帝』(賽四十五3)。人人都會感覺奇怪,為甚麼聖經裏堆滿了許多人的姓名呢?有時整章經文只列出人的家譜姓名。當我在孩童時代,我曾想過,若果聖經把這些家譜姓名刪去,不是更加容易讀嗎。但後來我體驗了一個真理,這些特別姓名就是見證聖經很貼切的,把人類的個人關係放在它們應有的地位上,並不是像馬克斯主義所講的,人是一團物質的一部份而已。所以,作者寫這信時他的嚴詞責備,不是對整個教會而說;他衷心希望每一位讀者,每一位信徒男女,都能夠納入真道之中的。

這段還有兩個有趣的提示。

(一)這些讀者雖然在基督教的信仰和知識上沒有增長,或者甚至失去了當初的熱忱,但他們在日常的實際生活中始終沒有疏忽對同道們彼此關懷事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際真理。我們有些時候也覺得基督徒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教會的一切服務工作都失去了它的意義,主日學,詩班和崇拜的水準下降,教會的委員會,花了精力和時間去開會,但卻徒勞無功。此時我們有兩項選擇。我們可以放棄參加崇拜和服務工作,但這樣只有招致自己的損失。另一項選擇就是仍舊繼續下去。而當我們這樣做時,往往有奇妙的效果出現,因為到了適當的時候,那亮光,喜樂和欣悅之情又重復回到自己的懷抱中。在那枯燥乏味的生活中,人應繼續把持自己,保持與教會的團契生活,緊密聯絡。當我們忍耐下去時,光明的一面又會再出現的。

(二)作者要讀者學效那些藉信心和忍耐已經承受了應許的先賢聖哲。作者心裏要說的是:『你們不是首批因信仰基督教而遭遇危險和得到光榮的信徒。別人已經在你們以前的日子飽受過苦難和危險,而且凱旋得勝。』所以作者勉勵他們繼續努力,不畏萬難,因為有人已經嘗試了苦難的滋味而且嬴得了勝利。信徒要走的路並不是無人走過的,他只是步武聖哲們的腳蹤而已。

 

確實的指望(六13-20

上帝曾多次應許亞伯拉罕。創世記十二章七節記載上帝命他離開本族到未曾涉足的地方去,然後要帶領他到應許之地。創世記十七章五至六節兩節記載上帝答允他的子孫後裔眾多而蒙福。後來在創世記十八章十八節再一次重複這個應許。但上帝發誓的應許只有記載在創世記廿二章十六至十八節裏。它的首節內蘊的真正意思是:『上帝以前曾對亞伯拉罕作了許多應許,但在末後,他就應許這個,並且發誓確定它的重要。』這個應許有雙重的保證,一是上帝用自己的話作證;二是用一個誓言加重它的決定。這應許是叫亞伯拉罕的子孫以後蒙受祝福;又因為基督教會是真正的以色列民,又是亞伯拉罕的真正子孫,所以亦同樣蒙受祝福。這祝福在耶穌基督裏已經變為真的了。亞伯拉罕在未接受祝福之前,是要耐心等候的。這是在他離開本族廿五年後,他的兒子以撒才誕生。當時他已經年紀老邁,而撒拉也不能生育,況且在異鄉流蕩了一段悠長的歲月;但亞伯拉罕沒有因此而氣餒,他對上帝的應許從不失望或表示懷疑過。

在古代社會裏,是象徵『指望』。伊比克德(Epictetus)說過:『船不單止靠一個錨;人生也不應止於一個指望。』畢他哥拉也曾說:『財富是一個脆弱的錨;名譽更不足道。然則那些錨才是堅固的呢?智慧、仁愛、和勇氣,在暴風雨中就是堅固的錨,能夠抵禦一切外來的沖擊。』所以希伯來書作者要信徒在這世界裏把持人生最大的指望。

作者跟說,這個『指望』可以穿破幔子直到至聖所裏去。在聖殿中,至聖所是最神聖的地方。有一幅幔子緊緊的遮蓋這至聖所。在所有的人當中,只有大祭司才可以進去那上帝居住的地方──至聖所,而且在一年中只有『贖罪日』這一天才可以進去。

律法還定下規則,大祭司在至聖所內不准久留,因為站在活的上帝面前是一件可怕而非常危險的事。希伯來書作者要說的就是:『在猶太人的宗教裏,除大祭司一年只有一天之外,從來沒有人可以進到上帝的面前;但現在耶穌基督已打開這通道,讓每一個人在任何時間裏也可以進去。』

希伯來書作者在這裏用了一個相當富有啟發性的名稱給耶穌。他說耶穌作我們的先鋒進到上帝面前。先鋒這個字(prodromos)有三重意義的:(一)在陣前衝鋒的士兵。(二)先驅領導者。(三)在前線偵察的探子,報告陣地狀況,是否可以安全進軍。耶穌作了我們的先鋒,到了上帝面前,好讓我們也能安全的跟隨祂到上帝面前去。

總括來說,在耶穌未來之前,上帝是一個和我們保持一段距離的陌生者,只有幾個人能冒生命的危險,才敢走到祂的面前。但現在藉耶穌和祂的拯救工作,上帝已經成為每一個人的朋友了。從前人認為通往上帝的門已經關閉了,但到了現在這門已經大大的敞開,能讓所有的人走進去。――《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