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五章

 

能與人和上帝相處(五1-10

希伯來書在這段經文中,建立了基督教神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教義──耶穌基督是大祭司。能夠在任何世代裏都配作大祭司的,必須有三項資格。

(一)這位祭司必須是受任替人管理關乎上帝的事。葛西普(A. J. Gossip)常常歡喜告訴他的學生,當他在牧師按立禮時,心裏感覺到會眾對他所說的話:『我們永遠是處於日常瑣事當中忙碌地工作;我們的生活時間不停用在賺錢和用錢當中;我們在櫃面或在寫字𠍾上不斷埋頭苦幹,把那工業的巨輪不停的推動。我們希望你能夠真的被分別出來,深入上帝隱秘的所在,到了主日的時候把祂的信息帶給我們。』祭司的職責就是把上帝和人連接起來。

在以色列中,祭司有一項特別的職責,就是替犯罪的人獻上祭禮。罪把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擾亂,並在中間堅立障,祭禮的功用便是除去這障,重新建立舊時的關係。

但有一點須得說清楚。在猶太人的理想觀念中,只認為不知而犯的罪,才可以獻祭得贖。故意犯的罪則不能獻祭得贖。所以希伯來書作者說:『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十26)。這個觀念時常在舊約的獻祭經文記載中可以見到的。「若有人在耶和華吩咐不可行的甚麼事上,誤犯了一件。」(利四213)。民數記十五章廿二至卅一節是一段重要的經文,當人因疏忽而犯錯時,則應按照祭禮的若干規則去做。『但那擅敢行事的……了上帝必被剪除……他的罪孽要歸到他身上。』申命記十七章十二節也訂下了一項規則:『若有人擅敢不聽從……那人就必治死。』

『不知』的罪可以饒恕;明知故犯的罪不可恕。猶太人對『不知』的解釋比單純的無知有更廣泛的含義的,它包括在盛怒之下,或情感突發時,或做錯了事之後而懺悔的各樣過犯。『故意而犯』的罪是指人在冷靜的情況下,計劃預謀而做成的過犯,或做了事之後,並無一點悔意,並且明目張膽的不順服上帝。

所以祭司的主要職責是為罪人,就是犯了過失而願意歸服上帝的人,開一條通路,和上帝恢復來往的關係的。

(二)這位祭司的第二個資格是必須能夠和人相處。必須經驗過別人的生活感受的人,才有資格去同情別人。這裏作者指出地上的祭司先為自己的罪獻上贖罪祭然後為別人獻祭──後來作者也引用這點證明基督超越地上的祭司。祭司應該與民眾打成一片。於是作者用了一個特別的希臘字──metriopathein溫柔的感受來闡釋這點。這個字根本很難找到意義相同的字把它譯出來的。

希臘人認為一個德高望重的人,是能夠執乎兩極端而取中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倘若向兩極端走,則必跌倒無疑。所以正確的道路是允執厥中的。這個希臘字metriopatheia,(名詞)是指處於極端苦痛和完全漠不關心的中間所感受的情況。麥格利哥(W. M. Macgregor)給它的定義是:『怒氣衝天和懈怠放任兩者之間的中庸方法。』普魯他克則說:『忍耐是從 metriopatheia生出來的』。它能激發人的同情心,鼓勵人勇敢站起來,救人脫險,寬恕人和聽從人。還有另一個希臘人的解釋,若人沒有metriopatheia的話,他就不願意與意見不同的人互相和好。這是一個奇妙的字,它的廣義包括我們能聽從別人的意見而不觸怒;當別人愚頑,歷經教誨仍未學會時,也不會發脾氣;不因別人的過失而立刻動怒,而是很忍耐地等待這一天結束的時候,以溫柔和熱誠的同情,引導別人歸正。人若要和友人相處和洽,非有這熱誠的,忍耐的,和上帝所賜的metriopatheia不可。

(三)這位祭司的第三個資格是上帝選召的,而不是人設立的。祭司的職份不是人隨意應徵而求得的職位;它是一個被上帝所召而來的尊貴和權利的聖職。所以上帝的傳道工作並不是世人所認識的普通職業,而是一個天職。教會任牧職的人應該回顧當初的呼召,而不應該說:『我選擇了這件工作。』時刻很謙恭的說:『上帝揀選了我,並且給我去做這件工作。』

希伯來書作者繼續指出耶穌基督如何符合這三個重要的資格作這祭司的職份。

(一)他把第三個資格首先提出來討論。耶穌自己沒有揀選這職任;上帝先揀選了祂。在祂受洗時,有聲音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天生了你。』(詩二7)。

(二)耶穌忍受過人最苦痛的經驗,領會人性的剛強和軟弱,希伯來書作者對這點有四項重要的說明。

(甲)他提及耶穌曾在客西馬尼園──禱告、代求、流淚和哀哭。哀哭krauge{)這個字是有深遠意義的。『哀哭』不是人在平時隨意自發的,而是在極度的沉痛和情緒激動時而發的。所以作者強調這點,耶穌嘗過人間一切精神上的苦楚。拉比們有一句話:『禱告有三種:祈禱、哀哭和流淚。它們的感動力量也是照這次序遞增。用說話祈禱是在從靜中發出來;哀哭的聲音擴大了它的力量;但流淚則能征服一切。』耶穌曾受極大的感動而流淚,祂的懇切沉痛之情,由是可見。

(乙)耶穌以誠懇的態度應付生活每一事物,並能從這些經驗中記取它們的教訓。希臘人有一句話:「人從痛苦中學習。」──emathen aph' ho{u epathen。這句話的兩個動詞可以互相倒轉來用的。偉大的希臘思想家都曾思索過這個問題:『學習』和『受苦』是息息相關的。艾斯區羅(Aeschylus),是希臘最早期非常出名的劇作家,他也寫過一句名言:『學習是從受苦而得來。』他認為受苦,是從諸神野蠻的恩典發出來的。希羅多德(Herodotus)也曾宣稱他的受苦是acharista mathe{mata:學習是不愉快的經歷。一個現代詩人描寫作詩的人:

『我們以詩歌教人使人得快樂,而自己在受苦中學習寫詩歌。』

上帝在人的生活各階層當中向人說話,和考驗人的心思意念。當我們以誠懇的態度去接受時,就可以聽見祂的聲音。但倘若我們抗叛時,我們內在發出的抗叛聲音,自然遮掩了祂的聲音,那時自己就充耳不聞了。

(丙)英文聖經欽定本指出耶穌藉祂的一切經歷,而得以完全teleioun)。這個動詞還有一個形容詞(teleios),希臘文的『完全』用作形容詞時,它的正確解釋是一件事物能照它原來的設計完滿實踐出來,就稱為『完全』。這是指實際事物的功用,而不是抽象或玄學上的思想。希伯來書作者說『得以完全』是指耶穌完滿的受過一切苦難的經驗,而使他更能適合作人類的救贖者。

(丁)耶穌帶來的救贖是永恆的。這救贖使人現在和永恆都能與基督同在而獲得安穩,這樣再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從耶穌的手裏把他奪走了。

 

拒絕成長(五11-14

現在希伯來書作者想把一個完整的基督教思想灌輸給讀者,但卻碰到了若干困難。

第一個困難是基督教的真理範圍非常廣闊,非三言兩語可以完全講得清楚的,也非一時一刻學得到的。第二個困難是讀者們聽不進去dull-nothros)希臘文的no{thros可以作多方面解:心思遲鈍;領會力遲慢;聽覺不清楚;記憶力差;像動物病倒而四肢無力;愚頑像石頭一樣。驟然看來,這個字只對講道人或教師才用得。其實但凡有思想的人,即所有的人,都應該領會到它的寶貴教訓的。在現實的生活裏,教師常會因為某一課程過深,而把它擱置下來;有時我們會替自己辯護說,因為他們聽不明白,就此卸責而不教深奧的內容。今天的教會也有一個通病,就是沒有嘗試教導信徒新的知識和新的思想。當然這些工作是十分艱難的。人通常都喜歡逸樂。當人心疏懶渙散而將心竅閉塞時,自然會產生偏見的。但是希伯來書作者沒有推卸責任,反而把這重要的信息強調出來,儘管讀者的心如何遲鈍呆滯,他必須把所知道的真理告訴給他們。

他抱怨讀者聽道多年仍然處於嬰兒狀態而沒有成熟。新約作者也常把未成熟的基督徒比喻為初生嬰孩,把喫奶和喫乾糧的分別作引喻(彼前二2;林後二6;三2;十四20;弗四13以下)。希伯來書作者指出他們現在應該可以充任教師了。我們不一定照它的字面去解,希臘文的『教師』是指人對事物有更成熟的認識,而不一定以『教師』為職業來說的。作者指責他們還需要別人教導他們基督教的小學的開端──Stoicheia)。這個字有多種解釋:在文法上,是指初學的字母;在物理學上,它是指構成物質世界的四大元素;在哲學上,是指學生研習的基本哲學原則;在幾何學上,是指點和線的初步證明。作者覺得痛心的是他們經過多年信奉基督教,仍在這些『小學的開端』,而裹足不肯向前進步;他們猶如無知的小孩子,不能辨別是非。

現在我們討論一個教會歷代以來所面對的問題:基督徒不願意長進

(一)基督徒可以在知識上拒絕增長。他犯的錯誤就是疏忽了機會而致自己在知識上萎縮無能。許多人都以為前人認為妥當的事物,我們便毋需去改善。有些基督徒的信仰,經過了三四十年,或五六十年,毫無增長的,有些基督徒對聖經學者或神學家補充的新知識和新理論,存心不聞不問,成年人的基督徒男女生活在如嬰兒般的宗教狀況當中,仍感到自滿,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啊!

他們好像外科醫生反對引進新的科技,新的麻醉方法和新的儀器,並且說:『昔日李斯特(Lister, Sir Jeseph 1827-1912英國外科醫生.編者註)認為好的,我也照舊沿用,有何不可?』又如另一個醫生反對用新藥醫病而說:『我五十年前在醫學院時認為好的藥物,我現在也照舊不改了。』在宗教的生活來說,情形比這些例子更壞,因為上帝是無限的;基督的豐盛是搜索不盡的;我們應該每天都向前邁進,日日更新的學習。

(二)有些人在行為上永遠不長進的。孩童的性情乖張,動輒發脾氣,猶可原諒;但許多成年人還行徑幼稚,就很難得人諒解了。

人的思想靜止固定,不肯改變和發展,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世界上許多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是如是,他們的生活已變成定型的和刻板式的。他們多年來已經停止了學習,他們的行為好像小孩子的一般。不錯,耶穌曾教訓人,世上最珍貴的事,是要有像孩子天真的靈。但孩子天真孩子的幼稚是有很大的分別的。在神仙故事中有一位不會長大的潘彼得(Peter Pan)在舞台上是很生動和逗人喜愛的;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不肯長進是一個悲劇。我們因此要很小心不要把我們的宗教生活仍然滯留在孩子的時代,我們的信仰要向前邁進,直到成熟的境地。――《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