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一章

 

片段的終結(一1-3

這是全新約裏文筆最優美的一段希臘文。任何古希臘雄辯家能夠寫出這樣漂亮的文體都會引以自豪的。作者苦心孤詣利用希臘文的優美字句和字義變通,別具心裁而寫出這段開場白。多次polumero{s)和多方polutro{po[s)兩個希臘單字副詞,也是偉大的希臘雄辯家,其中最出色的一位狄摩西尼(Demosthenes),在一篇演辭的首段裏,常引用的字。作者要述說上帝給與人類最崇高的啟示,於是悉心措詞,以最美妙的字句表達出這個思想來。

從這段文字中作者不自覺地介紹了自己的身份來。他必定是個曾受過高深訓練,能言善辯之士。雖然做了基督徒,但也沒有遺忘自己擅長的寫作技巧。『他真能夠發揮天才,事奉耶穌基督。』這裏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講及一個善打滾的技藝員。當他決心做了一個僧侶後,覺得沒有特別的才能可以貢獻出來。有一天,他靜悄悄地走入聖堂,在聖母像前,思索遲疑一會,隨即打了一輪筋斗。做完之後,即跪下默禱。傳說那時的聖母也為之感動,從像台走下來,輕輕替他拭去額上的汗珠,因為他獻上自己唯一能夠做到的。所以當人成為基督徒後,不應把以前久經訓練的技藝完全拋棄,而是要利用它來事奉耶穌基督和他的教會。

這本書的基本信念,就是只有耶穌基督才可以把上帝完全的啟示帶給人類,和唯獨祂自己一人才可以引領人類進到上帝的面前。作者於是拿耶穌和在祂之前來的眾先知作一對照。耶穌在這末世降臨,原來猶太人把整個時間分為『現世』和『來世』兩個時期;而在兩個時期之中就是『主的日子』。「現世」是敗壞腐化的;『來世』是上帝的黃金時代。『主的日子』猶如產婦臨盆,把嬰兒帶進一個新的紀元。所以作者說:『舊的時代現已消逝;那不完全的世紀已成過去;人類猜度摸索的日子已告終結;新的紀元,就是上帝的時代,在基督裏已誕生了。』從此這個世界和人的思想,就和基督一同進入新的紀元。上帝在耶穌基督之中已進到人間,那『永恆』已侵佔了『時間』的領域,而一切的事物都和舊時相異了。

作者拿耶穌和眾先知作一比較,因為先知一向被人視為上帝的祕密謀士。阿摩司許久之前曾說:『上帝若不將奧祕指示他的僕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摩三7)斐羅也曾說:『先知代表上帝傳話,而上帝在他們裏面說話。上帝以先知為工具按照祂旨意,啟示眾人。』到後來,這個思想竟成為刻板式的教義了。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說上帝感動先知的口,如同樂師奏樂或笛師吹氣入笛管一般。猶士丁(Justin Martyr)則描寫天上聖者降下,像風掃過先知,猶如琴師撥彈動豎琴或琵琶一樣。像這過度形式化的觀念,把先知只看作為樂器或一枝筆,而對信息的本身真諦認為無關宏旨,實在有點不公平的。試想鋼琴的鍵子走了音,琴師又怎樣奏出悅耳的音樂;筆鋒壞了,文豪作家又怎能寫出好文章呢?上帝不能把人類悟性範之外的事物啟示出來的。上帝必須藉人的思想領域所能感受得到的事物去啟示自己。這正是希伯來書作者所體會得到的。

所以他說上帝的啟示,藉眾先知多次polumero{s)和多方polutropo{s)曉諭給人。這裏存兩個意思的。

(一)眾先知的啟示曾經有過多彩多姿的壯麗事蹟。他們在每一個時代裏,都能說出切合時宜的信息,但只限於時代;所傳的啟示亦只是片段而矣。還有一點,就是先知通常只能提出單方面的獨特思想主題。譬如阿摩司強調社會公義;以賽亞高舉上帝的聖潔,何西阿由於家庭的痛苦經驗傳揚上帝饒恕人的愛。每一位先知只能基於個人生活體驗和以色列民的經驗,緊抓上帝真理的「片段」,而從來沒有一人能把全幅真理表達出來;但耶穌則截然不同。祂能啟示整個真理而非片碎的。上帝在祂裏面,完完全全的啟示祂自己而不是啟示祂的某一個片段。

(二)眾先知所用的方法有多種。他們通常是以言辭去表達,但言辭失效時,他們則改用戲劇化的行動(王上一29-32;耶十三1-9;廿七1-7;結四1-3;五1-4)。換句話說,先知必須用人的方法去傳達他所領受的上帝真理。但耶穌則不同,祂用整個自己來啟示上帝,而不是單靠言行顯示上帝的真像。

眾先知的啟示確是偉大的和多方面的,但仍只限於片段和用所能找到的有效方法來表達。耶穌能完全啟示上帝,因為祂把整個自己呈獻出來作啟示。簡言之,眾先知是上帝的朋友,而耶穌則是上帝的兒子。眾先知講出上帝心思的一段,但耶穌就是上帝的本體,是上帝完全的心思意念。希伯來書作者無意貶低眾先知的身份,但卻有意高舉耶穌基督崇高的地位。作者並不是說在舊約先知啟示之後來一個休息,才開始新約的啟示;他強調上帝啟示是連續下去的,而這個連續的啟示是達到最圓滿的境地為目的。

希伯來書作者用了兩幅圖畫來描寫耶穌。一個是上帝榮耀的光輝apaugasma)。照希臘文的字義來解,它是光的射線或光的反射,這裏釋作光輝比較貼切,它指出耶穌在人間照耀出上帝的榮光。

第二個是:耶穌是上帝的本體Characte{r),這個希臘字亦有雙重的意義,可以解作印章seal)或留在臘上的印記impression)。希伯來書作者用這個字來說明耶穌就是上帝的本體,祂就是上帝的十足形像,猶如印章和蓋上的印記兩者本身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人見了耶穌就是和看見上帝無異了。

梵根(C. J. Vaughan)指出本段描寫耶穌六大特點。

(一)上帝原有的榮光是屬於祂的。耶穌就是上帝的榮光,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看法。我們很清楚的看見上帝的榮光不是用高壓手段使人服從祂,而是用事奉,愛人類而至最後竟為他們而犧性的方法的。這榮光不是一股毀滅的力量而是受苦的愛的榮耀。

(二)上帝預定的國度是屬於耶穌的。新約的作者深信祂必然得到最後的勝利。試想想,一個加利利的木匠,在耶路撒冷的城外山頭上,接受犯人的十架刑罰。祂的信眾同樣面對恥辱的迫害,被人看作下賤的人,猶如威廉華生爵士(Sir William Watson)對初代信所描寫詩句:

「野狼廣張聲勢,面孔何其醜惡,不住施行迫害;
那羊,正因基督蒙刑之恥,瑟縮喘氣在一旁。」

但他們堅信終能高奏凱歌;他們信上帝的愛,必充滿大能,最後必能建立主的國,也就是屬於基督的國度。

(三)創造世界的工作是屬於耶穌的。初期教會認為上帝的兒子就是上帝創世的代理者,這個世界的開始是藉祂的兒子而造成的。所以他們說那能夠創造世界的,也必能拯救這個世界。

(四)支持生命的力量是屬於耶穌的。初期信徒對天命的信仰深信不疑。所以上帝決不會創造了這個世界之後,就不顧而去,上帝必有祂的能力,看顧世上每一個生命,直到注定終結的時候。他們堅信:

「人豈可漫無目的隨意逛蕩;
上帝創世,必臻至真善之境;
人生何其寶貴,必不至失落;
萬物各致其用,必不至虛廢。」

(五)救贖的工作是屬於耶穌的。祂的犧牲對罪惡已付出了代價;祂能時刻與人同在,而把人從罪惡中釋放出來。

(六)在高處代求的工作是屬於耶穌的。祂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希伯來書作者的思想非常廣。他告訴我們耶穌在這高位上不是作審判,而是為我們代求,使我們到達上帝的面前,不是聽祂公義的起訴,而是為我們的緣故,用祂的愛代我們懇求。

 

高過天使(一4-14

作者在上一段所關心的是證明耶穌的權能高過眾先知,而本段則關心祂的權柄超乎眾天使。他認為有這樣比較的必要,因為當時猶太人的思想被天使的信仰佔據了相當的位置。由於上帝超越性的觀念越來越濃厚,天使的信仰亦應運而起了。當人與上帝之間的鴻溝擴時,他們就相信天使可以居間連接起來。上帝的話藉天使帶到人間,而人的禱告亦託賴天使傳到上帝面前。我們舉一個特別例子來看。在舊約時代,人相信律法是上帝直接給予摩西,而不需要任何中間的媒介。但在新約時代,猶太人相信上帝先把律法交給天使,然後由天使代轉給摩西的。人與上帝之間可以直接交往,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徒七53;加三19)。

當時猶太人的基本天使信仰約略可以在這段經文中找到。上帝生活在天使天軍圍繞當中(賽6;王上廿二19)。有時天使充任上帝的天軍(書五14)。眾天使的希臘文是angeloi,希伯來文是mal'akim,兩者都可以解作信差天使。事實上信差是比較流行的,因為天使的職責是在人間傳達上帝的話,和執行上帝的旨意。據說他們是從熾熱的稀氣體做出來,發出閃耀的光輝,可能是在創世的第二日或第五日做成的,他們不吃也不喝,亦不會生育,有時人相信除了上帝可以毀滅他們之外,他們永恆不朽壞的。還有另外的一個說法,他們當中如撒拉弗(Seraphim)、䣝嶋篐Cherabim)、奧花蓮(Ofanim),這幾個都是希伯來複數名詞,常常圍繞上帝的寶座伺候。他們具有智慧,能知未來,是超越世人的,但他們的知識是『從上帝幕後偷聽得來』,而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猶如上帝的侍從和謀士。上帝行事必與他們諮詢。比方上帝在創世記一章廿六節說:『讓我們造人』,這句話是上帝對祂的天使謀士說的,天使亦常常違抗上帝,對上帝的旨意諸多攔阻。例如他們曾阻止上帝造人。那時上帝在憤恕之下要把整隊天軍都徹底毀滅;他們也曾阻止賜律法予摩西,當摩西上西乃山時曾施以襲擊。這些行為都是因為他們妒忌人類分享他們的地位和特權而產生的。

天使有千千萬萬。直至後期猶太人才替他們加上稱號。位置最顯赫的就是在上帝位前事奉的七位天使長,各有重要職務的:他們包括拉斐耳(Raphael),烏利爾(Uriel),番利爾(Phanuel),加百列(Gabriel)司送信給世人之職的,米迦勒(Michael)掌以色列的命運的。總之眾天使各司其職而不相混亂,把上帝的信息帶到人間。有時他們送信之後,隨即消逝(士十三20)。他們替上帝工作,曾在歷史上干擾人的事(王下十九3536)。有二百位天使管制星宿,使它們運行不出軌道;有一位專管曆數年月日的交替;有一位大能者的天使統治海洋;其他如霜、露、雨、雪、冰雹、雷電,都有專責天使去治理的;監管地獄和折磨惡人的都由天使去做;有的擔任書記,紀錄人所講的一切話語;有的專責破壞和施罰。撒但亦是天使之一,除了『贖罪日』外,每天都充任主控官之職,在上帝面前指控人的罪行。另外死亡天使則在上帝施發命令之後,不分好人或歹人,都要引召來面見上帝;每一個國族都一位護天使(prostasia),負監理之責,而每一個人都有一位守護自己的天使;甚至小孩子都有(太十八10)。天使的數目繁多複雜而不可勝數。有一位拉比說:「每一根草木都有一個看管的天使呢!」

在本段所論及的天使當中,有一處是十分特別而是當時只有一小撮人才相信的。通常他們都認為天使是不朽的;但亦有人相信他們只有一天的壽命。有些拉比相信:『上帝每天的開始都造出一天使,他們在上帝面前謳歌頌讚後隨即散去。』『天使每朝輪值的都不相同。他們讚美上帝之後,就回到原來的火溪旁。』在猶太人的次經中(4 Esdras21),曾描寫天軍在上帝面前驚惶的站,當上帝施發號令,他立即化為風和火。在一篇拉比講道集裏,有一個天使曾如此自述:『上帝每一刻鐘,都將我們改變過來……有時化我們為火焰,有時化為風。』這就是本書作者所講:『上帝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的出處了。

這種廣泛的天使學在人的思想裏會產生危險的影響,人若相信天使可以在上帝人之間加以干擾時,則產生許多問題了。所以作者必須強調『兒子』的力量遠遠超過眾天使,而認識『兒子』的人是不需要任何天使作媒介,便可以和上帝交往。於是希伯來書作者揀選了一連串引證經文,證實「兒子」的地位的確勝過任何一個天使。這些經文包括:詩二篇七節;撒下七章十四節;詩九十七篇七節或申卅二章四十三節;詩一百零四篇四節;詩四十五篇七節,八節;詩一百零二篇廿六節,廿七節;詩一百一十篇一節。由於作者所用的聖經是取自舊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所以有些章句和我們所認識的希伯來文舊版本有些出入。而且有些引經看來也有點牽強的。例如撒母耳記下七章十四節的經文是指所羅門王,而與『兒子』或『彌賽亞』完全無關的。詩篇一百零二篇廿六節,廿七節所指的是上帝而『兒子』。由是觀之,可想而知初期信徒讀經時,見了兒子的名詞出現在經文時,都一起認為是指耶穌了。

希伯來書作者付出很大的代價來糾正和避免這種危險的天使信仰,這觀念當然有引人入勝之處,但若果人相信除了耶穌之外,還有一「天使」可以幫助人到達上帝的面前,這是十分危險的。基督教相信人與上帝之間再不需任何居間的媒介,因為耶穌已經成全了人類通達上帝救贖大功。詩人丁尼生寫過:

『上帝靜聽人的話;放心說吧!
祂的靈和你的靈相遇在一起──
緊密之處,尤勝你的呼吸,
親近之處,尤勝你的手足。』

希伯來書作者確立了這個重要的真理信仰:我們不再需要任何人或任何靈體引導我們到上帝面前。耶穌基督已把中間的障除去,為我們打開通往上帝的路了。――《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