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前書第六章
四 奴僕與主人 六1~2
初期教會的信徒中有許多是作奴隸的,有些則奴隸和主人同是基督徒。奴隸在教會中享受同作弟兄姊妹的平等地位;但是在社會上,在家庭中則仍有主奴之分,他們仍舊是主人的財產,地位只比家畜略勝一籌。這自然產生極大的難題,特別是奴隸和主人都是基督徒,彼此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如果處理不當,則不僅對傳福音的事工有妨礙,即連教會裏面弟兄姊妹之間的團契也會遭損害。保羅在其他書信中花了相當的篇幅處理這問題(參林前七21~23;加三28;弗六5~9;西三22~25;門10~17),如今在教牧書信中討論治會法則時也對這問題給予扼要的指示。
一向以來都有人覺得希奇,甚至不安,因為教會對這種與基督教信仰有極大矛盾的奴隸制度不是從開始便加以全力的抨擊。不過,我們不要忘記,初期教會深信主必快再來,因此對「暫時」的社會制度不甚關懷是很自然的事。再者,他們曉得他們的主基督耶穌也曾「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像奴僕一樣,為他的門徒洗腳(約十三4~14),因此他們對奴僕服侍主人的事不覺得怎樣卑賤。特別是他們深知,在基督裏沒有主奴之分(加三27~28),而且教會也督促作主人的要以愛心對待奴僕,所以在基督裏主奴關係已有極大的改善。何況,他們時常都以及時廣傳福音為念,假如對當時社會所接納的奴隸制度作正面的攻擊,起而革命,結果不但會因勢力懸殊而徒勞無功,連傳福音的機會也會喪失淨盡。因此權衡輕重,不對奴隸制度作正面的攻擊,只致力於主奴關係的改善。這即使不一定是最明智之舉,至少也是可以了解的。
六1
凡在軛下作僕人的,當以自己的主人配受十分的恭敬,危得上帝的名和道理被人褻瀆 有人覺得這節經文是對一些隸屬非基督徒主人的奴僕說的,下一節纔是對有信道的主人之奴僕說的。這種見解並不完全對,因為這節經文的教訓是一般性的,對所有奴僕都適合,不管他的主人是否基督徒都如此。不過,假如奴僕是基督徒,主人並非基督徒,作奴僕的基督徒對這裏的教訓更當注意,因為他們所作所為,特別是他們對主人的態度會更受非基督徒主人注意,若表現得不好,便對福音的宣傳有極大的妨礙,會使上帝的名和道理被人褻瀆。
這裏譯為僕人的原文是「奴僕」。奴僕是主人的財產,他們的地位僅比家畜略勝一籌。在軛下作僕人(奴僕)的意思不是說有些奴僕不在軛下,而是更具體地描述奴僕地位的低下以及工作的辛勞。這些奴僕當然是指已經信主的奴僕。他們因蒙基督的救贖,已經脫離魔鬼的軛,獲得自由,成為上帝的兒女,自然可能有一種試探,就是誤用他們在基督裏所獲得的自由,對他們的主人,特別是一些專權暴虐的主人,不像以前那麼尊敬。保羅深知這種誤用自由的結果,對上帝的名和道理(或譯教訓)會有極大的損害,因此囑咐他們當以自己主人配受十分的恭敬。十分的恭敬也可譯為「一切的榮耀」或「全然的尊敬」。
六2
如今保羅進一步的,專對有信道的主人的奴僕加以指示。他說:僕人有信道的主人,不可因為與他是弟兄就輕看他;更要加意的服事他,因為得服事之益處的,是信道蒙愛的。
奴僕信主,主人不信,已經可能產生麻煩;奴僕和主人都是基督徒,彼此之間的關係可能更加緊張。因為作奴僕的覺得,在基督裏彼此既然是弟兄,那麼地位便平等,主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結果便對主人不再尊敬。就輕看他的意思不是鄙視主人,而是小看主人,不再給主人本來應得的尊敬。保羅指出,這種見解和作風是不對的。相反的,在這情形下,僕人更要加意的服事他那信主的主人,因為得服事之益處的,是信道蒙愛的。服事之益處也可譯為「好的服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加意的服事。從文法方面看,得到「好的服務」的是基督徒主人,不過如果譯為服事之益處,則得這益處的除了作基督徒的主人以外,那服事人的奴僕也包括在內。因為信道蒙愛的不單是指作基督徒的主人,作基督徒的奴僕也包括在內。事實上,如果主僕相處得好,彼此都共同得益。
本節最後一句:你要以此教訓人,勸勉人,意義分明,毋須解釋。不過,這句話不單可以聯上讀,也可以作為六3以下的教訓的開頭,是承上起下的句子。因此,有些註釋家把這句話聯在下一段。
六1~2
這是保羅訓勉提摩太如何牧養以弗所教會裏面各種各類的人的最後一段:也就是保羅對這些不同類別的人在基督徒生活上當有怎樣的態度之指示。雖然在這最後一段中他只提及奴僕對主人應有的態度,可是並不表示他對作主人的當如何對待奴僕漠不關心。在他以前所寫給小亞西亞各教會的幾封書信中對奴僕與主人之間的關係問題曾經不厭其煩地一再闡述。如今可能因為以弗所教會中所發生的問題,不是主人沒有善待奴僕,而是作基督徒的僕人,因為誤用他們在基督裏面的自由,而對他們的主人缺少應有的尊敬,以致影響了教會傳福音的事工,也傷害了教會裏面弟兄姊妹的團契,於是保羅針對這情形,特別討論作基督徒的奴僕應該如何對待主人的問題。保羅囑咐他們:「當以自己主人配受十分的恭敬,免得上帝的名和道理被人褻瀆;」又特別囑咐有信道的主人之奴僕:「不可因為與他是弟兄就輕看他,更要加意的服事他。」若如此,則主僕自然相處得好,在社會上成為一個活的見證,使福音得以廣傳,教會獲得興旺,主人和僕人也會共同得益。
伍 零星的訓誨 六3~19
在結束這封信之前,保羅再在好幾方面語重心長地給提摩太一些指示,包括異端教訓的危險,提摩太這位屬上帝之人應有的操守,以及對教會裏面富裕信徒的忠告等。
一 再論假師傅 六3~10
教牧書信一個主要目標是對付異端。在本書的開頭保羅便說明,他勸提摩太仍留在以弗所的目的是:「好囑咐那幾個人不可傳異教」(一3);然後在第三章論到監督的資格時,其中一項是「善於教導」(三2),假如我們參照多一9便可曉得,這也與對付異端有關;在第四章再用相當長的篇幅扼要說明異端教訓的內容並加以駁斥;如今在結束本書前再次提起這問題,特別注意他們的教訓所產生的壞影響,指出他們如此行,具有不良的動機,就是驕傲和貪財。
六3
前面說過,有些學者認為,六2末一句應該是本段教訓的引言,目的是把提摩太的教導與傳異端之人的教導相對照。不管如何,保羅再囑咐提摩太要謹防別人傳異教(參一3),這便表明,保羅看出這種異端的吸引力和危險性是不容忽視的。
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 不服從呂振中譯本為「不歸順」;新譯本譯為「不接受」;英文標準修訂本(RSV)則譯為「does not agree with」(不同意)。可見希臘文 me proserchetai 的涵義相當廣泛,包含上述各種意思在內。至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究竟是甚麼意思則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指主耶穌基督親口所說的教訓;第二、指有關主基督耶穌的教訓,即基督教的真理。
若指主耶穌基督所說的教訓,那麼,這便表明當時已有一本「耶穌言論集」存在。持此見解的人引林前七10保羅說:「至於那已經嫁娶的,我吩咐他們,其實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咐說,妻子不可以離開丈夫」,認為當時確實已有一本「耶穌言論集」存在,而且保羅以及初期教會信徒都認它是具有最高權威的。
這種解釋雖有可能,不過有幾點困難。第一、在文法上,純正的話(或譯:「健全的話語」)沒有冠詞,若指耶穌基督親口所說的教訓,應有冠詞纔對。第二、這句話的句法結構,直譯是:不服從純正的話,那些屬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若指基督耶穌親口所說的話,則應將那些(tois)這個關係代名詞放在純正的話前面,變為它的冠詞纔對。第三、按我們所知的耶穌言論,對教牧書信中所描述的異端並無直接的關係,因此說他們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似乎不很適合。第四、若純正的話是指耶穌基督親口所說的教訓,則似乎把耶穌的言論價值貶低了,似乎暗示耶穌的教訓中有些也是「不」純正的,至少本無需加上純正的這個形容詞。
從另一方面說,若採納第二種解釋,則在文法上和涵義上都無困難,而且順理成章(參林前一18:「十字架的道理」的句法)。所以,兩相比較,還是採納第二種解釋為好,即表示傳異教的人不服從或不接受教會所教導的有關主基督耶穌的真理。
這種有關基督耶穌的真理是純正的話,原文是「健全的話語」。意思是,這道理與傳異端者的教訓完全相反。異端教訓敗壞人的靈性,教會所教導的有關基督耶穌的真理則是健全的話語,其本身是健康的,也能幫助人的靈性趨於健全。
至於敬虔的道理的涵義在提前二2,三16,四7的註釋中已經討論過,不贅。
六4~5
保羅說,這些不接納福音真理,標奇立異的人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的人。自高自大的意思是「給儎霧蒙蔽」,頭腦不清(參三6的註釋);他們自以為高人一等,其實是一無所知。他們又專好問難,爭辯言詞。意思是有一種病態的慾望,喜歡故意與人作毫無益處的辯論去炫耀自己的辯才,結果不但不能像那「健全的話語」一樣,造就人的靈性,反而生出嫉妒、分手、毀謗、妄疑(即有害的猜疑)來,使教會中信徒的團契受到嚴重的虧損。
不僅如此,對他們自己來說,這種自高自大、專好問難的態度,也使他們在道德方面日趨墮落。首先,從他們不息的競爭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心術,即他們的思想和道德意識全都壞了;其次,他們失喪了真理,意思是他們對基督教信仰的內容不能領會,加以拒絕;第三、他們甚至墮落到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的地步。這句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是指他們披凓敬虔的外衣,利用它作為一種工具,去獲得物質方面的益處;第二、是指他們自詡有達到靈程高峰的祕訣,而向一些想從他們手中獲得這種祕訣的人徵收費用。這兩種解釋都有可能,而且他們可能雙管齊下,兼收並蓄。不過有人覺得,在寫教牧書信的時候,想藉基督教信仰而獲得物質上的利益是不容易的,因此認為第二種解釋的成分比第一種高。
六6
接凓保羅以一種帶有譏諷性的口吻說: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意思是,敬虔確實是得利的門路,而且是大利,不過這大利不是物質的利益,而是四8所說的「今生和來生的應許」,而且必須存有知足的心纔能得凓。知足這詞的原文 autarkeia 是希臘晢學的術語,指智者不受環境的影響,時常保持他的獨立精神。保羅在腓四11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就是指這種心境而言。
六7~8
第七節的思想在古希伯來文學以及古代其他文化中都極流行。這句話使我們想起約伯喪失兒女和財產時所說的一句話:「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伯一21;參傳五15;路十二16~21)。這句話與此處所說: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這節經文有一個註釋上的問題,就是依原文,上半句與下半句之間的聯詞不是也,而是「因為」(hoti)。雖然 hoti 這個希臘字也可作語助詞 that 解,但必須在這字前面加上一些字句纔有意義。事實上,有些抄本便在這字前面加上「實在」(ale{thes)或「顯然」(de{lon),使這句話變為: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顯然(實在)不能帶甚麼去。這雖然使文句變得通順,但明顯是抄寫的人想把「因為」一字所帶來的難處除去而加上去的,因此註釋家多不接納。
那麼,我們對 hoti 一字如何解釋呢?
第一種解釋是,老老實實地接納這字的原意「因為」。認為保羅在此的意思是,我們所以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是因為我們離開世界時不能帶甚麼去。
第二種解釋是,保羅在此是把兩句老生常談的格言合在一起。這兩句格言原來都是前文的解釋語,因此都有「因為」一字,如今保羅把它們聯在一起,但並沒有仔細加以潤色,以致有些怪異的句法出現。
第三種解釋是,保羅在此所強調的是,無論我們進入或離開這個世界,物質的財富都同樣與我們無關,因此在同一句中採用兩個「因為」(gar, hoti)。
第四種解釋是 hoti 一字在此已經失去它本來說明原因的涵義,而變為較弱的聯詞,可以譯為「正如」或「也」。中文和合本的譯文就是採取此種解釋而翻譯的。
至於第八節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更像是一句流行的格言。衣食是指生活的基本需要(參申十18;賽三7;太六25),也就是說,只要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得以解決便當心滿意足。不過,我們該留意,中文譯為就當知足的原文是:「我們將會知足。」這種將來時態的句法有點令人希奇。有人解釋說,保羅在此引用一句格言,沒有把它的時體加以修改。不過另一種解釋可能更合宜,就是希伯來文的將來時態也有命令式的涵義,保羅是希伯來人,如此採用可以了解。不管如何,這句話在此應以命令式說出,因此中文如此翻譯是正確的。
六9
如今保羅採用極其激烈的措詞去描述那些專心圖謀地上財富的人苦況。他說: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裏,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保羅不是譴責財富本身;在以弗所教會中也有家境富裕的人(六17),雖然保羅對他們有所勸勉,但並沒有說「富裕」本質上不對。他所警告的是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是那些貪戀財富,以賺錢為人生首要目的之人;也許保羅心目中是對那些「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的人說話。保羅說,這些人因為「財迷心竅」,好像離開安全境地的牲畜一樣,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裏,最後則沉在敗壞和滅亡中,意思是遭受物質和靈性方面的悲慘損失。
六10
保羅再引一句流行格言貪財是萬惡之根去支持他上面激烈的措詞。值得注意的是,在希臘文中根字之前沒有冠詞,這便表示,萬惡之根不單是貪財;或說貪財不是產生萬惡的惟一根源,罪惡之產生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不過貪財實在是產生萬惡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把這句話誤作「金錢萬惡」。其實金錢本身是中性的,問題在乎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如何。若貪財,若以賺錢為人生首要目的,不擇手段地賺錢,那麼,許許多多的惡事必然順應而生;在另一方面,若能善用錢財,又知足常樂,則許許多多的好事也會接踵而來。
接凓保羅援引實際的例證去闡釋那句話: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計多愁苦把自己剌透了。
有人 沒有說出人名,以存忠厚。但相信提摩太和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必然曉得所指何人。被引誘離了真道意思是因為貪財的緣故,行事為人偏離了信仰,不一定已經到達「離道反教」的地步。愁苦或譯為「劇痛」;把自己剌透的意思是自惹其災,與人無尤。這是一幅生動的圖畫,描繪一個人因為貪財的緣故,如何偏離了信仰,以致心靈肉體都遭受了無限的痛苦。
六3~10
在本段經文中保羅再對傳異教之人的作風加以抨擊,指出由於他們不服從真理,自高自大,以致對教會團體以及他們本人都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在團體方面,引起嫉妒、分爭、毀謗、互不信任;在他們自己身上也使他們的心術變壞,失喪了真理,並且墮落到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保羅語帶諷刺地說:「敬虔誠然大有利益,不過這利益不是他們所追求的屬物質的利益,而是今生和來生的應許,並且必須常存知足感恩的心」。接凓他連續引用一些流行的格言去說明,假如一個人以追求財富為人生首要的目標,必然會陷入網羅,不能自拔,終於離棄信仰,以致心靈肉體都飽受痛苦。
二 再對提摩太作私人的勸勉 六11~16
教牧書信雖然是一封半公開性的書信,除了提摩太以外也包括以弗所教會信徒,不過,基本上還是對提摩太私人的囑咐,而且由於保羅和提摩太關係密切,因此在書信中不時出現十分密切的句子,如一2、18,稱提摩太為「真兒子」,為「我兒」;四12吩咐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五23勸提摩太「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點酒」;如今在結束本書前,再提醒提摩太是「屬上帝的人」,吩咐他要逃避惡事,追求靈性的長進,俾能完成上帝所託付給他的使命,在基督耶穌顯現的日子無可指責。
六11
但你這屬上帝的人 依原文你字擺在本句開頭第一個字,表示特別強調。這個你字與上一節的「有人」,甚至與本章第三節的「有人」相對,強調提摩太的行為以及他所持守的原則,要與前面所描述的那些在道德上已經破產的人完全相反。屬上帝的人是指提摩太為上帝服役,代表上帝,奉上帝的名說話。在提後三17也採用這稱呼,不過並非專指提摩太而言。此處強調提摩太有此身分,因此在行事為人上應當特別謹慎小心。這種稱呼與舊約裏面稱摩西、撒母耳、以利亞、以利沙、甚至大衛為「神人」的意思相同(參申卅三1;書十四6;撒上九6~7;王上十七18;王下四7;尼十二24)。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名人以外,在舊約裏面有些不很著名的人物,甚至名不見經傳的人也有被稱為「神人」的(參王上十二22;耶卅五4;撒上二27;王上十三1)。保羅如今採用這名稱去稱呼提摩太,除了有鼓勵他要像舊約的偉人一樣,剛強壯膽為主作證以外,也還有安慰兼激勵的意思,叫他不要因為自己年輕體弱、賦性怯懦而退縮,因為不一定像摩西、撒母耳、以利亞、以利沙和大衛那樣的人纔被稱為「神人」,即連一些平凡人甚至名不見經傳之人也可獲得「神人」的身分。
保羅勉勸提摩太這位屬上帝之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這句話包括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的指示:消極方面,要逃避這些事,不僅要逃避上一節所說的貪財以及因貪財而產生的各種可怕後果,也要逃避前面所說,傳異教之人「專好問難,爭辯言詞」的行為。積極方面,則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公義不是指被上帝稱義,因為提摩太已是蒙稱義的人;公義在此是指行事為人正直無私,公公道道,毫不偏心。敬虔一詞在前面的註釋中已多次討論過,不贅(參二2,四7~8,六6)。至於信心和愛心則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要義。保羅在林前十三章將信、望、愛聯在一起,而且認為愛必永遠長存。有人認為,保羅通常不會把信心和愛心與基督教其他德性聯在一起討論,因此認為這是一個證據,證明本書實非保羅所寫。不過,事實上保羅在加五22論到聖靈的果子時,就把這兩種德性與其他德性聯在一起,相提並論(加五21的「信實」與此處的信心是同一個字)。忍耐和溫柔也是作為教會牧者和使徒代表的提摩太所特別需要的。忍耐涉及對事件的處理以及與人的相交;溫柔則特別指與人相交時所持的態度。保羅在林後十1說他「藉凓基督的溫柔」去勸勉哥林多人,在此他也勉勵提摩太要追求溫柔,這樣纔與他「屬上帝的人」的身分相配。
有人覺得,對保羅來說,這裏所提的各項德性都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而不是人追求所得的成就,可見它與保羅的神學思想不合。不過,事實上,保羅也曾勸勉哥林多信徒,要追求愛(林前十四1)。可見,保羅雖然強調神的恩典,但也不忘記人的責任。因此在此勉勵提摩太要在多方面追求長進是不足為奇的(參前文二10有關「善行」的註釋)。
六12
保羅繼續勉勵提摩太說: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呂振中把這句譯為:「信仰上的美好競鬥,你要奮力鬥勝,將永生把握住」。這種譯法較合原文的意思。因為中文和合本常將「信仰」譯為真道;同時這裏譯為打……仗的比方是取自競技場中角力爭勝的比方,而不是戰場上爭勝的比方。在本書四7保羅也曾採用運動場上的比喻去勉勵提摩太在敬虔上操練自己;在提後四7也採用競技場上的比喻去描述他為福音所作的努力(參林前九24以下;腓二16,三12~14)。不過,也有註釋家覺得,「競技」和「打仗」兩個概念都包含在內。因為雖然這裏採用的比喻原是競技場上的比喻,可是對付異端的行動則不單是競技場上的比賽那麼簡單,簡直與戰場上的生死戰相似。這種解釋也未嘗沒有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為真道(信仰)打那美好的仗所用的動詞是現在時態的命令式,表示要繼續不斷地奮鬥;持定永生則採用以往時態的命令式,表示永生是只一次的行動便可抓住的,意思是提摩太現在已可在某種程度上預嘗永生的福樂。這種思想與保羅在其他書信中的教訓並無矛盾。在羅六22以及加六8保羅說到永生是聖徒在末日所收的果子。但在別的經節中(如:羅六4;林後四10~12;西三3~4)則說到基督徒在今生也便可以獲得並享受在基督裏的新生命。
提摩太為甚麼必須繼續不斷地為維護信仰而奮鬥呢?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為他為此蒙召,即為持定永生而蒙召;第二、也因為他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換句話說,由於提摩太是已經蒙召,與基督同得基業的人(參林前一9;帖後二14),又由於他曾公開承認他的信仰,因此,自然有責任為維護信仰而繼續不斷地奮鬥。保羅說提摩太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這句話有幾種可能的解釋:第一是指他受按立聖職時,在眾長老面前認信(參四14);第二、是指他曾受逼害,在官府面前勇敢見證他的信仰(參來十三23「提摩太已經釋放了」;第三、指他在受洗時公開認信。不過,我們沒有證據證明,在初期教會按立聖職的儀式中有「認信」的節目;在教牧書信中也並末提到提摩太曾經坐牢受審的事;反而,在初期教會中任何人領受洗禮時都必須認信則是眾所周知的事(參徒八37;羅十9)。在提後三15雖說提摩太從小就明白聖經,但並末說他在嬰孩時就受了洗。而根據徒十六1~3的記載,我們可以推論說,提摩太在領受割禮前也領受了成人洗禮。領受洗禮也與蒙召得永生有直接的關聯,又必須公開認信,因此我們相信,這裏所說提摩太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是指他受洗的事說的。
六13
從提摩太受洗時的認信,保羅聯想到耶穌在彼拉多面前所作的見證,並採用類似於受洗時、主禮人對領受洗禮之人的問話,提及上帝和基督耶穌的名字,對提摩太作莊嚴的囑咐說:我在叫萬物生活的上帝面前,並在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的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
祈理認為,這節經文所包涵的兩個片語,其實也就是初期教會的洗禮信條的基本內容。在初期教會的洗禮儀式中,主禮人會首先詢問準備領受洗禮的人,他們是否相信父上帝;然後再詢問他們是否相信為我們受苦、受死而復活的基督耶穌。如今保羅將那兩個問題的詞句稍加改變,稱上帝為叫萬物生活的上帝,意思是上帝不單是萬有的創造主,也是在提摩太領受洗禮時把基督的生命賜給他的父上帝;又稱耶穌為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意思是:一方面提醒提摩太在受洗時公開的認信,另一方面又說明耶穌在歷史上一定的時候為我們受苦、受死。可見,這兩個片語都與洗禮信條的內容有關。
不管如何,保羅的措詞表明,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囑咐。提摩太必須細心聆聽,刻意遵行。
有些學者因為希臘文的 epi 這個前置詞聯屬格使用時可譯為「在其時」或者「在面前」,因此認為這句話不是指在彼拉多的時候耶穌受難,而是指耶穌在彼拉多面前承認他是猶太人的王(可十五2;約十九33~37),並且覺得這麼一來,便與前文說到提摩太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認信相互應。這種解釋在文法上雖然可行,下過,耶穌的「見證」與提摩太的「見證」顯然不同,而且在一句話中有兩次「在面前」(若持此見解則中文譯法為:「……並在那在本丟彼拉多面前作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出現,也是相當怪異的事。所以還是採取在彼拉多作巡撫的時候受難的解釋為好。
至於中文和合本譯為:並在向本丟彼拉多……。雖與原文不完全相合(epi 聯向格纔譯為「向」,此處是屬格),但與事實相符,而且在句法上也較通順,因此還是可以接納的。
六14
如今保羅進而說明他那麼嚴肅地囑咐提摩太的內容究竟是甚麼: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保羅囑咐提摩太要守這命令,但這命令究竟是指甚麼呢?可能是指前面第十一和十二節的囑咐,也可能指整卷書中的囑咐。不過,鑑於保羅那麼莊嚴地囑咐,似乎並不那麼簡單。有人覺得,這命令是指提摩太受按立聖職時所起的誓願。但前面已經分析過,這裏多半不是討論按立聖職的事,而是指提摩太受洗時的認信,因此我們覺得,這命令是指基督福音真理所包含的一切吩咐,也就是提摩太在接受洗禮時所起願遵守的。
毫不玷污、無可指責 究竟是指提摩太本人呢,還是指「這命令」也頗有爭論。在文法上兩者均可,但指後者的成分較多,因為在毫不玷污、無可指責這兩個形容詞之前有「這命令」把「你」字隔開;換句話說,與毫不玷污、無可指責這兩個形容詞直接相聯的不是「你」(提摩太),而是「這命令」,所以指「這命令」的成分較大。
那麼,要使「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是甚麼意思呢?前面說過,我們認為「這命令」是指福音真理所包含的一切吩咐,也就是全部的福音真理。這福音真理本身已是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的,但保羅在此提醒提摩太,他有責任保守這福音真理純潔無瑕,不受異端邪說的玷污。
至於直等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一句,一方面表示,提摩太的這種責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務,而是繼續不斷地要提高警惕的;另一方面也似乎暗示,保羅認為,在提摩太尚未逝世之前,耶穌基督可能再來。顯現一詞是當時希臘宗教的一個術語,指神祇或作神祇代表的君王向人展示他們的權勢威儀。在教牧書信中可指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事(提後一10),但多數是指基督耶穌末日再來(提後四1、8;多二13)。在保羅的其他書信中多採用另一個字(parousia)去說明耶穌的再來(林前十五23;帖前二19,三13,四15,五23;帖後二1、8~9),但有時也像這裏一樣採用顯現(epiphaneia)一詞(西三4;參約壹二28,三2)。保羅起初似乎認為,耶穌基督在他還活在世上的時候便會再來(帖前二19,三13,五23等),如今則似乎相信在提摩太有生之年,耶穌會再來。不過,保羅從未表示他確知主再來的日子,只是隨時準備自己迎接主再來,也勉勵信徒及同工要存這樣的態度。
六15~16
保羅一方面相信主快再來,另一方面又不敢確定主再來的日子,這種態度在本小段的末兩節也表明出來。他說:到了日期……要將他顯現出來。意思是,到了上帝自己所定的日子,耶穌基督再次向世人顯現的事纔會實現(參太廿四36;徒一6~7)。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在這兩節經文中,對上帝的本性有精緻的描述,並且在字裏行間對當時流行的敬拜皇帝的禮儀加以駁斥和貶抑。比方:稱上帝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又說上帝是獨一不死的。這些措詞都可能針對羅馬皇帝自詡為「君之君,王之王」,甚至把去世的皇帝仍當作活神崇拜的行動而發的。
在這兩節經文中對上帝本性的描述,除了用以駁斥當時崇拜皇帝的禮儀外,也反映出猶太人強調上帝是獨一真神的信念。他是可稱頌獨有權能的。在一11對可稱頌的上帝之涵義已有闡釋,不贅。獨有權能的也是猶太人的信念;即連撒但害人的權柄也受上帝的控制(參伯一12,二6;啟廿3)。在舊約聖經中常稱上帝為萬王之王(或萬神之神),萬主之主(申十17;詩一三六3;但二47,十一36);在新約裏面則也把這稱呼用在基督身上(啟十七14,十九16)。至於說上帝是那獨一不死的,不是說除了上帝以外,其他都必死亡。若然,則說基督徒有永生的盼望便是假的。這裏的意思,一方面是要否定當時把已經去世的羅馬皇帝當作活神崇拜的崇拜儀節;另一方面又表明惟獨上帝纔是生命之源。此外又說上帝是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裏,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這句話使人想起詩一○四說,上帝「披上亮光,如披外袍」的話,也使人想起上帝在出卅三17~23,摩西求上帝顯出他的榮耀給他看時上帝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的那段話。甚至約翰福音也說:「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一18,參六46)像這樣的一位上帝,在他自己認為適當的時候,會差遣耶穌再來,向世人顯現。
這兩節的描述,可說是一首含義深長的讚美詩。在結束的時候再加上一句「榮耀頌」:但願尊貴和永遠的權能都歸給他,阿們。在本書一17也有一句類似的話,只是該處將「尊貴」與「榮耀」相聯,在此則把尊貴和永遠的權能相聯。所以有此改變,可能是因為在這兩節經文中強調上帝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因此把尊貴與永遠的權能相聯更為合適。
六11~16
在本段經文中,保羅提醒提摩太是屬上帝的人。他已經奉召承受永生,又在領受洗禮時公開認信,忠心跟隨主,奉行福音真理的一切命令。因此,他在本身的修養上,要逃避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等等惡事,又要積極追求為人公正,對主敬虔,在執行任務時常存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這樣纔能為信仰打那美好的仗,纔能保守福音真理不受異端邪說的玷污,到主基督耶穌按照父上帝所定的日期再吹向人顯現時,可以無可指責,坦然無懼的向主交賬。
保羅這段訓勉提摩太的話是以極嚴肅的語氣說出來的。他是「在叫萬物生活的上帝面前,並在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提摩太的。所以提摩太對保羅在這裏的囑咐不能等閒視之。末了,保羅又用一首讚美詩或者榮耀頌去說明我們所事奉的這位上帝是怎麼樣的一位上帝。這便使提摩太一方面對所領受的使命更加重視,另一方面也更有信心和勇氣去執行所受託的任務。
三 對富人的忠告 六17~19
保羅一方面嚴厲警告那些以敬虔為得利門路之人,指出他們以賺錢為人生首要目的是十分危險的。因為貪戀錢財的結果,容易使人失去清醒的頭腦,離棄信仰,陷入魔鬼所佈置的網羅中(六9~10);另一方面又勸勉「那些在今世富足的人」,要善用他們所領受的財富,廣行善事,幫助有需要的人,如此必能「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為將來作好準備(六17~19)。
有些學者因為在這兩段經文之間插入了一段對提摩太私人的勸勉,而且在到達以榮耀頌結束的最高峰以後,又忽然降到對富裕之人的忠告上,所以認為這小段經文可能給抄寫的人擺錯了位置,應該放在本章十節以後纔對。這種想法未嘗沒有道理。因為六9~10那段經文與本段經文的主題是一樣的,只是一為消極的警告,一為積極的勸勉。不過,並無抄本的證據去支持這種說法;同時我們曉得,保羅慣常的作風是,一件事沒有說完,便給另一思想打叉,於是轉換話題,直到後來纔再繼續討論前面已經開始討論的話題。這裏的情形相信也是如此,因此還是接納它在此的位置為好。
至於說本段經文強調善行與保羅強調一切都是本乎恩,因凓信的作風不合,因此認為本書非保羅所著的見解,在緒論中論及教牧書信的神學思想時,以及在二10的註釋中都曾討論過,不贅。
六17
保羅在給提摩太作一些私人的勸勉前,已經討論到有關錢財的問題(六9~10)。如今再回到這問題上,不過兩段的目的有別:在六9~10保羅是對那些「想要發財的人」提出警告;在本段經文中保羅則對已是富足的人加以勉勵。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 這裏的今世二字是應該特別注意的。有錢人的財富只是今世的財富。今世這種概念在教牧書信其他地方也採用過(提後四10;多二12)。這句話使我們想起耶穌在「無知財主」的比喻中所作的警告(路十二21):一個人在今世富足,不一定便在上帝面前富足。
保羅並沒有說,財富本身是要不得的。他在六10說:「貪財是萬惡之根」。而不是說,「錢財是萬惡之根」。在此他也沒有譴責有錢人,說他們不應該有錢;他只是警告他們要謹防財富所帶來的試探。財富會帶來甚麼試探呢?保羅提出兩點:第一、是自高自大;第二、是倚靠無定的錢財。一個人發了財,他的社會地位通常也跟凓提高。他已躋身於上流社會群中,自然難免有自高自大的試探,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假如人們對他不夠尊敬,便覺失望和煩惱,甚至懷恨於心,企圖復報。然而,這正是有錢人應該謹防的。為甚麼呢?第一、因為用錢買來的尊敬不是真正的尊敬;第二、因為錢財是無定的,意思是它可以隨時生翼飛去(箴廿五5)。何況,正如主耶穌在「無知財主」的比喻中所警告的,上帝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十二20;參詩五十二7)
積極方面,保羅勸勉那些今世富足的人: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上帝。這句話不單指出要倚靠誰,同時也說明為甚麼\cs9要倚靠上帝:因為他是厚賜百物給我們的。上帝不但賜百物給我們,而且厚賜百物給我們,其目的是要我們\cs8加以享受。這樣的一位上帝實在比「無定的錢財」可靠得多。給我們享受這片語可能還有另一種意思,就是對那些假師傅教導人「禁戒食物」(四3)的教訓加以駁斥。上帝賜百物給我們,目的是要我們加以享受,因此毋需無緣無故「禁戒食物」。
六18
保羅再進一步的提示提摩太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廣行善事,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意思是,他們這樣行纔是真正富足的,也纔能獲得上帝的歡心,因為他就是這樣慷慨的上帝,「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依原文,這裏沒有說明行善的對象是誰。中文加一個人字,是將其涵義表現出來。這個人字也是普遍性的,並非單指基督徒,可見這與耶穌在太五43~48的教訓相合。
六19
那些今世富足的人若依照上述的原則而行,不但不會有任何損失,反而會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行善的結果,不單是叫受惠人得益,而且會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為將來作好準備。這與耶穌教訓門徒:「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路十二33,參路十八22;太六20)的教訓遙相互應。保羅在說這話時,極可能聯想到耶穌在這事上的教訓。積成美好的根基一句有點特別,因為積成是指積儹財寶,但下文則說美好的根基似乎把兩個寓意的說法聯在一起。雖然如此,但保羅的用意還是清楚的,意思是,富足人若如此行,必有美好的果效,不單對人如此,對自己亦然。
至於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一句,是說明為自己在將來所積成的根基是甚麼性質的東西,那是真正的生命,也就是保羅在本章第十二節勉勵提摩太要持定的「永生」。保羅把文字略略改變,是要把它與藉財富而幻覺可以多年安享的生命相對(參路十二19),指出惟獨這種生命纔是真正的生命。
六17~19
在這三節經文中保羅再從積極方面討論有關財富的問題。他在六9~10曾以消極的語氣警告一些「想要發財的人」,如今則以積極的語氣勸勉「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可恃財生驕,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上帝,也要善用上帝所賜的財富,多作有益於人的善事。他們若如此行,不但叫別人得益,自己更能得福,就是耶穌所教導的:積儹財寶在天上。
保羅這種勉勵人行善的見解,驟然看來似乎與他素來強調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的思想難以吻合,不過,正如我們在本書二10所討論過的,經過仔細分析以後,我們發覺,其中並無矛盾之處。事實上,假如我們注意到保羅在此的教訓與福音書所記耶穌有關財富的教訓遙相互應,互相切合,那麼我們心中的疑慮也便可以消解了。
結語:叮嚀與祝福 六20~21
在結束本書前,保羅再語重心長地叮囑提摩太要留心保守所託付給他的福音真理,謹防異端邪說的侵襲。言簡意賅,情詞迫切,使人覺得他不是泛指所有的異端,而是心目中有一個具體的對象。這種異端已在以弗所教會造成嚴重的損害,是有目共見的。極可能像其他書信一樣,保羅在信末親手寫上這幾句話,以表達他對以弗所教會和提摩太本人衷心的關懷。
六20
保羅再以親切的語氣說:提摩太阿,你要保守所託付你的。保羅提名囑咐提摩太要留心保守所託付給他的。所託付……的原文只是一個字 parathe{ke{ ,是一個法律名詞,指交託某人保管的貴重物件。在此不僅指本書的教訓,也包括全部福音真理。這名詞也表明,福音真理不是傳道人自己發明的,而是上帝自己的啟示,是他託付給人小心保管的,因此不能加添,不能減少,也不能歪曲。
怎樣保守它完整無損呢?要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在提後二16保羅再次採用要躲避世俗的虛談這句話;在提前一4所說的「荒渺無窮的話語」以及一6「虛浮的話」,並四6「世俗的言語」都是指同一件事,不過措詞稍有分別而已。保羅的意思是,這些傳異教者的言詞是華而不實,沒有真實內容的空談,是缺乏敬虔實質但對人的好奇心有吸引力的東西,提摩太要謹慎提防。除此以外,提摩太還要躲避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呂振中把這句話譯為:「假稱為『知識』之對比論」;新譯本則譯為:「冒稱是知識的那種反調」。「呂譯」和「新譯」雖然把原文的 gno{sis
譯為「知識」較合原意,但就整句而論,和合本的譯法更易了解,也與原意切合。反而將 antitheseis 譯為「對比論」或「反調」,不能使人一目瞭然。因此還是保留和合本的譯法為是。保羅的意思是,那些傳異教的人自誇有高人一等的「知識」,或者過人的學問,可是這實在是假的。換句話說,表面看來非常深奧,令人神往,其實是「冒牌貨」,是似是而非的學問,而且是與福音真理為敵的,相反的。
由於此處採用內 gno{sis 這字,使人想起第二世紀流行的諾斯底異端;又由於第二世紀中葉拋棄舊約的馬吉安曾經寫過一本書名 Antitheses ,因此有人覺得這兩個字都表明本書是第二世紀中葉的作品,可見並非保羅所著。對這問題,在「緒論」中已經討論過,不贅。我們只須簡單地說,這些假師傅的教訓雖然與日後所充分發展的諾斯底派異端有點關聯,但並非第二世紀中葉充分發展的諾斯底派異端,而是把猶太教的律法主義思想與希臘哲學思想混合而成的教訓。再者,鑑於馬吉安是激烈反對猶太教的人,這裏的教訓與他無關。
六21
保羅說:已經有人自稱有這學問,就偏離了真道。跟前文一樣,保羅沒有指名道姓說出究竟是誰,只說有人。但提摩太和以弗所教會信徒都必然曉得是指誰說的。真道原文是「信仰」,指全部福音真理,因此譯為真道也未嘗不可。由於已有實際偏離了真道的例子,因此保羅在此的叮囑更顯得有其必要。
最後,保羅以一句簡單的祝福語結束:願恩惠常與你們同在。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採用複數的你們,不是單數的「你」。這便表明,保羅心目中不僅以提摩太為對象,也包括以弗所教會全體信徒在內。在其他兩卷教牧書信中也有類似的格式(參提後四22;多三15),而歌羅西書的祝福語則與此處完全相同(西四18)。
有人因為這裏採用複數的你們而推論本書非保羅所寫,認為是冒名作者不小心「露出了尾巴」。這種推論極難令人信服,因為如果本書真是冒名之作,那麼他必然會採用保羅其他書信中比較常用的句法:「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你們眾人同在」,而不會採用這種只在歌羅西書中採用的句法;他也不會這麼不小心,在每一卷教牧書信中都顯出漏洞,給人把柄。所以我們還是堅持我們一貫的看法,認教牧書信確是保羅的作品。他在此處採用複數的你們有他正當的理由,即不僅以提摩太為對象,也包括以弗所教會全體信徒在內,並在信末給他們祝福。
六20~21
這是保羅在結束這封信以前給提摩太最後的叮囑和祝福。跟本書開頭所提示的一樣,他以保守純正的福音真理為念,要提摩太在這事上不負所託,謹防異端的侵害。事實上,當時在以弗所教會中已有人受這異端的誘惑,偏離了信仰,因此保羅心中更加迫切。在此簡短的結束語中深深流露保羅對福音真理關切之情。他不僅自己「不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也勉勵他親愛的同工和在靈裏所生的「兒子」提摩太,要留心保守所託付給他的,靠凓主基督耶穌的恩典,至死忠心。── 周天和《教牧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