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前書第四章
事奉上帝抑事奉撒但(四1-5)
基督教會從猶太人的信仰中承受了一個信念,認為這個世界的事物在未變好之前,必定先變得極壞。猶太人對時間的觀念常劃分為兩個世代。第一個是今世,這是一個全然屬惡,完全受惡勢力控制的世代;另一個是來世,是屬上帝與美善的完全世代。但從今世轉入來世之前,必須經過一段驚天動地的掙扎。在這兩個世代之間有一個稱為耶和華的日子。到那日,地的根基必然搖動;與邪惡力量必然有最後的最大爭戰,最後對普世的審判;經過這些事情以後,那個新時代便告來臨。
新約作者很自然的借用這幅圖畫;他們是猶太人,從小就受這種信仰的教育。末世所期待出現的特點之中,有一項是有異端和假教師。『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太廿四11)『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神蹟奇事;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可十三22)保羅也期望到了末日,『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反抗上帝(帖後二3)。
現在那些假教師已經來到以弗所教會。在這段經文中論到他們的錯謬教訓,我們必須認真思索。那時的人相信邪靈盤據天空,並且伺機擇人而噬。這些錯謬的教訓就是從他們而來的,但是卻藉凓一些人傳出來。他們的特點是本身有一種圓滑的虛偽,而且他們的良心被撒但烙上印。關於烙印,我們知道昔日的奴隸有時在身上被烙印,表明他是屬於某一個主人。這些假教師的良心上既然有撒但的烙印,標明他們是撒但的產業。
這裏見到威脅人類而可怕的事。上帝時常尋找人在這個世界作祂的器皿;但可怕的事實,就是邪惡力量同時也尋找人供他們使用。這就是人類的極大責任。人可以為上帝工作或者為魔鬼工作。他們選擇替誰工作呢?
受人奴役則羞辱上帝(四1-5)(續)
以弗所的異端份子散播的邪說對生活有非常確定的影響。正如我們已經看到,這些異端是靈智派,他們認為在本質上靈完全屬善,但物質則完全屬惡。這個立論產生一個結果:有人因此而宣講與身體有關的一切皆是惡的,並且這世界萬物也是邪惡的。這種異端在以弗所鑄成兩個肯定的錯誤。第一,這種異端堅持人應禁戒食物,因為食物是物質,所以屬惡的;又因為食物用來維持身體,而身體也是邪惡的。第二,他們又堅持人必須禁戒嫁娶,因為身體的本能是邪惡的,所以這種事情必須完全抑止。
這是在教會不斷重現的異端;在每一個時代中,都有人起來,自視比上帝還要嚴格。當他們寫使徒法規的時候,他們覺得必須清楚立例訂明:『若有任何監督、祭司或執事,或者在屬於祭司名冊的任何人,主張禁戒嫁娶、喫肉和飲酒,不是出於禁慾的理由(這就是指接受紀律的說法),只以為這些事情本身是邪惡;他們忘記了萬物都是美善,和上帝起初造男造女的本意,他們就是褻瀆和誹謗上帝的創造原則。這些人必須立即更正他們的立論,否則必須革職,並逐出教會。若有平信徒如此妄作主張,也必須同樣處理。』(使徒法規五十一條)到了愛任紐(Irenaeus)的時代,即第二世紀末葉,他曾描寫一些有關跟從撒土尼羅(Saturninus)的信徒的事:『他們主張嫁娶和生育乃是出於撒但。許多人同時主張禁止喫肉,並且利用這種虛偽的節制,誘惑許多人附從他們。』(愛任紐著:反異端論一、二十四,二)這件事到第四世紀又進入一些苦行增侶和隱士的頭腦裏。他們去到埃及的沙漠過一種與世人完全隔絕的生活。他們過抑制肉體情慾的生活;其中有一個人完全不吃烹調的食物,以他的『身軀無肉』而聞名,另一個則在夜間站在一塊伸展出的峭壁上而不能安眠;有一個以他的身體極髒而聞名;當他走路的時候,忽略了蟲從他身上跌下來;還有一個在炎熱的夏天,故意吃鹽而不喝水。這些人主張一種謬論:『若有清潔的身體必然表示有不潔淨的靈魂。』
我們給這些人的回答,就是指出他們這樣行是侮辱上帝;因為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當祂創世的時候,祂重複地說祂所造的物都是好的:『上帝看凓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凡活凓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創九3)『上帝照凓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造男造女。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創一27,28)
但我們對上帝的一切恩賜必須用得其所。
(一)當我們使用的時候,必須謹記它們是上帝所賜的。有些東西是源源不絕供我們受用的,因此我們有時會以為那是我們應得的,而開始忘記那是上帝所賜。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一切所有都是上帝所賜;沒有一件活物能離開上帝而本身生存。
(二)當我們運用的時候,我們要彼此分享。我們必須禁止那些自私的使用方法。沒有人能壟斷上帝的賜予,把它們竊據為專利品;每一個人都應分享上帝的賜予。
(三)我們要常存感恩的心使用。我們飯前必須謝恩。猶太人慣於謝飯,吃每一種東西會說不同的感謝的話。當他們吃水果的時候,他們說:『宇宙的君王,我們要稱頌你,因你創造了樹上的果子』;他們飲酒的時候會說:『宇宙的君王,我們稱頌你,因你創造了葡萄樹上的果子』;他們吃蔬菜的時候則說:『宇宙的君王,我們要稱頌你,因你創造了地上的蔬菜』;當他們喫麵包的時候,必說:『宇宙的君王,我們要稱頌你,因你叫地上長出做麵包的麥子』。我們為一切向上帝感恩,因為祂所造的都是神聖的;當一件事蒙上帝的靈悅納的時候,就連污鬼也不敢插手了。
真實的基督徒事奉上帝不應該用條例和規則奴役自己;這種做法只有侮辱祂所造的宇宙。他乃以感恩之心,領受上帝美善的賞賜;並且記念上帝所造的這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又要切記要與別人分享上帝所賜的。
給基督使者的提示(四6-10)
這段經文充滿實際的勸告;不單對提摩太,並且對所有受託擔當教會事工或領袖的僕人都適用,這包括:
(一)告訴我們如何指導別人。譯作提醒弟兄們希臘字是hupotitheshai;它不是指發出命令,而是一種勸告和提示;它是一個溫柔,謙卑和質僕的字;它的意思是教師絕不可用教條武斷,而好爭論的方式去定下法律。他乃是指:他必須付諸行動,好像以行動來提醒別人所已知的事或示意他們,叫他們的心裏發現對的事情而不是從他學習。人若能用溫柔的態度去指導,必然比採用強橫的高壓手段更為有效。人的本性就是歡喜被人引導,而不願意受驅策。
(二)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教導的事工。保羅叫提摩太必須在他所服從的善道上得了教育。人若不先充實自己,怎能教導別人呢?作導師的必須不斷地學習。人若以為當了教師便可以停止學習,這與真理相反的。他必須每天尋求更多的認識耶穌基督,然後才能把祂介紹給別人。
(三)告訴我們應該避免的事。提摩太要棄絕那無益的空談,好像老婦講給兒童聽的荒渺神話。人很容易在無關宏旨的瑣屑事情中兜圈子;人必須放寬他的胸懷,培育他的信心,這是偉大真理的核心。
(四)告訴我們所應尋求的事。提摩太被提示基督徒應當操練靈魂,像運動員操練身體一般。身體的健康人不應鄙視的;在基督徒信仰之中,人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當保羅提及這件事的時候,他心裏想凓若干事情。第一,在古代世界中,特別是在希臘,健身運動場是危險的地方。每一個城市都有健身的場所,因為希臘的青年,從十六歲至十八歲,健身操練是他們教育的主要部分。但是古代世界卻存凓一個令人難解的同性戀問題,而健身運動場就是培養這種特別罪惡叢生的溫床。第二,保羅呼籲信徒對事物有一種均衡的看法。身體操練本身不錯,也是必需的;但是它的用途仍然有限。它只能發展人的一部分;只產生短期的果效,因為人的身體是必然毀壞的。但人若在敬虔上操練,他的整個人,包括身體,心和靈都會有進步;而且產生的果效不單是一時的,且是永恆的。基督徒不是運動場上的運動員;他是上帝的運動員。希臘人的最偉大思想家清楚體驗這點。艾素克拉底(Isocrates)曾說:『沒有一個苦行的人,應該像皇帝操練他的靈魂一般,去鍛煉自己的身體。』『你應該甘心情願的受辛勞,鍛煉自己,以便當艱難的工作臨到你身上的時候,你可以忍受得住。』
(五)告訴我們有關整件事情的基礎。從來沒有人會宣稱基督徒的一生是輕鬆容易的;但是它的目標就是上帝。基督徒因為明白他的生活就是活在上帝面前,而且到了終點的時候,更與上帝接近,所以基督徒甘願容忍他目前所作的一切。基督徒因為心中有一個偉大的目標,所以他覺得目前的勞苦是有價值的。
平息批評的唯一方法(四11-16)
提摩太必須克服的一項困難是他的年輕。其實他並不是一個少不更事的人,因為他協助保羅傳道事工,到現在已有十五年了。譯作年輕的希臘字是neote{s,這可以指適於服兵役的年齡,即四十歲以下的人。但是教會通常喜歡比較成熟的信徒擔當教會的職務。使徒法規制定一個條例,凡未足五十歲的人,不可以做會督,因為到了這個年齡他才會脫去『青年時代的不守規則。』當時若將提摩太與保羅的年齡相比,他的確年輕許多,所以有許多人會用尖銳鑑定的眼光注視他。英國政治家威廉.庇特(Elder William Pitt)長老,他三十三歲在下議院演說的時候曾說:『談到年輕人的凶暴罪行……我既不想替它作掩飾,也不會否認它。』教會通常對年輕人都會存某種猜疑的態度;所以提摩太必然會受到他們的猜疑。
這裏寫給提摩太的勸告是最難遵從的;但是,它是唯一可作的勸告。人止謗莫若修身。有一次,柏拉圖被人誣告他的行為不名譽。他說:『是嗎?我們必須用自己的生活證實別人的指控是錯的。』話語的辯護不能平息別人的批評,惟有行為能。那麼,提摩太的品德要有甚麼標誌呢?
(一)第一,要有愛心(Agape{)。這個希臘字是基督徒最重要的品德;大致上來說,它是不能翻譯出來的。它的真正意思是指一種不能克服的善意。人若有agape{存在心裏,無論別人怎樣待他,或說他甚麼話,他除了善待別人之外,不會做別的事。他不會難過,不會忿怒,絕不報復,他永遠不會憎恨,也永遠不會不寬恕。顯然的,這是整個人格達於至善的愛。普通的愛心是我們愛莫能助的;愛我們最親愛的和最接近的人是人的一種本能。男女之間的愛是不用尋找的經驗。通常來說,愛是一種從心中發出來的;但基督徒的愛(agage{)卻是屬於意志的。人只有克己的意志,才能不計代價地關懷別人。因此,基督徒領袖應具有的第一個真實的標誌,就是無論別人怎樣對待他,他仍關懷別人。這就是容易被觸怒和容易懷怨的基督徒領袖應當時刻思想的。
(二)第二,要有忠誠(中文聖經譯作信心)。忠誠是指人無論付任何代價,都必須保持對基督有一種不能消滅的忠誠。當環境順利的時候,做一個好士兵並不困難。但有真正價值的士兵,是當他身體疲累和飢餓,而且陷於一個似乎失望的境地,自己連爭戰的動向也不明白的時候,仍能努力戰鬥的人。基督徒領袖的第二個真確的標誌是對基督忠誠,這種品德能幫助他克服環境。
(三)第三,要有清潔。這是對基督標準的不能變易的效忠。當庇尼(Pliny)出任庇推尼省總督的時候,他曾向羅馬皇帝圖雷真(Trajan)報告有關基督徒在庇推尼省的活動情況:『他們慣於彼此發誓:不偷竊,不搶劫,不姦淫,永不食言;被召對質的時候,絕不否認自己的承諾。』基督徒的口號是畢生要清潔;基督徒應當有遠超過這個世界的準則,可敬、忠實、節制、貞潔、自約和為他人設想。這簡單的事實乃是除非基督教能培養出最優秀的信徒,否則這世界對基督教覺得絕無用處。基督徒領袖的第三個真確標誌就是依照耶穌基督的標準而生活。
基督徒領袖在教會的職責(四11-16)(續)
教會把某種職責,己經放在這位年輕的教會領袖提摩太身上。他必須專心在會眾面前宣讀聖經,並且要勸勉和教導信徒。我們在這裏看見基督教會的崇拜模式。
我們在猶斯丁(Justin Martyr)的著作中看見有關初期教會崇拜的最早描述。他在公元一百七十年為維護基督教信仰向羅馬政府寫的。他(猶斯丁:First Apology 1:67)說:『到了那稱為太陽之日的一天,(譯者注:就是禮拜日。)住在城中或鄉村的信徒便會聚集在一個地方。只要時間容許,他們就把使徒回憶錄或先知書讀出來;宣讀完畢,主席使用話語叮囑和督促大家仿效這些美事而行。接凓我們全體站立,並向上帝祈禱。』因此,在基督徒崇拜模式中應當有四件事。
(一)應該有宣讀聖經和闡釋聖經。人們聚會的至終目的不是聽傳道人的意見,他們聚集是要聽上帝的話。基督徒的崇拜必須以聖經作中心。
(二)應該有教訓。聖經是一本難明白的書,因此有釋經的必要。基督教的教義雖不容易明白,但人對自己心中所存的盼望必須能說出因由。人若不明白做基督徒的意義,勸他做基督徒也沒有用處。基督教傳道人在他一生之中,用了許多年才獲得向人解釋信仰的裝備。他辭去以前的職務而得以專心思想,學習和祈禱,冀更好的闡釋上帝的話。教會若沒有教導的事工,這個教會的基督徒信仰就不會持久。
(三)應該有勸勉。基督徒的信息應當以自己的行動作結束的。有人說,每一篇講章到了結束的時候,都應加上一個挑戰的問號:『那麼,你自己應如何做呢?』我們單介紹基督教的信息視作可以學習和明白的道理還不夠;我們的信息必須變成可以實踐的行動。基督教是真理,但這個真理是在行動中展示出來的。
(四)應該有祈禱。這個聚會是在上帝面前進行;它是藉凓上帝的靈而思想;它發出上帝的力量。倘若沒有上帝的靈協助,崇拜時的講道或聽道,或這信息進入世人之中,就沒有產生行動的可能。
有時我們對照初期教會聚會的模式來檢驗我們現代的崇拜程序是無害而且有益的。
基督徒領袖的個人職責(四11-16)(續)
在這段經文中,基督徒領袖的個人職責,是以一個極鮮明的方法展示出來。
(一)他必須謹記他是被教會分別出來,擔當一項特別的事工。基督徒領袖離開了教會,他們的工作便失去意義。他的差派來自教會;他的工作是在教會的團契裏面;他的職責是造就別人進入團契。所以基督教會的真正重要工作絕不會由那些旅行傳道人(佈道家)作成,而是常常由固定的工人做成的。
(二)他必須謹記殷勤思念這些事的責任。他的最大危險就是在知識上怠惰,心志閉塞,疏忽學習;讓自己的思想徘徊在陳腐的領域中;而且一切新的真理,新的方法,並且所有試圖用現代的詞語去重寫信仰,在他都認為只是一種煩惱。基督徒領袖必須是基督徒思想家,否則他在傳道使命中必定失敗;而且作為一個基督徒思想家,他必須要一生之久都作有冒險精神的思想家。
(三)他必須謹記專心的責任。他面對的危險就是把精力分散在與基督教基本信仰無關的事上。人會請他擔負許多的責任;面對許多方面的事奉。在舊約中有一個先知來見亞哈王,向他講了一個比喻。他說在一場戰事中,有人把一個戰俘帶來交給他看管,並吩咐他說,如果那戰俘逃脫,他便要償命;但是他讓自己的精神不能集中,而且當他『正在忙亂之間,那人就逃走了。』(王上二十35-43)基督徒領袖往往生活在『忙亂之間』,很容易會讓那些至要的事情『不見了』。所以集中思想是基督徒領袖首要職責。
(四)他必須謹記長進的職責。他的長進必須讓眾人看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在長年累月中經常犯同一的錯誤,經過了多年的光景,仍然停留在同一的地方,毫無進展。基督徒領袖勸別人要更似基督。但除非他自己每天肯倣效他所尋求事奉的主而生活,否則他怎能叫人忠誠的學效基督而增長呢?當賀川豐彥(Kagawa)決心要做一個基督徒的時候,他第一個祈禱就是:『上帝阿!求你使我像基督。』基督徒領袖的祈禱首先必須祈求他能夠更肖似基督;惟有藉凓這個方法,他才能把別人引到祂的面前。――《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