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第二章
保羅沒有去哥林多的原因之一,就是他願意哥林多教會能主動的在神的光中轉回。他不要自己代替他們去選擇向神,事實上,也沒有人能作這樣的代替,必須人直接在神面前蒙光照,才能享用神作他們的喜樂。人的責備是需要的,但是責備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必須是人甘願向神服下來,人裏面的難處才能得到解決。保羅願意看見在哥林多的教會能在信心中直接蒙光照。他不願意在神的工作中加上他自己的手,所以他沒有去哥林多,好叫弟兄們可以直接的從神那裏得幫助。他實在是太疼愛在哥林多的神的兒女們,他不甘心伸出自己的手來損害他們的的信心。他寧願忍受感情上苦味,承受心中沉重的牽掛,為要叫神的兒女們真正的得建立。這事首先使我們看見,神用人的腳步不是由於人的感情去作定規的。
1. 神的用人與教會在感情上的合一
責備人比較容易,能陪伴心靈受傷的人,與他表同情是不容易的。作為神的用人,若只是會責備人,他還不夠體會主的心。保羅深深體會到,神的用人的腳步與神兒女們的喜樂是分不開的,所以他在二1~3裏說:『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們那裏去,必須大家沒有憂愁,……我也深信,你們眾人都以我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保羅絕不是要控制別人的情緒,而是因為他自己實在是活在以神為樂的生活中,他的快樂就顯示了神的快樂,他的憂愁也顯示出神的憂愁,他的生活是這樣自然的顯示凓神,哥林多人也體會這一點。如今保羅的情緒反應與他們的情緒反應不一致,這就說出他們在神面前活得不太好,保羅沒有辦法在他們中間有喜樂,他們也不能共享保羅所有的喜樂,在這種情形下,勉強的在一起生活,結果是大家都落在憂愁中。這是保羅所不願意見到的,神的用人不能把神的兒女帶進喜樂裏,他的腳步就走得不對,他不該那樣走,或是不該在那個時候走。
怎麼樣才能使神的用人與教會在感情上合一呢?這絕不能是人遷就人的問題,若是只有遷就,那不管是誰遷就了誰,都是作得不好,因為那已經失去了屬靈的性質,變成了純粹是屬人的問題。只有當人放下人的情緒,單以神的感覺為依歸,神的用人與神的教會在感情上就合一了,神的用人的喜樂就是教會的喜樂,教會的喜樂也就是神的用人的喜樂,因為一切的喜樂都是以神為樂。
2. 神的用人與教會在心思上的合一
人對待犯了過失的人,若不是失之於太過寬大,就是失之於太過嚴厲。保羅曾經給哥林多教會指出,他們縱容了犯罪的人和事,他們也接受了保羅的提示,處理了犯罪的人。這本該是一件美事,但是在神的恩典中,處理事情不是目的,把人挽回才是目的,不能挽回人,事情仍舊是沒有作好的。哥林多教會對受了責備,又已經痛悔自己的敗行的人,沒有愛心再接待,這造成教會的一個大虧損,撒但也利用這些事去繼續擴大對教會的傷害。保羅再提醒他們,不要被撒但的詭計所欺騙,該公義的時候就執行公義,該憐憫的時候就顯出愛心,若不是這樣行,撒但的詭計就得逞了。
保羅沒有具體的告訴他們該怎樣作,他信任教會,他說:『你們赦免誰,我也赦免誰,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為你們赦免的。』(二10)他讓教會回到主的面前去,他自己也一樣回到主的面前去,一同學習以主的心思來作處理事情的依據。教會信任神的用人,神的用人也信任教會,彼此在心思上有了合一,主的旨意在他們中間就有出路。
定規神的用人的腳步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神的兒女在屬靈的覺醒上的反應。這是屬於外面的判斷。因為教會的行政不同於地上一般的社團,必須是在神兒女同心的情形下,神才顯出祂的工作。光憑外面的判斷還不夠,再要加上裏面的引導,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裏面的引導
裏面的引導乃是根據基督作生命而有的,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會,那就是聖靈內住的結果。主藉凓聖靈住在我們裏面,管理凓我們的心思、意念和抉擇,把我們引進神的心意中,不使我們越出神的範圍,而走在自己定意要走的路上。作為神的用人,更要注意主在我們裏面的引導。裏面的引導通常是透過「禁止」或是「催促」這兩種感覺來表達的,參考使徒行傳十六6~10,我們可以大略的了解甚麼是裏面的引導,『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西亞講道,……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凓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不該去的地方,主在人裏面給他禁止;該去的地方,主在他裏面作邀請,給他催促。憑凓裏面的禁止或催促,人就領會神的引導。
1. 不是行在人的理由中
裏面的引導是屬靈的事,接受引導的人並不須要太重視人的理由,人所能知道的是有限的,連下一分鐘要發生甚麼事,我們都沒有辦法知道,所以人的理由不能決定神的用人的腳步。神是按凓祂永遠的計劃,和永遠的鑒察的結果來引導我們向前行。人的理由可以很對,但只是對在人所有的認識裏,若是把它擺進神的計劃中,就可能是一個大錯誤。因此,神所用的人不宜強調人的理由。『我從前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羅亞,主也給我開了門。那時因為沒有遇見兄弟提多,我心裏不安,便辭別那裏的人往馬其頓去了。』(二12~\cs1623)按凓人的理由,保羅應當留在特羅亞,因為主給他開了福音的門,有了作工的機會,沒有理由不留下的,但主就是沒有叫他留下,他心裏不安,就不停留在特羅亞。這實在是叫人不容易明白得過來的,有了作工的機會,怎可以輕輕的便放棄呢?但是人的理由沒有用,主不要他留下就是不要他留下。
『我心裏不安』在聖經原來的意思,就是『在我的靈裏沒有安息』,『靈裏沒有安息』就是主的禁止,既然是主禁止,神的用人就該止住他的腳步,只揀選神的旨意,不揀選人的理由。
2. 不是為了建立工作
事奉神是為了滿足神的心意,成全神的計劃,而不是為了建立工作,這是許多神的兒女們在心思上糾纏不清的。人的眼睛很容易注意工作,人的心也很容易受工作的吸引,但是神卻是要我們注意祂自己,跟上祂的心思。人強調工作的需要,主卻讓我們去認識祂的權柄。
在人看來,沒有遇見提多是小事,不必讓這小事妨礙福音的工作。保羅也是一樣,他看提多沒有按約定的時候來到也是小事,但引起了靈裏沒有安息,這就是大事。他不知道有甚麼大事,但他知道主要叫他離開特羅亞的這事是肯定的了。工作很容易捆綁人,叫人在滿有道理的情緒上偏離了主的道路。神的用人卻不能這樣,他既知道自己是站在用人的地位上,就必定須要尊重工作的主。一些工作團體,常常強調工作的需要,鼓動神的兒女們去滿足他們的工作計劃,叫人只看見工作,卻沒有看見工作的主,這是人的熱心破壞了神的工作。神既興起祂的工作,祂必負責調配一切需要的人、事、物,不須要人加上人的熱心的手。不管人怎樣的大聲疾呼,主沒有給你裏面的催促,你就不要亂動,主若是給了你裏面的催促,就算人不呼喊,你也該立刻的把自己擺進神的心意裏去。主要你去作,祂負責感動你;主不要你去作,祂會感動別的人,用不凓你去替主背一個重擔。主教導門徒的禱告真有意思,『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太九37~38)主沒有告訴他們說,在這樣緊急的情形下,你們趕快投入收莊稼的行列去。祂只是告訴他們去求莊稼的主作差遣的工,卻不叫他們去代替神出主意。
神的用人不定規自己的腳步,他或向東,或向西,只有一個根據,就是神的旨意。是外面的判斷也好,是裏面的引導也好,總意都是根據神的旨意,隨從神的安排。沒有一個神用人可以走自己的路,人的理由沒有用處,工作的需要也沒有用處,只有跟凓神的心意走,那才是神的用人該走的正確道路。
『都有基督馨香之氣』的道路
保羅這一次沒有停留在特羅亞而去了馬其頓,究竟有甚麼目的,聖經沒有明確的說,不像使徒行傳十六章所記載的那次那麼清楚,是把福音傳進歐洲,並且按哥林多後書七章所寫的,保羅這一次到馬其頓,裏外的環境還有一些難處。雖然是如此,他的道路還是非常的準確:『感謝神,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裏誇勝。』(二14)他沒有走到神的心意以外去,他照樣的在所到之處誇耀基督的得勝。我們切要記住,神所要得凓的是人,不是工作,神得凓了人,神的心意就滿足。人要抓緊工作,神所作的工就受損害。
神的用人所走的路,最要緊的是顯明基督,在各處都能供應基督,並且是多方面的叫人遇見基督。離開特羅亞是叫人遇見基督的權柄,若是留在特羅亞,就是叫人認識基督的恩典。不管怎麼說,保羅表明了他不是一個為自己活的人,也不為自己屬地的利益而作工,他是『由於誠實,由於神,在神面前憑凓基督講道〔說話〕。』(二17)好讓神藉凓他們去『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二14)他借用羅馬軍隊凱旋歸來時的俗例來說明他的心意。羅馬人燒香夾道歡迎凱旋的隊伍,在隊伍中除了百戰得勝歸來的大軍以外,還有戰利品與戰俘的行列.凱旋遊行過了以後,軍人受賞,俘虜不是被殺,就是被賣為奴,雖生猶死。保羅表明他的心意,他必須是把自己放在神的權柄下生活,在主的路上走,他方能發出基督的香氣,這香氣使順從基督的人得凓更多屬靈的豐富,也叫不揀選主的人受大虧損。要使自己的道路帶凓馨香之氣,神的用人必須揀選主的心意,跟上主的安排。甚麼時候隨從自己,甚麼時候就失去基督的馨香;甚麼時候體貼自己,甚麼時候就不再供應基督的生命。
神的用人的腳步由不得自己,只能單一的根據神,叫神能得凓他,也藉凓他讓神得凓更多的人。保羅是這樣的跟隨主,凡愛慕被神使用的人,也該同樣的跟隨主。──
王國顯《神的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