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概論
哥林多後書
簡介
「對我來說,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中)啟示的透明度,是其他經卷無可相比的。」~撒德拿
壹.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
若說哥林多前書是信徒最常閱讀和傳講的書卷,哥林多後書便是最為傳道者忽略的一卷書了。然而,這書卷卻十分重要。無疑,哥林多後書在翻譯上的困難和帶諷刺的寫作風格,是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英文聖經英王欽定本和新英王欽定本中大量的斜體字,顯示譯者要附加許多用詞,才能在譯文中清晰地表達這卷充滿感情的書信。
要理解這書卷是困難的。書中許多經節最低限度可以說是含糊的。形成這現象有幾個原因:(1)保羅用了許多諷刺的言詞,但有時我們卻不能肯定那些地方是出於諷刺手法。(2)若要完全明白某些部分,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保羅準確的行程、他同伴的行程,和他所寫的書信。(3)本書是封十分私人的信,所用的言詞常是心中的言語。上述幾點令本書變得不易理解。
但這些困難不應叫我們卻步。幸而,這些困難並沒有影響本書中的基本真理,只是細節上較隱晦而已。
哥林多後書也是多人愛讀和愛引述的書信。細心研讀之後,你就會明白箇中原因了。
貳.作者
雖然有些人指出本書一些地方有竄改的成分,但實際上沒有人否定保羅是哥林多後書的作者。事實上,本書的整合性(有保羅典型的離題作風!)是明顯的。
外證 哥林多後書有很強的外證,但這些外證卻比哥林多前書稍遲出現。奇怪的是,羅馬的革利免並沒有引述本書,而坡旅甲、愛任紐、亞歷山太的革利免、特土良和居普良全部曾引述這書。馬吉安把本書列為他所接受的第三卷保羅書信。本書也列在穆拉多利經目中。主後一百七十五年後,哥林多後書作者的外證就層出不窮了。
內證 保羅書信的內證是無可駁斥的。除了腓利門書外,哥林多後書是保羅最私人和最少談到教義的書信。書中談到細微的個人事情、使徒保羅特殊的表達手法,還有本書與哥林多前書、加拉太書、羅馬書、使徒行傳的緊密聯繫,全都是支持保羅是本書作者的傳統看法。本書作者與收信人跟普遍被承認的前書相同,是一個很清楚的明證。
𨦪.寫作日期
哥林多後書大概在前書寫成後不足一年便完成,寫作地點是馬其頓(有些早期譯本說明是在腓立比)。一般接受其寫作日期是主後五十七年,但許多人認為是五十五或五十六年,而夏勵加則選擇了主後五十三年。
肆.背景與主題
我們深深喜愛哥林多後書的一個原因在於這是一封私人信。似乎我們在本信中比其他更貼近保羅的心。我們感受到保羅如何為主的工作大發熱心。我們明白到生命之最高呼召的威嚴。我們讀到保羅列出自己曾受過的苦時,暗暗地感到驚訝。我們經歷到保羅回應狂妄的批評時那種義憤。總而言之,保羅似乎讓我們進入了他心靈中每一個隱情裏。
使徒行傳十八章記述保羅第一次探訪哥林多。這事發生在他的第二次傳道旅程中,即他在亞略巴古向雅典人辯道之後。
在哥林多,保羅與亞居拉和百基拉一起做織帳棚的工作,並在會堂裏傳道。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與他會合,一起參與這次傳道工作,為期最少十八個月(徒一八11)。
大部分猶太人拒絕保羅所傳的道,他便轉而向外邦人傳道。因有人信主得救──其中有猶太人和外邦人──猶太人領袖便拘捕保羅,帶到方伯迦流面前。但迦流以不是他管轄範圍為理由,把他們逐出公堂。
這次審訊後,保羅留在哥林多一段日子,然後起程前赴堅革哩、以弗所,再踏上返回該撒利亞和安提阿的長途旅程。
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保羅再訪以弗所,並在那裏逗留了兩年。期間,哥林多派了訪問團來探望他,要求他在許多事上給予意見。哥林多前書的寫成,就是為了回答這些疑問。
使徒保羅其後凓急知道哥林多信徒對他信中的內容有何反應,尤其在教會如何處理犯罪之肢體的問題上。因此,他離開以弗所,前往特羅亞,盼能見到提多。遇不上提多,他便再過到馬其頓去。提多在那裏為他帶來好消息和壞消息。教會中的聖徒處罰了犯罪的聖徒,結果這位聖徒的靈性復甦過來;那是好消息。但信徒從未履行他們的計劃,把捐獻送給耶路撒冷有缺乏的聖徒那裏;那是不太好的消息。最後,提多報告說,假師傅在哥林多十分活躍,正在動搖保羅所建立的工作,並懷疑他作為基督僕人的權威;那就是壞消息!
保羅就在這些處境下,在馬其頓寫成哥林多後書。
在前書,保羅的身分主要是一位導師,但在後書,他則取了牧者的職分。你若細心聆聽,會聽出一個真正愛神子民的人的心跳聲,他甚至願意為他們的好處而獻上自己。
現在就讓我們準備就緒,開始這奇妙的探險旅程。研讀這些「呼出來的思想、燃燒凓的言語」時,讓我們禱告,求聖靈光照我們。
大綱
壹.保羅解說自己的職事(一~七)
一.問候(一1,2)
二.安慰受苦者的職事(一3~11)
三.保羅改變計劃的解釋(一12~二17)
四.保羅的薦書(三1~5)
五.舊約與新約之對比(三6~18)
六.清楚地傳講福音的責任(四1~6)
七.有屬天指望的瓦器(四7~18)
八.在基督審判的光中活凓(五1~10)
九.保羅在事奉上問心無愧(五11~六2)
十.保羅的事奉態度(六3~10)
十一.保羅籲請聖徒有寬宏的心(六11~13)
十二.保羅籲請聖徒有合乎聖經的分別(六14~七1)
十三.保羅聽聞從哥林多的好消息而喜樂(七2~16)
貳.保羅勉勵信徒為耶路撒冷聖徒捐獻(八~九)
一.慷慨捐獻的好榜樣(八1~9)
二.完成收集捐獻的忠告(八10,11)
三.慷慨捐獻的三個原則(八12~15)
四.收集捐獻的三位好弟兄(八16~24)
五.要求哥林多信徒證明保羅誇讚他們的話沒有落空(九1~5)
六.慷慨捐獻的報酬(九6~15)
𨦪.保羅為自己的使徒身分辯護(一○~一三)
一.保羅對指控者的回應(一○1~12)
二.保羅的原則:為基督開拓新領域(一○13~16)
三.保羅的最高目標:主的稱許(一○17,18)
四.保羅維護他的使徒身分(一一1~15)
五.保羅為基督受苦證明他是使徒(一一16~33)
六.保羅所得的啟示證明他是使徒(一二1~10)
七.保羅所行的神蹟證明他是使徒(一二11~13)
八.保羅未決定訪問哥林多的行程(一二14~一三1)
九.保羅的使徒身份有哥林多信徒作證(一三2~6)
十.保羅願意親切地對待哥林多信徒(一三7~10)
十一.保羅奉三一神的名作末了的祝福(一三11~14)
評註
1 (一2)鄧尼(J. Denney),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頁11。
2 (一10)批判性(Nu)文本作一個過去時態,兩個將來時態。
3 (一20)顧艾格(H. W. Cragg),The Keswick Week,頁 126。
4 (二11)巴斯德(J. S. Baxter),Awake My Heart, 取自 Nov. 10 reading, Intoxication with Error。
5 (二14)羅伯遜(A. T. Robertson),The Glory of the Ministry,頁32。
6 (二14)邁耳(F. B. Meyer)Paul,頁77。
7 (二15)同上,頁78。
8 (二17)主要文本用強烈的語氣:「像其餘的人」;無疑這是誇張法,在哥林多後書常見。
9 (二17)羅伯遜(Robertson),Ministry,頁47。
10 (三6)戴偉舒(J. M. Davies),The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頁168, 169。
11 (三9)何治(C. Hodge),A Commentary on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頁61。
12 (三10)羅伯遜(Robertson),Ministry,頁\cs1570。
13 (三10)鄧尼(Denney),Second Corinthians,頁123。
14 (三13)格連特(F. W. Grant),2 Corinthians, The Numerical Bible, VI:547。
15 (三14)何治(Hodge),Second Corinthians,頁71。
16 (三17)新英王欽定本(NKJV)譯者認為這是指聖靈,因而用了專有名詞的大寫。原文是全大寫的(安色爾字體),因而兩種解釋均可。
17 (三18)鄧尼(Denney),Second Corinthians,頁139, 140。
18 (三18)達祕(J. N. Darby),Notes on I and II Corinthians,頁189, 190。
19 (四7)朱偉慈(J. H. Jowett),Life in the Heights,頁65。
20 (四12)羅伯遜(Robertson),Ministry,頁157。
21 (四16)艾朗賽(H. A. Ironside),出處不詳。
22 (四17)在希伯來文中,「榮耀」 一詞出自「重」(重量)字的字根,大概暗示保羅這措辭的含意。
23 (四17)莫爾赫(W. C. Moorehead),Outline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Acts to Ephesians,頁191。
24 (四17)馬爾舒(F. E. Marsh),Fully Furnished,頁103。中文版《門訓手冊》,角石出版。
25 (四18)朱偉慈(Jowett),Life in the Heights,頁68, 69。
26 (五15)鄧尼(Denney),Second Corinthians,頁199。
27 (五16)史大衛(D. Smith),出處不詳。
28 (五18)A New and Concise Bible Dictionary,頁652。
29 (六4)鄧尼(Denney),Second Corinthians,頁230。
30 (六9)「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這句話正洽切地刻在達祕(1800-1882)的墓碑上,他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可與保羅相比。
31 (六10)羅伯遜(Robertson),Ministry,頁238。
32 (六11)陶恕(A. W. Tozer),The Root of the Righteous, 1955年。中文版《義人的根》宣道出版。
33 (六16)鄧尼(Denney),Second Corinthians,頁246。
34 (七8)威廉斯(G. Williams),Student'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頁904。
35 (七9)何治(Hodge),Second Corinthians,頁182。
36 (八7)鄧尼(Denney),Second Corinthians,頁267。
37 (八9)莫爾赫(Moorehead),Acts to Ephesians,頁179, 180。
38 (八15)何治(Hodge),Second Corinthians,頁206。
39 (八21)摩根(G. Campbell Morgan),Search lights from the Word,頁345。
40 (九7)朱偉慈(Jowett),Life in the Heights,頁78。
41 (一一17)雷歷(C. C. Ryrie),The Ryrie Study Bible, New King James Version,頁1797。
42 (一一2O)達祕(Darby),Notes on I and II Corinthians,頁236。
43 (一一27)何治(Hodge),Second Corinthians,頁275。
44 (一一33)華特遜(J. B. Watson),出處不詳。
45 (一二4)摩根(Morgan),Searchlights,頁346。
46 (一二7)雷德(R. J. Reid),How Job Learned His Lesson,頁69。
47 (一二7)參看加四15;六11。
48 (一二7)莫爾赫(Moorehead),Acts to Ephesians,頁197。
49 (一二9)孫德生(J. O. Sander),A Spiritual Clinic,頁33。
50 (一二21)達祕(Darby),I and II Corinthians,頁253。
51 (一三9)何治(Hodge),Second Corinthians,頁309。
52 (一三12)同上,頁312。
53 (一三14)藍斯基(R. C. H. Lenski),The Interpretation of
── 《活石新約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