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第九章
樂意捐輸(九1-5)
正如許多早期教父所注意的,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富有人性的感情。保羅是請到耶路撒冷聖徒的捐項。不過現在是很清楚的,他用馬其頓的例子去鼓勵哥林多的信徒(八1-5),而同時他以哥林多的例子去鼓勵馬其頓的信徒!現在他有些恐懼哥林多的教會使他失望!這真是保羅的特色,內心開廣。他從不在教會之間互相批評;他是互相的讚美。不以不善的標準去衡量人就可以知道他是否只是見人之長,還是吹毛求疵的人。
一個人對於奉獻,至少有四種不同的態度。
(一)出於責任心。他的奉獻只不過是像當付的一筆帳,或當納的稅。心痛的奉獻,不是出於愛心的施捨,不奉獻不施捨還來得好些。
(二)出於自我的滿足。他出錢幫助人,並不是因為人得了幫助而喜樂,乃是因為他做了這件事而快樂。有些人把一便士給乞丐,並不是要幫助他,乃是要自己得到滿足。這種施捨,其實就是自私;獲得施捨的是自己,不是受施捨的人。
(三)出於獲得榮譽的動檢。這種施捨是出於驕傲,不是出於愛心。施捨的目的並不是幫助人,而是榮耀自己。在事實上,如果不為人見及得到稱讚,他也不會去做。甚至有人的施捨是在上帝面前堆聚善工──好似上帝虧負他一樣。
(四)上面的三種態度並不完全都壞,因為至少他們拿錢出來施捨。不過正當的態度是出於愛心的摧逼,內心裏催逼他,使他不得不伸出援助的手,在心靈裏看到人家的需要,發生救人的心願,不去做就會覺得不安。這真的發生在上帝身上;上帝愛世人,把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保羅最大的心願是哥林多的捐貲已經準備妥當,不需要在最後一刻尚在湊數。有一句古老的拉丁諺語,『凡是快快捐輸的,等於捐了雙倍。』這句話很是正確。最好的輸將,用不到請求。當我們還是仇敵的時候,基督為我們死。在我們未求之前,上帝已聽了我們的禱告。我們對待別人應當像上帝對待我們一樣。
施捨的原則(九6-15)
(一)保羅堅決的說,施捨的人是不會吃虧的。施捨好似撒種。撒種少的,不會有大的收成;撒種多的,才有大的收成。新約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其特色之一是不怕講得報酬的動機。它從不說,良善的行動是沒有目的的。它永不會忘記,如果一個人接受上帝的命令做他的法則,在他生命中,必有嶄新的,奇妙的事出現。
不過在新約裏所見到的報酬,並非是物質方面的東西──不是物質的財富,而是心靈的豐富。那麼一個施捨的人期望些甚麼呢?
(甲)他會處於愛的豐富之中。這一點我們以後要再提。人往往不喜歡卑鄙的人。慷慨施捨能遮蓋許多其他的罪。人往往喜歡熱心的人;熱心的待人也會受到人家熱心的待他。
(乙)他會得到豐富的友愛。『一個有友情的人,會有朋友。』一個不易為人所愛的人很難有人愛他。一個傾心愛人的人,人家也會傾心愛他。
(丙)他會隨時隨地得到幫助。往往有一天我們需要人家的幫助。如果我們很少幫助人,我們也會很少得到人的幫助。我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人也用相同的量器量給我們。
(丁)他會得到上帝的豐富。耶穌告訴我們,凡是我們作在人身上的,就是作在上帝身上。那一天要到,每一次我們廣開心門,伸手幫助,必得報酬;每一次我們關閉心門,不與援手,必遭不利。
(二)保羅堅持說樂意捐輸的人是上帝喜愛的。申命記十五章七至十一節定下了幫助窮乏弟兄的責任。第十節說,『給他的時候,心裏不可愁煩。』拉比們有一句諺語說,以喜悅的面容迎接一個朋友,雖然沒有給他甚麼,遠比給他一切而面帶不悅為佳。辛尼加說,抱凓懷疑的態度,並且延宕再三的施與,比不給還壞。
於是保羅引用詩篇一一二篇三、九節等的經文。他認為這是描寫一個真善慷慨的人。他散播種子,並不吝嗇;他施捨給貧窮人;他的行動乃是積善及永遠的快樂。卡萊爾(Carlyle)說起,他童年的時候,來了一個乞丐。他的父母都已外出,家中只留下他一個人。出於童年的衝動,他打破了自己的一個撲滿,把其中的錢都給了他。他告訴我們,他那時的喜樂,真是空前絕後的。這真是施捨的喜樂。
(三)保羅堅決的主張上帝一方面給我們施與的東西,另一方面也給我們施與的精神。在第八節,他講到上帝給我們的充充足足。他用的字是autarkeia。這是一個斯多亞派喜歡用的字。這充足的意義並非充足豐富,樣樣俱全。其意義乃是獨立不羈。這是說到有一種人並非積聚財物而是減低其需求。這種人學習知足的道理。很明顯的,這種人因為需求不多,自然也能施捨得多。往往是這樣,因為我要了再要,結果留下的不多,給人的也少了。
不只這樣,上帝也給我們奉獻的精神。斯蒂文生的當地僕人們深深的愛他。每一天的早晨,一個家僮帶來了一杯茶,叫醒他。有一次是這家僮的假期,由另外一個家僮替代。他來叫醒他的時候,不只是一杯茶,又加上了一碟煮得很好的煎蛋。史蒂文生謝謝他說,『你想得週到,真是偉大。』那家僮回答說,『偉大的不是想得週到;偉大的乃是我的愛心。』只有上帝能把愛放在我們心裏。這是施捨精神的要素。
在這段經文中,保羅還有許多話說。如果我們進入他思想的深處,施捨對於三種人受益。
(一)他人受益。(甲)他們的需要解決了。好多時候,當一個人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人家給他的幫助,真像是從天而來。(乙)恢復他們對人的信仰。當一個人在缺乏需要中掙扎的時候,心中憤恨,覺得人間冷酷。當他接到溫暖的幫助時,他會覺得愛心仁慈還是在人間。(丙)使他們感謝上帝。在需要中所給的幫助,不只給出我們的愛心,也使別人在生活中覺得上帝的愛。
(二)自己受益。(甲)這證實了我們宣認基督的可靠。對於當時的哥林多尤為重要。耶路撒冷的教會完全是猶太人的教會。無疑的他們懷疑外邦人,不知道到底基督教也是為他們的。外邦教會捐資的一件事證實了外邦人基督教的實在。一個人慷慨會令人知道他的歸向基督教不是只是在口頭上,並且也是在行為上。(乙)他能得到人家的愛和代禱。今日世界的需要沒有比人與人中間的關係更為重要。沒有任何東西比團契更為重要。施捨助人乃是把人連在一起的重要步驟。
(三)上帝得到榮耀。感謝的禱告上達到上帝面前。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不將榮耀歸與我們,乃將榮耀歸與上帝。這是一件特別偉大的事,我們能夠使人的心轉向上帝,因為這樣做會使上帝的心喜悅。
最後,保羅要把哥林多人的思想轉向上帝在耶穌基督裏的恩賜。這恩賜的奇妙是說不盡的;這故事也是講不完的;保羅在這樣做後,對他們說,『上帝既然這樣的恩待你們,你們豈不是應當慷慨的對待各人嗎?』
在我們沒有開始研究第十至十三章之前,讓我們記得在緒論中所說的話。在第九章及第十章之間有一驚人的裂痕。到第九章為止,一切情況似乎都是不錯。他們與保羅之間的不偷快已經完全消除,爭吵亦已成為明日黃花。第八及第
在哥林多後書裏,保羅有兩次提到他寫過嚴責的書信。他寫得非常的嚴厲,幾乎懊悔為甚麼要寫這信。(林後二4;七8)。這封信的內容並不適合哥林多前書。因此留下來的只有兩個可能性──或是這封嚴責的書信已經失傳,或是這信的一部分就是這第十至十三章。很可能這第十至十三章為嚴責書信的一部分,在收集保羅書信的時候,放錯了地方──放在這裏。如果我們按照次序,我們當先唸第十至十三章,然後再讀第一至九章。我們可以相信,我們在這裏所唸的是保羅在所寫的書信中,最刺傷他的心,他的所以寫這一封書信為的是要彌補這打碎了他的心的場合。――《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