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哥林多後書第一章

 

哥林多後書

蒙上帝安慰的去安慰人(一1-7

(一)保羅的寫作正如一個懂得在患難中人的艱苦的作者所寫的。他用的患難是希臘文的thlipsis一個字。在普通的希臘文中,這一個字是用於外面物體的壓力。特仁赤(R. C. Trench)寫說,『依照英國古代的律法,如果有人有意的拒絕辯護,就要把沉重的東西,壓在他的胸部。壓的東西很重,可以致他死命。這就是thlipsis的原意。』

有的時候,一個人所受的是精神上的負擔,與這一個不可知世界的奧秘。在基督教的初期,一個揀選做基督徒的人,揀選了面對艱難。很可能他們要遭遇到自己家庭的遺棄,外邦人鄰居的仇視,政府長官的迫害。拉塞福(Samuel Rutherford)寫信給他的一個朋友說,『上帝呼召你站在基督的一邊,在這地方逆風是向基督的臉上吹;看見你是和祂在一起,你不要期望能夠站在避風的一方,或是能夠在山坡的陽光一面。』做一個真的基督徒是要付上代價的,因為沒有十字架的基督教是不可能的。

(二)患難的答案是忍耐。這『忍耐』的希臘文是hupomone。這字的主要意義並不是倔強的,毫無生氣的接受,乃是勝利的制勝患艱。這字所描寫的精神,不只是接受痛苦,乃是要克服得勝。有人對一個受痛苦的人說,『痛苦能增加人生的色彩,是麼?』這受苦的人回答說,『是的,不錯,但是我可以依照我的目的,選擇色彩。』銀子經過火的鍛鍊更加純潔,基督徒也是這樣,經過艱難的日子,也能更好,更有力量。基督徒是上帝的運動員,經過了困難的磨練,他靈性的肌肉,更加堅強。

(三)我們並不就停留在面對患難,並要忍耐。我們從保羅的話裏,帶來了上帝的安慰。從第三至第七節之間,安慰這一個希臘字,或是作名詞,或是作動詞,不少過九次。安慰在新約中,其意義不只是溫柔的同情。其字根的意義即為拉丁文的fortisFortis的意義是勇氣。基督徒的安慰是帶給人勇氣的安慰,使他能解決人生的問題。保羅十分確定,上帝決不會只給人遠象,而不給他達到這遠象的能力,祂也決不會把工作交託給人而不給他完成工作的力量。

就是不論到這些,一個人因信基督而受的痛苦,常會給我們靈感,因為這種痛苦,依照保羅所說,是受基督的苦楚。這是分嘗基督的痛苦。在以前武士時代,武士們常要求擔當某些特別艱難的工作,以表明他們對於他們所愛的女子的忠誠。為基督受苦是一種權利。當艱難來臨時,基督徒能如士每拿年長的會督坡旅甲(Polycarp),當人家把他綁在火刑柱上時,說,『我感謝你,因為你認為我的價值,配受這時所要受的。』

(四)在這一切中,至高的結果是我們在經歷患難後,使我們有能力安慰別人。保羅聲稱他遭遇的一切,和他受到的安慰,能成為他安慰別人的泉源。巴利(Barrie)告訴我們他的母親怎樣喪失她最親愛的兒子,接他說,『也就是為甚麼其他喪失兒子的母親跑到她那裏獲得安慰。』有人論到耶穌說,『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8)這是很有價值,經歷痛苦憂傷,如果這種經歷能使我們幫助其他的人掙扎在人生的波浪之中。

 

依靠上帝(一8-11

有關這段經文的最不平常的事是保羅在以弗所經歷的艱苦困難,我們毫無資料可作參攷。有的遭遇甚至很難承受得了。有的遭遇非常的危險,他是處在死亡的邊緣,幾乎無法逃避。除了這段經文簡單的敘述,及本書信中也有些像這樣的描述外,沒有其他的記述了。

人的本性,一件小事,往往會加以誇張擴大。一個人經過了一個很小的手術,可以作為很長的一段時期,談話的資料。紀異(H. L. Gee)告訴我們在戰爭的日子裏,有兩個人談生意。其中有一人大講在旅行中他搭的火車,遭遇空襲。話盒子一打開,他就滔滔不絕的講緊張刺激的遭遇,充滿了危險,在死裏逃生。另外一個人到了最後,靜靜的說,『現在讓我們談正經事罷。我想早些回家,因為我的屋子昨晚被炸毀了。』

一個真正遭遇困苦的人不會多說。英皇喬治第五有一個生活的準則,『如果我遭遇困苦,讓我像一個有高貴血統的,靜靜單獨受苦。』保羅沒有把所受的痛苦,擴大宣傳;我們所受的痛苦沒有他那麼多,要把他作為榜樣。

保羅看到他所有可怕的經歷,產生一個極大的效用──把他趕回到上帝那裏,完全的依靠祂。阿拉伯人有一句諺語,『只有陽光普照造成了沙漠。』處境順利帶來的危險是錯誤的依靠自己;它使我們想只要靠我們自己就足以應付人生的一切問題。在順利的日子禱告一次,在患難的日子要禱告一萬次。這正是林肯所有的經驗。他說,『我不得不跪下禱告,因為我別無他路可走。』往往在不幸的時候,我們才知誰是真的朋友;往往在窮乏,危急的時候,我們看見我們何等的需要上帝。

所得到的結果是保羅對上帝有不可動搖的信念。他知道無可爭論的,他可以為上帝做甚麼。如果上帝能藉痛苦賜恩給他,他能藉任何東西呈獻給上帝。詩篇的作者以快樂的心情說,『主阿!你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淚;救我的腳,免了跌倒。』(詩一一六8)。本仁約翰的真正重生是由於他見幾位老婦,坐在太陽裏『談到有關上帝怎樣為他們的靈魂所成就的事。』基督徒對上帝的信念,並不是一種理論與思攷;乃是一樁事實與經驗。他深知上帝為他成就的事,因此他不用懼怕。

最後,保羅請哥林多的基督徒為他禱告。以前我們已經提過,偉大的聖徒決不以請弟兄中最小的禱告為恥。或許我們不能給甚麼東西給我們的朋友;不過,我們在世上擁有的物質或許很少,我們可以為他們禱告,這是無價的珍寶。

 

我們所誇的(一12-14

在這裏我們開始聽到哥林多人在背後誹謗,損害,推倒保羅的聲息。

(一)他們必曾說過,保羅在外面看得見的行為後面,有些不可告人的事。他的回答是他是憑上帝的聖潔和誠實而活。在保羅的生活中沒有什麼隱藏的事。我們可以在八福篇中加上一福,『沒有甚麼隱事的人有福了。』有一個舊的戲謔的故事。有一個人逐家的告訴人說,『快快的逃跑罷!一切都被人看見了!』很少會有人聽了他的話逃走。傳說有一次有一個建築師自願為一個希臘哲學家建造一所房子,從外面無論怎樣,不能看到裏面。那哲學家說,『我要給你雙倍的錢,如果你為我所造的屋子,是每一間房子可以給每一個人一目了然的。』保羅所用的聖潔(eilikrineia)很是有趣。它是經得起日光照射的攷驗。一個人所有的一切行動,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像保羅一樣,可以宣稱他的一生沒有隱藏的事,那人就有福了。

(二)有人說保羅有不可告人的動機。保羅的回答是他的行為並不依恃人的機智,乃是依靠上帝的恩惠。在保羅的一生中,沒有隱藏的動機。勃恩斯(Burns)有一次指出要發現『他們為甚麼要這樣做』卻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我們誠實的話,我們必得承認,我們做事很少不帶有複雜的動機。即使是善事也會染上了期於無過,沽名釣譽,炫耀自己,內心憂切,估計有利的各種動機。人或許看不到這些動機。不過正如聖多默(Thomas Aquinas)所說,『人看的是行為,上帝看的卻是內心。』聖潔的行為或許困難,不過聖潔的動機更加困難。只有我們把老我釘死,讓基督住在心內,我們才能獲得這種聖潔。

(三)有人說保羅所寫的,不是他的真意。保羅的回答是他所寫的並不外乎他們所念的。語言乃是奇怪的東西,一個人可以用它們表明他的心意,也可以用它們隱藏他的心意。我們很少有人能夠誠誠實實的說,每一個字不折不扣的是它的原意。我們說一件事就是因為這樣說很是冠冕堂皇;我們說一件事就是因為表明與人並無衝突;我們說一件事也許就是要避免麻煩。雅各,他看到舌頭的危險比任何人都清楚,說,『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雅三2)。

在保羅的生平中,沒有隱藏的行動,沒有隱藏的動機,沒有隱藏的意義。這正是我們當追求的目的。

 

在基督都是是的(一15-22

初看起來,這是一段艱難的經文。在這經文的後面,又有另外一種責難誹謗。保羅說過要探望哥林多人,但是因為那裏的景況太差,免了他們受到痛楚,他決定延遲(23節)。他的敵人即刻就攻擊他,說他是一個朝三暮四的人,很輕易許諾,卻很難確定是否兌現。這已經不太好了,他們卻更進一步的說,『我們既然對於保羅日常的許諾不能信任,我們怎樣可以信任他告訴我們有關上帝的事呢?』保羅的回答是我們信靠上帝,在耶穌裏決不會有游移不定的。

於是保羅用生動的筆法,描寫這事──『上帝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他的意思是這樣:如果耶穌從來沒有到過世上,我們或會懷疑上帝這樣令人驚異的應許,或會辯論說,這事好得不能令人相信。不過上帝是這樣的愛我們,甚至把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祂必會完成祂所作的每一個應許。耶穌就是個人的擔保,上帝大大小小的應許都會兌現。

雖然哥林多人誹謗保羅,還存留這有益的真理──傳達訊息者的可靠性,會影響訊息本身的可靠性。講道往往是『透過講道者的品格所得的真理』。一個人對不能信任的傳道人,大致上也不會信任他所傳的訊息。在猶太人的規律中,有的關於做老師的品德與行為的,做老師的決不可向班上許諾他不能做或不會做的事,這會使班上的人造成錯誤。這裏是一個警告,我們不可以輕易許諾,因為我們也會很輕易的不守諾言。一個人在作出應許之前,他必須估計守諾言當付的代價,並且確知他有能力支付,也願意付出代價。

保羅接下主講到兩件重要的事。

(一)這是藉耶穌,我們對於上帝的應許說,『阿們』。在我們禱告的結尾,我們『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阿們』。在我們讀經以後,往往用『阿們』作為結束。阿們的意義是誠心所願,如此成就。這並不只是一種形式,或一些禮儀;這字表明我們對於獻上的禱告具有信念,深信上帝會將一切應許作合適的分配,因為耶穌保證我們的禱告必被聆聽,一切應許都要成為事實。

(二)最後保羅說到聖靈的憑據。這字的希臘文是arrabonArrabon的意義是分期付款的第一期付款,作為以後要付的款項的保證。在希臘的法律文件中,是一個很普通的字,一個婦女出售一頭牛,先收一千個錢幣(drachmae)作為arrabon,其他的錢,待以後再付。有的舞蹈的女子被聘在村子裏節日的盛會中舞蹈,先接受一些錢作為arrabon──這是全部聘金的一部分,並且作為將完成聘約的保證。待盛會散後,始全部付清。有一個人寫信給他的主人,他已付給捕鼠者八個錢幣作為arrabon,這樣他可以開始捕捉老鼠。這是第一次的付款,也保證以後會全部付給他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字。這是跟一個蘇格蘭字arles具有相同的意思。這是在雇用員工或購買房屋所先付的錢,作為全部付款的保證。當保羅說聖靈是上帝給我們的arrabon,他的意思是聖靈在現在幫助我們所度的生活乃是在天上生活的首次付款,保證將來必會有完滿的生活。聖靈的恩賜就是上帝給的證據,向我們保證將來有更偉大的事。

 

聖徒的斥責(一23-4

這裏我們聽到了不大令人歡欣事的回聲。我們在引論中已經看到,這一串的事必然是這樣。哥林多的情勢一天不如一天。教會有派系之爭,鬧得四分五裂。有些人否認保羅的權威。為尋求彌補這事,他迅速的往哥林多丟。可是此行不但於事無補,並使事態更加惡化,幾乎使他心碎。結果,他以創痛的心,流下熱情之淚,寫了一封非常嚴厲的書信斥責他們。就是為了這個理由,他沒有完成去探視他們的應許,因為依照當時的情況,去探視他們,對他自己和他們,都無好處。

在這段經文的後面,我們看見保羅以一顆赤誠的心嚴厲斥責他所愛的人們。

(一)他非常不願的用這些嚴厲斥責的話。他被逼不得不用這些話。有些人他們的眼睛總是注意人家的錯誤,他們的舌頭總是批評人家的不是,他們的聲音總是尖銳刻薄,觸犯人家。保羅並不如此。如果我們老是吹毛求疵,苛刻批評,如果我們習於忿怒,如果我們過多斥責,太少讚許,那麼很明顯的,我們嚴厲的斥責便會失去效用。總是斥責人就令人藐視。一個很少斥責的人,在他斥責的時候,他收的果效就愈大。總之,一個真的基督徒的眼睛所看到的是可讚美的事,不是可斥責的事。

(二)保羅的斥責純屬出於愛心。他從不有意去傷害人。有些人能夠在看見人家受到尖銳苛刻的話時,瑟縮顫抖的狀態,心中快樂。保羅並不這樣。他從不斥責人,叫人家受苦;他斥責人,為的是要恢復他們的喜樂。當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在垂死的時候說,『上帝知道我對於那些我以雷霆般的最嚴厲的話斥責的人,在我心裏絲毫沒有憎恨的心。』這是一樁很可能的事,憎恨罪惡,可是愛罪人。在斥責的時候,以愛心的膀臂抱他,這是有效的斥責。充滿了怒氣的斥責,會損害人,甚至會使人恐怖;只有憂心如焚的愛的斥責能感化人心。

(三)在保羅斥責的時候,他毫無凌駕別人之上的意思。一本現代小說裏,一個父親對他的兒子說,『我要把這敬畏慈愛上帝的心攻進你的裏面。』傳道人和教師最大的危險,是認為他們的責任是強逼人家思想一如他們的思想,否則,人們一定是錯誤的。教師的責任並不是把自己的信仰,加在別人身上;而是鼓勵他們能夠想出他們自己的信仰。他的目的並非要產生一段像他自己的副本,而是培植一個獨立的人格。布如司(A. B. Bruce)是一個偉大的教師。他的一個學生說,『他砍斷船纜,使他們得見蒼海碧波。』保羅知道作一個教師決不可以擅權壓制,雖然他必須循循善誘,訓練引導。

(四)最後,雖然他十分不願斥責,雖然他願意看見別人的長處,雖然他的心裏充滿的是愛,但是由於必須,他終於斥責他們。為瑪麗皇后向卡勒(Don Carlos)提婚,約翰諾克斯斥責她。起初她以忿怒及暴厲的君威恐嚇他,接以『滿臉的淚痕』感動他。約翰諾克斯的回答是『我從來不喜歡看見上帝所創造的人流淚。我不能容忍我親手管教的孩子們流淚,至於陛下的哭泣,我更加不能喜歡。我雖然萬分的不願,讓你流淚,但是我不敢違背我的良心,或是由於緘默不言而損害我的國家。』我們常常因為心腸柔軟或避免困難,不敢斥責。不過有時因為避免困難,卻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因為委曲求全,卻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如果是出於愛心,為他人想,不為自己的驕傲,為他人的益處,就會知道甚麼時候應當說話,甚麼時候應當保持緘默。――《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