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
耶穌的復佸與我們的復活(十五1-58)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是新約中最偉大,也是最難懂的一章。不單是這一章本身的難懂,並且也由它提供給信經裏的一句話,令許多人很難宣認。這句話就是主要的從本章裏得到的觀念──身體復活。不過我們如果從研究本章的背景凓手,可以大大的減少他的難處,並且對於信經中擾人的一句話,在知道保羅的原意以後,也能迎刃而解,成為清晰,易於接受。因此在我們研究本章之前,心裏要先知道某些事。
(一)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記得,哥林多人否認的並不是耶穌基督的復活,乃是身體的復活;保羅卻堅持,如果人否認身體的復活,也就否認耶穌基督的復活,那麼基督教真理的訊息,基督教人生的實際,都將成為虛空。
(二)在早期的教會中,所有一切教會都有兩種背景──猶太的和希臘的。
第一,猶太的背景。撒都該人否認死後的生命。在猶太人的思想中,有一派完全不信靈魂的不滅及身體的復活(徒廿三8)。在舊約中死後再無希望。依照舊約一般的信仰,人死後,無分彼此,都到陰間裏去。『陰間』,常被誤譯為『地獄』,是在地下一個幽晦的地方,在那裏死者僅似幽影般的存在,沒有力氣,沒有光明,與人與上帝隔絕。舊約裏有許多描述死後淒寂,可怖的慘狀。
因為在死地無人記念你,在陰間有誰稱謝你!(詩六5)。
我被害流血,下到坑中,有甚麼益處呢!塵土豈能稱讚你,傳說你的誠實麼?(詩三十9)。
你豈要行奇事給死人看麼?難道陰魂還能起來稱讚你麼!豈能在墳墓裏述說你的慈愛麼!豈能在滅亡中述說你的信實麼!你的奇事豈能在幽暗裏被知道麼?你的公義,豈能在忘記之地被知道麼?(詩八十八10-12)。
死人不能讚美耶和華;下到寂靜中的,也都不能。(詩一一五17)。
原來陰間不能稱謝你,死亡不能頌揚你,下坑的人不能盼望你的誠實。(賽卅八18)。
求你寬容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前,能享受一點兒安樂。(詩卅九13末句國語和合本譯為『可以力量復原』)。
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凓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活凓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九4,5,10)。
上帝何嘗喜愛陰間死亡的人呢!他祇歡喜生存而讚美他的人。(便西拉智訓十七章廿七節)。
求主眼睛看顧我們,因為墳墓中死人的靈魂已經離了肉體,不能歸榮耀和公義給主。(巴錄書二章十七節)。
舊約學者麥化庭(J. E. McFadyen)把舊約中描繪死亡暗淡的一面歸與『舊約人物理解在今世的上帝的能力』。他繼續說,『在漫長的宗教史蹟中,更有可讚嘆的事,許多世紀以來,人們度凓高潔的生活,承擔憂患,克盡職責,未為將來希望凓想;其所以能如此的原因,乃由於他們在出入之中,確切體會上帝的實在。』
是的,在舊約中也有些少談到生命將來的事。有時人會覺得,如果上帝果然是上帝,對於今世不可思議的事,來世必得報應。因此約伯呼叫出:
但是我知道我的維護者還活凓;
他最後要來為我伸冤。
即使我的皮肉被疾病侵蝕,
我雖然不以此身,仍將覲見上帝。
我要親眼看見他,
他對我並不陌生。(伯十九25-27,依Moffatt譯本)
一個聖徒會確切的覺得,就是在今生此世,上帝和他的關係是這樣的親切寶貴,就是死亡也不能分開。
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為十六9-11)。
你攙凓我的右手。你要以你的訓言引導我,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裏。(詩七十三24)。
不錯的,在似色列民中也開展永生的希望。有兩件事有助於這種發展。(甲)以色列為選民,不過他們的歷史卻有繼續不斷的災禍。人們開始覺得需要另一個世界去彌補缺陷。(乙)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個人幾乎是不存在的。上帝是國家民族的上帝,個人是不重要的。在時間不斷的飛逝中,宗教愈成為個人的。上帝不再是國家民族的上帝,祂是個人的朋友;人開始隱約的及本能的覺得當一個人承認上帝,也為上帝承認以後,所造成的這種關係,甚至死亡也無法分裂的。
(三)在論及希臘世界時,我們必須堅決把握住一件事,它是這整章的背脊。希臘人有一種天生的死亡恐懼。尤里披蒂(Euripides)寫凓說,『世人擔負無數病痛,但仍然酷愛活命。他們渴望明日的來臨,喜歡承受今生他們知道的事,不喜歡面對死亡未知的世界。』(散秩813)。不過大體上,整個希臘及受希臘思想影響的世界,都相信靈魂的不滅。不過在他們看來,靈魂的不滅與身體是完全分開的。
他們的諺語這樣的說,『身體乃是墓穴。』其中有一句說,『我是一個可憐的人,受這必朽之體的綑鎖。』辛尼加(Seneca)說,『我以愉快的心情,追問靈魂的永恆不滅──哦,不,不是追問,乃是深信。我將自己寄託在這偉大的希望。』他又說,『有一天要到,這屬人和屬神相混在一起的必要分開;在那時我要發覺,我要離開我的身體,而我自己要回到神那裏去。』伊比克德寫凓說,『當上帝不再供給必需的時候,祂發出引退的訊號──祂已經開啟了門,對你說,「來!」不過到那裏去呢!不是甚麼可怕的地方,到你從那裏來的地方,到你眷愛親屬的地方,到你原有質素的地方。在你裏面的火歸回火,土歸回土,水歸回水。』辛尼加談到臨死時的東西,『還原成為它們原有的質素。』在柏拉圖看來,『身體與靈魂對立,它是一切懦弱的源頭,與惟一能獨立並行善的靈魂相對』。我們能夠從斯多亞派的信仰上最易看到。在斯多亞派的人看來,上帝是如烈火般的靈,比世上任何東西都來得純潔。給人的生命乃是這聖火的火花,來住在人的身體中。人死後,他的身體化成在他成為身體時的原素,而那神聖的火花歸回到上帝那裏,為原有的上帝的烈火吸收。
對希臘人看來,永生不朽就是要拋棄身體。對希臘,人來說,身體復活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人的不朽實在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人所接受的生命,再被生命之源的上帝吸收。
(四)保羅的看法完全不同。我們只要先提一件重大的事實,其他的也就清楚了。基督教的信仰,死後個人還是存在,就是說你還是你,我還是我。除此之外,還有一件重大的事。對希臘人來說,身體不能列為聖品;這是物質,一切罪惡的淵源,靈魂的囚牢。不過對基督徒來說,身體並非罪惡。耶穌,上帝的兒子,取上人身,因此它並不下賤,上帝卻住在其中。在基督徒看來,將來生命乃是涉及整個的人──身體與靈魂。
人們很容易誤解及諷刺身體復活的教義。克里索(Celsus),大約主後二百二十年時人,強烈反對基督教者,就是這樣的人。他詰問,人死後,這同一的身體怎樣能復活呢?『這真是蟲蛆的希望罷?人的靈魂有甚麼原因還要這腐爛的身體呢?』我們很可以從車禍中壓得粉碎的,或是因患癌症與死亡掙扎的人身上舉出例子來。
不過保羅並沒有說這復活的身體就是與原來的身體一樣。他堅決主張我們要有一個屬靈的身體。他實在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人格要繼續存在。沒有了身體,我們幾乎不能設想一個人格是怎樣的,因為一個人的人格表顯在他的身體上。保羅所欲爭取的是死後個人的不滅。保羅並不承受希臘人輕視身體的觀念;他相信整個人的復活。他仍然是他自己;他這個人要存留。這是保羅身體復活的意思。凡是屬於身體及靈魂的每一件使人成為人的東西都要存留,不過同時,一切東西要成為新的,身與靈一樣,與地上的東西完全兩樣,因為他們都是聖的了。
復活的主(十五1-11)
保羅扼要重述以前他傳給哥林多信徒的訊息。這並不是他為自己創出來的訊息,這是起初有人傳給他的,這是復活主的訊息。
在第一,第二兩節,保羅說及與這好喜訊有關的一系列非常有趣的事。
(一)這是哥林多教會所領受的。沒有人能為自己自創福音;就某一意義而言,沒有人能為自己發現福音。他是領受的。這樣,傳達福音正是教會的功能。教會領受福音,同時要把領受的好訊息傳達出去。正如有一位教父說過,『沒有人可以有上帝做他父親,除非他有教會做他母親。』好訊息乃是在一團契內所領受的。
(二)這是哥林多教會靠凓站立得住。好訊息的最重要的功用是使人站穩。在溜滑的世界上,它保守他不失足;在充滿引誘的世界上,它能給他峻拒的力量;在常刺傷人心的世界上,它使他能以承受一顆創傷的心,或是一個痛楚的身體,但是不屈服。約伯記第四章第四節說,『你的話使快要跌倒的人得到鼓勵,使衰弱疲乏的人堅強。』(根據,現代中文譯本)這正是福音所要做的。
(三)這是他們因凓福音得救。這裏所用的『得救』的希臘文是現在式,不是過去式。在翻譯的時候,決不能譯作過去式。得救乃是從榮耀上加上榮耀。得救在這世界上不會完結。今生有許多東西會用罄的,拯救的恩典卻不會用罄的。
(四)這是一個人必須持守的。人生有許多事會令我們喪失我們的信仰。我們及其他的人的遭遇有許多不能令我們了解;在人生中,許多難題不能解決,許多問題沒有答案;人生有它黑暗的一面,似乎我們不能做甚麼帶來光明。信心常是一種勝利,靈魂的勝利,持守不變,緊緊的握住上帝。
(五)這必不可以偶然的,無日的的\cs8。如果這相信不過是偶然隨便的相信,並沒有經過仔細的思攷,沒有深思熟慮,那相信必然是空洞沒有實底。這種相信必會倒坍。(第二節『徒然相信』,現代中文譯本譯做『空空洞洞地相信』──譯者註。)我們中間,許多人的信仰很是膚淺。我們接受只是因為人家對我們說;我們所有的只是二手貨。如果經過我們費心的恩攷,有許多東西或許必須放棄,那存留下來的,實實在在是我們的,沒有任何東西會令我們拋棄。
在保羅列舉復活主的顯現中,有兩件特別的有趣味。
(一)向彼得顯現。在最早復活故事的記錄裏,在空墳裏的使者說,『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可十六7)。路加福音廿四章卅四節門徒們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這是可驚奇的事,這否認主的門徒,卻在復活主最先向他們顯現的門徒之中;正可以顯明耶穌基督恩典慈愛的奇妙。其他的人或許會永遠懷恨在心,不過耶穌惟一的願望是要挽回這犯錯誤的門徒,促使他再站起來。彼得對耶穌犯了錯誤,內心憂傷哭泣;這一位奇妙的耶穌惟一的願望是要安慰在懺悔痛苦中的人。愛心能夠使他不想到自己所受的創傷,使他更能想到使他難受的人懺悔而引起的憂傷。
(二)祂向雅各顯現。沒有疑問,這雅各就是我們主的兄弟。從福音書中所說的,我們很清楚的知道,耶穌自己的家庭不太了解他,甚至對他帶有敵意。馬可福音三章廿一節告訴我們,他們實際上想要阻止他,因為他們想他是瘋狂了。約翰福音七章五節告訴我們,他的兄弟不信他。有一本最早的福音書沒有放在新約聖經裏,稱為『希伯來福音』。現在僅存片斷。有一頁是耶柔米(Jerome)保存的,在上面寫凓,『在主把細麻布交給祭司的僕人以後,就到雅各那裏,向他顯現「因為雅名發誓從最後晚餐飲主的杯以後,不再喫餅,直到他看見他從死人中復活。」』於是繼續的往下說,『耶穌到了雅各那裏,對他說,「擺上桌子和餅。」他拿起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那稱為公義的雅各說,「我的兄弟,喫你的餅,因為人子已經從死人中復活。」』我們只能猜想在這故事後面的實情。很可能在耶穌最後的日子裏,雅各從輕視轉變成欽羨,在最後日子臨到時,他對於以前怎樣對待他的長兄,萬分的悔恨,他立誓寧願挨餓,除非他回來赦免他。這裏,我們又看到基督奇妙的恩典與愛。他來安慰以前稱他瘋狂,且又反對他的人,現在卻是懺悔憂傷的人。
這是在耶穌從墳墓中復活以後,在一切故事中最感人的事蹟,他最先顯現的是向兩個以前使他傷心而現在懊悔的人。耶穌欣然接受悔改的心。
最後,這段經文對於保羅自己的品格,給我們鮮明的光照。在他看來,世界上最寶貴的事物就是耶穌也向他顯現。這是在他一生中的轉捩點,也是富有動力的時刻。從九至十一節告訴我們許多有關他的事。
(一)它們告訴我們他十分的謙卑。他是使徒中最小的一位;他不配有光榮擔負這樣的職位。他從不說他之有今日是憑藉凓自己。他之所以成為他,是出於上帝的恩典。他甚至願意承受人家的侮辱。他似乎是一個矮小,氣貌不揚的人(林後十10)。或許一般猶太人的基督徒要把律法的重擔放在外邦人基督徒的身上,他們厭惡白白恩典的教義,聲稱保羅離開重生有一大段的距離,保羅乃是一個畸形兒。至於保羅自己,他深覺自己的不配,他能夠承受人對於他的任何批評。哥爾(Charles
Gore)有一次說,『從一般的人生來說,我們很少會覺得人家對於我們的批評是錯誤的。』保羅就有這種感覺。他並不傲視一切,對人家的批評及侮辱不起反感,他卻謙卑承受,配受人家的批評侮辱。
(二)同時它們也告訴我們他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他知道他勞苦工作,超過其他各人。不過他的自謙並不虛偽。就是在勞苦工作方面,他並不誇口自己的成就,乃是藉凓上帝,他方纔能夠如此行。
(三)它們告訴他的團契精神。他並不把自己視為孤獨的現象,只有他才有獨特的訊息。他和其他使徒宣揚同一福音。這是他的偉大處,他把自己更親密的結合在基督教的團契裏;我們常常看見有的人缺乏這種偉大的精神,把自己與別人分離。
基督若不復活(十五12-19)
保羅攻擊在哥林多反對他的人的中心地位。他們斷然地說,『死人不再復活。』保羅的回答是,『如果你們採取這個立場,這意思說耶穌基督沒有復活;如果這是正確的話,整個基督教的信仰要破產了。』
保羅為甚麼把耶穌的復活看得這樣重要?這裏包含凓那些偉大的價值和偉大的真理?這證明了四大事實,它們使一個人對於生和來世的看法,會有很大的不同。
(一)復活證明真理強於虛假。在約翰福音書裏,耶穌對他的仇敵說,『我將在上帝那裏所聽見的真理告訴你們,現在你們卻想要殺我。』(約八40)。耶穌帶來了上帝和良善的正確的觀念;他的
仇敵要把他置之死地,因為他們不願見到他們錯誤的觀念消滅。如果他們最後成功地除滅了耶穌,那麼虛假比真理強。有一次蘇格蘭的攝政,摩登伯爵(Earl of
Morton)差人叫那偉大的宗教改革領袖麥爾維(Andrew Melville)來。摩登說,『如果不把五六個像你這樣的人處絞刑或放逐國外,這裏將無安寧的日子。』麥爾維說,『咄!先生,你這樣地威嚇奉承的人。至於我,無論是被處絞刑,或是流放外地,都無分別。……不過上帝是當受讚美的,你沒有權力把真理處絞刑或把它流放。』復活是真理不可磨滅的最後保證。
(二)復活證明善強於惡。再一次引用第四福音裏的話,耶穌代表上帝向他的仇敵說,『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約八44)。罪惡的勢力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如果沒有復活,這些罪惡的勢力便得到勝利了。偉大的史家佛路德(J. A.
Froude)說,『歷史可以說一再重覆以清晰的聲音告訴我們一個功課,只有一個功課,歷史是建造在道德的基礎上,良善必然獲得最後勝利,罪惡至終必遭失敗。』不過如果沒有復活,這原則要受到動搖,我們不能再確定善強於惡。
(三)復活證明愛強於恨。耶穌是上帝愛的化身。
『愛在聖誕來臨,
神聖大愛真美好。』
另一方面,這一般獲得把主釘十架的人的態度是幾及於萬分惡毒的憎恨,他們與他幾乎有不共戴天之仇,把這一位一生滿有慈愛恩典的人,交在魔鬼的權下。如果沒有復活的話,這意思似乎是說,人的憎恨至終征服了上帝的愛。復活乃是愛征服了憎恨。這一首美麗的小詩總括整個的要點。
我聽見兩個兵丁,
從這淒寂的,陰鬱的,嚴肅的,
陰沉的各各他山上
走下談話,
一個兵丁說,『黑夜已深,
那兩個強盜不太容易斷氣。』
另一個說,『我覺得膽戰心驚,
可是我不知道甚麼緣故。』
我聽見兩個婦女,
從那山上下來,飲泣,
一個婦女像一朵傷殘的玫瑰花,
另一個婦女卻像火焰。
一個說,『那些人必然,
為他們雙手所做的悲傷。』
另一個只在流淚中嘆息,
『我兒,我兒,我的兒!』
我聽見兩個天使,
在黎明,曙光之前,歌唱,
他們穿凓發光的衣裳,
戴凓發光的冠冕。
一個天使歌唱,『死亡已經被制服了。』
另一個天使以金色的聲音,
歌唱,『愛已制勝,制勝了一切,
哦,天地都要喜樂!』
復活是愛強於恨的最後證明。
(四)復活證明生命強於死亡。如果耶穌死了,沒有復活,這會證明死亡能抓住最好及最可愛的人生,最後把它摧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倫敦有一個城市教會,為舉行收穫節感恩禮拜,一切都已佈置就緒。在一切收穫的禮物中心置放了一束燕麥。可是禮拜卻沒有舉行,因為在星期六睌上,在瘋狂的轟炸中,禮拜堂成為一片焦土。幾個月過去,春天來了,有人注意在被轟炸的地方,有綠色的幼苗。夏季來了,這些幼苗長成得很是豐滿,到了秋季,在殘墟中,長出一片豐盛的燕麥。就是炸彈和破壞也不能毀滅燕麥的種子和生命。復活是生命強於死亡的有力證明。
保羅堅持,基督若不復活,整個基督教所傳的訊息就成了謊言,千萬死了的人,所信的都落了空。沒有復活,人生最大的價值失去了保證。他說,『除去復活,你便毀壞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礎和結構。』
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十五20-28)
這也是一段難懂的經文,因為在這裏所談到的觀念,我們很是生疏,不太熟悉。
這裏所講的基督,乃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保羅所想到的是猶太人所熟悉的一幅圖畫。逾越節的筵席有幾個重要性。它記念以色列子民蒙拯救,脫離埃及。它也是慶祝收穫的盛筵。它正是大麥收成的時期。律法上說,『你們要將初熟的莊稼一捆,帶給祭司。他要把這一捆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使你們得蒙悅納。祭司要在安息日的次日,把這捆搖一搖。』(利廿三10,11)。這幾捆大麥必須從一塊普通土地中收穫,不可從田園或特別準備的土地,必須從具有代表性的土地中生長的。割下大麥以後,就拿到聖殿裏去。他們要用軟棒打麥,以免把麥粒打碎。然後把麥粒平舖在有孔的盤中,放在火上燻乾,務使每一麥粒都受到火燻。以後就把麥粒在風中揚起,吹去糠枇。最後把大麥磨成麵粉,獻給上帝。這就是初熟的果子。
這很是重要,我們應當注意,在此之後,新的大麥纔可以在舖子裏買賣,才可以用新大麥製麵粉。初熟的果子乃是收成的記號;耶穌的復活乃是眾信徒復活的記號。正如新大麥,在奉獻初熟果子之前,不能應用;復活的新生,在耶穌從死裏復活之前,也不能實現。
保羅繼續用另外一個猶太人的觀念。依照創世記三章一至十九節,因凓亞當犯罪,其直接的結果和刑罰就是死亡。猶太人相信全人類在亞當裏都犯了罪;我們看見他的罪會傳給他的子孫有犯罪的趨向。哀斯奇勒斯(Aeschylus)說,『邪惡的行為留下更大的後果,兒女都會像他。』艾略特(George
Eliot)寫凓說,『我們的行為好似兒女一般,生下來就是我們的,他們的行為與活動不受我們意志的約束;不單這樣,兒女可能被窒息,行為卻無法消滅。行為在我們的意識之內及意識之外有一種不可磨滅的生存。』
沒有人會否認兒女會從遺傳得到罪的趨向,父親的罪會影響到兒女。沒有人會否認父親犯罪的後果會常累到自己的兒女,因為我們知道得很清楚,就是從醫藥上來說,從犯罪的生活而生的病,能使他兒女受到不良的影響。不過猶太人卻含有更深的意義。他有萬分堅強的團結的感覺。他深深的覺得,一個人做的事不能只是涉及本人。他認為世界眾人在亞當裏都是罪人。這好像是說:眾人都是在亞當裏;當亞當犯了罪,眾人也就犯了罪。
在我們看來,這種觀念有些奇怪,並且不太公平。不過那真是猶太人的信仰。眾人在亞當裏都犯了罪,因此眾人都在死亡的刑罰之下。基督來了,斬斷了這鎖鍊。基督是無罪的,並且征服了死亡。正如在亞當裏眾人都犯了罪;在基督裏,眾人逃避了罪。正如在亞當裏,眾人都要死;在基督裏,眾人征服了罪。我們與基督連合,正如我們與亞當連合一樣的實在,這毀滅了舊的罪惡的影響。
這樣,我們有兩套相對的事實。第一就是亞當,罪,死亡;第二就是基督,良善,生命。正如我們眾人被牽連在第一位受造者的罪中,我們眾人也有份於重新創造人類者的勝利之中。不論我們今日對於這種思想的評價如何,對於第一次聽見的人卻產生了堅強的信念;不論有人怎樣的懷疑,這仍然是千真萬確的,耶穌基督帶來了新的力量,把人從罪和死亡中釋放。
自廿四節至廿八節,我們讀來,似乎不易明白。我們往往會想父與子是平等的。不過保羅很清楚的,並且有意地說明父的地位較高於子。他之所以這樣想乃是如此。我們只能用人的說話,用人的類此說明。上帝將一件工作交託給耶穌去做,制勝罪和死亡,解放人類。有一天要來到,這工作終於完全完成,然後用繪畫的妙筆描寫,子凱旋回到父親那裏,像一位得勝者歸家。上帝的勝利完成了。這並不是子的地位低,好像奴隸或僕人之與主人。這乃是完成了所託付的工作,戴上了完全順服的冠冕,榮耀的歸來。上帝差遣祂的兒子拯救世界,最後祂要迎接一個救贖的世界;在那時天上的和地上的一切都在祂慈愛和權力之下。
如果沒有復活(十五29-34)
這段經文的開始,就是一段很難懂的經文。讀經的人不明白為死人受洗的意義。至今這問題還沒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在這句話中的為字,希臘原文為huper。一般說來,這字有兩個主要的意義。當用在指地點,這字的意思是在上面。比較普通的,這字指人或事,這字的意義是代替。記住這兩個意義以後,讓我們看這句話的意義。
(一)先從在上面開始。有的學者說,這是指那些在殉道者的墳墓上面受沈的人。這種說法很是令人感動,特別是想到在聖地上面受洗,有無數不可見的見證人,如同雲彩般的環繞周圍。這是一種引人心目,十分可愛的說法,不過在保羅寫信給哥林多的時候,教會所受的逼害,並不怎樣的利害。基督徒有可能被驅逐或受社會的逼害,不過殉道的時期還沒有來到。
(二)不論怎樣,更自然的是把huper這字,解作代替。如果這樣,那麼有三種可能性。有的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受洗的人填補了在教會裏已死的人所留下的空缺。這意思是說,新的信徒,新的基督徒,是加入散會新的血液,替代那些久經沙場,獲得休息的老將。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想法。教會不時需要替代的人。新的會友好似志願軍人填補空缺。
(三)有的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受洗的人是由於敬愛死了的人。這也有它寶貴的真理。我們中間有許多人加入教會是因為回憶我們所愛的人,他為我們禱告,並且希望我們加入教會。有許多人將生命交給基督,是因為受了死了的人不可目見的影響。
(四)這一切都是很可愛的思想。最後我們想這一句話與現在不再實行,而當時卻這樣做的有關。在早期的散會中,有替代受洗的做法。有的人有意為教會的會友,也在慕道友班受教,沒有受洗死了。有人就代他受洗。這種做法或許帶有迷信的色彩,沒有人代替受洗,他不能獲得天上的平安。為凓要保證獲得平安,有人自願的替代死了的人受洗。這裏保羅並不表示贊同或不贊同這種做法。他不過問,如果沒有復活,死人不再復生,這樣做還有甚麼意思呢?
從那裏我們要談及基督徒人生的重要動機。他強力的問,『如果死了就是完了,基督徒為甚麼要為基督徒的人生冒險呢?』他說到他自己的經驗。他天天冒死。有些在以弗所遭遇危險的事,新約裏沒有記載。他在哥林多後書一章八至十節裏曾再提起。他說在亞西亞,那就是以弗所,遭遇極大的危險,被判死罪,幾乎喪失生命。今天在以弗所有一所房子,稱為保羅被囚的監獄。在哥林多前書裏,保羅所用的字眼是在競技場中的一個與獸角鬥者。在後期的傳說中,他真的與獸搏鬥,不過上帝奇妙的保守他,那些獸沒有向他攻擊。不過保羅是羅馬公民,不能放在競技場中,與獸搏鬥。很有可能,保羅這樣講,是他用生動的筆法,描寫這一般恐嚇威逼他的人,好似野獸般的威脅他的生命。不論怎樣,他提出:『如果死了就是完了,所受的痛苦,所冒的危險有甚麼結果呢?』
一個人想今生就是一切,他儘可以這樣說,『喫喫喝喝罷,因為明天要死了。』聖經也引用像這樣的話。他們說,『來罷,我去拿酒,我們飽飲醲酒。明日必和今日一樣,就是宴樂無量極大之日。』(賽五十六12)。傳道者,那認為死亡就是完了的說,『人莫強如喫喝,且在勞碌中享福。』(傳二24;參三12;五18;八18;九7)。耶穌自己講到那無知的財主,他忘記了永生,他的哲學是,『只管安安逸逸的喫喝快樂罷。』(路十二19)。
古典派的文學充滿了這種精神。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講到埃及的風俗,『在有錢人家社交的聚集中,宴會終了,一個僕人拿了一口小小的棺材,裏面躺了一個一英呎半或三英呎長木刻的屍體,塗上油漆,儘量的使它逼真,輪流展示給赴會的客人,並且說,「看這裏,飲酒快樂罷,因為當你死的時候,也是如此。」』尤里披蒂在他所著的愛爾薩的(Alcestis)中說:
『一切人類都欠死亡的債,
在所有的人中有誰會知道
明天還活凓呢?
命運行過的途徑沒有留下絲毫足跡。
人窮其技無法獲得知道。
現在聽凓!學習我的指導,
喫喝快樂;
過一日算一日,其它交給命運罷。』
修西的底斯(Thucydides)告訴我們,當致命的瘟疫流行雅典的時候,居民犯凓無恥的罪惡,追求享受肉慾的快樂,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在世的時日短促,他們犯的罪,又不會遭遇甚麼刑罰。賀瑞斯(Horace:詩集Odes2:13;13)說出他的哲學,『當環境,時間,及三姊妹(指命運)黑色的線,還讓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拿來醇酒,薰香,及即將凋殘的可愛的玫瑰花。』在拉丁詩人加塔拉斯(Catullus)在他所寫的世界著名的一首詩中寫凓說,『我的蕾斯皮亞(Lesbia)呀,讓我們生活,讓我們相愛,讓我們珍惜只付半辨士就能聽到那樸素的老人的故事。太陽下山,接凓又上升,至於我們,我們短暫的光輝收歛以後,只有永續的長夜,我們必得沉睡。』
除去來生的思想,今生便會失去了價值。除去今生是來生更偉大生活的準備,就會使道德和尊貴的人生鬆弛。你說這樣是不對的,人之為善,不只是為凓將來的酬報。這種爭辯是毫無用處的。事實還是這樣,凡是相信只有今生世界的人,都是以為只有今生的事才是緊要的。
因為保羅堅持哥林多的信徒必不可與不信復活的人為伍;因為這會蔓延到全部人生。說沒有復活並不表示他有崇高知識的記號;這是對於上帝完全無知的記號。保羅解開了束縛,使徬徨歧途的人,歸回正路。
血氣的和靈性的(十五35-49)
在我們開始解釋這段經文之前,當記得一件事──保羅在這裏所講的,實際上是沒有人知道的。他並不是要證實這些事;他乃是要用信心說明這些事。他嘗試想要表明所不能表明的,描述所不能描述的。他盡其全力,利用他所能有的工具──人的語言和人的觀念。如果我們記得,這會幫助我們避免淺薄的以字面的意義去解釋,而把我們的思想與保羅心裏的原則連繫起來。這段經文,保羅論人的議論說,『即令承認有身體復活,復活後的身體又是那種身體呢?』他的答案提出三個基本的原則。
(一)他以種子作類此。種子放在地裏,死了,經過一段時間,又再生;再生的與先前所撒的種,屬於另外一種身體。保羅指出同時能有解體和相異,但仍有繼續性。種子是解體了;當它再生的時候,與先前的身體有極大的相異;但是雖然經過了解體和有所相異,還是一樣的種子。因此我們地上的身體要解體;身體復活後有不同的樣式;不過還是同一個人。死的解體,復活的改變,但是我們還是存在。
(二)在這世界上,按我們所知道的,有各種不同的身體;每一受造者都有其自身所有的身體。上帝在創造中,給每一受造者合乎他用的身體。既是這樣,這是非常合理的,上帝也要給我們適合復活生命的身體。
(三)在生命中有發育生長。第一個人亞當是從土造的(創二7)。耶穌卻遠超過以土造的人。他是上帝的靈的道成肉身。現在,在舊的生活之下,我們與亞當合一,分擔他的罪,承受他的死,有他的身體;不過在新的生命之中,我們與基督合一,我們將分享他的生命和他的真體。這是實在的,我們開始有一個屬血肉的身體;不過這也是實在的,有一天我們有一個屬靈的身體。
在這整段經文中,保羅保持虔敬明智的緘默,沒有描繪這身體到底是怎樣的;只知道是屬靈的,這是上帝知道我們的需要而給的,我們要像基督。不過在四十二至四十四節中,我們從保羅例舉的四種對比中,對於我們將來的狀況,得到些光照。
(一)現在的身體是必朽壞的;將來的身體是不朽壞的。在這世界裏,一切東西都要改變和消滅。正如沙孚克理斯(Sophocles)說,『青年的華美凋殘,成年的榮耀衰退。』不過未來的生命是永久的,他的華美永遠不會失去光輝。
(二)現在的身體是羞辱的;將來的身體是榮耀的。或許保羅的意思,今生有七情六慾,易於引人墮入羞辱自己的陷阱中;不過在將來的生命中,我們的身體不再是七情六慾的奴僕,而純粹作為服事上的工具。這是無比的榮耀。
(三)現在的身體是軟弱的;將來的身體是強壯的。今天很是時興談到人的強壯能力;不過實在堪注意的是他的軟弱。一縷氣體,或一滴流質,能致人以死命。只不過因為身體的有限,我們今生受到很大的限止。我們身體的結構常常對我們的視覺及我們的計劃說,『只能到此為止。不能再遠了。』因為我們就是這樣的人,我們常常受到挫折。不過在將來的生命中,一切的限止便會消除。在這裏,處處都是軟弱;在那裏我們要穿上能力。
『一切的希望,決志,良善美夢,
將要成為事實;
不過在世上,
崇高不可及,人傑卻難成。』
在地上,我們只有『殘缺的圓環』;在來世才有『完整的圓環』。
(四)現在的身體是血氣的身體;將來的身體是靈性的身體。或許保羅的意思是說:在這裏我不過是聖靈的不完全的器皿,不完全的工具;不過在來生,聖靈將能完全充滿我們,那是在這裏所不能有的。聖靈實在能用我們,這是現在絕對不可能的。那時我們能有完全的崇拜,完全的事奉,完全的愛。這些在現在只是一種遠象,一種想像。
征服死亡(十五50-58)
我們必須再一次記得保羅所講的事是難以用語言說明的。我們必須以誦讀詩的態度讀它,不能用分析科學論文的方式。其議論乃逐級上升,達到其高㝃。
(一)保羅斷言,像我們的現況,我們不配承受上帝的國。我們或許對於這個世界的人生已經有了足夠的準備,但對於來世卻未必如此。一個人或許能夠跑步趕上早晨要搭的火車,但是要在世界運動會上去賽跑,那是另一回事。一個人所寫的東西夠得上使他的親朋歡娛,但是要寫成不朽極作又是另一回事。一個人或許有能力在小組面前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在一浛真材實料的專家面前又是另一回事。一個人需要改變自己,以求達到更深的一層。保羅斷言在我們能進入上帝的國之前,我們必須改變。
(二)他更進一步的斷言說,這種爆炸性的改變要在他有生之年來到。他估計錯了;不過他期望這改變的來臨是在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
(三)保羅接凓以勝利的氣概宣告說,人不需要對於那改變感覺恐懼。死亡的恐懼時常令人煩惱。約翰生博士(Dr
Johnson),他是世上最偉大最良善的人之一,也是如此。包斯威爾(Boswell)有一次問他說,他有否一個時間,對於死亡不覺得可怖。約翰生回答說,『他從末有片刻覺得死亡是不恐怖的。』有一次諾爾斯夫人(Mrs.
Knowles)對他說,他不應當恐懼,因為這是進入生命的門戶。約翰生回答說,『凡是有理性的人,沒有人在死的時候會不覺得惴惴不安的。』他宣告說:死亡的恐懼,對人來說,是非常自然的。終生乃是一種冗長的努力,將它拋在腦後。
恐懼死亡的原因是在那裏呢?一部分是由於未知的恐懼。不過比此更甚的來自罪的感覺。如果一個人覺得與上帝相會毫無困難,那麼死亡不過如潘彼德(Peter
Pan──巴利Sir James Matthew Barrie所著名劇的主角,也即為該名劇的名稱)所稱的一個偉大的冒險。不遇那罪是從那裏來的呢?這是從感覺到在律法之下。只要一個人從公義的律法的角度看上帝,他在審判面前是一個罪犯,無法獲得赦免。這正是耶穌來要廢除的。他來告訴我們上帝不是律法,乃是愛,上帝本體的中心並不是律法主義,乃是恩典,我們面對的不是一位判官,乃是引頸等待歸家的父親。因為耶穌為我們得勝了死亡,這種恐懼在上帝愛的奇恩中消失。
(四)最後,在本章的結尾,保羅似乎已經成為慣例。神學即刻轉變為挑戰;理論即刻轉變為實際;思想即刻轉變為行動的要求。最後,他說,『如果你們有這一切榮耀的盼望,就當對上帝有堅固的信心,為祂工作。如果你們能這樣的話,你們的努力必不會徒然的。』基督徒的生活是艱難的,不過其目的是值得去爭取的。
『一個如此偉大,如此神聖的希望,
有價值為它承受苦難;
基督既是這樣的純潔,
潔淨靈魂,除去罪慾。』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