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第八章
十一. 真自由的生活
8:1-4
1. 8:1說我們從何處得到自由?
*** 提示 ***
3:21-5:21 說明我們因基督的恩典而得救的事實。
6:1-7:25提到得救後基督徒應怎樣過
聖潔的生活。 8:1以下繼續說明基督徒所得到的權利。
下列圖表是羅1-8章的簡單說明
6:1-14(15-23) 7:1-6(7-25)
戰勝罪的方法 與律法的關係
神的震怒->稱義>
榮耀
(1:18-3:20) (3:21-5:21) 再臨時達到結束高潮
成聖的源泉 (完成) 8:1-31
從罪獲得自由
3:21-5:11
從罪的品性(罪的原理)獲得自由
5:12-7:25
亞當裏面->
基督裏面
被拯救前 (稱義)
個人(與基督聯合)3:21-26
集體(基督的肢體)5:11-21
3:21-5:11 -- 從罪獲得自由。
5:12-7:25 -- 從罪的品性獲得自由。
2. 誰怎樣給生活在罪和死亡之中的我們以自由(2-4節)?
*** 提示 ***
因爲我們生活在罪和死亡的律(原理)中, 所以現在也周期性地結死亡的果子,並且最終(審判之日)會受到死亡的報酬(參
6:15-23)。但是人類自己不能人這個律中解脫而成了奴隸。
神靠"生命的聖靈的律(原理)"把依靠肉體或律法不可能的事變爲可能。
生命的聖靈的律(2節)是在天國顯現的聖靈的完善的生活及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生活在基督裏的人也可以體驗到。
這有時表現爲聖靈的能力,
又有時表現爲聖靈
的恩賜。
所以基督徒可以提前享受局部性的天上的生活。
*我們能享有這種特權的根本理由是什麽(3-4節)?
*** 提示 ***
*基督象我們人類一樣以肉體來到這個世界並親自負擔了對我們罪的刑罰。因此使信主的人能過這種生活。
主的道成肉身, 在地的生活,
十字架這些都是爲了洗去我們的罪(3節)。
*即基督替我們實現了律法所要求的義(4節)。
而且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義。
3. 怎樣確認從失敗的生活中得到自由(3-4節)?
* 本課最重要的內容如下。
(1)在基督裏生活的人決不會被定罪(8:1)。
(2)在基督裏生活的人有真正的自由(8:2)。
(3)在基督裏生活的人有真正的勝利(8:3)。
(4)在基督裏生活的人有真正的義(8:4)。
默想上述事實,輪流做感謝祈禱,
並爲將這珍貴的事實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中而祈禱。
十二. 應追求的生活
8:5-39
一. 有一種應追求的生活方式(5-11節)。
1. 8:5-8提到兩種生活方式。
說明過這兩種生活方式的原因。
*** 提示 ***
此處比較性地說明了信徒與非信徒的情況。
當然也有關於因道德上的罪而惡化的人性的說明。
但基於8節的內容來看,
顯然在比較已得救的人與未得救的人的情況。
*追隨肉體的生活:
沒有得救而過被肉體支配的生活。
死亡
< 肉體 < 順從(非信徒)
*追隨聖靈的生活:
被得救而過被聖靈支配的生活。
生命, 平安
< 聖靈 < 順從(信徒)。
2. 說明住在心裏的聖靈的作用(9-11節)。
*** 研究 ***
關於我們得救後的狀態,
聖經有好幾種說法。 有時說聖靈住在我們的心裏(9節),
有時說基督的靈與我們同在(9節)。
10節說明基督住在我們的心裏。
這些說明我們是基督徒,
且說明聖靈如何運行。
神通過基督把自己完全啓示給我們。
所以若基督住在我們的心裏,
也就等於神住在我們的心裏。但聖經將基督住在我們心裏等同於聖靈住在我們心裏。所以基督的生活和基督的性格越在我們心中清晰地顯現,
我們也就越能過充滿聖靈的生活。
二. 建立了過應追求的生活的關係(12-17節)。
1. 被神的聖靈帶領的人與神建立了什麽關係(14-16節)?
2. 17-18節怎樣說明賜給神的兒女的特權?
3. 在過應追求的生活中中保的作用(18-27節)。
*怎樣說明受造物的現在狀態?
自然(22節)
人(23節)
*在我們走進榮耀的過程中,
聖靈將會怎樣幫助我們(26-27節)?
三. 有一個過應追求的生活的應許(28-30)。
1. 8:28的"萬事都"指什麽?
2. 結合8:28說明29-30節。
*** 提示 ***
將8:29-30的內容用神學的方法展開如下。
預先所知道的人>召來>3:21-5:21> 6:1-8:29
>得榮耀
預先定下 稱義 仿效兒子的模樣 成聖過程(門徒訓練)
四. 給了我們能過應追求的生活的愛(8:31-39)。
1. 說明愛的表現方法(32)。
2. 38-39怎樣說明愛的恒久性?
* 我的祈禱
"天父上帝, 感謝您不但給予我穩固的救恩(3:21-5:21),
而且給予我戰勝罪的方法(6:1-14),過超越律法的生活的方法(7:1-4)和實際享受這些的能力(8:1-39)。
從今靠上帝給予的能力, 我原意丟棄罪, 至死愛主並見主。
請每時每刻帶領我使我過這種生活。"
-阿們-
──
李泰雄《神的義和基督的恩典──羅馬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