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三章

 

使徒行傳3:1-10

我們已討論過教會造成的最初印象,以及使徒在聖靈大能引導下所傳講的第一篇信息。現在要來看教會面臨的第一個逼迫(3:1-4:31)。導致逼迫的原因是使徒行了一個神蹟,又傳講復活的道,因而引起一向講究理性的撒都該人心懷忿恨。逼迫造成的後果是,彼得再度出來作見證,祭司發動新的威脅,教會領受新的能力。

本講將集中討論那個神蹟。這是使徒行傳記載的第一個神蹟。隨著時日推移,物質上的神蹟逐漸減少,屬靈的奇事卻與日俱增。我們的主從未強調祂所行的物質上的神蹟之偉大價值,或用它們來證實祂的神性和使命。祂清楚地對門徒說,「你們當信我……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作的事信我。」祂最高的證據就是祂自己。但在那個不信,迷信,著重物質的時代,必須要用物質來顯明能力,以吸引人注意。教會逐漸邁入她屬靈的榮耀之後,相對的,就較少看見耶穌在世上時所不得不行的那些屬物質的神蹟。從屬靈的見證和能力這較廣的角度看,神蹟已非必要。這啟示了耶穌對門徒所說下列話的真正含義:「你們……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裏去。」祂的意思不是說,他們要在物質領域裏行更奇妙的神蹟,因為他們並未如此。祂的意思無疑是,物質的神蹟遠不如屬靈的神蹟奇妙。祂到父那裏之後,他們要作更大的事──這是指著屬靈領域裏的事。

然而這段記載仍然有趣生動。毫無疑問的,這裏記下神蹟,是為了闡明接下去發生的事。這神蹟產生一個結果:有人反對使徒的講道。他們的反對造成使徒更大膽的講道。我們將從三個角度來看這段記載,首先注意簡單的事實;其次注意超然的事實;最後提出這神蹟所指明的事實。

我們可以將這個簡單的事實很快地瀏覽一遍。這是一個瘸子的故事。路加說這人生來就是瘸腿的。注意故事裏用來描述這人得痊愈的一段話:「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就跳起來,站著,又行走。」也許只有醫護人員纔能充分明白這段話的含義,因為裏面用的多是醫學名詞。譯成「腳」的那字,在聖經其它地方從未出現過,只有路加使用。這字是指出人腳一個特別的部位。它特別是指腳底或腳跟。另外「踝子骨」也是醫學名詞,在其它地方未見過。「跳起來」是描述一個錯位的關節突然回到正常的位置上。因此,路加用一連串醫學用語仔細描述發生在這人身上的事。

這實在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有一個瘸腿的人,他不是意外受傷,或因他的罪而瘸腿,乃是生來如此。他一直不良於行,甚至無法站立。有一天他突然得到新的能力,可以在殿裏又跳又走。

是如何發生的呢?乃是出於彼得和約翰的話。使徒行傳第2章和第3章的記載相隔多少時日,我們無法知道。第2章結尾說到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那句話結束了充滿熱情,歡樂,火熱的異象;詩歌,讚美,宣告的第2章。第3章一開始,則講到兩個人──彼得和約翰,正要上聖殿去。「申初禱告的時候……上聖殿去。」一天中有三個不同的時辰,人們可以聚集在聖殿。申時即在黃昏,是獻祭的時辰。至於禱告的時刻是獻祭之後半小時。人們在祭物的嬝嬝香煙中祈禱。彼得和約翰不是在獻祭的時辰進殿,而是在隨後的禱告時刻進去。我們看見這兩個人往聖殿走去,不再有如舌頭的火焰降在他們頭上;他們沒有任何引人注目之處,只是兩個極平凡尋常的人。五旬節的狂熱已煙消雲散。這兩個人,早年曾為朋友,彼此瞭解甚深,雖然也時有摩擦。彼得較講究實際,約翰則是詩人。彼得是行動者,約翰則喜歡夢想。他們個性迥異,是極端的兩種類型。但請注意一件聖潔而美麗的事實:在十字架與復活的大能之下,彼得和約翰這兩個性情相反的人,於五旬節之後雙雙出現,彼此相伴前往聖殿敬拜。他們已經發現,他們不是針鋒相對,而是相輔相成的夥伴。彼得用他的話語,使那生來瘸腿的起來行走,跳著讚美神。

那番話語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之名說的,是藉著一位擁有這名所暗示的一切屬性的使徒說出來。「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彼得毫無道歉之意。他只是誇主的名。確實,他無金無銀,但他有遠比金銀更美好的東西;他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說出他的命令和帶權柄的話。

因此,這簡單的事實就是,一個生來瘸腿的人──如果在現代,他就可能淪為職業乞丐──他的生命因著路過的兩個人所說的話,而有了改變;突然之間,他能站起來行走,熱忱讚美神。

接著來看這段記載所啟示的超然事實。首先,也是從剛纔提到的簡單事實出發。一個超然的事實是,基督的作為仍繼續著。祂還在作工,就如祂在世的日子一樣。我們讀到這生來瘸腿的人蒙醫治的故事,就不禁想起我們主的生平故事。有一次祂路過畢士大的廊子,看見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就醫治了他。從人的眼光看,這次醫病幾乎使耶穌為之喪命。祂醫治那人之後,囑咐他拿起褥子走罷,於是官長就批評他在安息日拿褥子行走。他們後來指責耶穌犯了安息日。耶穌如此回答,「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祂事實上是說,面對著人所受的苦,我就沒有安息日,因為神也沒有安息日。我在安息日作工,是要使這人得到他從未享過的安息。「所以猶太人越發想要殺祂;因祂不但犯了安息日,並且稱神為祂的父,將自己和神當作平等。」他們從此未曾停過他們的仇恨和陰謀,直到他們置祂於死地為止。因此,從人說來,醫治那人使祂賠上了自己的命。從神說來,亦是如此。祂藉著救贖的權柄醫治那人,使祂自己最終被帶到十字架上,這是人的眼目難以察覺的事實,只有神看見。如今彼得說,「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起來行走。」奉那一位與神同工,藉著對付人的罪而卸除人所受諸多限制的主之名。我們看見那人有了反應,基督仍在繼續祂的工作。

在這神蹟裏,我們一方面看見基督繼續祂的作為,一方面看見祂開始透過祂的身體──教會──作工。彼得和約翰不再是個別的使徒,他們乃是「祂身上的肢體,是祂的骨,祂的肉」。彼得和約翰是永活的基督之肢體,也是用來成就祂旨意和運用祂大能的器皿。基督透過這兩人醫治病人。彼得定睛望著那人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然後拉著那人的手。希臘原文有抓住手往上拉的含義。此處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那人有信心。幾乎所有解經家都說,他一定是應用了他的信心纔會得醫治,但這段記載裏未如此說。他的獲醫治是基督透過這些人所採取的直接行動。彼得定睛望他時,彼得的眼裏閃耀出基督的大愛。然後他開口說話,那正是出於基督的話語。從世俗標準看,基督確是身無分文的窮人,但祂能藉著祂的兩個肢體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透過手與手的觸摸,透過那強有力的一拉,基督藉著祂的肢體,與人類的需要接觸了。

因此第三個超然的事實是生命的溝通,好叫殘廢的得痊愈。那人最關心的是甚麼?跳躍取代跛腳,讚美取代乞憐。生命的溝通,完成了這兩項奇蹟。這是活著的基督透過祂的肢體所作的。

現在來思想最後一點。這神蹟正如其它神蹟一樣,具有屬靈的意義。基督在世時曾說,「我就是真理。」這宣告是指明在祂裏面一切的生命都是一致的。耶穌從未像我們那樣,在聖潔的和屬世的中間劃分界限;祂在身體領域裏所使用的法則,就是祂在屬靈領域裏所使用的法則。祂所行的每一個神蹟,一方面具有物質上的意義,一方面具有屬靈的意義。此處的情形也一樣。五旬節已經過去。如舌頭的火焰消失了,如大風吹過的響聲止息了。熱烈歡喜的詩歌沉寂下來。這是初期教會的素描,是火焰,聲響,歡喜之後的結果。五旬節的火焰並不打算成為基督教會一種持續而正常的光景。使徒行傳的記錄代表了五旬節之後的光景。神的教會之正常光景是平凡無奇的,是與跛腿之人同列的。當然,默示與異象仍有其地位,目的在使我們面對世人的需要時,能將默示與異象轉換成美行與得勝。

那麼所象徵的事實是甚麼?

1.教會的機會乃在於人性天生的不完全。我們不必浪費時間討論,人性是如何變成不完全的;人性就是有缺欠的,這乃是問題所在。古代門徒曾來見耶穌,提出一個極抽象、具有試探性質的心理問題:「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祂否定他們的問題,「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人類的不完全,正是教會作工的良機。缺欠的人類站在美門的外面,卻不得入內;這是何等可悲的畫面!這正是人類的光景,置身於美物之中,卻無法擁有;被各樣美善的事物環繞,卻被排拒在外。這是世界各處人類的光景。人們在美門外嘆息,哀泣,無法進入。這也正是教會的機會。

那人在殿門口作甚麼?他不是想得醫治起來行走,而是渴望得賙濟。睭濟乃是殘廢不能工作的人所賴以維生的。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到處都有人在美門旁等候賙濟。這是教會的機會。

2.這裏啟示了教會所能給的禮物。

「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彼得給了等在美門外那個瘸腿的乞丐甚麼東西?他所給的,使那人殘廢消除,得到能力,最後產生敬拜之心。第一,殘廢消失。彼得對這人說,我沒有甚麼能維持你瘸腿生涯的東西;但我有一些東西能醫治你的瘸腿,使你可以靠己力謀生。那就是基督。我們的信仰不是在面對世界的憂傷患難時,伸出救濟之手,幫助他們忍受各種限制。基督的教會之信仰是給人生命,使人站起來,不必再倚靠賙濟。它給人的禮物是消除殘廢。它握住錯位的踝子骨,將其恢復到正常的位置。那人可能是全耶路撒冷最懂得踝子骨的人,因為他整天躺在殿門口,看著人們的腳走來走去。一個人可能對踝子骨知之甚詳,卻不知道如何行走。基督教會不是教導人一套哲學,而是給人生命,給他消除殘廢,得到能力,產生敬拜的生命。

如果這就是教會所給人的禮物,那麼教會當採用甚麼方法?她必須奉耶穌基督復活的名說話,行事。我們如今站在十字架與復活的另一面。這話是奉祂的名說出來的,但不是祂說的,而是一個與祂的性情有分的人所說。我們若奉自己的名,或其他人的名前往美門,我們可能對那些殘疾的人施捨一些東西,使他們得以維持殘生,卻永遠無法使他們自立更生。教會必須奉主的名前去。

彼得再度和約翰同工合作。他們定睛看著那人說,「你看我們。」更進一步,他們的身體有了接觸。「於是拉他的右手,扶他起來。」那是教會的方法。我們必須去到那些躺在美門旁乞憐施捨的人那裏,拉他們的手。我們必須有個人的,立即的,直接的接觸。教會若站在遙遠之處,口唱詩歌,盼望優美的歌聲能傳達谷底,那麼教會就是忽視了那些谷底之人的需要。教會若從上頭走下來,到痛苦,憂傷,煩惱的世界旁邊,伸出右手拉起世人,那麼基督就必藉著教會作祂自己的工,並透過教會贏得祂最終的勝利。

使徒行傳3:11-26

本段經文記載了彼得如何向眾人解釋前面所發生那件事的意義。整個景觀頗富希伯來色彩。地點是聖殿的所羅門廊下。那群人顯然是長久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五旬節那天圍在使徒周圍的群眾不一樣。五旬節是猶太人的節期,人們從各地方前來耶路撒冷過節。如今五旬節已過,群眾各返本鄉;因此在所羅門廊下目睹這一瘸子得醫治的人,毫無疑問的大半是希伯來人,也就是以色列人。

彼得的這番話尤其是希伯來式的。他提到神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他宣告,「神曾藉眾先知的口」;並在結尾時說到「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

這裏提到與耶穌有關的事,幾乎都是引自舊約的,「神的僕人」(不是欽定譯本所譯的「神的兒子」);「聖潔公義的」一詞很自然使他們想到以賽亞的豫言,兩者都是出自舊約,具有彌賽亞的價值;另外還有「基督」一詞,是一個希臘文,其希伯來文就是彌賽亞,代表了百姓最大的盼望。

他提到耶穌所帶來的盼望時,所用的話也同樣具有特殊意義。「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是直接引自那篇偉大的懺悔詩篇;「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綜合地表達了詩篇和古代先知豫言裏那種永恆的期待;他說到教訓時,提及摩西的應許──有一先知將興起一一要在耶穌身上應驗。

從這段話的開頭與結尾所用的詞可以看出,這篇信息是特別針對以色列國的。他說,「以色列人哪,為甚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使徒的意思是,外邦人纔有更多的理由感到希奇。再留意結尾的話:「神既興起祂的僕人,就先差祂到你們這裏來。」顯而易見的,他對這神蹟的整個解釋主要是針對以色列人說的。

我們必須強調這一點,纔能明白這篇信息。不管它教導的屬靈原則是甚麼,最初都是針對以色列人的。因此我們要先從廣義方面探討它帶給以色列人的信息,其次再討論我們能從它學到甚麼教訓。

這篇信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從第11節開始,記載有一群人跑到所羅門廊下,以及那個得醫治的人拉著彼得,約翰不放。這是一幅有趣的畫面。似乎那得醫治的人不願意讓使徒走開,因為他們是他得痊愈和祝福的媒介。他拉住使徒時,眾人就圍攏過來。彼得立刻抓住機會糾正那些人的態度:「以色列人哪,為甚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為甚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他連續提出兩個問題,幾乎是在責備他們。然後他立刻提出解釋。他的解說是從第13節起,到第16節止。「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根據他們熟知的事作開頭,將他們帶回到所信仰的中心事實上──然後道出與他們有關的兩個歷史事實,再歸納到那人得醫治的事。

再注意第17節。「弟兄們,我曉得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但神藉眾先知的口,豫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從那一節開始直到第3章結束,都是使徒的呼籲。他最先糾正以色列人面對神蹟時的態度;其次教導他們神蹟的意義,以及神蹟與永恆事物的關係;最後根據前面的糾正和教導,呼籲以色列家悔改歸向神。這是整篇信息的三個主要部分。

他的糾正包括兩個問題。

1.「為甚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他們為甚麼不當感到希奇呢?這裏不是有一些令人希奇的原因嗎?一個生來瘸腿,終日在美門外乞求賙濟的人,如今好端端地站起來,不但不再向人乞討,反而走著跳著讚美神。這實在是巨大而奇妙的轉變,為甚麼他們不應該感到希奇呢?使徒說,「為甚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他是在為接下去要說的話鋪路。他的遣詞用字是相當謹慎的:「以色列人哪」「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如果他說的是,「亞伯拉罕,以撒的神」,那麼以東人也可以包括在內。使徒將說話的對象範圍縮小,他說,「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雅各後來成了以色列,彼得就是針對這一群以色列人說話,他們與雅各有著肉身與約的關係,他們是神所管理的百姓。因此彼得提醒他們舊日的歷史。他們是屬於「約」,屬於聖經和先知的子民。所以他說,「以色列人哪,為甚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你們擁有這樣的歷史,傳統;歷世歷代以來你們有綿延不斷的神蹟記載;你們不久前還多次看到神彰顯祂的大能,醫治病人,為甚麼還把這事當作希奇呢?

2.「為甚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他們面對神蹟感到希奇,是因為他們忘記過去的歷史,與他們的歷史脫節;他們盯著彼得約翰,是因為他們心中浮起一個錯誤的解釋,那是完全與歷史相背的。彼得先責備他們不忠於歷史,對所見的神蹟如此大驚小怪;接著又責備他們未能正確地解釋他們所見的奧祕。他們對所誇耀的歷史從未有過真正的認識,否則他們就能從這人得醫治的事上,看見那是他們所信的一切所造成的最終、合理之結果。

他立刻開始解釋。他先回到過去:「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接著他在眾人面前作了一個驚人的宣告。有一位解經家說,彼得這一番話就是一個神蹟,遠比他對躺在美門外那人所行的神蹟更奇妙。注意彼得的驚人膽量,並記住五旬節之前他的畏懼。看看如今他站在聖殿的所羅門廊下,周圍是耶路撒冷的居民。他表現如何?他公然宣告,「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祂的僕人耶穌。」至於從「你們卻把祂交付」等字一直到第15節是加插進去的評論。第13節前半節和第16節連接起來就形成一個完整的宣告:「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祂的僕人耶穌……我們因信祂的名,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他實際上是說,亞伯拉罕的神,你們歷史上的神,你們國家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祂的僕人耶穌。」已經將祂高舉,升到權力大能中。這裏沒有提到復活,卻暗指復活。

這些人都是以色列人,有著以色列人的偏見和優越感。他們面帶驚訝地注視著這得醫治的人,感覺他們所看見的是一種新的能力之一部分,是與神的旨意相背的。彼得宣告他們是又瞎又愚蠢的,他們沒有看出這事是出於神,是那位建立他們國家,在他們歷史上居中心地位的神所行的作為。

彼得在這裏借用了以賽亞的偉大用語──「神的僕人」。可能「僕人」一詞對我們所具的意義與希伯來人不同。以賽亞的偉大豫言就是神的豫言。我們現在不必討論以賽亞所看見的神的僕人,是指一個理想國度,或指一個人。兩者都對。以賽亞將一個國度看作一個僕人;但他又在模糊而遙遠的未來,看見這真正的原則和目標在一個人身上實現了。我們若要明白彼得這個宣告是如何使人震驚,必須回到當時所羅門廊下的氣氛,和圍繞在他四周的人那裏。那些人可能抓住豫言裏的話,正打算問道,神的僕人是誰?彼得不待他們發問,就立刻回答,「耶穌。」他如此宣告,一切有關彌賽亞的盼望和豫告,都在基督裏應驗了,並且神已經榮耀了祂。那些人很可能毫不考慮地說,榮耀了祂?我們明明看見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

現在回到那段插入句:「你們卻把祂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釋放祂。」那是歷史事實。他們拒絕祂,將祂交出來;反而是一個外邦人想釋放祂。因此彼得將罪咎歸在以色列人頭上。仔細留意他的話,「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反求著釋放一個兇手給你們;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這裏有一處翻譯值得商榷。譯成生命的「主」並沒有錯;但這字在希臘文裏與希伯來言所謂信心創始成終的「創始」是同一個詞。我們不妨在這裏譯成「生命的創始者」。然而「創始者」還是不能盡意。從字面上看,這詞是指一個隊伍的領袖,是領先的,帶頭的人。這暗示彼得將進一步說到復活的事。我們必須記住他們將耶穌釘在各各他山上的背景。他對他們說,你們已經殺了那聖潔公義者;你們選擇釋放兇手,卻殺了生命的領袖,就是生命的創造者,生命的主。神給你們的答覆是,叫祂從死裏復活,使我們為祂的復活作見證。這些都記在插進來的這一段話裏,但我們如今看出,它與整段經文關係密切。

彼得接著說,「我們因信祂的名。」就是那位你們所殺死,神又叫祂復活,使祂得榮耀,被彰顯是神的僕人,是長久所期待的彌賽亞之名;「因信祂的名」,這人得了醫治。他們感到希奇,是因為他們未能配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神的計劃和步驟;結果他們就無法解釋這人得醫治的奧祕。所以在這一部分的講道中,彼得將這人得醫治的事,看作是他們所生存的制度所產生的自然結果。

最後一部分係呼籲的性質。「弟兄們,我曉得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注意辭句中所含著的溫柔。也許有人會說,彼得豈不是自己在削弱他的論證?如果他不作這番承認,豈不是更好?他豈不是在減輕他先前對他們的指責?我想答案見諸彼得的話,「我曉得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那不是表達他對這件事的意見;不如說他是宣告一個事實:他接受耶穌在臨終時的祈禱中所表達的真理──「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彼得說,我知道「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然而他仍將罪歸與他們,指出耶穌的被殺是出於他們的意願和決定。「但神曾藉眾先知的口,豫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從這番話看來,他在耶穌被殺這個悲劇之上看出神恩慈的旨意;祂勝過了罪行,藉著耶穌的死和復活,使過去世代所豫言的神之旨意得以應驗。

他接著立刻作最後的呼籲,「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我們千萬不可遺漏「所以」二字包含的意義。他們為甚麼應當悔改歸正?下面所說的是悔改的結果;至於悔改的原因已在前頭闡明了。那些原因是:耶穌是神的僕人;神藉著祂實行神的旨意;他們置死耶穌,強迫彼拉多定祂的罪,他們是犯了棄絕聖潔公義者的罪;儘管他們如此盲目,犯罪,悖逆,神仍然叫耶穌從死裏復活,完成了祂恩慈的旨意。「所以」,因為他們的罪,因為祂的恩典;因為他們置死耶穌以至於違反了國家的歷史,並且因為神使耶穌復活,除去他們誤殺的罪,所以他們當「悔改歸正」。彼得呼籲他們離棄無知,進入光明;遠離由無知所造成的罪行,回到正道上。

彼得作了悔改的呼籲之後,又應許他們某些悔改的結果。「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主也必差遣所豫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降臨。天必留祂,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我們必須記住,這番話是對以色列家說的,此外別無其它解釋。若想將其應用於整個世界,則是誤解了此段話的真正含義。彼得說到悔改歸正的結果時,對象只局限於以色列家。第一句,「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可以應用於一般人。但我們繼續讀下去。罪得塗抹的結果是甚麼?「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安舒日子從主面前來到的結果是甚麼?「主必差遣所豫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降臨。」「你們」是指以色列家。「天必留祂,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刻。」我們若將這番話應用於以色列家,結果可立見分曉。萬物復興必然與基督降臨以色列家有關,基督是他們的彌賽亞;祂必須等到以色列家悔改歸正時纔降臨。換句話說,當以色列家悔改歸向耶和華時,以色列家的罪就得以塗抹;然後安舒的日子從主面前來到以色列家;透過以色列家,萬物得以復興,這是與彌賽亞降臨一同發生的。

我們說到彌賽亞降臨,是指第二次降臨而言;但這也是祂第一次被祂的子民接納。我相信彼得是如此期望。我不認為以色列是一個失喪的,被遺棄的國家。我確信以色列有一天將被尋回,被召聚起來。以色列人必有一日會悔改歸向神,神也必塗抹他們的罪。到目前為止,以色列尚無悔改的跡象;但他們總有悔改歸正的一日。

那麼,我們能從這一篇特別針對以色列家的信息中,學到甚麼教訓呢?對我來說,有三個關於神的制度之功課可學。

1.祂在古時的旨意迄今未改變;
2.萬物在等待耶穌的降臨,屆時萬物都要復興;
3.有一日以色列必將得到恢復。

但是我從這段經文學到甚麼屬靈的原則呢?被描述為「糾正」部分的經文裏,包含了兩個屬靈原則。

1.對神蹟感到希奇,是表示他們心裏不信;
2.不信會產生錯誤的解釋。

人若想要從聖經或信仰裏除掉超自然的成分,就是不相信神。他可能將神當作一種道德力量,但這種面對神蹟就大感驚訝,企圖用其他說法來解釋超自然事件的人,是不相信神的。希奇的態度足以顯明人內心的不信。若接受聖經開頭第1節的真理,就不難接受一切神蹟。「起初神創造天地。」這是最大的神蹟,在神看來卻不是神蹟。那只是祂大能的作為。所謂超自然,就是略高於人所能見的,略深奧於人所能明白的。

至於這篇信息的教導部分,也含有屬靈的原則。明顯的一個原則是,棄絕耶穌是何等愚蠢,難以言諭的罪。但神能勝過這種罪和愚行,這可以從祂叫耶穌復活,使祂成為人類救主的事上看出來。

最後,呼籲的部分強調一個事實:蒙享特權的兒女也承擔著責任;他們是否能繼續享有特權,享有多少特權,完全由他們是否盡到責任來決定。

如果今日以色列人分散世界各地,飽受顛沛流離之苦,被剝奪了事奉的權利,那是因為他們後來變得以自己為中心,想獨善其身,忘記了他們有責任使四周諸國因他們蒙福。

這裏也有一個信息是給教會的。我們的權利越大,相對的責任也增加。我們若忘記自己的責任,權利本身就會成為壽衣,阻攔並埋葬我們,而再不是鼓舞、幫助我們的動力。──《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