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二章

 

使徒行傳2:1-4

本段經文記載了基督教會建立的經過。我們對這段經文可能已熟悉到能倒背如流的地步。因此我們不需要再介紹其細節,可以直接探討這奇妙事件所具有的屬靈意義。

時間是五旬節,就是逾越節過後的五十天。被描述為「他們」的那一群人,包括了前一章提到名字的十一位使徒,加上馬提亞,幾位婦女,耶穌的母親及弟兄。他們聚集的地點並未清楚指明;毫無疑問的,必定是在聖殿中(比較路24:52-53;1:14;2:1;2:46)。就在這群因著同樣對耶穌的愛與忠心而聯合的人中間,那奧祕的聖靈之浸臨到了。他們得到兩個表記──一個是可聽的,一個是可見的。那聲音的表記是「一陣大風吹過」;視覺的表記是「舌頭如火焰」,此處「舌頭」在原文裏是複數,「火」是單數,指舌頭有許多,但火焰是總體的。

這兩個現象只是表記,除了作為那時刻的兆頭之用外,沒有其它的價值。我們必須注重事實本身,因為世俗之人總是渴望看見兆頭。這些兆頭都是物質方面的,在今日已無此必要;只有初期的教會纔需要兆頭。

最重要的應該是他們的經歷──「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聖靈是不可見,不可聽的。風聲只是基督選來作為代表聖靈的表記,但不是聖靈;他們沒有聽到聖靈來的聲音;他們是聽到「一陣大風吹過」的聲音。耶穌曾用過風聲作比喻,祂對尼哥底母說,「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因此,這表記必然提醒他們回想到祂的教訓,及祂所強調的聖靈之同在。聖靈不是火,也不在他們所看見的火裏面。那只是給他們的表記,以後從未再出現過,因為無此必要了。一個永恆的事實是,聖靈充滿了那些正在等候的人。

於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嶄新的日子露出了曙光;神計劃裏的一個新紀元誕生了。如果聖經是神與人交往的歷史記錄,我們會發現,在此之前聖經從未記載過類似的事,雖然萬事萬物都一直在望向它,等候它,盼望它。

彼得被聖靈充滿後,在他的第一篇講道裏就引用約珥的古老豫言,來闡釋這件事。縱觀整本舊約聖經,在一切豫表,影子,耳語下;在閃礫的亮光,希望之歌,未來事物的異象裏,都可以發現,這事件是歷代人們所引頸期待的。彼得開始解釋他與其他門徒所遭遇的事時,他說,「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到目前為止,只有期待,沒有實現。

然而,這不是說,聖靈向來與人的事務毫不相干。創造的恢復乃是聖靈的工作,聖靈運行在水面上,就產生了井然有序的萬物。舊約也一再提到神的靈,祂使人穿上神性,又使基督穿上人性;祂以大能臨到個人身上,以幫助他們成就大事;祂以甜美的溫柔將藝術啟示人,好叫他們能有巧妙的手藝,用金子,銀子和其它材料建造神的殿。

但五旬節這樣的日子從未來臨過。這是神的制度裏一個新的紀元,不是由失敗的過去促其誕生的,而是為了完成過去的一切而產生的。在神制度裏的一切事都是為它作豫備。在此之前,都是如此。然而,時刻到了;萬事都成了;一切豫備工作告歇,人類歷史上誕生了新的一日;神國度裏誕生了一個新的制度。

為了明白使徒行傳其餘部分所說的,並明白我們自己的生命和服事,我們必須思考兩點:

1.緊隨著五旬節而來的新事實;
2.五旬節世代的限制。

隨著五旬節而來的新事實

我們以三個標題,分別列出緊隨著五旬節之後出現的三個新事實:

1.與基督有關的新事實;
2.教會的新事實;
3.世界的新事實。

與基督有關的新事實

談到與基督有關的新事實,必須先回想五旬節之前與祂有關的事。我們不妨簡短歸納為道成肉身與離世。

道成肉身──祂來到世上,祂奧祕的誕生,祂成為人,出現在人類歷史上──這些都在五旬節之前完成了。祂的離世也同樣完成了,那包括被釘十字架,復活,升天。

約翰福音記載,主用下列的話來表達祂的使命,「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裏去。」「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是指道成肉身。「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裏去」是一句簡短的陳述,奇妙而含義深刻地將祂的十字架,復活的得勝,升天的榮耀,都包括在裏面了。這一切都是五旬節之前完成的。道成肉身的價值是啟示;離世的價值在救贖。祂來,是為了啟示;祂來,是為了救贖。祂藉著道成肉身而啟示,藉著離世而救贖。

道成肉身就是啟示。讓我們替啟示換一個詞──展覽。我們將這詞和特別的展覽聯想在一起。然後再試試換另一個詞,那個詞的意思大同小異,就是陳列。

展覽是何意?它是指人們在一個地方聚集,將焦點放在某些從遙遠地方來的東西,好看清楚,並明白這東西。陳列是甚麼?那是一種展示的工作,是一種揭露,顯明的方法,使人們面對面看見一些事物,這些事物若不親眼去看是無法明白的。或許最好的例子就是一八五一年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雖然現今世界博覽會的性質已純粹商業化了,但當初最主要的目標乃是展覽世界有關各民族的生活真相,以促進世界大同。

在五旬節之前就是陳列。耶穌自己是那位偉大的陳列者;向人展示神,以及屬天的事、真理、各樣屬靈的事。這不是說,這世界已經看見了,門徒已經看見了。也許有人會說,他既未看見,也不明白。但基督已經將一切重要的真理展覽、陳列、啟示出來了。

我們可能參觀展覽之後,卻一無所見。我們可能路過展覽會場,然後告訴朋友說,我看過展覽了,事實上我們從未跨進大門一步。或者我們進了大門,花一兩小時在裏面;但我們並未觀盡全貌,我們看到的只是整個展覽的一部分。

神藉著道成肉身,將祂自己陳列在人類的歷史中,但人卻未看見祂。這是五旬節之前的事。

另外「離世」也是五旬節前完成的──祂藉十字架,復活,升天,而出去,回到父神那裏。因此在五旬節之前,基督已經完成祂啟示和救贖的工作。

與五旬節同時來的新事是,救贖運用在人們實際生命中;透過這些蒙救贖的生命,祂的啟示加倍增添。

五旬節那天,基督藉著祂聖靈的降臨,而將祂十字架確實的價值轉交給那些信靠祂的人。所以他們一被聖靈充滿,就是與祂同釘十字架了,因祂在他們裏面供應祂十字架的價值。在那一刻,祂也能將祂復活的大能轉交給他們,這樣他們就能過一個前所未有的生活,因聖靈帶給了他們復活的能力。在那一刻,祂為他們贏得了升天的勝利,也們因此開始喜愛「上面的事」

藉著聖靈降臨,基督找到更新,更廣大的服事機會──祂的降世正是為此。這使我們又回到使徒行傳開頭的那段話,「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如今,基督這位啟示者和救贖者,藉著聖靈,將救贖運用在人們實際經歷裏;並透過這些得蒙轉變、有祂樣式的人,使祂的啟示更加倍增多。

到了這地步,問題自然產生了。這些人在五旬節之前是否重生了呢?亞伯拉罕有沒有重生?舊約時代的人有沒有重生?答案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眾先知,舊約時代的人,都按著他們對神的信心,被帶入與神真實的關係裏。他們因對祂的信心得到了獎賞。你可說,這些人的靈命得到更新,他們是重生的人。我們對他們的重生和接受神的生命毫無異議或懷疑。

但五旬節所發生的事,不單單是這些人的生命有了更新;並且他們裏面注入了新的生命胚芽,新的生命原則,那是他們從未有過,亞伯拉罕也從未有過的。他們被賦予了基督的生命,所以他們能與基督合而為一,並且彼此互相聯合,成為所設立第一個教會的肢體。

教會的新事實

接著來探討第二點──與教會有關的新事實。首先我們必須知道,「教會」這一詞譯得並不夠理想,沒有將原意表達透徹。當然這個詞還是很有用,我無意暗示它需要更改,但我們必須明白「教會」一詞真正的含義。目前已廣泛通用的教會(church)一詞,它原來字根的意思是「主的」。在希臘文裏,教會(Ecclesia)的意思是聚集。目前我們譯成「教會」,就未抓住它聚集的本意。新約裏,有三種關係都是和聚集有關的。我們讀到「曠野聚集中」被譯成「曠野教會中」(註:中文聖經譯作「曠野會中」)。另外一處是「神所聚集的」,譯作「神的教會」(徒20:28)。還有一處是提到一異教城市裏「聚集的人」(徒19:32),則是直接譯成「聚集的人」

上述例子中的「聚集」,都是指一群被揀選出來的人,他們具有某種資格,並受託去從事某種事工。古希臘的「議會」assembly)直譯就是「聚集」,這議會是由自由人組成的,該城居民的福祉,就託付在他們身上。他們是那個城市的管理機構。這就是希臘文「assembly」的意思。

希伯來人使用這詞來指明,希伯來國家是神的特殊子民。基督說到「我的教會」My Ecclesia)時,祂是在應用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希伯來人明白它,對他們而言,那指的是一件事。希臘人也明白它,但他們所瞭解的是另一個意思。我們收集希伯來人和希臘人使用這詞的原則,合併起來,就會發現耶穌說到這詞時祂內心真正的意思──我所聚集的人。祂是指那群祂所呼召的人,他們符合某些條件,並受託去作某項事工。就這層意義言,基督徒聚會在五旬節之前是不存在的。五旬節產生了基督徒聚會。

現在,我們來看看逾越節筵席的記載(路22:1-34)所提的先決條件,因為那裏出現的人,和五旬節筵席出現的人是相同的。

他們都是門徒;這就是為甚麼他們忠心於祂,尊祂為夫子和主的原因。他們也是同工,所以甘心情願在祂受試楝時盡所能站在祂旁邊。他們是僕人,所以願意為主奔跑,傳遞祂的信息。這是他們在五旬節之前的光景。

那麼,聖靈來了之後,產生甚麼新的結果?總括說來,這些人,門徒,朋友,僕人──他們雖然愛祂,忠於祂,但一直是站在祂實際生命的外頭──如今在聖靈的浸裏,藉著奧祕的方式,與祂真正的生命合而為一。他們成為基督生命的一部分。他們以前從未到達這地步。情感上,他們與主是合一的。他們同意祂的理想,向祂委身;但是他們和所有學生一樣,與老師是分開的,獨立的。釋迦牟尼是一個罕見而奇異的人,但終其一生他無法讓他的子弟與他實際的生命相溝通。孔夫子是一位偉大而傑出的倫理教師,但他不能使他的子弟與他的生命相連結。世界歷史上其他的教師也作不到這一點。五旬節之前,門徒們就只是門徒,站在近處──雖然距離不遠,但仍未與祂合而為一。

聖靈降臨之後,祂實際的生命進入他們的生命中;從那一刻起,他們能說出保羅在加拉太書裏所說的那一段生動陳述:「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祂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這事件對他們造成甚麼影響?是否改變了舊有的關係?不,而是充實了那關係。他們仍是門徒,但有了新的異象。不是一個外來的異象臨到他們,而是祂的生命在他們裏面散發出新的異象,所以他們開始看見祂所看見的。這就是基督教會的奧祕,莊嚴和奇特之處。當我看一事物時,基督並不是從外面向我解釋,而是用祂自己的眼光透過我矇矓微弱的雙目,照明一切外面的事。於是,我明白了五旬節的意義。五旬節之後一個半小時內,他們對耶穌基督的認識超過了他們以前所有的認識。彼得,仍舊是一個衝動暴躁的人──因為聖靈並不改變人天生的脾氣──他成了使徒,在耶路撒冷宣講十字架,尊崇十字架,因為基督透過他的眼睛觀看,透過他的舌頭說話。這真是極大的奧祕。

他們從此不再是耶穌的朋友?當然不對。他們仍是祂的夥伴,但不再是單單站在一旁袖手旁觀的同伴,而是與祂生死相共的朋友。祂住在他們裏面。祂曾受苦,喜樂,爭戰,如今他們受苦就是祂在受苦,他們的喜樂就是祂的喜樂,他們的爭戰就是祂的爭戰。

他們不再作祂的僕人了?當然還是僕人,但不再是祂打發他們出去。祂與他們一同出去,他們是祂的器皿。他們的手就是祂的手,去輕輕觸摸人們;他們的腳就是祂的腳,去快跑奔走愛心的服事;他們的眼睛就是祂的眼睛,放射著祂溫柔的慈愛火焰;他們是祂自己的一部分。

這是神祕的。基督教本身是奧祕的。但不只奧祕,也是事實。除非你能對事實提出其它說明,否則只一味否認奧祕的存在,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誠實的。看看有關這群人的事實,他們外貌改變了,行為改變了,道德更新了,充滿道德感情和高尚的虔敬;若不是出於奧祕,你又如何解釋呢?

世界的新事實

再看看世界方面的事實。根據約翰的說法,這世界一直有那不被接受的光存在──這光從未熄滅,它總是各地照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它照著。這光曾因道成肉身而來到世上。但五旬節之後,聖靈來了。「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真理的靈來了,就產生教會;聖靈要透過教會,使這世界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因此,這世界有了新的定罪。這種定罪的性質,分量,後果都是新的。

另外,教會也有了新的激勵;祂大愛的激勵遍佈在會眾心裏,最終也要擴及會外的人,吸引著他們。教會散發的光芒照射在黑暗之處,將罪顯明出來,並指引一條通向聖潔之路。教會已經藉著犧牲,贏得了基督的勝利,除此別無它法。教會必須先受傷,纔能得勝。她必須藉著憂患,死亡,受苦,纔能與基督同工。不論在何處,或是偏遠的宣教工場,或是大都市,或是貧民區,基督的身體若受苦,祂的生命就流入這世界。五旬節為世界展開了新的一日;這世界有了新的定罪和激勵。

五旬節時代有甚麼限制?

那麼,五旬節時代有甚麼限制?首先來看基督這方面。祂的資源是無止盡的。祂在世上時曾說過,「我是何等的受限制(中文聖經作「何等的迫切」。」如今祂不必再如此說了。在祂自己裏面,有那最終的,最完全的啟示;借用舊約的話就是,祂裏面有「豐盛的救恩」。祂用無盡的資源去作祂的工。

但是,基督在祂的身體(就是教會)裏就受到了限制。即使早期的教會在忠心方面是完美無瑕疵的,祂仍然受到了限制。只有透過祂身體的臻於完美,祂纔能得到最終的勝利。因此,歷代以來,祂在祂的身體(教會)裏是受限制的。就某種意義而言,我們不能歸咎於教會或其它因素;這只是神計劃的過程中之一部分。

就另方面言,教會也必須為此事承擔極大責任。若不透過教會,祂無法觸及中國人,無法使祂的話語傳到非洲大陸。這是令人怵目驚心的真理,是人難以領會的奧祕,但這是神的方法。祂不能透過天使宣講使人和好的信息;祂必須借助於祂的身體,就是教會。神通向最終勝利的過程,在祂的身體(教會)裏受到了阻礙;在某方面言,這是必須的,妥善的,正確的;但就許多方面言,這是不必要的,不合宜的,不對的。

這種想法很自然將我們帶入下一個想法──五旬節帶給教會的限制。我們還是得從原出發點開始──教會的資源是無止盡的,但教會是有限的;第一,因為她需要成長。即使到如今,教會仍不是一個完美的器皿,沒有成長到她在基督裏完全的身量。這是正常的限制。我們常常因人生的短暫而急躁不安,想要速速促成這些事;但在安靜的時刻,當我們意識到神的永恆時,就知道急躁是無濟於事的,倉促作成的工也無多大價值。從人看來,神的過程必然奇慢無比;但這過程是以絕對穩定的步調邁向神最終的目標。

五旬節之後的時代,當教會使聖靈擔憂,銷滅聖靈感動的時候,她就受了限制。這兩個詞:「擔憂」「銷滅」頗富含義。「擔憂」是與教會生活有關;「銷滅」是與教會服事有關。多少時候,教會使聖靈擔憂,銷滅聖靈的感動,而她本身也因此受局限。這是多令人心碎的事!

那麼,五旬節帶給世界甚麼限制?我們再度從同樣出發點開始──在基督裏世界有無限的資源。世界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祂裏面找到。它所需要的社會福利,政治自由,以及提高人類品質的一切,都在基督裏面。祂是世界的救主,祂的資源無窮無盡。

但世界因教會的失敗而受限制。那不是世界的錯。若要追究責任,應該歸諸教會。

然而世界畢竟也因它的抗拒而受到限制。這是聖經說到聖靈工作受攔阻時所用的第三個詞。「抗拒」這詞不是用來指教會,而是指教會外面的人。人能夠抗拒聖靈。

資源從未減少過。我們很容易這麼說,也同意這一點;但教會真的如此相信嗎?我們潛意識裏是否有一種不正確的想法,認為五旬節已過去了,五旬節的能力正隨時代演進而逐漸式微?事實不然。今日我們的資源和當日一樣源源不絕。我們心中應當問的是:基督是否在我們裏面受到限制?如果祂因我們的軟弱或不成熟而受限制,我們就用不著憂慮,因為神的過程總是緩慢的。但如果祂的受限制是因我們使聖靈擔憂,銷滅聖靈感動,那麼神的審判必然先從祂的家開始。我們必須悔改,認罪,轉回。

除非教會復興,這世界就無法復興。只有基督在教會裏不受任何限制,內住的聖靈可以任意運行時,亮光纔會照在外面的黑暗之處,最偉大的得勝纔能來到。

世界是否在我們裏面受限制?若是如此,是因為基督在我們裏面受到限制。「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我們呢?若是沒有,原因何在?讓我們各人用心思考這問題。

使徒行傳2:5-13

本段經文啟開了教會見證的記載。教會為了遵行主的命令,開始在耶路撒冷作見證。這段在耶路撒冷見證的記載,是教會最初所作的事,極具研究和欣賞的價值。接下去我們將看到:耶路撒冷的第一個印象;在五旬節的大能之下傳講的第一篇信息;對初期教會的第一個反對;教會第一次試圖實行凡物公用;第一次嚴厲而可畏的管教,藉著這次管教,教會得到潔淨;教會第一次遭遇的逼迫;教會第一次設立執事;教會的第一位殉道者。

我們研究這些,就會發現在聖靈的旨意下教會生活的輪廓,教會的服事;因為聖靈來了,要解釋屬基督的事,並要在教會裏,以及透過在世上的教會,來實現這些事。

我們現在來研討教會見證所產生的最初印象。可以分兩方面來思考:

1.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實;
2.所產生的印象。

本章討論的重點不是事實,而是印象。我們很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在讀五旬節的記載時,過分強調所表現出來的事實,而忽略了它們所造成的印象。

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實

第一件事是,「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路加又說到,「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

毫無疑問的,我們現在這樣的翻譯要遠比另一種翻譯「這消息傳播出去之後」要好得多。後者似乎暗示,眾人是因為聽到門徒用鄉談說話而聚集過來;但顯然這不是作者的原意。譯成「聲音」的那個希臘文名詞,從未用來指一項謠傳或報導。它通常是指某種引人注意的聲響。這裏毫無疑問的是指,耶路

撒冷全城的人都聽到了那好像大風吹過的巨響。那是一陣驚人的聲音,彷彿狂風暴雨橫掃而過。

路加描述它是「從天上」來的。它好像一陣旋風,由天上降下來,落在一個地方,就是這些人聚集的聖殿。耶路撒冷的人都聽見了這奇妙而神祕的風聲,就聚集過來。這是第一件給人深刻印象的事實,一件不尋常的,超自然的事發生了。

但那一天更叫耶路撒冷人訝異的是,那一群門徒的表現。他們看見並聽見大約有一百二十人同時「說話」,述說(很可能也歌唱)神大能的工作。彼得和那一群男女所詠唱、述說的主題和古代希伯來詩人詠唱的主題是一樣的。但聚集的猶太人大感驚訝的不是他們歌唱的內容,他們的主題,而是他們居然清楚而正確地用各地方的方言──帕提亞,瑪代,以攔,米所波大米等──說話,歌唱。這些新近被聖靈充滿的人,用許多種鄉談方言,清晰而狂熱地歌詠著神;每一句話都深深打動那群訝異而又凝神傾聽的群眾。「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使徒行傳,哥林多書信,和以弗所書有關說方言的記載,都指明那是一種狂喜的言詞。那些人不是在講道,而是在讚美;不是陳述既定的講詞,而是傾倒他們靈裏所滿溢的喜樂。在聖靈的充滿之下,他們對主有了新的異象;重新認識到祂的生命如何在他們的靈裏悸動。他們明白,過去一切的盼望和渴望都已經得到滿足了。他們知道,神的江河已透過祭壇的方式來到,如今他們浸浴在使人得醫治、得生命的活水泉源裏。他們因神的大能工作而讚美祂。

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正在用別的方言說話?無人能全然肯定這一點。他們以前是否熟悉這種方言呢?可能不是。他們用新的靈讚美,將心中的詩歌傾倒而出,以致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從羅馬來的客旅,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的人,講各樣方言的人,都傾耳細聽。他們都聽到了用自己鄉談所唱的歌,是那麼正確,清楚。歌聲裏最先提到的是復活,那也是使徒講道時最先說到的。我們多麼希望當時自己也在場,聆聽教會發出的第一首讚美詩。

耶路撒冷產生的印象

「眾人就都驚訝,猜疑,彼此說,這是甚麼意思呢?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教會給耶路撒冷的第一個印象。它包括了三重性質:首先是驚訝,其次是困惑,接著是批評。

這種驚訝的性質是甚麼?那是一種心理上的被吸引,但卻不明白。他們不知道所聞所見的那些事有甚麼含義,心中不禁生出好奇。由好奇而產生崇拜。但好奇心一止,崇敬心也止息了。在那一刻,耶路撒冷人將注意力從其它事物上轉移到這件事,這只是一個開端,因為至少接下去一兩個小時內,人們離開學校,停止辯論、爭吵,忘了彼此間的差異,而聚集在一起,共同為這一件發生在他們中間的不尋常事件感到驚奇;雖然誰也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他們一面觀察,一面傾聽,漸漸的他們除了驚訝,又生出困惑。如果說驚訝是心理上的被吸引,那麼困惑就是心理上的被擊敗。驚訝是表示他們不明白,困惑是表示他們知道自己不明白。一個智慧的心靈若體察到自己的不明白,那就大有盼望了,因為那是向未知探索的良機。

緊接著困惑的,就是批評。批評是心理的活動。這些又驚訝,又困惑的人得到一個結論。他們首先提出待討論的問題:「這是甚麼意思呢?」有人下結論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意思是,他們都喝醉了。這些人現在比較接近事實了。他們起初是驚訝,然後是困惑,如今心思開始活動。這些事到底是何意思?看看那些門徒,他們的眼睛散發著光彩。聽聽他們的談話,充滿熾熱的情感。對某些人而言,這種現象只有一個解釋:他們喝醉了。

事實上他們所說的比他們想像的更接近真理。他們的結論並不錯。仔細觀察彼得的回答,「你們想這些人是醉了,其實不是」──意思說,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再拿保羅在以弗所書5:18的訓諭來比較。一種是想用虛假方法來實現完整的生命,另一種纔是真正而有效的方法。

這段記載和我們現今活著的世代有何關係?

首先必須記住,五旬節的神蹟僅僅是最初纔有的,並未產生任何永恆的結果。在眾人中說方言的恩賜固然引起大家(甚至包括使徒)的驚訝,但它本身並未帶來任何結論。它並未使人因此知罪,認識基督。它需要豫言來促其完成。它為豫言製造機會。它直接的效果就是我們所提到的,產生驚訝,困惑,批評,以及彼得利用它來說豫言。請注意說方言與豫言之間的關係,看看保羅是在何等和諧的啟示下教導我們這段話:「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豫言纔是帶領人相信,並完成神旨意的最終方法。

這一切都只是開端,尚未完全。就如在當時神蹟是必要的,為的是吸引耶路撒冷人注意,待屬靈的事實一一發展之後,神蹟的必要性就消失了。在這種關係下,我們最好記住基督對於神蹟的態度。人總是追求神蹟。邪惡和淫蕩的世代總是說,給我們顯一個神蹟;基督總是回答,沒有神蹟給你們看。神蹟只是偶然出現的,沒有神蹟纔能成就更好的事。基督對祂的門徒說,「你們當信我。」那是祂迫切的呼籲。祂接著說,「即或不信」──如果你們作不到這一點,覺得「相信我」這件事太高不可及,太難了,太高貴了,以致無法作到──「也當因我所作的事信我。」這些奇蹟都是證據,用來吸引人注意,但它們從未使人因而信服。使人相信的是從聖靈大能裏所發的豫言。但在一開始,必須有從天上來的大聲響,有如大風吹過的巨聲,有用各種方言說出的奇異而狂喜之話語;但是這些除了引人注目之外,別無其它作用。它們是直接從神來的,是有正面功用的;但它們只出現片時,倏忽消失,從此未再出現過,因為已經無此必要了。

那麼這段記載到底有甚麼永恆的價值?自古以來,教會總是向這世界顯明超自然的現象,造成世界的驚訝,困惑,批評。這些現象是隨時代的需要而改變。在使徒行傳裏即可見到這些現象轉變得極迅速。我們讀畢全書,會發現不論基督的使者那些被聖靈充滿的見證人──到何處,那裏都會發生一些事,使得人們驚訝不置,其效果和五旬節的方言所造成之結果一模一樣。一會兒是跛足的人得醫治,一會兒又是監獄被震動,使徒得釋放。不久又看到新的團契誕生,許多原先不是順服同一位主的人紛紛加入團契。再來是一位殉道者的死。司提反被人用石頭打得頭破血流。但看看他的臉!有一種前所未見的榮光閃耀著。那是超自然的死亡。當時有一位年輕,體面,極有教養的法利賽人在場,目睹了司提反那張散發榮光的臉,這事對那位年輕人造成了長遠的效果。他感到驚訝,困惑,他開始批評;但是最後他悔改信主了。不久我們又看到使徒在撒瑪利亞的事工,那裏冇一位叫西門的,想要用錢購買彼得和約翰的權柄。然後是保羅的悔改,以及這事對腓力斯,非斯都和亞基帕王的效果。

驚奇,困惑,批評,這些都是方言造成的效果。神用許多方法製造效果,但這些驚人的方法,其真正價值總是在它們造成的效果上,就是它們為豫言所造成的機會。

如果教會不能使世界產生這些印象,那是因為教會沒有被聖靈充滿。神的教會是否使這城感到驚訝,困惑,進而起來批評呢?問題往往是,世界一點也不驚訝,不困惑,不批評,因為無事值得他們驚訝,困惑,批評。教會的工作應該是被聖靈充滿,使全城的人驚訝,困惑,批評。我們是否作到這一點呢?感謝神,我們作到了,但只是偶爾作到。

必須再補充一點。只要有人批評,就很值得了。世界批評教會喝醉了,這是很有價值的。是否有人批評你這個基督徒喝醉了?恐怕很少有人認為我們喝醉。我們缺乏發亮的眼睛,動人心弦的歌唱,引人歸主的狂熱;這些都是使眾人驚訝,困惑,批評的必要條件,這樣纔能為豫言製造機會。

我們的責任不是努力去製造過去的現象。一個人用不著急切地想聽別人說其它地方的方言。這個成了過去的現象裏面隱含著完整的理想。初期教會因為沒有時間去學習當時的各種語言,所以神供應這項屬靈的恩賜來滿足種族複雜的群眾之需要。有一次我聽見一位紐約來的傳道人說,紐約所以問題叢生,是因為它聚集了各國各地的人種。但這正提供五旬節那樣的良機。我們缺乏說方言的恩賜,但我們可以花時間學不同的語言。神絕不會因為我們懶於學語言,而行神蹟來彌補我們因懶惰造成的缺乏。

教會的責任是,每一個肢體都被聖靈充滿,好使聖靈能夠製造新的現象,來叫世人驚訝。教會卻一直對於政治,國家,財富,神學,組織的興趣,大過對聖靈的追求。只有被聖靈充滿的教會纔能使眾人驚訝,困惑,批評。那樣,教會纔有機會傳講福音。如果彼得講道時,世界無動於衷,毫不驚訝,他的講道有何用處?傳福音最佳的良機就是當人們驚訝,困惑,批評的時候;這正是一個被聖靈充滿的教會向人作出活見證的結果。那時,驚訝不已的人們將聽見神的道如雷貫耳,又好像賜福的恩雨,其結果必昭然可見。因此,我們的責任就是被聖靈充滿。

使徒行傳2:14-47

這段經文記載了第一篇五旬節信息,以及接著產生的結果。本段經文極為重要,因為它一方面啟示了講道的真正方法和主題,一方面描述這種講道所產生的效果。我們將在本講裏概略地論及每一點,包括信息的方法與內容,講道的效果(包括立即的和長遠的);至於使徒在聖靈澆灌的大能下對那群聚集在耶路撒冷的人所說的實際事情,則延緩到下一章纔討論。

來看這篇講道所用的方法

我們可以從其中的原則得到啟示,知道正確的講道方法是甚麼。

這牽涉到三方面,第一是身體的,第二是心理的,第三是超然的,屬靈的。

身體的

我們不必花太多時間討論第一點。它全部包含在這一句話內:「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高聲說。」

這實在是蒙召講道的人最佳的模範。「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這本身是一個新方法,和拉比所用的方法大不相同。耶穌在離世前,曾意味深長地對祂的門徒說,他們將不被稱為拉比。他們不再單單作教師,也要作使者。教師是坐著的,使者是站立的。

「高聲」二字的重要是不需再贅述的。如果有三千人在場,只用對三十個人的聲量說話顯然無濟於事。這聲音必須使最遠的聽眾都清晰可聞。

下一個詞同等重要。彼得高聲「說」。在希臘文裏這個「說」是指清楚的宣告;是一種正確的發音,好叫群眾中每個人都能明白。這個特別的字也出現在其它兩處地方。第一處是在第2章,「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另一處是保羅站在亞基帕王面前為自己申訴時,他回答非斯都指控他是癲狂的

話說,「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癲狂,我說的乃是真實明白話。」兩處地方的「說」都是指清楚的宣告。因此這第一位講道的人以使者身分站起來時,他提高聲音,好叫全體聽眾都聽得見;又用清晰的話向眾人宣告。

最後,但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是他「對他們說」(中文聖經無「對他們」三字)。

今日的講道往往是在人「面前」講道,而不是「對」他們講道;事實上這兩種方法有極大的差別。

不久前在一個傳道人的聚會中,我聽到一位傳道人說,傳道人的工作在幾年前就如戰鬥一樣,不斷與靈魂角力,強迫他們順服;他大為感嘆良機已不再。假如情況正如他所講的,那就太可惜了。因為傳道人的工作本來就是要使人的心靈順服,即使他們有能力用高言大智的話語,動人心魄的詞句講道,但若是這篇講道只以雋言睿語或感人肺腑的話結束,而不能叫人的靈魂順服,他的講道就徹底失敗了。

心理的

接下去探討講道時用的心理方法。請注意到,彼得一開始就承認他們有權利發問。我們只要觀察一個簡單的字及它在本段中的位置即可一目瞭然。這個字即是「道」「這件事你們當知道」14節)。「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16節)。

聚集的眾人開始批評時說過,「這是甚麼意思呢?」他們所用的「這」字含括了他們所見所聞的一切;那些使他們驚訝、困惑的事;如大風吹過的響聲;那群人狂熱的讚美歌聲;而最令他們訝異的是聽見那群人用各地的鄉談說話。

於是群眾說,「這是甚麼意思呢?」

彼得開始講道時說,「猶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這件事你們當知道。」他的意思是,我就要解釋「這」是甚麼;我即將回答你們的問題。於是他開始反駁他們自己找出的愚蠢答案。他們中間有人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彼得說,「你們想這些人是醉了,其實不是醉了,因為時候剛到巳初。」巳初是一天獻祭的時刻,人們在巳初之前是不喫也不喝的。他回答了這項錯誤的假定之後,接著解釋他們的困惑:「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在這句話裏,他將這些事和古老的豫言連接在一起。

然後他追溯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結尾時如此宣告,「祂……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

整段信息是根據一個前提:眾人有權利要求解釋。「這是甚麼意思?」是一個誠實而妥當的問題。「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是想要探知真相的盲目猜測。彼得並未動怒。他既不因他們的錯誤推論,也不因他們想要察知真相的態度而惱怒。他說,「這件事你們當知道。」請聽我解釋,這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怪誕離奇。「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他是你們自己的先知;更進一步,還有你們都認識的拿撒勒人耶穌,祂「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一個傳道人最基本的心理態度是,承認人有詢問的權利,並且願意回答他們的問題。

再度,這位使徒提到他們已經知道的事。他著手解釋他們所不明白的事之前,先帶他們回到已經熟悉的事上。這是你們自己的先知所寫的。這是你們所認識的人子耶穌,祂的誕生,死亡,復活所帶來的結果。

這纔是真正的講道。不論在世界各角落,或蠻荒地帶,或富庶都會,原則都一樣。若你在雅典講道,不妨引用一些希臘古詩;若向呂高尼的人講道,就拿羅馬神話裏的神和耶和華作對比。你要用他們所熟悉的事物作開端。

傳道人必須常銘記於心:世上每一個人都有亮光照著他們,神絕對不會使人類毫無見證可看。因此真正的傳道人和宣教士應該從人們所熟知的事物著手,指出這些事與基督的關係。

仔細觀察這篇講道如何將真理有次序地陳列出來。我們現在只是稍微提一下,後面會再詳細討論。首先是,「拿撒勒人耶穌,」接著就將有關基督的整個真理依序說出來。

講道的心理方法最後一點是,宣告基督是主。「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

這就是講道的心理方法──承認他們有權發問;使用他們已知的事物;依序陳明真理;最後宣告基督是主。

超然的──屬靈的

屬靈的原則是至為緊要的,但不必多作解釋,因為它相當顯明易曉。我們首先觀察彼得是如何豫備好去順服聖靈。不到兩週之前,基督對他和其餘的人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作我的見證。」聖靈來了,即刻就有聖靈的方法賜下,那個方法就是迅速而直接地順服聖靈,抓住良機,趁群眾驚訝,困惑,批評時,把握機會傳講基督的信息。

但也請注意這位傳道者的堅定信念。那種清楚的異象是聖靈光照的結果。整篇信息裏找不到「很可能」「假定是……」這一類的句子。從頭至尾,我們看不見一句語意模糊的話。那篇信息是正面的,可信的,謙恭的宣告。

傳道者的勇氣也顯而易見。眾人固然都懷著驚訝,困惑,批評的態度,但所有官長仍對拿撒勒人耶穌心懷敵意,視其為異端。然而彼得一開始就提到拿撒勒人這幾個字。他面對著從猶大或其它地方聚集到耶路撒冷來的人,大膽地說:「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將祂證明出來……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這是從聖靈來的勇氣,是聖靈光照的結果。

對所有聽見的人而言,這是雙重的見證;一是人作的見證,一是聖靈的見證。後來撒都該人開始反對他們,官長對他們說,你們憑甚麼膽敢傳講我們所禁止的信息呢?請注意他們的回答,「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我們為這事作見證……聖靈也為這事作見證。」

最後一個屬靈的記號是得勝。它最終彰顯在相信的眾人身上;但最初它是彰顯在傳道人身上。神的靈,帶著響聲和風、火的表號而來,將這位七週以前還畏縮、膽怯的人,轉變成新時代的一位先知,使徒,傳福音者,使他的第一篇講道得到極大的勝利。

簡短看看這篇講章的內容

彼得一開始就引用舊約經文;顯然他選擇引用約珥的話,是最適合不過了。約珥若不是最早代,就是最近代的先知,他有關聖靈的信息遠比古代其它的豫言要清楚明白。彼得選上了那篇信息。他引用了那信息中剛剛應驗的一部分,和正在應驗的一部分,以及尚未應驗的一部分。主的日子尚未來到,因此祂來的兆頭尚未出現。彼得引用整段豫言,因為他知道基督升天,聖靈降臨之後,整個計劃已經開始了,雖然到最終完成之日還有一段時候。

接著他宣告基督的事。我們一一列出來:

耶穌的事實:「拿撒勒人耶穌。」
祂的人性和事工之完美:「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
耶穌的死:「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
耶穌的復活:「祂原不能被死拘禁。」
祂的升天和接受聖靈:祂升上高天,得著榮耀,「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
祂的活動:「就……澆灌下來。」

這篇信息的結果是立即的,也是持續的。立即產生的結果是相信,詢問;指示,勸誡;順服,加添。眾人說,「我們當怎樣行?」彼得立刻答覆他們,繼續帶領、栽培他們。

至於持續的結果則是:產生了新的條例,新的團契,新的經歷及增長;我們都應該回到這一切上面來。

我們可以將這一例子,應用到更廣的範圍。我們明白了,一篇信息就是宣告神要對人說的話。有寫成的道──約珥的豫言;有活出的道──拿撒勒人耶穌;但神總是有話要對人說。傳道者的工作就是將神要對人說的話告訴他們。傳道人的職責不是猜測一些真理,或者試圖將真理迎合世俗的潮流。他應該對這世代說,「耶和華如此說。」

這篇講道揭明了進一步事實,就是傳道人若針對屬靈的事,就必產生屬靈的結果。他不是從事情的圓周著手,而是直接從圓心開始。他對每個人說,要先對神右手邊的基督加冕,然後由那中心點出發,重新調整你的生命,更新一切事。

最後,我們也從這一講裏學到,作為一個基督的使者,他必須要有經歷,否則無從講道;他必須被聖靈充滿,否則講道沒有果效;他必須有智慧,因為「有智慧的必能得人」

使徒行傳2:16-21

本段經文的關鍵在「這正是」三個字上。從這幾個字,我們看出彼得是要回答那群驚訝、困惑、批評的群眾心裏的問題──「這是甚麼意思呢?」彼得承認他們有權發問,他立刻把握住機會,首先帶他們回到熟悉的先知書上,提醒他們這些事都是先知所豫言的──「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

先知已豫告過這一類的事,所以彼得可以提醒他們,他們所見的現象早已在豫言中說明起因──「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因此他提出解釋,這些人並不是如他們想像的那樣被新酒灌滿了。

五旬節的聖靈澆灌和古老豫言之間的關係頗吸引我們注意。先挑出「這正是」三個字作正文,然後我們將回顧那篇古老的豫言,看看它最先在那方面應驗了,以及它如何暗示到這個聖靈的時代。

對約珥書作一概略認識

探討彼得引用的豫言時,我們首先對約珥書作一概略認識,研究那篇豫言的本文和其上下文。

背景──年代

我們很難從歷史上來確定約珥豫言的年代,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若不是最早代的先知,就是最近代的先知。他沒有提到古列,也沒有提到亞述人或迦勒底人。但他提到推羅,西頓,和非利士。他在整卷書裏未提到拜偶像和腐敗。貫穿全書,他不斷講到當時仍保持著聖殿的敬拜。他對君王和王子的事保持緘默,但卻不斷提及領袖和祭司。他不像其它先知書那樣貶低祭祀的價值;相反的,他因為人們在蝗蟲為害時未帶任何祭物到聖殿而悲嘆。約珥書裏的不少豫言也在聖經其它書卷出現,這表示他引用了別的豫言,不然就是別的先知引用了他的豫言。一般都同意,約珥的豫言不是在阿摩司到該撒利亞這段期間寫的。它不是在這段期間之前,就是在其後。它特別提到聖靈的工作,講得如此清楚,準確,斷然,實際,本身就自成一體。以賽亞也明白提到過聖靈的降臨,但是所有古代的著作裏,沒有一段經文像彼得在五旬節選用的這段豫言,如此準確,肯定,符合實際。它或者是最早期的豫言,是關於聖靈的賜下,目的在默示那些跟隨神的人;它或者是最近期的豫言,用清楚的陳述將一切說過的事總結起來。

約珥書的默示

那麼、整個約珥書所默示的是甚麼?約珥首先感到怵目驚心的是當時全國遭遇的蝗蟲之害,一切作物盡被齧噬一空。當時的人意識到災難臨頭,卻未從這事聯想到他們與神寶座之間的關係。今日亦然,一些天災,人禍,戰爭,會使人們深思,密切關心,但卻未能使他們爬到高處,從他們與神寶座的關係來詮釋當代的危機。

然而,約珥卻作到了。他的豫言主要是針對當時實際發生的蝗害。他首先呼籲人們好好思想一下。他對老年人,醉酒的,少年人提出呼籲,要他們回顧往日,仔細思考。然後他宣告,這場蝗害乃是耶和華在祂的日子裏所採取的行動,接下去神還要因他們的罪審判他們。他又呼籲他們,一方面要沉思,一方面要謙卑。

他觀察了他那時代所發生的事,並向人們解釋其中的含義;然後他豫告另一個審判,使用過去的事來豫表即將發生的事,他用蝗蟲來豫表將有大軍臨到,與他們爭戰,審判他們。

在這兩種關係之下,他指出神的審判,並宣告神的恩典。他告訴百姓,他們若在神面前悔改,謙卑下來,祂就必拯救他們。到目前為止,這個豫言似乎對我們不大相干。但是,先知接著說,「以後……」我們的聖經裏,約珥書2:28,是希伯來文聖經的第三章一節。修訂的人以為他們這樣安排比希伯來原文的安排高明,事實不然。我們現在的秩序似乎暗示,接下去的事是緊接著發生的。事實上,「以後」這詞顯出,先知如今攀到更高的地方,看得更遙遠。他極目遠眺,看見一個驚人的、希奇的,在他百姓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事,「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

這位先知已經超越了他的時代,他的未來,看見他所描述的事,「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豫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作異夢。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他們就要說豫言。」

這些話一字一字地打擊著希伯來人的偏見態度。神的靈並不單單澆灌希伯來這國,而是「澆灌凡有血氣的」。說豫言不僅只是祭司或利未人的特權,也不只是男子的特權,而是「你們的兒女要說豫言」。也不單單是兒女,並且僕人和使女也置身先知的行列裏。就是說,神的靈要澆灌所有人類。祂的靈將給男人和女人說豫言的能力。神的靈賜下,要掃除一切階級制度,給奴隸極高的權柄去宣告屬靈的奧祕。

他還看見甚麼?「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之前。到那時候,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鍚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脫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華所召的。到那日,我使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之人歸回的時候,我要聚集萬民。」

如今,這位先知的眼光越過了五旬節的聖靈降臨。他仍繼續眺望;在他的視野中,千載歲月和無數世代之後,是那奇異而奧妙的景觀。他看到末後的日子,神將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的人召回;祂要將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聚集起來,帶他們回到那有特權,能力,責任之地。但神尚未作到這點。那個豫言尚未應驗。

總結

總結說來,約珥是站在他當時的環境裏,他看見蝗蟲災害是出於神的行動;因此他將那豫言應用在他的世代裏。然後他升到較高的異象中,看見他們犯罪的結果必帶來新審判,於是他宣告審判將要來臨。接著他又爬到更高的位置,看見聖靈將澆灌凡有血氣的那世代;那時兒女,僕役,使女都要說豫言,少年人要見異象。然後他說,在主的日子到來之前,天上地下將有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那時,凡求告主名的必得拯救。

在約珥的豫言裹,我們看見了對聖靈降臨的完整描述;它的開端──「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它的特質──「你們的兒女要說豫言;你們的老年人要作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它的完成──在耶和華的日子未到之前,「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出奇事。」

根據這豫言,聖靈的賜下是無法估量的。它沒有告訴我們時間。它一開始就提到聖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它的特質是說豫言和見異象。最後以超自然的神蹟奇事作結束。

五旬節那天,眾人在驚訝,困惑,批評之際,問道,「這是甚麼意思呢?」彼得回答說,「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

五旬節的含義

這位新制度下的使徒將印記印在約珥的豫言上,那麼,我們當如何解釋五旬節的含義呢?就歷史而言,五旬節那天是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日子。就時代主義分期法而言,五旬節是豫言,異象,和異夢時期的開端。最後,五旬節是最終行動開始之前的階段,超自然的神蹟奇事將顯示神對付這世界的新方法即將來臨。

那麼,現今我們在那一階段?黎明已經過去,白日接著來到;黑暗尚未來臨。黎明是,「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白日是,「你們的兒女要說豫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作異夢;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黑暗是,「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那日子尚未來到。

這段先知的教訓可以使我們談到五旬節時不再嘆氣惋惜,好像五旬節已經一去不返了。黎明固然已經過去,但當日頭高掛天際時,誰還會去悲悼黎明的逝去?我們有時候會以為黃昏已近,暮色已經籠罩大地,似乎我們正在接近恩典時代的尾聲;但我們的心裏用不著悲哀,悔恨。我們不相信這樣的安排是神對世界的最後一個行動。我們的盼望也放在那更遠之處;事實上,祂要從猶大和耶路撒冷召回祂的民,用其它方法繼續完成祂的旨意。現今我們用不著思索神的整個目標,我們只需記住,我們所生存,所服事的時代,是神計劃裏的一部分。神從未想要拿人類來作實驗。祂始終堅定,確切地向前行;而我們所生存的這時代只是一個更大時代的一部分。我們毋需為黎明嘆息;我們當為它獻上感謝,破曉時分發生的事將長久吸引著我們。我們毋需浪費時間去尋索時代末了的事,因為它來之前必有超自然的兆頭豫告它的臨近。

聖靈降臨那日的特色

最後來看看聖靈降臨那日的特色。那是聖靈澆灌的日子。聖靈與人類的歷史一直息息相關。聖經一開頭就可看見聖靈:「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我們不斷在聖經中發現聖靈的蹤跡──祂替自己穿上人性,又替人穿上神性,將巧妙的技術默示人,好讓工匠用金用銀建造會幕。在過去的世代裏,聖靈被發現,來臨,離開;再訪,隱退。正如創造天地時,祂運行在混沌黑暗之上,祂同樣運行在接下去的混亂上,直到道成肉身,童女從聖靈懷孕生子為止。五旬節那天不是神的靈開始運行之日,那是聖靈「澆灌」之日。是一個確定而特殊的開端之日。神的靈不再是訪客,不再住在個別的靈魂裏,而是豐豐富富地澆灌下來。

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人」。不妨打開舊約,觀察「凡有血氣」這句子如何一再出現。有的時候──例如但以理書出現過一次,其它先知書也出現多次──它是指一切從最低到最高層次的動物;但它若用來指人類,總是指所有人類。舊約裏,「凡有血氣的」從末用來指一個國家,或希伯來國。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那是說,在五旬節那天,神的靈要與整個人類發生關係。聖靈透過基督,澆灌凡有血氣的;有關這位基督,經上如此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這不單單是描述那個拿撒勒人耶穌,它也有廣泛的意思,指出祂來是與整個有肉身的人類有連繫。祂成了肉身,不是取了天使的本性,而是穿上人性。祂成了肉身,不是只成為希伯來族的一分子,而是全人類的一分子。祂成就了作為人類代表的工作就升到高天,不久聖靈就澆灌這一個人類,使這個人類和祂相聯合。

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其中有特定的目的。聖靈要使凡有血氣的認識到罪,公義,和審判。祂要給人類阻擋惡者的能力,祂也要一直阻擋,除非祂被迫離開那個人。

聖靈降臨那一日的特色是,異象,異夢,和豫言。

異象是甚麼?

是守望者所見到的景象。

異夢是甚麼?

是沉睡之人所看見的事物。

異象是給少年人的,因為他們隨時儆醒守望。異夢是給老年人的,因為他們常常休息。

新約的先知就是用口作見證的人。不論男的、女的,為奴的、自主的,都可作先知。聖靈來,就摧毀、焚燒一切虛假的界限和藩籬;祂來要聯合全人類,毫不介意人的階級,性別;是兒子或女兒;是僕人或使女。

我們最當畏懼的是甚麼?第一,沉默。我們若不能為主開口作見證(不一定是對公眾說話,而是有任何傳福音的機會),那麼我們就當畏懼。聖靈澆灌可以帶來說豫言的能力。我們不應當再保持沉默。

另外,我們也當畏懼的是,缺乏異象和異夢。若我們真是沒有異象和異夢,原因何在?那是因為我們對聖靈毫無反應。若是如此,不單單我們要失敗,同時我們限制了神;因五旬節時代最奇妙驚人的奧祕是一一聖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人,祂等待一位合夥人,這人必須是一個人,男子,或女子,或是小孩。神將我們帶入與祂的交通裏,好使我們能傳遞祂的信息,加速天國的到來。

使徒行傳2:22-36

我們越仔細思考這篇在聖靈大能下講的第一篇信息,就越發覺察它的奇妙。上一講已討論這篇信息的第一部分,最後總結在「這正是」幾個字裏。現在要繼續探討第二部分,是以「祂就把……澆灌下來」數字來歸納全段主旨。這部分有三件事情極為重要。

彼得首先追溯導致五旬節事件的過程;他以「拿撒勒人耶穌」開頭,以「祂就把……澆灌下來」作結束。

我們讀這段經文,會發現有好幾處是括弧句,就是加插進去的句子,第25節,「大衛指著祂說,」我們可以感覺到,彼得暫時離開他自己的時代,離開談話的主題,引用詩篇的話,然後再將所引用的經文實際應用出來。第32節他重複第24節的話,「神叫祂復活。」因此這一整段經文(第25-28節)都是插入句。我並不是說這段經文不重要,我反而認為它至關緊要,因為它顯示了彼得正在講述耶穌使命中極重要的事實。

彼得追溯了導致五旬節事件的過程,並且特別提到復活的事實之後,他作了五旬節的宣告,就是耶穌是主,是基督。

首先來思想導致五旬節聖靈降臨的過程。使徒彼得清楚地指出七個階段:

1.他一開始就指出人子耶穌的名字,使用眾人最熟悉的稱呼:「拿撒勒人耶穌。」

2.其次他說到,這拿撒勒人耶穌在他們中間所表現的,是一個完全人──「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祂證明出來,這是你們所知道的。」

3.接著他用饒富意義的語句,提到這人的死:「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籍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

4.然後他宣告,同一位人子,已從死裏復活,「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祂復活;因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

5.接著他證實,這位從死裏復活的人子已升到高天,「祂既高舉在神的右邊。」

6.然後他宣佈,這位被高舉的人子已使耶和華古老的豫言在某種特殊的方式下應驗了,「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

7.最後,他宣告同一位人子要把聖靈澆灌下來:「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

這些階段可以簡化為:使徒說到那人;祂所彰顯的完美;祂的死;祂的復活;祂的升天;祂接受聖靈;祂賜下聖靈。

這一切的中心事實,就是復活。

有三階段在它之前:

1.成為拿撒勒人耶穌;
2.祂的完全;
3.祂死在十字架上。

另有三個階段在復活之後:

1.祂升到神的右邊;
2.祂接受聖靈;
3.祂將聖靈澆灌那些等候的門徒。

因此我們可以說,耶穌的中心使命就是復活這事實。

現在讓我們來思考這七階段。我們將試著一一研討每一個句子。

成為拿撒勒人耶穌

彼得首先使用一個人人熟知的稱呼,「拿撒勒人耶穌。」如此標明了他要集中講論的這人之身分。他使用聽眾已經熟悉的稱呼。當時耶穌已名聞遐邇。許多人曾親眼見過祂。即使未見過祂的人也多半聽說過祂。祂已經是遠近馳名的「拿撒勒人耶穌」。根據已有的記錄,腓力是第一個如此稱呼耶穌的人。他對拿但業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這種稱呼馬上引起拿但業的注意和批評,他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不久之後,一個被鬼附的人看著耶穌的臉說,「拿撒勒的耶穌,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耶穌服事階段的末期,一天騎驢進耶路撒冷,我們都認為那是一個得勝的場合,但合城的人說,「這是誰?」群眾中的加利利人回答,「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祂被出賣的那夜,兵丁前來捉拿祂。祂問他們,「你們找誰?」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彼得在大祭司的下院烤火時,一位使女看著他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羅馬巡撫彼拉多命令在十字架上面寫道,「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主復活那天,天使對一旁等候、哭泣的婦女說,「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有兩個門徒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遇見一位陌生人,問他們為何面露愁容,他們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裏所出的事麼?」祂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祂是個先知,在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我舉這些例子,是在強調這事的重要性──就是祂被人廣知為「拿撒勒人耶穌」

彼得使用這個特殊的稱呼,是因為這是人人皆知的。他接下去要開始介紹他們所熟知的耶穌之人性,所以他用「拿撒勒人耶穌」這稱呼來提醒他們祂的人性。

聖靈澆灌人的生命之後,接著發生的一切事都和耶穌基督的人性有關,都和祂來到世上,成為人類一分子的事息息相關。這個一開頭的稱呼,使我們立刻感覺到與祂是多麼接近;毫無疑問的,這正是彼得的用意,要強調他們與基督的關係。

祂的完全

在稱呼之後,緊接著是:「神藉著祂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祂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我們必須極謹慎地來看這幾句話最初、最單純的含義。使徒並無意用這些話來宣告拿撒勒人耶穌是神喜悅的。我們很容易這樣解釋「證明」一詞。讓我們換一種說法,把「將祂證明出來」改成「將祂彰顯出來」

彼得宣告,這位拿撒勒人藉著異能奇事神蹟,被證明給他們看。問題是,這些神蹟奇事到底能證明甚麼?要回答此問題,必須仔細考慮整段敘述。先來看看彰顯(或證明)所用的方法。那就是異能奇事神蹟。「異能」是指運用一種大能。「奇事」指大能對人心所產生的影響。「神蹟」指大能和奇事所造成的價值。

彼得宣稱,這些都是神的工作,是「神藉著祂在你們中間施行」的。乍看之下,這種說法似乎掠奪了耶穌的一些榮耀,但必須記住,祂自己說過,「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作的;我說這些話,乃是照著父所教訓我的。」那些奇事,神蹟,都是神作的,是祂藉著耶穌完成的。這拿撒勒人乃是神作工的器皿,完全任由神使用;神藉著祂來運用祂的大能,產生奇事,給人神蹟。這些證明和耶穌有何相關?這些乃是彰顯祂的神性,顯明祂完全明白神在祂屬人生命中的旨意;因此,祂是一個工具,全然合乎神用,神藉著祂來工作。那就是從人的層次看,耶穌和我們之間的區別。我們都是人;祂也是。我們不完全,祂卻是完全的。神不能藉我們作祂一切的工。作為神的工具這方面來說,耶穌是絕對完美的,所以神能透過祂在罪人心裏行奇事,將祂要世人知道的事啟示給他們。使徒對於導致五旬節過程的第二部分解釋讓我們看見,耶穌是一個完全的人,沒有任何罪的瑕疵。

祂死在十字架上

然後使徒進入這過程的下一個階段。他仍然強調這「人」,他說,「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這段陳述涵蓋了整個十字架的奧祕。使徒認識到十字架屬神的一面,和屬人的一面。我們如今距離主釘十字架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但是當時在場聽彼得講道的人距離那日子卻只有七、八個星期之久。他們對十字架的記憶猶新;那個粗糙,冷酷,血跡斑斑的刑具仍歷歷在目。他們知道釘十字架的意思。彼得提到它時,並未一開始就提到它的殘忍和粗鄙。他從高處,無限遙遠之處著眼:「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這正是十字架的真諦,是當人知道自己是罪人時能夠緊緊捉住十字架的原因。我們不是因一個人的被殺而得救。我們乃是因一個按著神的定旨和先見而死的人而得救。那不是一次卑鄙的謀殺暴行,它有更多的含義。那是「按著神的定旨先見」發生的。「定旨」「定」在希臘文裏正是「地平線」一詞的字源。「定旨」係指神的計劃,是在神的旨意範圍之內的。彼得在五旬節那天說到,耶穌的死事實上不是一件意外,也不是人手造成的。那是神永恆的旨意和計劃在人類歷史上的實現。

但十字架也有屬人的一面。彼得使人的罪與十字架面對面相向。注意他所仔細分別的兩種人:「你們」「不法之人」「你們」指他當時說話的對象──以色列人;「不法之人」指外邦人,羅馬官長,兵丁。所有人都包括進去了:以色列人,外邦人。這是從人這方面來看的。十字架被舉起的那一刻,人子被釘在上面;律法之下的人罔顧律法;無法之人泯滅他們的良知。從人這一面看,祂的死是罪造成的,是一件可鄙的,卑劣的罪行,但祂並未犯罪。這位完全,無罪的拿撒勒人耶穌,按著神的定旨被交出來,被人的罪所殺戮。

祂的復活

彼得立刻接下去說出中心事實,「神……叫祂復活。」我們將在下一講裏用使徒所引用的那段詩篇,來解釋這一句話。但此刻我們必須強調這裏面的一貫性。自始至終,彼得所提到的都是同一個人:拿撒勒人耶穌;一個被彰顯的人;祂被交在人手中;神使祂復活。如果這裏不承認所指的是同一人,整段經文就毫無意義,那麼基督教最重要的根基就只是建立在人的想像上,或是謊言上,這是極荒誕無稽的。

祂升到神的右邊

使徒又用這幾個字描述下一階段:「既被神的右手高舉。」這是指祂的升天。

稍微注意一下第34節,可以幫助我們解釋「高舉」一詞。那裏引用了大衛的話,「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很多時候,採取希伯來文的形式來解釋聖經更清楚明白,此處即是一例。希伯來文這節經文是,「耶和華對我主說。」我們若翻到詩篇110篇,可以看到這句話的含義。那篇詩是彌賽亞詩篇,這是所有希伯來解經家和基督徒學者所一致同意的。我們從其中看見彌賽亞被加冕,登上王座,贏得最終的勝利。那就是彼得宣告的意義,說明神已將祂高舉。這位拿撒勒人耶穌,完美的人,被釘十字架,復活,升天,被高舉到大能和權柄之處,到神的宇宙中心,祂的升天是為了最後的得勝「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祂接受聖靈

接下去的句子充滿奧祕,向我們啟示宇宙中心所發生的事。其奧妙實非言語所能盡述。彼得宣告,耶穌正如大衛所豫告的,被高舉到神的右手邊,直等神使祂仇敵作祂的腳凳,然後,「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這幾個字──「所應許的聖靈」──使我們想起我們的主在離開他們之前所說的話,「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那麼,父所應許的是甚麼?讓我們一瞥古代的經文。神藉著以賽亞說,「我要將我的靈澆灌。」祂又藉著約珥說,「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祂藉著耶穌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如今,彼得說,這位釘十字架,復活,被高舉的拿撒勒人,已從父接受了所應許的;那應許就是,祂要為凡屬血氣的領受聖靈;這靈是為新世代所豫備的。因此,彼得用美麗而實際的話形容這個事實,當拿撒勒人耶穌來到宇宙的中心時,神就應驗了祂的古老豫言,賜給祂聖靈;不是為祂自己,而是為凡屬血氣的;「又從父領受了所應許的聖靈。」

每個人讀到此,很難不體認到這事件的莊嚴和榮耀,想像拿撒勒人耶穌如何升到高天,被高舉到祂得榮耀之處。祂是第一個進入天上完全亮光中的人,進入到祂自己的聖潔裏。以前天上從未接納過一個這樣的人。所有義人的靈都在那裏,那是出於神的憐憫。但在主升天之日,有一個不需懇求神憐憫的人來了。這位毫無玷污、瑕疵,已完全得勝的人來到天上的榮光裏。

但我們注視祂時,會忍不住說,為甚麼這完全人身帶傷痕?祂手上,腳上,肋旁的傷痕是甚麼意思?只有一個答案,是從我們被贖的本性裏發出來的:「因祂愛我,為我捨己。」神為了祂所贖回的族類,將祂的靈賜給這位受傷的人,因祂已為失喪的人贏得了勝利。

祂將聖靈澆灌那些等候的門徒

然後彼得結束整個過程的述說,並宣告結果。此處再度與開頭強調的人子聯在一起。「祂把……澆灌下來。」耶路撒冷人所驚訝的一切異象,狂熱,亮光,能力,都是從拿撒勒人耶穌來的。

最後來看彼得最主要的論證,那就是,耶穌的整個使命都是從神來的。神彰顯祂的完美;神將祂交付死亡;神使祂從死裏復活;神將祂升至寶座;神賜祂聖靈。這啟示了恩典如何勝過罪。人只能作到一個地步。他們觀望耶穌,聽祂說話,然後將祂釘在十字架上。這是他們能作的極處了。在釘十字架的行動裏,顯明了人的罪。但恩典從頭至尾控制著過程。恩典將人的生命給耶穌;把祂交付死亡。再繼續下去時,罪停住腳步了。神使祂復活,將祂高舉,賜祂聖靈。在十字架上,罪與恩典的衝突昭然可見。得勝的是恩典,而不是罪。

那支刺入祂肋旁的矛,
帶出使人得拯救的血。

藉著所賜下的聖靈,彼得向所有蒙神恩典得勝的世代,作出了這個宣告。

使徒行傳2:24-32

本段經文在解釋使徒那篇講道的中心事實──拿撒勒人耶穌的復活。有關復活的句子,在彼得整個講述裏居最中心位置。在其之前有三件事實──耶穌成為人,彰顯祂的完美,死亡;其後有三件事實──祂的被高舉,接受聖靈,祂將聖靈澆灌聚集的門徒。頭三件事的高潮集中在復活;後三件事是復活產生的結果。

讓我們簡短而謹慎地來看這段經文的結構。它包括三部分──宣告,證實,解釋。

1.宣告:「神叫祂復活」
2.證實:「祂原不能被死拘禁」
3.解釋則見諸所引用的詩篇。

這個宣告簡單而明確。緊接著的證實則大膽而具挑戰性。我們讀的時候應該把重點放在代名詞上:「『祂』原不能被『它』(中文聖經作『死』拘禁。」「祂」是指那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拿撒勒人耶穌。這句證實的話有一個最簡單的意思,就是從整件事的本質看,神有責任必須叫祂復活。

然後他引用詩篇來解釋這證實:

大衛指著祂說,
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
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
所以我心裏歡喜,我的舌快樂;
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因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
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
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必叫我因見你的面,得著滿足的快樂。

彼得接著為他引用詩篇而辯護。很可能當時在場的人會說,你有甚麼權利將那段話應用在基督身上?因此彼得宣告,詩篇所指的一切事都未在大衛身上應驗,因為大衛「死了,埋葬了,並且他的墳墓直到今日還在我們這裏。」彼得解釋這詩篇是在豫言復活;他明白詩篇的作者是指著一個經過死亡,勝過死亡,從其中出來的人說的。大衛並未作到這些;他死了,被埋葬,他的墳墓到當時仍在他們中間。彼得宣告──我們必須記住,這宣告是他在聖靈的默示下說的──大衛寫的這段詩篇,其豫言成分遠多過詩的成分:「大衛既是先知,又曉得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祂的寶座上;就豫先看明這事,講論基督復活。」

彼得的證實──「祂原不能被死拘禁」──是如此大膽,具有挑戰性。這種膽量是出於信心,相信神絕不違背永恆的原則。具挑戰性則是因為他確信,死亡已經在耶穌的復活裏被征服了。

他的宣告清楚揭露了復活的證據,這是必要的。我們常常用歷史證據來為復活的真理辯護,並且在這件事上,歷史也實在給了我們充分的證據。因為如果這些人的見證無法被接受,那麼我們就不能倚靠任何見證來證實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事了。然而,彼得此處的見證並不是說他已經看見過復活的基督,雖然不久之後他說,「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此處他強調的重點是,如果他所作有關耶穌的宣告都是真實的,那麼復活就是絕對必要的,否則神就違背了永恆的原則。若是這位拿撒勒人耶穌真的藉著異能奇事神蹟彰顯出祂的完美,無罪,那麼祂雖然死,也不能被死拘禁。彼得似乎這麼說,若真曉得「祂」「它」(死亡),就會知道「祂」「它」沒有任何最終的關係;祂的進入死是必須的,是出於自願的行動。但雖然祂進入死,死仍不能抓住祂,拘禁祂。它曾拘禁大衛。大衛豫先看見了得勝;大衛唱出偉大的信心之歌;大衛滿懷盼望;然而大衛還是死了,被埋葬,他的墳墓今日仍在我們中間。但是這位耶穌與大衛不同,與任何人不同,祂不可能被死拘禁。彼得的證實可在他引用的詩篇裏找到原因。我們先來查考這段詩篇,它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述生命

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
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
所以我心裏歡喜,我的舌快樂。

第二部分是描述死亡

緊接著是描述死亡,其中對死的態度是一般人不可能有的,除了那一位之外。

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因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
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

第三部分是描述復活

描述了生命和死亡之後,是對復活的描述。

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必叫我因見你的面,得著滿足的快樂。

這段引用的詩篇,每小段之間都有因與果的關係。我們無妨從果來追溯因。先看復活的效果。復活是從死亡的特殊性質產生的。生命的道路已指示給那獨一的一位,因此祂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祂的靈魂必不被撇在陰間,祂的身體也不見朽壞。死亡的特殊性質則是從生命的特殊本質產生的,這生命能如此說:

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
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
所以我心裏歡喜,我的舌快樂。

我們仍循同一條思路,但由不同的方向來觀察結果。這裏描述的生命,是在死亡中仍有盼望;為了維持永恆的法則,這種死亡對於復活是必要的。

現在按著這裏的次序,來思考復活的原因。詩篇對於生命和死亡的描述,啟示了對於罪的三重得勝:

1.勝過主動犯罪的可能性──「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
2.勝過外來的邪惡──「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
3.勝過犯罪所帶來的責任。

所以我心裏歡喜,我的舌快樂,
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因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
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

勝過主動犯罪的可能性

「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這句話,可以看出對於主動犯罪的勝利。我們每想到這拿撒勒人,就必須記住祂獨特的屬性。祂是人,也是神。祂兼具神與人的屬性。祂不是一般人,因祂也是神。祂不單單是神,因祂也是人。因此當這位拿撒勒人,這位神來到人類中間時,神的宇宙有了一個新的「人」,新的創造。祂來到世上,第一個行動就是取了奴僕的樣式。保羅在腓立比書裏描述,祂從高天降下,本有神的形像。但祂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接下去是「成為人的樣式」。我們目睹這位宇宙的新「人」時,首先要考慮的事實是,祂是一個僕人,雖然與天使同列,但卻沒有天使的屬性。祂由尊貴降為卑微。這是難以完全解釋的奧祕,它完全超越了人類的經歷,但我們可以活在這奧祕之上,好叫我們看清第一重勝利的意義。

我們看見這位拿撒勒人既是人又是神,祂與永生神之間永恆的關係是僕人與主人的關係,如此我們立刻看出一個新的可能性,就是魔鬼的產生。猶大宣告這些墮落的天使「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天使的罪與亞當的罪是不同的。人不是因自己的叛逆而致罪;他是因回應了罪的試探而犯罪。宇宙中犯罪的神祕歷史遠比人類的歷史長遠。天使的墮落是因為他們離開自己的住處。「離開住處」並不是他們所受的懲罰,而是他們所犯的罪。以賽亞唱出巴比倫王的墮落之歌時,他也解釋了惡者的神祕。明亮之星,早晨之子離開他的住處說,「我要升到天上……與至上者同等。」於是他離開當住的地方,不守本位,以致於墮落了。就我們所知,這是撒但的起源。

當神的兒子為了實現神永恆的計劃,而來到一個新的存在領域時,就產生了一個新的機會,導致魔鬼出現。因為神為祂的僕人立定了一住處;他們維持住處的法則就是常將主放在他們面前,尊祂為王。在撒但的例子中,他和那些跟隨他的天使都是選擇恣意妄行,違反神的命令。在那一刻,魔鬼產生了,不是因外來的引誘,而是由想要不倚靠神,自己獨立的意志所產生的行動。

「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這句子包含了一個觀念:受揀選卻墮落的惡者,不是受外來的引誘犯罪,而是出於自願的行動。說這話的人子似乎如此說:我從未想要獨立自主,或自行其是;我從不離開住處;因此我守住自己的本位。我取了奴僕的形像,從未違背這職分,或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祂的奧祕和獨特,可能使祂成為撒但攻擊的中心目標。但祂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我從未與神須臾分離。祂是惟一能如此說的人。那是祂對魔鬼的第一重得勝。

勝過外來的邪惡

再看下一個宣告:「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這和上一個宣告的區別很明顯。第一個宣告可以如此表達:「我尚未搖動。」第二個宣告可以如此表達:「我不至被搖動。」我沒有被悖逆所搖動,沒有選擇與神背道而馳;我未容許任何外來的攻擊破壞我與神的聯合。這使我們想起耶穌在世時的地位,以及祂成為人的事實。祂來到一個撒但正猖獗張狂的世界。祂在世的那些年,一直站在兩種爭論中間,一端是義,一端是惡,正如我們今日的光景一樣。祂位於兩個勢力之間,一個勢力吸引祂更接近寶座,一個勢力把祂拉離寶座。祂必須像所有人類一樣,在兩者中作抉擇。天使墮落,是出於他們自己的悖逆和選擇。人墮落是因為他聽從,順服悖逆的一端。耶穌既站在天使,也站在人的地位上,祂必須作雙重的選擇。關於前者,祂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至於後者,祂說,「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所以我心裏歡喜,我的舌快樂。」意思是:我找到了獲得單純快樂的方法,因我知道祂與我親近,祂是我的盾牌,要保守我抵擋惡者一切的攻擊。祂勝過一切外來的試探,因為祂不斷與神交通,神就在祂的右邊。作為神的僕人,祂將神放在面前,祂從未離開自己的住處。作為人,祂承認神在祂右邊,要以能力護庇祂。因此祂不被外來的勢力所搖動。所以祂一方面勝過主動的犯罪,一方面勝過外來的惡。這位人子獲得了雙重的勝利。

勝過犯罪所帶來的責任

祂的第三重勝利,是透過死獲得的。我們看見祂作為僕人,從未偏離本位;作為人,因不斷與神交通,仍保有祂的純潔和聖潔。因此,祂沒有理由死亡。但我們看見祂經歷死亡。現在來注意觀察祂對死的態度。祂說,「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祂看見超越死亡之上的事,「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如今祂說,我即將被置死地,但死不能拘禁我。罪的代價乃是死。死是因人悖逆神所導致的後果。但死不能拘禁我。

這是祂的宣告,祂已勝過人犯罪所帶來的責任。這位完全人為何要死?我們只有從新約找到解釋。使徒的話可提供一些線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離世時所說的話也有相同的暗示:「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祂捨命的原因在同一段經文裏揭露出來,「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新約的作者皆一致宣告了這死的意義。「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這位完全得勝的人進入死亡,是因為祂要承擔我們犯罪所帶來的責任。「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實在很難明白,一個人怎能承擔如許責任?但我們若記住承擔責任的是誰,就不難明白了。不要忘記,祂不單單是一個人或僕人;祂在世的時候曾說,「我與父原為一」「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作的」「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就是這一位,進入死亡,埋在墳裏。

祂從此不再出來嗎?墳前的大石不再輥開嗎?這拿撒勒人從此一去不返嗎?若是這樣,我們就是最可憐的人了。我們所傳的道,所持的信心都歸於枉然。然而,事情並未結束。如果祂的完美生命是真實的,那麼神若允許死亡拘禁祂,神就違背了永恆的原則。這正是彼得的意思,「祂原不能被死拘禁。」神使祂復活;復活是得勝的最終證據,祂勝過了主動去犯的罪,勝過外來的罪,勝過罪所帶來的責任。我們接受彼得的宣告,「祂原不能被死拘禁。」我們接受復活的見證;所以我們知道祂擔負人類犯罪的後果,祂也能完成神的旨意;祂將異象轉變成得勝,將得勝轉變成美德。

我們從未站在天使的地位上,自然不會有天使可能犯的那種主動的罪。但我們一直站在人的地位上,不斷聽到試探的聲音,也常常向試探屈服;我們的記錄上污痕斑斑,我們曾經失敗,墮落。但這「人」從末失敗過,祂承擔起我們的失敗所帶來的嚴重,奧祕,無可補償之責任。祂進入死亡,卻仍唱道:「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祂自死亡裏出來,祂的靈魂從陰間上來,祂的肉身未見朽壞;透過復活,我們知道我們能享受祂死的代價。基督若贏得了這三重勝利,死亡就不能拘禁祂。基督復活,是因為祂已大獲全勝。因此基督徒信仰的中心,和所傳之道的中心,就是復活。這解釋了十字架的真諦,也必定帶來以下的結果:祂被高舉,和祂的再來。

使徒行傳2:34-36

本講要討論使徒講道的最後一部分;它總結了前面的論點,並構成了五旬節的宣告。

彼得一開始時說,「這件事你們當知道。」接著他解釋他們所看到的一切,乃是應驗古老的豫言:「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接的事,都是耶穌在世上服事的結果。

現在彼得結束解釋,開始實際應用。他已經完成論證,打算作結論。他最後一段話是,「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這宣告前面,是一段令人矚目的說明:

「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說,
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
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要研討彼得這篇講道的最後一部分,必須先來看他最後的宣告,再回過頭來看宣告之前的說明。

這裏的宣告將聽的人又帶到使徒最初提到的拿撒勒人身上。彼得一開頭就依據他們所熟知,並以輕視的稱呼來介紹人子,他說,「拿撒勒人耶穌。」然後他引領他們一一面對有關基督的事實,這些話一句句向他們的信心提出挑戰,很可能使他們心中產生許多疑問。他們聽到彼得按步就班地敘述,陳明耶穌的事,從祂被神證明,直到升天,將神所應許的聖靈澆灌下來為止。他們屏息凝聽著,可能逐漸失去了拿撒勒人的印象,因所聽見的希奇之事而忘記了他們將耶穌釘十字架的罪行。因此,使徒最後必須帶他們回來,面對同一位人子。他說,「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這是至關緊要的,目的在強調從頭至尾,他所說的都是同一個人。

彼得的宣告──「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是強調復活的中心教訓。這位被神的右手高舉,被立為主,為基督,使歷來的應許和計劃得應驗的人,就是被釘十字架的那人;因此也就是復活的那一位。

若以自然的態度讀這宣告,會發現彼得只有一個單純的意圖,就是宣告復活的事實;神藉著這一切難以言喻的奧祕,明確地將耶穌放在雙重地位上──「主和基督」。這裏的「立」字是常見字,但它總是用來指某項單一的行動;暗示一個關鍵時刻──現今過程結束了,結局已經來臨。「神已經立祂。」

使徒宣告的主要目的,不是指明基督永遠是主的身分,雖然這也包括在其中。這裏有一層意義,祂公開服事的那些年間,祂一直是被膏的那一位,一直用主和基督的身分說出大有權柄的話語。使徒在此的主要目的是指明一個事實:在某一關鍵時刻,神藉著單一的行動,明確而積極地立祂為主,為基督。在神永恆的計劃和旨意中,早在人犯罪之前,神的兒子就是救主了,因為羔羊是在世界創立之先,就按著神永恆的旨意被殺了。但到現在,這事實一方面是神旨意的一部分,一方面也成了人類歷史的一部分。

這就是五旬節宣言。神已立祂為「主」;這詞暗示祂個人無上的地位。神已立祂為「基督」,指出祂相關的無上權力。

神立祂為主,那是說,神已申明祂為主的身分;在天上,地上,地獄面前宣告祂的超然無上地位。神已藉著祂的復活,被高舉,證實了這宣告。拿撒勒人耶穌是主,祂是眾子中為首的,無論在理想,倫理目標,道德成就,恩慈,莊嚴,美德上,祂都是無可倫比的。不管我們是否尊祂為主,是否選擇其他的主治理我們,都不是問題;祂仍然是主。

無人堪與祂相比。人類所想像出的任何理想,都無法與四福音書所記載拿撒勒人耶穌那至高無上的美麗和光明相比。

這是神所承認並證實的主。神已從人類中間將人子高舉,放在主的地位上。耶穌在人的地位上,不僅實現了人類的盼望和渴望,並且完成了神的計劃和旨意。「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造人」是古老而永恆的計劃。看看耶穌裏面的「人」,神已立祂為主。

但感謝神,還有另一個詞。神已立祂為基督。我們必須依據舊約來解釋基督一詞。若要知道「基督」一詞的含義,必須回到舊約的條文,禮儀,盼望,渴望,日增的亮光,以及舊約的悲泣,嘆息,歌唱裏。但僅瞭解這些還不夠,我們也需要新約告訴我們「基督」是何意思。我們首先從舊約著手。這詞最先是發自以色列歷史上一個黑暗的日子。當士師時代,各地綱紀蕩然,一片混亂;那時有一婦人憑著信心得到一個孩子,取名撒母耳;她隨口唱出讚美詩歌。可能哈拿並不知道她唱出的歌所具有的更寬廣之意義,但它確是詮釋了神在那黑暗世代所用的方法。它的結尾說到「受膏者」,古希臘文版本將其譯為「祂的基督」。於是這個偉大的理想第一次出現了。根據那首歌,基督就是那將要來的王。我們順著歷史的軌跡,來到先知時代,那時異象已更趨清晰。先知書所啟示的基督是受膏去釋放被擄的,打開監獄的門,安慰傷心的人,宣講我們的主蒙悅納的年代,和神憤怒的日子。在那裏我們看見被膏的那位有極榮耀的王權;但我們也看見被膏的那位因憂愁痛苦而垂首,而被擊打。我們聽到先知說,「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現在,彼得說,神已經膏立祂──耶穌。祂正是那應驗盼望,實現渴望,帶來救贖,使人恢復的一位。

我們必須用彼得前面的論證來解釋這最後的宣告。若要瞭解祂作為救主和彌賽亞的最終意義,必須再一次來看那七個階段。神立為主,為基督的這人是誰?是拿撒勒人耶穌;是神所證明的;被交付死亡;從死裏復活;被高舉到神右邊;接受聖靈充滿;把聖靈澆灌地上等候的人。這一切都是必要的,目的在解釋耶穌的王權,和祂作為救主的特質和價值。

讓我們換一種方式,將七個事實再重複一遍,試著從歷史事實來推論它們的道德和屬靈價值。

1.神已立「祂」為主,為基督;
2.祂是被加冕的人,位於宇宙的中心;
3.被證明是聖潔的,祂手執權杖;
4.祂捨下自己的命,為了拯救別人;
5.祂從死裏復活,贏得最終勝利;
6.祂接受父所應許的,與神和人建立起交通。
7.但更進一步,祂將這恩賜澆灌軟弱的人們,重造他們原本癱瘓的生命。

因此,基督的主權所具有之道德和屬靈意義是──被加冕的人,聖潔,犧牲,得勝,交通,能力。「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

讓我們再回到彼得的說明。他對那些熟悉經文的人說,「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這使我們想起彼得先前論到復活時所說有關大衛的話,「弟兄們,先祖大衛的事,我可以明明的對你們說,他死了,也埋葬了,並且他的墳墓直到今日還在我們這裏。」現在他說到升天和作工時,表達的也是相同的思想。

這句話清楚闡明了彼得對升天的看法。如果升天的意思僅僅是指靈魂脫離物質的限制,進入更廣大的生命裏,那麼大衛也確是升到天上了。但如果升天係指一個人的身體從死亡出來,進入天上,那麼大衛就沒有升天,因為使徒說,「他的墳墓直到今日還在我們這裏。」彼得現在引用詩篇的一段話,並說這篇詩是大衛寫的。那是詩篇110篇。有人想,如果彼得未曾聽過耶穌自己引用那篇詩(太22:44),不知道彼得還會不會如此引用?

這篇詩很明顯的是彌賽亞詩篇。它分成兩部分。頭四節介紹這位彌賽亞君王與耶和華的關係,祂被耶和華膏立,從耶和華得到能力,被祂的子民圍繞;祂是王,又是祭司:

「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
永遠為祭司。」

這篇詩後半段是說到同一位王,祂大有能力,得勝地通過審判,建立祂的國度。彼得引用這詩篇來解釋他為拿撒勒人耶穌所作的宣告。詩中表達了詩人在某一處高山,遙遙望見的那模糊異象,已經完全在基督裏應驗了。基督是耶和華所有,所堅立的。基督是眾民所圍繞的,他們在祂顯能力的日子圍繞祂,好像清晨的甘露,是如此清新,美麗,滿有能力。那是彼得心中所想的,他們所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是神所立定的。

再來看看我們的主如何引用同一段經文。這事記載在馬太福音。

「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說,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祂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耶穌說,這樣,大衛被聖靈感動,怎麼還稱祂為主,說:
   
主對我主說,
   
你坐在我的右邊,
   
等我把你仇敵,
   
放在你的腳下。

大衛既稱祂為主,祂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言。」

讓我們將基督的問題,和前面發生的事連在一起。祂的仇敵已問祂三個問題,祂只提出一個問題。他們問的,祂都一一作答。但祂所問的一個問題,他們卻無言以對。他們的第一個問題是政治性的,由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聯合提出,講到納稅的事。第二個問題是神學性的,由撒都該人提出,是關於他們所不信的復活的事。最後一個問題是倫理性的,由一位律法師提出,他很可能是其餘眾人的代言者,問到誡命中何者最大。

耶穌詳細地一一回答這些問題。關於納稅,祂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關於復活,祂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關於律法,祂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要愛人如己。」然後祂解釋這些回答,將重心移到祂自己身上,提出一個最重要的宣告。「主對我主說。」那人是誰的子孫?是大衛的子孫。那麼為何大衛還稱自己的子孫為主呢?在場的人一下為之語塞。但我們知道答案。大衛的子孫又是大衛的主,因為大衛的子孫一方面有大衛的屬性,一方面有大衛所無的屬性。

拿基督自己引用這詩篇的方法來解釋這段引文,就知道基督是「主」的意思乃在,祂是一切政治,神學,倫理事務的最終權柄。祂仍然是一切國家和國際事務的最高權柄。祂不單單是主宰永恆生命,勝過死亡的主;更甚者,祂是現今的主,治理現在的生命,賜給我們處理現今世代光景的法則。死亡只是一個過程,因為我們現今已在祂的國度裏,並且要永遠在祂的國度裏。

這段引文顯示,基督被立為主,祂同時要享安息。

「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右邊是權力和平安之處所。神的屬性裏沒有驚惶,認識祂的人也沒有必要驚惶。

但最後我們必須注意它的限制。「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不是「當我把你仇敵放在你的腳下時」。神不是一面立耶穌為主為基督,一面進行為祂豫備國度。神尚未開始使祂的仇敵作為祂的腳凳。這過程是在現今世代之後的。

再引用另一段經文:「祂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祂的聲音。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祂憑真實將公理傳開。」當祂傳出通向得勝的審判時,祂就要折斷壓傷的蘆葦,吹滅將殘的燈火,藉著審判的過程最終勝過那些悖逆的心。

那日子尚未來到。它何時來?我們不知道。神沒有給我們一份日程表,我們也不要求知道。我們的安慰是,祂正坐在神的右邊,祂是主,是基督。

那就是五旬節的信息;包括了今日聖靈所作的一切見證;因此也是教會所當作的見證。只有如此,教會纔能祈求得到五旬節的能力。我們的責任──求神讓我們看見不只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衷心的渴望──是在我們的家裏,城市中,廣大的世界上,尊祂為主,為基督。

使徒行傳2:37-47

在希伯來人的制度裏,五旬節被描述為「收割節」「所收的是你田間所種勞碌得來初熟之物。」這節期的屬靈含義,在基督教會開始時的這個五旬節得到了應驗。

我們已探討過彼得的講道,現在要來看這篇講道的結果。頭五節(37-41節)記載了立即的結果;至於持續的結果則記載在本段經文餘下的部分(42-47節)。

立即的結果是:

1.相信和發問;
2.指導和勸誡;
3.最後,順服,接受聖靈的人數加添。

他們聽了使徒的信息,就覺得扎心,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這句話是緊接著彼得宣告耶穌是主之後所提出的。他作那個宣告時,曾提醒在場的人,他們犯了置死耶穌的罪,「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因此聽見的人心中會浮起兩個念頭──

1.耶穌是主的事實;
2.他們在主的亮光下顯出有罪的事實。

他們看見這兩個事實,就立刻問道,「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

一篇講道若要使人心中認出自己的需要,就必須先介紹基督是主。耶穌的無上主權能使人認識自己的罪。常有人說,這一代的人已缺乏上一代人那種對罪的敏銳感,這種敏銳感也是我們祖先思想上的特色。今日人們最大的難題是,對罪渾然不覺;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們太容易把人帶到摩西的律法前,而很少將人帶到基督那純然威嚴尊貴的主權面前。今日有許多人,可以將十誡背得朗朗上口,心中卻毫不戰兢;但我們從未看見過一個人能面對面站在主耶穌基督透過祂救贖大功所贏得的主權之前時,能夠泰然自若,毫不知罪。我們若用任何律法的標準衡量自己,也許不會慄然而驚;但我們若站在主前──首先看見祂的亮光,聖潔,和祂本性的尊榮,然後面對祂受難的奧祕,和祂受死所顯明的大愛,就會禁不住將手放在嘴唇上喊道,我是不潔淨的。彼得重述了拿撒勒人的事蹟,介紹這位加冕的主,神永恆的典範,和完美的救贖者,那些人就看到自已的罪,而感到扎心。

這種認罪是由雙重見證造成的,一是人的見證,一是聖靈的見證。一個人若想單憑自己的能力傳講基督來造成這種果效,是必然要失敗的。另一方面,聖靈要倚靠人的見證,因此當兩者聯合在一起時,這些果效就接踵而至。

接下去是使徒的指導和勸誡。他對罪的指示是,「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他對於基督的主權這樣指示:「就必領受聖靈。」提出問題的人,有一部分責任須盡,就是從罪中轉回,相信,受洗;此外他們還必須接受聖靈,纔能認識基督的主權,並順服祂。使徒在字裏行間鼓勵他們如此行。他宣告說,這古老的應許是給他們,他們的兒女,和神所召來的人。他進一步警告他們,要脫離這彎曲的世代。

現在留心觀察接下去的記載,「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約添了三千人。」「添」這字頗富趣味,值得注意。舊的版本作,「添給教會。」後來將「給教會」數字省略了,改以「給他們」。事實上,原文中兩者俱無,所以現在的版本將兩者都除去了,而是「那一天,約添了三千人」。其真正目的在表明教會的增長。譯成「添」的那字,直譯就是放在前面;意思是,將某些東西放在已經存在的東西旁邊,因此已經存在的東西數量上又增加了。其次,這些人是加給原有的一百二十人,加給使徒的行列;然而根本上他們是加給主。當聖靈澆灌那一百二十人的時候,他們是被加給主,作祂身子的肢體,作祂的肉,祂的骨;根據新約深刻而奧祕的教導,他們開始分享基督的生命。同樣的,在五旬節那天,那些人相信了,順服了,被加給主,他們同時獲得了祂受死的代價,和祂美好的生命。因著他們被加給主,祂有了更多的器皿去宣講祂的信息,作祂在世上的工。

因此我們看見第一篇五旬節講道的結果。它造成了悔改,相信,詢問;這不是講道者的滔滔雄辯和口若懸河所造成的,而是因他藉著聖靈的能力宣講有關耶穌的真理,並且聖靈在聽的人心中顯明了所宣告的真理。

他們接受聖靈,是在被加給主之後。緊接著就是因歸向基督,認罪,而導致的順服。於是教會增長了,主藉著教會來傳達祂的信息,繼續祂的事工。

再略看一下接著發生的結果。在五旬節能力下所講的那篇道,其產生之後果顯然難以估量。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人聚集起來,擘餅祈禱。這三千個聽了道之後悔改相信,並接受聖靈,被加給主的人,都是從各地各方來的。他們回到各人本鄉本土之後,必然以基督奧祕身子的肢體之身分,分享祂的生命。他們所到之處,那裏的人都有機會聽見基督。

使徒行傳裏回至少有兩件事可以顯明這真理。最突出的可能要算羅馬的教會。保羅曾寫信給羅馬的眾聖徒。他因想念他們,又受攔阻不克前去,就寫一封信給他們。羅馬教會是從何處來的?從未有記載任何使徒曾到過那裏。「從羅馬來的客旅」聽見了五旬節的講道。「從羅馬來的客旅」順服了那信息,他們回去之後,很可能就成立了初期的羅馬教會。大數的掃羅在路上被大光擊倒時,他正是要去逼迫大馬色的教會。大馬色教會從何產生的?沒有記載顯示曾有使徒去過那裏。很可能也是這篇講道帶來的後果,人們回到大馬色之後,就在那裏建立教會。沒有人能一言道出這篇講道的影響有多深遠長久。在聖靈能力下講出的這篇信息產生了立即的結果,但是它持續的結果卻是難以估量的。那群人散開以後,各分東西,散處各角落;他們走到那裏,就將福音和聖靈所帶來的基督生命之能力,帶到那裏。

但是還有其它清晰可見的結果。新的團體──甚督徒教會──的畫面是充滿興味的。注意其儀式。「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這是基督徒團契的四個儀式。受洗並不是基督徒團契的儀式,而是進入這團契的標誌。在基督徒團契裏必須不斷遵守的儀式是: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這也不是事奉的條例,而是裝備我們去事奉,並維繫教會的肢體生活。關於使徒的教訓,我們不必贅述,新約已有充分教導。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彼此交接。我們豈不是常常將「教訓」「交接」併在一起讀,似乎它們指的是同一件事?我們豈不是以為彼此交接只是一群聽從使徒教訓的人,彼此在感情上互相依附?但這卻不是「交接」一詞在這裏的含義。此處的「交接」是指眾聖徒聚集時某些特定的習慣。基督徒在一起似乎很難彼此談論有關基督的事。他們平常見面,天南地北甚麼都可以談,就是不涉及屬靈生命裏最深的事;那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深的經歷,不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神和祂國度的事,而是因為他們從未學會如何藉著交談屬靈的事彼此造就。那些早期的基督徒在一起談論他們屬靈生命的事;除了這種交通,沒有別的方法更能保守、加強基督徒的生活。舊約最後一卷書對這一點有極佳的說明。瑪拉基大聲斥責當時拘泥虛禮的人,他呼籲,「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那不是禱告聚會,而是交通聚會。

然後是擘餅。就是一家的人,圍著餐桌,遵守主所教訓的,享用餅和葡萄汁,為的是記念主,並宣告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

最後的儀式是祈禱。那不單單指個人的禱告,而且是大家聚在一處,有系統,明確的,積極的禱告。

這群人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的結果是,「眾人都懼怕。」外面的群眾看見這一個新團體在他們中間成立,就感到害怕。

在屬靈事物上彼此交通可以產生其它的交通──物質上的交通,敬拜上的交通──他們天天在殿裏敬拜;家庭生活的交通──他們在家裏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他們作這一切時,都是滿心讚美神;注意下面一句話──「得眾民的喜愛。」早代基督徒從未遭受民眾的逼迫,他們所受的迫害都是來自官長和祭司。

「得眾民的喜愛。」如果教會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我們當怎麼辦?離開教會,並嚴厲批評她?萬萬不可。應該正視失敗的事實,悔改,作起初的工,實現基督徒的交通,開始贏回所失去的民眾之喜愛。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教會在許多方面都未能得到大多數民眾的喜愛。原因何在?基本上說,是因教會沒有作到合一的地步,未能將基督的生命彰顯出來。她已經轉向其它的主,採用其它的方法,而放棄了基督的方法。

基督的教會──就拿一個地方教會來說──應該是讓聖靈隨意運行的教會,如此聖靈纔能透過教會,照明外面的世界,使世人訝異,困惑,發問;一個地方教會,裏面的每一分子若與基督相交,為基督作見證,她必然是一個得眾人喜愛的教會。我們不是要故意討好群眾,但我們要彰顯基督,好叫基督成為吸引萬民矚目的焦點。我們一旦離開祂,就失去了群眾。一個尊基督為元首,不但在私人生活,並且在彼此交接的生活裏彰顯基督生命的教會,必然是一個能吸引疲乏、憂傷者歸向她的教會。我們現今稱某一個教會具影響力,是因為她的會友是舉足輕重的人,不然就是因為她能輕易募捐到可觀的經費用來推動慈善事業。早期有一個教會曾如此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但那在金燈臺中間行走的主說,「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今日祂也會對許多我們稱為「有影響力」的教會說同樣的話。一個有影響力的教會乃是一群忠心的人,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他們存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在個人和團體生活裏都彰顯出基督的美麗,榮耀,和大愛。這樣的教會必然得著眾民的喜愛。

本講對於基督徒工人,特別是傳道人,有很明顯的教訓。

1.傳講使人知罪的道。
2.講完道之後,花時間去收集講道的結果。
3.將這些結果一一整理出來。

最後,有一點可以使我們得到鼓勵:我們若是讓神的靈引領,那麼我們教訓和講道的一切結果都是無可估量的。我們如果能估量一篇講道的結果,這篇講道無疑是失敗的。但任何人若來到神面前,帶著他的無知或學識,帶著他的軟弱或能力,帶著他的拙口笨舌或雄辯之才,將這些全放在神面前,任祂的靈引導,他所講的道就必不致失敗。羅馬能感覺它的能力,大馬色能受到它的影響。世界最遙遠之地,有一天都會感受到這漣漪的觸動;而只有到末後那日,他纔會知道這篇講道所造成的影響。──《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