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三課
第一百二十六課 使徒行傳 之三
題示:在研讀這一課之前,請先把第三章至第十二章、第二十七章和第二十八章小心讀一遍。
有關使徒行傳這書
本書所記載的事實,許多時候成為基督教教義的例證和模範。有了那些早期基督徒的生活言行,我們就可以明白基督教教理的真實意義是什麼。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本以行為榜樣來教訓人的書,書中的每一件事實都帶豐富的意義和行事原則。以後由保羅、彼得和約翰所寫的書信,其中的真理都是由這書所載的事實啟發出來的;而且它的獨特價值就是藉實際生活來闡明真理。
——湯馬士(W H G Thomas)
在上一課,我們已經研究過使徒行傳整卷書,並且從書中所載的三大轉捩點的事實,得以知道它的最大寫作目的是什麼。
可是,因為這書的結束實有點突然,所以有許多人就以為這是未完成的作品;其實這種看法是因為摸不清它的最重大意義。我們承認,作者還可以告訴我們更多有關保羅死前的事蹟,但是作者並沒有這樣做,因為跟本上不須要再加上什麼來達成這書的目的。
雖然從歷史的角度或文學的角度來看,有人以為這書的結尾有點不完善,但從福音戰略意義的角度來看(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書實在經已達到目的了。因為最低限度它清楚指出了一個時代的轉變。以色列人經已拒絕了耶穌作他們的彌賽亞君王和救主,又放棄了天國的福音。這一點,路加使我們看見福音如何再三的傳給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又如何再三的堅決拒絕,一直到了最後,他們的拒絕經己證實是成了定局,再無可救藥了。所以到了這裏,這書突然結束,使我們繼續看以下教會書信的時候,產生一種追問會到底如何的心理。結果,我們在書信中看見,福音藉著教會變成一個非常榮耀的真理。指出「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是神兒子的新婦。
當然,在某幾方面來說,這書是故意寫成不完全的。它遺留給我們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到底保羅在羅馬經過第一次的審訊之後,有沒有獲得釋放呢?他有沒有繼續旅行佈道,正如一些人所以為的呢?耶路撒冷今後又有何發展呢?十二使徒後來怎樣呢?究竟彼得有沒有到過羅馬呢?這些問題都不在這書的寫作目的之內,所以一直都沒有交待清楚。
不錯,使徒行傳每一頁都記有驚人的轉變和描寫生動的事件,引人追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這書所特別關心的就只有其中的重大意義,一切的事件都就著這一點而分別輕重。下頁的分析給我們看見整卷書的烏瞰,而其中的重要關鍵,和事情的發展趨勢就表露無遺了。
使徒行傳:
向猶太人傳說天國新近啟示的福音
一章 使徒們預備等候 Ⅰ
福音傳給本土的猶太人(二~十三) 二章 神蹟——見證——被接受 三、四章 神蹟——見證——遭拒絕 五章 神蹟——見證——遭拒絕 六、七章 神蹟——見證——遭拒絕 第一個轉捩點:司提反被殺害(七) (1)以色列國民在京都受到最後的審判 (2)猶太人正式公開拒絕天國 (3)福音向外擴展 (4)福音中心基地轉至安提阿 向外佈道:主要城市及人物 八章 撒瑪利亞——埃提阿伯太監 九章 大馬士革——掃羅改變為後來的保羅 十章 該撒利亞——外邦長官哥尼流 十一章 安提阿——外邦人被接納(38節) 十二章
耶路撒冷——受希律王的審判,第一部分完結。 |
Ⅱ
福音傳給分散各地的猶太人(十三~廿八) 十三、十四章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 十五36
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
十八23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 猶太人普遍的反應——拒絕 第二個轉捩點:保羅遭暴亂迫害(廿二) (1)猶太人對保羅的憎恨達到最高峰 (2)分散各地的猶太人一致拒絕 (3)逼使福音只能傳給一些代表性人物 (4)引至保羅在羅馬作最後的見證再向一些代表性人物作見證 二十三章保羅在公會前作見證 二十四章保羅在腓力斯面前作見證 二十五章保羅在非斯都面前作見證 二十六章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作見證 二十七章保羅被解去羅馬:作最後的見證 第三個轉捩點:轉向外邦人(廿八) 「所以你們當知道,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 他們也必聽受。」(廿八28) |
奇妙的計畫
根據我們前面的研究所得,我們可以再加肯定的指出,這本使徒行傳基本上是記載傳給以色列國民一個新啟示的「天國的福音」,和他們久已等待的彌賽亞耶穌。當然以色列人拒絕這個福音,是促使地上有形教會在歷史上出現的因素之一。但這一點仍不能使使徒行傳裏面的基本事實,就是它的中心思想是記載神給與以色列人一個新的福音;只要他們相信並接受耶穌為彌賽亞,這樣他的國度立刻就要降臨,而且這國度降臨的初步現象也實現了。
一直等到我們翻開保羅的書信來看之後,才發現早在猶太人拒絕耶穌基督,帶給他們天國的福音之時,神奇妙的計畫已經在暗中進行了。當這天國的福音,第二次再由使徒們傳給他們的時候,我們看見首先是本土的猶太人拒絕了,繼而是分散各地的猶太人也拒絕了。雖然如此,在羅馬帝國各地已經有不少外邦人相信,並且組成教會(雖然也有少許猶太人相信,但在整體來說,他們一直保持堅決拒絕的態度)。正當猶太人的不信越來越肯定之時,那些由信徒所組成的教會就漸漸的領會一個新的啟示:一如神預先知道發生在各各他山上可怕的事;一就是以色列人終於把他們的彌賽亞釘了十字架,而彌賽亞卻因此變成全世界人類的救贖主——同樣的,神也預先知道猶太人一再拒絕福音,這終於成為外邦人信主的機會。在神大能的作為安排之下,這些分散在羅馬帝國各地的外邦信徒,漸漸的顯露出來。尤其是有保羅書信的講解指明,我們看見這些被主的血所買贖的人,同時也是有聖靈重生的人,組成了屬靈的教會,成為神的兒子的新婦、身體,和聖殿。
保羅告訴我們,這教會的「奧秘」是首先啟示給他的(參看弗三3一11)。「歷代以來」一直是「隱藏在神裏」的,到如今才啟示出來。這很清楚表示新約的教會是舊約的預言所沒有提及的。所以,有人認為他在舊約的預言裏,例如約珥書第二章之類的經文,找到有關教會的啟示的話,這必然是錯誤的。當然舊約聖經可能藏有教會的預表,但直接的預言就沒有了。可是,現在來說,正當使徒行傳一直指證猶太人的不信之時,教會書信的亮光卻使我們看見羅馬帝國各處的信徒,就是奧秘的教會實現了,這教會好像一座從猶太人不信的廢墟中建立起來的聖殿!像那屬天的以撒所揀選的新婦!像那位「萬有之首」的身體!從今以後,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神的救恩普及萬民。雖然因為以色列人一而再的拒絕天國,使天國暫時不能降臨;但神的計畫並沒有因此而失敗,他救贖了教會。怪不得保羅在思想這個「奧秘」的時候,這樣驚歎說:「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羅十一33)
容我們再強調一下這個事實:只有在教會書信的亮光之下,我們才能明白這些由信徒組成的新團體,裏面更深的意義是什麼。像使徒行傳二章四十七節之類的經文,裏面「教會」一詞其實應該讀作「集會」才對。不然的話,我們會對「教會」這名詞有了誤解。真正的教會要到後來才形成的。只要我們緊記這本書的主旨是帶給以色列國民一個彌賽亞國度快要降臨的福音,我們便能避過許多誤解;而且,一些像「今天的時代為何沒有初期五旬節之時的神蹟奇事之類的難題,也必迎刃而解。
我們並非說教會是開始自那一次五旬節的這種說法是錯的。我們乃是說,要小心分析清楚,那些神蹟奇事是屬於天國降臨的初步現象;不然,我們會誤會那是古今教會應有的正常現象。倘若要明確的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說,五旬節的聖靈降臨,正是神給以色列人證明天國快要降臨的外觀現象,同時也是神藉聖靈的能力,把多國信徒個體組合成一個屬靈的教會的內在變化。什麼時候還與以色列有關連,那種超自然的現象就仍然存在,但後來漸漸的由教會取而代之的時候,這種現象就漸漸消失了。
接續福音書
為了使讀者對本書的價值觀有更深的認識,我們是該在這裏花點篇幅,論及一下它的接續性,正如許多人稱這書為接續福音書而寫的書。路加一開始就說:「提阿非羅阿!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他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我們看見他在福音書裏以主升天為結束,而在這書裏,他以主升天為開始;可見他的第二卷作品是接續第一卷的。
但是我們要指出,其中的意義不僅是這個。照希臘原文的字句編排來說,作者分明特別強調「開頭」那一個字。這一點含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使徒行傳不但繼續見證那位升了天看不見的基督;事實上,他的升天並不表示他不再與門徒同在。反而,這書短短的序言卻指出,他的離開正是要真真正正的與他們同在!他是整部使徒行傳的主角,雖然是肉眼看不見,但他的同在卻是比以前更實在,所以使徒行傳可以說是一本奇妙的續傳,記載這位元被釘、復活、升天的耶穌,繼續藉他的靈與他所揀選的見證人同在並同工的偉跡!
我們再說,在整個歷史過程裏,他是管理者又是推動者,這使我們學到了何等的功課!我們看見他賜下榮耀的聖靈(二33),是他使那瘸腿的行走(三16,四10);是他使教會得救的人數天天加增的(二47);是他被司提反看見「站在神的右邊」(七55)。是他親自在大馬色的路上出現把掃羅改變過來(九5);是他治好了患病的以尼雅(九34);是他在耶路撒冷的營樓上站在保羅的旁邊並安慰鼓勵他的主(廿三11)。事實上,整個故事都是他在推動。記得他從前以有形的身體與門徒同在,他是何等的受了限制,但現在他藉聖靈與門徒同在,就能盡情盡力的工作和傳講了。(請參看路十二50;約十六12、13)。
但願所有主內同工們真能深深的領悟這一點。因為我們不是單單為他工作的,事實上,他自己也在場,並且親自管理我們,與我們一同工作。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正是馬可福音十六章二十節的典形實例呢!
屬靈的鑰節
我們曾經說過,以使徒行傳的結構來說,鑰節是一章八節:「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並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使徒們作見證的地區次序,也是這書結構的根據:而且因信稱義之門,也是相仿的依次開給猶太人、羅馬人、希臘人……正如四福音的次序一樣。可是對於屬靈的事就不同了,這方面的鑰節該是一章二節——「藉著聖靈」。我們只須要看一看開頭的幾章,就可發現這鑰匙開出什麼屬靈的寶藏了:
第一章 「藉著聖靈」——能力(5、8節)
第二章 「籍著聖靈」——方言(3、4、6節)
第三、四章「籍著聖靈」——膽量(四8,19~31)
第五章 「藉著聖靈」——神蹟奇事(7、12、25、32節)
第六章 「藉著聖靈」——智慧(3、10節)
接續這條線一直追查下去,會有什麼結果呢?我相信會花許多的篇幅才能完成的,我們已經用上述的例子引出這條線,讀者大可以自己接續下去完成它。誰肯去研讀、思想,明白聖靈在使徒行傳裏所啟示的方法,誰就能在事奉神和見證基督的事上顯得有智慧。可能在這書裏研究聖靈所得的教訓,最悲慘的要算是後一段吧。在那裏,我們看見神救我們脫離了愚昧和頑固,而這愚昧和頑固正是害死了當時的猶太人,並且使他們遠離神的聖靈的。
屬靈的模範
我們今天的教會可以從使徒行傳裏初期的教會學到何等多的功課!他們是我們個人和整體的模範,值得我們經常來對照一下自己,從而看出我們自己有什麼要改良的地方。今天,有何等多的所謂教會,經巳與初期基督徒相交的榜樣遠離了!神對摩西說:「要謹慎作這些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的樣式」。在使徒行傳裏,聖靈向教會說出同樣的話,「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這方面的道理,若寫出來,相信可以寫成一本書,只是時間不許可我們這樣做。我們已經花了太多的時間在這方面了,但為了給讀者們足夠的例證,容我們再稍微的看一看五章十二至十七、十八、四十二節。請注意三方面分辨「教會」的特徵,
第一、有排斥的能力,第十三節說:「其餘的人,沒有一個敢貼近他們,百姓卻尊重他們」。這一群聖潔的人有一種叫人懼怕的力量,看第十一節。今天許多人以為,教會所需要之能力只是吸引的能力,這是錯誤的,地方教會同時也須要排斥有陰謀的奉承者。噢!今天教會中那些可憎的「閒雜會眾」,他們只知貪吃埃及的韭菜和蒜頭!但在初期教會的屬靈氣氛裏,基督徒過著聖潔的生活,治死一切偽善的行為。
第二、有吸引的能力,第十四節說:「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在這裏有兩種人被吸引的:(a)「信主的人」;(b)「病人」。信主的人為相愛相交的生活而來,有病的人為醫治而來,試問今天的教會用什麼吸引人來呢?為什麼今天許多心靈孤單的人,患病的人都不願意到教會去求助呢?
第三、有得勝的能力,第十七節這樣說:「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該教門的人,都起來滿心忌恨……」他們憎恨拿撒人耶穌的心已經到了沸騰的地步!不惜用監楚、拷打,和恐嚇禁止的手段來阻止使徒們傳福音,但是這章聖經結束之時怎麼說呢?
只要有聖靈真正的管理,無論那一個教會都會有上述的能力的。困難逼迫並不是沒有,但卻有足夠的能力勝過,使困難變凱旋,可能神會准許苦難臨到,但在他裏面有豐盛的恩典,終必使我們得勝。
逼迫困難也在神的計畫中
我們看見整部使徒行傳由頭至尾都充滿著困難和逼迫,這是神的計畫有了什麼矛盾嗎?不!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看這是必然的事。要知道,五旬節聖靈降臨的力量並非保證今後基督教可以免去撒但的任何報復攻擊的。即使到了使徒行傳的末了,路加敍述保羅由該撒利亞被解到羅馬去(廿七、廿八章),在那裏,逼迫和困難依然存在,並且還變本加厲。摩根博士(G.Campbell Morgan)說得好:「在這一方面,危險和困難似乎倍增,要合謀阻止或破壞神的計畫。但在另一方面,神的計畫卻仍然穩健地、肯定地,也似乎是慢慢地,推進著。神的能力與實現他的計畫的需要,往往是相等的,使這計畫進行得更顯奇妙。藉著那些困難和逼迫,這計畫才能發揮出最高的效力。」當撒但用盡了它最後和最厲害的手法之後,路加仍然能寫出這樣的一句話:「這樣我們來到了羅馬城」(廿八16意譯);神的計畫以不能抵擋的能力繼續推進。但願所有遭受試煉和困苦的聖徒都能領會這一個寶貴的真理!
使徒行傳裏面各處滿布著描寫入微生動的事例,這事例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行事榜樣。只可惜我們沒有時間一一加以討論,尤其是非常吸引人的那些,例如第二章所載「五旬節聖靈降臨」的那一天,和第十章所載,聖靈後來臨到哥尼流的一家。目前我們所只能做到的,就是把當時代的轉變過程作整體的描述。為此,我們不能不在此放下那些個別的事件,不然的話,我們就會遠離本研究課程的範圍了。
有關主再來的新亮光
但是,無論怎樣,還有一件事我們感到有責任要交代清楚才能離開這一課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真理與使徒行傳有關的,就是主耶穌的再來。只要我們緊記本書的主旨是帶給以色列人天國快將降臨的新消息,這一點,我們就有了新亮光了。
倘若我們按正意讀聖經的話,我們會發現,主耶穌的再來,並不是一件可以肯定在某年某月某日發生的事,反之,那是一件料想不到突然會發生的事。主耶穌說:「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意思是說,沒有人可能會事前知道的,因為主來與不來,要看以色列人對耶穌基督所給他們的天國福音有否反應而定。倘若「那日子那時辰」是人所能知道而又固定的,那麼天國降臨的應許(正如使徒行傳所指的)對猶太人來說,又怎可能是真的呢?我們知道,假若他們現在接受耶穌作為他們的彌賽亞救主君王的話,主會真的立刻從天而降,而且給他們帶來「復興的時候」,在地上建立他的寶座。這一點,使徒們早已清楚的說明了。請再看三章十七至二十一節。
「弟兄們,我曉得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但神曾藉眾先知的口,預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主也必差遣所預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降臨,天必留他,等到萬物價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
這麼清楚的話,誰會聽不明白呢?倘若真的以色列國民曾有過整體的悔改,又接受耶穌為他們的彌賽亞救主君王的話,主耶穌必定已經在榮耀中降臨,為眾人所見,絕不耽延,換言之,主的再臨是關係到以色列人是否接受使徒們所傳給他們的資訊。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當門徒們問主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個時候麼?」(一6),主就這樣回答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這樣,事前知道主再來的時候日期,就等於未將天國降臨的福音帶給以色列人之前,就已經知道他們何時接受這福音。雅各說得很好,他說:「神在創世以前,已經知道他所作一切的工」(直譯十五18);就是因為神有了預知,所以他就預先安排又預定一切。雖然神不把自己的計畫建基在人類不穩定的人性上,但從他開始工作,至達成他預定的目標,他都一直尊重人的自由意志。所以他所預先安排的,也不過是依照他所預先知道人會這樣那樣做而定的。萬事都可以照著自然的趨勢來發展,但神卻可以在萬事自然發展的同時,預先知道萬事怎樣發展而加以引導,使他所定的至終目標得以實現。因此,我們可以十分肯定的說,天國快將降臨的福音確曾傳給以色列人,正如使徒行傳所記載的;而基督的再來亦確是因為他們的不肯接受那福音而暫時未能實現。
這一個道理我們有教會書信支持。例如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告訴我們,基督的再來會在不久的將來突然實現的。但在保羅其他書信裏向,很明顯的重點並不在肯定的時間上;不錯主再來的盼望仍是清楚在望,但卻沒有給與我們一個即將實現的印象。這一點曾使不少讀者感到困惑,但是容我再提醒一次,只要我們緊記,使徒行傳的主要內容是帶給以色列人大國即將降臨的新消息,這樣,這一類的困惑就會消失了。
我再說,使徒行傳的時代,是一個過渡性的時代。一直以來,天國是等待著要降臨給以色列國民的,只要他們履行了悔改接受耶穌為彌賽亞君王的條件,主耶穌隨時立刻回來。這是真的,那應許也是真的;那位被釘後又升天的人子真的一直「站在神的右邊,隨時準備降臨在他的國裏。以色列人會相信,悔改,接受嗎?這一點正是過渡時代之所以稱為過渡的因素。請注意,教會書信就是在使徒行傳那個過渡時期寫成的。那時以色列人的悔改仍然會有可能實現,所以書信就指出主耶穌隨時會立刻回來,在教會書信之中,最早寫成的是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約主後五十三年),跟著是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羅馬書是在稍後四至五年之內寫成的。這時候猶太人的反對態度越來越硬化,而羅馬帝國各地信主的人,對主再來的期望還是保持隨時會實現的水準(所以就有如下的經文出現;羅十三11、12;林前七26、29;十五52、58;十六22;林後四14)。當我們讀到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提摩太前後書和提多書的時候,情形就不同了。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很明顯的轉變:主再來的盼望仍然存在,仍然一樣被重視,但隨時立刻回來的重點就減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非常惹人注目使人驚奇的新觀念——就是「教會」要成為獨生子的身體、新婦,和聖殿。請注意,這幾本書信都是在主後六十四年之後才寫成的,即是說,是在使徒行傳二十八章二十八節那最後的宣告之後寫成的。
我們並不是說在這兩組書信之間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兩組書信卻記有主再來的盼望;但情形就跟著使徒行傳後來的發展趨勢有了變化。同樣的,我們看見兩組的經文都記載教會;但隨著神奇妙的「奧秘」越來越明顯的啟示出來,教會的真理也越來越深入。我們不是說兩組書信各有全然不同的記載,但各有不同的重點這是很清楚的;而這種現象的解釋,就只有在真正明白使徒行傳一而再的向以色列人傳講大國即將降臨的福音之時才能找到。
另外一點值得簡略一提的,就是帖撒羅尼迦前後書雖然給與我們一個主耶穌不久再來的印象,但是書中絕沒有一處注明是那麼急速的。聖靈以超過人為的智慧能力,引導作者寫作聖經的時候,能保持每一點都平衡,以致我們讀聖經的時候,感受到經文強調主耶穌快將再來,又鼓勵我們持守這期望,而一點沒有牽涉到那「時候日期」的確定。在這關係裏面,我們一定要分辨清楚保羅所思想的和保羅所教訓的兩者的分別。可能保羅自己思想到主耶穌真的立刻就再來;但他從沒有這樣的寫出來。我們並不以為使徒們所想的一切都有聖靈的啟示,都是無誤的;我們只承認他們所教訓的一切是出於聖靈無誤的啟示。
這樣,我們看見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兩封主再來的信,一方面勉勵信徒要儆醒等候主隨時再來,另一方面又十分小心的避開說明主再來的肯定時間。這種說法是否似乎對當時的基督徒有點不公平呢?事實上剛剛相反,倘若我們從人的觀點來看,主耶穌確實有可能在當時回來,正如我們在前文所看見的。這事是隨時可以發生的。倘若我們從神的觀點來看(我們現今有了一部完整的聖經,才可以看到這觀點,當時的人因為聖經未曾寫完,就不可能看到了),除了這樣隨時可以實現的應許之外,就再沒有一個更好的福音可以傳給他們了。不錯猶太人一而再的拒絕,神早就知道了,但神有更大的目的,要藉著教會和主基督至終的降臨才能達成。為此,神要把這個盼望擺在當時的信徒和以後跟著他們相信的人面前,好讓他們得著智慧和鼓勵去傳福音,使神所預定要揀選的人可以加入教會,完成神藉教會去完成的任務。
不但這樣,我們越多思想,就會越明白神啟示的智慧;看清楚他怎樣使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一方面能鼓勵信徒等候主隨時回來,另一方面又能避開不提主再來的肯定日期,而其中卻沒有出現不平衡的現象。當時帖撒羅尼迦教會有一些信徒死了,其他的信徒甚是憂傷,似乎失去一切盼望似的。在這種情形之下,神以為不能不啟示使徒寫下這些書信,好讓他們得著安慰,知道主耶穌隨時會再來,死人就要復活。而且,即使我們這末後世代的基督徒,也與他們一樣,需要神這樣的啟示和安慰。
現在讓我們把上文所論的作一個總結。我們看到,在使徒行傳裏的過渡時期,主耶穌會就以色列人對天國福音的反應而隨時立即再來的。可是,現今來說,主的再來仍然要就他們對福音的反應嗎?不過自從使徒行傳二十八章二十八節那最後的宣告之後,這個關係就完結了。那宣告說:
「所以你們當知道,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是的,這種關係永遠成為過去了。在現今的時代來說,主的再來,要就歷史進一步的發展才能實現。羅馬書十一章二十五節告訴我們: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
「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請問,外邦人的數目怎可以添滿呢?這豈不是要我們自己努力嗎?在同一段經文裏,保羅說:「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十14)
還有新約另一處經文我們不能不注意的,彼得後書三章十一、十二節說:
「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
請特別注意「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這幾個字,在希臘原文「切切」這字原是hasten,意即「使加速」。所以彼得所講的這句話,應該是:「盼望能使神的日子加速來到。」
這使我們何等的吃驚!我們常怪責古時的以色列人「對眾先知所講的信得太遲鈍」,又指證他們對使徒們所傳的天國福音沒有反應;但是當我們思想一下自己的時候,我們豈不是一樣該受責罰嗎?我們對主自己和使徒們所講的信何等的遲鈍!我們對傳福音的責任是何等的輕忽!
剛才我們看過彼得後書三章八節,請再看彼得跟著在第十四節所講的話:「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真的,我們確實應當:「殷勤」!
看看你能否回答這些問題
(1)你能否舉出四個因素,以證明路加就是使徒行傳的作者?
(2)你以為「使徒行傳」這書題適合這書嗎?倘若適合,請說明之。
(3)本書的鑰節和主題是什麼?可以分為那兩部分?這兩部分的六個平衡點是什麼?
(4)彼得(在前半部)與保羅(在後半部)兩者在那幾方面平行相對?
(5)當使徒們問主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個時候麼?」這是否表示他們不屬靈,或誤解天國的原意是什麼?請解釋這一點。
(6)無論這本書可能有什麼其他的目標,但是它最基本的目標卻是什麼?
(7)這本書裏面有那三個轉捩點成為這書的最大特徵?
(8)在逼害司提反的事件中,有那四個意義重大的特徵?
(9)保羅在第二次旅行佈道之時,到過那幾個地方傳道?
(10)整個使徒行傳的時期可以說是一個「過渡時期」,這是什麼意思?
(11)在教會書信的亮光之下,使徒行傳這本書顯明了神對一切事物的奇妙安排,這是指著什麼說的?
(12)你能列舉理由以說明使徒行傳那看來似乎有點突然的結束是出於神的旨意嗎?
── 巴斯德《聖經研究──歸納性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