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約翰福音第三章

 

尼哥底母的故事

請注意它開頭的話,現在「有一個法利賽人。」「現在」這詞我們同樣可以很準確地繙作「但是」。當我在求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但是」是一個反意聯接詞。意思說它代表一個不同的觀念,一個對比。那麼現在「有一個法利賽人」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約翰現在是要把尼哥底母的故事與緊接在前面的事情連貫在一起。耶穌不能把自己交託給某些人,但是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尼哥底母──總括整個故事而言──祂把自己交託給他,這個人祂能信任,祂相信這人。

所以這裏有一個人是祂能交託祂自己的。一般的註解都習慣於貶低尼哥底母,說他是一個懦夫。因為大家想到他和亞利馬太的約瑟,都認為他們是所謂的祕密門徒;但是當那一大群叫囂的群眾跑開以後,埋葬主身體的就是他們兩人。有時候在安靜中比在吵鬧中作事需要更大的勇氣。

底下就是耶穌和尼哥底母之間交談的獨特故事。尼哥底母來的時候是在夜間,因為也決心要耶穌專心和他談話,他有一些極重要的事和這位教師討論。他從未這樣的見過耶穌。但他相信耶穌是神正式差遣來的。他所看到的兆頭使他對此深信不疑。他已經得著一個絕對正確的結論,就是凡行這些兆頭之人必定是從神來的。

這個談話分三段進行:

1.第2,3節:在此我們看到尼哥底母和耶穌,是「面對面」的。
2.第4-8節:在此我們看到尼哥底母和耶穌是「思想對思想」的。
3.第9-21節:在此我們看見尼哥底母和耶穌是「心對心」的。

面對面

「尼哥底母是猶太人的官,」是一個法利賽人。他稱呼耶穌是「拉比」。這是一個尊稱,但不是最高的稱呼。拉比是中等的稱呼,但仍是個尊稱。「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裏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兆頭,若沒有神同在,無人能行。」他說的完全對。他並沒有問甚麼事情。他只是作了一個敘述而已,然後安靜的站立等候。但是無疑的,這個敘述裏含著一個意思。它是甚麼呢?就是他要得著從神來的話。他是一個官。後來耶穌對他說,「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我相信在那個時候,尼哥底母是耶路撒冷最有名的教師(從更高更好的意思來看)。他知道摩西五經,他熟悉先知書,也熟悉詩篇(或聖卷)。他也知道在先鋒約翰說話之前未曾有過可靠的聲音;現在這位教師,有兆頭的印證,顯明祂是從神來的。因此他來了,等候要聽神最新的話語。

於是有一句啟示性的話,把這個了不起人物,這個好人,勇敢的人,一生中一切屬人的想法、宗教、哲學和神學,通通打碎了。「人若不是從上頭生(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人類的理智完全不管用。必須有一個新生,有一個新的生命原則,纔能看見神的國,否則更談不上說進神的國了。

這就是他們面對面的情形,一個尋求神的人站在一位神聖教師面前,要得著最終的話。這位最終又是權威的教師說,你所需要的,不是得學位,乃是遠遠的退後到嬰孩之前,你需要重生。心理學不能叫你悔改,重生纔能影響心理。「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

思想對思想

請再注意第二段。尼哥底母說,這怎麼可能呢?他並不是反對耶穌。我相信,他突然間看見,若這件事是可能的話,那是多奇妙的一件事,若是一個人能一切重新開始,那是一件榮耀的事,但那怎麼可能呢?於是他引用物質的事情來說明,而且這種說明是很有力的。尼哥底母的意思是:重生麼?我就在這裏,我現時的樣子就是我一小時之前,昨天以及過去年日累積的結果。我的個性是許多過程加起來而成的。難道我這個人的身體可以回轉變成在我母親腹中的胎兒麼?若是這件事是不可能的,那麼重新塑造我的個性,心靈和身體這些更艱難的事情,怎麼可能成就呢?

底下耶穌就很優雅的解釋了他的疑問。請聽祂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請注意其連續性。你曾參加過一個人的服事,他用水給你們施浸,並告訴你們有一位是用聖靈給你們施浸的。你們若不是從水浸所代表的意義(悔改),以及聖靈浸所成就的(重生)而生,就不能進神的國。

於是耶穌改正了尼哥底母所作的說明,祂說,「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意思是說,尼哥底母,你的說明不管用。它只適用於肉身的境界,而在肉身中也是行不通的,你不能再進母腹中被生出來。那只不過是肉身。不要把肉身和靈混為一談。一個人的靈可以完全更新,他可以重生。從聖靈生的就是靈。耶穌事實上就是說,不要把這兩件事混在一起。

底下祂舉了一個比方:你不能瞭解風吹的情形,但你若順服了它的律,就從它得著力量;聖靈也是如此。尼哥底母,不要再用理智掙扎了。只要你順服風的律,風就順服你;只要你順服聖靈的律,你就要認識新生。

心對心

接著尼哥底母提出了最後的問題。我確信這問題有全然不同的意義。尼哥底母說,「怎能有這事呢?」他頭一個問題的意思是:確有其事;第二個問題的意思是:其過程如何?

於是耶穌就溫柔而又幽默的說,「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麼?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但是祂還是繼續往下說,把天上的事情告訴他。

祂對於尼哥底母最後一個「如何」的答案可以分為三部分。「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衪的,都得永生。」這就是「如何」了。

我們再進一步的看,「神愛世人,甚至將衪的獨生子賜給他們。」這也是「如何」

更進一步的看,「神差衪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衪得救。」祂已將光差來。這也是「如何」

尼哥底母問「如何?」耶穌說,乃是藉著因我的死而產生的生命,是藉著經由神的恩賜而發自祂心中的愛,也是藉著經由我在世上的使命所帶來的光。這就是「如何」的答案。因為神如此的愛,祂就賜給,而生命來自那恩賜;如今光正照耀著。

約翰福音3:22-36

這一本福音書是有系統的選擇一些兆頭,以證明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而按本書的系統,以及我們主的服事工作的過程看,本段經文是一個插曲。

在行完聖殿中的兆頭,以及此後緊跟著的事情,包括夜晚與尼哥底母的談道之後,耶穌就離開耶路撒冷城,到了猶太鄉村,在那裏和門徒「居住施浸」,可能有相當一段時間。

有一件令人注意的事,乃是在那段時間中,祂和約翰十分合作,而不是很明顯的作祂自己的工作。這位福音書作者很細心的記載這事實,當耶穌在猶太鄉村與祂的門徒居住並施浸時,約翰就在不遠的另一個地方作同樣的事情。很明顯的,他在下監之前,一直繼續這工作,當作者說,「那時約翰還沒有下在監裏」時,他實際上就是指這件事。這樣的話在時間上和馬太福音4章以及馬可福音1章的話是一致的。這些地方都是說到在約翰下監之後,耶穌纔開始祂更確定的公開傳道。

值得注意的乃是這一段話啟示出,約翰和耶穌同時進行他們的工作。作為曠野呼聲的先鋒約翰,曾用這樣奇妙的話「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來公開的指認彌賽亞。而且,就在指認祂的第二天,當他和門徒看見我們的主行路經過他們時,就再一次向門徒指出祂來;於是有兩個門徒很自然而又美麗地離開了約翰,並跟從了耶穌。他曾指認了彌賽亞。好像是說,他的工作已經完成了,但是我們看見他還是繼續作他預備性的工作。過不久他的門徒前來問他一個問題,顯示出耶穌仍然在作那工作,他們說,「拉比,從前同你在約但河外,你所見證的那位,現在施浸,眾人都往衪那裏去了。」

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情形是多容易在一些人的心中產生疑問,特別是那些有知識的人。他們曾經在約翰工作的過程中,一直聽從他,並且投身作他的門徒;後來當他回答那些被差來的人時,說他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他不是摩西所預言的那位先知;他只是個聲音。那天之後他曾指出那一位他從前所宣告的。而且他繼續工作,明顯的是作同一工作:仍然和往日一樣的傳講,仍然接待那些凡覺得需要悔改而承認他們罪的人,仍然施行浸禮。此時耶穌已進入鄉村,所作的事和他完全一樣。

底下約翰告訴我們「因此約翰的門徒和……辯論潔淨的禮」。「因此」(中文聖經無)這兩個字是有意義的,是在說明我們剛纔所說問題的所在。他們所討論的題目是「潔淨」的問題,是約翰的門徒和一個猶太人彼此在辯論。那是一件偶發性的事。我們必須瞭解在那時候所用的這字的意思。它乃指整個道德與禮儀上之潔淨的問題。它準確地描述出約翰工作的範圍,以及我們的主現在所正在進行的工作。約翰的工作不是關於政治或經濟的事情,或許有間接的關係。那是一個道德方面的工作。我們主的工作亦然。當時所討論潔淨的問題,乃是如何洗除道德的玷污,以及在甚麼地方舉行潔淨的禮。

我想我們該再向前看。我認為這種討論是由於比較約翰與耶穌二人的工作而產生的。我不是說他們比較約翰與耶穌二人教訓的主旨有何不同,而是看二人誰比較成功。當約翰的門徒來到他那裏,他們就如此告訴他,「拉比,從前同你在約但河外,你所見證的那位,現在施浸,眾人都往衪那裏去了。」這句話本身沒有甚麼意思,除非這樣的話,含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們不喜歡這新的教師。從前同約翰在約但河外,是約翰所見證的這一位,很顯然的比他們的主人更有成就,「(看哪,衪也)施浸,眾人都往衪那裏去了。」

這一切都不過是序曲而已,導致底下約翰對這些人的回答。第27-30節就是這回答的內容。從31節到這一章末了的話,是先鋒約翰繼續說話呢?或是他的話只停於第30節的「衪必興旺,我必衰微」,然後是福音書作者加上他個人的解釋呢?對於這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我個人十分相信,第31節到末了是作者約翰個人的解釋。前面這一段的內容乃是施浸約翰的見證,是他對於他門徒因為和一個猶太人辯論的結果提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福音書作者約翰既然記載了先鋒約翰的見證,底下就說出他對整個局面的看法。

因此這一段插曲的內容乃是見證。先是從先鋒約翰所說的話裏,我們看見他為耶穌作的見證,可以稱它為偉大的「退場之歌」。整個舊約時代達到最終點,那時代的最後一位使者,是神所呼召的,是神所配備的,完成了他的工作。因此這是舊約時代最末了的話。緊跟著的,是這位新約的作者,他是耶穌的使徒,是福音的使者,說出他的見證。因此,在這一段的末了,有一段「進行之歌」。作先鋒的約翰,發出「退場之歌」而結束了舊約時代。作使徒的約翰唱出「進行之歌」,說出從此開始每一件事的「等次」,說出新的正在取代舊的,使舊的得以隱退。其不同之處正說出此兩時代的連續性,先鋒約翰的退場之歌,傳福音的約翰啟示性的進行之歌,二者都是在成為肉身的道面前唱的。

我們先來看先鋒的退場之歌。他先說出一個大原則「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要明白這句話,需要先知道其背景。來見約翰的人知道他是怎樣的一位,他們相信他的工作。他們曾受這工作的影響。他們曾作過他的門徒。他們也知道耶穌,他們看出祂所作的正是約翰所作的,祂宣講同樣的信息,藉著祂的門徒施行同樣的禮儀。他們也知道人們都湧向祂而去。因此他們帶著一點嫉妒的感覺來到約翰這裏。但他卻先聲明一個原則,以消除任何他和耶穌之間敵對觀念的可能性。「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這原則對作先鋒的約翰以及作彌賽亞的耶穌同樣的適用。這是這些約翰的門徒所必須看見的原則,也是每個時代的人所該看見的。

其教訓極為簡單,它要求人承認天上至終、最高的權威。若非有天上來的權柄,不管人被呼召要來從事於、或有能力作像約翰初期的這種工作,他還是不能得著甚麼。或者是被呼召要來從事於或能夠作彌賽亞所要成就神永遠的目的,他還是不能得著甚麼。天上至終的權威是最基本的原則。其重要性和應用是始終不變的。在天上的權威底下,永遠掃除了敵對的可能性,以及某種工作比另一種工作更重要的感覺,即使按照人統計學上的判斷有多高的評價也一樣。當約翰這樣說到他自己的工作以及彌賽亞的工作時,這原則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在此沒有任何競爭或敵對之思想。在天上的權威之下,無論是從事於曠野的呼聲或道成肉身,都是至珍貴的。人接受的是甚麼,他對所接受的就負有責任。在這些受權的人之間,不可能有任何敵對的事情。約翰奠定了原則之後,他就加以應用。

他首先應用在自己身上,「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衪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他這些話就說出他的工作是從天上授與權柄的。他從天上得著呼召與恩賜。他並沒有用甚麼字眼來貶低他工作的光彩,他尊重他的職責。他聲明他是受差遣的,他不是基督,而是在祂前面的先鋒,是一個聲音。

然後他把這原則應用在彌賽亞身上,「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

約翰說話的對象是猶太人,他們是熟悉自己經典的人;他心中想到耶穌是彌賽亞時,又回溯到在他們經典中一段有名的講論中的比方。他曾經以不同的方式描述這位彌賽亞,這些不同的語氣都是啟示祂榮耀所必須的。他曾說到祂是帶著簸箕而來,帶著火而來,帶著斧子而來的一位。也說到祂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現在他說祂是「新郎」。這是從舊約中引用此喻性的說法。在何西阿書中,當神說到祂百姓時,說,「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何2:19)。在以西結書中有同樣的話,在瑪拉基書中也有。新郎與新婦的此喻,總是說出耶和華和祂百姓之間的關係。我們也相信,歌中之歌(雅歌)這本書雖然是一本東方的愛情之歌,仍然含有隱密的意願與提示,其中存在著同樣的思想。因此約翰就捉住了這個存在舊約的詩與預言中的思想,把這此喻應用在耶穌身上,說祂是「新郎」

在這一方面,他說到他和祂的關係,並說出這關係對他所具有的意義。他說到他自己是「新郎的朋友」。在東方這是很重要的職位。新郎的朋友乃是在婚禮中把新婦交給新郎的人;在此之前,新郎都不出聲。新郎的朋友把新婦交給新郎時,也就可以聽見新郎接受她時所發出的聲音。當約翰看出耶和華與祂百姓間的關係時,就說,「我是『新郎的朋友』,我的工作就是把新婦引到祂面前。現在我聽見了祂的聲音,這就是我的喜樂,因此『我的喜樂滿足了』。」

下面跟著的就是最後偉大的一句話。我從來沒有一次讀約翰最後這句話,而不感覺到其莊嚴肅穆的。從人類的口中從沒有人說出比這更偉大的話。「衪必興旺,我必衰微!」這句話表達這人是完全的滿足,他知道他的權柄是天上給的,也已完成了他偉大的使命。他已聽見了新郎迎接他所介紹之新婦的聲音,新婦就是他所引導歸向耶穌的頭一批門徒們。然後當他感覺到天上的權柄以及他一切的使命都已完成時,就發出那安靜、安息、並得勝的滿足,說,「衪必興旺,我必衰微!」在此不含有對他自己人格或工作任何不當的貶損,卻是像一顆星,滿足於它的光彩消失在日頭升起之榮耀光輝中。「衪必興旺,我必衰微!」這就是那首「退場之歌」。

下面就是作者的評語,是一首「進行之歌」。開頭他說,「從天上來的,是在萬有之上。從地上來的是屬乎地,他所說的,也是屬乎地;從天上來的,是在萬有之上。」傳福音的約翰乃是在說明,「聲音」和這「道」之間的不同,新郎的朋友與新郎之間的區別。他指出在約翰與耶穌,就是基督,這位神的兒子,他們之間有無限的差距。他說祂是那位「從天上來的」;這個「來」字不是用過去式,乃是用永遠的現在式,意思說,他永遠是從上面來。耶穌是「從天上來的」。而約翰呢?他是「屬乎地,他所說的也是屬乎地」。同樣的,這句話並非對約翰不尊敬。它所說的,是指出約翰工作的限制。他是屬乎地的,而耶穌是那一位「從天上來的」;並且因為衪「是從天上來的」,所以祂「是在萬有之上」。請注意這個對比。約翰在他的出生和身分上都是屬乎地的;而耶穌在祂的出生和身分上是從上面來的,其對比是極為鮮明的。約翰是屬乎地,雖然神所授權的,所說的還是屬乎地,他所說的僅此而已。但這一位永遠是從天上來的,祂的出生和身分只能以這種眼光來說明,因此祂永遠是「在萬有之上」

作者對這二位人物就說到此為止。接著他往下說到從天上來的這一位的使命,而他用的話語是那麼簡單,若是我們不多加注意,我們就看不出其超越之處。「衪將所見所聞的見證出來。」在這句話中含有雙重的意思。祂所看見的是永遠的事實,而祂就是出自這些事實,這些事是祂所熟悉的,因為祂和它們之間有永遠的關係。「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祂所看見的就是這些關係。

「衪……所聞的」是甚麼意思呢?頭一句話「衪……所見的」當然是指永遠的事實。「衪……所聞的」是指祂的使命,祂所受託要傳的福音。那永遠的真理祂看到了;神的計劃祂聽見了。這些就是約翰所說,祂來所要作的見證。

我們現在再回到前面的引言,把一些重大的主題聯貫起來: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道成了肉身,支搭帳幕(住)在我們中間。(我們也見過衪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衪表明出來。」

這些事情從來沒有人看見過,但這位「道」看見過,而現在這位「父懷裏的獨生子,將衪表明出來」。祂見證永遠的事情,是祂所看見過的事情。不止這樣,祂還見證神的計劃與目的,祂也是因為順著神的計劃,纔來到這世界的。祂所看見的事,是永遠的事實;祂所聽見的事,就是福音。

底下就是一般人所認為希奇而奇怪的括弧,「只是沒有人領受衪的見證。」當然這是一句極崇高的話,並不是要人按字面接受。很明顯的就是如此,因為底下他說的就是這件事,「那領受衪見證的,就印上印,證明神是真的。」多年以後當他寫信給那些不再受惡者控制的人時,說,「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我們從馬太所記載耶穌的話裏,找到一個類似的括弧:「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這句括弧的話表示當時的艱難。

他繼續說,「那領受衪見證的,就印上印,證明神是真的。」那位從上面來的,見過永遠的事實,聽過神的計劃,祂就是為這些事作見證;凡領受那見證的人,就印證一個事實說,神是真的;也印證說,「舊約時代的一切在約翰偉大的話裏達到最高點」是真的。這一個人看見在耶穌裏面,神每一個信息和每一個約,都是「是」的,都是「阿們」的。

他繼續往下說,「神所差來的,就說神的話,因為神賜聖靈給衪是沒有限量的。」這是甚麼意思呢?是說神無限量的把聖靈賜給祂所差的人麼?或者說,神所差遣的這一位,無限量的把聖靈賜給祂所前往的那些人?或許對這一問題沒有人能武斷說那一種答案是對的。我個人相信,兩種說法都包括在裏面。基本的意思乃是:神的兒子來到了,祂受神差遣,神賜聖靈給祂是沒有限量的,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居住在祂裏面。我想祂為我們所作的也完全一樣;祂既從父受了聖靈的恩賜,就賜下無限量而且豐滿的聖靈。

接著約翰就說了一句話,說出「子」權柄的秘密。「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衪手裏。」現在請再回頭聽聽那先鋒約翰的話,「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他受了差遣;他接受了他的使命,也成就了這使命。他已經完成了他的任務,因此說,「我必衰微。」現在這位傳福音的約翰說到施浸的約翰所指出的那位,「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衪手裏。」這句話說出這位子何以具有最終的權柄。

底下的話點出人應有的責任,他的話是那麼清楚,無需任何解釋,「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這就是見證的插曲,是新舊兩約的交接。在此沒有衝突,是彼此銜接的。用希伯來書的話說,「衪是除去在先的,為要立定在後的」(見來10:9)。舊約最終最合宜的話乃是,「衪必興旺,我必衰微!」而新約最恰當的宣告乃是,「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衪手裏。」──《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