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八講 話語和神的國
馬可福音第一部第八講
經文/馬可福音4:1-34
話語和神的國
要節/馬可福音4:20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我們在上星期學到了“耶穌真正的家庭觀”。耶穌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侍奉著羊,忠於神。但是耶穌的親屬怕耶穌得了癲狂症,而宗教領袖則污蔑耶穌,說他是被鬼王附著。這時候耶穌教訓了真正的家庭觀,從而開始了所有人類在神裡面成為一家的偉大的工。
耶穌繼續把福音書中比喻之中的比喻—“話語和神的國”教訓給眾人,然後耶穌對十二門徒特別地賜下了話語和神國的奧秘,而且耶穌給門徒教訓了結實的奧秘。結實的生活是我們人生的使命,也是幸福的源泉(創1:28),對擔負福音工作的使徒來說結實是勝利的奧秘(約15:8)。祈禱通過今天的話語,我們作為這世代的耶穌門徒,學到結實的奧秘,勝利整個人生。
I.撒種的比喻(1-20)
耶穌的福音工作通過試探得到鍛煉擴展了。由於跟隨耶穌的人太多,所以耶穌只能在寬敞的海邊教訓話語。耶穌上船坐下,船在海裡,眾人都站在海邊聽話語(1)。這時候耶穌以各種比喻教訓了神國的奧秘(2,11)。耶穌教訓的主題從頭到尾都是“神的國”(1:15,徒1:3),因為神的國是我們人生的終點,也是永遠而完全的國。神的國是我們人類所追求的理想國家。耶穌把這樣的神的國以各種比喻教訓(2)。“比喻(parable)”是由“旁邊”(para)和“扔”(bole)組合起來的詞(putting on the side),就是把別的東西放在旁邊加以比較,從而能客觀地瞭解事物的教訓方法之一,可以說比喻是耶穌最為偉大的教訓方法。在本經文中著者在耶穌眾多的比喻中介紹了最有代表性的撒種者的比喻。那麼它的內容是什麼呢?這比喻有何深刻的意義呢?
第一,撒種的比喻(3-9)
耶穌給眾人教訓比喻的時候,怎樣引起他們的注意呢?請看2,9,23節:耶穌在教訓之前反復說“你們聽啊(Listen!)”和“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神的話語不是靠肉身的聽覺或者智力(IQ)所能理解的,是心裡的耳朵也就是屬靈上的智慧(SQ)纔可以理解的屬靈奧秘。我們即使頭腦再好再靈敏,卻不以敬畏神話語的心聽話語,就不能理解它,所以耶穌讓眾人傾聽話語從而引起他們的注意。
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談到了四種地。第一是路旁的地(the path),第二是石頭地(rocky places),第三是荊棘地(among thorns),第四是好土(good soil)。那麼撒在路旁的種子怎樣了呢?請看3,4節:“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在這裡的“路旁(the path)”是人們走路踏過的硬地。在這裡撒的種子不能深入到地裡去,所以撒種的人費力所撒的種子終有一天被飛鳥來吃盡了,就象種子還沒發芽就被偷走了。對撒種的人來說這真是傷心而可惜的事情。那麼撒在石頭地上的種子如何呢?請看5,6節:“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耶穌所生活的巴勒斯坦有很多石頭地,地面上蓋著土,但裡頭卻是石頭,所以落在這裡的種子發苗很快,卻因為沒有根,被太陽一曬就枯乾了。太陽光是植物生長的三要素之一,但植物若沒有根的話,再好的條件也沒有什麼用處。那麼荊棘地又如何呢?請看七節:“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不結實。”荊棘地在荊棘長起來之前比好土還好,那裡有充分的陽光,地上由於樹葉腐爛而有很多的肥料,在這樣的地裡所撒的種子一開始長得很好,但當荊棘一長起來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荊棘是先把根深紮在地下,所以長得很快,在種子結實之前荊棘就先長了起來,從此新苗就生長在陰暗之下,最後窒息,什麼果子都結不出來。
那麼落在好地上的種子如何呢?請看八節:“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好地沒有前邊所說的三個缺點。這樣的地有充足的陽光、水分和營養,所以落在這地上的種子就長得很好,結出果子來,一粒果子又結出三十倍、六十倍和一百倍的果子。這樣的地對撒種的人來說是喜悅和希望之地。撒種的人把這樣的地稱為“????”而向人誇耀。種子撒在其它的地上都沒有結出果子來,只有撒在好地上的種子結出了比撒種之人的期待更多的果子,這個比喻是不變的自然法則,是歷史事實。耶穌說完了比喻之後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耶穌的話語是神國的奧秘,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聽到的,這是悔改自私的想法、傲慢和貪婪,追求真理的人才可以得到的。那麼耶穌把話語的比喻賜給了什麼人呢?
第二,解釋比喻(10-20):
請看10,11節:在海邊有很多人聽到了話語,但是大部分人不懂話語的意思而走了,只剩下了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當無人的時候,他們問了比喻的意思。對他們耶穌教訓了神國的奧秘,而對外人耶穌只是用比喻講。在這裡的外人(outsider)意味著耶穌的工的旁觀者。他們是若對自己有利益就跟隨耶穌、否則就離去的自私之人。耶穌對這樣的人賜下警告說:“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12)這句是以以賽亞書6:9,10節為背景的話語,是對剛硬的猶太人賜下的警告。耶穌希望他們也悔改而得到罪的赦免,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聽到話語之後醒悟過來是多麼地重要。神的話語並不只是常識或者用來提高休養的東西,而是永遠給我們的赦罪,即救援和永生,所以我們要象耶穌的門徒那樣深入研究話語並醒悟。那麼這比喻的意思是什麼呢?
請看13,14節:在這裡的“種子”是神的話語;“撒種的人”意味著耶穌或者傳播話語的傳道者;各種“地”意味著我們的心。那麼撒在路旁的種子意味著什麼呢?
請看15節:“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在這裡的“路旁”意味著剛硬的心(hardness of heart)。雖然他們聽了道,卻由於心驕傲而剛硬,所以不接受話語。這樣的人常識性地知道很多的聖經內容,但是他們卻從自己教派的神學理論或者時代思想和科學角度來批判聖驚。撒在路旁的種子的代表就是法利賽人(3:5)。但是有時候耶穌的門徒也會有剛硬的心(16:14),所以我們都要天天悔改,如果沒有象嬰孩那樣的謙遜,就有可能成為路旁的種子。要是不接受話語,誰都會陷入在撒但的試探之中。撒但總是讓那些聽了道的人懷疑道,奪走道。撒但讓人陷入在不順從的罪中,所以擁有路旁那樣的心的人,不能結出話語的果子來。那麼石頭地又是如何呢?
請看16,17節:“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就是受到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石頭地上的,立刻歡喜領受了道。這樣的人大概心裡單純,感覺比較敏銳,容易受到朋友和周圍氣氛的影響,所以也感情性地馬上接受話語,但是一碰到患難和逼迫時就立刻跌倒。事實上對信仰生活來說患難或者逼迫是象陽光那樣自然的,只有克服這些,我們的信仰才會更加堅實地成長,但是象內心石頭地那樣的人,想得不深,沒有歷史感,所以信仰的根不那麼深,並且膽怯、意志軟弱。他們的信仰生活總是衝動性地走來走去,過著雙重生活。在有信者的地方就成為信者,而在不信者那裡就作為不信者過著圓滑的生活。這樣的人有很多朋友,也有名氣,處世術也不錯,從某種方面來說也付出了辛勞,但這樣的人碰到對自己有損害的事情時就會拋棄友情和信仰,特別是若因信來到了患難和逼迫時,就會否認耶穌,連神也放棄,所以這樣的人雖然有很多的朋友,卻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他們生活在很多的信者和不信者當中,卻總是那麼孤單。他們之所以更加悲慘,是因為他們沒有果子。人辛苦了一生卻沒有果子的話,是最悲慘的事情。這樣的人若要成功,就需要象使徒行傳17章裡庇哩亞人那樣的思考和研究話語的訓練。第一需要的是明確的悔改和決心,第二是絕對順從於話語,深深地紮下信仰的根,這樣的話即使來到了再大的患難和逼迫也能夠克服它、戰勝它,結出果子來。那麼我們看看荊棘地又是如何呢?
請看18,19節:荊棘地是發芽條件非常良好的地,那裡有充分的濕度和營養,一開始也有陽光。但若荊棘成長的話,就會擠住芽,讓它生長在陰影之下,最後窒息而死。如果說石頭地上的種子是由於外部的患難而死的人,那麼荊棘地的種子就是因內部的誘惑和試探而倒下的人。話語上說撒在荊棘地裡的種子的問題是“世上的思慮”,“錢財和迷惑”和“別樣的私欲”。“世上的思慮”是指我們生活當中最為基本的衣食住行或者婚姻問題,比如說象這樣下去能夠生存嗎?能買一套房子嗎?能跟自己鐘意的人結婚嗎等等問題。第二個“錢財的迷惑”是解決了基本生活的思慮後所發生的,就是想攢更多金錢的迷惑。人的欲望沒有止境。人若因著信心生活時,處境自然就會好起來,這時候就會到來錢財的迷惑。第三個“別樣的私欲”是名譽欲、情欲、知識欲、權力欲等等。如果被纏住在這樣的欲望中,再強的信仰也會枯乾,就象醉酒的人那樣會陷入在空虛混沌和黑暗中。這樣的人最後會忘掉耶穌的恩典,過形式性的信仰生活。他們表面上可以成為宗教領袖,也可以成為國會議員和總統,但卻沒有信仰上的果子。
荊棘地的問題是相信耶穌而過著安定生活時發生的。一開始我們說若能夠解決人生問題、罪問題、疾病問題、家庭問題、學校問題等自己的問題,就可以為主而獻出生命,從這種單純的想法開始信仰出發。現在所有這些問題由於信心而神奇地得到解決了,我們充滿了對生活的希望,但正是這樣的時候我們容易面臨荊棘地的問題,這時候我們會陷入對世上的思慮和各種各樣的私欲當中,這樣就在神和世上的事情之間矛盾著。這時候我們想既要好好相信耶穌,也要好好學習;既要好好相信耶穌,也要在學校和家庭聽到稱讚;既要好好相信耶穌,也要好好結婚,掙更多的錢,但是往往是理想和現實不太一樣。這時候我們就尋找妥協點,但卻陷入在更大的混亂當中。隨著時間流逝,世上的事情也沒做好,也不能忠於神的事情,不知不覺之中羊都跑光了,只剩下自己,結果失去生活下去的希望,陷入在無力和軟弱之中,陷入在情欲當中而窒息,成為既不是信者也不是不信者的最可憐的人。我們這時候要悔改,要決心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在神和世上之間明確地選擇一個,還要悔改隱藏著的欲望。要有即使我毀滅也要跟隨耶穌的決心。這時候我們的心裡就照著新光,生活就會有秩序,在所有的生活上就會體驗到神的幫助。由於這樣的體驗,我們就可以把所有事情都托給神,以平安的心順從於主,比以前更加謙遜、順從、忠於使命。那麼最後好地是怎麼樣的呢?
請看20節:“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在這裡的“聽道又領受”有什麼意義呢?“聽道”是學習了然後迎接道,“領受”是悔改,絕對順從於道,在道上深紮下根。當我們在道和生活上一致,並靠著話語賜給的力量而充滿恩典時,即使來到了再大的患難和逼迫也能忍耐地接受鍛煉,從而成長起來。靠著道賜給的力量克服思慮和引誘,這樣的人生充滿聖靈(加拉太書5:22,23)、有豐盛的果子(約15:8),就象栽在溪水旁的樹那樣,按時結果,葉子也不枯乾(詩1:3),凡事盡都順利。但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成就的,當我們天天象嬰孩那樣聽道和領受它的時候纔可以做到。比起要結出更多果子的欲望來,我們先要擁有好的心地,那時候自然就會結出三十倍、六十倍和一百倍的果子。
II.神國的比喻(21-34)
第一,燈檯上的燈(21-25):
耶穌把神的國比喻成燈檯:“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鬥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檯上嗎?”(21)在這裡的“鬥底”是稱糧食重量的量具,“床底”是飯桌旁的床。人們把燈白天放在鬥底下或者床底下,而在夜裡必須放在燈檯上照亮屋子。在這裡的“燈”意味著把我們引導到神那裡的話語,也就是福音之光。耶穌把福音之光帶來,其目的在於照亮世界,所以不能把福音之光放在鬥底或者床底下,應該放在燈檯上照亮世間。耶穌說這福音之光一時是隱藏著的,但是現在明亮地顯出來,要傳播出去:“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22)。耶穌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24,25)在這裡的“量”意味著計算,就是說對福音的態度,拿著越大的量器接受福音時,得到的福音就越多,也越可以理解。福音是神奇的: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們總要以懇切的心接受福音纔可。
當時的法利賽人說已全知道福音而沒有接受耶穌的話語,而門徒雖然有不足之處,卻謙遜地學習了,三年之後他們就成了偉大的話語僕人和使徒。在信仰生活上驕傲是走向滅亡的第一步。即使信仰經歷長達10年、20年、60年卻不謙遜地接受話語時,就會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而信仰出發雖才一個月、兩個月、不到一年卻熱心和謙遜地領受話語時,就會醒悟更多而成長。“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25)
第二,種的比喻(26-29)
耶穌先以撒種的比喻教訓了神的國(1-20)。在這裡耶穌用“種子要結果取決於地”來強調了我們內心的重要。現在耶穌以種子比喻了神的國(26)。撒在好地上的種子成長,會結出果子來,但這並不是馬上就發生的。還需要有農民天天辛勞的看顧,還需要有長時間的忍耐等候。種子結果不象麵包廠加工麵包那樣快,而且種子成長是看不見的。“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27)這真是很悶的事情,我小時候在柵欄底下種過南瓜種,種了之後我天天做長出大南瓜的夢,但是過了一天兩天直到一星期連芽都沒有看到。我忍耐不住就挖開地看了看,發現種子的皮已裂開,芽正在成長。後來別處的芽都長了出來,而我所挖過的芽卻長得最慢,在這可以學到對農民來說忍耐力是多麼重要。俗話說“地不會騙人”,自然總是真實的。撒的種即使眼不見也必定會發芽長出來,所以我們要忍耐。我們該流汗的時候就要流汗,需要等待的時候就得等待。
而且即使發芽也不一定結出果子來。請看28節:“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農民若是揠苗助長就不能有收穫。從穀熟直到用鐮刀收割,需要無數的辛勞和忍耐,這對神的國來說也是一樣的。話語的種子落到地裡後,等待它發芽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備齊了水、陽光和營養等條件也需要時間。即使學習了話語人也並不是馬上就醒悟罪,悔改而重生。有的人需要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更有的人過了四十年之後才重生。還有即使重生也不一定就信仰成長而結出果子來,信仰是在世間和神、話語和私欲的矛盾中進行了無數的鬥爭後成長起來的。有時候信者會隨著世上的欲望走來走去,但是重生的人一到時候,必定會成長,結出果子來。
我們要相信神必定會培養重生的人,到了時候就會結出果子來。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象農民那樣流著汗培養,並且等待。“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穀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28,29)
第三,芥菜種的比喻(30-34)
“成長的種的比喻”教訓了神的國怎樣通過話語而成長的過程。而芥菜種的比喻教訓了整個教會的成長和它偉大的影響力。看到30節可以知道,耶穌為了教訓神的國的奧秘而勞心焦思,這說明對我們信徒來說知道神的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神的國永恆而神秘,所以不能用什麼比喻或者世上的語言完全表達出來。耶穌說:“神的國,我們可用什麼比較呢?可用什麼比喻表明呢?”耶穌在苦苦思索之後想出了芥菜種的比喻。
請看31,32節:“好象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芥菜種是巴勒斯坦地最小的種子,與我們的白菜種或者煙草種差不多。芥菜種太小,甚至連鳥也不能吃,但這粒種子若成長的話,就可長出大枝來,變成大樹,高的可達3-7米,這樣的話天上的飛鳥也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神的國就這樣一開始是非常小,連眼睛也看不見,世上不承認它。但芥菜種雖小,裡頭卻有生命可以成長;同樣,話語的種子也有生命,可以成長,從一個人傳播到兩個人,從兩個人傳到三個人,從十二使徒變成72門徒,由72門徒變成5,000人、20,000人結果整個國家都變化。在西元一世紀使徒保羅去羅馬的時候,羅馬人以為基督徒是瘋子,但是他以罪犯的身份在羅馬租了一間房子,教訓了話語(徒28:30)。租屋的工就象芥菜種那樣在當時人的眼裡是看不見的,可是三百年之後,羅馬的皇帝君斯坦丁把羅馬的國教改為基督教,後來大羅馬被日爾曼所滅,而基督的福音卻征服了日爾曼,傳播到整個歐洲。
神的工跟該撒的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撒的工以力量和權勢擾亂世間。羅馬征服了很多國家,而日爾曼又征服了羅馬,近來美國主導著世界。人們說現在的時代是“PAX AMERICA”。政治領袖的行蹤被新聞記者熱心報導,但是卻沒有什麼人報導誰在租房教聖經和放羊。當耶穌在馬槽裡出生的時候,世上誰都不知道他。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福音工作雖然就象芥菜種那樣渺小,但是這渺小的東西確信會對一個國家和一個世界起極大的影響。我們就象農民那樣在辛苦和忍耐中做福音的工作。“好象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馬可福音第一部第八講
話語和神的國
經文/馬可福音4:1-34
要節/馬可福音4:20
I.撒種的比喻(1-20)
1.耶穌在哪裡教訓人?(1)撒種的人所撒下的種子落在哪裡?其結果是什麼?(3-8)
2.誰在什麼時候問耶穌比喻的意思?(10)什麼人能知道神國的奧秘?(11)聽話語並醒悟為什麼那麼重要呢?(12)
3.撒種之人和種子所落下的地意味著什麼?(14)
4.撒在路旁的種子意味著什麼人?(15)撒但以什麼方法奪去道呢?
5.石頭地的長處和根本弱點是什麼?(16,17)由於話語而所引起的患難和逼迫是什麼?
6.撒在荊棘地上的種子為什麼不能結實呢?(18,19)
7.撒在好地上的種子會受到什麼樣的祝福?(20)其祝福達到什麼程度?“聽道,又領受”是什麼意思?
8.從以上看來,撒種之人的目的是什麼?
II.神國的比喻(21-34)
1.耶穌以比喻說明神國的根本意圖是什麼?(21-23)要領受這個奧秘並得到更多的話應該怎樣做?(24,25)
2.說一說種子落地並收穫的過程。(26-29)在這裡可知神國的特點如何?
3.芥菜種種在地裡之前和長起來後怎樣不同?(30-32)想一想一粒芥菜種所擁有的無限生命力的可能性。在這裡我們對神的國學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