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十四 聖殿的毀滅與末日的來臨 十三137

  除了馬可福音以外,馬太與路加也同樣以顯著的篇幅,記載耶穌預言聖殿被毀的事以及有關末日的一些儆誡。三部符類福音書都把這一段經文放在耶穌即將受難之前。這點無形中加強了這件事的重要性。在內容與字句方面,馬可和馬太比較接近。這一段經文,自十九世紀中以來,就被學者們稱為「小啟示錄」。經文中的末世論曾引起學術方面不少的爭論。直到今日仍有學者懷疑它的可靠性。懷疑的理由基本上有兩點;一、經文的內容太接近當時某些猶太人圈子中,流行的末世論以及啟示文學。因此,它不太可能是出自耶穌親口的教訓。二、經文的內容缺乏一致性,不像是耶穌一貫的教訓方式。對於上述這兩點的疑問,一些比較尊重聖經權威的學者們,曾作出以下的一些答覆。一、在耶穌時代的猶太教,的確是流傳了一些有關末世和啟示的文學。耶穌既然身為猶太人,對這些文學的認識也是很自然的。倘若耶穌真是引用了其中一些他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觀點的話,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何況就內容而論,這一段的經文本身是有不少正統的舊約背景的。因此,單憑凓耶穌教訓的內容,在表面上,與當時的猶太教一些作品相似,就因此懷疑它的可靠性和價值,並不是學者應有的態度。二、所謂內容缺乏一致性的評論,其實是很主觀的。因為那些懷疑的學者們往往忘記了馬可這整段的經文,實際上是涉及了兩個主題。一個是有關耶路撒冷的聖殿將被毀滅的預言。這個主題的內容比較狹窄。另一個主題所涉及的,卻是一個極其複雜和廣泛的末世論。舉凡涉及末世論的任何作品,在細節的內容上,都是不可能絕對清楚的。相反的,凡是屬於末世論和啟示文學的言論,都有其耐人尋味,令人好奇探索,若隱若現等特徵。況且,當耶穌在講解末世論這題目的時候,其目的不是在於給人一個絕對明朗的圖畫或是一種機械式的時間表去看世界的末日。馬可所記述的基本上是屬於教學性質和儆誡性質的。它的主要精神,並不是「出世」或「避世」,而是「入世」。那就是說,耶穌在這裏教訓門徒的目的是在於激勵他們。要他們以一種認真、嚴肅、充滿責任感和忍耐的心志去接受一切的苦難與考驗。這就說明了為甚麼那些勸誡人隨時儆醒的警語,重複地出現在耶穌的教訓中(十三5923333537)。

{\Section:TopicID=456}十三12

  在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的聖殿那種雄偉以及富麗堂皇的光景,是歷史可以見證的。這一座聖殿是建在錫安山的一大塊平地上,希律王曾用了四十年的時間才將殿宇修建好(約二20)。這個門徒在此特別欣賞石頭的偉大是有理由的,因為支持聖殿的一些大理柱石高度約有四十呎,石柱的圓周三個人手連手環抱不完。有些石頭,每一塊就有一百噸重,有二十呎乘四十呎這麼大。對於那些跟從耶穌的加利利漁夫來說,這一座宏偉聖殿給他們的印象可真是太深了!因此,他們對殿宇的讚賞是很自然的一種反應。誰也想不到耶穌對這門徒的回應,卻是一個有關這座聖殿將被完全毀滅的預言。在猶太人的歷史中,聖殿被毀的事並非完全不可思議的。所羅門王所建的偉大殿宇,也曾在主前第六世紀按照先知的預言,被巴比倫的軍隊毀滅了。

{\Section:TopicID=457}十三35

  耶穌預言聖殿被毀的事,很快便引起了門徒的關懷與好奇。這是不難理解的。對一般的猶太人來說,也許沒有幾個民族的災難比聖殿被毀更重大了。按照馬太的記載,門徒是直接將聖殿被毀的預言,與「世界的末了」一起來看的(太二十四3)。這就顯得問題的嚴重性了。接下去,門徒暗暗的或私底下來追問耶穌。這一點,除了說明問題的嚴重性之外,也意味凓這預言含有很大的機密性,使到門徒急凓想知道事情的答案。正如普通的人一樣,凡是有關世界末日這一類的事,門徒所最關注的,就是事情要發生的時候以及預兆。這也就是所謂時兆了。教會有史以來,有不少的異端邪說以及誤導人的信仰和理論,都是由於人對時兆的猜測而來的。難怪耶穌立即勸誡門徒要謹慎,以免被人迷惑了。

{\Section:TopicID=458}十三68

  冒我的名來 耶穌在此首先指出,那些迷惑門徒者,往往是而來的。在希臘原文,所謂冒我的名來,可能有兩種意義。一、這些人想主動奪取那本來只是屬於耶穌的名號。那就是,基督這個身分。最後想以救世主彌賽亞自居。二、這些人冒充是被耶穌委派而來的。他們因此可以藉他的而行事,為的是要迷惑人。

  跟這些迷惑人的事同時出現的,還有戰爭以及地震、飢荒這一類的天災人禍。上述這些災難,都是在一般猶太人的末世論中常提到的。但是,耶穌在這裏強調地說,這一些只不過是災難的起頭而已。那些有猶太教背景的聽眾或讀者們,並不難將這些災難的起頭,比喻為婦人臨產時所必須經歷的種種陣痛。但是,這一些痛苦是有盼望的。因為這些痛苦是嬰孩將要誕生的必然過程。在耶穌時代的拉比們,也以這比喻來形容他們日夜所期待的彌賽亞的來臨。經文中的末期,不僅是指時間的末了,也意味凓世界的末日是在上帝絕對的主權以及計畫中操縱之下的。

{\Section:TopicID=459}十三910

  耶穌所提到的這一些在猶太人的公會手下以及在諸侯,君王面前所受的苦難,只是門徒,而不是一般人所要經歷的。然而,這一些苦難並不都是消極的。因為積極的來看,這些苦難將提供門徒許多為耶穌作見證的機會。這裏所指的見證,有辯明福音真道的含義。與門徒的見證有直接關係的,是福音在萬民當中的廣傳。

  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 這一句話中的必須,在原文中有它特殊的神學意義。必須這個字在聖經裏,往往表達了上帝永恒的計畫以及他那不能被人阻撓的絕對主權。當上帝必須要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這一件事最終必然會實現。然而,耶穌在這裏所強調的,是福音在末世以前廣傳的機會。他並沒有應許說,聽者必定最終信服以及接受福音的信息。

{\Section:TopicID=460}十三11

  拉去交官的時候……乃是聖靈 中文的交官,是嘗試解釋希臘原文的意思。它並沒有很清楚地說明這官是指誰。按照上一段經文的第九節看來,所謂,很可能是包括了猶太人以及羅馬人的領袖和長官。門徒一旦被拉去交官的時候,長官們給他們的審問似乎是免不了的。耶穌在此,應許門徒說,在這樣的困境中,聖靈將會與他們同在。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耶穌在提到\cs9聖靈在門徒中的各種工作的時候,特別強調聖靈的教導、引導以及同在(約十四1626,十五26,十六13)。使徒行傳所記述有關門徒的各種申辯,可說是強有力地見證了耶穌這個應許的應驗。

{\Section:TopicID=461}十三1213

  在門徒所要經歷的各種苦難中,最令人心痛的,恐怕就是這一類骨肉之間彼此的對敵與出賣。耶穌在此所講的,並不是一般的眾叛親離,而是那種不念親情的誣告以及出賣行動。

  送到死地和害死他們 並不一定是指人親手殺害自己的骨肉之親,而是因誣告以及出賣等行動直接或間接所導致的結果。這一些行動,倘若不是基於對福音的恨惡,就是出於明哲保身這一類的自私動機。一個人的名聲與身分是永遠分不開的。倘若耶穌自己被人恨惡和逼迫的話,那些信靠他名的跟從者,當然也免不了會遭受同樣的對待。正如耶穌在另一處所說的一樣:「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約十五18)。門徒這一種的遭遇,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消極的,其實並不然。積極的來說,門徒為耶穌的名被人恨惡,無形中說明了耶穌與他的跟從者之間那一種至深的認同感。因此,當掃羅逼迫教會的時候,復活了的耶穌在向他顯現的路上問道:「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徒九5)。對那些被逼害的信徒來說,也許沒有任何的激勵和安慰,比這種認同感所給予的更大。無論人的恨惡與迫害多大,主耶穌自己將會最終帶給跟從者拯救。只要他們心志堅決,忍耐到底

{\Section:TopicID=462}十三1417

  上一段所提到的各種災難,主要是針對耶穌的門徒而講的。這一段所預言的事,似乎是與一般的猶太人有關,而不僅限於門徒而已。

  那行毀壞可憎的 這句話是引自但以理書十二章十一節。它是指在上帝面前看為可憎惡的事。尤其是指人所設的假神、偶像和人像這一類的事,以及這一切的事物所帶來的破壞與災難。這一些偶像或是人所崇拜的任何東西,都可能嘗試取代真神所應有的地位與尊嚴,因此是站在不當站的地方

  站在不當站的地方 因為這節經文的特殊歷史意義,作者馬可特別提醒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學者們一般上都認為馬可所要提醒的,除了是指先知但以理書十二章十一節所預言的事以外,也包括了主前一百六十八年希臘君王安提阿哥(Antiochus Epiphanes)惡意地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設立祭壇以及獻祭的污穢行動。這種行毀壞可憎的事,結果引起了猶太家族瑪喀比(Maccabean)的激烈反叛(參閱瑪喀比傳上卷一5459,六7)。正如但以理以及瑪喀比的時代一樣,類似的事件也將在末日之前再出現。

  耶穌在此建議說,當歷史重演的時候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山上顯然是在戰爭或其他大災難發生的時候比較安全的避難之處。到了那個時刻,避難的人連都要放棄了。

  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 是因為這些婦人在行動上極其不便,不易逃避災難的來臨。

{\Section:TopicID=463}十三1820

  猶太的冬天常有大雨。倘若大災難在這個季節臨到,逃難者的行動就加倍困難了。耶穌在此強調說,這大災難是空前絕後的。在語氣上與但以理十二章一節相似。災難的日子愈長,遭殃的人當然就愈多。然而,災難的日子也是在上帝的主權操縱下。因此,主是可以減少那日子的。這可說是上帝特別憐憫人的一種作為。上帝只是為主的選民,將日子減少。這對信靠上帝的人來說,是富有很大激勵作用的。

{\Section:TopicID=464}十三2123

  假基督、假先知……顯神蹟奇事 末日來臨之前的時刻,往往也是人在信仰與思想上最紛亂的時代。這個時候自然會有許多假基督假先知的出現。顯神蹟奇事,是他們用來吸引人最有效的花招。可是,在行神蹟奇事這方面,耶穌卻跟這些假基督和假先知有很大的區別。耶穌的神蹟,主要是針對人的特殊需要和境況而行。他不是故意為了顯露或表現自己的能力而做。雖然這些神蹟會直接或間接見證他的身分和使命。假基督和假先知的神蹟奇事則很不相同,他們除了本身含有似是而非的特徵以外,往往是以誤導人為目的。由於他們這些誤導性的吸引作用,以及似是而非的特徵,連上帝的選民都有被迷惑的可能。因此,耶穌警告門徒要以謹慎的態度來對付這一些異端邪說的誘惑。

  凡事 並非表示耶穌已將所有關於末日的一切事都清楚地告訴門徒了。這是不可能的。就算可能,也不一定是明智之舉。其實,倘若門徒凡事都能預知的話,他們便很可能會沉迷於一種假的安全感之中,反而不會隨時隨地警惕了。因此,耶穌所說的凡事,可能只限於上述一段預告而已。不然的話,以下那些經文所重複的儆醒語氣,便會失去它真正的意義了。

{\Section:TopicID=465}十三2427

  那些日子 這句話,在舊約一般上都是指末世的日子。這種說法在先知書中是很普遍的(耶三16,三十一29;珥三1)。

  那災難 在此很明顯是指耶穌先前所提到的那些災難。在這些災難過後,整個宇宙,包括日月星辰,都會起一種前所未有以及極端反常的變化。這一類的思想,在舊約中也很普遍(賽十三10,三十四4;珥二30,三15;摩八9;結三十二7)。在舊約與新約之間猶太人的末世論文學,也深受這些舊約觀念的影響。由於這些觀念本身的特殊性,這一類的經文是不能隨意作字面上的解釋的。其實,這一些神奇或反常的宇宙現象,只不過是人類歷史舞台上的背景或佈局而已。真正的主角是主耶穌基督自己──人子。他將帶凓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這才是最高潮的一幕。這一幕的神學背景,很清楚的是但以理書七章十三節。按照先知但以理的預言,當人子帶凓能力與榮耀降臨的時候,就是天國的最終實現。這也是主禱文最崇高的盼望與頌讚(太六13)。然而,天國並非一個空洞,或是毫無實體與內容的觀念。天國的重心,就是上帝的榮耀和信徒的拯救。因此,當人子耶穌基督承受榮耀的天國的時候,他要差遣天使,把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都招聚了來。正如其他末世的經文一樣,有關上帝在世界各處招聚信徒的事,舊約先知們也有清楚的預言(申三十3;耶三十二37;結三十四13;亞二6)。

{\Section:TopicID=466}十三2831

  從這一段開始直到整章的末了,耶穌不斷地要他的門徒以儆醒的態度來等候末日的來臨。儆醒是一個紀律的問題。人在紀律這方面常有鬆懈的可能。人因此需要一些預知的徵兆來喚醒他們留意即將來臨的事件。這也就是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的意義。經文中的這些事,很自然地是指耶穌在十三章五至二十三節所預言的各種災難。這些災難的發生,將是耶穌基督再來之前的時兆或預告。

  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 這句話,曾在解釋上引起不少討論甚至爭辯。問題的關鍵是這世代究竟是指哪一個世代?此外,這些事又是指甚麼事呢?一個比較自然以及合理的解釋是:這世代是指耶穌與門徒那個時代的人。若是這樣的話,這些事將會在三幾十年之內發生。這些事也很自然地是指耶穌上述的事件。解經的人必須注意的是,雖然耶穌在上面所講述的事件不少,他所注重的,似乎是那些與聖殿被毀有直接關係的事,而不是一切關乎末世的詳情。十三章的話題,實際上也是因為耶穌預言聖殿將被毀而引起的(十三2)。門徒隨即反應問他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耶穌接下來是針對聖殿將被毀這問題發言,雖然他的話題範圍並不限於聖殿被毀這個問題。聖殿結果是在公元七十年,也就是耶穌受難與復活以後四十年,被羅馬人所毀滅。在這四十年間,跟從耶穌的第一代的確受了不少來自猶太人以及羅馬人的各種逼害。在公元六十六至七十年間所發生的羅馬人與猶太人大爭戰中,許多猶太人也經歷了很大的災難。經文中的這些事,當然不可能包括人耶穌基督再來這一件事。因為他再來的日子和時辰,連耶穌自己都不知道(十三32;參閱徒一67)。既然如此,耶穌再來的這件事,也不可能在耶穌的那個世代發生。為了使聽者絕對嚴肅與慎重地接受他所講述的一切,耶穌在這一段話的末了,絕對肯定地向人宣告他的話是永遠可靠的──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

{\Section:TopicID=467}十三3237

  耶穌在一段經文中告訴門徒說,他們可以從一些預兆中,「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這一番話,很可能會引起人的好奇,以致嘗試用各種的途徑及構想,去猜測耶穌再來的確定日子時辰。為了使門徒避免這一類的錯誤,耶穌在此絕對慎重地宣告說,這件事只有上帝自己知道。假設上帝的兒子自己都不知道確定的日子時辰的話,其他出於人本身的一切猜測,不但是徒勞無功,同時也是對上帝主權的一種侵犯以及不尊敬的行動。然而,耶穌在此所表白的「無知」,卻引起了一些人對他的神性產生懷疑。這些人以為耶穌對這件事的「無知」,是和他那無所不知的神性互相矛盾的。這樣的觀點,很顯然是對耶穌神性的一種嚴重誤解。福音書的確是很肯定地見證耶穌的神性以及記載他不少「超人」的能力與知識。但是,這些見證並沒有宣告道成肉身的耶穌在一切的事上都無所不知。實際上,道成肉身這件事的本身,已經意味凓在地上的耶穌,也就是「歷史上的耶穌」,是不可能不接受時間、空間以及整個歷史環境所帶來的某一些局限的。也有一些懷疑聖經的人,認為耶穌對自己再來這件事上所宣告的「無知」,是初期教會自己編造出來的。它編造的目的,是在於解釋耶穌因為「延遲」再來所造成尷尬局面。這些懷疑的人,其實是誤會了「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這句話本來的意思。這些懷疑者誤以為耶穌在此預言他的再來將會在幾十年之內實現。事過幾十年以後,耶穌既然還未再來,便證明耶穌當天的預言沒有實現,結果給早期教會帶來很大的尷尬。懷疑的人,基於這種誤解,便假定經文中的「無知」是初期教會替耶穌「解圍」的一種自圓其說。其實不然,倘若初期教會真是要幫助耶穌脫離「困境」的話,他們將會編製另一套更有說服力的東西出來,而不必以耶穌的「無知」充作解釋的理由。總而言之,耶穌的原意,主要是在強調兩點。一、宣告上帝在耶穌再來這一件奧祕的事上,所擁有的絕對主權。二、勸誡人不要去猜測他再來的確實日期與時間。其實,也正是因為人不知道那日子,那時辰,他們才會隨時隨地謹慎,儆醒,祈禱。不然的話,他們將會陷入一種自我安逸的假安全感之中。結果忽略了隨時作準備來迎接耶穌的再來。耶穌在此所用的比喻,最終也是為了加強門徒隨時要謹慎,儆醒,祈禱的心志與態度。──《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