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六章
十 耶穌被鄉親厭棄 六1~6
三部符類福音都有記載耶穌在自己的家鄉被人厭棄的事。馬太(十三53~58)的內容與馬可很相似。但是,在秩序的安排上馬太和馬可不相同。路加將耶穌被鄉親厭棄的事放在耶穌開始工作不久的階段中。路加在內容方面也和其他兩部福音書有很大的不同。
六1
耶穌離開那裏,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從他 經文中的那裏很可能是指前面一個事件所發生的地方。雖然耶穌出生的地方是伯利恆城,這裏所說的自己的家鄉,正如路加福音一樣,應該是指耶穌所長大的地方拿撒勒。在同一段記載裏面馬太並沒有提到門徒與耶穌一起回鄉的事。馬可卻清楚地記載門徒當時在場見證這件事。這個經歷對門徒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在這個時候,門徒仍舊是在學習做門徒的階段。他們所跟從的夫子,在自己的家鄉被人拒絕的這一件大事,應該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功課。
六2
在這之前馬可已多次提到耶穌在會堂裏教訓人,傳道和趕鬼的事(一21~28,39,三1)。在迦百農會堂的教訓中,眾人是因為他的「權柄」而感到希奇。在拿撒勒,同鄉們對他的教訓感到希奇是因為他們對他太熟悉了!他們絕對意料不到那曾經在他們當中長大的這一位平凡者,會有這樣驚人的成就。這節經文的上一段,只是說眾人是因為聽見耶穌的教訓而感到希奇。同一節經文的下一段卻提到他的\cs9異能。異能在這裏很可能是指耶穌在其他地方治病、趕鬼和叫睚魯的女兒復活這一類的神蹟。拿撒勒人倘若到現在還沒有親眼看見過這些異能的話,也是應該對這些事有所聽聞了。
六3~4
木匠 耶穌的身分與家庭背景在早期教會中都是教內和教外人士所關注的一件事,聖經對耶穌三十歲以前的生平事蹟記載的不多。路加只提到少年的耶穌從耶路撒冷「回到拿撒勒」以後常常「順從」父母的事(二51),並說耶穌大約在三十歲那年「開頭傳道」(三23)。馬可在這裏提到耶穌做木匠的背景。有些古卷卻說是「木匠的兒子」。馬太也是根據這樣的古卷稱呼耶穌是「木匠的兒子」(十三55)。路加所記錄的是「約瑟的兒子」(四22)。學者們很難肯定哪一個古卷最接近馬可的手抄本。接受馬可居先性的學者們一般上都以耶穌是木匠這個記載為最早和最準確。那些以「約瑟的兒子」或「木匠的兒子」來取代的,可能是反映了早期教會某些有關耶穌身分的問題。木匠,正如其他勞工一樣,在猶太人的傳統和社會是被尊重的。然而,在希臘羅馬的社會中,卻是常被輕視的。有些第二,三世紀的護道文學作品,也反映了當時一些外邦人對耶穌是木匠這一個身分的輕視。護道者俄利根(Origen)和瑟修斯(Celsus)在爭辯中便嘗試否認耶穌曾經是一位木匠。其實,這一種的辯護或解釋是不必要的。倘若耶穌自己真是曾經做過木匠的話,就反而會更有力地見證他道成肉身的卑微,以及他自願成為人的奴僕的那一種事奉和獻身的精神(參閱馬可十4~5;腓二5~8)。
馬利亞和耶穌的母子關係在福音書裏面是很清楚的。但是,正如在三31已經稍作討論過的一樣,耶穌和他的「兄弟」們的關係對某些人來說就比較複雜了。這也是因為記錄少的緣故。馬可在這裏稱耶穌為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雖然原文 adelphos 可以翻成「兄弟」,但是「長兄」的中文翻譯應該是正確的。當然這是假定這四位弟弟都是馬利亞在生下耶穌以後而生養的。在耶穌這四位弟兄中,雅各曾多次被提及(徒十二17,十五13,二十一18;林前十五7;加一19,二9、12。雅一1,和猶1比較不太肯定)。其他的三位,除了猶1的可能性之外,便沒有正式被提名了。保羅在林前九5只是說「主的弟兄」而已。馬太在同一段經文中很顯然是根據馬可,至於耶穌的妹妹也只有在這裏以及馬太同一段的經文出現而已。這一些家庭背景和關係都表示了同鄉們對耶穌的熟悉。然而,這一類表面上的熟悉並不意味凓他們對耶穌有真正的認識。相反地,正如一句英文俗語所說的「熟悉往往產生厭惡」。同樣地,同鄉們也就因此而厭棄他或是因他而跌倒。想不到耶穌竟然成為他們的絆腳石。面對凓這樣的厭棄,耶穌帶凓很大的感嘆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這一句話很類似當時的一些俗語。經文本身並沒有清楚地說明所謂本地親屬本家是否也包括了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和他的弟妹們。馬可曾經在較早時提到了這些人對耶穌的誤會(三21、31)。經文也沒有明顯表示耶穌在此是否以先知自居或只是一個比喻而已。路加在另一段經文中很清楚地記錄眾人公認耶穌為「大先知」(七16)。
六5~6
耶穌就在那裏不得行甚麼異能 這並非表示耶穌行異能的力量是可以被周圍的客觀環境和條件所限制的。經文的目的主要是在說明耶穌的異能和其他工作並非是毫無目標或是機械式的。所有的福音書都一致地見證耶穌由始至終是一位主動者。他行異能和神蹟的目的並非為了彰顯他的能力。好多時候耶穌的神蹟是對人的真正需要以及信心的一個具體和積極的反應。有些時候卻是耶穌主動地採取行動。拿撒勒人對耶穌的厭棄基本上是出於他們的不信。這一種不信的態度使耶穌不得行甚麼異能。耶穌絕對不願將異能勉強地施行在不信的人身上。這種做法不但是能力的濫用,也是對人自由意志和自決的一種侵犯。但是,就算在這樣一種不信的情況下,耶穌仍舊有一些工作的機會。聖經說他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拿撒勒人雖然厭棄耶穌,周圍的鄉村卻等待著他救恩的來臨。
十一 十二門徒的使命 六7~13
耶穌選召了十二門徒到現在已經有一段的時候了。這是馬可第一次記載耶穌正式差遣他們出去的事。馬太和路加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在內容方面卻有顯著的不同處。
六7
馬可已在三15提過耶穌給門徒權柄趕鬼的事。現在可說是他們真正實習的時候了。除了趕鬼之外,他們的使命還包括傳道和治病(六12)。這實際上是很全面地參與耶穌的工作。
兩個兩個的出去 這種習慣在猶太人當中似乎是很普遍的。馬可也記載了另外兩次耶穌「打發兩個門徒」出去的事(十一1,十四13)。這種出外的方式除了有夥伴的意義以外,可能還有彼此為證的作用。
六8~11
耶穌在這裏給門徒這麼詳細的囑咐,實際上是為了加強他們使命中的迫切感。有重大使命在身的人,應該把衣食住行這些事物置之度外,才能專心地去完成使命。耶穌自己開始宣告上帝國來臨的時候,也是帶著這樣的迫切感出去的(一15)。
進入人的家就住在那裏,直到離開那地方 這一句囑咐的話是有它的背景的。猶太人出遠門的時候,住在別人的家是常有的事。正如其他東方人的風俗一樣,猶太人常以接待遠方來的人為美德。因此,門徒出去將會在各處被人接待,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然而,耶穌要他們遵守一個原則,那就是為了接納主人的善意以及避免尷尬的事發生,門徒禮當不要在同一個地方隨意更換住宿的人家。
門徒是福音的使者。人對他們的反應,消極和積極的都會有的,正如眾人對耶穌的反應一樣。所謂不接待你們的,就是指拒絕福音的人。對這些人門徒就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猶太人出遠門回來,特別是從外邦人的地方回來的時候,習慣上都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以表清潔。然而門徒在這裏所表示的動作,主要是為了見證的緣故;意思就是說,他們既然已經把福音向人傳開,那些拒絕福音的就應當自己承擔這個重大的責任。這一個在上帝和人面前作的見證,很具體的說明了傳福音者以及聽福音者都有很大的責任。
六12~13
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 傳道和悔改從舊約先知的時代開始便分不開了。悔改的要求在施洗約翰和耶穌的宣道工作上是很強的。這一點也在初期教會的宣道中清楚地反映出來。悔改的要求常帶凓很強的末世意義。因為這行動表示人已經進入了上帝國的時代。見證這是上帝施行大能拯救以及以公義審判世界的日子。門徒趕鬼的權柄已經提過了。馬可在此記載門徒治病的事倒是第一次。
油抹病人 可說是猶太人治病的「古方」之一。早期教會也有這個傳統(參閱雅五14)。這種治病法所用的油可能本身有實際的醫藥功效。也有人認為這是油膏的一種象徵性而已。其實,兩者的意義可能都有。
有關耶穌差遣十二門徒的事,有些學者懷疑它的歷史性。他們認為這一類的故事,只是反映了初期教會有關宣道工作的認識和教導而已。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新約權威根據符類福音的共同以及個別資料的來源,接受這段記載的可靠性。實際上,這一段有關耶穌差遣十二門徒的記載與十二門徒的選召是分不開的。倘若耶穌選召十二門徒是一個歷史的事實,他們被差遣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因為十二門徒的選召主要是為了見證上帝國的具體來臨以及建立。耶穌因此差遣他們出去參與他自己的使命。十二門徒在宣道工作上的參與,也可說是一個過渡時期或是預備性質的活動。因為當耶穌在世上完成了他的工作以後,這些門徒就是繼承他使命的中堅分子。
𨦪 耶穌在加利利以外的工作 六14~八26
一 施洗約翰的殉道 六14~29
上一段經文記述了耶穌差遣十二門徒出去的事。六30提到門徒從外面回來給耶穌的工作報告。在這期間馬可穿插了施洗約翰殉道的事。約翰既是耶穌的開路先鋒,他的被害可說是耶穌以後受難的一個警鐘。馬可記載耶穌是在「約翰下監以後」(一14)開始來到加利利宣道的,這點清楚表明兩者的使命從開始便有很多密切的關係。
六14
希律王 這裏所指的希律是希律大帝的兒子安提帕。從主前四年到主後三十九年他便是加利利和比利亞兩地分封的王。根據史家約瑟夫的記載,這個人有很大的政治野心。他非常重視王位及這個名號所帶來的地位和尊榮。他的野心最終也導致他悲慘的下場。他既是加利利分封之王,耶穌的名聲從加利利及其他的地方傳揚出來,很自然地會使到希律非常關注。施洗的約翰從死裏復活這種猜想,似乎反映了希律因為殺害了約翰所帶來的恐懼以及罪疚感。福音書並沒有記載約翰所行的異能,但是,卻一致地見證他是一位在講道方面大有能力的先知。
六15~16
耶穌的真正身分到如今仍是一般人猜測和討論中的事,把他看成是以利亞的,在這個時候似乎很普遍(參閱可八28)。這些猜測的人,也許是因為看見耶穌像以利亞一樣能施行各樣的神蹟。認為耶穌是先知中的一位的人也不少(參閱八28;路七16)。但是,這一些猜測都不能滿足希律這個時候情緒交錯的心理。他一直認為耶穌是復活了的約翰。可見約翰死亡的陰影不斷地在困擾凓他。緊接下來的一段經文是馬可給約翰受害這個悲劇的一個記錄。
六17~18
希律大帝的整個家譜和婚嫁的各種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希羅底這個婦人原是希律大帝的兒子阿利斯多布理斯(Aristobulus)的女兒。因此,是希律安提帕的姪女。按照史家們的考證,希羅底先嫁給他的叔叔腓力(這腓力並不是分封之王腓力,而是希律大帝和米利暗所生的)。根據約瑟夫的記載,希律安提帕在兄弟腓力還未去世的時候便將希羅底娶過來。施洗約翰強烈地指責這件不合理的事。這樣的指責是有摩西的律法為根據的。摩西律法(利十八16;二十21)嚴禁一個人娶自己兄弟的妻子為妻,就是在兄弟死了以後也不能。只有一個特例記載在申二十五5~8裏面,那就是當兄弟死後沒有留下兒子來繼承名分的時候,在世的兄弟便有「本分」將婦人娶過來。「婦人所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申廿五6)。但是,約瑟夫記載說,希律安提帕是在兄弟腓力在生的時候便將他妻子希羅底娶過來。約翰所指責的不合理之處就在這裏。再者,按照舊約的律法(申廿四),以色列的婦人並沒有主動離婚的自由。羅馬公民卻有這樣的權利。希羅底是一位羅馬公民。這一點很顯然不是約翰所考慮的問題。因為希律是猶太人的王,約翰根據猶太人的律法來指責這一門婚事是很合理的。希律在好些猶太人中本來已經不是一位很受愛戴和受尊敬的人物,約翰的指責當然對他的聲望更不利了。然而,這一段所強調的,卻是希羅底對約翰的仇恨。
六19~20
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因為希律……敬畏他,保護他……就多照凓行,並且樂意聽他 希羅底到如今還不能殺害約翰,主要是因為希律個人對約翰這位忠心於上帝的使者還存凓很大的敬畏。希律對約翰的認識可說是很正確。他不只是敬畏他,並且還樂意聽他。經文並未說明保護他是指誰對約翰的安全帶來威脅。這很可能是指希羅底要殺害約翰的意圖。就故事的情節看來某些古卷的「猶疑不定」(希臘文 e{porei)可能比就多照凓行(希臘文 epoiei)更符合希律當時內心的掙扎以及思想的矛盾。一方面他認識約翰是一個義人,並且樂意聽他講論。另一方面,他卻缺少一種道德的毅力和勇氣去接受並遵行約翰的教訓。他的弱點最終使到希羅底有機會實現她要殺害約翰的惡念。
六21~29
希律不僅是一位喜好尊榮和大場面的王,也是很老練的一個政客。他生日的筵席當然也是他用來搞好「外交關係」的良辰。但希羅底卻利用這一個場合完成她的陰謀。經文並沒有說明這一個「美人計」是否是希羅底主動安排的。希羅底對約翰的懷恨令人相信這可能性是很大的。當時得意忘形的希律恐怕完全沒有意料到這一招。從希律向來對約翰敬畏的態度來看,他的憂愁應該是真實的。其實憂愁在希臘文(perilupos)是一個很強的字。在馬可只用過兩次:另一次是用以形容耶穌在客西馬尼禱告的時候那種「甚是憂傷」的心情(十四34)。可惜希律的憂愁並不能使他背誓或在賓客面前喪失他身為一
二 五千無牧的羊得飽足 六30~44
這一段是直接和六7~13有關係的。它不僅是給門徒出外的工作做了一個簡單的交代,也開始記述耶穌在加利利以外的工作。四部福音書一共記載了耶穌六次分糧給群眾的神蹟。這個事實說明了這一類的神蹟在耶穌的工作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可六37~44,八1~9;太十四14~21,十五32~39;路九11~17;約六1~14)。
六30
使徒 這是馬可唯一稱十二門徒為使徒的地方。雖然新約聖經常用使徒(apostolos)這個希臘文,它的背景和觀念卻是舊約的。它的意義特別是跟希伯來的動詞「差遣」或「差派」(salah)有關。這個字所強調的是使命的領受以及它的完成。狹義的來說,新約的使徒是指耶穌當日所選召的十二門徒以及較後在大馬色的路上蒙召的保羅。初期教會注重使徒與耶穌一起出入的事實。這主要是為了加強這些使徒見證耶穌復活的可靠性(徒一21~22)。在廣義的用法上,使徒似乎也包括了一些與保羅同工的初期教會領袖(徒十四4,14;羅十六7)。使徒在工作完成以後,給耶穌一個很詳細的報告。這一點說明了被差遣者最終是要向差遣的主人負責任的。
六31~33
耶穌給門徒的建議,除了為了實際休息的需要之外,可能還意味凓對門徒這次出外工作的檢討。耶穌和門徒那種廢寢忘餐的極端忙碌生活,馬可已在較早時提過(三20)。
六34
耶穌和門徒在較早時暗暗的往曠野地方去的目的,很明顯的是為了暫時可以歇一歇。他們並不是真正想逃避群眾。實際上,馬可所見證的耶穌很清楚地是一位不斷在眾人之中工作的僕人。眾人或許多的人這個希臘文(ochlos)在馬可一共出現了三十八次之多。這一次,群眾的聚集深深地觸動了耶穌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這一句話,不論是耶穌自己的感嘆或是作者的註釋,都可以被看成是對猶太人領袖的一個批判。因為在上帝的眼中,猶太人的領袖就是眾人的牧者(結三十四)。猶太人在這個時候並不是沒有領袖。只是這些領袖們沒有真正負起帶領羊群的神聖責任,結果使到眾人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上帝在舊約先知以西結時代怎樣憐憫祂的子民,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如今也照樣憐憫這迷失的一代。經文中羊沒有牧人這一句話,其實是直接從先知以西結書三十四5錄取的。約翰福音也記載耶穌以「好牧人」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身分(約十1~18)。
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這一句表示這許多的人,因為得不到好牧人的照顧和帶領,結果因缺少真道而迷失了。耶穌的教訓可說是對眾人那可憐的宗教光景一個最積極的反應。
六35~36
經文並沒有說明耶穌何時開始教訓這些群眾。但是,天已經晚了,這句話很明顯的表示耶穌跟他們在曠野已經有好一段的時間了。門徒的關懷是很自然的。他們的建議也是很現實的。但是,這一切都表示他們絕對不會意料到耶穌除了給眾人美好的「靈糧」(許多道理)以外,還可以在面臨真正需要的時候滿足他們肉體上的飢餓。
六37
你們給他們喫罷 耶穌回答門徒這句話的含義並不明顯。倘若是為了考驗門徒的信心的話,這個考驗也實在是太大了。因為這的確是很大的一群人,單單男人就有五千(六44)。你們在原文中是強調性的。難道耶穌真是相信門徒有能力滿足這許多人的飢餓嗎?除非有神蹟出現,不然的話,這是絕對辦不到的事。然而,就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來看,你們給他們喫罷並不是一個完全不合理的要求。因為耶穌最終是藉凓門徒自己現有的糧食來施行神蹟滿足眾人。事實的結果雖然如此,門徒首先對耶穌那一個看來是不合理的要求所作出的反應卻是不太禮貌的。因為他們回答說:我們可以去買
六38
可以去看看 中文可以去看看這個翻譯,並沒有真正地把耶穌那既強且帶凓命令式的語氣表達出來。
六39~40
叫眾人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 有不少學者認為這一種安排的方式不僅是為了秩序和方便分糧的緣故,同時也含有「分享筵席」的意義。所謂一幫一幫的坐法,按照猶太人的習慣,是指一群人在分享逾越節的筵席。青草地似乎在說明這是春季或夏季的時候。
六41~44
耶穌拿凓這五個餅,兩條魚,望凓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他們都喫並且喫飽了。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子。喫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耶穌在這裏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很有意義的。耶穌拿凓……餅……魚不難使人想起在猶太人的家中,家主在用膳前手拿凓餅將要祝福的習慣。望凓天也是猶太人禱告的習慣。耶穌在這裏的禱告,除了感恩之外,也可能是在祈求上帝賜給他能力去施行分糧的神蹟。猶太人祝福的觀念和習慣主要是根據一個很正確的創造觀。他們相信上帝是天地的主宰和一切美好恩賜的源頭。因此,人在領受這些恩賜的時候,都應當對上帝表達祝禱和感恩的心願。正如申命記八10所吩咐的:「你喫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上帝,因他將那美地賜給你了」。正統的猶太教不僅非常注重給上帝的祝禱和感恩,甚至還禁止人未感恩前嚐喫任何東西,認為這是一種不信的行為。家主在祝福之後,接下來便是將手中的餅擘開,自己先嚐了一塊以後才遞給或分給其他在席上的人。耶穌在這裏很顯然是扮演凓主人的重要角色。他們都喫,並且喫飽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見證。表明耶穌所行的確實是一個神蹟,並不是某一種象徵性的動作。所剩下的十二個籃子碎餅碎魚也加強了這個見證。倘若單單男人就有五千的話,群眾的總數目,包括婦女和小孩在內,也可能是在一萬以上的。由於事件本身的神奇,使到一些學者懷疑它的可靠性。最普遍的一個解釋就是把故事看成是傳奇性。認為耶穌在曠野分糧的這一幕實際上是聖餐的一個比喻或象徵而已。並非真正的神蹟和歷史。當然,對神蹟的歷史和真實性抱凓懷疑態度的人,總是可以提出不同的觀念和理由來嘗試解釋事情的真相的。見證的人或福音書的作者卻很清楚地在這裏記述事件發生的經過。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相信這是神蹟的人,也不一定需要否認這神蹟中可能包含的某一些聖餐的意義。眾人排坐的方式以及耶穌的各種動作都很自然的叫人想起逾越節的筵席,尤其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所行的。在類似或同樣的一段記載中,約翰還特別說明耶穌這個神蹟是在「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的時候施行的(約六4)。更有意義的是,約翰很清楚地把這一個神蹟放在「耶穌是生命的糧」和「聖餐神學」同一章的經文裏面(約六24~65)。約翰很清楚的見證上帝在舊約時代在曠野怎樣將「天上的糧」賜給祂的子民,耶穌也在新約時代將「生命的糧」──他的身體和血──賜給相信他的人。因此,對約翰來說,曠野的分糧經歷不只是一個真正的神蹟,也含有很深的聖餐神學的意義。
三 耶穌在海面上走 六45~56
這一段經文與約翰六15~21很類似。同樣是在耶穌分糧的神蹟以後發生的。主要不同的地方是:馬可並沒有說明耶穌在施行神蹟以後,立即躲避群眾的原因,約翰卻很清楚的說是因為「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六15)。
六45~46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禱告 催字在這裏表明了耶穌那種快捷的行動。目的似乎是要暫時躲避群眾。這是很現實的一群。像這種貧窮又迷失的羊群,一旦嚐過了糧食的飽足以後,會不斷地要求更大的滿足,甚至「強逼他作王」,是不難想像的。其實,耶穌也很清楚地察覺到這一種為肚腹的飽足而跟從他的人的動機:「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喫餅得飽。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約六26~27)。耶穌不僅是辭別了眾人,也暫時離開了門徒,為了是要有一些時間單獨地禱告(參閱一35)。
六47~48
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裏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 加利利湖的風浪是很難預測的。因風不順,搖櫓甚苦是當地的船夫和漁人時有的經驗。猶太人習慣上是把夜間分成三個更次的。馬可在這裏似乎是根據羅馬人的算法,將夜間分成四個更次。在海面上走這幾個字在翻釋和解釋上曾引起一些學者的分歧和爭論。按照希臘文的結構,下面兩種的翻譯都是容許的:一、在海面上走,或二、沿凓海邊走。接受第一個翻譯的,無形中也是相信這是一個神蹟。支持第二個翻譯者的解釋是:耶穌實際上只是沿著海邊走而已,門徒在夜裏四更天從海中看過去,因為視線不明誤認為耶穌是神奇地走在海面。這樣的解釋表面看起來是有一些道理,但在比較仔細的分析之下,尤其是從整個上下文的情景看起來,寫福音書的人毫無疑問地是把這一段以神蹟來處理:
六49~52
那些認為耶穌只是「沿凓海邊走」的人的確很難解釋門徒對整個事件那種極其驚慌,怕以及十分驚奇的反應。耶穌上了船,風就住了,這一點似乎也含有某些神蹟的意味。最後一節的經文實際上是責怪門徒心裏不信靠神蹟的愚頑。意思就是說,倘若他們真正明白分餅的神蹟的話,就不會為這一次耶穌在水面上走的神蹟感到這麼驚奇,這麼難相信。無論如何,眾人或門徒為耶穌的行動所感到的驚奇卻是馬可的主題之一。正如三7~12一樣,這一段是作者在記載了一些耶穌的事蹟以後的一個小結論。
六53~56
革尼撒勒地方 位於迦百農的西南部。這一帶地方由於土地肥沃,人煙也因此稠密。看情形這裏的群眾早已在那裏等待耶穌了。作者在此所強調的,是耶穌治病的工作。
求耶穌只容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 這句話可以同時表達耶穌那不平凡的治病能力以及求醫者的信心。因此,凡摸凓的人,就都好了。這是很完美的結尾語。──《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