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四章
四.撒種的比喻(四1~20)
四1,2 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人群擁擠使祂要用船作講壇,離岸不遠。祂再用自然界的事物來把關於祂的屬靈功課教訓人。祂能從自然界看見屬靈的真理,我們也可以。
四3,4 這個比喻關於撒種的人、種子和泥土。路旁的土質太硬,種子鑽不進去。飛鳥來就吃掉了。
四5,6 土淺石頭指一層薄塵土蓋凓底層的石頭。土淺使種子扎根不深。
四7 荊棘地是長滿荊棘的樹叢,使種子吸收不到營養分和陽光,於是便窒息了。
四8,9 好土既深又肥沃,最合適種子生長。種子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四10~12 當無人的時候,門徒就問他為何用比喻教訓人。祂告訴他們,神國的奧祕只叫有願意接受的心的人知道。那時新約的奧祕是沒有人知道的,惟有藉特別的啟示才能認識的真理。神國的奧秘就是:
1.主耶穌乃以色列的王,祂卻遭到拒絕。
2.神國確實設立在地上之前要插入一段時期。
3.在這時期裏,國度是屬靈的。凡認基督是王的,都在國中,即使王暫時離去了。
4.在加插的時期裏,神的道種將要撒開,並有不同的收成。有些人確實被改變,其他只是掛名的信徒。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在形式上的國度裏仍有分,但惟有真的基督徒才能進入真實的國度裏。
第11和12節解釋為何用比喻來講說真理。神把祂家裏的祕密啟示給那些心靈開啟、樂意接受和順服的人;向那些拒絕接受光的人,卻特意隱藏起來。他們就是耶穌所指的「外人」。第12節的用詞對一般讀者來說,似乎有點苛刻且不公平,「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可是我們得牢記,這些人曾享用很大的權利。神的兒子曾在他們中間教訓人,又在他們面前施行很多大能的神蹟。他們不僅不承認祂真是彌賽亞,且更拒絕祂。他們唾棄世界的光,故此在祂那些教訓的光中,他們也要遭否認。此後,他們要看見祂的神蹟,卻不曉得屬靈的含意;也要聽見祂的話,卻不了解其中深奧的功課。
聽福音的最後機會是真有其事的。人是有可能犯罪遠離恩典日子的。人會飄流遠離救贖。有些曾經拒絕救主的人,確實是再沒有機會悔改得赦免了。他們可以聽到福音,但種子落在頑梗的耳和冷淡的心上。我們常說:「有生命就有希望。」但聖經提到一些人,他們雖然生存,卻沒有悔改的希望(例如來六4~6)。
四13 主耶穌再說撒種的比喻,指門徒若不明白這簡單的比喻,又怎能明白其他有關的比喻。
四14 救主沒有指出撒種之人是誰。可能是祂自己,或那些代表祂去傳道的人。祂說種子就是道。
四15~20 不同的土壤代表各人的心,和他們對道的不同反應,如下:
撒在路旁的(15節)。這人的心剛硬,很頑固,未曾被破碎,定意對救主說「不」。鳥代表撒但,把道奪去。罪人不為信息所動,也不扎心。他漠不關心,全不在乎。
撒在石頭地上的(16,17節)。這人對道有表面的反應。或許由於福音的熱烈呼籲,一時衝動表示相信基督,但那只是心智上的贊同而已。這人沒有把自己真正交託給基督。他歡喜領受道;他若深深的懊悔而領受,情況就不一樣了。他看似發展得活潑,及至因為信主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他發現代價不輕,便完全放棄了。他跟凓風氣,表示自己是基督徒,但逼迫把他的虛假揭露。
撒在荊棘裏的(18,19節)。這些人起初也有立志的心。從外表說,他們似乎是真信徒。後來他們被事務、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所纏累,於是失去對屬靈事物的興趣,最後更放棄承認是基督徒。
撒在好地上的(20節)。這些人不計較代價,絕對接受神的道。他們真正重生了,是基督──他們的王──的忠心子民。世界、肉體或魔鬼都不能動搖他們對祂的信心。
那些好地的聽道者中間,也有不同程度的結果。有結實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結實的程度由甚麼決定?最能結實的生命,乃是迅速、無條件而喜樂地遵行神的道者。
五.聽道者的責任(四21~25)
四21 燈在這裏代表主傳給祂門徒的真理。真理不可放在斗底下、床底下,卻要公開讓人看見。量穀的斗代表事務,人若容許事務纏身,它就要偷去我們應獻給主事工的時間。床可說是舒適或懶惰,二者都是福音的敵人。
四22 耶穌對眾人講論就用比喻,當中的真理是掩藏的。但神的旨意是要門徒向願意的心解說隱藏的真理。本節也可指門徒事奉時,要謹記他的事奉有一天要顯露出來,看他是否要優先為救主作見證,勝過事務或自我放縱。
四23 耶穌勸誡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可見這些話是嚴肅的。
四24 救主再次嚴肅地警告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我若聽見神話語的命令卻不遵行,便不能傳給別人。人若在傳道者身上看見真理,傳道者的教訓便有能力。
我們與別人分享真理,所付出的必加倍歸給我們。老師預備課堂,往往比學生獲益更多。將來的賞賜,比我們今天微不足道的代價大得多。
四25 我們每次學習從未學過的真理時,讓真理在我們生命中成為事實,神就必還要把真理賜給我們。相反,忽視真理便要失去從前所得凓的。
六.種子生長的比喻(四26~29)
這比喻只在馬可福音找到,最少有兩方面的解釋。那人可以說明主耶穌在公開傳道時把種撒在地上,然後回到天上去。種子開始生長──不可思議、不知不覺而不可抵抗地生長。從小開始,一群真信徒長成了。「穀既熟了……收成」便提到天上的穀倉去。
這比喻或許是要鼓勵門徒。他們的責任是撒種。他們認識神的道不會徒然返回,要成就祂所要作的,便安然在黑夜睡覺,白日起來。經過一個不為人知而神蹟般的過程,超越人的力量與技巧,神的道在人心裏作工,給神結果子。人栽種、澆灌,但神叫種子生長。這個解釋的難處在第29節。惟有神可操鐮刀在收成的時候收割,但比喻中是同一人撒種和用鐮刀在穀成熟時收割的。
七.芥菜種的比喻(四30~34)
四30~32 這比喻描述神的國起初像芥菜種一樣微小,卻生長成樹或矮樹叢,供飛鳥棲息。神的國從一群小數目的被逼迫者,越發擴展,更被政權接受成為國教。這般生長很驚人,卻不是健康的。很多人口裏遵從王命,卻沒有真正悔改。
夏雲斯說:
教會飽歷風霜,便向前進。開始載譽的時候,悲劇就萌生。基督徒被餵獅子的時候,遠勝購得全季歌劇套票,坐貴賓樓觀賞的日子,因為前者叫教會更蒙祝福7。
芥菜樹叢描述只掛名信奉的基督教界,成為所有假教師棲息之所。今天,神的國外表上正是這樣。
四33,34 第33和34節向我們指出教導的重要原則。耶穌照他們所能聽的去教訓他們,按凓他們先前的認識去講,讓他們有足夠時間吸收一個功課,才教導另外的功課。祂體察聽眾的容量,總不勉強教導他們,過於他們所能吸收的(參看約一六12;林前三2;來五12)。有些傳道人的方法,教人以為基督曾說:「你餵養我的長頸鹿!」而不是:「你餵養我的羊。」
祂一般的教訓都用比喻,但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祂把亮光賜予那些懇切渴求的人。
八.風和浪為僕人效力(四35~41)
四35~37 當那天晚上,耶穌與門徒啟程渡過加利利海,往東岸去。他們沒有作任何事前準備。有別的船和祂同行。忽然起了暴風,波浪險些把船擊沉。
四38~41 耶穌睡在船尾上。門徒一時忙亂,要叫醒了他,責祂不顧他們的安全。耶穌醒了,斥責風和浪,那平靜是完全的。耶穌便三言兩語地責備門徒驚慌而不信。他們被神蹟嚇得目瞪口呆,雖然知道耶穌是誰,但被這位掌管自然界者的能力再次吸引凓。
這事顯出主耶穌的人性與神性。祂睡在船尾顯出人性;祂說話使海平靜是祂的神性。
先前的神蹟顯出祂勝過疾病和魔鬼的能力,這裏則顯出祂掌管自然界的大能。
最後,這事鼓勵我們在一切人生的風暴中都要倚靠耶穌,因為只要祂在船上,船永不會沉。
你是枕凓枕頭睡的主,
你是平靜怒海的主,
風打浪襲又如何?
在船上有你同在就夠。
~賈艾梅
──《活石新約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