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廿六章
齊來看看這個所謂祭司的嘴臉吧……
26:3 該亞法是耶穌在世上工作時期的大祭司,是前任大祭司亞拿的女婿。羅馬政府征服猶太後接管並指派所有的政治和宗教領袖。該亞法工作了十八年,比多數的大祭司都要長,可能因為他肯與羅馬政府合作。是他建議讓耶穌替百姓去死,好拯救整個國家(參約11:49-50)。
下手不是越快越好嗎?那些領袖所想的是……
26:3-5 這是個故意殺害耶穌的計謀,沒有這個計謀,攻擊耶穌的大眾意見就不會激增。其實,因為耶穌受歡迎,宗教領袖不想在逾越節期間捉拿祂,恐怕會引起暴動。
馬利亞(拉撒路的姐姐)
耶穌到伯大尼
同一件事,不同的次序安排,福音書的作者有何用意?
26:6-13 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把這件事放在最後晚餐前,而約翰福音則將之放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前,三者之中,約翰福音的記載最有可能是按時間次序的。我們要知道福音書的作者寫書的主要目的是準確地記錄耶穌的信息,而不是按時間先後記錄耶穌的生平。馬太和馬可選擇把這件事放在猶大賣主的記載之前,好使完全委身基督的馬利亞與背叛出賣耶穌的猶大成為強烈的對比。
26:7 這個女人是馬利亞,是馬大的妹妹、拉撒路的姐姐。
26:8 馬利亞的舉動引起門徒不悅,猶大更特別不滿(參約12:4-6)。
門徒說的也不錯,耶穌何出此言?莫非……
26:11 耶穌指出:“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參申15:11),並不是忽略窮人的需要,聖經不斷呼籲我們要關心有需要的人。然而,耶穌這樣說是要突出馬利亞對祂的特別奉獻。
猶大為何出賣耶穌?我會像他一樣忘記了祂的恩典嗎?
26:14-15 為甚麼猶大出賣耶穌?聖經沒詳細交代,可能是他也像其他門徒一樣,希望耶穌發動一次革命,推翻羅馬政權;而他負責掌管錢財,也期望將來在耶穌的新政府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就像雅各、約翰的想法一樣(參可10:35-37)。但看到耶穌稱讚馬利亞獻上價值相當於一年工資的香膏,他可能意識到耶穌的國度並不是眼見的或是政治性的,乃是屬靈的,如果跟隨耶穌,就不能實現對金錢和地位的慾望,因此以出賣耶穌,換取金錢和那些宗教領袖的喜悅。
未曾過節身已死,這死大有別意義,你可知道?
26:15 只有馬太福音記載猶大出賣耶穌換取銀錢的確實數目──三十塊錢,這是一個奴隸的價錢(參出21:32)。本來宗教領袖打算在逾越節過後才捉拿耶穌,但由於有猶大獻計,故提前實現他們的陰謀。神要應驗舊約的預言:耶穌成為逾越節的羔羊,代死以除去世人的罪孽(參約1:29)。
逾越節,無酵節,所為是何事?
26:17 逾越節只是一個晚上,吃一頓飯,之後是無酵節與之一同慶祝,持續一個星期。人們把家中所有的酵都除去,為記念祖先出埃及時,沒有時間待做餅的生麵團發起來。每年過節時,數以千計的人從羅馬統治下的各地方來到耶路撒冷。(更多有關逾越節的資料,請參出12章和可14章1節的註釋。)
26:23 晚餐上,有些食物是放在盤子裡,大家一同用手從盤子裡取出來吃。
聖餐就是吃餅、喝葡萄汁嘛,甚麼?還有這麼多意思……
26:26 這個聖禮有幾個意義:(1)主的晚餐(或稱主餐、聖餐、擘餅):為記念耶穌與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2)感恩的表示:感謝神藉基督為我們作的工。(3)相交:與神並其他信徒相交。我們吃這餅、喝這汁時,應當安靜反省,追想耶穌的受死和祂再來的應許;感謝神給我們的恩賜;並因我們與基督及各信徒肢體相聚而喜樂。
耶穌的血、新約、舊約、贖罪祭牲……這麼多的名詞,究竟有甚麼關係?
26:28 耶穌的血與新約有何關係呢?在舊約之下的人,就是活在耶穌之前的人,只能靠著祭司和獻祭性才可以親近神。現在所有的人都可以靠著信心直接到神那裡,因為耶穌的死已使我們在神的眼中蒙悅納(參羅3:21-24)。
舊約是新約的一個預兆、一個影兒(參耶31:31;來8章),指向後來的那一天,耶穌親自成為最終的贖罪祭牲,不是一隻無瑕疵的羊羔獻在祭壇上,而是神完全的羔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個無罪的祭牲,叫我們的罪可以一次全部得赦免,所有相信祂的人都可以得到赦免。
縱受挫折不難過,因為……
26:29 耶穌再次堅固祂的門徒,祂將要勝過死亡,並且將來他們要與祂同在。接著的數小時內,他們表面上會受到挫折,但不久他們將會體驗到聖靈的能力,並且見證福音迅速地傳播出去。有一天,他們將會在神的新國度裡再次聚集在一起。%5
26:30 門徒唱的詩歌很可能是詩篇115至118篇,唱這幾篇傳統的詩是逾越節筵席的一部分。
“總不能不認主”──對你而言,是一句維持顏面的話,還是真摯的體會……
26:35 所有門徒都說願意為耶穌而死,不會背棄祂,不過在數小時之後,他們全都逃走了。空談是沒有價值的,說獻身基督很容易,但這些話惟有在大逼迫中經過考驗後才有意義。你的信心有多強呢?是否能夠在極嚴厲的考驗中仍站立得穩呢?
逾越節筵席與客西馬尼園
我心裡甚是憂傷,快要死了,耶穌你可會明白?
26:37-38 耶穌要面對快將來到的肉身之痛苦、與父神分離和為世人的罪而死,祂感到極度憂傷。這個神聖的計劃已經安排了,但在人性之中,祂仍然會有掙扎(參來5:7-9)。因為祂曾經歷極度的痛苦,所以能夠明白我們的苦楚,祂順服的能力是來自祂與父神的關係,也同樣是我們能力的源頭(參約17:11,15-16,21,26)。
耶穌也蠻可憐的,何要照主的意思?你我不是有很多時候照己意而行嗎?
26:39 耶穌禱告求苦杯離開祂,並不是違抗父神的旨意,其實,是再次堅定自己去完成神的旨意,祂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祂的祈禱顯明祂所受的是極可怕的痛苦,這痛苦比死亡更甚,因為當祂為所有的罪付上贖價時,祂要被迫與神分離。這個“杯”就是這種痛苦和分離。無罪的神子把我們的罪背負在自己身上,把我們從痛苦和與神分離中拯救出來。
苦,有何難?照主意思去吃苦?主我……
26:39 在苦難中的人常常希望知道前景如何,或者希望明白受苦的原因。耶穌知道前面的痛苦,也知道原因,但仍然痛苦掙扎,比我們面對的任何掙扎更厲害。是甚麼叫祂能夠說:“照你的意思”呢?這是堅定信靠神的計劃,在每一步的道路中都祈禱和順服的結果。
門徒在該警醒的時候“睡著”了,你可曾這樣?
26:40-41 耶穌看到彼得沉睡,就提醒他試探快要來臨。勝過試探的方法就是警醒和禱告。警醒的意思是對每個被試探的可能提高警覺,敏感到撒但的狡猾詭計,裝備好靈性來對抗牠。我們最脆弱的地方往往最容易被試探,我們不能單獨抵抗它,必須靠著禱告支取神的能力,使我們可以抵擋撒但的攻擊。
猶大為何揀這時候出賣耶穌,揀其他時候不就不用受門徒的阻撓,奇怪……
26:48 捉拿耶穌的並不是執行羅馬法律的羅馬士兵,而是宗教領袖。猶大告訴他們,他與“誰”親嘴,就捉拿“誰”。猶大親自出面指出耶穌來,並非因為那些人不認識耶穌;猶大本可以在耶穌任何一次的退修中帶他們捉拿祂,就不會有祂的門徒阻撓了;他在這個公開的場合中指出耶穌,是因為他答應了在這次審訊中做正式的控告者。
誰人這麼衝動砍掉人家的耳朵?他為何這樣做?
26:51-53 這個砍掉大祭司僕人耳朵的人就是彼得(參約18:10)。彼得嘗試去保護這看來是失敗的耶穌,並不明白為了得勝,耶穌必須要受死。但耶穌顯示祂完全委身於父神的旨意,祂的國度不是靠用刀劍來拓展的,乃是靠著信心和順服。
被出賣
他們竟然這麼急著要耶穌死,你看他們的行動……
26:57 耶穌被捉後,先被帶去見前任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亞拿,然後亞拿把耶穌押到該亞法的家裡受審(參約18:12-24)。他們急於要完成這個審訊,在安息日之前把耶穌處死,當前只剩下不足二十四小時,宗教領袖就連夜聚集在該亞法家中,不等到日間在聖殿中會面了。
公會,是一個甚麼樣的組織?
26:59 公會是猶太人最高的宗教及政治的權力機關。雖然羅馬控制以色列政府,但也給他們權力處理宗教和民事的爭執,所以公會能議決很多影響日常生活的本地事務,但是死刑得有羅馬政府許可才能執行(參約18:31)。
拆掉後三日重建,耶穌這話是指著甚麼而說?
26:60-61 猶太公會企圖尋找歪曲耶穌教訓的見證人,他們終於找到兩個見證人,把耶穌有關聖殿的話歪曲了(參約2:19),指出耶穌曾說祂能拆毀聖殿──這是一個褻瀆性的誇口。其實,耶穌說的是“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當然,耶穌所指的是祂的身體,而不是建築物。事實上,宗教領袖所做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將祂的身體毀滅,然而三日後,祂卻從死裡復活。
耶穌果敢地面對一切,若換了是你,可會不顧一切也要說真話?
26:64 耶穌確定地宣稱祂的王權。當祂說自己就是神的兒子時,在場每一個人都知道祂在宣稱自己是彌賽亞。祂知道這個宣稱是禍端,卻沒有恐慌,反而平靜、勇敢果斷地面對一切。
猶太人不承認耶穌說的話,你呢?可會猶豫不決?
26:65-66 大祭司指控耶穌犯了褻瀆的罪──自稱為神,對於猶太人來說這是極重的罪,褻瀆者要被治死(參利24:16)。宗教領袖早已決定反對耶穌,根本不去考慮耶穌所說的話是真的,這樣,他們就把自己和耶穌一併處死了。像這些猶太人一樣,對耶穌所說的是褻瀆的話還是真理,你必須作出決定,這決定會影響你到永遠。
彼得
不認耶穌?不可能!──且慢,回想一下,你曾否有這種想法?
26:69-75 彼得不認耶穌有三個階段:(1)藉著轉換話題來轉移別人對他的注意;(2)起誓說不認識耶穌;(3)發咒起誓。信徒否認基督經常從模稜兩可的態度開始,假裝不認識祂;碰上討論宗教的時候,就走開或假裝不知道答案;只要壓力大一些,就斷然否定與基督的關係。你若發覺自己常常逃避談及基督,那就要小心,你可能已經走上否認主的路了。──《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