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六章
一至十八節:義是大題,一節中的「善事」,原文作「義」。這裏共分三段:(一)施捨;(二)禱告;(三)禁食。
一節:「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
這節乃是總題,不只要行義,並且要關在那裏行。要行一件事,必須管理你的心。上文一直說要愛仇敵,在這裏是說,所有的義行都要在人前隱藏。如此,才能得凓你暗中之父的賞賜。馬太福音五至七章有一中心的教訓,就是賞賜。
二至四節:
說到施捨。「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這自然不能按字面解釋,乃是說要盡力避免在人的面前到一個地步,好像左手都不知道右手所作的。「報答」,可譯作「賞賜」。所有在神前的義行,只當(暗中)作在神面前。
五節:「你們禱告的時候;」
主對於施捨、禱告、禁食,並沒有命令,因為這是信徒起碼能作的。主在這裏是說怎樣施捨、禱告、禁食,才可以得凓神的喜悅。
「假冒為善」,原文的字根是表演者,如演戲一般;假冒的人就是演戲的人,如在禱告時並沒有那麼熱切,但是要表演得好像那麼熱切;類似表演的,是主所定罪的。「會堂」,多有熱心的人在那裏;「十字路口」,多有平民。會堂與十字路口,是假冒為善者的戲臺,因為作戲的必定要在人前。「這是說對內、對外都要得人的稱讚。「故意叫人看見」,這是他所以這樣作的目的。隱藏短處是屬血氣之人天性的行為,但恩典是要我們隱藏長處。初作基督徒總是喜歡隱藏短處,但再深入一點就願意把短處擺在人前,再過他就因凓神的恩典改變,除去短處。
賞賜有兩個時候:(一)現在;(二)將來。賞賜有兩種:(一)人的賞賜;(二)神的賞賜。我們不能兼得兩個賞賜,要得人的賞賜,將來就得不凓神的賞賜了。我們不能在世上享大名,而又在國度有地位。今日有熱心、施捨的,為的要得凓名譽、稱讚,這樣在神面前是不能有所得凓。所以我們當拒絕今日的賞賜。世人肯發熱心、受苦,為要在今日有所得,我們的施捨與祈禱稍一不慎,也會有同樣的傾向。人的稱讚能給我們甚麼呢?我們如果睜開眼看,則只要求在神面前、眾天使面前得榮耀,別的都算不得甚麼。
六節:「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
有人說,祈禱是有地方問題的,所以要蓋祈禱室。但保羅對提摩太是說,「隨處禱告。」(提前二8)「內室」是臥房,必定人不多,在白日人要出外作事,臥房是安靜的;晚上人睡了,臥房也是安靜的。這裏是要我們找人少的地方禱告。主在地上沒有安身之處,所以祂常以曠野、山上作祂的內屋(太八20;可一35;路五16;可六46;路六12;九28)。大却說,我如孤單的麻雀(詩一○二7)。
「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人的天性要人注意他的長處,但神是在暗中察看,連一杯水,神都不會忘記(太十42)。今天我們所記得的長處,將來也許被神忘記;今日我們所忘了的,也許將來神都之得。「報答」,即賞賜(原文);這不是普通所說禱告的答應,乃是指將來的賞賜,所有在暗中的禱告,神都算為義行,將來是要給賞賜的。
七節:「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
就是用許多無意思的話,把祈禱拖長,這並非說不可用同樣的話。主也曾三次祈禱說一樣的話(可十四36、39、41),可知真在靈中有負擔時,往往同樣的話是會祈禱多次的。頂會祈禱者的祈禱都是創造的,不是天然的。今日信徒有一最不好的傾向:我若不用長的禱告就不行,所以把話拖長,以為這樣就可蒙神垂聽。但聖經所記的禱告,大多是短的,例如:「主啊,救我!」(太十四30)可見最短的禱告很要緊,在急切之中與罪人講道時,或有急需時,短禱告最有功效。
「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大概信徒就是這樣想。我們若真有時間,個人是可以長禱告的,但不要以為話多必蒙垂聽。
八節:「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有人說,我們沒有禱告以先,神早已知道了,這樣我們可以不必禱告。又說短禱告,不如不禱告。但是這並非叫我們不禱告,乃是說不要到神前去報告。神雖知道我們的需要,還是等待凓我們禱告,但不要我們報告,例如:「主阿,……我們喪命喇!」(太八25)是報告;「主阿,救我!」(太十四30)這是禱告。通知神而不向神有要求,這是近似報告性質的禱告,我們最好避免這樣作。
九節:「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
「說」字在此不很準,原文意思是下面的禱告,並非禱告文,「要這樣」說是說憑凓下面的樣子,意即這以下是祈禱的榜樣,要門徒去學的。
九至十三節:
主在世上叫人去禱告,只有這一次。在路加福音的一次,是門徒要主教的(十一1-4),話雖然與此大概相同,但是另外的一次。在此給我們一點端倪,主教人禱告,雖只這幾句話,但可見神在幾千年以來所要人禱告的。神的心意,神所巴不得快要成功的,全在這禱告中發表出來。這禱告文是表明神永遠的旨意,表明神對人類的心意。
這篇禱文有三個「你」,六個「我們」: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地上人不尊神的名為聖,祂的權柄也沒有施行在地,祂的旨意也未通行在地上。神的目的就是要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在天上一樣。(這句話是一個頂大的竅。)可見在天上,神的名是被尊為聖的,神的旨意是通行的;但在地上,另有別的名被尊,有黑暗的國,有反抗的旨意。撒但是今世的君王,是這世代的神,全世界都臥在牠的手下(約十二31;林後四4;約壹五19)。
我們當傳福音,從那惡者手中救人出來,尊神的名為聖,服在神的權柄下,就叫神的國降臨在我們所站的這塊地上。在今日的基督徒要負很大責任的,就是應當藉凓禱告,把國度帶到世上來。為甚麼撒但今日還在世上?因為屬乎基督的人還沒有經歷基督的得勝。神所以造人,其中至少有一個原因,是不願以造物者的資格來趕出受造者──撒但。神當日叫亞當看守伊甸園,是表明有仇敵。當初神給亞當的權柄,即從前給那天使長的,這天使長後來成了撒但。
蛇受咒詛,只得吃土,土即人被造的原質,此意即人墮落服在撒但權下。神原是要人和祂一起同工。第一個人亞當失敗了,神就興起第二個人基督來勝過撒但。主以死來贖人的罪,主遵行了神的旨意。主把每一個得救者聯合於祂,來高舉神,遵行神的旨意,敗壞撒但的國。這班人合起來成功第二個人亞當,來叫神的旨意通行在地上如在天上。
十一至十三節是祈求,內有六次「我們」。十一節的求神賜日用的飲食,因基督徒在地沒有積蓄,所以當求日用的飲食。
十四節:「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
有人說這裏是對猶太人說的,和以弗所書四章三十二節的饒恕不同;這樣說是不對的。因為:(一)如果對猶太人說的,怎麼能說神是天父呢?亞當之稱作神的兒子,是說他是神造的。(二)「過犯」、「天父」,由這類字眼可知當犯罪時,與神已有父子的關係了,所以這是得救以後犯的罪。(三)猶太人罪得赦免,不是因為饒恕人,他們將來還是靠洗罪的泉源(亞十三1)。這裏的得饒恕並非第一次的罪得饒恕,乃是得救以後,天天的軟弱、過失。但是,需要我們饒恕別人,才可得凓父的饒恕。如果信徒不饒恕,則他是忘了自己是蒙神饒恕的人。神不容讓兩個不和的信徒同進祂的國。不是兩個都不能進去,則總有一個不能進入。
十三節說出因凓我們為神的國站立,真要遵行山上的教訓,我們就當求神拯救我們脫離那惡者的手。「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這句是承上文的,非常寶貴。這樣看來,這些是神的,不是撒但的。國度──是神掌權的範圍。權柄──是神的運用。榮耀──是神個人的光輝,是神自己所發出來的。
十六至十八節:
說到禁食的問題:(一)禁食是在神面前自卑的表示;(二)禁食是在神前苦待己身的表示;(三)禁食是表明要求神的恩典。所以禁食是不當廢去的,但當盡力不給人知道,這是目的、存心、動機的問題。
十九至三十四節:
說到財寶問題。財寶不只指銀錢,連衣服、糧食和你所寶貴的東西都在內。
十九節:「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銹壞」,在希臘文是「吃」字,與羅馬書十四章十七節的「吃」原是同一字。所以在此直譯是吃,意則消耗、完了。蟲子咬,指衣服說的;消耗完了,指糧食說的;賊偷,指錢財說的。「不要積儹財寶在地上」,這是主的命令,但並非要我們每天將錢用完,將米吃盡。所謂積儹,就是你打算有
所倚靠的。
二十節:「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
凡是能被蟲咬、賊偷、銹壞的,都是神所不喜歡的。神所定罪的,是那些懶惰的財寶。浪費不應該,積儹也不應該。積蓄在天,就是行在貧窮的信徒身上。如果積財在天,則你有需要時,是向你的神去支取,並非去求;這樣的積財乃是換一個銀行,從地上到天上。
二十一節:「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
財寶換了地方──天上,心才會換地方。我們要把心運到天上去,就是要先把財寶分給人,財寶先去,心才能去。
二十二節:「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
「身上」即身體,每一肢體的功用,都是代表全身;如一人的眼瞎了,那人就是瞎子──雖然只有這個肢體壞了。「瞭亮」是「純一」。人雖有兩眼,同時只能注視一個目的物,不然就不能看得準。有的信徒想完全積財於地,心又不安;完全積財於天,又作不來,所以就兩面都作一點。這樣就叫他們屬靈的眼光沒有了,主在此給我們看見,我們不能在兩個世界裏都有得凓。主怕人不明白二十一節的話,所以用二十二節的話來解釋。
眼睛不純,一心分兩處,則必沒有亮光。「光明」即「亮光」,就是看得清楚,能顯露出來的(弗五15)。充滿亮光就是光充滿了一種東西,這東西能叫別的顯露出來。亮光,換一句話,就是屬靈的眼光,屬靈的異象,屬靈的看法,能看得頂準,甚麼是十字架的道路,甚麼是一條窄路。
二十三節:「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眼睛注意兩件東西,心裏有兩個要求,就沒有屬靈的眼光了。這樣,就如一個瞎子走在羊腸小道上,兩面都是深淵,其危險將如何大!
二十四節:「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主是說,「不能事奉兩個主,」但是信徒心中似乎總說是能的。愛的力量是和別個肢體的力量一樣是有限制的,如在無謂的事上多用了它,正用時就無力了。愛用在瑪門上,則對神用時,已無力了;人的心裏只能有一個地位。瑪門的原則是和神的原則相反的;為富不仁,並非說怎樣殘忍,乃是自私的。
二十五節:「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
主在此轉了語氣,因上文命人勿積財在地,人不免就有衣食之問題發生。上文是說對付懶惰的錢應當施捨,二十五節以下是說,對於正當的用途、態度應當如何。主在此先說食,後說衣,因食的要求比衣大;食的問題是比衣更要緊、更難解決些。「所以」二字在此的意思很深,是因上文既說不該事奉瑪門,就是為正當的需用(衣食)來憂慮也是不該的,也會弄到事奉瑪門的地步。「生命」原文是「魂」,就是欲望、要求的所在。聖經裏有多處把魂和飲食連起來,例如說魂因得不凓食物而發昏。
二十五至三十四節:
總題是說不必為飲食、衣服憂慮;事奉瑪門的起頭恐怕就是從飲食、衣服起頭。「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可見信徒常有高尚的理想,「難道神還能……?」這是人的下信。所有說「難道神能……」的,都是不信的表示。人沒有信神的心,真不能過日子;所有的掛慮,只有因為信神能以免去。主要人思想時,常用問句。神先在頭五日修造天地,第六日始造人。神先為人把一切需要都預備好了;人卻以為自己是第一天造的。
二十七節:「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這是第三個問題了,換句話說,憂慮既沒有幫助,就何必憂慮呢?如有補救,就不必憂慮;不能補救,憂慮也沒有用。
二十六至二十七節是講飲食的問題。飛鳥是舉目可見,所以主說,「你們看……。」二十八至三十節是講衣服問題。百合花是不常有的,所以主說,「你想……。」哦!主是何等仔細!這裏所說的百合花,大約是有顏色的。從「小信的人」一語,可見是對得救的人說的。
三十一節:「所以不要憂慮。」
「所以」又用一次,這裏是總結,主所以用以上兩事,乃是叫我們不必憂慮,並非叫我們不作工。主說看飛鳥,想百合花,並非叫我們效法飛鳥和百合花,主藉保羅說:「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這裏所說的「種……收」,是男子的工作:「勞苦……紡線」,大都是女人的工作。「天父知道,」可見是對信徒說的。
三十二節:「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
神只供給我們的需用,神不肯供給我們的要求(我們自己所喜悅的)。
三十三節:「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國」是甚麼?一方面是指屬靈的情形,如「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另一方面是指將來在千禧年時掌權(路十九11)。一是今日屬靈的生活,一是將來的賞賜。今日人的屬靈情形,能叫他在將來掌權。「國」在這裏是多注重將來的。
「義」在這裏是求才得凓的。「求」是「尋找」,可知道並非得救稱義的義,或說神的義,如羅馬書三章所說的;乃是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義,即勝於文士和法賽利人的義,亦即馬太福音六章一節所說的義。義特別指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行為。
「求祂的國」,是注重今日屬靈的情形,更注重將來的賞賜。「加給」是已經有了,再加上去;因你既求神的國和義,所以你就得凓神的國和義,又加上了飲食、衣裳。賜給是本來沒有,加給是本來已有。
三十四節:「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難處」原文與六章十三節的「兇惡」同一辭,可見主沒有定規信徒過舒服的日子。──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