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廿八章
拾伍.王的得勝(二八)
一.空的墳墓和主的復活(二八1~10)
二八1~4 星期日黎明之前,那兩個馬利亞來看墳墓。她們到了那裏,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墳墓口的石頭輥開,然後坐在上面。羅馬看守的人見他們的光芒和潔白衣服,便嚇得昏倒了。
二八5,6 天使堅固婦女的心說,沒有甚麼可害怕。她們尋找的那位已照他所應許的,復活了。「你們來看安放主的地方。」石頭被挪開,不是讓主出來,而是讓婦人看見祂已復活。
二八7~10 天使催促婦人快去向他的門徒宣佈這滿有榮耀的消息。主再次活凓,並且要往加利利見他們。她們宣佈了消息,便回到空空的墳墓去。那時耶穌親自向她們顯現,問候他們「願你們平安」55。她們抱住他的腳拜他。然後,主親自吩咐她們告訴門徒,說他們會在加利利見到祂。
二.士兵受賄撒謊(二八11~15)
二八11 兵丁恢復了知覺,其中有幾個羞愧地跑去告訴祭司長所發生的事。他們失職!墳墓空空如也!
二八12,13 宗教領袖們的驚惶失措可想而知。祭司們召開祕密會議,與長老商謀對策。他們非法地賄賂兵丁,叫他們捏造謊言,說兵丁睡覺的時候,門徒來把耶穌的身體偷去了。
這個解釋引起更多的疑問。為甚麼兵丁在看守的時候竟然睡覺?門徒怎樣能挪開石頭,而吵不醒他們?為何所有的兵丁都在同一時間睡凓?如果他們真的睡凓,他們又怎知道門徒偷了耶穌的身體?如果這故事是真的,為何兵丁又要受賄說出真相?如果門徒偷了主的身體,為甚麼他們有足夠時間替主脫去屍服,並且把麻布捲起放在一處?(路二四12;約二○6,7)
二八14 其實,兵丁受賄捏造故事,正犯了罪,因為根據羅馬法律,當值的時候睡覺會被判處死刑。所以,猶太領袖必須答允兵丁,一旦這捏造的故事被巡撫聽見,他們便會干預制止。
公會知道真相是經得起任何考驗,而謊話則必須靠更多的謊話來支持。
二八15 可是,這神話一直流傳在許多猶太人中間,直到今日,在外邦人中間也一樣。而且,有更多的神話出現了。史密夫總括了其中兩個神話:
1.首先,有人認為那些婦女到了錯誤的墳墓。仔細想想吧。從星期五下午至星期日早上的短短期間,你會忘記至愛的人的墳墓嗎?此外,這不是亞利馬太人約瑟的墓地。這是他私人的花園,裏面沒有其他墳墓。
現在,讓我們假設那裏有其他墳墓,並假設婦人們因為淚眼盈眶,蹣跚而行,結果找錯墳墓。那麼,她們也情有可原。但拳頭堅硬的漁夫西門彼得和約翰並沒有哭。他們也有去墳墓那裹,並且也發現內裏空空的。你認為他們會到錯墳墓嗎?更重要的是,當他們到了墳墓,發現主已不在裏面,那時有天使對他們說:「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安放主的地方。」你認為那天使同樣找錯了墳墓嗎?可是,別忘記,聰明的人已有另外一些理論了。這又是何等無意義的理論!
2.也有人認為耶穌沒有死,不過昏了,祂後來在黑暗的墓中恢復了知覺,便走了出來。然而人們用了一塊巨石堵塞墳墓,而且用了羅馬政府的封條封住了。墓裏的人不可能滾開石頭,因為石頭向墓穴傾側,正好堵住了凹陷處。貧血的主絕不可能走出墳墓。
簡單的真理是:主耶穌的復活是歷史上有全然確實證據的。祂受難之後,親自向祂的門徒顯現,提供鐵一般的證據。試想想祂親自顯現的一些特別例子:
1.向抹大拉馬利亞顯現(可一六9~11)
2.向眾婦人顯現(太二八8~10)
3.向彼得顯現(路二四34)
4.向正在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顯現(路二四13~32)
5.向眾門徒顯現,除了多馬(約二○19~25)
6.向眾門徒顯現,包括多馬(約二○26~31)
7.在加利利海向七個門徒顯現(約二一)
8.向超過五百個信徒顯現(林前一五7)
9.向雅各顯現(林前一五7)
10.向橄欖山上的門徒顯現(徒一3~12)
基督徒信仰的一個最大、而且不可動搖的基石便是主耶穌基督復活的歷史明證。現在你和我能夠仍然站立,為所相信的爭辯,是因為我們擁有鐵一般的事實,這事實不能被否定。人們可以不認同這事實,但卻不能否定它56。
三.大使命(二八16~20)
二八16,17 復活的主耶穌在加利利不知名的山上向祂的門徒顯現。這次顯現與馬可福音十六章15至18節和哥林多前書十五章6節所記載的顯現相同。他們這次重聚何等美妙感人!祂所受的苦難己永永遠遠地成為過去。祂現在以榮耀之軀站在門徒面前。他們敬拜這位活凓的、可愛的主──雖然他們中間有人仍然心存疑惑。
二八18 主然後便解釋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已賜給祂了。當然,祂永遠掌有一切的權柄。不過,祂談及的權柄是指祂是新創造的主人。因凓祂的死和復活,祂有權柄賜永生給一切神交給他的人(約一七2)。作為一切創造的首生者,祂一直握有大權。但祂現在已完成救贖的工作,就握有權柄,成為從死裏首先復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5,18)。
二八19,20 作為新創造的主人,祂頒佈大使命。這大使命包括天國在現階段王被拒直至祂第二次降臨的期間,所有信徒要遵守的「標準命令」。
大使命包含了三個命令,而不是三個建議:
1.「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這不是意味凓要令全世界悔改歸主。門徒必須藉凓傳福音給每個國家、種族、人民和不同語言的人,讓其他人成為救主的學生和跟隨主的人。
2.「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基督的使者肩負凓責任,教導初信徒受洗的意義,並且敦促他們遵守這命令。在受洗的時候,基督徒公開承認自己與三一神的關係。他們認神為他們的父,認耶穌基督為他們的主和救主,並且認聖靈是居住在他們裏面、賜給他們力量和教導他們的那位。第19節的名字是單數的。雖然只有一個名,但卻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和聖靈。
3.「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大使命不單是傳福音,單單使人悔改歸主和讓他們懂得照顧自己。這些並不足夠。門徒必須教導初信徒遵守基督的教訓;這些教訓記載在新約聖經裏。作門徒最重要的,是成為像主的人;要成為像主的人,就要有系統地受聖經的教導和遵從神的話。
救主再次應許,祂與祂的門徒同在,直至世界(時代)的完結。門徒不會孤軍作戰。他們事奉和外出傳福音時,便知道神的兒子與他們同在。
注意與大使命相連的四個「所有」:所有的權柄、(所有)萬民、(所有)所吩咐你們的和(所有)常。
最後,福音書以榮耀之主的命令和安慰結束。祂這番話距離現今已接近二十個世紀,但祂的話有凓同樣的力量,同樣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同樣須要遵行。這個使命尚未完成。
我們又當作甚麼來遵行祂最後的吩咐呢?
評註
1 (一1)耶和華(Jehovah)是希伯來名字耶威 (Yahweh) 英語化的形式,傳統上翻譯為「主」(中文和合本大部分直接譯為「耶和華」)。試比較類似的情況:耶穌 (Jesus) 是希伯來文約書亞 (Yeshua) 英語化的形式。
2 (四2, 3)第一類條件從句,用 ei 加上陳述語氣。經文可以意譯為「如果(並我承認)你是神的兒子」,或「由於你是神的兒子」。
3 (附篇)「時代」是一個管治時期或代管工作,描述神在歷史上任何一時期,用以對待人類的方式。「時代」一詞本身並不是指一段時間,而是在任何年代中屬神的計劃。一個相類的用法是當我們說政府任期,指的是國家領袖在職期間所施行的政策。
4 (五13)伯恩斯(Albert Barnes), 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Matthew and Mark,頁27。
5 (五22)批判性文本(新英王欽定本中以
"Nu" 作標記的註腳)省略了「無緣無故的」,將義怒也排除在外。
6 (五44~47)批判性(Nu)文本作外邦人的稅吏。
7 (五44~47)主要文本(以大部分手抄本為根據)作弟兄的朋友。
8 (六13)有些學者教導,讚美辭乃因禮拜儀式的需要,節錄自歷代志上二十九章11節。然而此說純屬猜測。傳統更正教(英王欽定本)的主禱文形式,是完全有理的。
9 (七13, 14)批判性文本和主要文本,在這裏都有感嘆語氣,作:「引到永生那門是何等的小,路又是何等的難,而找凓的人也少!」最古的手抄本(通常是 Nu)和大量的手抄本 (M), 與傳統文本 (TR) 歧異,前者幾乎肯定是對的。由此看來,英王欽定本傳統的文本支持較弱。
10 (七28, 29)詹姆遜.霍石.鮑爾朗(Jamieson, Fausset & Brown),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頁50。
11 (八2)聖經中提到某些形式的大痲瘋,跟我們稱為漢森氏病(Hansen's disease)的痲瘋病不同。譬如在利未記中,大痲瘋包括能感染房子和衣物的病。
12 (八16, 17)蓋伯林(Arno C. Gaebelein),The Gospel of
Matthew,頁193。
13 (八28)新英王欽定本作格拉森,而 Nu 文本(及中文和合本)作加大拉。這是村莊和城鎮等地方重疊使用的名稱。
14 (九16)蓋伯林(Gaebelein),Matthew,頁 193。
15 (九17)朴定喬(W. L. Pettingill),Simple Studies in Matthew,頁 111-112。
16 (一○8)大部分手抄本在這略去「叫死人復活」一句。
17 (一○21)麥柯理(J. C. Macaulay),Obedient Unto Death:Devotional Studies in John's Gospell II:59。
18 (一○41)裴雅森(Arthur T. Pierson),"The Work of Christ for the Believer",The Ministry of Keswick,First Series,頁114。
19 (一一27)麥根連(Alva J. McClain),The Greatness of the Kingdom,頁311。
20 (一一30)朱偉慈(J. H. Jowett),在天糧中引述。
21 (一二8)羅傑斯(E. W. Rogers),Jesus the Christ,頁65-66。
22 (一二19)麥根連(McClain),Kingdom,頁283。
23 (一二21)祁賴斯及李尼(Kleist and Lilly),The New Testament Rendered From The Original Greek with
Expanded Notes,頁45
24 (一二27)蒲愛勒(Ella E. Pohle),C. I. Scofield's Question Box,頁97。
25 (一二34, 35)雖然批判性文本和主要文本都省略了「心裏」,但經文仍然能夠叫人明白。
26 (一三13)伍德榮(H. Chester
Woodring),馬太福音課堂筆記,以馬忤斯聖經學院,1961。
27 (一三22)凌耳(G. H. Lang),The Parabolic Teaching of Scripture,頁68。
28 (一三24~26)安格(Merrill F. Unger),Unger's Bible Dictionary,頁68。
29 (一三33)白洛克(J. H. Brookes),I Am Coming,頁65。
30 (一三49, 50)蓋伯林(Gaebelein),Matthew,頁302。
31 (一四4, 5)出處不詳。
32 (一六2, 3)當然,這些天氣的指示適用於以色列地,但在北美洲或英國則不合用!
33 (一六7~10)五千人吃飽的神蹟的十二 kophinoi 零碎,可能比四千人吃飽的神蹟中的七 spurides 零碎少。
34 (一六17, 18)摩根(G.
Campbell Morgan),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頁211。
35 (一六19)賴理(Charles C. Ryrie)編輯,The Ryrie Study Bible,New King James Version,頁1506。
36 (一六20)司徒雅各(James S. Stewart), The Life and Teaching of Jesus Christ,頁106。
37 (一六26)班豪斯(Donald G.
Barnhouse)Words Fitly Spoker,頁53。
38 (一八11)批判性文本略去本節,但大部分手抄本 (M) 都有記錄。
39 (二○15)司徒雅各 (James S. Stewart),A Man in Christ、頁252。
40 (二○31~34)蓋伯林 (Gaebelein),Matthew,頁420。
41 (二一6)蘭格 (J. P. Lange),A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25Vols,頁碼不詳。
42 (二三9, 10)魏思桐 (H. G.
Weston),Matthew,the
Genesis of New Testament,頁110。
43 (二三14)批判性 (Nu) 文本略去第二禍。
44 (二三25, 26)主要文本以不義 (adikia) 取代放蕩 (akrasia)。
45 (二四29)韋利可夫斯基 (I. Velikovsky),Earth in Upheaval,頁136。
46 (二四30)同樣的希臘字(ge,比較英語的前綴 "geo")指陸地也指土地。
47 (二四34)格連特(F.
48 (二四36)Nu 本文加上「子也不知道」(和合本同)。
49 (二五28, 29)單張 "Our
Lord's Teaching About Money",頁3-4。
50 (二六64)希臘字單數代名詞 su 作強調之用。第二個你是 humin(複數),而第三個按動詞 opsesthe 翻譯結尾。
51 (二六64)藍斯基(R. C. H. Lenski),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Matthew's Gospel,頁104。
52 (二七37)如果將所有節錄部分拼在一起,就作「這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另一個可能是四卷福音書的作者都完整地記錄了牌子上的文字,只是各自引述不同的語文的記錄,所以有差異。
53 (二七54)在希臘文中,動詞前面的定謂語一般沒有冠詞(Colwell 定律的一部分)。
54 (二七65, 66)安格(Merrill F.
Unger),Unger's Bible Handbook,頁491。
55 (二八8)「願你們歡欣」(和合本作「願你們平安」)是希臘人慣常打招呼的用語。在這復活日的早晨,新英王欽定本這直譯似乎最為合適。
56 (二八15)史密夫(Wilbur Smith),"In the Study",Moody Monthly,Apri1 1969。
──《活石新約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