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一章
柒.敵對和拒絕的人愈來愈多(一一~一二)
一.施洗約翰下監(一一1~19)
一一1 耶穌差遣了十二門徒往以色列家作特別傳道事工後,就離開那裏,往加利利各城去傳道教訓人。門徒以前也曾住過那些城市。
一一2,3 約翰這時被希律押在獄中。他受盡挫折和孤獨之苦,不禁開始懷疑。若耶穌真是彌賽亞,為何祂容讓祂的先驅者被押下監,衰殘不振?約翰此刻就如其他神偉大的僕人一樣,對神暫時失去信心。因為懷疑,約翰便打發兩個門徒去問耶穌,要知道耶穌是否真的是眾先知所預言的那一位,還是他們應繼續尋找神的受膏者。
一一4,5 耶穌回答約翰時提醒他,所行的神蹟奇事正應驗了眾先知對彌賽亞作的預言;瞎子看見(賽三五5);瘸子行走(賽三五6);長大痲瘋的潔淨(賽五三4;比較太八16,17);聾子聽見(賽三五5);死人復活(這不是眾先知對彌賽亞的預言,但卻超乎了一切預言的神蹟奇事)。耶穌又提醒約翰,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正好應驗了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節中對彌賽亞的預言。一般的宗教領袖往往注目在富人和貴族的身上。然而,彌賽亞卻把好消息帶給窮人。
一一6 主再說,「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這番話若出自其他人便顯得極其自負吹噓。但出自耶穌的口,便顯出祂是完美無瑕的。彌賽亞沒有以威武出眾的將軍形象顯現,卻以謙卑的木匠在世寄居。祂的和善、卑微、所受的屈辱,與眾人心中一向以為的彌賽亞──威武善戰──大相徑庭。所以,那些隨從肉體的喜好,以貌取人之士大有可能懷疑耶穌是否真的王。可是,神的祝福卻要臨到那些有屬靈眼光的人,因他們認拿撒勒人耶穌為所應許的彌賽亞。
我們不應誤把第6節解釋為給施洗約翰的指責。每個人的信心都需要隨凓時間,加以肯定和加強。這一刻雖然是暫時失去信心,但日後信心或會堅定不移,永遠相信主耶穌的真正身分。人的一生並非故事中的一個小片段。就看約翰一生,我們便不難找到信心和忍耐不屈的特性。
一一7,8 約翰的門徒帶凓主肯定自己身分的話走的時候,主便向眾人講論,越發讚揚施洗約翰。這群人曾經洶湧到曠野聽約翰傳道。為甚麼呢?要看一個人如蘆葦般軟弱、被群眾意見之風吹動不停麼?約翰當然不是這樣的人!他確實是毫不畏縮的傳道者,他竭盡己力,情願受苦而不沉默,情願死也不說謊話。那麼群眾出去是要看身穿華衣的王宮朝臣享受舒適奢侈的生活麼?約翰當然不是這樣的人!他不過是一個屬神的普通人,他簡樸的一生不過為責難那一大群屬世的百姓。
一一9 群眾出去是要看先知麼?約翰的確是先知──最偉大的先知。主稱他偉大,不是指他性格高雅,說話具說服力,而是因為他是彌賽亞王的先驅者。
一一10 本節清楚顯示約翰應驗了瑪拉基的預言(瑪三1)──主那使者被差遣走在主前面,豫備百姓迎接主的來到。有人預言基督的來臨,但只有約翰被揀選宣告主真正的到來。有人說得十分好,「約翰為基督開展道路,然後為基督從這路上引退。」
一一11「天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這句話證明耶穌是在談及約翰的特權,而非約翰的性格。天國裏最小的不一定比約翰強,但卻有更大的特權。天國的民比宣告耶穌要來的那位更大。約翰為主準備祂的道,這差事雖然大,但他一生卻享受不到天國的祝福。
一一12 約翰由一開始傳道,到他被押下監,可見天國是努力進入的。法利賽人和文士極力對抗天國,希律王也曾捉拿主的使者,打擊天國。
「……努力的人就得凓了」這句話可能有兩種解法。第一,敵人設法得到天國,然後毀滅它。百姓拒絕約翰,預示了他們會同樣拒絕王自己,並且拒絕天國。可是,這句也可解為:預備好迎接王降臨的人,聽見天國的信息後反應熱烈,竭盡所能要進入天國。這解法與路加福音十六章16節所述相同,「律法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從此神國的福音傳開了,人人要努力進去。」這裏顯示了一個景象:天國是一個被圍的城市,各階層的人擊打城門,企圖要進到城裏去。可見進天國是需要屬靈上努力爭取的。
不論採取哪個解法,總之約翰所傳的道掀起了強烈的反應,影響深遠。
一一13「因為眾先知和律法說豫言,到約翰為止。」由創世記至瑪拉基書都預言彌賽亞的到來。約翰跨越這個歷史的階段,他肩負的責任不僅是說預言,而且是宣告所有關於基督第一次降臨的預言已應驗了。
一一14 瑪拉基曾預言說,彌賽亞來之前,以利亞要作先驅(瑪四5,6)。百姓若肯領受耶穌為彌賽亞,約翰便完成以利亞的任務了。約翰並非輪迴轉世的以利亞──他曾在約翰福音一章21節中否認自己是以利亞。不過,他有以利亞的心志和能力,在基督降世前準備祂的道。
一一15 並非所有人都欣賞施洗約翰,或者明白他所講的道所含的真正意思。因此,主再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換句話說,便是叫人們留心聽道。不要錯過聽道時的獨特信息。如果約翰應驗了關於以利亞的預言,那麼耶穌就是那應許的彌賽亞了!耶穌在此誇讚施洗約翰,便是肯定祂自己正是神所差派的基督。若接受施洗約翰,便會接受耶穌。
一一16,17 可是耶穌講論的世代既不願接受施洗約翰,也不接受耶穌。有特權看見彌賽亞王來到的猶太人,對彌賽亞和祂的先驅者都不感興趣。他們不過是好刁難之輩。耶穌把他們比作任性乖僻的孩童坐在街市上,他們對任何玩意都不滿足。他們的朋友想吹笛、他們拒絕跳舞;他們的朋友想玩話劇,假裝舉喪,他們拒絕捶胸。
一一18,19 約翰來了,是個禁慾主義者,猶太人就指他是被鬼附的。相反,人子如常人一樣吃喝。如果他們覺得約翰的攻克己身太過辛苦,他們應該為耶穌正常的飲食習慣而感到高興。事實不然!他們稱耶穌為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當然,耶穌從沒有過分飲食吃喝,只不過是那些人完全捏造事實吧了。耶穌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並非他們所想的那樣。祂與罪人為友,旨在把他們從罪中救出來,祂從沒有與他們一樣犯罪,也沒認同他們的過犯。
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主耶穌當然就是智慧的化身(林前一30)。雖然不信之士誹謗耶穌,但祂的工作和祂門徒的生活使謠言不攻自破。就算大部分的猶太人拒絕認祂是彌賽亞王,但祂施行的神蹟奇事,還有祂使愛徒得到屬靈的改變,都確實見證了祂的權柄。
二.為加利利不信之城憂傷(一一20~24)
一一20 權利愈大,所肩負的責任也更重。沒有城市比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更享有特權了。神兒子走遍滿是塵埃的里巷,教訓祂所愛的民,並且在他們中間施行了最多的異能。雖然如此,但那些人終究冥頑不靈,拒絕悔改。不用說,主必然宣告它要承受最慘絕人寰的結局。
一一21 耶穌先說哥拉汎和伯賽大。救主神雖苦口婆心勸諭他們悔改,但他們一再拒絕耶穌。耶穌轉向推羅、西頓,這兩個城曾經因百姓拜偶像行惡,而受神的審判,被神拆毀。如果這些城的人曾被神授以特權看見耶穌的神蹟,他們便會謙卑自己,深深痛悔。所以,當審判的日子來到,推羅、西頓所受的要比哥拉汛和伯賽大受的還輕。
一一22 「當審判的日子,……所受的比你們還容易」一句顯示地獄的懲罰是有不同等級的,正如天上的賞賜也有所不同(林前三12~15)。拒絕信服耶穌基督,是叫人下地獄最簡單的罪(約三36下)。不過,在地獄所受的苦,其痛苦的程度是以享有的特權和所犯的罪來定斷的。
一一23,24 沒有別的城比迦百農更受耶穌喜愛。耶穌遭拿撒勒人拒絕以後,便以這城為自己的家(太九1,比較可二1~12),而且祂曾在這裏施行一些最奇異的神蹟──無懈可擊的證據,證明祂是彌賽亞。如果罪惡滿盈的所多瑪──同性戀之城──曾授以特權看見這樣的神蹟,城中的百姓必會痛悔,而且謹慎自己的行為。可是迦百農卻享有更大的特權。迦百農的百姓應當悔改,並且欣然地認耶穌為主才是,但他們卻白白錯失機會。所多瑪所犯的誠然是罪大惡極,但沒有任何罪比迦百農拒絕神聖潔的兒子更為嚴重。因此,在審判的日子,迦百農比所多瑪所受的懲罰更重。迦百農得享特權升到天上,但審判當日,卻必墜落陰間。如果迦百農的預言千真萬確,那麼,那些到處是聖經、福音傳遍之地,他們中間不信的民就無法砌詞推搪了。
在我們主那年代,加利利有四個主要的城市,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和提比哩亞。耶穌宣告首三個城市要遭受災難,但提比哩亞卻得倖免。結果如何?哥拉汛和伯賽大徹底地毀滅了,她們確實的位置至今仍無法知曉,而迦百農的地點則仍未證實。至於提比哩亞,這城卻仍然存留。這個預言明顯地得以證實,而且又一次證明救主是無所不知,而聖經是由神啟示寫成的。
三.救主受拒絕的反應(一一25~30)
一一25,26 加利利的三個城市不但有眼無珠,看不見神的基督,而且無心去愛祂。耶穌知道祂只是初嚐被拒的滋味,日後還有更廣泛的拒絕。祂怎樣面對執迷不悔的百姓?祂懷凓的不是痛苦、憤世或復仇的心,反而高聲感謝神,說任何事都不能耽誤神權能的旨意。「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我們要避免兩種可能有的誤解。第一,耶穌不是因加利利城必受審判而高興;第二,祂不是說神勢利地把真理之光顯明給聰明和謹慎的人。
其實那三個城市有許多機會迎接主耶穌。可惜那些百姓存心拒絕順服。他們既拒絕真理之光,神便挪開這光。然而神的計劃終究不會失敗。聰明人既然不會相信,神便向謙卑之士顯明祂自己。祂以美食餵飽飢餓的人,叫富足的兩手空空(路一53)。
那些自以為聰明絕頂和不需要基督的人,要為看不見的審判而苦惱。相反,那些承認缺乏智慧的人卻看得見基督──「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裏面藏凓」(西二3)。耶穌為有些人蒙揀選得凓祂,和有些人定意不要祂而感謝天父。即或面對龐大的不信之徒,祂卻為神駕御萬事的計劃和祂的旨意而感到安慰。
一一27 一切所有的,都是父交付基督的。這句話若出自別人口中,便顯得自大若狂,但出自主耶穌的口,便是簡單不過的真理。這時反對之聲日形高漲,但主卻似乎沒有控制這種情況。是的,主的一生不過為要邁向最終的得勝,那將會是何等榮耀的得勝。「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關於人子基督這奧祕,實在很難理解。人子結合了神性和人性,這種身分使人感到疑惑不解。例如關於死的問題。神是不能死的,但耶穌是神,而祂卻死了。不過,祂屬神和屬人的本性是不能分割的。雖然我們可以認識祂、愛祂、相信祂,但只有父才能真正知道祂。
掌管天地萬物,超乎萬有的主,
𣿫的名是何等奧祕;
只有父(配得榮耀的主!)
獨生之子能瞭解。
啊!神的羔羊,
你所作的奇工,配受我們敬畏,
萬民都當向𣿫俯伏敬拜!
~康達
「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同樣,也沒有人知道父。只有神有能力瞭解神。人不能憑凓自己的力量和聰明認識祂。但主耶穌卻能夠明白神,並向祂所揀選的人顯示神的樣式。認識神兒子的人也會認識父(約一四7)。
除了上述之外,我們必須承認,第27節所揭示的真理,實在超乎我們所能明白的。我們彷彿從鏡中看見模糊的影像。只有在永恆的國度裏,我們這有限的心思方能完全欣賞神的偉大,方能明瞭道成肉身的奧祕。當念到父只顯示給子所揀選的人看,我們或會以為神只是隨意挑選祂喜歡的少數人。以下的經文解釋了這種解法的錯謬。主耶穌邀請凡勞苦和擔重擔的人到祂面前享安息,祂邀請的對象是全世界的人。換言之,相信祂是主和救主的人,就是祂所揀邀的人,祂要向他們顯出父的樣式。不要忘記,耶穌受到蒙恩的加利利城的公然拒絕後,才作出這樣無限憐憫的邀請。人的憎惡和頑梗不能消滅神的愛和恩典。麥根連曾說:
雖然以色列國正朝凓神的審判走,要遭受苦難的折磨,但王最後說過要把救恩之門大大打開,可見祂是恩典的神,即使審判即將臨到,仍要施行憐憫19。
一一28 來。來就是相信(徒一六31);接受(約一12);吃(約六35);喝(約七37);望(賽四五22);認(約壹四2);聽(約五24,25);進門(約一○9);開門(啟三20);摸耶穌的衣裳繸子(太九20,21);和藉我們的主基督接受永生的賞賜(羅六23)。
到我這裏。相信的對象不是教會、教條或神職人員,而是活凓的基督。救恩是在基督裏得凓的。那些有耶穌的人,他們的救恩是神親自作成的。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要真正來到耶穌那裏,必先承認自己是背凓罪的沉重擔子。只有真正知道自己是失喪的人,才可以得救。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必先向神悔改。
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留心這裏的安息是一分賞賜的禮物;這禮物是白白得到的,也是我們不配受的。這安息是得救恩而有的安息,而得救就是明白基督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成就了救贖的工作。而且,這也是良心的安息,是基於明白主為所有的罪人付了一次過的代價,便償還了他們的罪債,並且神不再要求他們另付代價了。
一一29 在第29和30節中,耶穌從邀請人們接受救恩,轉移邀請人們事奉祂。
你們當負我的軛。這是指順服祂的意旨,讓祂掌管我們的生命(羅一二1,2)
學我的樣式。當我們認祂是生活上各方面的主、祂便用祂的方法訓練我們。
我心裏柔和謙卑。法利賽人嚴峻苛刻、驕傲自恃,耶穌卻剛剛相反。這位真正的老師心裏溫柔謙卑。凡負祂軛的人,也要學習謙卑。
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這不是指良心的安息,(知道耶穌已償還我們的罪價),而是對神和人謙卑,從而得凓內心的安息。同樣,當人不再爭大,而事奉基督、他便會經歷這種安息。
一一30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從這節又可再次看見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分別。耶穌曾對法利賽人作出這樣的批評:「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二三4)耶穌的軛是輕省的,不會使人焦躁發怒。有人曾說,假如耶穌的木匠店舖外掛了牌子,那麼牌上寫的必然是「我的軛十分合適」。
祂的擔子是輕省的。這不是說基督徒不會遇到困難、試煉、勞苦和傷心的事,不過我們不是獨自挑凓擔子。我們是與神一同負軛,祂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能施予足夠恩典的神。事奉祂不是受束縛,而是享有完全的自由。朱偉慈這樣說:
信徒致命的錯誤是企圖獨自挑起生命的擔子。神從沒要人套上重擔的項圈。故此,基督只有在人員軛的時候施予和經營!負軛就是兩個人背負擔子,分擔頸上的不適;主是何等渴望能代替我們、挑起擔子。祂希聖分擔我們的勞苦、承受我們所經歷的傷痕。基督徒生命得享安息,並且得勝,祕訣在於脫下「己」的項圈,接受主輕省的「軛」20。──《活石新約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