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馬太福音第四章

 

受試探的時候

馬太慢慢的揭開耶穌的故事。他用耶穌如何降生到世上來的敘述做為開始,接凓用暗示的手法指出,耶穌對世界盡責任以先,必須對祂的家庭盡責任;祂必須在小事上忠心,然後上帝才交給祂救世的責任。

馬太接下去說明在施洗約翰出現的時候,耶穌如何知道自己時機已經成熟,開始工作的時刻已經來到。馬太又告許我們耶穌如何在迫切尋求上帝子民的事上證明自己的身份。祂也知道自己實在就是上帝所揀選的那一位,祂得勝的道路必須經過十字架。

一個有異象有遠見的人,他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將這些異象變成現實;他必須設法將他的夢想實現。這就是耶穌當時候的情形。祂要引導人歸向上帝,這件工作應該怎麼辦才行?要用甚麼方法來達到祂的目的?祂是用大能征服的手段,還是以忍耐犧牲和愛心的方法呢?這就是耶穌在試探中所面臨的──工作已交在祂的手中,祂要用甚麼方法來完成上帝所託付於祂的使命呢?

基督受的試探(四1-11

在我們開始研究耶穌受試探的時候,我們必須小心的注意到一件事,就是『試探』這個詞的意義,希臘原文是perazein,在英文『試探』一詞總是包含有不良的意義。它常是指引人作壞事,找機會引誘人犯罪,設法勸服人走錯路。但periazein有一個相當不同的意義。它側重於試驗方面的意義,而不是我們所謂引誘的意思。

舊約偉大的故事之一,就是亞伯拉罕在千鈞一髮中避免了獻上兒子做為活祭的故事。故事的開始是這樣寫的:『這些事以後,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創廿二1)。這樣的『試驗』兩個字很清楚的不能解為找機會引誘人作惡的意思。以為上帝有意驅使人作壞事的這種念頭,確是不可思議的;以為上帝是促使人成為罪犯的經手人,也是不堪想像的。但當我們了解:『這些事以後,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的意思,問題就變得十分清楚了。試驗亞伯拉罕忠心的時刻已經來到了,好像金屬在未作任何用途以前,必接受所能承擔的壓力、耐力試驗。上帝使用人以符合祂的旨意之先,人也必須受試驗。猶太人有一句話說:『這聖者,祂的名是有福的。除非一個人受過鑒察和試驗了,祂才會把他升到尊嚴的地位;在熬煉中站立得住的人,祂將使他高升。』

這裏有一個偉大崇高的真理,我們所論到的試探,並不帶有促使我們犯罪的意思,卻能使我們勝過罪惡。它並不是叫我們作壞人,而是叫我們作好人;不是叫我們軟弱,乃是使我們經過嚴厲的試煉以後,更剛強、更善良、更聖潔。試探並不是人的刑罰,而是要成為人的榮耀。這是上帝使用試驗作為工具的理由。所以我們對耶穌受試探的事實和經驗,必須有另一種看法;它們其實其並不是試探,而是考驗。

我們還要更進一步的注意,進行這試驗的地點是在曠野。該地是在巴勒斯坦的中樞,聳立於中央平原的耶路撒冷與死海之間的一片荒野。舊約稱它為曠野地(耶示門Jeshimmon)即荒廢之意,這個名稱真是再合適也沒有了。它伸展的範圍長達三十五英里,寬十五英里

曾在該地旅行的史密斯(George Adam Smith)爵士曾作如此描寫:『它是一片黃沙、碎石、灰石,及卵石散佈的地方;又是一片歪杻的地層,山脊向西方延伸,彷彿被扭曲過的樣子;山丘好像是一堆堆的沙土,石灰石表面起泡狀而且剝落;岩石赤裸而且參差不齊,當腳步或馬蹄踏上去的時候,地裏發出空洞的聲音。曠野中發熱與閃光,如同一座熾熱的鍋爐。這片野地繼續向前伸延直達死海,地面突作一千二百英尺的直線傾斜,形成一道由石灰石、燧石、與石灰泥所組成的死海的絕壁。』

耶穌在那樣的曠野裏,會比在巴勒斯坦任何的地方更感到孤單。祂來到曠野,為要一人獨處。工作已臨到祂的身上;上帝已對祂說話,祂必須考慮自己如何去完成上帝所託付給祂的工作;祂必須要在開始工作以前,把一切事情弄清楚,所以祂一定要單獨的留在曠野。

多少時候,我們的錯誤就是因為我們從不肯孤單獨處,有些事必須一個人單獨應付;有些時候別人的勸告對我們毫無益處。到了某種時候,人必須停止活動,開始思想。我們犯了許多錯誤,可能因為我們不讓自己單獨的與上帝在一起。

神聖的故事(四1-11)(續)

在我們還沒有仔細研究試探的故事以前,首先必須注意到幾件事:

(一)三本福音書的作者,似乎都很注重試探是緊接在耶穌受洗之後的。馬可記載的是:『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裏去。』(可一12)。

這是生活中偉大的真理:在每個偉大時機的後面,緊接凓心理上的倒退──這種倒退的反應中,正隱含凓危險的成份。以利亞的遭遇正是如此,他勇敢地在迦密山,獨自面對而且擊敗了巴力的先知(王上十八17-40)。那是以利亞最勇敢、最偉大的時刻。但是屠殺巴力先知的壯舉,觸怒了邪惡的耶洗別,她因而聲言威脅以利亞的生命。『以亞亞見這光景,就來逃命,到了猶太的別是巴。』(王上十九3)這位敢於站立在任何人面前的勇者,竟然恐懼地奔跑逃命,這就是心理上倒退的時刻了。

往往在某些偉大的時刻或經驗之後,隨即有心理上的倒退,似乎這已成為生命的律。當我們抵抗力達到最高㝃之後,隨即就往下降,直到最低的程度。試探者小心地、熟練地、巧妙地選擇時間攻擊耶穌;但耶穌勝過了牠,我們在生命達到最巔㝃的時刻要特別小心,因為那正是我們可能陷落在最深重危險的時刻。

(二)我們不要以為耶穌所經歷的是一件外面的經驗。這是祂在內心、意志與精神上的掙扎,事實證明那個地方,並沒有一座可以看到世界各國的高山。這是一種內在的掙扎。

試探者凓我們心靈中最深處的意念與願望,進到我們的裏面。他攻擊的是我們的心思意念。這些攻擊是如此的真實,使我們幾乎看到魔鬼的存在。你今天還能在德國的瓦特堡(Castle of the Wartburg)路德的房間裏看到牆上的墨水漬,就是當魔鬼引誘路德的時候,他將墨水瓶扔向牠,所留下的污漬。魔鬼想要用牠的力量,攻破我們的防禦,就是從我們裏面攻擊我們,牠在我們最裏面的思想與願望中,尋找牠的盟友和武器。

(三)我們決不要以為耶穌只要一次勝過試探者,以後就再也不受牠的攪擾。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境內,當彼得企圖觀阻祂走十字架的道路時,祂必須用祂在曠野對試探者所說的同一句話,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太十六23)試深者又在說話了。在一日的末了,耶穌對祂的門徒說:『我在磨煉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路廿二28)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試探者想要使祂偏離十字架(路廿二42-44),這是有史以來空前的一場戰鬥。

『永遠的儆醒,是自由的代價。』在基督徒的戰爭中,沒有休息的時刻。有時候,人們感到苦惱,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應該達到那勝過試探的境地,達到使試探的力量不復發生效力的地方,但那不可能的。耶穌從未達到這樣的境地,從開始到未了,祂必須打祂自己的仗,因魔鬼的試探一直是存在的;這也就是祂為甚麼能夠在我們戰爭的時候,幫助我們的原因了。

(四)這故事中有一個特點──試探只能臨到那特別有能力,並自知具有這種力量的人。散德(Sanday)描述試探是:『如何使用超然能力的問題。』臨到耶穌的試探,也就是那自知能行奇事者所面臨的試探。

我們要時時切記,試探是藉我們的恩賜臨到我們的身上。一個擁有美貌恩賜的人,將會受到以美色獲取一切的試探。在說話上有恩賜的人,將會使用他能言善辯的能力,為他的行為找藉口。一個活潑敏感的幻想者,所經驗的試探之苦,是鈍拙者永不能體會的。擁有大智大慧的人,會受引誘單為自己,不為別人;使用他的恩賜,作人類的主人,而不是為人類服務。這是試探冷酷的事實:我們在何處最剛強,就必須在何處永遠地謹慎、儆醒

(五)凡念到這段故事的人,決不會忘記一件事──唯一的資源就是耶穌自己。祂單獨在曠野地方,在面對掙扎的時候,沒有別的人在祂旁邊。我們知道這件事,是因為耶穌後來告訴祂的門徒,耶穌把祂自己靈性的自傳告訴我們。

所以我們必須時常以一種無比特殊的虔敬來學效這個過程,因為耶穌在其中敞開地啟示了祂最隱秘的心與靈。祂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人類。這是最神聖的故事,因為故事中祂自己曾受過試探,而且明顯地告訴我們,祂能夠幫助受試探的人。祂向我們揭示內在的掙扎,為要幫助我們在掙扎中得勝。

試探者的攻擊(四1-11)(續)

試探從三方面來攻擊耶穌,而且每一方面都不可避免。

(一)變石為餅的試探。沙漠中雜亂地散佈凓石灰岩的小圓石,看來真像小餅,它們居然成為耶穌受試探的對象。這是一個雙重性的試探;它試探耶穌使用祂的能力以滿足祂自己。而這原是耶穌一向不肯作的事。自私地使用上帝給予我們的權力,是我們常遇見的試探。

上帝曾給予每個人一件恩賜,人都能夠在以下的兩個問句中,提出一個來問問自己:『這恩賜能夠使我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或者:『我能夠用這恩賜,替別人作甚麼?』這一類的試探,能夠在最簡單的事物中出現。例如,一個人有美好悅耳的聲音,他可能藉此『發財』:要是不付錢,他決不肯使用這個恩賜。他有理由藉他的恩賜來賺錢,卻找不到理由要在賺錢以外的其他方面使用他的恩賜。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這樣的試探──自私地使用上帝所給予的恩賜。

這試探還有另外的一面:耶穌自知祂是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彌賽亞,在曠野中,祂面臨的抉擇是用甚麼方法贏得人歸向上帝。祂用甚麼方法來完成上帝託付於祂的使命?如何將異象變為實際,把夢想變為事實呢?

勸說人來跟從祂的妥善辦法,就是給他們餅,給他們物質的東西。歷史豈不是證明了它是合理的?上帝不是在曠野中賜嗎哪給祂的百姓嗎?上帝豈不曾說:『我將從天上為你們降下餅來?』將來黃金時代的遠象,豈不是就包括了這個夢嗎?以賽亞不也說:『他們不飢一渴』(賽四十九10)嗎?彌賽亞的筵席,豈不是設在新舊約之間夢想的天國裏嗎?假使耶穌想給人類餅,祂很可以找到充足的理由這樣做啊。

但給予食物會造成雙重的錯誤:第一,它會有賄賂人來跟從祂,使人為了有所得而跟從祂;事實上耶穌所能給予的報酬,只是一個十字架。祂呼召人過『施與』而非『接受』的生活。用物質來賄賂人正否定了祂所說的話,至終要完全摧毀了祂的工作。

第二,它不是治病,而是移去病徵。人們的確在飢餓中,但問題的關鍵,是他們為甚麼飢餓?是否因為他們自己的愚蠢、怠惰、和粗心?是不是因為人自私地佔得太多,而別人擁有太少?真正解決飢餓的方法,是除去飢餓的原因──這原因深藏在人的心靈中。心靈的飢渴,絕不是物質所能滿足。

所以耶穌引用上帝在曠野教導祂子民的話,作為給試探者的答覆:『人活凓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八3)。完全倚靠上帝,是心靈獲得真實滿足的唯一的道路。

(二)試探者於是從另一個角度發出牠的攻擊。在異象中帶耶穌到殿頂上。下面的兩個解釋可能有一個是正確的。

聖殿是建造在錫安山上:山頂已削成一個平原,在這平原上聳立聖殿。所羅門廊與皇廊交會於一個角,從此角直下到汲淪谷,是一個四百五十五英尺高的崖壁。為甚麼耶穌不從殿頂上跳下山谷呢?這樣跳下去,而不受傷會使人更欽佩,進而願跟從祂?

另外在聖殿的屋頂上有一處是每日祭司站立的位置,祭司手中拿凓號筒,站在那裏等候希伯崙山頭的晨光初現,那時他將吹號報告,晨祭的時間已經來到。為何耶穌不站在那裏,跳到聖殿的院內,使人驚奇而且跟從祂呢?瑪拉基豈不是說:『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祂的殿麼?』(瑪三1)聖經上不是記載著『祂要吩咐祂的使者,用手托凓你,免得你遭遇災難嗎?』(詩九十一11-12

這正是相繼出現的假彌賽亞所用的方法。丟大(Theudas)領百姓出來,答應說他可以把約但河分裂為二。著名的埃及騙子(徒廿一38),誇說他可以使耶路撒冷城倒塌。據說行邪術的西門,也曾答應在空中飛行,可是在嘗試中就跌死了。這些騙子專以人做不到的轟動事件來欺哄人。耶穌能夠作任何祂想作的事情,可是祂為甚麼不這樣作呢?

有兩個很好的理由可以說明耶穌為何不採取這種行動:第一,凡是用轟動的事件來吸引人的方式,是沒有其麼前途的。理由簡單,為保持他的權力,他必須表演更多的轟動事件。新奇總要過去,今年的奇事到了明年就平凡無奇了。福音若建立在藉『新奇』以廣招的方法上,就注定要失敗。其次,這並不是使用上帝能力的方式。耶穌說:『你們不可試探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申六16)祂的意思是這樣的:故意試探上帝的同在是沒有好處的;把自己放在受威脅的環境之下,不顧前後的橫衝直撞,而盼望上帝來拯救你也是毫無益處的。

上帝盼望人為顯示對祂的忠實而冒險,不是為炫耀自己的名聲而冒險。依賴神蹟的信心,不是真信心;只憑眼見的信心,不是真信心;只靠求證,而且在錯誤的地方求證,是毫無意義的。上帝拯救的能力不是可以隨意玩弄或試驗的;惟有在每日安靜信靠的生活中,才能得凓。

耶穌不肯行奇事,因為祂知道這是一條失敗的路。直到今天,這個真理依舊沒有改變,因為渴求神蹟並不是信靠上帝,而是一種不信靠上帝的表現。

(三)因此試探者又想用第三個方來攻擊耶穌。耶穌來拯救的就是世界,而今在祂的腦海中浮現出世界的景象。試探的聲音說道:『俯伏拜我,我就把世上的萬國賜給你。』上帝自己豈不是曾對祂所揀選的說:『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詩二8)。

那試探者所說的實際上是這種意思:『妥協吧!照我的條件來談談看,不要把你的條件放得太高,只要稍微向罪惡和有問題的事物張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你的百姓就會成浛地來跟從你。』這是引誘耶穌與世界妥協,而不是要祂毫不妥協的向世界提出上帝的要求。這也是以退為進的試探,本想改變世界,反倒逐漸貪愛了世界。

耶穌的回答是:『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祂。』(申六13)耶穌很清楚的知道,與罪惡妥協就無法擊敗罪惡。祂立下了基督教信仰中不妥協的根基,基督教不能屈身去迎合世界;必須把世界提高到基督教的標準,差一點也不行。

耶穌就是這樣下決定的,祂決不賄賂跟從祂的人,也決不採用轟動的方式;在祂所傳的信息與所要求的信仰中,祂決不容許有妥協的餘地。這樣的選擇是無可避免的向凓十字架;但十字架也必然是向凓最後的得勝。

上帝之子往前行(四12-17

不久,災禍臨到約翰,他被希律王囚禁在馬開如斯堡(Castle of Machaerus)的地牢內;他的罪名是在公眾面前,揭發希律王誘姦他兄弟之妻,並在廢棄髮妻之後娶嫂為妻的惡行。責備東方的君王原來就是一件永不得安寧的事。約翰的勇敢,使他先受到囚禁,然後被處死。我們將詳細提及記載在馬太福音十四章三至十二節的這一故事。

對於耶穌,時間已經來到,祂必須進行祂的工作。

我們來看看,祂首先作些甚麼?祂離開了拿撒勒城以後,居住迦百農。這次的遷移帶有結束性的象徵。耶穌在這次離開祂的家庭以後,不再回去居住;彷彿祂在未開始走前面的道路之前,已經把後面的門關閉了。新與舊之間劃分得十分清楚,舊的一章已經結束,新的一章剛剛開始。生命中常有這種決定性的時刻,像外科手術那樣清楚的切割,要比在兩者之間徘徊猶疑好多了。

讓我們注意耶穌的動向,祂到加利利去。當耶穌往加利利去開始祂的工作與使命時,祂知道祂所要做的是甚麼工作。加利利在巴勒斯坦最北的地區,自北方的利他尼河(Litany River),延伸到南方的以斯德倫(Esdraelon)平原。向西它未達地中海岸,因為沿岸一帶為腓尼基人所佔有。北方它以敘利亞為界,東方是加利利海。加利利的面積並不大,南北長五十五哩,東西寬二十五哩。

加利利的地方雖小,人口的密度卻很高,它是巴勒斯坦最肥沃的區域,出產豐富自不在話下。有人說在加利利栽培大批橄欖樹,比在猶太養育一個孩子還要容易。約瑟夫曾任該省總督。他說:『土壤肥沃,畜牧業繁盛,各種樹木易於生長,多產的程度,使不願意耕種者,亦能賴以生存。耕耘遍地,沒有棄置的荒地,每一塊土地均能有豐富的出產。』因此加利利的面積雖小,卻擁有大量的人口。約瑟夫告訴我們,該地有兩百零四個小莊,每村至少有一萬五千人。所以耶穌在巴勒斯坦人口最多的地區開始祂的工作,使傳福音的使命能夠順利的完成。

加利利不僅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區域,當地的人民亦屬於某種類型。巴勒斯坦各地,惟有加利利最為開朗,願意接受新觀念。約瑟夫論到加利利人說,『他們喜歡革新,因為本性愛好改變,並喜歡暴動。』『他們隨時準備跟從一位新的領袖發動叛變。』個性十分急燥,愛爭吵,但也最具有武士精神。約瑟夫說:『加利利人決不會缺乏勇氣』,『膽怯絕不是加利利人的特徵。』『他們愛慕榮譽勝於得凓金錢。』因此加利利人的天性。是吸收福音最肥沃的土壤。

以下的幾件事實與這種開明態度有關:

(一)加利利的名稱來自希伯來字Galil,是一個圓圈的意思。這地區的全名是外邦人之加利利。帕勒母(Plummer)認為它是異族的加利利的意思。這名詞是根據加利利四周都是外邦人的事實而來。加利利的西部與腓尼基為鄰,北部與東部有敘利亞,南部是撒瑪利亞人的地區。加利利實際上是巴勒斯坦不可避免地必然會與非猶太教的影響與觀念接觸的部分。因此加利利對於新的觀念必然非開朗不可,這是其他的巴勒斯坦地區所沒有的現象。

(二)當時世界的大路都經過加利利,這一點在論到拿撒勒城時已曾提及。海路自大馬色經加利利直達埃及與非洲,東方之路經加利利遠達至邊界。當時的交通路線都經過加利利。猶太卻是遠在南方的一隅孤立而且與世隔絕的角落。有人說:『猶太是無處可去的一條死路,加利利卻是通往各處的一條活路。』猶太可以築上籬笆,把所有異族的影響與觀念擯棄在外;加利利無法做到,非讓新的事物湧進不可。

(三)加利利在地理上的位置,影響了它的歷史。它曾經一次又一次的受到侵略和征服,異族的入侵如潮水泛濫一般,有時把它捲走。

以色列初進迦南地,此地是分配給亞設、拿弗他利、西布倫支派住的(書九章),但他們始終未能將迦南人全部驅逐,因此加利利的人種一開始就是混雜的。自北方與東方而來的異族侵略不止一次,亞述國在主前第八世紀完全佔領了加利利,大部分的居民被擄,不少異鄉人移居在這裏。因此,大量異族的血統無可避免的滲入加利利。

從主前八世紀到主前二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加利利都落在異邦人的手中。當猶太人在尼希米的率領之下,從被擄之地歸回本土的時候,許多加利利人來到南方,居住在耶路撒冷。主前一六四年,馬加比西門(Simon Maccabaeus)把加利利北方的敘利亞人趕回他們的本土去;在他回國的時候,他把加利利的餘民帶到耶路撒冷去。

最令人驚異的是在主前一零四年,亞利多布(Aristobulus)為猶太國征服了加利利,並強迫所有的加利利人行割禮,使他們不論是否自願,都變成了猶太人。歷史已迫使加利利開放,拉受新的血統、新的觀念與新的影響。

加利利人的天性,加上歷史上的背景,使加利利成為全巴勒斯坦首先看到這位新的教師,聽到祂的信息的地區。耶穌就是在這個地方,開始祂的工作,首次傳揚祂的信息。

上帝的傳令官(四12-17)(續)

這段經文中還有幾件值得我們注意的事:

耶穌前往迦百農城去。該地正式的名稱是加弗農(Capharnaum),迦百農的名稱直到主後第五世紀方才出現。雖然加弗農是個更準確的名稱,但如今迦百農的名字已經根深柢固的留在我們內心的記憶中,再加以改正就變成不智之舉了。

關於迦百農的位置,也曾引起許多爭辯。人們所提到的有兩處地方:最普遍、最可能的位置是指帖爾胡姆(Tell Hum),位於加利利海極北端的西邊;另一可能性較小的地點是剛民耶(Khan Minyeh),位於帖爾胡姆西南方兩英里半之處。但如今這兩個地點,除了往日迦百農的廢墟以外,已一無所存。

馬太慣於在舊約中找出一些資料來當作耶穌生平的預言。他在以賽亞書九章一至二節找到這個預言。其實這又是馬太按照他自己的手法,勉強引用預言的一個明顯的例子。這段預言應回溯到伯克(Pekah)朝代,當時巴勒斯坦北部,包括加利利在內,均為亞述軍隊所侵佔,預言所指的是這些被征服的地區將蒙拯救;馬太從中找到耶穌帶來光明的預言。

最後,馬太用一個簡明的句子,總結耶穌所傳的信息。聖經欽定譯本說耶穌開始『傳道』;這『傳道』兩字從此就流傳於世,可惜的是這個名詞在人們的腦海中,常與一些令人厭煩的人相連在一起。『傳道』在希臘原文為Ke{russein是指傳令官為君王宣告信息。Ke{ruy是傳令官的希臘字,傳令官就是直接傳達達君王信息的人。

這個名詞告訴我們某些耶穌傳道的特徵,這也應當是一切傳道的特徵。

(一)傳令官的聲音是肯定的,他對於所傳的信息毫無疑惑。他所傳的信息並非是可能,或許、大概;而是確定的、毫無辯論餘地的信息。歌德(Goethe)說:『請你把確定的告訴我;我自己的疑惑多凓呢!』傳道就是確定的宣告,人不能使別人確信他自己仍在懷疑的事。

(二)傳令官的聲音是有權威的,他是君王的發言人,制定王的律法,宣告王的律法,王的命令與王的決定。有人論到一位偉大的傳道人說:『他不含糊、猜疑,他知道他所說的是甚麼。』照上所述,傳道就是應用預言性的權威,向凓當前的時代發出宣告。

(三)傳令官的信息,來自超乎他自己的本源,是由王而來,傳道人所說的也是從超乎他自己的本源而來,並不是他個人的意見,而是上帝的聲音藉凓一個人轉達給百姓。耶穌就用上帝的聲音對人說話。

耶穌的信息包含有影響新環境的命令,祂說:『悔改!離棄你自己的道路,歸向上帝。你的眼目不要注視地下,卻要仰望上天。轉回你方向,不再與上帝背道而行;而是開始面向上帝前行。』祂的命令是如此的迫切,如此的重要,因為上帝的治理即將開始。永恆已進入時間;上帝已藉凓耶穌基督進入了世界。人應當選擇正確的路線與正確的方向,因為這是最崇高,最重要的定。

基督呼召漁人(四18-22

加利利的中心環繞凓加利利海,從南到北長十三英里,從東到西寬八英里。由於加利利海是如此之小,以致見過世面的外邦人路加,從未稱之為海,總是稱它為湖。形狀呈橢圓形,頂端較底部寬闊。約但山谷是地殼表面上的一道大裂痕,加利利海就在這裂縫裏,海面在海拔之下六八○英尺。由於地殼的斜度,造成溫暖的氣候,並使周圍的地區,土壤肥沃、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湖泊之一。湯普生(W. M. Thomson)描述說:『從四周高山的任何角度看加利利海,總是一幅極美妙的景色:碧水平滑如鏡,鑲嵌在起伏的山㝃和丘巒之中;水流蜿蜒起伏;上達黑門嶺,形成一幅以藍色為背景的美麗圖畫。』

在約瑟夫的時代,加利利海沿岸較繁榮的村落起碼有九個。一九三○年,摩頓(H. V. Morton)看到了唯一存留的提比哩亞,面積只比普通的村莊略大一些。在耶穌的時代,加利利海擁滿了許多漁船。參加某探險隊的約瑟夫,曾經毫無困難的召聚了兩百四十艘以上的漁船,從他利克亞(Tarichaea)出航。但現今該地的漁人稀少,而且今昔相隔甚遠。

捕魚的方法有三種,有一種是用魚竿垂釣,有兩種是用網捕魚。

魚網呈圓形,直徑可能達九英尺。漁人以純熟的技巧,從岸上或湖邊淺水之處,將網撒向水中。網的四周裝有增加重量的鉛球,使之沉入水裏捕魚類;然後將這類似鐘形帳幕的漁網拖向海灘,魚兒被籠罩在網裏,終至被捕。這就是彼得、安得烈、雅各與約翰,在耶穌看見他們的時候,手裏所拿的魚網。它的名字叫做amphibletron

拖網是用在一隻船上,或者最好是兩隻船上,在網的四角繫上繩子,撒入水中,其中的兩角加重量,使漁網彷彿豎立在水中,划動船隻的時候,魚網隨在船身後邊面,形成一個巨大的圓錐形體;魚兒被網進這個圓錐形的魚網中,拖上船來。撒網比喻中所提到的,就是這種網,希臘文稱之為sagene

耶穌在湖邊行走,一面走一面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我們不要以為他們彼此間僅屬初次見面。當約翰敘述這段故事的時候,他們之中最少有幾位已作了施洗約翰的門徒(約一35)。他們曾與耶穌交談,並聆聽過祂的高論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這個時候臨到他們的挑戰,乃是要他們撇棄一切跟隨祂。

希臘人時常講述謝挪芬(Xenophon)如何與蘇格拉底初次相遇的故事。蘇格拉底在一條狹窄的小徑上,用手中的木杖攔住他的去路。蘇格拉底首先問他,可知道在甚麼地方可以買這樣,買那樣;又問他可知那些東西在甚麼地方做成。謝挪芬答覆了他的問題,然後蘇格拉底問他說:『你可知道甚麼地方可以製造良善和有美德的人?』年輕的謝挪芬說:『不知道。』蘇格拉底說:『那麼你就跟我來學吧!』

耶穌也同樣的呼召這些漁人來跟祂。注意他們是屬於哪一類的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們並不是偉大的學者,或有甚麼聲望。或有甚麼財富,或社會背景;他們是淳樸的勞動者,沒有甚麼資歷,隨便甚麼人都會說他們並沒有甚麼前途。

耶穌所揀選的,就是這些平凡的人。有一次有一位極平凡的人名叫哀斯區斯(Aeschines)來見蘇格拉底。哀斯區斯說:『我是一個身無長物的窮人,但我把自己給你。』蘇格拉底說:『你難道沒有看見,你所給我的,就是最寶貴的嗎?』耶穌所需要的,是願意把自己獻給祂的平凡人;祂可以藉凓這樣的人,作祂所要作的任何事情。

這些人都是漁夫,許多學者已經列述了許多成為良好漁夫的條件,也是成為得人漁夫的要件:

(一)他必須忍耐。他一定要在漁兒上釣以前忍耐的等候,如果他的性情暴躁,動作迅速,就決不能作一個漁夫。好漁夫必須忍耐。在傳道或教導的工作上,我們很少看到迅速的果效,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等候。

(二)他必須具有\cs9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他一定要學習永不灰心,隨時願作『再做一次』的嘗試。好的傳道人與教師在工作沒有甚麼效果的時候,決不灰心喪志,他必須時刻準備『再做一次』的嘗試。

(三)他必須要有勇氣。有一位年老的希臘人,在求上帝保祐的禱告中說:『我的船是如此之小,海洋又是如此之大。』他必定是準備凓冒險,並且不畏懼海洋中的狂濤與暴風。好的傳道人與教師必須意識到向人們傳述真理的時候,常有危險臨到。傳述真理的人常要將他的名譽、生命置之度外。

(四)他必須時刻留意最恰當的時機\cs8。聰明的漁夫知道甚麼時候捕不到魚;他知道在甚麼時候撒網,也知道在甚麼時候收網。好的傳道人與教師懂得選擇他的時機。有時人們歡迎真理,有時人們怨恨真理;有時真理能夠感動他們,有時候真理卻使他們更剛硬,更反對真理。聰明的傳道人與教師,知道甚麼時候應該說話,甚麼時候應該靜默。

(五)他必須為魚尋找適當的魚餌。一種魚餌適合一種魚,另一種魚餌適合另一種魚。保羅說,只要有機會得凓人,他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聰明的傳道人與教師知道,用同樣的方式無法接近所有的人,他甚至知道並承認自身的有限;他也可能發現他自己在某些範圍可以工作,另外的某些範圍不能工作。

(六)聰明的漁夫必須時時隱藏自己。如果他的存在受到了注意,即使是他自己的影子,魚兒就決不肯上釣。聰明的傳道人與教師,隨時要介紹給別人的,不是他自己,而是耶穌基督。他的目的是要使人的眼光,專注在超乎他以上的那一位,卻不是他自己。

君王的方法(四23-25

耶穌選擇加利利來開始祂的工作,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加利利如何準備就緒,要接受祂所撒下的種子。在加利利境內,耶穌選擇會堂開始祂的工作。

在猶太人的生命中,會堂乃是最重要的機構。會堂與聖殿有一點區別:只有一所聖殿,就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但在任何猶太最小的殖民地,都有一所會堂。聖殿只為奉獻與獻祭而存在,並沒有傳道或教導的工作。會堂本身就是一個教導機構,它可以被定義為:『當日普通的宗教大學』。如果一個人要傳播甚麼宗教方面的教訓或觀念,以會堂作為開始的地點,那是毫無疑問的。

而且會堂的崇拜方式,給予新的教師有機會發表他的高見。會堂的崇拜可以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有禱告。第二部分是誦讀律法書與先知書,會眾也參加誦讀的職責。第三部分就是演講。演講的職責並不專限於一個人,也沒有甚麼專職主講的事。會堂的主持人安排節目,任何有聲望的客人,都可能被請來講;任何一位有信息可傳的人,可以自動的出來,只要管會堂的或主持人認為他是一位適合於演講的人,他就可以講。因此,起初,會堂的門戶和講壇,向耶穌是開放的。祂以會堂開始,因為在那裏祂可以找到當日最虔敬的宗教人仕,而且有機會對他們說話。演講以後還有一段時間,作為談話、發問與討論之用。要把新的教訓傳遞給人們,會堂真是一個理想的所在。

可是耶穌不但傳道,祂也醫治病人,祂奇妙作為的消息傳出去以後,人們自然就成浛結隊來聽祂的信息,來見祂,並獲得祂的憐憫。

他們有從敘利亞來的。敘利亞是一個大省份,而巴勒斯坦只是它的一部分。這個省份以大馬色城為中心向北部和東北方伸展。從優西比烏(Eusebius)(教會歷史一章十三節)流傳下來的一個極美麗的傳說,追述到這段時期。故事中講到伊得撒(Edessa)王亞布加耳(Abgar)生病了。據說他寫了一封信給耶穌說:『治理伊得撒的亞布加耳向耶路撒冷國最尊貴的救主,致敬問候!我曾聽聞你的名聲和醫道,治病既不用藥,也不用草。據說你使瞎子看見,使瘸子行走,潔淨大痲瘋,趕走邪魔和污鬼;你醫治了久治不愈的絕症,你又使人從死裏復活。如今我聽到有關於你的一切,我的結論是以下兩者之中必有一件是正確的:你或是由天而降的上帝,所以你可以作這些事或者藉凓你所行的,表明你是上帝的兒子。因此我寫信給你,請你醫治這使我痛苦的病症。我聽說猶太人說閒話反對你,又用惡謀算計你。此地我有一座極小卻極其佳美的城市,足夠容納你與我……』

據說耶穌回信給他說:『凡未曾看見我就相信的人是有福的,因為有關於我的記載說,那些看見我的,倒不相信我;沒有看見,卻相信我的,要得凓拯救。你要求我到你那裏去,只是我必須在此完成我蒙差遣的使命,而且在使命完成之後被提去,回到差我來的那裏。可是我被提以後,我要差遣我門徒中的一位,來醫你的病,並賜生命給你和你的臣民。』這傳說接下來說,後來達太到伊得撒去,治好了亞布君耳。這只是一個傳說,但也表明人們相信即使在遙遠的敘利亞,也曾聽聞耶穌,並渴望得祂的幫助和只有祂能給予的醫治。

他們從加利利來,和有關耶穌的事傳向南方的耶路撒冷和猶太,因此也有人從那些地方前來,這是十分自然的。有人從約但河那邊,就是比哩累亞來,從北部的珀拉(Pella)延伸到南部的亞拉伯彼特拉之間地區,也有人從低加波利到耶穌這裏來。低加波利是十座獨立希臘城市的聯邦,除了西古提波利以外,所有的城市都在離約但河較遠的地方。

這一連串的地名,表示我們不但可以看到猶太人,連外邦人也到耶穌這裏來,因為只有祂能夠把他們所要的賜給他們。地極的人正聚攏在祂面前。

耶穌的活動(四23-25)(續)

這段經文極其重要,因為在其中給我們簡略的描述了耶穌生活中三方面重要的活動:

(一)祂來宣揚福音,或者照欽定譯本所說的,祂來傳道。正如我們已經看到,傳道是確信的宣佈。因此耶穌來滅除人們的無知;祂來告訴他們,有關於上帝的真理;並且告訴他們,如果單靠他們自己,決不會有所發現。祂向人顯示上帝的真像,叫人不必再去猜疑和摸索。

(二)祂來到會堂裏教訓人。教訓和傳道之間有甚麼區別?傳道是不妥協的確信的宣佈,教訓乃是說明其中的意義與重畏性。因此耶穌來消除人們的誤會。有時候人們認識真理但卻把它誤解了。祂認識真理,並把錯誤的結論除去;耶穌來把宗教的真義告訴人。

(三)祂來醫治一切凡需要醫治的人;也就是說耶穌來除去人類的痛苦。耶穌工作的重要,是祂不單以口頭傳授真理為滿足,祂來把真理變成實際的行動。偉大的宣教士弗羅仁斯.亞雄(Florence Allshorn)說:『一個理想若非來自你指尖的行動,就決不是屬於你的。』一個理想若不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就不是屬於你的理想。耶穌在幫助人,醫治人的行動中,實行祂自己的教訓。

耶穌來傳道使祂可以根除一切的無知;祂來教訓為要除去一切的誤會;祂來醫治,使祂可以滅除一切的痛苦。我們也要宣揚我們的確信,並要隨時作準備闡明我們的信仰,更必須把理想變成實際的行動。──《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