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走

〔新約鑰字〕

「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十四51~52)

「逃走」希臘文為 pheugo(發音為菲戈),意思是「逃命」,「躲避」,「消失」和「不見」。當主耶穌向父神禱告的時候,彼得等門徒都睡著了,卻因為有馬可跟隨主到客西馬尼園,並在場觀看,所以才能讓我們後人得知主在客西馬尼園時的情景,和主禱告的話。據推測,馬可很可能就是流傳這一段事實的重要來源。當時他可能原已準備上床就寢,因見主耶穌和門徒去客西馬尼園,他好奇,匆匆忙忙披著一塊麻布尾隨在後邊,想要一窺究竟。當主耶穌被捕那晚,群眾也想要捉拿馬可,他就赤身「逃走」了。

聖經學者大都認為《馬可福音》第十四章中所描述的少年人,就是馬可本人。當時馬可不過是個十來歲的孩子。馬可出生于耶路撒冷一個富裕而敬虔的家庭。他的母親馬利亞是初代教會的核心人物,她的家也成為初代教會信徒聚會禱告的中心。因此,從小馬可耳濡目染,對基督的信仰並不陌生。但這位被神特別揀選的年輕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大無畏勇敢的信徒,他曾經是一個畏縮而內向的人。後來主耶穌復活,使徒們遭受逼迫,聖徒們仍屹立不搖,這打動馬可的心,使他獻身作為一個傳道人。

巴拿巴和保羅第一次佈道旅行時,馬可隨行作他們的「幫手」(徒十三5)。可惜馬可可能由於出身富家,吃不慣出外旅行的苦,以致中途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而成了一個福音的逃兵。之後,保羅不許馬可與他們一同踏上第二次傳道旅程。這使保羅和巴拿巴之間出現明顯的分裂,結果他們分道揚鑣,日後再沒有一起同工。但保羅在主的事上嚴格,認真,重視的態度,一定影響了馬可,使他後來成為個一個忠心,嚴謹服事主的僕人。這位曾經一度畏縮失敗的年輕人,最後卻成為勇敢無畏的宣教士。相傳,他因傳揚福音,而被憤怒的埃及人毆打至半死,囚在地牢,最後被人活活燒死為主殉道了。從馬可的身上,我們看見過去的失敗是可以完全彌補的,過去的污漬是可以完全塗抹的,天生的懦弱者也可以蒙恩成為英勇的殉道者。

親愛的,馬可「逃走」說出人雖願跟隨主,但卻力不從心。我們有過「逃走」的經驗嗎?我們如何在危難中經得起考驗呢?

【我們雖然時常搖動】

我們雖然時常搖動,
但祂依然歷久不變;
祂的應許無一落空,
天地沒有那樣貞堅。

 目錄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