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太二十三37下)
「只是你們不願意」的「願意」希臘文為 thelo(發音為泰爾奧),意思是「意向」,「想要」及「決定」,原文含有我願意和我渴望的意思。主耶穌曾多次探訪耶路撒冷(約二13;五1;七10…等),要召聚他們,來投靠在祂翅膀的蔭下(詩三十六7)。正如遭遇危險時,母雞如何迅速地用翅膀覆庇小雞一樣(賽三十一5),好讓牠們得著牠的保護。主耶穌用這比方,十分生動。這句話也顯示主是多次的「願意」祝福人,可惜他們卻一直「不願意」蒙福。他們的心真是剛硬。他們執意選擇抗拒神的旨意,這就是他們的罪。因著人「不願意」,拒絕衪的憐憫這種態度,結果只有招禍。
《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記載主耶穌為耶路撒冷發出慈憐的嘆惜,並預言耶路撒冷的毀滅。本章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主以淚在這偉大的哀歌中,指出耶路撒冷多次行惡,但主還是多次「願意」聚集他們,加以保護;而他們最大的罪就是「不願意」。因此,祂宣告他們的家成為荒場的審判,就是祂要撇棄耶路撒冷城和聖殿(太二十四2;耶十二7;結十一23)。主在這裡的預言,在主後七十年應驗。然而,祂的心中仍存留著盼望,當祂第二次再來,就是神的榮耀重臨以色列的情形,人們將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
邁爾說的好,「本仁約翰(John Bunyan)說母雞有六種至八種的啼叫聲。主也以不同的目的呼喊我們 ── 有時要我們靠近祂的胸懷得與祂相交。有時只是要我們安息;有時祂呼喚我們享受祂的豐富,以祂的話語指引我們。有時只要我們躲在祂的豐富,以祂的話語指引我們。有時只要我們躲在祂的翼蔭下,等那兇惡的過去。我們常聽見警告的聲音。任何試探或試煉都是預先可以知道的。當一時衝動,我們沒有好好依靠主的保護,祂呼喚你,你竟沒有聽見,多少次了!祂呼召我們來靠近祂,我們卻不願意!」
親愛的,主對耶路撒冷的歎惜與呼喚指出人可一再傷害主的心,但衪對人卻不忘情,仍多次呼喚人,來投靠祂。主耶穌的傷痛我們感覺得到嗎?我們有沒有體會衪當日的心懷?我們有沒有答應衪愛的呼喚,「願意」聚集在祂翼下呢?
【在祂翼下】
在祂翼下,平安穩妥我居住,不管夜色多深,且有風雨;
但我能信靠,我知祂必眷顧,因祂已救我,我是祂兒女。
在祂翼下,在祂翼下,誰能使我離祂愛!
在祂翼下,這是我的家,我必與主永同在。
在祂翼下,平安穩妥我居住,
不管夜色多深,且有風雨;
但我能信靠,我知祂必眷顧,
因祂已救我,我是祂兒女。 在祂翼下,在祂翼下,
誰能使我離祂愛!
在祂翼下,這是我的家,
我必與主永同在。
但我能信靠,我知祂必眷顧,因祂已救我,我是祂兒女。
在祂翼下,在祂翼下,誰能使我離祂愛!
在祂翼下,這是我的家,我必與主永同在。
不管夜色多深,且有風雨;
但我能信靠,我知祂必眷顧,
因祂已救我,我是祂兒女。 在祂翼下,在祂翼下,
誰能使我離祂愛!
在祂翼下,這是我的家,
我必與主永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