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每

〔聖經人物〕

「大衛王到了巴戶琳,見有一個人出來,是掃羅族基拉的兒子,名叫示每。他一面走一面咒罵,又拿石頭砍大衛王和王的臣僕;眾民和勇士都在王的左右。」(撒下十六5~6)

「王就差遣人將示每召了來,對他說:『我豈不是叫你指著耶和華起誓』,並且警戒你說『你當確實地知道,你哪日出來往別處去,那日必死嗎? 』你也對我說:『這話甚好,我必聽從。』」(王上二42)

「示每」(Shime) 在聖經中同名不同人的,至少有17人之多,但其中記載最多的是掃羅族中謾罵大衛的示每,而其他許多叫示每的人,聖經中只提到他們的名字卻很少記載他們的事蹟。示每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聽見了」或「聽從者」。他名字的意義與他的人生經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1. 1.  他在大衛逃亡時咒罵大衛,沒有「聽從」神所膏立的王
  2. 2.  他後來又沒有「聽從」所羅門的命令,離開耶路撒冷而被處死

總結示每的人生:他因咒罵得罪大衛,雖曾求大衛的赦免,終因違背所羅門命令自取滅亡。

示每的事蹟記載在《撒母耳記下》和《列王紀上》,概述如下:

  1. 1.  乘人之危(撒下十六5~13) ── 大衛的兒子押沙龍背叛了大衛。示每在大衛逃難的路上,情緒激動地用極苛刻的話咒罵大衛,又拿石頭砍他,拿土揚他,而公開羞辱他。他指控大衛是「流人血的人」,認為大衛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因為他取代掃羅作王的報應。跟隨大衛的亞比篩想當場殺死示每,但大衛王不准。大衛將示每的行動視為「這是耶和華吩咐他的」,所以大衛將一切事都交在神手中,而自己默默地承受了神給他的管教,而忍受了示每的侮辱。這顯示了示每不尊重神所膏立之王的權柄,因此遭受報應。
  2. 2.  投機能手(撒下十九16~23) ── 當大衛戰勝押沙龍返回耶路撒冷時,示每急忙去迎接大衛,甚至帶來一千名便雅憫人一同迎接大衛王。俯伏在大衛面前懇求饒恕。亞比篩聽見示每洋洋道歉之詞,卻沒有誠意,又一次想要殺示每。大衛卻選擇赦免他,並發誓不殺他。這顯示了他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性格。
  3. 3.  潛在的威脅(王上二8~9) ── 大衛並沒有忘記示每的咒罵,後來他吩咐所羅門,要追討示每的罪行。因為他深知示每的本性詭詐,將來可能對所羅門的王權構成威脅。
  4. 4.  終因違命自取滅亡(王上二36~46) ── 所羅門繼位後,給了示每一個明確的命令:不可離開耶路撒冷,並警告他一旦離開就會被處死。三年後,示每違反命令,離城去找逃跑的僕人。所羅門因此處死他,這是他最終的結局。

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

  1. 1.  人心的詭詐 ── 示每行事的動機完全是以利害為出發點,以自己為中心。他是掃羅的族人基拉的兒子;當掃羅作王的時候;族人同享富貴。當大衛登上寶座之後,掃羅的族人再無特殊利益可享;為此遷怒懷恨大衛。他先前並沒有露出任何不忠於大衛的跡象。但是一有機會就顯出他狡詐的本性。等到大衛落難,示每將積怒宣洩,以釋心中之恨。誰料大衛卻得勝。示每當即率眾迎接大衛,盼望借此邀王的喜悅。他的事蹟說出了本性的本質是墮落的、扭曲的,敗壞到了致命無可救藥的地步。因為「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這提醒我們,人需要神的救恩,不只是解決外在的行為問題,更是使人真心悔改,重新塑造人的品格與心思。
  2. 2.  神按公義審判 ── 示每咒罵與羞辱大衛的態度,不只是針對大衛個人,更是藐視對神所設立的權柄,而帶來嚴重的後果。他的結局是對所有人一個警戒:輕慢神所設立的權柄,最終會面對審判。這提醒我們,敬畏和順服神所設立的權柄:無論是屬靈領袖、父母、政府等,因為權柄都是出於神主宰的許可和安排。

【默想】

我們可以從示每身上學到 ──

  1. 1.  敬畏神所設立的權柄:神為維護祂主權的公義,而審判人的不順服
  2. 2.  謹慎言語與態度:褻瀆咒罵、羞辱、毀謗人,在神眼中是嚴重的罪
  3. 3.  選擇朋友和同伴時要謹慎:謹防那些伺機製造紛爭擾亂的人
  4. 4.  承諾的重要性:因為信守承諾是人際關係的基石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