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預備保羅(一)

〔聖經人物知多少〕

保羅在信主以後,在他和巴拿巴一同被安提阿教會差派出去第一次傳道旅行之前,有十多年之久。我們從《使徒行傳》和《加拉太書》,能夠知道這段歲月可分成四個階段:

  1. 1.  第一階段,他從大馬士革去到亞拉伯,獨自接受神的啟示和教導,期間可能將近三年。
  2. 2.  第二階段,他又回到大馬色,開始帶領門徒,但面臨猶太人的謀害;
  3. 3.  第三階段,他重返耶路撒冷,見到使徒彼得和主的兄弟雅各。
  4. 4.  第四階段,他回到故鄉大數,默默地傳道。

有人說,「在這段時期似乎被幕簾遮住了,顯得模糊不清。」其實,保羅被神揀選,乃是為了特別的使命,就是往外邦人那裡去傳福音。所以,神預備他作「器皿」,要他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主的名(徒九15)。雖然保羅本來就是一個很有學問,有才幹,有恩賜的人,但在他為神作工之前,必須先受屬靈的訓練,以便準備日後承擔傳揚福音的事工。

【保羅在亞拉伯曠野】

「既然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祂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惟獨往亞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色。」(加一16~17)

保羅得救之後去亞拉伯,在《使徒行傳》,路加並沒有提及。「亞拉伯」指包括大馬色到西乃曠野(律法的發源地)的廣闊地區。保羅在寫《加拉太書》時,聲明他使徒的身分不是從人來的,而是神所派定的;他又進一步說明,他所傳的福音不是從人來的,而是直接從耶穌基督的啟示而來的。為了強調這個事實,他提到他領受福音的職事時,並「沒有」與任何人商量,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比他先作使徒的人,而至於別的使徒,除主的兄弟雅各,他也「沒有」見過其他使徒。反而,他乃是直接去到阿拉伯的曠野;在那裡,神將衪兒子啟示在保羅心裡,好讓他對基督有更豐滿和完全的認識。

保羅在這段阿拉伯曠野的時間,也一定常常沉思默想,在大馬色路上遇見主的大事,特別是主交付給他的福音使命。摩根說的好,「保羅想想他在大數求學時的希利尼環境,他的血緣和家教帶給他的希伯來思想,他得救的奇妙經過,那位他以為已死的耶穌卻活著對他說話,祂的羞辱成了如此的榮耀。在這一切衝擊之下,他自然需要一段再思的時刻。他的得救經過彷彿一場地震,將他過去多年苦心經營的一切結構瓦解成碎片。他確信他所逼迫的那一位就是復活的主,但他需要一段時間與祂單獨會談。我們可以想像,他退到偏遠的沙漠,與基督面對面交通。」因此,在亞拉伯曠野的那段歲月裡,保羅和主之間一定有面對面、親密、而清楚的交通。

此外,「曠野」在聖經中的意義就是訓練、造就、陶造、和鍛煉。曠野是神訓練祂僕人的最好學校。摩西在米甸曠野,受神磨練四十年之久,在那裡,他聽見了神的聲音,接受了祂的訓練和差遣;他也成為世上最謙和的人,才能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此外,還有大衛在曠野牧羊,逃難,正是為他作王之前所作的準備;先知以利亞在曠野,學習供應的功課;施洗約翰在曠野,為主預備道路;腓利在曠野,受聖靈的引導,傳福音與太監。他們都在曠野,學習到寶貴的功課,而作了神合用的器皿。因此,保羅在沒有被神使用之先,也須經過阿拉伯曠野的生活,接受神對他三年的造就。因此,他一生的事奉有了良好的根基,能把福音傳遍歐洲。

【默想】

  1. 1.  保羅說出他前往亞拉伯曠野,單獨與主相交,而在祂福音的亮光下,證實從天上來豐盛的啟示,更深認識復活祂的權能。在事奉上,我們是否也曾在曠野中學習,叫我們對基督有更豐滿和完全的認識呢?
  2. 2.  幾乎每個被神使用的僕人都曾經歷過類似的曠野經驗。他們在隱匿、苦難、絕望或孤獨的心路歷程中,因而生命蛻變,性格被雕琢,信心被鍛煉。每一位元主的僕人都需要進入神曠野的學校,學習屬靈的功課 ── 完全的倚靠、真正的謙卑、絕對的順服、無比的愛心和忍耐。神也要預備我們,使我們能被祂使用,為祂作工。然而我們的曠野在那裡?我們是否也願意到屬靈曠野的學校,接受神的裝備呢?

 目錄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