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巴的重要事蹟(一)

〔聖經人物知多少〕

根據聖經記載,有關出巴拿巴的事蹟,有三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

 一、慷慨奉獻的好榜樣

「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徒四37)

《使徒行傳》第四章記載耶路撒冷教會剛剛成立時,教會蒙恩的光景不單是在同心合意的禱告上,且在物質上,實行凡物公用,表達了他們同心、同工、相愛、和相顧的生活。當時會眾日漸增多,經濟有需要。因此,好些聖徒在愛中將田產變賣,奉獻給教會,使徒就按各人的需要,分給各人。這是肢體彼此相愛之流露的結果,而不是共產的原則。當中,巴拿巴便是很好的榜樣。他也慷慨地賣了田地,而且將它全部都奉獻了出去,把錢放在使徒的面前。在巴拿巴奉獻的同時,也有假冒偽善的夫婦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同樣也奉獻(徒五1~10),但卻不得神的喜悅。二者成了一個強烈的對照。這是因為他們奉獻的動機與態度有很大的差別。今天教會不再實行凡物公用。然而,我們都當關心教會的需要,尤其是在財物上的需要。盼望每個聖徒都能成為今日的巴拿巴 ── 使基督徒彼此相愛,在奉獻中彰顯出來!

 二、接納保羅

「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於是掃羅在耶路撒冷,和門徒出入來往。」(徒九26~28)

《使徒行傳》第九章記載掃羅(後來的保羅)在往大馬色路上,遇見主耶穌基督,而悔改成為基督徒。保羅悔改後,在阿拉伯曠野停留三年(加一17),然後從大馬士革到耶路撒冷,去見那裡的弟兄。可惜因保羅從前殘酷逼迫基督徒的緣故,門徒們不信他已經悔改歸向基督,因此都懼怕他,而不肯接納他。在無人接待之際,「勸慰之子」巴拿巴出現在保羅身旁,熱心地把保羅引領到使徙那裡,並讓保羅述說他轉變的經歷;而且幫助他進入了教會生活,才與門徒「出入來往」。有人說的好「巴拿巴有一顆忍耐慈愛的心,有一雙願意聆聽的耳朵,有一對明亮遠見的眼睛,更有一個滿有期望的脖子。」盼望每個聖徒都能成為今日的巴拿巴 ── 接納與自己不同背景的肢體;並且幫助人互相接待,除去彼此之間的懷疑、排斥!

 三、服事安提阿教會

「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他到了那裡,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徒十一22~23)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記載有些居比路(今賽普勒斯)和古利奈(今屬北非利比亞的城市)的門徒前往安提阿(今土耳其境內,是奧隆特河(Oronte River)的出口處),並且也向在那裡的希利尼人(希臘人)傳福音,並得著很多希利尼人信而歸主。這是教會向外邦人傳揚福音的開始,也是福音事工的一大突破。於是,耶路撒冷教會便打發巴拿巴,去安提阿幫助教會,其主要的目的,是要證實外邦人對福音的接受。而教會所打發的人選巴拿巴是非常合適的,一方面因他的體諒、接納、及心胸寬大;另一方面他也是居比路人(徒四36),由他來瞭解並幫助這些居比路人的福音事工,自然會比別人更加得心應手。如此,巴拿巴前來看望、勸勉、教訓,而帶領許多人歸服主。由此可見,巴拿巴實不愧稱為「勸慰之子」。盼望每個聖徒都能能成為今日的巴拿巴 ── 建造教會和造就別人!

【默想】

  1. 1.  巴拿巴毫無私心,完全奉獻,而變賣家產,成為教會不單在禱告,且在物質上同心合意的好榜樣。今天在教會中,我們是否也是今日的巴拿巴,願意與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分享所擁有的呢?
  2. 2.  當保羅悔改信主之後,耶路撒冷的門徒卻都怕他,不肯與他相交;惟有巴拿巴接待他,並且成了他與使徒之間的橋樑。在教會的事工上,我們是否也是今日的巴拿巴,接待人所不肯接待的,帶領人所不肯帶領的呢?安提阿教會與耶路撒冷教會本沒有來往,但借著巴拿巴的來訪,安提阿教會與耶路撒冷教會建立了彼此之間的交通。我們是否也是今日的巴拿巴,成了教會與教會之間的樞鈕與連系呢?

 目錄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