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待弟兄的義人

〔聖經人物知多少〕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40)

《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記載綿羊和山羊的比喻,而描述基督再來掌權時對世上萬民的審判。基督再來時將榮登寶座,且聚集萬民(主再來時尚存活的人),將他們分成兩邊,好像牧羊人分別溫良的綿羊和兇惡的山羊一般。在這個比喻裡:

  1. 1.  綿羊預表義人,因善待主的小弟兄,而承受那創世以來所預備的國,進到永生的領域裡面。
  2. 2.  山羊預表惡人,因對主的小弟兄缺乏愛心,而進入為魔鬼和牠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接受永刑。

雖然,萬民的審判與我們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卻給我們看見主與我們聯合的事實。因為人怎樣對待祂最小的弟兄,便是怎樣對待祂。這給我們何等大的安慰,我們難處就是祂的難處,我們的需要就是祂的需要。另一面,這一個比喻也激勵我們要積極地以愛心服事弟兄,因而體認愛弟兄就是愛主。這個比喻雖不難瞭解,但更重要的是去實行。

此外,《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40節是主解釋凡恩待祂弟兄中一個最小的,就是恩待祂。因此,這些義人必進入祂的國。這裡所指的「弟兄」,引起了許多爭論。有人說是猶太人,另一些說是所有信徒,又有人說是各處受苦的人。這類爭論就如昔日律法師質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路十29)。這個比喻的重點不在「誰」,而在於「作」 ── 哪裡有需要服事的人,就去那裡服事。另一方面,這比喻所針對的是 ── 我們曾否對他人有愛心?主說:「我餓了……渴了……我作客旅……我赤身露體……我病了……我在監裡……」(太二十五35~36)。這裡的「我」和《使徒行傳》九章四節的「我」一樣,包括了一切神的兒女,也包括了猶太人在內。因為主看一個最小弟兄的難處就是祂的難處,他的需要就是主的需要。不管是對猶太人、對弟兄、對落難貧困的人,原則都一樣。所以今天人如何對待別人,將來就成了分別好和壞的根據。我們對每天所遇見的人(有的人也許一生只遇見一次),不可隨意輕忽(來十三2)。我們作在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當我們看見肢體有需要時,不應只在言語上表示愛他們,也要在金錢上、時間上以及其他可能的範圍內給予切實的援助。我們若在日常生活中善待他人,儘管是一些小小的愛心舉動,在永世裡都必蒙主記念。

【無論什麼時候】

有三個德國小孩 ── 六歲、八歲和十歲,他們要到美國去找他們的父母。一個朋友送他們一個本子,記載他們的目的地,並在第一頁用法文、德文、和英文各寫了一段話。他說:「孩子,無論什麼時候,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就站著不動,把本子翻開,第一位好心人讀完後,就會幫你們解決。」小孩子從英國利物浦坐船到紐約,然後繼續向西海岸旅行,他們每到一處都受到很好的禮遇。偶爾他們也遇到難處,他們打開本子,總有人伸出援手。那上面寫些什麼呢?正是馬太二十五章40節耶穌所說的這句話,把這三個孩子平安地從德國帶到英國,又帶到美國。

【默想】

  1. 1.  綿羊因善待神子民的而得賞賜,指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與主聯合,去照顧弱小和關懷有需要的弟兄呢?
  2. 2.  山羊因輕忽神子民的困苦而被懲罰,指出主的責罰不只是我們「作」了什麼,也是「該作而不作」了什麼?

首頁目錄上一則下一則

瑪波羅教會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