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后书》作者保罗

圣经人物〕

【今日钥句】

「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祂显现的人。」(提后四6~8)

【今日人物】

《提摩太后书》的作者是保罗,也是他殉道前所写的最后一封绝笔信。当时罗马皇帝尼禄逼迫基督徒,保罗因此在旅行传道途中突然被捕,再度系狱罗马。在狱中,他自知在世时日无多,又想到提摩太要面对更艰难的局面,于是写了本书信。此时,保罗殉道在即,对神的信心仍坚定不移,乃将个人事奉主的态度、信念、内心的感受一一告知提摩太。总结保罗写本书的原因:

  1. 1.  他最后一次见证如何照着生命的应许,一生为主尽职,至死忠心的榜样;
  2. 2.  他激励胆怯的提摩太把主耶稣见证的火炬接过去,作基督的精兵及无愧的工人,对抗异端的危机,并指示他预备面对末世的危险和教会荒凉的试炼
  3. 3.  他临终前,极盼望提摩太前来罗马,俾能见最后一面

根据《提摩太后书》四章6~8节,保罗将他的生命比作「浇奠」,准备献上给神。但他豪迈地见证,他打完了该打的仗,跑完了当跑的路,也守住了所信的道。「打过、跑尽、守住」这三个动词都是完成时式,表示保罗此刻确信他已经完成了主的托付。从世人的标准来看,保罗的职事好像失败了。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确信自己的事奉蒙主悦纳,他也从没有后悔一生忠心跟随主。面对死亡,保罗的心仍旧充满赞美,因为他一生传递永恒的福音,一生寻求主的赏赐;此时的他深信必得冠冕、荣耀,故发出了胜利的凯歌。用世人的眼光来看,保罗的处境悲惨可怜,身在牢狱,人弃他而去;他一生忠心事主,却落到如此田地,不得善终。但他的态度却是毫无后悔,因他深知所信的是谁(提后一12),必救他进祂的天国(提后四18)。虽然他的结局是死刑,然而他的归宿却是冠冕、荣耀。因此,保罗的一生是一个胜利的人生,并且有一个美满的结局。据说本书写后不久,保罗在罗马城外被砍首处死,为主殉道。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提摩太后书》对我们的启发和提醒:

  1. 1.  主要内容 ── 《提摩太后书》主要信息就是论到在末世悖谬不信,背道行恶的时代中,我们该有的心志、事奉和见证,包括为主的福音忍受苦难,作基督精兵,为善道而争战;以及尽职忠心传道,作一个无愧的工人,为得将来的赏赐。
  2. 2.  本书重要性 ── 《提摩太后书》是「耶稣基督精兵」的战场手册和「无愧工人」的事工指南。
    1. (1) 本书是保罗临殉道前最后的一封书信,嘱咐提摩太作主见证人,打那美好的仗,跑那当跑的路,守那所信的道。尽管本书信记载很多集体性的失败实例。但我们是否因此找借口,不持守真理和不过敬虔的生活呢?本书坚决的答案是:不!「我们当竭力在神面前作无愧的工人」(提后二15)。
    2. (2) 保罗对提摩太发出的挑战和鼓励,感人至深;这也是给每一个要跟随基督的人,所发出同样的挑战和鼓励。使徒保罗作了最佳基督精兵及无愧的工人的见证和榜样。
  3. 3.  本书特点 ── 保罗精心编写本书,借以特别强调:
    1. (1) 作「基督耶稣的精兵」──
      1. a. 照生命的应许,作忠心不渝的战士(提后一章)
      2. b. 为基督受苦,作与基督同死,同活,同作王的战士(提后二章)
      3. c. 竭力对付异端,作明白真道的战士(提后三章)
      4. d. 为主殉道,作至死忠心的战士(提后四章)

      愿我们面对末世危险和教会荒凉的挑战时,能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上刚强起来,在困难的日子里对神的信心、爱心、和盼望仍坚定不移,而一生没有后悔,没有后退,没有保留。

    2. (2)  作「无愧的工人」──
      1. a. 为主福音,不怕苦难(提后一章)
      2. b. 为蒙神喜悦,按正意分解真理(提后二章)
      3. c. 为立志敬虔度日,忍受逼迫(提后三章)
      4. d. 为主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提后四章)

      愿我们爱慕主的显现,以致一生忠心为主尽职,完成神所交付传荣耀福音的使命。

【今日金句】

「《提摩太后书》是一个『挑战』。保罗向提摩太『挑战』,看他能否面对『现在』的试炼,和『将来』更多的试炼,而仍能保持自己的信心和坚忍。」 ── 巴斯德

【今日默想】

本书是「保罗的遗嘱与凯歌」,感人至深,对各时代的基督徒发出同样的挑战。保罗作了最佳基督精兵的见证和榜样,你是否也像保罗那样,爱慕主的显现,刚强忍耐到底,至死而忠心事奉主呢?

【今日祷告】

主啊,激励我们打那美好的仗,跑那当跑的路,守那所信的道。求你保守我们,甘心走十架窄路,作你的精兵和无愧的工人。阿们!

首页目录上一則下一則

玛波罗教会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