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7-8-2012)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美德。
詩歌欣賞 |
【時時刻刻】
詩人介紹
這首詩歌(《聖徒詩歌》408首 )是由丹尼爾惠特爾(Denial Webster Whittle,1840~1901)所作。他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其可畢(Chicopee Falls),他到芝加哥的時候是個青少年。南北戰爭爆發後,他加入聯軍,並且晉升至少校。
在維斯堡(Vicksburg)的時候,惠特爾受了傷,並為此切除一隻手臂。然而,住院的那段期間,他第一次開始讀母親給他的聖經。一位醫院的看護士兵因此認為他是個基督徒,於是要他陪一位垂死的士兵禱告。
懷惠特爾見證當時的經歷說:「我雙膝跪下來,把那個男孩的手握在我的手裡。我斷斷續續的說著話,我向主認罪,並求基督赦免我。我確信主當時赦免了我,接著我就懇切的為那個男孩禱告。我為他禱告並祈求神應允的時候,他安靜了下來,緊握著我的手。當我起身時,他已經死了,但他原本憂傷的臉卻顯得非常的安詳。我不得不相信,神用那個男孩帶我回到救主的身邊,也用我來帶領那個男孩信靠基督的寶血並得著赦免。」
戰爭過後,惠特爾在愛爾金鐘錶公司(Elgin Watch Company)工作了十年。之後,在慕迪(D.L. Moody)的勸說下,他加入全時間的福音工作,並成為當時著名的傳道人之一。 惠特爾寫了兩百多首的詩歌,其中包括「惟知道我所信的是誰」(I Know Whom I Have Believed)(《聖徒詩歌》第431首 )。剛開始,惠特爾曾和詩班指揮兼福音歌手葛利斯(Philip P. Bliss)合作,後來他也和梅格那翰(James McGranahan)一同配搭。
這首詩是由「我時刻需要祢」(《聖徒詩歌》第571首)而產生的。 當一八九三年,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場舉行基督教大會時,會眾同唱的是「我每時刻需你」。當時惠特爾也在場,有一位英國傳教士范理(Henry Varley)向他說「我覺得這首詩表達得不夠確切,它祇說我每一小時需要主(I need Thee every hour),豈止是每一小時,而是每分每秒,時時刻刻需要主。」惠氏雖覺得「我時刻需要祢」的原意就是「隨時」需要主,不過,若能用moment by moment來作另一首詩歌,表示我們分秒需要主,時刻需要主,倒也不錯。於是,他就當場集中注意力,寫出了這一首「時時刻刻與主同活」的著名奮興詩歌。這首詩歌是由他女兒慕韋玫(May W. Moody,1870-1963)。 她是慕迪的兒媳婦。 這首詩歌也是南非的傳道人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最喜愛的一首詩歌。
詩歌感想
“夜間我心中羡慕你”(賽二十六9)。
什麼是人在地上所能看見,所能尋得最重要,最偉大,最榮耀的東西呢?只有神自己。
什麼是人每天所需要而能作到的,又最重要,最美好,最榮耀的的事呢?除了尋求,認識,愛慕,並贊美這位榮耀的神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了。神是那麼的榮耀,但那些將自己獻給神,為神而活,讓他的榮耀在心裏並生命裏工作的人,也是極其榮耀的。
我的弟兄,你有沒有學習每天去作那第一的,最偉大的事呢?沒有一件事比尋求這位神,並學習碰見他,敬拜他,為他和他的榮耀而活著更偉大的了。當一個基督徒真的看見了這一個,並降服自己,認為每日與神交通是他生活的主要目的時,那就是他在基督徒生命的道路上往前走了一大步了。
請花時間來尋求,這究竟是不是一個真理,是不是一個最高的智慧,是基督徒應該為著而活的。一一在生活中對神有正確的認識並用全心來愛他。相信這不只是非常的實在,而且神自己也極其盼望你能這樣與他同活,也願意答應你的禱告,使你能經歷這一個。
請自今天起從聖經中拿出一些話,用安靜的心來對神說:“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尋求你,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我心緊緊地跟隨你”(詩六十三1一8)。
“我一心尋求你”(詩一一九2)。
以極深的崇敬和像小孩一樣的盼望,重複這些話,直到這些話的靈意和能力進入你的心;並且等候神,直到你嘗著了與他這樣相交的福分。當你這樣保持下去的時候,你就要學習存敬畏的心活在神面前,並盼望整天都繼續在這種情形裏。
“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他垂聽我的呼求。”(詩四十1)。── 慕安得烈《敬拜的秘訣》
無論怎樣,總要保守與神交通,不停止、不間斷;無論怎樣忙,每日必須讀聖經、祈禱;必須安排時間在神面前安靜,如同打電話,不但自己說,並要聽那一頭說什麼...。要如同撒母耳的態度,說:「主啊,請說!僕人敬聽。」─
陳崇桂
|
|
學習禱告
|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向神献上我的赞美 – 16主,我敬拜你。你是我的主,我的王,我最珍貴的救贖主。 世上沒有任何神像你, 你全然良善,恩慈,憐恤。主,我感謝你,當我們心靈破碎,你醫治我們,裹好我們的傷處。當我們心靈軟弱,你扶起我們(參考詩篇147篇1-4節)。主啊,你是偉大全能的,你洞悉一切事情,甚至是我内心的意念(參考詩篇147篇5節)。 主,我感謝讚美你賜我健全的心思。今日我在此宣告。感謝你,你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有平安(參考哥林多前書14章33 節)。今日我選擇平安,並敬拜你這位平安的神。感謝你使我擁有基督的心(參考哥林多前書2章16 節)。感謝你使我“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所有的心意奪回,使我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后書10章5 節)。求你幫助我心志得以改換一新,並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你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參考以弗所書4章22-24節)。 主,我感謝你,我不必活得悲哀,傷痛,或沮喪。我知道“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篇30篇5節)。感謝你“使我心裏快樂”(詩篇4篇7節)。今日我穿上“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以賽亞書61 章3 節),並要榮耀你,你是天地萬物的主。 |
|
真理教育課程
第一課教會與神的旨意 第二課教會是甚麼(一) 第三課教會是甚麼(二) 第四課教會與國度 第五課教會的元首 第六課權柄與順服 第七課神的眾教會
|
【第七課 神的眾教會】
主題 1. 教會在各地之顯出 2. 眾教會之間的關係 3. 使徒(工人)與眾教會的關係
引言
教會在性質和內容上是屬天的,只有一個(弗一22-23);教會也在地上出現和實行,所以就有「眾教會」的講究。本課我們要從聖經看眾教會被建立的榜樣,及眾教會之間該有的關係。
課文內容
一.教會在各地之顯出 1. 以地方(城/鄉)為單位、界限 教會在宇宙中只有一個,基督是教會獨一元首,但教會在地上具體出現的時候,皆以地方,就是每一個的城巿或鄉鎮為單位、界限。(徒八1,十三1) 啟一11 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那七個教會。
上述經文中,每一個城的教會,就是一個金燈台。聖經中還有加拉太的各教會(加一2)、猶太的各教會(加一22)、亞西亞的眾教會(林前十六19)和馬其頓的眾教會(林後八1),乃因加拉太、猶太、亞西亞和馬其頓都是省份,每個省都有很多城鎮,因此就有眾教會之稱。此外,聖經並沒有跨城鎮的教會,也沒有在一個城鎮裡,多於一個教會的。
2. 教會的名稱
聖經中對於教會的名稱,只有說「神的教會」(徒二十28;林前十32)、「基督的眾教會」(羅十六16)、「聖徒的眾教會」(林前十四34),來形容教會是屬於神和屬於基督的,又是包括所有聖徒的。
聖經還以「在某處的教會」來稱呼教會,如「在哥林多神的教會」(林前一2,參上述經文)。「哥林多」、「以弗所」等等並非教會的名稱,只是教會所在地的名稱。
二.眾教會之間的關係 1. 互不隷屬 第一世紀時,不少主在肉身時已設立的使徒都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但耶路撒冷的教會沒有成為當時各地教會的總會,使各地教會聽命於耶路撒冷教會。 徒十五2 …保羅、巴拿巴和本會中幾個人,為所辯論的,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 這次耶路撒冷的會議,乃為解決唯獨因信稱義的問題。保羅等人上去,並非認耶路撒冷為「母會」、上級會,乃因這問題出自耶路撒冷的人,所以到這裡來解決。又因這問題是有關真理的基要重點,所以要見使徒和長老,好有明確的界定。 2. 行政、責任、裁判各自獨立(啟二,三;林前五13-六2;約叁9-10) 啟示錄二、三章題及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主對以弗所的責備,不能歸罪於士每拿;士每拿對主的忠心,也不能歸功於以弗所。一處教會有一處教會的責任,並不負其他教會的責任,所以聖靈對七處教會各有各的警戒和稱讚。每一處教會都要直接向元首基督和聖靈負責。 3. 彼此有交通 1) 神話語的交通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二7、11、17、29,三6、13、22) 啟示錄二、三章中,聖靈是對個別教會的使者說話,但在話語結束時,又說是對眾教會說的。前部分是說個別教會,直接向神負責;後部分是說每處教會,都當聽神對別的教會所說的話,這顯示眾教會彼此交通神話語的豐富和亮光,一同得著其中的益處。 2) 蒙恩的交通 帖前一7-8 甚至你們作了馬其頓和亞該亞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樣。因為主的道從你們那裡已經傳揚出來。你們向神的信心不但在馬其頓和亞該亞,就是在各處也都傳開了;所以不用我們說甚麼話。 帖撒羅尼迦城為馬其頓省的首府,她在主裡所蒙的恩,藉著彼此交通,成了馬其頓省和亞該亞省所有信主之人的幫助。主的道和她向神的信心,也傳到各處去。神在任何教會恩典的工作,都可成為別處的鼓勵與學效之處。 3) 財物的交通 巴拿巴和掃羅曾為敍利亞的安提阿教會,携帶一筆捐款到耶路撒冷教會,救助饑荒之需。(徒十一28-30,十二25) 十年之後,保羅也帶捐款上耶路撒冷去。他勸勉馬其頓的各教會,要為耶路撒冷窮乏的信徒捐輸,供應他們。(羅十五25-27) 故此,某處教會有窮困,別的教會要扶持、幫助。
三.使徒(工人)與眾教會的關係 各地教會多半是由使徒建立起來的,卻非隷屬於使徒之下。使徒乃是栽種者、澆灌者、房屋的建築工人,田地與房屋(教會)的主人乃是神(林前三6-9)。教會該領受使徒或主的工人從神而來的教導,並要敬重他們,卻絕不應高舉任何一位。
總結
在教會歷史中,常有人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能力控制一處或多處的教會,為私利而偏離正路,亦有人以不同的道理、模式來分裂教會。因此我們要在神面前按著聖經真理,持守聖靈的合一,與眾教會有交通,彼此同得生命的益處,也能守住該有的見證。
摘自──真理教育課程 編輯:香港教會總執事室 |
|
拾穗
【受教的心】
受教的心時代的警鐘已經響起了,你能聽見嗎?作者藉著從神而來的啟示,像昔日的耶利米先知一般,懷著哀痛、惋惜的心,嚴厲地指斥今日教會及信徒靈裡貧乏、赤身的苦況。三十多篇信息都充滿關懷、教導、警告和盼望,令人讀來深受激勵,是喚醒沈睡者的警號。
作者:陶恕
|
【 漠視神的世代】
一位失明的聖徒馬勒復( Malaval),曾說過以下這些話:「有知識而沒有德行,只會空談神的事,卻不經常與神交談的人,實在太多了。」這些話是早在多年前說的,當時的基督徒是否落在這種光景裡,我無從考證,只能憑這句話去揣測;但我可以確說,這句話正好指了今天無數基督徒的實況。
聖經明言神無所不在;但對於大部分自認是基督徒的人,神似乎並不在他們眼前,他們談論到神的時候,就像提及一位已經遠去的親友一般,絕少認定祂就在身旁,也不常跟祂交談。 這些錯誤的態度所引致的傷害不一。認為神最低限度存在於這宇宙裡遙遠的一角,大概總比完全不認識祂,或甚至否定祂的存在略勝一籌。可是,真理總比謬誤強,既然有受聖靈感動而寫出來的聖經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就不應在這麼重要的事情上有錯誤的想法。
其實只要我們肯尋求,必能認識真理。
認定「神不在眼前」這種觀念大有問題,與人的基本需求不符。人需要神的同在,就如襁褓中的嬰兒需要母親,或生物需要陽光一般。母親不在身旁時,嬰兒會頓感焦灼不安;沒有陽光的話,茁壯的生物亦會枯萎;沒有神的同在,人不會有健康的心靈,也不能滿足。如果神造人的原意,是讓人可以無需祂的同在而仍能如常生活,那麼,神就不會創造人 ——一群必須有神同在才獲得最大滿足的人。事實上,聖經和我們的理智都告訴我們:神常與人同在。亞當和他的妻子為了逃避神的面,便躲在樹叢中,那一剎那的恐懼和懊惱,扼殺了他們意識上對神的需求。在神面前,罪惡永遠無地自容。約拿一下了決定要抗拒神的命令,就馬上遠走他施逃避神;彼得一旦領悟到自己是罪人的時候,既無法逃避,就只好求主離開他。人對神的需求,比任何東西都更迫切;但在祂面前,人卻又坐立不安。這種自相矛盾的處境,正是人的罪所引致的惡果。
基督徒若以為他所敬拜的神,是遠離人的,那麼他的心態比剛硬的無神論者更不合邏輯。無神論者既然認定沒有神,無須向神交代,他就大可以不必理會一切道德或宗教的規範,任意妄為。這種心態,就如劫匪欺騙自己說:沒有警察,沒有法庭,也沒有監獄。這兩種人在事實真相未顯明前,都或許可以偷享片刻的安寧。
相信有神存在,但認為祂是遠不可及的說法,從來未見於任何教會的信仰。如果有信徒敢承認他有這種看法的話,他就必會被視為持異端者,敬虔的信徒亦必羞與為伍。但我們的行為,尤其是一些不加思索就衝口而出的言語,已將我們信仰的實質表現無遺,這比任何傳統的信條更能將我們的屬靈實況反映出來。假如我們以此為準的話,就不能不承認:一般的信徒,其實都認為神是遠遠地站在一旁,根本沒有注意他們。
這種對神的觀念,給我們帶來方便,我們大可作出如此假設:只要不是為非作歹,我們無論做什麼,神都會悅納。今天一大堆掛了基督教招牌的宗教活動,如雨後春筍,大概也是基於這個原因。野心勃勃的人,熱切渴望促進神的國度,卻策劃出一些糊里糊塗的宗教計劃,簡直叫人難以置信;若不是在全國的各城各鄉大力推行,任何一個思想認真的人,都不會相信他們會籌辦這些活動。
基督教教會內既不設立教宗,又認為神是遠不可及的,結果近代宗教圈子內愚莽之事層出不窮。唯有人對這類事情無法容忍,才能抑制這種風氣。但照現時的情況看來,一般人不但接受這一套,還肯為它花錢。這些人也許自詡為神的代理人,當神不在場時,他們可以代策代行。他們已渾忘了聖經中關於傳福音和敬拜神的正確方法與態度。
另外一個反常的表現,可見於傳統的教會。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一般信徒認為神不在他們當中,因此祟拜聚會悶不可當,了無生氣。但當真正的信徒聚集在一起,而基督又活在他們當中時,就必定不會如此死氣沉沉,基督的芬芳香氣會充滿會場,就算信息平淡無奇,聚會的信徒也必樂在其中;但如果信徒認定神缺席不在場,那麼聚會就難免一片沉悶,無可救藥了。 |
|
聖經人物知多少
耶穌十二門徒 (史祈生) 第二章西門彼得 第三章安得烈 第四章西庇太之子雅各
|
【第五章 約翰】
經文:約翰福音十三章廿三至廿五節,廿章二節。
新約圣經中有四個約翰:施洗約翰,西門彼得的父親,祭司長亞那的親戚(徒四:6),和這個作主門徒的也是西庇太儿子雅各的弟弟約翰。不過一般來說,提起約翰,大都是指這位門徒約翰。
約翰這個名字的原意是:耶和華所喜愛的。門徒約翰真是名符其實,他是主耶穌所愛的門徒,也成為愛的使徒。主并不偏心,主特別愛他實在是因為他特別愛主,比別人加倍的愛主。正如主所說的: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約十四21)。
一、愛的感化
約翰除了記載主耶穌的言行--約翰福音,記錄天上的异象--啟示錄外,還寫了三封書信--約翰壹貳參書。從他的書信當中,我們看出他愛主,是因為主先愛他。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儿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約翰是十二門徒中最年輕的,也是主第一批選召的六個門徒之一。主給他兩兄弟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想必他們性子急,火气大,容易得罪人,沒有愛心。是主漸漸地用愛感化他,教導他,引領他。
有一次,約翰到主面前來告狀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赶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与我們一同跟從你。想不到主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路九:49~50)。接著他兩兄弟看見撒瑪利亞一個村庄里的人不接待主,又要求主允許他們像以利亞那樣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村人。他們的信心可真大!相信只要主許可,他們就可以行審判的神跡。但主要教給他們的是愛心,主當時就責備他們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并不知道。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乃是要救人的性命(路九51-56)。
約翰當時年輕浮躁,不以人的性命為重,他實在不知道自己的心如何。主教導他們,如果有人不接待你,就把腳上的塵士跺下去而离開;從來沒有教他們報复。三年來,他看見主對眾人的怜愛,對門徒的友愛,最后在十字架上對仇敵的仁愛,不得不受感動。我們看他以后与彼得同工,完全失去了「雷子」的威勢。他默默無聲的在彼得身邊,同受逼迫,同行愛心醫治的神跡。因為他一直跟主到十架底下,像以利沙緊緊跟隨以利亞一樣,就得到了主愛心的力量,變成了主的形像
主同樣愛我們,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就替我們死了;現在又一直用慈繩愛索牽引我們,用他的愛激勵我們,并以永遠的愛愛我們。我們有沒有被主的愛吸引,快跑跟隨他?被主的愛溶化,將自己獻給他?
二、愛的表彰
約翰是主最親近的三門徒之一。有人說,這三個門徒代表信望愛,那么,約翰無疑問的是代表愛了。最后晚餐的時候,約翰坐在主的身邊,并且挨近主的怀里,靠著主的胸膛。十架底下,主把母親交托給約翰,請約翰待馬利亞如同自己的母親;從此,約翰就接馬利亞到自己家里去了。這些事實都說明愛在生活上的表彰。
雅各說: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同樣,約翰說: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約壹四:19~21)。從約翰福音十三章至十七章這五章圣經里面,我們讀到
約翰和其他的門徒怎樣從主那儿接受愛弟兄的命令。十三章一開始就是主自己先做愛的榜樣,藉著洗門徒的腳,表彰出他的愛來。晚飯后,又清清楚楚地對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沒有愛,一切的善行知識才能都無用。沒有愛,教會便不成為教會。愛可以說是教會的別號,因為教會是主的身體,而主就是愛。我們要常以愛為虧欠,就是常常覺得愛人不夠,常常回到神--愛的源頭去支取愛,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愛人如己。
三、愛的永恒
約翰是門徒中最年輕又最早跟從主的,他也是活得最老,最后离世的,大概活了一百多歲。傳說他老年時已不能講道,人將他扶到講台上,他只能微弱地講一句:小子們哪!你們要彼此相愛。神將他的生命留得最長,似乎要表示出愛的長久性水恒性來。也可以說,因為他愛主的心越來越深,歷難不變,主便留他在世上作榜樣,堅固第一世紀的信徒的心。
約翰老年時寫的書信十分親切,都是家中用語,是別的書信中沒有的。他不單稱呼他們為親愛的弟兄,也稱他們為父老,少年人,小子們。書信的中心,不用說,是愛,他叫他們不要愛世界,因為世界的一切事都要過去,都是暫時的,惟有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遵行神旨意的就是愛神愛人的,要活到永永遠遠。
約翰不是沒有軟弱,他也与眾門徒同樣在客西馬尼園睡覺,他也在主被捉時赤著身子逃走。但當他在拔摩海島再次看見榮耀的主,并記錄下一切异象后,主接他回到天家;那時,与主面對面,有限的都變成無限了,軟弱的變成完美了,他与永愛的神同在。我們將來也要如此過好得無比的生活,在永世里与神的愛溶合。 |
|
珠璣語錄
|
* 在靈修的祭壇上,點燃禱告永恆的火燄。──Foster * 除非主的代求,無論何人,都不可能與神交談。──Ambrose * 信徒的禱告帶來聖靈能力的澆灌。──Yohann Lee * 我們都有權柄從撒但手中奪回被牠偷去的東西,奪取的方法就是禱告。──A. J.Gordon
摘自──大光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