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11-4-2012)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詩歌欣賞 |
【神未曾應許】
詩人介紹
本詩(《聖徒詩歌》505首)的作者傅安妮(Annie Johnson Flint,1866~1932)一生坎坷, 三歲喪母,遭寄養家庭苛待,經鄰居告發後,被傅氏夫婦領養。安妮在八歲時信主,九歲時開始寫詩,少女時曾作曲、演奏鋼琴。廿歲時養父母雙亡,不久她因關節炎發作而不能教書,陷于貧病交迫、無人照顧之困境。以後四十年,她一直生活在痛苦中,肢體變形,手指關節毀損,艱辛地握筆在打字機上打下詩句。安妮的基督徒朋友力勸她憑信心求神醫治。經專心的讀經禱告後,她的結論是「神可以醫治,但祂對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旨意,而神要以她的軟弱來榮耀祂,並確信神的恩典是夠她用的。」因此她順服。安妮的詩引用神的真理加上她切身的體驗,因此廣受讀者的歡迎;她的詩常被印在賀卡和牆飾上。 詩歌感想 家中的孩子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為甚麼?」神屬靈的子民也時常因為生活上的困惑而發出相同的質問:為甚麼神給予這樣多的苦難?為甚麼神讓我所心愛的人死去?為甚麼神不聽我的禱告?為甚麼這樣?為甚麼那樣?但神並不永遠給予我們即時的答覆,不過我們可以深信不疑的是,神使每一件事情發生都有足夠和確定的理由,因為世上一切的事,都操在神慈愛憐憫的手裏,神以無誤的智慧管理這個世界。各樣苦難、疾病、失望,從永恆的角度來看,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為了造就我們而來。假如我們站在神的立場來看,我們所遭遇的一切,原都是我們所應當要求的!所以凡是我們所遭遇的事,不論好壞,均應當感謝神(帖前五18)。我們經常缺乏信心地追問:「為甚麼?」這個答案可用三個字來表達,那就是:「主知道!」同時這也是一個恩典和使人感到慰藉的答案,而試煉就是信賴的訓練方法。─《清晨甘露》
|
||
禱告金言 |
* 當你決定要花時間與主同在。必須在一切中有計劃地撥出一段時間,天天操練傾聽主的聲音。──John Eudes
* 每一時、每一地都是禱告之時,禱告之地。──凱莎琳
* 聖靈,請想念我,直到祢的意念成為我的意念。──Amy Carmichael
* 禱告和怨恨不能共存。──Joyce Hug gett 摘自──大光通訊 |
||
聖經人物知多少
――摘自華思德 《默想聖經人物)
|
【以諾】
|
||
心靈加油站 |
【未喪一命未折一骨】
一八六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戴德生帶著眷屬,連同十六名年輕的傳教士,搭蘭茂密友爾號(Lammermuir)帆船,從倫敦起碇赴華。九月十日,星期一,再過幾天就要抵達上海,天色漸暗,好像暴風雨就要來臨,氣壓計不斷下降,海面愈來愈不平靜。星期二颶風來臨,風勢極強,所有的帆都扯下來了,甲板上滿了水。海水湧上尾艙甲板,直湧進餐廳。船上的人已有兩晚不能入寐,救生艇也給大浪沖走了。
星期三,風勢減弱,他們可以望見臺灣海岸。但到下個週末,另一颶風來臨。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五晚上,甲板附近的船舷都被沖走了,大浪毫無攔阻地湧上艙板,聲勢驚人。星期六淩晨,船上的三角帆和前帆的拉繩都被吹斷了。由於波濤洶湧,無人敢採取甚麼行動。大副不顧一切想攀上去整修,但船猛烈上下顛簸,無法下手,不得不再爬下來。接著船後上舷也塌下來,海水從側面湧進,兩條桅杆也跟著松掉,主帆及另兩大帆也鬆開了,懸在幾條繩子之間。船身顛簸,猛烈搖擺,兩條桅杆也隨之搖搖擺擺,隨時都有倒下之可能。甲板上滿了水,上面飄著木塊、盆子、罐、桶,到處碰撞,有傷人之危。 生還看來已是無望,水手個個非常驚栗,放棄救船打算;傳教士們則同心禱告。戴德生把每個孩子都親吻一遍,顯得十分鎮靜。 船長走進餐廳,大聲喊說:『穿上救生衣,船大概不能再維持多過兩個鐘頭了。』傳教士們齊唱『萬古磐石』(Rock
of Age)這首詩。
船長拿著棍子回到船頭水手艙中,要趕水手們回到崗位上去。戴德生跑到他的跟前,對他說:『不要用暴力對待他們,我們還沒有用盡一切的方法。』說著,戴德生也進了水手艙中,溫和冷靜地對他們說:『現在我還是相信神會平安帶領我們經過這場風浪;但也需要你們小心駕駛,我們纔可保存性命。我們會盡力協助,我們也和你們一樣,性命危在旦夕!』
水手還是觀望不動。戴德生和其他男教士就先動手,把那些漂撞的東西緊緊紮穩。工作之時,常有大浪打在他們身上,往往水浸到膝。他們掙扎努力地在那里弄繩索,搬木板,用泵抽水;終於有些水手也來幫助。他們在艱辛中把桅杆固定了。 儲水桶已被沖走,再也不能煮食。他們只有拿著一些餅乾,夾著乾酪或牛油來充饑。
颶風終於過去,氣壓計再次回升,九月二十五日,星期五,太陽出來了。九月三十日,星期日,蘭茂密友爾號開入黃浦江,泊於租界附近。他們經過四個月零四天的航海終於抵達上海。上海人看見這船破爛不堪,覺得驚奇。當天他們沒有上岸,留在船上讀經、禱告、唱詩,讚美神的奇妙拯救。他們沒有喪失一條性命。或者折斷一根骨頭。隨後另有一船入港,船上二十二人中,失喪了十六人。不但如此,到埠不久,暴風又起;假使遲到一點,他們這條破爛不堪的船,怎能受得了呢?這叫他們更加感謝天父不已。後來戴德生夫人寫給布迦夫人(Mrs.
William T. Berger)的信中這樣說:『如果不是因為我們這一班人在船上的話,蘭茂密友爾號絕不可能平安抵達上海。』 |
||
初信課程
第一課奉獻 第二課禱告生活 第三課讀經生活 第四課詩歌 第五課敬拜讚美 第六課主日 第七課與主相交 第八課舊天性與新生命 第九課基督的寶血 第十課信心的生活
|
【第十課 信心的生活】
主題 一、神所喜悅的生活 二、信心的根據—神的話 三、信的意義 四、信心與生活調和的結果 五、我們該有的態度 引言
有很多基督徒對於屬靈的經歷,總有一個大的難處,就是有許多所謂高高低低的經歷,不易解決。他們的生活在感覺上好像有時在山頂,有時在山谷,時高時低。有時覺得頂快樂,禱告、見證、讀經的生活十分甘甜。但為時不久,情形變了,禱告不禱告覺得沒有甚麼分別,聖經讀不讀也可以,親近神覺得平淡無奇。甚至有人說:這樣波浪式的生活是不能避免的,平穩的生活是不可能達到的!
這一課將探討怎樣的生活才是神所喜悅的,並我們該有的反應。 課文內容 一. 神所喜悅的生活—因信而活 希伯來書十38:只是義人必因ˍˍ
得生(而活)… 希伯來書十一6:人非有ˍˍ
,就不能得神的喜悅… 二. 信心的根據—神的話(路加福音一45;使徒行傳廿七25)
羅馬書四20-21:並且仰望神的ˍˍ
ˍˍ ,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ˍˍ
,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我們看見信心常和神所說過的話和應許連在一起。 三. 信的意義 1. 不是盼望(比較希伯來書十一1下) 若果神的話已明說有一件事要發生,我們就不是去盼望那一件事有一天會發生,乃是知道一定會發生。 2. 不是感覺(參哥林多後書五7) 有的人不是在那裡盼望,但他在那裡一直等待要有感覺。 3. 信是認識(參約翰福音五24,對照十七3) 信是有客觀的認識作基礎。凡信者必有其認識上的根據,不然就是迷信。
4. 信是接受 約翰福音一12:凡ˍˍ ˍˍ 他的,就是ˍˍ
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四. 信心與生活調和的結果 1. 信帶出順服(約翰福音十二36;馬可福音十一22;羅馬書一5)
「信」與「服」是分不開的,信而不服非真信。真正的信包括順服的行動在內,這就是雅各所說的:「…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雅各書二26) 2. 信引出倚靠(彼得前書二6下)
我們相信基督的血有贖罪之功,就倚靠它來得蒙赦罪;我們相信基督的應許是真實的,就在生活中完全倚靠它。 五. 我們該有的態度—不肯退後 希伯來書十38-39:只是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我們卻不是ˍˍ
ˍˍ 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ˍˍ ˍˍ ˍˍ 以致靈魂得救的人。 如果我們學習過一個信心的生活—因信而活,就必須有一個態度:一心求神的喜歡,決不退後。 總結
因信而活是基督徒平穩生活的原則。神必須把我們從感覺中帶出來,進入到因信而活的裡面去。神要我們得著他的真理,但他不是要我們在感覺裡得著,乃是要我們在信心裡得著。弟兄姊妹,請記得:義人是因信而活,不是憑感覺而活。 應用 1. 在屬靈的經歷上,你是否有高高低低的情況?你如何面對? 2. 這課所題信的意義,與你以前所認識的有沒有分別?
摘自──真理教育課程 編輯:香港教會總執事室 |
||
拾穗
【受教的心】
受教的心時代的警鐘已經響起了,你能聽見嗎?作者藉著從神而來的啟示,像昔日的耶利米先知一般,懷著哀痛、惋惜的心,嚴厲地指斥今日教會及信徒靈裡貧乏、赤身的苦況。三十多篇信息都充滿關懷、教導、警告和盼望,令人讀來深受激勵,是喚醒沈睡者的警號。
作者:陶恕
|
【 謙卑的真與偽】基督徒必須謙卑,這是絕對需要的。沒有謙卑,也就沒有自知之明,沒有悔改的心意,沒有信心,因此也沒有救恩。 神的應許是給謙卑的人。驕傲的人,不會得著神應許予謙卑的人的一切福氣;他們只能從神手中接受公義的審判。 但我們可別忘了,謙卑也有假裝的,幾乎可以亂真;因此,許多基督徒都不能把這種假裝的謙卑分辨出來。
真正的謙卑,對人大有裨益。謙卑的人認識自己的本相,深知自己的犯罪天性中沒有良善,也承認自己若離開了神,就算不得什麼,將會一無所有,一無所知,也不能做什麼。但他並不因此灰心失望,因為他知道在基督裡,他是受到重視的。神看重他,就如看重自己眼中的瞳人;他也知道因著那位加給他力量的主,他凡事都能做,也就是說:他能完成神一切的旨意。
偽裝的謙卑,其實是以另一個姿態出現的驕傲。試看看那個在神面前徹底為自己的軟弱、罪孽和無知而認罪的人,如何因為自己的妻子指責自己軟弱無知而大發雷霆。
這個人其實也不一定是個偽君子,他認罪的禱告可能完全出於至誠,在妻子面前為自己辯護也可能是誠意的。這兩種表現雖然看似彼此矛盾,但兩者都是出於自愛自憐和過分的自信。
自信心強的人,自然以為自己能成大事,一旦失敗,他就極度灰心。自信心強的基督徒,通常都有很高的道德理想,縱或不至於自認是當代最偉大的聖徒,但至少也認為自己是教會中最聖潔虔誠的,可以高談闊論人的墮落、神的恩惠,以及基督徒的信心等問題。 他在不知不覺中,常常單靠自己的能力,高舉自己,為自己而活。
正因為這樣的人有太高的理想,一旦理想不能實現時,他就失望、厭煩,然後把良心上的不安,誤以為謙卑,其實那只不過是因為自己的失敗而感到失望,兼且不能原諒自己而產生的表現。舉一個比方:做父親的,驕傲自滿、雄心萬丈,盼望兒子成龍,能夠完成他自己不能達成的理想,然而當兒子令他失望時,他便無法寬宥兒子。做父親的感到痛苦,不是因為疼愛兒子,而是因為自己太自私和自憐。
其實,真正謙卑的人,從不以為自己有什麼好處,所以當他果真發現自己一無是處時,也就不會感到失望。他深知他若能行善,那不過是神在他身上顯明祂的工作;如果工作是出於他自己的話,儘管工作看來做得妥善,但實在是有缺點的。
當人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在他裡面就產生一種不自覺的反應,使他內心得到釋放,不再因為竭力要自己達到完全的地步而背負重擔;相反地,他會全心倚靠聖靈作成他當做的工,結果他生活的重點,就不再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基督身上,基督原該是我們的生活中心。如此,人才能擺脫一切攔阻和捆綁,得著自由,可以照著神的旨意服侍那世代的人。 這樣的人,如果不慎得罪了神,心裡自然因為感到難受不安而痛悔;但絕對不會徒然自責。他會像勞倫斯弟兄( Brother Lawrence)那樣對主說:「假如禰由得我去做主,我就永遠不會成事;只有禰能保守我不至於跌倒,亦只有神能補救我的錯誤。」之後,他們「就不再讓自己煩躁不安」。尤其是當我們讀到聖徒的傳記和著作時,虛假的謙卑就分外作祟。讀到奧古斯丁( Augustine)的書時,我們自知遠不及他的明智;讀克勒福的聖伯納德(Bernard of Clairvaux)生平時,我們就感染到他靈裡的火熱,反映出自己裡面的冰冷;讀懷特菲(George Whitefield)的日記時,我們在相形之下,就顯得自己何等淺陋——在屬靈的事上,自己就像初入行的新丁,而在自己所謂「忙亂的生活」中,也是一事無成;讀羅哲夫(Samuel Rutherford)所寫的書信,更叫自己自慚形穢,在愛主的熱切上怎也追不上他。
在這些心理壓力下,虛假的謙卑就會蠢蠢欲動;外表裝成真誠的謙卑,使自己匍匐在塵土中,其實滿了自憐和自責。我們的自愛會反面無情,嚴嚴責備自己太不像樣。因此,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要格外小心。我們的所謂痛悔,可能只是一種變相的嫉忌而已;我們不過是嫉妒這些屬靈的偉人,同時也自愧不如,在痛心之餘,便自以為也很屬靈了。
我見過兩種基督徒:一種是驕傲自滿,卻還自以為謙卑;另一種是自卑的,常常擔心自己會自高自大。除了這兩種以外,應該還有第三類,就是那些忘我的基督徒,他們把一切的事情都交託在主手中,不再浪費時間妄想改良自己。這類基督徒,在奔跑屬靈道路時,會較前兩種更先抵達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