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8-22-2010)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美德。
詩歌欣賞
|
【起來為耶穌】
〈一〉起來,起來為耶穌,你們十架軍兵; 當將主大旗高豎,不可讓它不定。 主必率領祂大軍,得勝而又得勝, 直到撒但全潰崩,人尊基督為聖。
〈二〉起來,起來為耶穌,主召你聽命令; 奮勇爭先全力赴 這個偉大戰爭。 蒙贖的人當事奉,面對無數仇敵; 膽量應隨危險增,交鋒以力對力。
〈三〉起來,起來為耶穌,忠心靠主大力; 莫靠自己而貽誤,莫用血氣兵器。 福音軍裝穿齊備,禱告隨時多方; 無論責任多艱危,都能隨靈前往。
〈四〉起來,起來為耶穌,戰爭必不會長; 今日殺聲雖高呼,明日凱歌響亮。 凡是靠主得勝者,必得生命冠冕, 必與基督同快樂,同王直到永遠。
詩人介紹
這首活潑、雄壯、激昂的詩歌(聖徒詩歌六五八首)作者是德斐得(George Duffield Jr., 1818-1888)。德斐得為悼念他的摯友丁格(Dudley Tyng),以丁格的遺囑為主題所寫的。
丁格十八歲時
,以榮譽生畢業於賓州大學。他祖父任聖公會主教,父親為紐約市聖喬治教區名牧。丁格神學院畢業後,隨父親在費城牧會。
他二十九歲擔任費城主顯節教會牧師。他因反對奴隸制度與部分會友意見不合,於是辭職與一群年輕的信徒另組行道會(Church
of the Covenant)。他們借用市中心青年會的會堂,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聽道,造成費城1857-58年的大復興。在一八五八年三月三十日,他在青年會講道時,措辭強硬,但他立即請求聽眾原諒,並加上一句話說:「我應該把主給我的使命告訴大家,與
其傳信息失職,毋寧右手從軀幹被切斷(做出將左手掌放在右肩上的動作)。」不幸此言於同年四月十三日成為他離世的預言。垂危時勸醫生信主,求太太鼓勵孩子們繼續起來為主傳道。臨終前,他一手緊緊了抓住他的父親說:「起來為耶穌啊;爸爸,起來為耶穌;告訴你所遇見的弟兄們,起來為耶穌!」旋即息勞謝世
德斐得在一八八三年五月二十九日的一封信中,詳盡的敘述他當時作這首詩的動機和背景:「 一八五八年大復興期間——向有「神在費城的工作」之稱——該城青年會和一批牧師在聯合舉行中午禱告會,「起來為耶穌」即已故牧師丁格在該聚會中所傳的信息。
作為作者極其親愛的朋友,他深知年輕的丁格是他有生以來所遇見最高尚、最勇敢,和最有勇氣的信徒。他死前的星期日在那 宏偉的傑恩會堂作一次近代最成功的佈道。在五千聽眾之中,相信最少有一千人成為獻給主的供物。講道的題目為出埃及記第十章十一節「你們這壯年人去事奉耶和華罷」,因此詩歌第二節是這句經文的引喻。 接著的星期三,他暫離書房——在離賓州康曉豪肯不遠的魯菲德——到一間穀倉去。正好一匹驢子在脫穀。他過去拍拍牠的頸子,不幸他那件絲袍的袖子捲入輪齒,手臂全斷!幾小時內與世長辭。 第二個主日,作者用以弗所書第六章十四節為「基督精兵」為題,講述了丁格的生平,最後作者以這首詩作為勸勉的結論。這首詩歌後來發表在一家浸信會的報紙上,從那張報紙譯為英、德和拉丁各種語言,傳遍全球。一八六四年在本浸信會之外,本人才第一次聽見詹姆斯部隊裏的基督徒士兵唱這首人人 喜愛的詩歌。」
詩歌感想
「得勝的,我要叫他……作柱子。」啟3:12
神的兒女中有些人很像籐,依賴他們所看為重要的人,他們以為那人能幫助他們。 在這邪惡的世代中,神要叫我們作柱子;建築家並不把一切柱子都放在一處!所以,信徒阿,讓神叫你作一根柱子,不求人的維持與同情,只求神所給你的分。 神有時會給你一些人的同情,但是你切不可自己去尋求人的同情,也不可依靠人的同情。 你當像馬丁路得那樣說:『我在此站住,神幫助我,此外我無別能作』。『站住』是神給我們個人的呼召、個人的責任。『站住』是你當有的態度,你必須慎思而說:『我是在神所要我在的環境中:我雖然沒有一人可以交談,但是我知道神能使我站住;我宣告我與基督聯合,這可以叫我在各樣事情上得勝』。 這樣,你就不會缺乏精神、力量、生命、能力了;因為我們在主裡面,靠著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8:37)。
『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祂同坐一般』(啟3:21)。這是主對老底嘉教會-- 在末世的教會所說的話,也是對我們眾人說。───摘自荒漠甘泉 |
學習禱告
|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我深知不順從你的道所帶來的結果之一,是與你之間的一種疏離感。所以,任何會使你豐富同在、慈愛相隔離的事情,都求你保守我妻子不被沾染;向她顯明何處不順從,並幫助她做當做的事。你的話說:"謹守誡命的,保全生命。"(箴19:16)當她採取行動來順服時,願你祝福她的心靈、情緒和意志,並賜給她因順服而來的信心。 主,你曾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12:34)求你今天用你的慈愛、平安和喜樂充滿我妻子的心,好叫這一切從她的口中湧流出來。願你的聖靈管理她的舌頭,使她一切的言語都帶來生命,幫助她像大衛那樣說:"我立志叫我口中沒有過失。"(詩17:3) 主啊,你的話說:"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詩84:11)我祈求使妻子能行動正直,又願你傾福於她。 特別求你賜她平安,在世的年日長久,正如你的話所說的(參箴3:1~2)。我現在祈求使妻子走在順從你的道路上,並求你以豐盛的美物報答她。耶和華我們的磐石,我們的救贖主啊,願她口中的言語心中的意念,在你面前時時蒙悅納。 摘自───如何為你的妻子禱告 |
真理知多少?
第一課知識與學習 第二課神的啟示 第三課聖經的權威 第四課聖經的編排(分法) 第五課中文聖經翻譯歷史
|
第五課 中文聖經翻譯歷史
主題 聖經,從表面看似乎沒有甚麼特別,但背後的歷史卻無書能及,稱為「天下之大經」,實在當之無愧。今天,世界上共有一千八百多種語文的聖經譯本,單是亞洲就有九十種不同語文的新舊約聖經,其中讀者最多的是中文聖經。本課會簡述聖經中文繙譯工作的歷史,使讀者明瞭他手中的中文聖經乃是由許多人在主面前努力的成果,因而更寶愛閱讀聖經。
引言
今天華人教會普遍使用的中文聖經,稱為「國語和合本聖經」(簡稱「和合本」),是一部一百萬字的巨冊。它已有將近八十年歷史,為學者們所讚賞,卻鮮有人知道它的來歷。在「和合」本之前還有其他譯本,其數目之多和年代之早,也是很多讀經的人料想不到的。中文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中國文化也最悠久,最深奧。雖有一個繼一個的聖經中文譯本,卻總不能使人完全滿意,於是譯者嘗試再嘗試,修訂再修訂。從來沒有一本中文書,像中文聖經這樣經過如此嚴格、認真的繙譯過程。
這些譯本中有不少還是在逼迫、動亂、病患等惡劣環境下完成的。中文聖經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真道的見證,認識這個過程,就是認識聖靈的大能和智慧。打開中文聖經,其中每一個方塊字,每一個標點,都是上主眷愛中華兒女的說明。 課文內容 一、在公元1625年(明朝天啟五年),在陝西西安,有「大秦景教行中國碑」出土,其中記載,早於公元七世紀前半期(即唐朝),中國已有中文聖經出現,當時舊約被稱為「圓廿四聖有說之舊法」,而新約被稱為「經留廿七部」,但在唐武宗會昌滅法時,景教和這譯本便湮滅了。(註:意大利托砵僧卡皮泥的蒙古史及方濟會士羅伯魯的威廉之遊記,也曾記述這譯本的出現。)
二、直至十三世紀(1294)天主教方濟會教士若望孟高維諾來華傳道及翻譯了新約及詩篇,是最早的中國天主教聖經譯本。其後利馬竇(十六世紀)及其他教士也有不完全的譯本出現,但由於天主教一向不准平信徒讀聖經,所以天主教聖經的翻譯工作也不見活躍,其譯本也不見經傳。直至1945年,雷永明神父創立思高聖經學會,於北平花了十六年時間,按聖經原文翻譯了全本聖經。
三、基督教中文聖經翻譯工作始於馬禮遜來華(1807),得楊三德的幫助,翻譯了新約,後得米憐牧師的幫助,翻譯了舊約全書,於1823年完成在馬六甲出版。而在較早時,馬士曼也在印度從事漢譯工作,於1822年完成馬士曼譯本,這二本譯本合稱「二馬譯本」,其後這二譯本經過多次修訂。
四、1842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了五個港口(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更多西教士來華,他們心感需要一本聖經新譯本,故在1843年8月22日於香港召開第一次聯合差會會議,當時會員有: 1.
英國倫敦差會 2.
美國公理會 3.
美國浸信會 4.
馬禮遜教育會 但不久便因意見分歧而分裂,先是美國浸信會因不滿委員會將Baptizo譯作「洗」而不譯作「浸」而退出,自行請高德教士修訂馬士曼譯本,成為高德譯本。後英國、美國教士由翻譯GOD字成為「上帝」或「神」而在1851年分裂,美國教士便以「神」及英國以「上帝」出版他們的譯本。 五、和合本之翻譯歷史 上述各譯本是以文言翻譯,但於1890年,上海宣教士大會議決定出版一本全國通用的中文聖經,務求做到文筆順暢而又忠於原文。次年,共成立了三個委員會,分別負責三種不同的文體版本: 1.
文理譯本 2.
淺文理譯本 3.
國語譯本 三個版本中,以淺文理譯本最早完成(1904),但只有新約部分,負責委員有包約翰主教等五人,文理譯本於1906年完成,費時十六年。國語譯本的委員計有白漢理、楊格非等十六人,從動工(1906年)到出版(1919年),共十三年之久才完成。 在三本譯本中,以國語譯本最受歡迎,受到教會內外一致好評,譽為最佳白話文模範作品。它不但滿足了近代中國教會的需要,更在同一時期的中國「文藝復興」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白話文運動的先鋒。 六、自和合本面世,西教士翻譯中文聖經的工作便結束,但華人翻譯的工作才開始: 1.
王宣忱譯本(新約1933);第一本華人譯本 2.
朱寶惠譯本(新約1929,舊約1939) 3.
蕭鐵苗譯本(新約1964) 4.
呂振中譯本(新約1946,舊約1970) 七、直至近代,又有以現代語文翻譯的聖經出現: 1.
現代中文譯本 2.
當代聖經 3.
聖經新譯本 總結 從上文的簡單介紹,可以知道用中文繙譯聖經的努力早在七世紀唐代便開始。到1919年國語和合本的出版,中國人才有一本普遍適用聖經譯本,其間看到許多主的忠僕不斷的努力,實是我們後世人的榜樣,也看到主要在這片人口最多的土地上,藉著這麼美好的聖經譯本,來得著許多他所揀選的子民。 問題 1.
試用簡短文字簡述中文聖經繙譯歷史 2.
除了和合本聖經,你有否閱讀其他譯本?可否列舉一二。
|
拾穗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一【罪】 二【恩典】 三【神的話】 四【基督的完美】 五【信心】 六【平安】 七【引導】 七【引導】 八【謙卑】 九【試煉】 十【交通】 十一【屬靈的爭戰】 十二【盡心】 十三【不信的懼怕】 十四【從世界分別出來】 十五【喜樂】 十六【倚靠】 十七【背十架】 十八【仰望主耶穌】 十九【長進】 廿【神的同在】 廿一【事奉】 廿二【神的愛(上)】 廿三【神的愛(下 )】 廿四【捨己】 廿五【黑夜歌聲】 廿六【憂患之子】 廿七【愛】 廿八【基督的全足】 廿九【神的大能】 卅【從至聖所來的幫助】 卅一【安息】 卅二【神的信實】 卅三【順服】 卅四【滿足】 |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第卅四篇【滿足】
『祂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詩一0七:9)
詩:我心滿福氣,天上永遠有歡喜!我魂享安息,天界運用它能力。
神只能在基督裏找到安息。我們只管遍察天下,我們就看見,除主耶穌以外,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滿足我們的心。
當我們的心,給神以基督豐滿的福樂充滿時,就不會回頭去自尋苦惱。
所有能使我在天上蒙福的東西,現在都已具備了。你們如果要曉得,甚麼能彀叫一個基督徒,在世或離世都喜樂,那就是他現今所得著的基督,也就是他後來在天上所要得的基督。他已有了一個家在那邊,他所愛,所認識最深的那一位主,正在那邊等候。事實上是:你們的心太大,是世界不能滿足的;但當這心讓基督充滿時,卻嫌太小,因為基督是充滿萬有者,祂會使你完全滿足。
『這些事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主沒有從世界得到喜樂,祂在父裏面已有完全的喜樂。祂的喜樂,就是在於結果子歸榮耀與父。為此,主在這裏給我們看見,我們現今在地上,如何因結果子而得到喜樂與祝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這乃是主喜歡我們具有的——滿足的喜樂。這喜樂不是從世界來的,乃是主自己所有的那種喜樂。祂切望我們也得著祂自己的喜樂。 所有不認識基督的人,若不在失望的光景中,就顛倒在叫人到底失望的事情上。
倘若基督的愛沒有充滿我心,我就必定到世上浮華都市中去求滿足,我的心必定被我的事業失抓住。如果我的靈是給基督的愛包圍,就必有活水江河的湧流。
所有見證,講道、教訓、即使內容都不錯,但心靈若不是先從神那裏得到滿足的話,都不對的。要有活水的湧流,我們自己必先飲得滿腹,不然的話,心靈必枯乾。
這世界頂會一目瞭然,知道某人是不是以神作中心。人若以神作中心,他的心必不苦悶,乃是完全以神為樂,並絕對以神為滿足,這就叫他在生活上,有與眾不同之處。 前途漫漫曠野處,荒漠旱地是否苦?
不竭甘泉流自天,復甦你靈滿新鮮。
『你們若愛我,就必喜樂,因我到父那裏去。』主既然愛了我們,祂就與我們聯結,並且願意我們因祂喜樂。你想,祂給我們是何等的地位!就是叫我們能彀說,『我今歡樂,因祂已得了榮耀!』 我們心滿意足,因為那愛我們,叫我們有喜樂的基督,是心滿意足的!我們看主在祂當得的榮耀裏,我們別無他求了。主期望我們因祂的喜樂而喜樂!
摘自──基督是我们的满足
|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第一部 1918至1959年 1、美南陽光 2、青蔥十八 3、她來自中國 4、切合時需 5、一九四九年── 洛杉磯 6 、 抉擇時刻7、一九五四年── 哈寧基 8 、喜慶豐收 9. 一九五七年 ── 紐約10,在南十字星光下
第二部 1976年至1960年 11,無遠弗屆 12,使人和睦的使者 13,東西薈萃 14,友誼永固 15,洛桑會議
第三部 1983年至1977年 16,耳順之年 17,往東歐去 18 ,毋懼風浪19,一九七九年•悉尼 20、突飛猛進 21、一九八二年•莫斯科 22、新英格蘭 23、一九八三年•阿姆斯特丹
第四部
1984年及以後
24、女皇貴賓
|
【葛培理傳】連載
第四部
1984年及以後
25、全英遍傳
1984年五月四日禮拜五,培理抵達倫敦,不過他失了聲。不久前他在阿拉斯加佈道期間喉嚨發炎,曾經完全失聲,不過後來好了,可以完成佈道大會。在赴英前病情再度惡化。
培理馬上到哈利街看相熟的醫生,醫生決定轉介給專科。由於週末假期當前,幾經辛苦才聯絡上一位耳鼻喉專科醫生。醫生趕忙替培理診治,並於翌晨八點鐘在醫院替培理做激光手術。
麻醉藥力過後,半醒的培理喃喃吩咐威爾遜和羅蘭遜取消聚會,他們只叫培理好好休息,因為醫生作出保證:培理可以在禮拜天黃昏講道。翌日培理直接從醫院到著名的非國教禮拜堂西敏斯特禮拜堂去。培理講道的聲音甚小(透過擴音清晰可聞),講台上備有一盒紙巾,讓培理有需要時可以揩拭鼻血-事實上,培理手腕仍戴著病人的膠圈。萊德主教看見培理身體明顯疲弱,但當培理“發出那著名的邀請,呼召人到台前'接受基督'時,即嚐到其後大豐收的初熟果子:有二百人走到台前”。聚會結束,培理回到醫院去。第二天,他雖然仍未出院,卻出席了傳媒大亨梅鐸的歡迎午宴。這位《泰晤士報》老闆請來多份全國報紙的編輯與培理會晤,培理的態度和行程均獲好評。因此,'全英遍傳'一開始已得全國報界的好感,與1954年恰恰相反。
十天后,培理在布理斯托市外的雅斯敦門足球場舉行第一場“遍傳”佈道會,他已全然康復,能夠應付繁重不堪的傳媒訪問,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的四集專輯。全英都準備好了。籌備工作一共動員了十萬人,其中五萬人接受了“生活與見證”訓練,一萬四千人接受了陪談訓練。全英遍傳還興起了一個新概念,名為“禱告三人行”:三個人各自鎖定三個代禱對象,定期聚集為那九個對象禱告,祈求親友赴會並決志。估計有三萬個這樣的小組,為二十七萬個未信者代禱。
雅斯頓門足球場廣集了成千上萬的人,氣氛熱烈得像園遊會一般。出席者有來自韋爾斯西南部的。路得原本打算赴英參加這次大會,可惜臨時需要入院施手術而未能成行。面對全英遍傳的序幕,培理難免緬懷三十八年前初到英國佈道的情景。那時布理斯托被轟炸的痕跡到處可見,培理與巴魯斯在一所偏僻的福音堂講道,那所福音堂已拆掉了。在十八世紀,懷特腓爾德和韋斯利的露天佈道事工就是在布理斯托開始的。
布理斯託大會的果子,遠遠超出籌委的預期。十天聚會有二十五萬人次出席,決志的多達兩萬。更重要的是,它打響了全英遍傳第二階段的頭炮。分區主任安東尼•布什在六個月後寫道,“向外延伸的佈道行動已告展開,並且在數以百計的教會中持續下去”。渭特郡一位教區牧師寫道,'各個教區因雅斯頓門佈道會而興起大量佈道工作,叫人興奮不已'。雅斯頓門佈道會成了催化劑,促使西南部過千堂會同心佈道。神在布理斯托感動了兩萬人決志,這消息加強了教會的信心:聖靈能夠領人悔改更新。在格拉斯頓伯里的村落佈道行動中,一個星期內有一百人信了主。許多教堂都突然多了信眾。
”
布什是開牧場的,大會期間他帶培理和威爾遜到他的牧場去。
“培理看來輕鬆自在,細說當年在他爸爸牧場幹活的事……站在我牧場裡的是一個謙恭可親的'普通人',但他一站在台上,就成為一個宣道巨人,充滿屬靈自信。”十七年後,布什仍難忘“那個由不同堂會合力籌辦的前所未有的佈道大會。一連八天,逾萬的基督徒付出時間和力量,為求得著美好大豐收。何等興奮快慰”!
培理不大滿意自己在布理斯託的講道,在前往英格蘭東北部桑德蘭市的火車途中,他請萊德主教提出改善建議,佈道團的同工指出他其實已經講得不錯了(決志者不是多達兩萬嗎?),培理打斷他的話說,“當然不是!你心裡也知道我講得不好!我一定要作出改善!”相對於1954年(哈寧基),甚或1966年(伯爵院)而言,英國民眾的基督教和聖經知識已經大為退步了。儘管少數基督徒多麼熱心,英國社會的世俗化速度仍然銳不可當。培理務求所有文化背景與年齡的英國人都能明白他的每句話,所用的每個例子都能貼切恰當,叫人對罪與救恩都有清楚的認識,從而面對基督的呼召。
桑德蘭在遍傳運動中擔任“承載區”的角色。它本是工業重鎮,如今備受失業問題及礦工大罷工困擾。佈道會在洛卡公園運動場舉行。會前培理曾與一班失業人士晤談,對他們印象深刻,其後多次在講道中提到他們的困窘。東北英格蘭向稱“佈道家墳墓”,但湧到佈道會的大不乏人,當中不少是好奇而來。
桑德蘭與布理斯託的最大區別,是這裡寒風澈骨,下雨不停,皆因鄰近北海。培理憶述,“我已穿了長袖內衣褲,厚羊毛套裝,再罩上最厚的上衣;唱詩時圍了頸巾,講道時還破題兒戴上便帽,仍然冷得幾乎開不了口!”培理戴的是一頂舊便帽,他所不知的是,原來便帽在東北英格蘭是工人的標誌,當地人因此對培理格外感到親切。
1984年,“全英遍傳”第二站:桑德蘭。葛培理在北海的寒風中講道。
在最冷最濕的一晚,只有一萬零七百六十六人出席,乃是全英遍傳中最少人出席的佈道會,但培理呼召的時候,寒風冷雨阻不了一千五百多個決志者走到台前,這是全英遍傳中最高的決志比例。
全英遍傳的下一站,是桑德蘭以南、位於東英吉利的諾域治。東英吉利以務農為主,與東北工業區截然不同。諾域治主教活德早在三十年前已經鼎力支持培理的哈寧基佈道會,當年他是艾寧頓教區牧師。他的副手、思特福主教得利施密是出色的聖詩作者、1955年創刊的《十字軍》雜誌發起人之一(《十字軍》因溫布萊佈道大會而生),也是全英遍傳的分區籌委會主席。東英吉利其實分為“南北”:北有諾福克郡,南有沙福克郡。諾福克人口分散,聯繫困難,雖然教會領袖多屬聖公會,但很多教區都採審慎態度,籌備工作進展緩慢。另一個障礙,是佈道會場地卡魯爾足球場剛舖新草,管理當局嚴禁踐踏草地,連講台也要用高架方式搭建,因此決志者只能站在離講台很遠的紅土跑道上,這也影響了陪談工作。不過雖然困難重重,四天聚會仍然喜氣洋洋,人人全神貫注。有一個地主把門票派給佃戶和工人,第二天早上一個工人從拖拉機上跳下來握著地主的手喊道,“要是人人都聽葛培理的話,就天下太平了!”
東英吉利大會分兩地兩時舉行:在諾福克郡的諾域治市舉行後,培理稍事休息,先到兩個大城市(伯明翰、利物浦)去,再回到沙福克郡的葉士域治市舉行四天聚會-整個全英遍傳以葉士域治為終站。
葉士域治大會主任維塔•傑克多年後寫道,“我對葛培理、巴魯斯,和其它佈道團團員的回憶都是愉快的。與培理同工,是賞心樂事。他為人謙和,態度開放,凡對本地事工有益的事,他都支持。”培理尤其註重與本地人接觸。他有機會與權貴顯要見面,總不忘關心對方的生活與家人,“也不忘概要地分享他的訊息內容。他與人分享耶穌的福音,來得十分自然而然,實在令人佩服”。
葉士域治大會的決志者數目雖然比不上大城市,但果效頗為深遠。譬如說,從前單打獨鬥、甚至互相爭競的堂會,能夠一起籌備大會,甚至跟進栽培。禱告訓練與初信栽培,都有美好的成效,不但大會期間如此,許多教會在往後一年仍把上述事工化為恆常活動的一部分。在小鎮百里聖埃德蒙斯,眾堂會合力辦了一家基督教夜校,強化靈命,也促進堂會合作。
話說回頭,培理離開諾域治,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伯明翰去。伯明翰的亞非裔人士甚多,大球場內擠滿各色人種。在球場隔壁公園裡,未能進場的人觀看一幅專程從日本運來的巨型熒光屏,也可參與球場內的聚會。大會主席戴維•麥金尼斯最感詫異的是“年青一代竟然這麼有興趣聽一位來自上一代的傳奇人物講道!最教人想不通的,是大部分來的人都預備了信主!大會能夠使他們不再受制於同儕壓力和傳媒的不可知主義……總言之,聽葛培理而信主,不是見不得人的事!培理的講道有時並不流暢,但一到呼召時刻,全場即鴉雀無聲,氣氛動人。我記得看到一個大塊頭、大鬍子的警官,從看台高處流淚走到台前。”
下一站是利物浦,一個貧民眾多、治安不靖的城市,兼且剛發生了暴亂。當地的愛爾蘭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勢不兩立。不過,自從聖公會主教、昔日的板球名將戴維•薛帕特和天主教大主教戴歷•華洛克上任後,二人攜手在利物浦打開了新局面。昔日薛帕特在倫敦貧民區工作時,已是葛培理事工的支持者,他與華洛克連手帶領會眾參與遍傳籌備工作。不過,他們也要克服一些偏見。佈道會開幕禮在著名的利物浦足球會主場安菲德球場舉行,大會考慮台上若有天主教大主教在場,恐怕觸怒一些基督教人士,於是安排兩位主教與其它教會領袖一起坐到新聞席去。開幕禮開始,薛帕特才走到台上代表眾教會歡迎培理。
會場擠得水洩不通,人群從附近小區及近郊而來。在這個充滿暗湧與張力的城市,球場裡的會眾可算輕鬆自在。他們相當嘈吵,台上在講見證,台下絮絮不休;台上有人獨唱,他們會跟著唱。某天晚上,連利物浦球會的傳奇領隊桑幾利的遺孀也來了。巴魯斯領唱利物浦球會的會歌“你永不孤單”,他稍稍改了一句歌詞,改為“往前走……往前走……基督在你心中”'會眾唱得非常投入,場面動人。
培理上台講道,會眾屏息靜聽。利物浦大會的決志人數是六區之冠,八天共有兩萬七千四百一十二人,其中有不少年輕人。
從五月到七月、在布理斯托、桑德蘭、諾域治、伯明翰、利物浦、葉士域治,佈道會出席人數逾一百萬。正如培理在世界各地的佈道會一樣,總有無數生命改變、破鏡重圓的真人真事。在布理斯托,一對夫婦原已申請離婚,兩人不約而同赴佈道會,不約而同決志信主,散會後在公車站相遇,未幾即撤消了離婚申請。
一年後,調查發現決志者大都忠於所作的決定,不少人加入了教會。全英遍傳後,培理休息了兩個多星期,接著前往南韓、蘇聯兩地講道,而全英遍傳也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大大得力,其中一個原因,是培理在1985年七月再到英國,在錫菲爾市主領八天佈道大會。錫菲爾曾經要求被包括在全英遍傳的行程中,只是未能成事。事實上,培理本來不打算這麼快再訪英國,但錫菲爾礦工大罷工所帶來的傷痛,催使他來傳揚平安的福音。大會期間,他與礦工領袖施卡基爾見面,一同探訪礦場。錫菲爾大會另一樣令培理倍感陋意的,是有路得隨行。他倆恩愛彌篤,羨煞旁人。籌委們也看到路得如何支持丈夫的事奉。
佈道會的回應超乎所想,決志者有兩萬六千,其中三分之二年齡在二十五歲以下。最後一晚聚會有四萬九幹五百人出席。好幾位年長的福音派牧師目睹此情此境,不禁潸然落淚。他們從沒有想過這樣的事能夠在自己所愛的城市裡發生。
受益的地區也不限於錫菲爾。四個月前,戴維•能尼告訴培理,今日科技已可藉人造衛星轉播將佈道會傳送各地。能尼是電子工程公司老闆,也就是負責早年葛培理佈道大會轉播工作的工程師。結果,全英共有五十一個接收點,播放場地的籌備與跟進工作儼如培理親身領會一樣,此外,因為人造衛星位於尼日刊亞(非洲)上空,贊比亞的人也收看得到,而津巴布韋的全國電視台也作出轉播。人造衛星轉播科技使培理和顧問銳意探索“全球廣播”的可能,不過培理也補充說,“現代科技不能取代古老的禱告大能。”
回頭看錫菲爾。大會主席腓力。克京在十六年後回憶說,“錫菲爾大會帶來的合一,至今不變。當然其中也有起伏,但教會整體有了新的信心。”其它地區也有相同的體驗。一位主教說,大會影響的深遠,其實被低估了:“大會後一年我走訪教區,看見教友大有得益,這不是統計數字所能分析的。我的意思是,我看見各堂會都開始重視佈道,還有信徒靈命的培育-不論初信者或是老教友皆然。”
四年後,培理再度訪英,主領“八九•遍傳”,範圍主要是倫敦區。除了伯爵院之外,他還在兩個場館講道;還有一個早上,應御林軍司令之請,在毗鄰白金漢宮的近衛隊小教堂向第一營軍兵講道。
1984年至1989年的佈道事工,為英聖公會大主教的“十年佈道迎千禧”大計奠下美好基礎。情況一如1954年至1955年的佈道會,不少人獻身作了傳道。也許,在全國文化影響方面,八十年代已不如五十年代,因為世俗主義、人本主義、東方宗教、繁忙生活等已經深入英國民間。然而,八十年代的佈道事工,再次為英國人清楚顯明了一事:單刀直入、清楚宣告基督生、死、復活和救贖大能的講道,是何等的有力量。
摘自──葛培理(鲍乐基著)
|
珠璣語錄
|
摘自──大光禱告讀經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