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4-25-2010)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美德。
詩歌欣賞
|
【何等柔細慈愛】
一 何等柔細慈愛,耶穌在呼召,呼召你,也呼召我! 祂在天上等待,也來地尋找,尋找你,也尋找我! (副)歸家!歸家!疲乏困倦者,歸家! 何等懇切慈愛,耶穌在呼召,呼召,哦,罪人,歸家!
二 為何糊塗遲延,不聽祂懇勸,懇勸你,也懇勸我? 為何躊躇留戀,不理祂恩眷,恩眷你,也恩眷我?
三 時間急急在逝,機會要越過,越過你,也越過我; 陰影漸漸在集,死亡要來捉,來捉你,也來捉我。
四 哦,那奇妙之愛,祂已經應許,應許你,也應許我; 雖然污穢敗壞,祂仍必憐恤,憐恤你,也憐恤我。
詩人介紹
這首詩的詞和曲(《聖徒詩歌》第624首)都是美國有名的詩人湯普森(Will L. Thompson 1847-1909 )的作品。湯普森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 East Livepool,父親是位成功的商人,曾任兩屆州議員。全家酷愛音樂,他在十六歲開始作曲,畢業於波士頓音樂學院,繼赴德國深造。 他年輕時,因所作的流行歌曲風靡一時,令他成名致富,成了當地名流。當他四十歲時,神呼召了他,使他放下如日中天的事業,決心把自己音樂的天賦奉獻給主,專心從事詩歌寫作。全心奉獻 歸主之後,他經常隨身帶著小本子,只有一有靈感就寫下來,最後譜成歌曲。愛主的湯普森弟兄甚至會用馬車載上一台鋼琴,到一些沒有收音機的偏僻農村,使村民有機會聽到福音詩歌。
這首【何等柔細慈愛(Softly and tenderly Jesus is calling)】是根据湯普森親身經歷所作的。有次他體會到主耶穌的呼召,是用溫柔又慈愛的聲音。甚至就像以利亞在何烈山的經歷,因耶和華沒有在壯觀的疾風、地震、烈火中向他顯現,而是卻以「火後有微小的聲音」(王上十九11、12)向他說話。這首詩歌的首句「主耶穌溫和又慈愛地呼召,正呼召你,也呼召我」,傳達出神對我們悅耳、溫柔的呼喚。故此,當人在唱此詩歌時,很容易被帶到主耶穌基督面前。 慕迪是二十世紀美國大佈道家,他一生佈道中,將近五百萬的靈魂,因他得救。他在抱病垂危時,緊緊地握住作者的手說:「我真寧願是這首詩歌的作者,它遠勝過我一生的工作。」「葛理翰佈道團隊」 在世界各地舉行大型佈道時,也經常在講道結束後,邀請會眾走向台前,接受代禱與陪談時,由詩班溫柔的唱出這首詩歌,在神愛的呼喚中,激動著千百位會眾自廣大會場的四面八方湧向講台,決志信主,場面感人。
詩歌感想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來享受神那神聖的安靜吧!讓我們住在「至高者的隱密處」,進入神自己和他永恆的安息里吧!讓我們停息所有其他的聲音,好叫我們得聽那「寧靜、微小的聲音」。我們還要提到另一種安靜,是當我們保持緘默,讓神來替我們做的安靜。那種安靜是放下自己的籌劃、放下為自己的辯護,和靠著自己的聰明、智慧想出來的權宜之計,好應付所有加在我們身上的無情言辭和痛苦打擊。我們實在太常為保護自己而提出許多理由來還擊,卻忘了讓神來介入其間了! 摘自───宣信文集選 如何听圣靈的聲音 |
學習禱告
|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主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參詩51:10)。求你顯明不合你心意的態度和思想,特別是我對待妻子的部分。當我不肯饒恕時,求你讓我看到這是罪。幫助我放下怒氣,不讓混亂在我心靈中佔有任何地位。在我身上若有什麼行為需要改變,求你使我能作永遠的改變;不論你向我啟示什麼,我都願意向你承認那是罪。求你使我成為合你心意的人,使我能成為我的家與家人的頭,這原是你創造我時所命定的。 主,求你向我顯明如何在禱告中真正去遮蓋________(妻子的名字),使我按情理和妻子同住,並敬重她,以致我的禱告沒有阻礙(參彼前3:7)。更新我們對彼此的愛,並醫治任何會帶來罅隙的傷口。求你賜我耐心、體諒和體恤,讓我能愛她,對她溫柔、謙卑,正如你的道所要求於我的(參彼前3:8);並使我能按著你愛她的樣式來愛她。 主,我祈求你帶領________(妻子的名字)和我進入彼此合一的新境界,使我們彼此同心,求你啟示我當做的事,好使這光景能夠成真。求你賜我醫治的言語,而不是傷害的話語;讓你的愛充滿我心,好叫我的口中滿溢建造的言語,而非拆毀的字眼。當我沒有按著你的道生活時,求你向我的心顯明這是罪,並幫助我成為你眼中的男人和丈夫。
摘自───如何為你的妻子禱告 |
舊約知多少?
舊約概論 摩西五經概論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約書亞記 士師記 路得記 撒母耳記上、下 列王紀上、下 歷代志上、下 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以斯帖記 約伯記 詩篇 箴言 傳道書 雅歌 以賽亞書 耶利米書 耶利米哀歌 以西結書 但以理書
|
【但以理書 】
壹 概略
一 但以理書和以西結書相同,它也是一卷在被擄期中的先知書。
二 它是一卷特出的先知書,因為它的預言多半是關于外邦的,并不像其他的先知書的預言多半是關于以色列的。
三 雖然其他的先知書中也有題到關于外邦的預言,可是它們預言的范圍往往限于一國一時,并沒有像本書中預言的范圍那樣廣大,說到關于世上四個大帝國和以后將興起的國家,時間是從巴比倫第一次侵略猶大起,一直到主第二次再來建立國度止。這一段時間就是主所說的‘外邦人的日期,’(路二一24,)恩典時代也包括在內。
四 因此,它的預言是与教會特別有關的。例如:敵基督的出現、聖徒遭受逼迫、主的顯現、聖徒的复活、審判、國度等等,都是教會所密切注意的。但愿本書真作我們的‘明燈,’讓我們多多‘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出現。(彼后一19。)又愿主賜恩保守我們,使我們讀了這卷寶貴的書之后,自己真能‘清淨洁白,且被熬煉,’(但十二10,)作智慧人,明白祂的心意。 貳 著者
一 本書著者當然是先知但以理。從本書七章一節、二十八節,八章一節、二節,九章二節,十章一節、二節,十二章四節、五節,更能明證但以理寫了這卷寶貴的預言書。
二 因為先知的預言應驗得太奇妙、太准确,有些不信者(尤其是以主后第三世紀的拋法芮Porphyry為首的)說它并非是但以理所寫,乃是在馬克比(Maccabeus)年間和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Antiochus
Epiphanes)侵入耶路撒冷之后,(約在主前一六四年,)有一個猶太人所寫的,而且不是在事前寫預言,乃是在事后記歷史。
三 當然,我們對這种謊言并不感覺惊奇。原來本書也像創世記和啟示錄那樣,是很受撒但攻擊的一卷書;原因沒有別的,因為它把撒但和他的使者敵基督的失敗,以及基督最終得胜作王的事說得太詳細了,所以撒但藉著他的差役散布謊言,企圖破坏本書在聖經中的地位和信用。 四 可是事實是這樣: (一)當七十譯士把舊約聖經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腊文時,其中已有但以理書。七十譯士的譯經工作約在主前二百八十年,是在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侵入耶路撒冷前約一百多年的事。 (二)猶太著名歷史家約瑟夫記載,當亞歷山大王侵入耶路撒冷時(主前三三二年),大祭司耶杜亞就把但以理書拿出來給他看。當他發現他的事跡早在二百多年前就記在先知的預言中時,他又惊奇又受感,不久退軍,并且优待聖民。 (三)我們的主在馬太二十四章十五節說,‘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坏可憎的,站在聖地。’這說明主承認但以理和他的預言書,并從它里面引話。(但九27,十一31,十二11。)誰否定但以理書,等于誰推翻主的見證。 參 關于先知但以理
一 但以理是猶大王家的宗室。當尼布甲尼撒第一次攻破耶路撒冷時(主前六?五年),他還年幼,就被擄至巴比倫,由于他的容貌、學問、聰明都能合格,他被選在宮中受教育,准備侍立于王前。(一1~7。)
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先后侵略耶路撒冷,共有三次。第一次在主前六?五年,但以理和他三個同伴被帶走。(代下三六6~7,但一1~6。)第二次在主前五九八年,以西結被擄去。(代下三六9~10,結一1~2。)第三次在主前五八七年,西底家蒙塵。(代下三六17~21。)
二 他和其他三個少年人在巴比倫宮中洁身自好,不為環境所玷污。雖然受了各樣教育和訓練,可是他們始終敬拜神,追求神,站在神的一邊。他們都忠心于王事,可是更忠心于神,甚至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三 以西結書中幾次題及他是一個在神面前少有的、特出的完全人。(十四14,16,18,20,二八3。)他一生在神面前的光景,處處都可以作信徒們追求主的模范。
在希伯來書中論到那些有信心的古聖,有這樣的話稱贊他和他的三個同伴:‘他們因著信,制服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十一33~34。)那里沒有寫出名字,因為不用寫出名字,誰都會知道‘他們’是誰。
四 他一生的年日很長,從尼布甲尼撒年間起一直到古列年間止。按時間推算,他是和耶利米、以西結,以及回國的約書亞、以斯拉、所羅巴伯、尼希米等同時。相傳他是年紀老邁,死在書珊城中的。
五 聖經中一共有三個但以理。(代上三1,原文与但以理同,拉八2。)這名字的原意是‘神是審判者’或‘我的神是審判者。’先
知但以理所見證的就是他的神是審判者。猶大所以亡國,他所以被擄至巴比倫,乃因為神是審判者。他所以洁身自好,不肯和別人同流合污;他所以為神站住,甚至不顧性命,乃因為神是審判者。他在君王面前所解釋的夢和文字,他在本書中所記的預言,也都見證了神是至高的審判者。 肆 時間和地點
一 本書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七十三年,自主前六0七年起,至主前五三四年止。
二 事情發生的地點是在巴比倫省、以攔省等處。 伍 文字
一 本書所用文字有兩种:(一)迦勒底文-即亞蘭文,(二章四節至七章二十八節,)(二)希伯來文。(一章一節至二章三節,八至十二章。)
二 因為但以理曾在宮中受訓,精通‘各樣文字,’(一17,)又歷任各朝官長,所以能用亞蘭文寫預言,使外邦的君王和大臣特別注意。
三 除了但以理書中的幾處外,還有以斯拉四章八節至六章十八節,七章十二至二十六節,以及耶利米十章十一節,都是用亞蘭文寫的。 陸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本書与新約聖經有深切的關系,因為: (一)它是新約聖經中關于外邦預言的基礎。 (二)主在馬太二十四章十五節不只引本書的話,并且囑咐我們‘須要會意。’ (三)希伯來十一章三十三、三十四節稱贊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同伴。 (四)路加福音中的加百列和啟示錄中的米迦勒,只有在本書中曾被題及過。 (五)主說,‘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云降臨,’(太二六64,)正与先知所見的异象:‘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云而來’(但七13)相符。 (六)聖靈藉保羅在帖后二章三節、四節所題的:‘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里,自稱是神,’正与本書八章十一節,九章二十七節,十一章三十一節,十二章十一節有相符之處。比較七章八節、二十五節和啟示錄十三章五至七節。 (七)主說到‘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后來也必沒有,’(太二四21,)正与先知所得的啟示:‘并且有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沒有這樣的’(但十二1)相符。
二 在神的安排中,另有一個少年,他的經過和但以理很相似:他是出身高貴,被賣為奴;他洁身自好,拒絕誘惑和試探;神和他同在,又賜予屬靈的恩賜,他能為君王解夢;他得一個外邦的名字,作宰相,掌大權;他始終站在神的一邊,并以祂的子民的事為念。他就是創世記中的少年人約瑟。他們兩人有許多共同點,都是聖徒蒙神賜福的條件。
三 但以理書是一卷預言書。信徒中間重視它的并不多。有人以為金像、大獸、公山羊、角、七十個七、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既乏興趣,又難解釋;也有人以為追求屬靈恩賜、聖洁、國度等是首要的、急需的,而讀預言是次要的,并且也不是急需的;也有人以為研究預言的結果,僅增知識,無補于靈命。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見解。預言是神要求人豫先知道的事,它對于信徒是照在暗處的明燈,‘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里出現的時候。’(彼后一19。)主曾囑咐我們對于預言(特別是本書中的預言)須要會意。(太二四15。)因為教會不夠重視預言,因此信徒中多有失去信心的,受謊言欺騙的,‘因無知識而滅亡’的,(何四6,)因不儆醒而忘記主來的。
注意、追求、明白預言的人必須是与神有密切關系的。以諾是第一個說預言的人,因為他有与神同行三百年的事實。亞伯拉罕是一個能夠豫先知道神的行動的人,神曾說,‘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創十八17。)因為他是‘神的朋友。’(雅二23。)但以理得見异象,記錄預言,因為他是‘大蒙眷愛的人。’(但九23,十11,19。)使徒約翰寫出他在拔摩海島所見的异象,因為他是主所愛的門徒,曾有靠在主胸膛的經歷。(約二一20。)‘耶和華的秘密是和敬畏祂的人一起;祂必將自己的約指示他們。’(詩二五14,另譯。)
每一次預言的應驗總是遙指晨星的顯現。
四 但以理成功的秘訣正与神其他的忠仆相同,就是禱告。他是一個禱告的人,讓我們注意他的禱告生活。(但二18~23,六10,九3~21,十12。)他看禱告重于他的生命。他的禱告也忘不了神的子民。 五 我們看見:(一)但以理人在巴比倫,可是心在耶路撒冷;(六10;)(二)他接受外邦特殊的教育,可是更多的接受神的教育;(一17;)(三)他管理王的事務,可是更多的關心和效勞神的事。 六 我們又看見: (一)巴比倫第一個要求就是把那四個屬神的少年人名字都改了。
甲,但以理(‘神是審判者’)改作伯提沙撒(‘彼勒的太子,’或作‘彼勒所寵愛的’)。
乙,哈拿尼亞(‘耶和華是有恩慈的,’或作‘耶和華所寵愛的’)改作沙得拉(‘日神所光照的’)。
丙,米沙利(‘誰能像神’)改作米煞(‘誰能像女神沙克’)。
丁,亞撒利亞(‘耶和華是我的幫助’)改作亞伯尼歌(‘火神尼歌的忠仆’)。
這是一個可怕的更改。本來四個人的名字都帶著神,現在四個人新的名字都帶著偶像的名,暗示他們放棄神,另有事奉罷;可是巴比倫能改他們的名,卻不能變他們的心。 (二)巴比倫第二個要求就是派定他們的飲食。被擄的奴仆能夠享用王的飲食,這是千載難逢的寵遇,再要拒絕,真是太不識抬舉了。可是,王的飲食包括吃不洁淨之物(利十一)和祭偶像之物的問題。(林前八7。)
但以理對付王膳問題的經過是這樣:當然他在神面前有迫切的禱告,先‘立志’自洁、從污穢中分別,再請求。(但一8。)神賜福并成就他的心愿,使他在太監長面前蒙恩。他和他三個同伴雖然堅決拒用王膳,卻不消極,仍請求給他們素菜吃、白水喝,試試他們十天。(12。)
七 二章里但以理解夢的事很可以使我們學到必要的教訓: (一)似乎但以理和其他巴比倫的哲士、術士等是對立的,似乎他盡可
以藉著解夢的事消滅他們。可是但以理看他們是朋友,仍盡力挽救他們的性命;(二18;)因為他只看他們背后的撒但才是真仇敵,才是勢不兩立的。 (二)當他在地上遇見難處時,他從不肯走別條路,只是和他的同伴同心合意的求告天上的神。(二17~18。) (三)他得了神奧秘事的啟示,本可在尼布甲尼撒面前夸大自己一番,可是他并沒有,只說,‘王所問的那奧秘事,哲士、用法術的、術士、觀兆的,都不能告訴王;只有一位在天上的神,能顯明奧秘的事,祂已將日后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至于那奧秘的事顯明給我,并非因我的智慧胜過一切活人。’(二27~30。)他謙卑,專把榮耀歸給神。
八 拒拜金像,宁蹈烈火,(三16~23,)這是何等壯烈的一回事。能在王的嚴厲命令之下站住是不容易的;能在王的恩典、寬容、特辟額外的路(14~15)之下站住是更不容易的。
‘即或不然’是信心最高的表示。我們應該信神能作,也應該信神能不作。神作、神不作,我們總是站在神這一邊。
九 神要求人謙卑;祂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四6,彼前五5。)祂不能容讓一個外邦的、不信的君王驕傲,祂更不能容讓祂自己的儿女和教會驕傲。不管驕傲的原因是屬肉體的或是屬靈的,祂都要對付,直等到可驕可夸的東西全被摔碎了,惟有在神面前、在人面前謙卑下來。
十 巴不得那牆上的字‘提客勒’(但五27,意即虧欠)一直提醒我們:(一)對神虧欠了祂的榮耀;(羅三23;)(二)對弟兄虧欠了彼此相愛的事實;(十三8;)對人虧欠了福音的債。(一14。)
十一 大利烏的禁令(但六6~9)預表那大罪人(即敵基督)高抬自己,受人敬拜。但以理明知道這‘令’專為陷害自己,但他只知有神,不知有己,他的禱告不改在密室內,不改在心中默禱,不改禱告的時間和次數;他性命且都不保,仍有感謝,(10,)与素常一樣。終究神保守他脫离餓獅的饞吻。這是預表末世的遺民不肯拜獸并拒受獸的印記,雖遭折磨,神終必保守他們。
十二 但以理的預言是關于‘外邦人的日期’(路二一24)的預言。‘外邦人的日期’是從尼布甲尼撒第一次侵略耶路撒冷起,一直到主第二次降臨止。在‘外邦人的日期’的開始,巴比倫興起,聖城耶路撒冷被踐踏;在‘外邦人的日期’的結束,大巴比倫被傾倒,聖城
新耶路撒冷如新婦妝飾整齊,從天而降。
十三 注意本書十二章中所題的幾件事:(一)大艱難,(1,)(二)复活,(2,)(三)賞賜,(2~3,)(四)交通發達,(4,)(五)知識增長。(4。) 柒 信息
本書主要的信息是至高的神是掌權者,也是審判者,正与尼布甲尼撒的見證(四17,25)并但以理名字的含義相符。
‘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25,)所以是祂掌握‘外邦人的日期’中各國的興衰、起落,是祂將國賜与誰就賜与誰,(17,)是祂安排祂的忠仆在人間的地位和任務,是祂賜予他們超越儕輩的恩賜、智慧和成就,是祂保守他們平安經過患難和攻擊。
神也是那惟一的審判者。是祂審判猶大的背叛,是祂審判尼布甲尼撒的驕傲,是祂審判伯沙撒的褻瀆,是祂在將來要審判萬國、萬民、以及撒但和他的使者。 捌 鑰節
一 ‘祂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与智慧人,將知識賜与聰明人;祂顯明深奧隱秘的事,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与祂同居。’(二21~22。)
二 ‘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与誰,就賜与誰。’(四17,25。)
三 ‘到末時。必有許多人使自己清淨洁白,且被熬煉;但惡人仍必行惡,一切惡人都不明白,惟獨智慧人能明白。’(十二9~10。) 玖 分析
本書根据內容的性質可以分作兩大段:歷史的部分、异象的部分。 1 歷史的部分(一至六章) 一 一章是序言,介紹但以理的小史。
二 二章是全書的樞紐,是關于外邦的預言的基礎。尼布甲尼撒的夢包括這幾件事:
因著以色列的背叛,神暫時撇棄他們,而把地上的政權和統治托付給外邦。巴比倫是第一個大帝國(金頭),(37~38,)接下去還有三個大帝國,那就是瑪代波斯(銀胸和銀臂)、(39、)希腊(銅腹)、(39、)羅馬(鐵腿),(40,)以后就是半鐵半泥的腳和腳指頭所代表的十個國家必在末期興起。羅馬大帝國早已過去了,何以十個國及大石頭還未出現?原來在兩鐵腿所代表的東西羅馬和將來要興起的十國之間,還隔著一段很長的教會時期。在夢的解釋中,先知所以沒有題及,因為教會是一個奧秘,當時還未啟示出來。(弗三5。)又因一句預言或是一個异象在應驗時盡可分在兩個時期中應驗。例如:以賽亞九章六節首句:‘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是應驗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基督降生于伯利恒的事上;六節第二句以及七節要在國度時代才應驗。又如本書九章‘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是連接的,而那‘六十二個七’和末一個七是不連接的,它要到‘一直到底’(26)之后才出現。
三 三章是說到尼布甲尼撒的驕傲,他看見异夢后,巴不得那像全是金的,好使他的國度長久,所以他造了一個金像代替那像。他命令人拜它,和末世敵基督命令人拜獸和獸像(啟十三4,15)很相似。
四 四章是說到尼布甲尼撒因驕傲而受神的懲戒。從此之后,這個神的‘仆人’(耶二七6)對神才有真的、堅定不移的認識。(但四34~35,37,比較二47,三29。)
五 五章是說到伯沙撒因褻瀆而受神的刑罰。從此外邦人的統治權由巴比倫轉移到瑪代波斯了。
六 六章是說到但以理拜神不拜人,被扔獅洞,蒙神保守,因此神的名字大得榮耀,從外邦君王的口中受到贊美。 2 异象的部分(七至十二章)
一 七章是說到但以理自己第一次所看見的一串异象,包括‘四個大獸、’‘十角、’‘小角、’‘亙古常在者、’‘人子’等异象和天使的解釋。 (一)四獸即尼布甲尼撒夢中的四大帝國-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腊、羅馬。獸表示那些大帝國是何等凶暴、殘忍,并且是毫無人性的。 (二)‘十角’即十國,即等于那像的半鐵半泥的十個腳指頭,尚未顯現出來。 (三)其中長起的一‘小角’是指敵基督。他就是九章二十六節的那個‘王,’也是十二章十一節和馬太二十四章十五節的‘那行毀坏可憎的,’也是帖后二章三節的那‘大罪人,’也是啟示錄十三章四節的‘獸。’ (四)‘亙古常在者’是父神,‘人子’是主耶穌。 (五)‘一載、二載、半載’即‘四十二個月,’(啟十三5,)亦即‘一千二百六十天。’(十二6。)這是大災難的時期,聖民要在那時期中受折磨和迫害。 (六)外邦人掌權期的最末了就是人子得國降臨。(但七13~14,26。)
二 八章是先知第二次所見的一串异象,包括‘公綿羊、’‘公山羊、’‘大角、’‘四個非常的角、’‘小角’等异象。這章重述第二、第三個大帝國,即瑪代波斯和希腊。 (一)‘公綿羊’是指第二個大帝國。兩角是指瑪代和波斯,后長的高角是指古列。 (二)‘公山羊’是指第三個大帝國希腊,那‘大角’是指亞歷山大。 (三)‘四個非常的角’是指亞歷山大死后,他的國分裂成四個國,由他手下四個元帥作王。(比較七章六節的‘四個翅膀’和‘四個頭。’)這四個元帥在歷史上就是:加山得(Cassander),得馬其頓;呂西馬古(Lysimachus),得小亞細亞;多利買(Ptolemy),得埃及;西流基(Seleucus),得敘利亞。 (四)四角中長出的‘小角,’不等于七章八節的那小角。后者指末世的敵基督。前者指歷史上的凶王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主前一七五年至主前一六四年),出自四國中的敘利亞國,他曾在耶路撒冷廢除割禮,廢去敬拜耶和華而代以拜丟斯,在殿中作淫亂事、祭豬、洒豬血,劫掠殿中器皿,殺大祭司烏尼亞(Onias?),立惡人為祭司,殺猶太人約有十余萬之眾。他自己雖然不是敵基督,卻是預表敵基督。 (五)‘二千三百日’是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在聖地行惡的日子,約自主前一七?年起,至主前一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猶大民族英雄馬克比擊敗安王之后洁淨聖所之日。)
三 九章是說到先知怀念故國,為它禱告、認罪,求神赦免、賜恩。他得到第三次的异象,就是‘七十個七’的异象。 (一)根据歷史上所應驗的事實和大災難‘一七之半’的計算,我們知道這個‘七’是指七年。 (二)這‘七十個七’又分作三個階段,‘七個七’即四十九年,‘六十二個七’即四百三十四年,‘一七’即七年。 (三)這七個七,即四十九年,在此期內,耶路撒冷在艱難中重被建造,已經應驗,正如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所記載的。這六十二個七,即四百三十四年,在此期內,基督降生;剛過這六十二個七,基督必被剪除,祂在地上‘一無所有。’(26。) (四)過了六十二個七,到末一個七,中間插入一段無明顯期限的時間,里面所發生的事就是基督被釘、城和聖所被毀(應驗在主后七十年羅馬太子提多的手)‘一直到底,’(26,)然后末一個七才來到。前三年半那敵基督必与許多人訂立盟約;后三年半他開始逼迫聖民,行毀坏和可憎的事,最后審判臨到他身,永遠滅亡。(啟十九20。)
四 十至十二章是講到先知第四次所見的一串异象。 (一)十章是這次异象的引言,他遇見主,又得天使長的傳言和加添的力量。 (二)十一章:
甲,二至四節是重述瑪代波斯和希腊兩個大帝國。
乙,五至四十五節是說到亞歷山大后希腊國所分成四國中的兩國,即敘利亞(北方王)和埃及(南方王),其他兩國不再題及了。南方王和北方王一直交戰,開始似乎南方王勢盛,后來北方王胜利。
丙,二十一至二十七節是說到敘利亞國的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起來作王。
丁,二十八至三十五節是說到安王逼迫聖民,褻瀆聖地。他的一切都是預表將來的敵基督。
戊,三十六節的‘王’不再是北方王或是南方王了,(參讀40,)他是直接指那末世要出現的敵基督,他的結局是敗坏,‘無人能幫助他。’(45。) (三)十二章說到聖民在大災難中,并有天使長米迦勒起來保守他們。 先知但以理的任務完畢,天使叫他安息,等候末期的复活、被提、得賞賜。
|
拾穗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一篇【罪】 二篇【恩典】 三篇【神的話】 四篇【基督的完美】 五篇【信心】 六篇【平安】 七篇【引導】 七篇【引導】 八篇【謙卑】 九篇【試煉】 十篇【交通】 十一篇【屬靈的爭戰】 十二篇【盡心】 十三篇【不信的懼怕】 十四篇【從世界分別出來】 十五篇【喜樂】 十六篇【倚靠】 十七篇【背十架】
|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
第十七篇【背十架】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路九23)
詩:在軟弱中來仰望你, 思念那馬槽和十架;
我們沒有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以先,已經有一個十字架給了我們。祂為我們曾受苦捨身作贖價。
在世界的一切都要放下,與世界的聯繫都要打斷,那最摸著我心的,是最危險的,應該最受厭惡。親情與愛情,不是壞東西,但由於基督曾被這世界所厭棄,所以一切能把我們捆綁在地的,都必須因主的緣故而撇下。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跟隨主;我們也必須曉得如何憎惡自己的生命,甚至失去也不可惜,但斷不願在跟隨主方面稍有鬆弛。
我們必定會有十字架,但這算得甚麼呢?十字架於我們是好東西,它吸引我們脫離世界,它破碎我們的意志,並可能割斷我們心裡最可愛的一種聯繫,而救人脫離自己。十字架有它美妙的能力,雖然不會叫人舒服,舒服就不是十字架了。
主耶穌是好牧人,祂帶自己的羊出去,祂走在羊的前頭,羊也跟著祂。門徒跟祂走的時候懼怕起來,主耶穌帶著他們到十字架。十字架屹立在那通往榮耀的路上,十字架要除掉攔阻我們真正認識在榮耀裡之基督的一切事物。
我們越有忠心,無疑就越有更多的苦難,但是也必定有無窮的安慰;我們只管背起十字架。若這十字架是真的話,我們必定發現有主耶穌的同在,從我們心中,也必豫嘗那豐滿洋溢的榮耀。
主說,必須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如果你們跟從祂,祂能賜你們十字架,這就是祂現在所要給你們的。你們必要像祂,也必和祂親近;不過若要到榮耀裡去,你們必須把十字架計算在內。請問你們是否準備背起十字架,還是對十字架的正確性有懷疑?或者更要問,還有別路可走麼?主不知道有別的路,我本人也不知道。
所有帶領我們與世界調和,與世界妥協的東西,都會挪去十字架叫人討厭的地方,並且 ......使我們離開基督。當我們的心完全信靠基督,我們的十字架就是祂的十字架,這十字架就有基督的甘甜,並且甚麼都是甘甜了。
我們為主作工,除了必須經歷其中的喜樂外,還需要經歷其中的憂傷。如果我們的憂傷是祂的憂傷,我們的喜樂是祂的喜樂,那麼我們就真的快樂了。我們越親近主,就越能正確返照祂的形像,也越受世界的反對,......同時,我們更會從那些不跟隨主腳蹤的信徒身上,經歷缺乏同情的厲害反對。但我們若能與主一同受苦,也必與祂一同作王。我們如何切望在天上與主同尊貴,同樣也必須有分於祂在地上的經歷,就是被人憎恨。
摘自──基督是我们的满足 |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第一部 1918至1959年 1、美南陽光 2、青蔥十八 3、她來自中國 4、切合時需 5、一九四九年洛杉磯 6、 抉擇時刻 7、一九五四年── 哈寧基 8 、喜慶豐收
|
【葛培理傳】連載
8、
喜慶豐收 1954年六月七日禮拜一,葛培理在英國打比郡的奇里夫學院講道,六萬人冒雨站在泥濘地上聽他。不論他到哪裡去,都有大群人聚集在他下榻的酒店附近街頭,渴望一睹他的丰采。甚至他在格拉斯哥與教會領袖聚會,也要勞動警察控制人群。
培理感到驚愕,他成了英國人的寵兒,各大城市都在邀請他。他不知道是否應該取消快將開始的歐陸之行,甚至取消美國本土的布道大會,而改為稍作休息,再在深夏回英布道,其後計劃到時再算。
但另有一件更重的事壓在他心頭:“人們過份注意我了...
...恐怕會搞出一個'葛培理派”來,對英國教會造成傷害。“培理將心中恐懼向坎特布雷大主教費沙披露。費沙勸培理再過一年才回英國來。
由於勸策者意見不一,而1955年的計劃又已敲定了,培理決定接受大主教的建議。他多年後回想此事頗感後悔,認為自己應該留下,只可惜當年身體疲憊,影響了判斷力。
於是培理離英飛往北歐,荷蘭,西德。倫敦的效應太強了,令在歐陸原本安排的一天聚會,都改為多晚的布道大會,且在大球場舉行。杜塞多夫(西德)布道大會後翌晨,培理在劇痛中驚醒,經醫生診斷,他生了腎石。培理沒有遵醫生囑吩休息,繼續飛到柏林,預備在奧林匹克運動場講道。當年還沒有柏林圍牆,東柏林人可以自由到西柏林來。東德的官方報紙大肆抨擊培理。培理斷想不到,二十九年後他竟可以在東柏林和東德多個城市講道;其後又在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統一之後,獲邀重訪故地。
柏林布道大會當日早上,培理又再腰痛,但他不肯吃更強的止痛藥,恐怕睡意難抵。他躺在床上,向旁邊的約翰•布頓呢喃道:“神為何這樣對待我?
... ...我知道了。我在英國的布道大會太成功了,神賜福給我超乎所想。如今我要在昔日希特勒的球場上向十萬人講道,要不是神使我謙卑下來,恐怕我會仗著自己的力量去講道呢。神的榮耀絕不能與人分享?神告訴我要將一切放在他的腳前,讓空無一物的培理完全充滿的,是神自己的力量。“
長長的車隊沿著希特勒當年的路線前進。布頓多年前已跟希特勒認識,但在1928年與希特勒分道揚鑣。布頓忖道:“這位年輕的提摩太,現在走著同樣的路,到同一個地方去,卻要傳講截然不同的信息。“在場中響起的不再是納粹黨的頌歌,而是宗教改革的聖詩。原來擺放納粹徽號的地方,現在掛起”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宣告。培理開始講道,沒有人看得出他是帶病上陣的。
然後培理赴巴黎講道,再在七月一日乘船返美,在紐約受到英雄式歡迎他拒絕了一份條件優厚,以他生平為題的電影合約,回到蒙特列特的家中。在集會路的房子裡,電話響個不停,信件如雪片般飛來,好奇的遊客也前來觀光。要好好休息,似乎是不可能的一直到他腰痛難忍必須接受栘除腎石手術,才取消一切聚會,休息六個禮拜。
1954年冬,正當培理,巴魯斯,薛百利三人在美國布道,彼岸已經密鑼緊鼓籌備為期六週的全蘇格蘭布道大會,主要場地是格拉斯哥的凱文堂。這也是培理第一次應當地教會邀請,在自己祖家舉行聯合布道大會。
是次籌備工作叫布道團再進一步。在以前,他們會致函各教會的牧者,請他們推薦陪談員來參加培訓班。一般來說,每家教會有六七位參加者。但這次格拉斯哥的牧者格外關心培訓班的內容,因此布道團委派貝文和列格斯向城中並鄰近鄉鎮近百位牧者講解培訓班的材料。其後每家教會推薦幾十人去參加陪談員訓練,總人數多達四千。在此之前最多人受訓的一次,是哈寧基大會的二千五百個陪談員,美國本土布道大會陪談員人數則更低。在蘇格蘭布道大會後,布道團不忘先向牧者簡介跟進工作。
廣泛的會眾開始學會了陪談工作。對許多蘇格蘭人來說,這樣使用聖經,是一個新鮮的經驗。不少陪談員更在受訓期間確定自己信主
-
這也成了布道大會其中一項重要工作。
培理在1955年三月九日早上坐火車去格拉斯哥,沿途車站都有詩班唱歌揮手致意。到了聖以諾火車站,熱情的群眾早在等候歡迎。晚報的頭條說,“葛培理橫掃格拉斯哥。
培理不必為頭一晚凱文堂能否坐滿而操心。大會為全蘇格蘭而辦,大部分座位早已預留給合辦的各個團體。六個禮拜的門票在大會開始前已派光。大會臨時安排了一個可容三千人的場地,以閉路電視作實時轉播。至於開放給公眾的座位,人們在寒冷的下午排隊領票。
許多蘇格蘭牧者質疑過葛培理應否呼召人公開決志。走到台前(而不是在會後留下或去到另一處等候)似乎十分不合蘇格蘭人的作風。對大會主席湯•雅倫的質疑,培理冷靜地答道:“到時候看著怎樣辦吧。”雅倫察覺到(他在以後的每場聚會之前也一樣察覺得到)“一股
內在的,小心翼翼的張力 ... ...培理雖然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卻又總可以駕馭它。培埋與眾同禱,聚會開始。雅倫覺得培理像變了另一個人:“他的壓力一掃而空,從那一刻起他渾然忘我。“
第一晚可謂冠蓋雲集,星光熠熠,但也是最缺乏氣氛,甚至略為混亂:咳嗽聲四起,攝影記者走來走去,四周地板吱吱作響。不過詩班唱得美妙,喉嚨發炎剛愈的薛百利只獻唱了一節聖詩。在聚會開始時,培理曾有信心盡失的一刻,因為人人都期望這次布道大會空前成功,而在哈寧基大家根本不存厚望。無論如何,輪到培理上台,全場鴉雀無聲。“我從來不曾覺得聽眾與我如此接近,”他寫信給路得說,“會眾的心門好像都打開了,主自己把他的道傾注在其間。我努力平穩而清晰地傳講訊息,感覺到聖靈的能力在會眾當中運行著。
“到了決志的一刻。他們會走到台前嗎?他們會有反應嗎?
“我請他們低頭,然後平靜地發出呼召。起初沒有一個人出來,我的心沉了一下。但我的信心只動搖了一秒而已,我想起數以百萬的人此刻正在為我禱告,神必垂允他們所求!我立時信心大增,有如滾滾大江。我知道即使仍然沒有一個人出來,他們始終一定會出來的。我低頭禱告,然後抬頭看,只見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到台前。我看見台上穿著牧師服的人在飲泣。“ 全蘇格蘭布道大會不必像哈寧基布道大會那次必須披荊斬棘,因為這次蘇格蘭全力支持,加上靈性的飢渴,布道大會乘風前進。
每次大會的會眾,可說是社會各階層的縮影。哈寧基事工接觸到的勞動人口很少,但在格拉斯哥因為得到眾教區的通力合作,因此連船塢工人,鋼鐵工人也能夠接觸到。大會又運用了新策略去接觸教會以外的人,名為“安得烈行動。”在哈寧基已有人倡議布道團發起這行動(名稱取自福音書中記載安得烈把西門彼得帶到耶穌面前),鼓勵教會租用大型客車載人赴會,惟教友必須帶著非教友才可以登車。此外,教會也以同樣方法處理凱文堂內的座位預訂事宜。“安得烈行動的精神,“列格斯說,”乃是把未曾與教會連上的人整批整批的領到大會去。“
在格拉斯哥這計劃仍屬實驗性質,策劃執行略為粗枝大葉,但這計劃對日後世界各地的葛培理布道大會,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受難日聚會經電台,電視轉播到全英國去。培理誠隍誠恐地面對這項重任,因為要兼顧電台聽眾,電視觀眾,現場會眾的需要,實在是不容易。為免在神學上有任何差池,培理就教於蘇格蘭神學泰斗詹士•史釗域,不過培理也堅決要“使福音清楚易明,讓小孩子也可以領悟到。”在準備的過程中,他注目於十字架,自覺“全然不配,罪孽滿身。
在1955年的英國,受難日仍然深具宗教氣氛。當年只有一家國營電視台。培理的受難日十字架訊息觸及人數之多,遠超過任何一個英國傳道人,而電視觀眾的數目,則僅次於英女皇加冕大典。在酒館的漢子盯著電視熒幕,全神貫注。翌日觀看足球比賽的群眾在半場休息時高談闊論的,也是葛培理的受難日講道。白金漢宮上上下下,也有收看這個節目。雜誌“電視鏡報”的專業意見認為,“這是絕對一流的電視製作。”但更重要的是,基督代罪之死表達得一清二楚,人可以不接受,但沒有人可以說他聽不明白。
接下來的一個禮拜,凱文堂的聚會被轉播到蘇格蘭全地去
-
從西端的外希布里德島至東岸各鎮。在哈寧基創始的轉播不過是靈機一觸的想法做法,如今在蘇格蘭長老會資深布道家湯信的創意與策劃下得著新生:他一共組織了三十七個轉播中心,各有陪談員與布道講員,當培理在格拉斯哥的凱文堂發出呼召後,這些轉播中心的講員和陪談員即接手跟進工作。這些“外圍布道會”最後以一場大會作結,在愛丁堡市外的泰爾卡素大球場舉行。在全蘇格蘭布道大會最後兩週,凱文堂的聚會也轉播到英格蘭,韋爾斯,愛爾蘭的不少轉播中心去。
全蘇格蘭布道大會光榮結束。最後一場動用了格拉斯哥兩個大球場。這是一次大豐收,前人勞苦沒有徒然。蘇格蘭長老會的年度總會邀請了培理出席,掌聲雷動。有一位中堅分子說,“這是一生事奉中最具歷史意義的時刻之一。”
簡短的休假後,布道團又往南走。他們已租用溫布萊大球場一個禮拜。這是一次大膽創新之舉一培理從未試過重訪一個大城市去布道,也不曾租用像這樣大的場地一個禮拜。
當時形勢十分不利。新任首相以登舉行大選,吸去了不少國民的力量和關注。培理的號召力雖然比任何政治人物都強(他每晚可以招聚五六萬群眾),可惜倫敦報章正值罷工後調整期,對布道大會只作了少許報導。天氣壞得不能再壞,幾乎晚晚都下大雨。許多預留免費座位的人臨時缺席,留下大量空位。縱然出席人數比哈寧基聚會為多,最後一場高達八萬,可是與
1954年那難忘的場面相比,始終大大遜色。
然而天雨未阻決志者響應培理呼召的心志,每晚約有三幹人,也是遠多於哈寧基聚會。再者,1954年信主的人,如今有機會參與事奉
-
陪談員中有四百個這樣的人。雖然如此,仍有不少溫布萊大會籌委感到失望,而培理自己也感到溫布萊此役是最艱難的一趟,不過下雨倒不是主因,而是他第一次與會眾相隔得那麼麼遠,失去了與會眾交流的實在感覺。
要是教會領袖肯出來支持這次專向教會以外人士所作的布道事工,所有難處可能算不得什麼,可惜費沙大主教及一年前熱烈支持哈寧基事工的教區人士,竟沒有一個對溫布萊大會表示支持。
教會權貴表現冷漠,反而皇室伸出友誼之手。先是培理和路得獲皇太后和瑪嘉烈公主邀請,在克拉倫斯王府會晤四十五分鐘。他們發現太后和公主對倫敦和全蘇格蘭布道大會,以至他們的家庭生活知之甚詳,不禁受寵若驚。此外話題大都與信仰有關。其後根德公爵夫人以私人身份出席溫布萊大會。禮拜天,培理在溫莎皇室小教堂證道,在座的有女皇,愛丁堡公爵,皇太后,瑪嘉烈公主,皇室成員和宮中僕役。“我講得極其簡單
... ...我竭力為這次講道禱告,深知不管講得何其簡單,瑕疵何其多,神也總能凌駕一切,使用我的訊息。“崇拜後葛氏夫婦與女皇共晉午餐。在往後的年日,他們還有好幾次赴宴及謁見的機會。
英女皇的禮待可說是對培理和布導團在1954年至1955年間深深影響英國宗教信仰的致敬。英國教會得著復興,有些更是首次將布道列作敦會事工。倫敦和格拉斯哥的布道會,也為牧者營造了自二十世紀上半葉以來的最佳牧養時機。五十年代後期英國基督教會活力充沛,與此不無關係。可惜也有許多教會只顧衡量利弊,沒有好好把握時機,倘若他們乘勢猛進,六十年代的英國也許大為改觀
- 縱使在世俗洪潮衝擊之下,仍可像1954年和1955年那樣,使千萬人得著救恩與呼召。
在英國撒出的福音種子,喜見美好收成。無論是接受牧職,是熱心事奉,是參與宣教訓練,人數都大幅增加了。1959年,格拉斯哥聖經學院收生人數超過宿位數目。1966年年,培理重返倫敦伯爵院會展中心舉行布道大會,後來出任諾裡治主教的莫里斯•活德帶了七十個準傳道人出席,他們都是哈寧基大會,溫布萊大會的果子,當中有男有女。在葛培理布道會中信主的,有不少在二十世紀末成了教會領袖,包括坎特布雷大主教克里夫人艾蓮•克理。這些領袖的服事範圍不限於英國本土,培理在各地布道時,經常遇到或聽到他們的歸信故事。
在英國布道大會的聲望,為培理帶來首次前往東方布道的機會。時維
1956年一月,幾乎世界各地都向培理發出布道邀請,但他只去了印度。紛亂不止的印度教會(除了天主教)竟然破天荒團結起來支持一個布道家,並為布道大會作大規模的準備工作。聚會規模之大前所未有,連佔人口大多數的印度教徒也甚感興趣。培理不論到哪裡都講“約翰福音”3章16節,為了方便傳譯,他用的句子十分簡短。“呼召的時候,”培理從馬德拉斯寫信給路得說,“耳中傳來群眾踏步的隆隆聲,有赤足的,也有穿涼鞋的,都很安靜,很虔誠
... ...我從未見過這麼誠懇虔敬的民族。這是神的同在。是同一位神。在溫布萊,哈寧基,凱文堂與我們同在的神,在印度也與我們同在。“
印度叫培理著了迷。印度的冬天給他帶來難以形容的歡愉:光影聲音,古今交錯,優雅的人,匆忙活潑的城市,永恆寧謐的鄉村,叫他目不暇給,但貧窮叫他難堪,人要把他拉走,才可以救他離開搶著要他施捨零錢的乞丐。
一月底,培理到了南印度卡拉拉邦,印度本土基督教的重省。培理在葛塔音大教堂講道,座上有穿紅袍的東方雅各會主教,蓄濃須,穿紫袍或白袍的多馬會主教,還有那創立南印度教會的著名領袖雅各主教。
翌晨,培理被主教府對開特別擴建的學院運動場廣播聲吵醒,他從窗縫瞥見在燈光下有一大群人在禱告。當晚他在這運動場主領布道大會,參加人數難以算計,估計不少於七萬五千人。現場氣氛肅穆,連販子與書攤職員也在聚會時安靜下來,這叫培理深深感到基督教在南印度的力量,他認為向印度人傳福音的秘訣,就是要印度人自己去傳
- 這可不是1956年西方差會的共識。培理立志要幫助亞洲人向亞洲人傳揚基督。
事實上他已開始了這樣的工作。他在馬德拉斯講道的時候,為他傳譯的蒙奴哥南也是布道家,他的事奉得著了新的能力。在德里擔任傳譯的,是學者阿都赫博士,他毫無傳譯經驗,幾乎不肯答允,他回憶說,“我對這類布道事工根本沒有興趣
- 雖然我對神如何使用葛培理這個人有點好奇。”在德里大會,培理覺得傳譯員“是神揀選在東方做這類布道事工的器皿。翌日培理對阿都赫說的話,叫他大吃一驚:”要復興這裡的教會的人,不是我,而必須是一個亞洲人
- 我認為你就是這個人。“
年底,阿都赫加入葛培理布道團,展開一項美好事工:“在印度的佳訊節慶。”阿都赫也多次在美國各大學講道,並參與葛培理布道大會工作。
培理離開印度,隨後去了六個遠東國家舉行為期一天的聚會,其後這幾個國家都舉辦了布道大會。他的印度之旅挑旺了教會追求復興,努力布道之火。
1956年之行,重新堅固了培理的信念:“世界各處人性相同,我們只要簡潔有力地宣告基督的福音,人的心靈深處必定有所響應。” 摘自──葛培理(鲍乐基著) |
珠璣語錄
|
摘自──大光禱告讀經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