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2-28-2010)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美德。
詩歌欣賞
|
【求你揀選我道路 】
一
求你揀我道路,我主,為我揀選;我無自己的羨慕,我要你的意念。
你所命定的前途,無論何等困難;我要甘心的順服,來尋你的喜歡。
(副)求你握住我的手,你知我的軟弱;否則我只能憂愁,不知如何生活。
你若握住我的手,不問你是揀選
何種道路和時候,我心都覺甘甜。
二
不問平坦與崎嶇,只要是你揀選,就是我所最心許;別的不合意願。
我是不敢自作主,你許,我也不要;求你揀選我道路,我要聽你遣調。
三
我的時候在你手,不論或快或慢;照你喜悅來劃籌,我無自己喜歡。
你若定我須忍耐
許多日日年年,我就不願早無礙;一切就早改變。
四
主,我餘生的小杯,求你隨意傾注;或是喜樂或傷悲,求你隨意作主。
一切痛苦都甘甜,苦知是你意思;一切享受成可厭,若非你所恩賜。
五
求你為我來揀選健康或是疾病,或是笑容或淚眼,美名或是惡名。
不論事情大或小,揀選?我是不要;不要自己的感覺,只要你的榮耀。
本詩《聖徒詩歌》365首 )是鮑納 (Horatius Bonar,1808—1889)所寫的,是倪柝聲所翻譯的。在教會歷史裡面,鮑納是為神所重用的僕人 ,並且是一位真正有份量並屬靈的詩人。他一生寫了約六百首詩歌 。他詩的題材多樣化,有時也十分突出。他的詩有很多的特點,真理正確、感情豐富、詩意濃厚。他的詩不拘韻文、結構和詞藻。另一特點是,他在詩中不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而只注意把人帶到主前,信心和盼望中。而這首詩歌則是鮑納的代表作。
鮑納出生於愛丁堡。他的家族在十八世紀時,就對蘇格蘭國教有鉅大的貢獻和影響力。他神學院畢業後,即被派到Leith那個地方去做工。當地居民以粗野不馴著名。神藉這一個艱難的環境,鍜鍊了他的品格 ,并為他的屬靈生命,打下一個美好結實的基礎,而使他在以後成為神手中的一個鋒利兵器,扭轉了整個蘇格蘭教會可怕的光景。1843年蘇格蘭國教受政府控制,扼殺了教會屬靈的增長和基本的信仰。經過了長期的交涉和掙扎,鮑納和他的老師查瑪斯(Chalmers)帶領四百多位傳道人脫離國教。在那一個專制政府控制的時代之下,他們為著脫離國教,所付的代价,和所忍受的犧牲和痛苦,實在是相當的大。他們失掉了所有的薪水,並且得被迫放棄他們的一切產業和親友。經過了一段艱苦的日子,他們建立了合主心意的聚會。教會不僅在很短時間中,有力的站了起來,并且他們還差派許多傳教士把福音帶到遠方去。等待神的工作穩定之后,鮑納不記念國教所帶給他們的痛苦和折磨,向原來逼迫他們的教會尋求修好,而使聖徒們能和諧的來往。所以他們能很喜樂地稱他們是一班和一切聖徒都能合一的教會,不論是愛他們或是反對他們的!而那時鮑納成為了眾教會所愛戴和敬重的神僕。
親愛的,當你茫然不知前途的時候,你就該完全讓聖靈替你定規,求祂封閉一切左道,開啟唯一的正路 ── 梅爾(F. B. Meyer)
|
學習禱告
|
【讓我們學習瑞這樣的禱告】
主啊,幫助我在理智和靈性上都能堅定,好使我不落入仇敵的陷阱。也求你不要叫我遇見試探,而要拯救我脫離惡者,使他想毀掉我的計劃無法得逞。我最關心、也最容易受試探的地方是___________(說出你容易受誘惑的地方)。奉耶穌的名,我要斷開試探對我所有的捆綁。
求你保守我,使我能抵擋會引誘我遠離你的事物。 求你幫助我不要因偷偷摸摸想著不屬神的私慾,而說出或做出不該做的事。也幫助我遠離那些見不得人的事,因我不想要與"那暗昧無益的事"(弗5:11)有任何關連。相反地,求你幫助我將那些事揭露出來。千萬不要讓我被仇敵暗中襲擊,而不知所措。
我知道你不是要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的神(參哥林多前書14:33)。幫助我不落入混亂,並"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靠著聖靈賜給我的力量,我不容罪在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我順從身子的私慾(參羅馬書6:12)。
主啊,謝謝你親近求告你的人。敬畏你的,你必成就他們的心願,也必聽他們的呼求,拯救他們(參詩篇145:18-19);謝謝你,因你知道如何"搭救敬虔的人脫離試探"(彼後2 :9),將我從試探中救贖出來,也保守我遠離試探。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摘自───如何為你自己禱告 |
舊約知多少?
舊約概論 摩西五經概論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約書亞記 士師記 路得記 撒母耳記上、下 列王紀上、下 歷代志上、下 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以斯帖記 約伯記 詩篇
|
【詩篇 】
壹 概略
一 本書是神的子民中間的一卷寶貴的詩集,是由多人所寫的,是從長期編輯而成的。
二 它是詩歌書的第二卷,繼約伯記之后。約伯記是帶領我們進入神的學校,在那里經過各种教育而認識神。詩篇是帶領我們進入神的至聖所,藉著禱告、傾吐、默想、安息、贊美与神交通。
貳 書名
一 本書有詩一百五十篇,故名‘詩篇。’
二 七十譯士對本書命名為‘Psalmois,’意即有調可唱的詩;的确,神的子民在各种敬拜中,是把它用作歌唱的詩歌。
三 本書的希伯來文原文是‘Tehulim,’意即贊美的詩。誠然,贊美是本書的中心題目。贊美滲透在每一首詩的里面,而詩里的禱告、申訴、悲傷、痛悔、交托最后也都溶化在贊美里面。
參 著者
一 本書有許多位著者。聖經中沒有一卷比本書的著者更多。
二 大衛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因為神特別膏他作以色列人中的‘美歌者。’(撒下二三1。)大半的詩篇是他所寫的,因此有人稱詩篇為‘大衛的寶庫,’或是‘大衛的詩。’在本書中,大衛具名寫的詩共有七十三篇,他不具名寫的詩也有不少,需要我們去發現,例如:第二篇、(徒四25、)九十五篇、(來四7、)九十六篇、(代上十六23~33、)一百零五篇。(代上十六8~22。)
三 其他的著者:亞薩有十二篇,希幔有一篇,以探有一篇,可拉的后裔有十篇,所羅門有兩篇,摩西有一篇,沒有具名的有五十篇。(包括大衛不具名的詩在內。)亞薩、希幔、以探都是祭司,大衛派定他們專管殿中歌唱的事。(代上六31,33,39,44,十五16~17。)
四 本書的著者雖然有許多,可是由于一位聖靈的感動,使他們靈里的啟示和熱情,地上的生活和經歷,藉著心弦的震動,發抒于外。
肆 時間
本書內容所包括的時間是很長的,不易計算。最早的是摩西的詩(第九十篇,)是他在曠野中所寫的。最遲的可能是第一百三十七篇,是一位沒有具名的在被擄后,甚至被擄歸回后所寫的。
伍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詩篇在聖經中占極重要的地位,我們的主非常重視它。祂引一百一十篇一節的話對付法利賽人的試探;(太二二41~46;)祂引一百十八篇二十六節的話嘆惜耶路撒冷;(太二三39;)祂引八篇二節的話駁斥祭司長和文士;(太二一16;)祂唱了詩篇之后,到橄欖山去;(可十四26;)祂在十字架上的七句話中有三句是引詩篇的話:馬太二十七章四十六節,引自詩篇二十二篇一節,約翰十九章二十八節,引自詩篇六十九篇二十一節,路加二十三章四十六節,引自詩篇三十一篇五節;祂引二篇九節的話勉勵推雅推喇教會的得胜者。(啟二27。)詩篇中許多的預言,特別是‘彌賽亞的詩篇,’有的已經應驗,有的將要應驗在我們的主身上。此外,聖靈在福音書、使徒行傳、書信中引詩篇的話也有許多次,尤其是在使徒行傳、羅馬書、和希伯來書三卷書中;使徒行傳至少有九次,羅馬書至少有十三次,希伯來書至少有十九次。總之,新約聖經引用它的話比聖經中任何一卷更多。
二 本書一百五十篇中,除了三十四篇外,都有各篇的題注。這些不同的題注相當重要,初讀聖經者不能忽略。它說明那首詩是:誰寫的、(例如大衛的詩、)什么性質、(例如訓誨詩、愛慕歌、稱謝詩、上行之詩等、)什么背景、(例如大衛逃避他儿子押沙龍的時候作的詩、)什么體裁、(例如照耶杜頓的作法、)交給誰、(例如交給伶長、)用什么樂器伴奏、(例如用絲弦的樂器、)用什么調唱,(例如調用百合花,)等等。
三 因為詩篇是詩歌,所以里面有不少音樂上和詩歌上的專門名詞,需要解釋。例如:
四 詩篇雖然是舊約的經卷,可是它對于新約時代的聖徒有極深的關系。許多信徒喜歡在他們的新約聖經后面附著一卷詩篇。它使尋求的聖徒得到亮光,走窄路的信徒得到幫助,等候主的信徒得到盼望,為主受苦的信徒得到同情和安慰。我們越經歷那些詩人的經歷,我們越會寶貴詩篇的寶貴。
五 彌賽亞詩篇-我們的主曾對門徒們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二四44。)的确,詩篇中充滿著預言,都和祂有關;其中有好幾篇特別預言到祂的神格、受膏、工作、受難、复活、再臨、國度等,我們稱之為彌賽亞詩篇。例如:第二十二篇是一篇彌賽亞詩篇,描繪祂怎樣在十字架上被釘死。著者大衛生平從沒有這种歷史,完全是聖靈感動他寫出這么奇妙的預言。
一節:‘我的神,我的神,為什么离棄我?’這是主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太二七46。)神离棄祂,這是主最深的苦楚,遠胜過身體所受的傷痛。
三節:‘但你是聖洁的。’這就答覆了一節中的問題,這也說明了主在那時背負了人類的罪,以致聖洁的神不得不‘离棄’祂。
六節:‘但我是虫,不是人。’當以色列的祖先倚靠、哀求的時候,神總是應允、解救。可是對于我們的主卻是例外,因為祂‘是虫不是人。’這‘虫’在原文中指一种紅色的虫,人把它殺了,擠出液汁來作紅色的染料。我們的主就是這樣的‘虫,’命定被殺流血,涂在人的罪污上面。
‘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一會儿人強逼祂身穿紫袍,頭戴荊冕,手執葦杖;一會儿人又鞭祂、打祂、唾祂祂受盡了羞辱和藐視。
七、八節:‘都嗤笑我撇嘴搖頭,說,祂把自己交托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祂罷;耶和華既喜悅祂,可以搭救祂罷。’動作、姿態、話語都是按著字面應驗。(路二三35,太二七39,43。)
十二、十三節是預言十字架下面的仇敵:‘許多公牛’(指猶太人)、‘巴珊大力的公牛’(指執武器的外邦人;按巴珊原是外邦之地,屬亞摩利王噩的)、還有‘吼叫的獅子’(指撒但)。
十四節:‘我如水被倒出來。’在客西馬尼園中,祂的‘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二二44;)在十字架上,從肋旁的傷口中‘有血和水流出來。’(約十九34。)
‘我的骨頭都脫了節。’因為四肢、脅肋都受了傷,全身又懸在十字架上,以致骨頭都脫了節。
‘我心在我里面如蜡鎔化。’因為內心極度的痛苦,又受槍傷,以致心‘如蜡鎔化。’
十五節:‘精力枯干。’逾越節晚餐以后,我們的主并沒有休息,祂儆醒、禱告,又被人捉拿,解來解去,又受人審問,又受盡羞辱和鞭打,又親自背十字架,又從全身的創口流血,所以我們的主已耗盡了祂所有的精力。
‘舌頭貼在我牙床上。’祂精力耗盡,流血過多,以致極度干渴,舌貼牙床,不禁喊說,‘我渴了。’(約十九28。)
‘你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表面看來似乎是人,甚至是撒但把主釘十字架;可是主說,實在是神把祂的儿子置之死地。(為要拯救失喪的我們。)
十六節:‘惡党’特別指當時結党的文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希律党等。
‘犬類’仍指當時的外邦人。(參讀太十五22,26。)
‘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我們的主為我們的緣故,祂的手和腳如何被釘在十字架上,這事聖靈早在一千多年前預言了。
十七節:‘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主挂在木頭上,身體半裸著,所以骨頭可以數過,四圍的人又向祂瞪著眼注視祂。
十八節:‘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里衣拈鬮。’完全照著字面應驗。(約十九23~24。)
十九至二十一節預言主在臨死前把自己的靈魂交給父神。(參讀路二三46,約十九30。)
詩篇二十二篇一至二十一節很詳細的預言到基督受難;二十二至三十一節又較簡略的題到受難的結果-复活、教會、和國度。二十二節:‘我要將你的名傳与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贊美你。’這就是复活的早晨第一件事,我們的主對抹大拉的馬利亞說,‘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約二十17。)二十二節的‘會,’也是指教會。二十七、二十八節:‘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并且歸順祂;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祂是管理萬國的。’這是預言到將要來的國度。
六 其他的彌賽亞詩篇-除了第二十二篇以外,其他的彌賽亞詩篇是:
第二篇(參讀徒四25~28,來五5)-神的儿子建立祂的國度的次序。
第八篇(參讀來二6~8)-基督是神,也是人子。
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篇是彌賽亞詩篇的三首‘牧歌。’二十二篇說到主‘是好牧人為羊舍命;’(約十11;)二十三篇說到主是‘群羊的大牧人,’(來十三20,)看顧祂自己的羊群;二十四篇說到主是‘牧長,’(彼前五4,)在祂顯現的時候,也就是祂得榮耀、國度和作王的時候。
第四十篇(參讀來十5~7)-主的順服至死。
第四十一篇(參讀約十三18)-主的被賣。
第四十五篇(參讀來一8~9。)-主是榮耀的受膏者。
第六十八篇(18,与弗四8比較)-基督升天后的兩大工作:(一)賜下恩賜,建立身體;(二)召回以色列人,(詩六八21~22,)建立國度。
第六十九篇(參讀約十五25,二17,羅十五3,太二七34,48,徒一20)-主的降卑、被棄,在客西馬尼園中和十字架上的情況,同時也略題以色列人在恩典時代中的昏蒙。
第七十二篇(11,与啟二一24比較)-主的國度和國度中的公義。
第八十九篇(4,与路一32~33比較;27,与羅八29及來一6比較)-神与大衛立的約,應驗于基督。
第九十七篇(參讀來一6)-主得國作王。
第一百零二篇(參讀來一10~12)-主降卑、順服后,神使祂永遠不改變,年數無窮盡。
第一百一十篇(參讀太二二41~45,可十二35~37,路二十41~44,徒二34~35,來一13,十11~13,五6,七17)-主是神,又是神所立的大祭司,等候得國度。
第一百十八篇(參讀彼前二7)-主為人所棄絕,為神所升高。
七 含有咒詛的詩篇-初讀聖經者可能對于本書中不少含有咒詛的詩篇感覺困惑。例如:五十八篇六至七節:‘神阿,求你敲碎他們口中的牙愿他們消滅如急流的水一般。’十節:‘義人見仇敵遭報,就歡喜,要在惡人的血中洗腳。’一百零九篇九至十三節:‘愿他的儿女為孤儿,他的妻子為寡婦。愿他的儿女漂流討飯,從他們荒涼之處出來求食。愿強暴的債主牢籠他一切所有的;愿外人搶他勞碌得來的。愿無人向休延綿施恩;愿無人可怜他的孤儿。愿他的后人斷絕,名字被涂抹,不傳于下代。’一百三十七篇九節:‘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這些話從一個新約恩典時代的信徒的眼光看來,似乎都是太凶、太殘忍,不應放在詩篇中。可是我們必須知道:
(一)舊約律法時代是專講公義的;根据神的公義,受苦的以色列是可以求神向仇敵施行公義的審判。
(二)神向以色列人的列祖曾應許說,‘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創十二3,二七29。)所以當以色列人回到神面前,他們可以求神按照公義咒詛仇敵。
(三)那些咒詛的話語對于新約恩典時代的信徒當然是不合式的。可是,在恩典時代的末了,國度(又是講公義的時代)快開始之前,他們也有類似的禱告,要求神施行公義的審判。(啟六9~11。)
(四)許多含有咒詛的詩篇是一种禱告,更是一种預言,說到在世界的末了大災中,神要如何審判祂的敵人,特別是迫害祂子民的敵基督和他的附從者。
陸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一)贊美,(詩三五18,)(二)敬拜。(六六4。)
二 鑰節:‘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祂;以聖洁的妝飾敬拜耶和華。’(二九2。)
柒 分析
一 詩篇的分段:
(一)根据著者,可以分成大衛的詩、可拉后裔的詩、亞薩的詩、不具名者的詩等等。
(二)根据詩的性質,可以分成訓誨的詩、(一,十九、三九等、)信托的詩、(三,二七,三一,四六,五六,六二,八六等、)贊美的詩、(八,二九,九三,一00等、)悔罪的詩、(六,三二,三八,五一,一四三等、)感謝的詩,(三十,六五、一0三,一0七,一一六等,)等等。
(三)根据本書原有的分段,分作詩篇卷一、(一~四一、)詩篇卷二、(四二~七二、)詩篇卷三、(七三~八九、)詩篇卷四、(九十~一?六、)詩篇卷五。(一0七至一五0。)注意每段都以贊美和稱頌作結束。
二 什么人、為什么把詩篇分成這么五卷,無人知道。相傳:第一卷是大衛所編;第二卷是希西家所編,為聖殿中敬拜之用;第三卷是約西亞所編;第四、第五兩卷是以斯拉和尼希米所編。不管何人所編,有一件事是可以斷定的,這是聖靈的工作,藉著人的手這么編排的。這五卷的詩篇相當于摩西的五經;詩篇第一卷相當于五經第一卷創世記,詩篇第二卷相當于五經第二卷出埃及記,詩篇第三卷相當于五經第三卷利未記,詩篇第四卷相當于五經第四卷民數記,詩篇第五卷相當于五經第五卷申命記。下面就是根据這樣的分段而加以分析:
1 第一卷(一至四十一篇)
一 与創世記符合。
二 內容:人-蒙福的情形(第一篇,‘不從惡人的計謀這人便為有福;’)墮落的情形;(二至十五篇,由墮落而至与神為敵;)恢复的情形。(十六至四十一篇,因神的救恩而恢复到蒙福的地位。)
三 本卷對神的稱呼‘耶和華’(Jehovah)和神(Elohim),正和創世記相同。
2 第二卷(四十二至七十二篇)
一 与出埃及記符合。
二 內容:神的子民以色列百姓遭受逼迫和他們的呼吁;(四十二至四十九篇;)救贖主;(五十至六十篇;)救贖。(六十一至七十二篇,神將祂的百姓從地的四極第二次帶出,進入國度,正像第一次帶出埃及,進入迦南。)
3 第三卷(七十三至八十九篇)
一 与利未記符合。
二 內容:神是聖洁的,祂有聖所和分別的聖民。
4 第四卷(九十至一百零六篇)
一 与民數記符合。
二 內容:開始是摩西在曠野流蕩中所寫的一首詩,題及民數記的經歷,以色列人因罪倒斃曠野。民數記是一卷‘曠野的書,’或作‘地的書。’本卷的中心思想就是‘地。’以色列百姓在曠野地漂泊中渴想到那更美之地得安息,本卷中國度的詩篇豫示神必使祂的百姓在國度中得安息。
5 第五卷(一百零七至一百五十篇)
一 与申命記符合。
二 內容:本卷的中心思想是‘神的話,’正像申命記是重新申述神的話。特別是一百十九篇,其中所有的教訓都是圍繞著遵守神的律法。
|
拾穗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第一篇【罪】 第二篇【恩典】 第三篇【神的話】 第四篇【基督的完美】 第五篇【信心】 第六篇【平安】 第七篇【引導】 第七篇【引導】 第八篇【謙卑】 第九篇【試煉】
|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
第九篇 【試煉】
『因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來十二6)
詩:苦難中有安舒,試煉表明神愛; 地上苦難證出,慰藉是憑祂愛。
基督從來沒有使人無故受損傷,除非祂是要藉損傷來把我的心與靈,和祂有更緊密的連結。若能對祂的自己和祂的大愛,加增一點點的認識,那麼經歷苦難,甚至還多一些,也是值得的。祂的自己和祂的愛情,永不改變,也沒有甚麼東西可與比擬。
沒有一個人能平安順利的經過一生,其不同之點,只有程度的問題......。總之,平安順利都是暫時性,且因著需要纔有的。但請你不要不安,管理與安排這一切合乎我們所需要的是 神。祂不是樂意給人受苦,祂若以為我們有需要經過試煉,也只是一個時期。
我們時常覺得,最不容易將愁苦帶到 神面前去。有的人可能這樣說,我的苦痛是自己犯罪的果子,怎能把它帶到神面前去呢?......照良心講,既然我自作自受,那麼可否向 神訴說呢?可以的。基督已經為我們作了中保,這就是『可以的』的根據......。因著基督的工作全部完成, 神能夠一點不作難的解決了我們所有的問題與難處。大體來說,一切苦難是由於罪,而所有的解除是根據救贖。
聖徒無論落在怎樣的光景中,都有權利可以來到 神面前,尋求恩典作隨時的幫助。
這次疾病使我覺得非常快樂,在病痛中,由於看到我將永遠與 神同在,我越發感到天和 神的胸懷乃是我的家。
驕傲與強項,不是抵擋苦難的好工具,因為不能帶領心靈親近主;反而叫人拒絕神。苦難沉重達於極點,一切無辦法時,能叫我與 神更親密;祂肯拯救,祂也能拯救,且負責應付一切。
我們若把所有的難處,完完全全的交給 神,與祂共同經歷一切的話,我們的心就有完全的自由與喜樂,而轉過來看顧別人。
一個真心信託主的人,遇見試煉時,信心頂自然的趨向,就是進到信心源頭和使我有盼望的 神那裡去。並且信靠神的人,在試煉中享受祂的甘甜,是無可比擬的。 我們若回顧已往的經歷,就會為過去許多的試煉而感謝主,過於為其他的事而謝恩。
神是進入我們一切環境中的 神,即使在一件磨難的小事上,我都看見:是 神自己代替了我們的愁苦,而不是祂把難處挪開一邊。 時候將到,所有的苦難都要成為過去,留下的是我們的好朋友——主自己。這一位乃是真實可靠的良友。祂既曾經進入我心中最深的苦境,祂也必使我們永遠同享祂的福樂 。
摘自──基督是我们的满足 |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
【達秘 (John Nelson Darby 1800-1882)】
約翰•尼爾森•達秘的經歷和教導在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不但是因為他在恢復到基督徒聚集的基礎上所作的重大貢獻,也因為他後來持有的某一些錯誤觀念給教會造成嚴重傷害。一個人可以是完全獻身於真理,具有屬靈的洞察力,並且才智出眾,但是他依然與一般普通有限的人一樣。他具有邏輯上一貫性的動機,就是要求將所看見的真理付諸實施,並且要絕對不折不扣地貫徹實行自己的教導。然而在實行的過程中,他似乎就是如此的專注,以致於對路邊的警告標示視而不見,不知不覺地已經誤入歧途。達秘的一生是這樣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一個完全獻身給主的人,當他的心思完全被一個“原則”所囿而成了固執己見時,他甚至會為了所謂的原則而犧牲教會。
我們前面已經提及達秘早年的工作,他一開始就跟在都柏林的信徒們互有來往,後來在各地以及歐洲大陸進行廣大的服事。主後1838年,他應邀赴瑞士講法語的地區進行服事,在那裡他的浩大恩賜廣為顯明。當時理性主義已經滲入大部分的有組織的教會以及各地的官方教會,神的許多兒女都在渴望有人能來傳講神的話語。先人的努力已預備好了一片廣大的心田,例如二十多年前,羅伯•海頓(Robert Haldane)在日內瓦所帶領的查經,因著海頓的辛勤耕耘,一個聚會由此誕生,這個聚會則是達此後來進行團契相交的所在。
也有人從撒母耳•佛利奇(Samuel Frohlich,另譯弗若列池)的服事中獲得祝福。佛利奇早年曾就讀於神學院,並且決心投身理性主義的行列。他二十二歲那年,即主後1825年,卻經歷了個人對基督的信心。他被瑞士的官方教會按立為傳道人。然而他的福音派信仰以及他研讀聖經所得到的亮光終於導致他被官方教會開除。他長途跋涉遠到施諾施堡傳講主的話語,直到主後1857年他去世時為止。他的影響力則達到更遠的地區。因著他的服事而形成的那些信徒的團體,以及受到他影響的團體均被稱為拿撒勒派(Nazarenes)。他們遍布英吉利海峽沿岸一直延續到黑海。佛利奇在大型有組織教會中痛苦的經歷使得他對那些表面虛假的基督教勇敢地進行猛烈的抨擊。在東歐以及巴爾幹(Balkans),拿撒勒派一直遭受到極其殘酷的迫害,以致他們有時甚至會產生一種關閉排他的心態,這種心態的表現就是認為在他們之外少有人能得救。儘管身處困境,他們仍然能安靜地依靠主,這就成了在他們四周的人對神的恩惠一個美好的見證。
達秘在瑞士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來發揮他的恩賜。在洛桑(Lausanne)與一批信徒在一起聚會的那段時期,他發展出他那一套頗為出名的教導。達秘認為,歷史可以劃分成不同的時代,教會如今已經進入毀壞的時代。每一個時代中,神與人均有一套不同模式的關係。他指出,在每一個時代中,因著人的罪惡或是對神旨意的違抗,神在那一個時代的目的就遭破壞。例如在賜律法與人的時代,以色列人卻棄神而去拜金牛犢。神原本的計劃是要以色列人都做祭司(出19:6),然而因著以色列人的不順服,神的目的不能成全,所以祭司就只能由利未一族出來擔任。根據達秘的看法,整個時代就因此被毀。同樣的原則也可以應用在教會時代。最初神依據祂自己的原則來設立教會,可是後來因著使徒們的犯錯,教會就開始走下坡路,最終導致神的心意不能成全。達秘認為,只要開始犯錯,那一個時代就永不能恢復。
達秘這種觀點所引起的困惑就是,神好像永遠都處於失敗之中,只有極少的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在每一個時期苟延殘喘。人持續不斷地不順服神,這是一個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但是如果因此就認為神的目的絕對失敗,是難以令人置信的。儘管以色列國大部分人均棄絕神,然而神仍有餘民,神仍能夠藉著這些餘民進行祂的工作。世界確實一直在變節背叛神,它正等候神最後的審判,然而神聖的目的並不會因此就被毀滅。教會這一顆極貴重的珍珠,就是在這背叛神的黑暗中悄悄成型。儘管珍寶藏而不露,然而它卻依然存在。十字架就是勝利的標誌,不論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上,只要我們高舉基督,就能得勝。
達秘的錯誤根源似乎是因為對教會本質的誤解,他認為教會乃是各地的信徒聚在一起,而各地的這些聚會的總和就構成了地上的教會。雖然我們今日提及教會一字時有許多不同的意思,然而聖經卻從來沒有稱呼各地聚會的總和為地上的教會。教會的終極意義是超越時空的,歷世歷代的信徒包括過去、現在、將來均在其中,教會在地上的表現,仍是每一個信徒自己與神有直接親密的關係,而這些信徒在聖靈的維繫之下彼此相交。達秘把永世的教會和地上各地的教會維繫起來,形成一套大公教會的體系,他似乎背棄了他當初與都柏林的信徒相交時的立場,反而步入他分離出來的組織教會的原則之中。
在達秘的眼裡,教會已經成為過時的產物,現在已經處於毀壞的光景之中。如果我們認同他的看法,認為新約的教會和所謂的教會系統是同一個的話,我們就必須認同教會是在毀壞之中的看法。可是只有在第一個五旬節後短暫的時期內,新約中真正的教會就是所謂的教會系統,以後就不再是了。如果教會真的已不復存在(過時),那麼信徒該做些什麼?達秘認為,他們不應該只是模仿使徒,而應該到聖經中去尋求對於這樣情形應有的反應。必須先承認毀壞的光景,然後與世界分離,而跟其它信徒聯合在一起。然而達秘指出,儘管教會系統也許已被毀壞,然而那些永遠不變之祝福的原則依然存在。信徒必須回到這個立場上來,讓主的同在能在祂的子民中間行使祂的權柄以及管教。 “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20)。自然有人提出質疑,如果這些永遠不變的原則也是當初使徒時代教會的原則,我們若能遵循這些原則,豈不是就能重建教會嗎?達秘不肯承認這種新的聚集就是教會,因為這點,後來他的一些教導就導致了許多令人心痛的分裂。達秘覺得,如果教會真是基督的身體,他就會完全委身在其中。可是如果在一起的聚集不是教會,那麼就不能強烈地要求委身,所以若有什麼理由,就可以和這些聚集分開。
雖然達秘反對成立教會,可是兩三個人的聚集,他卻主張可以行使教會管教的權力。那些有恩賜服事神的人是可以被分辨出來的。但是這些人不能稱為長老,因為達秘不承認有救會,當然就不應該有長老。這些聚會擁有各樣維持秩序、行使管教權力的“工具”,可是卻沒有責任感,也沒有因為知道神在建造他的子民,而進行那麼彼此委身的承諾。所以日後很容易產生分裂,這就不足為奇了。以這些“工具”(譯註:如負責弟兄)來負責聚會的做法,其實是違反了達秘反對模仿使徒的教導。理論上,他是明白在教會時代使徒的職份是短暫的,可是在實際上,他其實就是以一個使徒自居。他認為使徒或是使徒的代表,才有權指派長老,這種的看法完全沒有聖經的依據,因為這樣的作法,使徒就成了聯合許多地方教會的權力中心。前一章中我們看到達秘如何對待畢士大的問題,他把整個聚會開除(與之斷絕往來),開了一個很壞的先例。直到今日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分裂造成的惡果。達秘之所以拒絕畢士大就是因為他自己當初偏離了基督徒聚會的立場,反而步入了一個不合聖經的體系的模式,儘管這種模式是他自己當年所反對的。
根據達秘的教導,新約聖經對當今的世代已不適用了,因為新約聖經中許多的教訓是和教會有關的。如果教會不復存在,那麼這些教導還有什麼意義呢?並不是他或是他的跟隨者曾經否認過聖經的重要性。正如同他們可以拒絕教會的存在,卻又採用了教會秩序的原則一樣,他們也採用了新約許多教導的應用,而否認那些教導原本所指的環境與教會。更為嚴重的是因為他的教導,人們更多注重別人變節叛道的錯誤以及如何來毀滅那些錯誤,反而沒有註意他們所應該注重的見證。這也就致使他們日漸喪失成長的能力。
儘管達秘有這些錯誤,但是請不要忽略他正面上有許多良好的服事。他鑽研聖經中的許多真理,並且藉著屬靈的能力釋放出許多的亮光,為人帶來極大的祝福。從法國到南方各國,一直到意大利,許多的信徒聚集在一起,專心研讀主的話語,主的再來,聖潔的生活以及見證給予人們很大的鼓舞。達秘非常強調聖靈的自由。聖靈能夠藉著神的子民說話、行事。他提出的教會已毀論對見證有影響,但是他強調聖靈的自由卻是能擴大見證的範圍,而且聖靈總是引人進入各樣的真理。一個人的一些不正確想法是不會長久地獨控大局的,聖靈會興起別人去加以改正。
達秘的生平中最大的悲哀就是他頑固地反對那些與他看法相左的弟兄。他原本是一個仁慈的人,可是一但跟與之意見相左的人討論屬靈方面的原則時,所有的恩惠都遠離了他。畢士大事件以後,他和喬治•穆勒之間的關係就一直沒有恢復,儘管有人曾經嘗試過在其間周旋推動和好,可是穆勒似乎已經不能再信任達秘了。這也可算是人性的一種反映,這樣的兩位偉大的人居然成了陌路。直到達秘在主後1882年去世時他們都沒有和好。穆勒在主後1898年也進入到榮耀裡。我們相信他們現在是合一的。
摘自──见证的火炬 |
珠璣語錄
|
摘自──大光禱告讀經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