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屬靈操練 (12-20-2009)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操練敬虔就是操練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美德。

 


詩歌欣賞

 

 

 

 

 

 

 

 

 

 

 

 

 

 

 

 

 

 

 

 

 

 

 

 

 

 

 

 

 

【信靠耶穌何其甘甜】

 

一信靠耶穌何其甘甜, 抓祂話語作把握,

 安息在祂應許上面, 只知主曾如此說。

 

二信靠耶穌,何其甘甜, 信祂寶血能洗淨;

 信心簡單,血有效驗, 疾病醫治,罪洗清。

 

三信靠耶穌,真是甘甜, 救我遠離罪與己;

 從祂接受無限恩典: 生命、喜樂和安息。

 

四何等喜樂,我能信你, 至寶耶穌,我救主!

 信你與我是在一起, 一直一起到永古

 

  (副)耶穌、耶穌,何等可靠, 我曾試祂多少次;

 耶穌、耶穌,我的至寶, 祂是活神不誤事。

        這首詩歌(《聖徒詩歌》第434首)的作者路薏莎.史德 (Louisa M. R. Stead) 只作過這一首知名的詩歌。雖然只有這一首詩歌,她卻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 1879 年,路薏莎與丈夫帶著四歲的女兒在紐約長島海邊戲水,聽見有人大聲求救,原來是一個男孩子正在巨浪中掙扎。路薏莎的丈夫衝去救他,卻被溺水的男孩子拖入水中,路薏莎狂呼喊叫,也只能無助的看著他們雙雙滅頂!當丈夫突然如此逝世後,露意莎與莉莉母女相依為命,幾個月的日子裡,不只是悽楚孤單,且貧病交迫,家中常是無隔宿之糧;某天下午,家中已無可食之物,露意莎不但沒有憂慮埋怨,反而以完全信靠的心來向 神禱告。次日早晨,在門前發現了一大籃的食物和一個信封,裡面的錢除供應她們暫時需要外,還足夠莉莉買雙新鞋;她告訴莉莉:「我們倚靠神,祂沒有叫我們失望。」於是她寫下這首詩歌,這首詩歌獲全世界聖徒喜愛,因最大的信心是從最艱難的處境中產生,最甜美的詩歌也常源於最痛苦的經歷,露意莎生命中真實熬煉而出來的詩歌,摸著千萬聖徒的心,並帶給他們極大的盼望和倚靠。

學習禱告

 

 

 

 

 

 

 

 

 

 

 

 

【讓我們學習這樣的禱告】

 

  主啊,求你監察我的心,試驗我,看是否有任何的惡在我里面。求你用你的良善取代我個性里的缺點。也求你在我里面种下圣靈的果子,并使它們生長茁壯。耶穌,幫助我常留在你里面,使我的生命也能結出果子。圣靈啊,請你重新用愛充滿我,使我的生命能流露出你的愛,并讓那樣的愛也進入別人的生命。

  主啊,你在圣經上說:"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里做主。"(西 3:15)愿你的平安能夠掌管我的心怀意念,使我周遭的人也能因此感到平安。幫助我"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 14:19)

  主啊,求你賜我那因認識你而得到的喜樂,使我對人存忍耐的心,好將你的神性反映給他們看見。幫助我只要一有机會,就對人存恩慈的心。愿你的良善流遍我,使我為每一個人帶來益處。幫助我成為信實的人,使別人能因此在各樣的事上信任我。也幫助我有"基督的溫柔、和平"(林后 10:1),使我能反映出你溫柔的靈。主啊,求你賜我能力節制我的言語、思想和習慣。

  為了要能結更多的果子,我愿意降服于你,任你修剪。我知道离了你,我不能做什么。你是葡萄樹,我是枝子。若要結出果子,我一定要常留在你里面。幫助我有能力將那樣的事行出來。謝謝你,因你應許:"你們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話也常在你里面,凡你們所愿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 15:7)也謝謝你,因你應允:"你們求就必得著。"( 16:24)愿我能像一棵栽在溪水

旁的樹,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干(參詩篇13)

 奉耶穌的名求你讓圣靈的果子在我里面生長,也愿人能清楚看見那些果子,好

使你的名得著榮耀。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摘自──如何為你自己禱告

舊約知多少?

 

舊約概論

摩西五經概論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約書亞記

 

 

 

 

 

 

 

 

 

 

 

 

 

 

 

 

 

 

 

 

 

 

 

 

 

 

 

 

 

 

 

 

 

 

 

 

 

 

 

 

 

 

 

 

 

 

 

 

 

 

 

 

 

 

 

 

 

 

 

 

 

 

 

 

 

 

 

 

 

 

 

 

 

 

【約書亞記】

 

一、書名

本書稱為約書亞記十分合適,因約書亞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角色。本書以他受神託付開始,又以他去世為結束。

在希伯來文聖經中,約書亞記編入「前先知書」的第一卷(參第一課)。在我們舊約聖經中,本書接續摩西五經後,是十二卷歷史書的第一卷。

 

二、作者

書中述事詳盡,文筆生動,間中用第一人稱謂(6),風格統一,大部分出於一人手筆。書中更明言約書亞的執筆(十八9,廿四26),故可斷定約書亞乃其主要作者。至於書中一小部分如約書亞之死(廿四29-33)是後來的人所添上的。

 

三、寫作時地

本書內容所包括時間約有25(1405-1380B.C.),約書亞記應是該段時間的後期在迦南地寫的(有可能在示劍,廿四25)

 

四、背景

  1. 約書亞記是摩西五經故事之續編。當時以色列人集結在約但河東,待命揮軍渡河,直取迦南地為業。神已帶領他們出埃及,曠野漂流四十年的生活即將結束,老一代因不信、叛逆已倒斃了,新一代的功課也學好了,約書亞就接續摩西遺志,遵照神的吩咐率領以色列人準備進入迦南地。

  2.  約書亞原名何西阿(民十三8;申卅二44),意為拯救。在曠野行程中,摩西給他改名約書亞(民十三16),意為耶和華拯救。那時他還年輕(記載他當年事工的經文如下:出十七8-16,廿四12-13;民十三1-16,十四26-35)。摩西離世前,神選他繼任(民廿七18),摩西就把領袖之職,傳給這位忠心耿耿的隨從和朋友(申卅四9)。約書亞敬畏神,相信順服神,受全體百姓尊敬(申卅四9;民廿七18)。他在以色列中維護綱紀,治理百姓,首重敬拜神,亦勉勵百姓追求神上好之福。他也是一個偉大的軍事領袖,運用神所賜的智慧、信心、勇氣,排除萬難,使以色列人連戰皆捷。

五、主旨

本書顯明神對以色列人的應許--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地,為他們爭戰,叫他們得產業--完全實現神救贖的目的,也勉勵百姓要專心遵守神的律例典章。

 

六、鑰字與鑰節

1.    鑰字:起來,進去--(2,11)

2.    鑰節:2-3,十一23,廿一43-45

 

七、預表,表記

  • 迦南地                  基督徒在基督裡的安息、豐盛和凱旋

  • 約書亞                  基督為元帥、救主

  • 紅線(17-19)       救恩記號

  • 割禮                     與基督同死

  • 征服迦南人           屬靈爭戰的勝利

 

八、重點思考

 

1.    約書亞記經常提及神和他的作為。從經文彙編中查出耶和華及神的字彙,就能知道神在以色列人中,不住的主動參與他們的戰爭和庶務。書中提及神的聖潔和救恩,特別多次說到神的信實、守約,成就他的應許。神所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都應驗了(廿一45)

2.    對神的信心是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征服迦南的最大原因。他們過約但河,陷耶利哥,再攻艾城,與五王爭戰的禱告,甚至在迦南人並未完全趕出之下就分地,都是信心的表現。其中在爭戰的記載中,他們因信靠神,有神的同在而得勝,不是因人多人少,也不在乎刀槍。當然信心是要以聽從神的話為準則,悖逆神的話就是罪,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正如在與艾城人的爭戰中,有相當篇幅記載他們的失敗,及至罪惡完全對付清楚,神再為他們爭戰而得勝。其餘有個別的信心見證人:

1)    喇合因信接待探子,叫她和全家得救。

2)    迦勒相信神多年前應許他的話,八十五歲高齡得著地業,並有力量繼續爭戰,因他專心跟從神。

3)    約書亞領導的爭戰行動都信靠神,聽從神的吩咐,末了他更見證全家一心事奉神。

這些都是我們的榜樣,「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十一6並全章)信心乃接受神的最重要要求,信徒要絕對服從他的話,並倚靠他的大能大力。當日不信的都已倒斃在曠野,不能進入迦南地享受神所給他們的安息。

3.    本書最惹人爭議的地方,就是神叫以色列人佔領迦南地時,把各部族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要殺盡滅絕,書中清楚說明這是神的意思(十一20)。為何要這樣殘忍呢?其實這是神對迦南部族的審判,他們的罪孽已告滿盈(參創十五16),他們敬拜偶像,充滿淫風敗俗的事(申十二29-31,十八9-14,二十16-18,尤其是利十八章)。近年來考古學家掘出碑文,證明當時迦南人宗教的粗野和肉慾,整個地區似乎急不及待的要將四周外邦國家奉行的異教禮儀,納入當地的多神宗教中。除非徹底清除這些迦南人,否則以色列人不可能維持一種純潔的信仰和敬拜。事實上,在士師時期,以色列人的背道,都可以歸咎於容忍迦南居民和他們腐敗的宗教留存當地。而神也是公義的,以色列犯同樣之罪,最後也導致國破人亡。

對此事,我們新約信徒又該受甚麼教訓?我們的生活行事為人是否被「外邦人」慢慢同化,或已模成他們的樣子?我們對聖潔公義的標準,是否像律法書所給我們看見神的原則一樣?以色列人藏著亞干的罪,他們的爭戰立刻失敗,他們留下迦南一些人住在其中並與其聯絡,結親,互相往來,終成為他們的網羅、機檻、肋上的鞭、眼中的刺,直到在耶和華所賜的地上滅亡(參廿四7-16),這實在是我們的警惕

拾穗

 

 

 

 

 

 

 

 

 

 

 

 

 

 

 

 

 

 

 

 

 

 

 

 

 

 

 

 

 

 

 

 

 

 

 

 

 

 

 

 

 

 

 

 

 

 

 

 

【作完全人 】

 

如果有人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想要從中找到一种新的為完全作辯解的理論,他一定會感到失望。我的目的完全不同。我想作的,就是要叫我的讀者一起來考查神所說的話,留意一些出現過「完全」這個詞的重要經文,并且通過所有使用了這個詞句的經文來考查這個字的确切含義。只有當我們借著禱告,完完全全地把自己交托出來,叫圣經的話完全發揮出效力的時候,我們才能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把真理的不同方面結合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當我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尤其清楚地認識到,并且相信讀者也會贊成以下這些至關重要的看法:

圣經里面所提到的完全,既是現實可行的,也是我們可以得著的。至于如何确定「完全」這個字的意義,人們的認識可能會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對于神要求并且盼望他的儿女在他面前作完全人這個事實而言,只能有一种看法是正确的。神應許了完全是他自己的作為,并且圣經也談到一些人在神面前得以完全了,用誠實的心來服事他,就這個事實來講,也只能有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圣經所談到的完全,既是我們應盡的職份,也是我們所怀的盼望。

 

要想認識這种完全的真正含義,我們一開始就應該接納這一條命令,并且全心全意地遵行。我們的天性就是要背道而馳。我們想要探討并且确定「完全」的含義,曉得這個命令如何能与我們的認識,就是沒有人是完全的這种看法相調和,并且為我們在竭力得著完全的道路上必定會遭遇的一切危險作好充分的准備。

 

這并不是神所指明的道路。耶穌說過:「人若立志遵著他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是出于神」(約七17)。這一個原則在人類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來看,同樣也是正确無誤的。只有因愛慕而順服,并且服從「作完全人」這一條誡命的人,才能指望認識神要求和所賜下來的完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教會還沒有俯伏在神的面前,把尋求這個福份當作是自己莫大的榮幸,就難怪「完全」這個詞沒有使人產生出愛慕和喜樂的心,反倒是叫人懮慮焦灼,造成傾軋和冒犯。許多人象小孩子一樣降卑自己,把從神的口里所出的話當作是生命的种子,相信它必定會結出更多的果實來,但愿神大大加增他們的數目。

 

完全并不是一种主觀的需要。從道理上講,神完全能提出這樣的要求來。不管我們是考慮到他,還是考慮到我們自己,這個看法是再正确不過了。

 

如果我們考慮到他,我們就會看出,對神來講,不可能叫別的什么与他自己一同分享人的內心,因為他為了自己和自己的榮耀,創造了万宇,尋求并且能夠叫万宇充滿了他的愛和喜樂。神必須要成為一切的核心,并且得著一切。他既是賜下律法的,是審判者,除了無條件的、合乎律法的完全之外,他就無法得著滿足。他是救贖主,也是我們的天父,他只要求人們真正象小孩子一樣完全。他必須要得著一切。

 

如果我們考慮到我們自己,就可以看出我們所得著的作完全人的恩召,完全是絕對必要的。神确實要賜人屬靈的福气,所以若不是把自己完全獻上給他,人就無法領會、認識或者是得著他。因為我們自己的緣故,神的愛并不要求我們作別的什么,只求我們有完全的心。

 

完全既是神借著他的大能要為我們所成就的至高目標,就是屬神的,屬靈的,也是我們從天上得來的。所以人只有小心謹慎地順服圣靈的帶領,才能指望曉得它所帶來的福气。

 

神叫所有人的內心都對完全怀著強烈的渴望。這樣的渴望通過所有人在尋求不同的目標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或者是尋求在他們看來有極大益處的事的時候所發出的贊美,就可以表明出來。在那些把自己完全交托給神的信徒心里,這樣的渴望同神奇妙的應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且激動人們發出了象麥塞尼一樣的禱告:「主啊,求你使我象得到寬免的罪人一樣成為圣洁」。我們越是學會了渴想完全遵行神的旨意,渴想認識到我們始終都得蒙他的喜悅,我們就會越發清楚地看出,所有這一切都會直接從天上賜下來,在我們里面造就出屬神的生命來。這正是耶穌的圣靈澆灌在那些完全叫他住在自己里面,并且順服他的轄管的人心里。我們因為很少相信人的思慮与教訓,所以常常都要退到隱密處,來到神的面前,相信我們越是注視神的面容,聆听直接從他而來的隱密的聲音:「要作完全人」,住在我們里面的圣靈就越是要將從天上所賜下來的富足以及這話所具有的能力都彰顯出來。他必定會照著神所說的話,將這一切都成就了,并且把它們都賜下來。

 

我因為盼望這些簡要的思索將會幫助神的一切儿女竭力得以完全,所以我把他們和我自己都交托了,順服圣洁的神的教導和保守。

 

摘自── 慕安得烈《作完全人序言

 

美好的證據

(希伯來書十一2)

 

引言

一‧根深蒂固

二 枝強葉茂

 

 

 

 

 

 

 

 

 

 

 

 

 

 

 

 

 

 

 

 

 

 

 

 

 

 

 

 

 

 

 

 

 

 

 

 

 

 

 

 

 

 

 

 

 

 

 

 

 

 

 

 

 

 

 

 

 

 

 

 

 

 

 

 

 

 

 

 

 

 

 

 

 

 

 

 

 

 

 

 

 

 

 

 

 

 

 

 

 

 

 

 

 

 

 

 

 

 

 

 

 

 

 

 

 

 

 

 

 

 

 

 

 

 

 

 

 

 

 

【慕安得烈 (Andrew Murray 1828-1917)】

 

二 枝強葉茂

 

一八四五年春天﹐慕安得烈和哥哥同時獲得馬裡夏學院的文學碩士學位﹐為著日後在南非的荷蘭長老宗教會工作﹐必須重溫幼學荷語﹐為此兄弟倆又負笈荷蘭接受神學課程﹐開始了他的青年時期。


從蘇格蘭熱烈的屬靈空氣﹐轉入荷蘭冷酷死沉的儀文內﹐對於慕氏兄弟的確是種信仰上的考驗﹐其時從德國傳來的理性主義正在這裡蔓延。佔據講臺的牧師﹐雖然形式上傳講改革宗的加爾文神學﹐但事實上並不使用福音教義。平信徒生活弱不堪言﹐多數人只勉強維持淡如水的主日禮拜而已﹐重生只是個過時的名詞﹐聖靈似乎被時代之靈取而代之。這兩位青年在這樣的氣氛中受栽培﹐哪裡談得上去影響他們那一代的福音信仰﹗

 

還是老父有先見之明﹐預先修書警告他們過一種儆醒祈禱的生活。而從瑞士迸射來的屬靈火花﹐正點著了荷蘭的一部份基督徒﹐他們創設"毋忘真道會"以"促進為奮興之靈感召而獻身"﹐熱烈歡迎慕氏兄弟加入。這些被同學們譏之為"狂熱虔誠的傢伙"一反時尚﹐不喝酒﹑不抽煙﹐在聚會研究討論後﹐只供應簡單的麵包﹑飲料﹐而化費許多時間向社區傳福音﹑探訪窮人﹐每月聚會二次﹐為宣教禱告﹐並開始用荷文出版自己的十六頁宣教月刊。慕氏兄弟和百年前另一對兄弟--約翰‧查理﹑約翰‧衛斯理兄弟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擁有同樣的熾烈熱誠﹐將教義與生活連在一起﹐活出表裡一致的基督徒人生。

 

慕氏兄弟利用假期漫游萊茵河谷﹐邂逅布魯海特牧師﹐頭一次見識到鬼附並靠信心醫治等神跡所帶來的大奮興。對於神大能的堅信日益堅固。慕氏在荷蘭的準備對他日後的服事至關重要﹐他寬廣的神學觀和廣泛的社會接觸﹐與秉性嚴肅的兄長朝夕相處……凡此種種﹐在在都塑造了他成熟的判斷和慎思的氣質。在此間他曾寫道"我丰滿地經歷了神善待一切尋求他的人。……相信那位在我裡面動了善工的﹐必完成他所開始的工。"

 

1848年5月9日﹐恰逢安得烈二十歲生辰。教會破例為這對年輕的兄弟按立聖職。在回南非老家的告別聚會上﹐兄弟倆享受了主內肢體深厚的親密團契。返鄉的第一個禮拜日﹐青年牧師安得烈過人的熱誠和激情﹐讓整個會場不由迸流出熱淚。這位為神所有的人﹐仍然是十年前離鄉遠游蘇格蘭的那名十歲男童嗎﹖大家深深相信﹕他註定要為神去影響那世代。

 

安得烈的第一個工場是廣達五萬方哩的荒涼所在﹐散居了一萬五千"粗人"之稱的蠻悍荷蘭拓荒者。在這片粗野不文的牧原上﹐慕氏"思想和語言的優美"完全派不上用場﹐他真實地感受到﹕"他引導瞎子行不認識的道﹐我不得不單純地投靠我所事奉的主﹐因為只有神才能教我講道。他對主的熱愛﹑對會友屬靈生命的強烈關心﹐常常令他捫心自問﹕"我只要一看見我的會友﹐就立刻失去平安……想起他們對我的信息猶如充耳不聞﹐我就不由顫抖……我只有逃到我所事奉的主面前﹐祈求重新更完全地降服在他的工作上……哦﹗但願明年的我﹐會更象一個靈魂的牧者。"他自己的感覺是這樣﹐但是旁人描寫他是"一個熱心的青年傳道﹐處境艱難﹐卻能謹慎行事﹐十分稱職。"他盡力工作﹐在那個時期﹐他事奉的特徵﹐乃是熱戀靈魂﹐懇切萬分﹐人們從各方麵團集來聽這位奇妙的青年傳道﹐許多人因他的信息得救。他講道時聚精凝神于傳講神的話﹐甚至擊落聖經﹐推倒臨時講臺都無所感覺。

 

五萬方哩教區的牧責好像還不夠向他的精力挑戰﹐安得烈的宣教良心﹐被那些漂流在另一片遙遠北方的七千移民激動得寢食難安。他就決意利用每年假期渡河探望牧養﹐在雨季人煙稀少的泥濘小道上策馬十至十四小時﹐在六個分散的牧場舉行四十次聚會﹐出發未久他就受寒﹐終至病體不支倒下六周﹐骨瘦如柴﹐乃至醫生診斷說﹕"我怕你永遠不能再講道﹐只能安心在沙發上度你余生。"然而神卻有更大的工作要他去作。

 

年近三十青年牧師安得烈以其過人的才華﹑熱誠和強烈的目標感﹐贏得廣傳的聲譽﹐他一再被邀到新的講臺﹐起初他曾婉謝﹐直至1860年﹐他得著引導遷往一個極需屬靈帶領的渥斯特城鎮。在這裡﹐神已興起一群為復興代禱的信徒﹐其中還有數年如一日跋涉小徑上山頂俯瞰全城的代禱人﹐安得烈對復興的負擔馬上感應﹐安得烈忙著向眾教會呼籲﹐並參加各種聚會﹐以講道來激發人們的響應﹐會眾們把新的托付帶回家中﹐同時安靜等候慈愛的神駕臨他的民中﹐賜予活潑的恩惠澆灌﹐無論男女老少﹐父母或兒童﹐不分人種﹐湧來參加祈求復興的禱告會。以下是當時一位目擊者所作的一則報導﹕

 

一個星期日晚間﹐小廳裡聚集了六十名左右的年輕人﹐大家首先是唱詩和查經﹐然後﹐我帶領禱告﹐按照習慣﹐接著由三四個人唱詩禱告。忽然﹐一名年約十五歲﹑在附近農場作工的黑人女孩從後排站起來問是否可以唱詩並懇切禱告﹐這時我們聽見仿彿一陣遙遠的響聲臨近會場﹐一瞬間全廳好像震動起來﹐會眾禱聲如潮﹐我自己也被無法描述的感覺控制著﹐事情過了四十三年後的今天﹐這個無法忘懷的景象猶在眼前﹐激動著我的靈魂……

 

荷蘭教會多年來以其安靜和不訴諸感情的敬拜方式而知名﹐慕氏一直祈求復興﹐甚至想憑著自己的熱烈講道予以突破。但當慕氏第一次身臨自己教會這雷霆萬鈞的巨變時﹐他差不多把這突來的變故當作"混亂"現象來制止。但此後的每晚禱告會常常爆滿﹐乃至一再遷址到更大的廳裡﹐有時聚會繼續至凌晨三時還有人願意留下。慕安得烈終因聖靈親自的充滿而改變了他的服事﹐許多人的生活也因此永久改變。

 

由於"聖靈和能力"的服事。安得烈的講道帶著無法觸摸的超自然特質﹐復興產生了許多年輕的重生者﹐如何做才不至失去與基督的聯合﹖慕氏立刻成了他們奔走天路最喜愛的伴侶。教導他們的生活在基督裡日新月異。

 

1862年南非荷蘭改革宗總會為著向慕氏表示敬意﹐三十四歲的他被選為主席﹐其時的"自由主義"運動及系列的民事法庭糾紛使這位牧人蒙受莫大的壓力。1864年﹐安得烈又受聘為開普敦一間教會的牧師﹐這教會會眾非常龐大﹐經常會友約五千人﹐他的另外兩位牧師同工年事已高﹐為著培養更豐盛的靈性﹐慕氏獻身于川流不息的工作中﹐其沉重和無休無止﹐使得他幾乎心力交瘁。但他的服事卻深得人心﹐1865年秋﹐因著他對年輕人屬靈和智慧上福祉的負擔﹐又擔任了基督教青年會第一任主席﹐以後他一再連任﹐凡此種種﹐使慕氏作工成果豐饒﹑聲譽日隆。在此期間﹐慕氏的勤奮還體現在更深入的從事文字工作﹐以期更大滿足當時廣泛階層的靈性需要。在某些人眼中﹐他好像身體孱弱得不能持久﹐然而﹐他卻憑著堅強且經得起折騰的精神﹐不但加深了自己的靈程﹐也影響了廣大的人群。儘管他的工作極為辛勞﹐但他對會眾講道的滿足感﹐隨著歲月的飛逝證明為有益。安得烈青春正盛﹐神的旨意還要他將四十五年余生奉獻在威靈頓。

 

1871年四十三歲的安得烈來到群山環繞﹐青蔥花木間的小鎮威靈頓﹐寬敞的牧師住宅訪客不斷﹐面對這群單純樸實的鄉人﹐安得烈就從日常生活中擷取例證﹐在講道﹑教導和著作中闡釋屬靈真理(《真葡萄樹》一書就是其例)﹐只要關係到整個社區之進步﹐無論是否與教會有關﹐安得烈都積極參與﹐主日學﹑老年與青年夜校﹐禁酒運動……

由於安得烈不時要外出領會﹐他就訓練會友組成代禱的"後援團"﹐為神的國度征募禱告夥伴。安得烈的一系列靈修小冊子中﹐禱告的服事一直是其重要主題之一。他所傳講的﹐正是自己身體力行的。1883年﹐安得烈創設查經禱告聯會﹐鼓勵會友每天的靈修生活﹐聯會開始規模不大﹐但短期內迅速增加到二萬名會友﹐以至慕氏擔任每日靈修刊物《靈泉》主編達四十餘年之久。禱告的榮光照亮了安得烈的一切工作﹗神的恩惠深入威靈頓千萬人的心中。

 

在威靈頓服事的初期﹐安得烈家人口增增減減﹐慕氏以傷痛之心承受小兒小女之死﹐這一變故呼召他更迫切地獻身國內青少年和兒童﹐開展了基督徒教育的異象事奉﹕通過教會雜誌﹐他向世上基督徒父母發出有力的呼籲﹕將兒女分別為聖獻給神﹐在多樣的職業上服事主﹐1873年6月25日﹐以訓練女子從事教育的何果諾神學院正式成立﹐神賜給他充足的時間﹐去完成神在他一生服事中所定的每一件呼召﹐1877年他旅行美國如願參觀了神學院並許多的應邀講道﹐還征召了十二名女教師。在一段休養生息的歸鄉之旅後﹐安得烈立刻投入日益增長的教會﹑何果諾神學院新開辦的訓練所﹑新教師的分發﹑總會事務等透不過氣來的繁複工作中。但他確信自己手之所作的是天父的事﹐自有天父幫助他去完成。

 

在這段時期裡﹐其他各國正受大復興的激勵。慕迪和桑基橫渡大西洋的福音之旅所興起的屬靈波濤滾滾而來﹐襲擊著南非海岸﹐身為荷蘭改革宗的領袖和最受尊敬的教師﹐在為復興進行的一系列聚會中負有重任﹐四處佈道旅行。"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神的江河裡滿是水啦﹗"以致于這位烈火般的傳道者從1879年起﹐整整失聲近二年﹐終於不得不遵醫囑少講話﹐甚至只能耳語。他不免對神的旨意充滿疑問﹐神何以容許這麼一位忠心的僕人離開講道崗位呢﹖他不過才五十一歲呀﹗全能的神沒有叫安得烈走冤枉路﹐他很自然地轉向慇懃寫作。"我的寫作進行得蠻順利……寫作會對我們成長的緩慢感到驚異。"同時﹐失音也讓安得烈經歷依靠對神的信心得醫治的大能。神有時用疾病把我們生命中他所不贊成的東西完全去除﹐這未必是明確的罪﹐他們或許是缺少完全的成聖﹐堅持自己的意念﹐在作主工時過於依賴自己的力量﹐與神同行時失去了起初的愛心和溫柔﹐或者不肯謙卑下來……當主達到這目標﹐疾病本身就消失了。在他以後的年日裡甚至88歲高齡﹐負荷頻繁沉重的嗓子一直維持那麼清晰﹑年輕﹑美妙而銳利﹐許多人不由為之驚訝不已。他的長女觀察入微地描述父親的改變﹕"經過那段'沉默時間'以後﹐父親與神極其親近﹐致使他清晰看出完全順服﹑抱持單純信心的生命意義。而在一切人際關係上顯示出永恆不變的溫柔和慈愛﹐塑成了他生命的特色。

 

……他越發涌出奇妙﹑莊嚴和美好的謙恭美德﹐這是他萬萬做作不出﹐而唯有內在的聖靈工作才能導致的。凡是接近他的人﹐幾乎都能立刻感覺出來。"在這些日子和以後的歲月裡﹐疾病﹑傷害等變故使他進入更深的禱告生活。以致同時也產生出許多 有關禱告的不凡之作。

 

  摘自──教會歷史人物《慕安得烈 

珠璣語錄

 

 

 

  • 在禱告中爭戰,讓你裡面充滿信心,你就會在主裡得著剛強與能力。-慕安得烈

  • 在禱告中與神交通的唯一方法,乃是相信主耶穌的愛。-慕安得烈

  • 在我們的無能和神的無所不能之間,代禱是唯一蒙福的連繫通道。—慕安德烈

  •  禱告能將祝福從天上帶到地上。—慕安德烈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