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嗎哪 9月5日(林前 十四)~ 9月9日(林前 十六)
9月5日 (週五)
讀經: 林前14:1-25 主題: 先知講道,所為何事 ──造就、安慰、勸勉
重點:林前十三章說到愛的重要性,十四章則強調恩賜要造就人,建造教會。因哥林多教會非常關注“說方言”的問題,叫教會的聚會產生了混亂,以致破壞了教會的建造。他們卻完全忽略了先知講道。所以保羅特別針對這種偏差加以糾正。保羅用全章論及先知的恩賜,說方言的恩賜,和繙方言的恩賜,目的是使我們明白它們相互的關係。全章的主要意思是:作先知講道才是信徒應當更留意追求的恩賜,因這是能夠使教會得到更多造就的恩賜;而說方言只不過造就自己。保羅在本段經文(1-25節)中論到一個重要的主題──作先知講道的恩賜與說方言恩賜的比較:
一. 說方言是造就自己,先知講道是造就教會(1~5節)
二. 說方言別人不能領會(6~11節)
三. 寧可說五句造就人的話,勝過說萬句方言(12~19節)
四. 作先知講道勝於說方言(20~25節)
和合本聖經譯作「說預言」的就用小字註明「講道」,而譯作「講道」的又用小字註明「或說預言」呢?按Arndt & Gingrick新約字解,原文propheteuo 原意是「宣告神的啟示」,而在聖經裡面有兩種用法:第一種是「說預言 (foretell)」,就是按神著的啟示預指將來的事說的預言(如太15:7;約11:51;彼前1:10;猶14)。另一種是把神隱藏的旨意向人宣告、解明,就是傳講神的信息,也就是「作先知講道 (forthell)」(太7:22;林前11:4-5;13:9;14:1,3-5,24,29),這些經文在中文和合本把它們分別譯作「作先知講道」,「講道」,「傳道」等等。因這些經文所提及的propheteuw實際上就是指講道、傳神的信息。但傳信息也含有說預言的成分,因為傳神信息的,就是根據神的話預告人將會有的平安或危機。所以新約教會中作先知講道的恩賜,跟舊約時代先知所說的言(憑超然的啟示所說的預)言在性質上略有分別。
鑰節:「但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林前十四3】
提要: 因為當時的哥林多信徒喜歡追求一些神奇的恩賜,並在會中炫耀。保羅在這裏特別提起要『切慕…作先知講道』(1節),目的是糾正他們錯誤的觀念。『作先知講道』原文與『說豫言』同字,意指,將神自己和神的一切教導給人,使人更多認識神。所以『作先知講道』的人,都得在神面前好好的追求,肯付代價的順服神,脫離自己。這樣他才能成為輸送神恩典的導管,使教會得著造就,讓神的心意得以成全。而先知講道的目的,共計三點:
一. 造就──建立和堅固人的信心,增加人對真理的知識,加強人過基督徒生活的能力。
二. 安慰──幫助有需要的人,助受苦者渡過險境,使怯者壯膽,手軟的剛強。
三 .勸勉──即「說一句激勵的話 」,使人在恐懼中寧靜,壓力下平和。
【主用不著哲學博士】
v 美國有位傳道人,一面傳道,一面學哲學,打算得一哲學博士。他感到生命不好,就在那裏禱告。他對神說,我有頂多的不信,有的罪沒有勝過;我也沒有能力作工。他兩禮拜之久,特別禱告,求神用聖靈充滿他;他要得著照聖經所說的得勝的生命和能力。神就對地說。你真是要麼?如果你是真要的話,就二個月以後不要考哲學博士,我用不著一個哲學博士。他覺得這件事有點難,他的哲學博士是最穩當要得著的,若是不去,真有點可惜。他就跪下禱告,同主商量,問主為什麼不讓他一面得哲學博士,一面傳道。一件事項希奇,神從來不和人商量,神要求了,就是要求了;神說了,神命令了,是不能更改的。他那兩個月是最痛苦的。到末了的一個禮拜六,他裏頭起了交戰,是要哲學博士呢?是要聖靈的充滿呢?是哲學博士好呢?是得勝的生命好呢?別人可以得到哲學博士為神所用,我怎麼不能呢?他一直掙紮,一直同神商量;他真是沒有辦法。哲學博士可愛,聖靈的充滿也可愛。但是神不肯讓步,要得哲學博士,就不能有屬靈的生活;要有屬靈的生活,就不能得哲學博士。末了,他流淚說,我順服。雖然我二年之久學哲學,從小孩起:二十多年來一直盼望得一哲學博士,但是,為著順服神的緣故,只好不去。他就寫信給學校當局,他禮拜一不去應試,從此永遠不要哲學博士了。他一夜頂累,第二天上講臺也無道可講,他就簡簡單單把順服主這段故事講給大家聽。那一天,在那裏,有四分之三的人流淚,得了復興。他自己也有了力量了。他說,我若早知結果乃是如此,我早就順服了。
默想:一個愛神的人,體貼神的心意,寧願不以神奇的恩賜來炫耀自己,而謙卑地發出滿有恩膏的信息,好傳達神的心意。
禱告:親愛的主,使用我的口,只說造就、安慰、勸勉人的話。
9月6日 (週六)
讀經: 林前 14:26-40 主題: 凡事都當造就人
重點:哥林多信徒追求屬靈恩賜,而不追求賜恩賜的神。所以他們誤用說方言的恩賜,引致教會聚會混亂紛爭,失去了愛心和合一的見證。。本段經文(26~40節),保羅指出聚會中運用恩賜的三大原則:
一. 必須造就別人和建造教會(26~33節) ──凡事都當造就人,彼此堅固,建造教會。
二. 必須順服、受教、學習(34~38節) ──婦女不宜在聚會中爭作頭的地位,教訓人。
三. 必須有規矩按次序行(39~40節) ──一切的都該是合情合理,井然有序的。
鑰節: 『弟兄們,這是怎樣呢?當你們聚會的時候,你們各人有詩歌,有教訓,有方言,有啟示,有繙出來的話,讓凡事都為造就人而作。』【林前十四26原文】
提要: 這一節提到基督徒這樣的聚集是交通的聚會。這樣的交通聚會,不是根據安排,乃是跟根據『有』――『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繙出來的話。』這個『有』乃是在聖靈的引導和託付。所以在聖靈的引領下,通過這些『有』的分享,這樣的聚會能造就人,彼此堅固,最後成全教會。然而在這裏所說的『有』,並不是個人的喜好,也不是自己思想的產物,也不是一時情感的衝動;這裏所說的『有』,乃是平時在神面前學習中所領受的一點,在靈裏所組織的一點,這些屬靈的積蓄,就是我們的『有』;在聚會中,就能隨從聖靈的引導,拿出來供應教會。
【耳聾眼瞎仍然聚會】
v 在一次聚會中,有一位耳聾的老婦人和一位眼瞎的老先生,別人問他們:「你們既然聽不到、看不見,來聚會作什麼呢?」耳聾的說:「我雖然聽不到,但我可以看出傳道人的信心。」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信心,就不能站在講臺上講道。那瞎眼的說:「我雖然看不見聚會的光景,可是我能夠感覺到神的同在。」
默想:人人生活尊主為大,隨從聖靈,聚在一起才能彰顯神,彼此祝福!
禱告:主啊,頤我們聚會中的每個環節,都叫你得着榮耀,我們也彼此得造就,得着祝福。
9月7日 (主日)
讀經: 林前 15:1-34主題: 今日經歷復活的主,那日全享復活的實現!
重點:第十五章全部是論到復活的事。保羅寫本段話的主要原因是在林前十五12節,「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本章頭十一節經文,保羅都在討論基督復活的鐵證: (1) 哥林多信徒之經驗(1~2節)--他們因信靠復活的主而生命改變的主觀經歷;(2) 聖經的預言(3~4節);(3) 復活後之多次的顯現(15:5-8);(4) 保羅改變的見證(9~11節)。第十二至十九節,保羅進一步強調基督復活的重要性:(1) 基督既已復活,將來死人也要復活(12~16節) ;(2).基督若不復活,我們所信的也是枉然(17~19節) 。第二十至二十八節,保羅論及復活的次序: (1) 基督的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0~23節) ;(2) 最後要帶所有聖徒進入神的國度(24~28節) 。第二十九至三十四節,保羅說明基督復活的影響是確實可信的(29~34節)。這也是他天天冒死為復活的耶穌作見證,來證明此點。第三十五至四十九節,保羅從身體復活的角度來回答二個問題: (1)「或有人問,死人怎樣復活?」和(2)「帶著甚麼身體來呢?」。第五十至五十八節是保羅論及復活的盼望和眾聖
徒的復活的情景。在本章裡,保羅的教導可總結如下:
一. 死人真會復活?(1~19節)――我們的得救、舊約的預言,並早期眾聖徒的震撼性改變,全是明證。復活的信仰是我們今日生活的支柱!
二. 死人何時復活?(20~28節)――在衪來時。復活的盼望使我們今日活著更謹慎!
三. 死人為何復活?(29~34節;49~58節)――因主復活、活著,我們所信的,不枉然,一切勞苦也不徒然。今日經歷復活的主,那日全享復活的實現!
四. 死人如何復活?(35~48節)―― 如種子 種下必復生。血肉之軀必朽壞,但神為我們預備不朽、無罪、美麗、強壯、 榮耀的身體,永生何等有吸引力!
鑰節:「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
提要: 一個人對死亡的看法足以反映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宗教儒、釋、道,也是各自有其觀點和價值取向。釋家認為人死如燈滅,故不執著世間的是與非、生與死,凡事一笑置之。道家認為死亡是一大解放,人回歸自然,故遇事通達,主張清靜無為、傲然自足、抱樸含真,是齊物論也。儒家主張「未知生,焉知死」,凡事以世間事為要,不講鬼神,只問如何成聖成王。而一般世人因無來生的顧慮,所以盡情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走完地上的一生就算了。
然而今生何等短暫,永世何等長遠;今生的福樂,若換來永世的失喪,何等愚昧!但今生的苦難,若能換來永世的享受,何樂而不為?因我們基督徒有復活的盼望,就應將眼目從今生轉向來生,從遠處望見將來的基業,因而歡喜奔跑在地苦難的路程(參來十一13)。而我們若天天經歷基督復活的生命,我們就是天天活在『復活』的實際,而且愈活生命愈有變化;到有一天,當我們朝見主時,身體得贖,完全變化,直活到『復活』的實現。所以讓我們今日好好準備,迎接基督的再來吧!
【牛頓相信人要復活】
v 有人問發現地心吸力的科學家牛頓說:『人的身體下葬後,已全變成灰士,如果真有復活的話,誰去替靈魂收集這些已經飛散了的無數灰土呢?』牛頓沒有答覆,抓了一把鐵屑,把它和塵土混在一起,說:『誰能把這些鐵屑收集起來呢?』旁人都不能答。牛頓就拿一塊大磁鐵.在混雜起來的鐵屑子和塵土上一放說:『你們看那塊土裏面沙沙發響了,嘩嘩的亂動了。』鐵屑就像從前一樣全都粘在磁鐵上了。牛頓鄭重其事的說:『賞給死物質以這種力量的是那一位?幾時看到我們的靈魂需要一個灰土的內殼的,難道就不會給他一種更大的力量嗎?』
默想:人生不過是一場遊戲,倒不如吃喝玩樂,我是否走完這一生就算了嗎?
禱告:主啊,幫助我能活在與你同在的喜悅中,經歷你復活的能力。
9月8日 (週一)
讀經: 林前 15:35~58 主題: 我們都要改變!
重點: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是全部聖經論及復活最詳細的一章。本章下半段(35~48節) ,保羅首先用植物、動物和天體三個比喻說明生死、成長、變化的異同和創造的奧妙。同樣,我們將來復活的身體也將會不同(35~42節上) 。接着他列出七個對比,特別襯託出身體復活後不同的性質(42節下~49節) 。從第51-57節,是保羅論到復活的最高潮部分。保羅宣告:
一. 身體必要改變(50~53節) ――人有了基督的生命,將來都要改變;靈与魂与身體必都不朽、榮耀、不死!
二. 死被得勝吞滅(54~57節) ――罪把人鉤入死亡中;但感謝神,基督的得勝,改寫了我們的結局!
最後一節是整卷書信末了的呼籲。因有復活的盼望,保羅再度勸勉我們要竭力多作主工。
鑰節:「我如今把一件奧祕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林前十五51~52】
提要: 這奧祕是甚麼?乃是「我們都要改變」。那本身就是奧祕。我們都要改變。本章前面部分已討論到復活。我們看見子粒如何改變,我們的身體也將如何改變。這是偉大,奇妙的奧祕。保羅說,我要將這奧祕告訴你們。我向你們宣告,我們現今的生命不是永遠這樣持續下去。我們都要改變。有一些存在於我們裏面的東西將改變。我們仍然活下去,但和以前不一樣了。「我們都要改變。」這句話確定了復活的整個事實。保羅說,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他向前看到將要發生的事件。那時有些人仍然活著,但許多人已經在主裏睡了。改變將在極尋常的事情中發生。我們可以發揮想像力,那時許多人仍活著,有人在大都會裏,有人在鄉下,或高速公路上,或揚帆海上,各人正從事日常的工作,過著尋常的生活。
然後是描述改變的方法。「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未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保羅未告訴我們何時。新約也從末透露這事將在何時發生。我們隨時都活在這事件的邊緣上。可能今日末過去之前它就臨到了。但願主幫助我們存心忍耐,等候祂的再來,不要心躁氣浮。我們是否也想過,如果祂今天來,會是怎樣的結果?在神的制度、旨意、和計劃中最適當的那一刻,復活就發生了。聖經未載明時間,但已闡明事實;它會突然臨到。──《摩根解經叢書》
【新版本】
v 在1728年,年輕的班•富蘭克林為自己撰寫了墓誌銘:「印刷商班•富蘭克林的身體,如同舊書的封面,內頁已經破損,字句裝飾都已剝落,躺在這裡作蟲蟻的食物。但其工作的果效不會消失,因為他相信有一天這本書會以更新更美的形式再現,即經過神校對和修正過的新版本。」
【銀杯還原】
v 從前有個化學博士,常以銀杯飲酒。一次他的僕人誤以硝酸瓶爲酒瓶,將硝酸倒入杯中,銀杯遇硝酸即起化學變化,化爲清水。僕人驚報博士,博士就將桌上之水與殘餘之碎渣,搜集器中,加上炭粉,放置爐中熔化,使其再經化學還原,不久得同一個銀球。將此銀球交給僕人送到銀匠手中,照樣打成一個銀壞。比起前杯反更光潔,反更美麗。化學博士能叫銀杯還原,難道父神不能叫主耶穌死而復活嗎?
默想:基督徒對死亡的正確觀點,就是死亡後面的復活。
禱告:親愛的主,感謝你,你己經過了死而復活又進到榮耀裏去,所以幫助我們,不看人和人今日所有的,只叫我們定睛在你身上。主啊,讓我充滿信心和喜樂,盼望你快來!當那日子來臨時,你要結束地上的一切,把我們帶進榮耀裏,與你同享榮耀。
9月9日 (週二)
讀經: 林前 16 主題: 愛心的囑咐
重點:第十六章分為三大段落:
一、 供給有缺乏的聖徒(1~4節) ――無論那有需要,善用金錢,以財物獻給神、供給人;教會彼此相助,共度時艱。
二、 預告第三次行程計劃(5~12節) ――無論往那裏去,善用機會,竭力多作主工。
三、 問安、勸勉與祝福語(19~24節) ――無論那個聖徒,愛心關注;無論那個服事聖徒的工人,務要敬重。
鑰節:「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林前十六22】
提要: 本章全章都是講愛心。因為在十六章裡一開頭就講到愛心的捐獻。跟著是保羅怎樣關切哥林多信徒,然後勸勉他們凡所行的事要憑愛心而作。所以在這裡保羅又回到愛的題目上,作為全章的結束。保羅很嚴肅地警告,若有人不愛主,他就無所指望,他是失喪的人,將被毀滅。這里的「愛」是指人的情愛。保羅並不是說愛未能達到某程度,而是說對基督的愛一點兒也沒有。愛主是任何基督徒絕不可少的。世上不知有多少父母因為兒女們心碎了,愛人為失戀而心碎了。試想愛我們到極點,為我們舍命流血,犧牲一切的主,看到我們向祂變心,不再愛祂了,祂的心該何等難過。那比釘十架的兵丁所加的傷痛要大得多,若有人不愛主,這人是否可詛可咒?
可詛可咒(Anathema)這個一希腊字在新約聖經里并不多見,它總是被譯成「可詛可咒」或類似的詞。它總共在新約出現了六次。這里不是指真正的咒詛之言,原文意為『被棄在一邊』。它道出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一個人若不愛他,這人就無藥可救,他的結局必然是滅亡、被咒詛。這一句引出了下面「主必要來」的亞蘭文。它原文是兩個亞蘭字,「Maran」和「Atha」。「Maran」是指主。「Atha」是一個動詞,是「將要來」的一部分。這是出自保羅內心深處的偉大呼喊,顯示他相信主确實已經來到,他正在來,而且他將要來。這是無可動搖的偉大事實。
【愛神與神同在】
v 勞倫斯是法國人,出身寒微,未受高等教育,當過兵,也作過小工。他在一六六六年進巴黎修道院當廚司。他原名尼哥拉哈曼,後改名為勞倫斯(Lawrence)。在他十八歲那年一個冬日,他見一棵樹上的葉子枯乾脫落,同時又想到明春這樹必長新葉;由此他對神有了新的深的領悟,萌起熱切愛神的心;這是神給他特別的恩寵。
他愛神,只注意一件事,就是與神同在。不只在祈禱時與神同在,就是在事務最繁忙時也是念念不忘地與神同在。他這樣作真叫他的生命越過越聖潔,越敬虔,越愛神。除神之外,宇宙和世界對於他好像空白。有了神,就有了一切,雖然下地獄,他也甘心。他的心常常充滿神,他的光景真像:『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七十三25);『…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詩十六2)。他曾說過,如果你不利用這一天來愛主,你就要失去這一天。
他的心靈常常對主說:『主阿,我是你的。主阿,請看,這事是我為愛你而作。』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一切大小事都是為愛神而作。他的生活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討神的喜歡,愛祂,為著祂,沒有自己的意思,也不討人的喜歡,只順服神的旨意。他遵行神的旨意純粹是為了愛祂,其餘的一切在他看來都是空虛、愚昧。
在他的生活經歷中,他探到神的寶藏,一如無窮的海洋,這恩典的洪流常要找一個出口而傾注出來;一個有活潑信心的靈魂就是祂所找的物件,祂要將豐豐富富的恩典和寵愛傾注其中。
他與神同在的經歷有四十多年之久。他以這為他的『寶貝』;所以他就孜孜不倦地勸人。他的話好像膏油,能使人的靈命滋潤;凡全心愛神的人,都要看見他話的寶貴。
默想:哥林多教會問題重重,保羅用愛心待他們;我的教會是否也是問題多多──我的態度是……
禱告:主啊,我願意愛你更多,事奉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