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阿, 我/們當作甚麼 (LORD, What shall I/We do﹖)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   (啟 2:4 2:5)

 

我將到大馬色,正走的時後,約在晌午,忽然從天上發大光,四面照著我.我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我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我回答說,主阿,你是誰.他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穌.我說,主阿,我當作甚麼.主說,起來,進大馬色去, 在那裡要將所派你作的一切事,告訴你. (徒 22:6-8﹐10)

 

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前 3:15)

 

我心所愛的阿,求你告訴我,你在何處牧羊,晌午在何處使羊歇臥.我何必在你同伴的羊群旁邊,好像蒙著臉的人呢.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你若不知道,只管跟隨羊群的腳蹤去,把你的山羊羔牧放在牧人帳棚的旁邊. (雅歌 1﹕7~8)

 

 11月4日交通的重点: 我/們的

 

(小羊組)

 

(中羊組)

a.              在信仰道路上的掙扎和迷惘

b.              子登科的追求中流离失所

c.              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的變遷,就逐漸愛心冷淡而趨妥協

 

(年長組)

·        是不是 ”問題教會、教會有問題”? 有什么問題?

·        在教會中應扮演何种角色?

·        如何關怀中國大陸

 

小羊的故事討論  (小羊組)

 

福音朋友:听了小羊的見證,決得很有触動。教會是神的家,我到這個教會的時間并不長,有一种賓至如歸的感覺。大家都很友愛,對我很關心。而且教會有几件事對我特別有吸引力。比如:專題講座,傳講神的道理,福音聚會,划船活動等等。我來美國的時間并不長,但教會里這种愛的感覺給我印很深,而且促使我轉變。記得我剛來教會是為了陪我太太,我并不參加聚會而在外面,漸漸地我被聚會的內容吸引了,所以現在基本上每個主日都來參加。我參加教會聚會后,心情很好,不象一直在家里看書覺得很無聊。我希望教會能多提供一些屬靈的知識。因為我們大陸來的人,有著根深蒂固的無神論思想,還需要逐步的改變。

 

姊妹1:我來美國時間亦不久,但感覺教會就象家一樣。我們教會在傳福音的事情上要漸進,連續,在內容上要吸引人。而且更有熱心与組織。我姐姐在新家坡,她是福音朋友,當地教會在向她傳福音時,定時定人,我姐姐很為他們的熱情所感動,所以這方面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

 

弟兄1:小羊提到在學校傳福音很熱情,但這种熱情隨著環境改變逐漸變冷漠。我覺得我們除了在起初的愛心上有問題以外,還要注意方法,對象的變化。在學校傳福音的對象是學生,容易集中,且年輕人教接受神的話語。而現在傳福音的對象主要是社會上的人,難度一定是增大。但我們要相應得采取更靈活的辦法把福音傳出去。

 

姊妹2:我在紐約亦參加過教會。相比而言,我們的教會雖然小,但有种家的感覺。雖然我受浸不久,但總在得到神的供應。我們教會沒有專職的牧師,但在安排服事上很有章法,卻屬不易。 但我們在傳福音的事上,分工不夠明确,力度不夠大。

 

姊妹3:我受浸有好几年了,感覺蒙恩很多。起先弟兄向我們傳福音時叫我如何禱告,把神的話告訴我。但開始時我并不信,但弟兄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我的生命有大的改變,成了相信神的人了。但受浸后,靈命上的成長亦不是一帆風順的,前面的弟兄手把手的扶持我使我克服軟弱。我們現在需要更多的弟兄來扶持軟弱的弟兄姊妹,把迷失的羔羊找回來。從某种意義上講,剛強軟弱的弟兄姐妹,其重要不亞于傳福音的工作。另外,我們在陪靈學習的事,特別在專題學習的事上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撒网,要持之以恒。

 

弟兄2:小羊的見證,實在道出我們教會的一些問題,傳福音不熱情,禱告聚會不正常,信息亦不夠丰富。但我覺得小羊的看法,亦反映出我們基督徒的問題。就是開始都很熱心,逐漸就隨著生活与工作環境而改變。教會的事關心少了,自己的事關心多了。這是我們每個基督徒要深深檢討。但是包括小羊在內的每一個督徒,都應該捫心自問:我虧欠教會什么,而不是過多的問教會虧欠我們什么。在禱告的事上,在傳福音的事上,多想想,我可以為教會做什么,而不是等教會來安排我做什么。 

 

小羊的故事討論 (中羊組)

 

我們的問題与現狀:

 

      1。      感覺越來越淡,只想洁身自好。

      2。      困惑,麻木,但不想改變。

3。      因為生活富裕安逸,口頭上的事奉比行動上的事奉來得多。

      4。      讀經,禱告內容重复,覺得沒有新鮮感。

      5。      因為生活信心不夠堅定,常會被世界上發生的事所迷惑,所左右。

 

如何走出困惑:

 

      1。      必須隨時保持和神的關系,把信主放在日常生活的第一位。

      2。      不可以做研究的態度來對待圣經和信主。

3。   當遇到問題或困惑時,我們的心要轉向主,從主那里求得答案, 讓主帶領我們。

4。   自己要追求,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經歷主,不能被動地接收刺激。

5。   教會牧羊人的正确引導也很重要。

6。   教會在形式,內容上可以多下點工夫,在講經時多提些建議。

7。   教會也應重視特殊的需要,不能牽強。

 

建議:

 

1。以后別的教會有好的布道活動,可以組織大家去或通知大家。

 

2。注意收集自己的見證,每個人都有靈里感動的時候,每個人也有內心掙扎的時候,如果大家能自由分享這一切,就會彼此扶持,看到更多的希望,有更多的感動。

 

3。建議在网站上開辟“姐妹園地”和“我們的困惑与掙扎”這兩個專欄。“姐妹園地”專門收集姐妹們的見證。“我們的困惑与掙扎”也可由大家自由發表在靈命追求中的問題,然后兄弟姐妹可以討論。

 


小羊的故事討論  (年長組)

 

(1)         我們是不是問題教會?

 

      一致結論:  基本上和大體上不是問題教會。

 

(2) 我們教會有沒有問題? 如何解決問題?

 

1.    要找一定找得到,我們包容性不夠大。

 

   如何解決:要使教會”來者不拒,賓至如歸,有教無類”。不要給人有被排斥感,更不可制造“二等”會友,因為我們每個人背景不同,環境不同,教育水平也不同,需要彼此包容,彼此扶持。

 

2.    沒有一個教會是完全的,我們也不例外。例如:我們比較封閉,有時我們也可請他人來這里講道。

 

(教會在11月24~25日有二天特別聚會主題:蒙福生活的榜樣)

 

3. 缺少神的同在。不要太注重道理知識,要多多禱告,注重神的同在。

 

4. 沒有問題,因為弟兄們很同心,若不同心的話,教會就會出大問題。

 

5.圣經中沒有得胜的教會,只有得胜者。可是在此關心,看望年長圣徒不夠。

 

   我們要發動年長照顧年長,彼此互相電話,關心軟弱的,而且互相代禱。(從這個月開始,一月一次有年長團聚,可以因需要而增加。11月23日第一次聚會在陸弟兄家,需要接送的找楊弟兄聯絡。)

 

6.   教會不應停留在高尚區,要向外擴展。

 

(下周起開始 Edison, Woodbridge 增加一個家庭聚會 明年在 East Brunswick 也會增加一個家庭聚會。)

 

 

(3)  我們可以在教會中扮演何种角色?

 

       一致結論:我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許多已過七十, 我們的身體, 能力, 多方面都很有限, 但我們可以為教會禱告,若有特別需要, 我們會捐上財物。

 

(4)         我們如何關怀中國大陸?

 

一致結論:能做的很有限,但我們可以禱告,送屬靈刊物(象生命季刊)給國內的弟兄姊妹。

 

 


11月11日討論:“我能做什么?”和“我們應如何往前?”

 

在過去的二個主日的聚會,我們就“小羊”提出的問題“找回起初的愛心”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11月4日的交通中弟兄姊妹分組進行了交通。大家總的感覺是我們都對教會有感覺,受教會生活的吸引。但我們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的教會,弟兄姊妹所遇到的一些挑戰。針對這一些挑戰,11月11日主日上午我們集中交通了“我能做什么?”和“我們應如何往前?”這兩個題目。以下是討論的總結:

 

1。    我能做什么?

 

·        堅持傳福音,見證主。

·        建立禱告生活 (為家庭, 教會,他人,朋友,國家, 全世界禱告)。

·        養成讀經的習慣,不斷追求主話。

·        唱詩贊美經歷主 (個人唱,團體唱,向人唱)。

·        不可停止聚會 (特別需要參加主日聚會)。

·        需要不斷加強,調整与主的關系。

·        積極參加教會服侍 (文字,餅杯,清洁,書房,青少年, 儿童, 財物-----)。

·        彼此相愛,互相勸勉,關心他人 (電話, 探訪--)。

·        屬靈同伴一追求, 一起走跟隨主的道路。

·        在神的愛和光中教育子女。

 

2。    我們應如何往前?

 

·        極需幫助弟兄姊妹增加屬靈的味口。

 

1.    加強聚會的內容,保持聚會方法的靈活性。

2.    提供屬靈食糧 (教會网站,屬靈書報,參加特會)。

 

·        幫助弟兄姊妹加入教會各項服事,讓肢體各盡其職,在愛中建立基督的身體。

 

在交通中,弟兄姊妹們都有一個很寶貝的感覺:“我能做什么?”和“我能為教會做什么?” 請弟兄姊妹為以上事項禱告。 更愿主感動我們,讓我們接受負擔, 開始并持續實行個人追求中有感覺的一項。也愿主籍此,大大地祝福主在這里的見證,帶領教會往前。

 

 

大哥的感想:

問題的根源

第十六期《生命季刊》刊登了小羊的『信仰之路』,似乎在北美的許多信徒,也有同樣的經歷和感受。如何才能幫助類似情況中的弟兄姊妹呢?根據個人的觀察所得,發現問題的根源有三項:

(一) 被世界所引誘,不知不覺以生活的安逸、舒適(complacency)為追求的方向,以致失去了起初的愛心;另一面北美生活最大的試探,就是有些人因整天忙忙碌碌,便放鬆了一切,因而疲倦灰心自暴自棄

()

房子越換越大也越好,教會反而越換越小也越差,而自己忽略了神所託付的使命,因此對教會的情形只有批評,沒有欣賞和享受;

()

個人雖然照常聚會,但內心卻失去『投入』的感覺,似乎成了教會的『局外人』,作了一個沉默的大多數』。

第一項問題

關於第一項問題根源,人們何等容易被生活的環境所影響,在安逸和舒適中,對需要神的感覺就會淡薄,而在生活忙碌中,就容易把神置諸腦後。積極的解決之道是:

 

一、     乃在於我們的眼界――

 

世界的試探與引誘對神的兒女是何等的大!甚至撒但也曾用此來試探主耶穌,然而所有認清世界的虛空、人生的短暫並看見的寶貴的人,就不會像羅得一樣,舉目觀看屬世的榮華,就漸漸遷移到所多瑪(創十三10~13),以致生活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有一幅畫﹐畫著一個小孩子﹐在他週圍地下﹐都是些所喜歡的玩具﹐但是他好像一點都在意﹐卻是兩眼注視窗戶上面的一隻小鴿子這個小孩因到那隻美麗的小鴿子﹐就把所有的玩具通通丟在地上了。其實,神從來沒有叫我們丟掉什麼﹐神乃是把更好的放在我們面前吸引我們去得著自然我們會把許多次好的都丟棄了。願我們的心被的美麗緊緊吸引使我們有屬靈的眼光﹐能分辨上好的

 

二、      乃在於我們的揀選――

 

羅得的失敗,就是因為他揀選。羅得本不是一個壞人,乃是一個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彼後二7)。可是,他的揀選和亞伯拉罕不同。亞伯拉罕把肥美的地讓給羅得了,自己仍住迦南地,就是住在神所召他到的地,就是神所能祝福的地,就是能受屬靈造就的地。羅得呢,是住在自己所揀選的約但河平原的城邑。羅得的自己決定,最終就造成不能逃脫個人和家庭悲劇。有時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的環境,卻可以選擇自己生活的目標方向與方式豐盛人生、簡單的生活方式,是人可以選擇的結果。在中國古代的繪畫裡,每幅畫中突出的景物只有一樣,其餘的一切都是為了襯托主景。所以我們要選擇甚麼為生活的中心?是選擇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抑或是選擇潮流、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呢?魚與熊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我們應調整生活的優先次序有明智的取捨,不讓撒但世界環境來控制我們的生活如此會使我們的生活均衡、更充實、有價值得以無悔的一生

 

三、      乃在於我們的警醒――

 

創世記十三章十三節:「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羅得知道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是罪大惡極的。但是,羅得還一步一步的挪移進去。北方人有一句話:「不怕慢,只怕站。」撒但所怕的是我們的「站住」;我們若慢慢地不知覺的移動,容易給撒但留機會。撒但不是叫你一下子就不聚會,不讀經,不禱告,不作見證;牠是叫你一點過一點,一分再過一分,慢慢的向後退。試探就是這樣進來的。多年前,一位在木桶內,從尼亞加拉瀑布滑下仍無懼於色、未受大傷的英雄,竟因在橫過馬路時被蕉皮滑倒,要住院留醫,正解釋了警醒與不警醒之分別。所以我們要天天親近主,像馬利亞那樣的安靜坐在主的腳前,才能在主面前站立得穩,「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四27)

 

四、      乃在於我們的重新得力――

 

此外在北美,每個人都要面對職業和家庭的挑戰。我們天天忙碌地背著工作及家庭的擔子,會叫我們在屬靈道路上「手下垂、腿發酸」,無力隨主往前。我們面對困境或陷入掙扎的時候容易意志痿痺,感覺冷淡麻木,甚麼都失去興趣,一切都聽其自然最怕的就是,我們讓自己像一片落葉,漂浮在水流中,無奈地隨波逐流如果我們想單單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來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時,就會發現自己無法抗拒四周的壓力與誘惑力。此時,我們應當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十二2)主親自應許我們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里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圣經又說疲乏的,賜能力;軟弱的,加力量。……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以賽亞書40:29~31)。祂在引導我們的一生,帶我們人生的關口所以在每個挑戰中,祂鼓勵我們,使我們重新得力困境變成我們的祝福而我們也絕非孤掌難鳴,時需要從弟兄姊妹中得著激勵與幫助,使我們能在風浪中過得勝的生活。

 

     乃在於我們的重新再來――

 

倘若有失敗的時候,也不要自暴自棄,總要鼓起勇氣,緊緊的抓著,重新再來。請你記得下面的故事:一位年老的教授在步上講臺演講時,不慎滑跌,頓時全場學生哄堂大笑。但這位教授卻不慌不忙地爬起來,拍拍灰塵,整理好衣服,若無其事的說:「人生就是這樣,跌倒了,再爬起來;再跌倒了,又再爬起來。」其實我們的失敗、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回頭轉向主

 

第二項問題

 

關於第二項問題根源,乃在於我們若感覺當大多數成員均習於平安福利時,我們需要作『中流砥柱』,一方面迫切地大家禱告,另一方面有負擔和弟兄姊妹們同心協力,發揮振衰起敝的作用。

 

一、     學習作個積極「給」的人――

 

首先在教會裡,學習作個怎樣積極「給」的人,是作個怎樣「換」教會的人。戴德生有一次被一窮人請到家裡﹐看見那窮人的妻子病得可憐﹐家中的情景真是需要錢財的幫助。那時他的袋子裡只有一塊硬幣﹐是他那時所有的錢﹐也是他明天中午吃飯要用的錢。他想﹐若他袋子裡的錢是零散的他可以送那窮人一部份﹐留下一部份明天中午用。但他所有的是一整塊硬幣﹐沒法分送。若是全送明天中午吃飯就成了問題﹔不送﹐他裡面又不能過去。在這情形之下﹐當他想要安慰他們﹐告訴他們說﹐天上有一位慈愛的神的時候﹐他裡面就責備他說﹐你告訴他們天上有一位慈愛的神﹐你自己卻不肯將一塊硬幣交給他﹐自己倚靠那位神。後來他讓神得勝﹐就把那塊錢送給那窮人。送出以後﹐他心裡滿了喜樂﹗第二天早飯尚未吃完﹐他就接到一封不知來處的信﹐裡面隻字未提﹐只有一些錢﹐是他昨晚送出的三倍之多。他這樣學「給」的功課﹐所以以後能應付中國那麼大的工作需要。基督徒蒙福的秘訣,是在於「給」,而是於「換」。主在路加福音十二章48節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請大家一同思想,神「給」了我們甚麼?我們準備怎樣「給」教會呢?

 

二、     學習彼此尊重和接納,互相鼓勵和幫助――

 

此外,學習不批評、貶低、冷落人,因每個人不同的屬靈景況。簡單說來,就是永遠不要輕看軟弱或幼稚的肢體。林前十二章21~22節說:「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但如此,身上的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即使是一個最軟弱的肢體,主也為他預備了在教會裡「不可缺」的一份,不但主「能」使用他,並且主也「要」使用他。偶爾會聽見別地的教會因有些人表現個人主義,造成了教會分裂,淪落到「同工變成同攻」的地步。這樣可憐事應當警惕我們所以求神賜我一顆愛神愛教會的心,學習彼此尊重和接納,互相鼓勵和幫助。另一面希望我們能同心合力地興旺福音,齊心協力地堵截魔鬼分裂教會的陰謀

第三項問題

關於第三項問題根源,如何在教會中盡功用,這是與我們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一、     彼此餵養――

在教會中,雖然有所謂『餵養者』和『被餵養者』兩類,就如主耶穌也曾託付彼得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約廿一15~17)。按照一般慣例,『餵養者』就是那些先蒙恩,對聖經真理較有認識,且靈性較長進的信徒,俗稱『老羊』;而『被餵養者』就是各方面都比『老羊』幼稚的『小羊』。這樣的分法,不能說不對。但是實際上,老練如彼得和保羅等人,也有需要別人餵養的時候(參加二11~14;林後十一29),所以我們都是『在信仰的路上,一面各自回應主的呼召,努力奔跑前程,一面彼此餵養、互相提攜,大家一同追求的同路人』。

二、      榮辱與共、為人而不為己――

希伯來書作者勸我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反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十2524)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我們要珍惜肢體相聚的時間。而同樣的聚會,有的人覺得很有享受,有的人則很失望,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這與我們對聚會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許多時候,那些『袖手旁觀』的人,總是比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不易滿足。一場球賽,如果觀眾沒有投入,不關心場上的輸贏,自然就會對整個過程覺得乏味。但若觀眾相當的投入,對球員的一舉手、一投足,均聚精會神的關注,則無論輸贏,俱有榮辱與共的感覺。我們來參加聚會,若是抱著這樣榮辱與共的態度,這樣我們在聚會裡會有不同的感受。幾個月前,無意間讀到了一篇寓意的故事,深受感動:有一個人夢見自己進到一個宴會場所,在一條長桌的兩邊坐著許多客人,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佳餚,但是不知道為甚麼,每個人的手腕只能伸向前而不能彎回來,所以夾了菜卻不能送到自己的嘴裏,大家都乾坐在那裡愁眉苦臉。他再進到另一個房間,看見那裡也同樣的擺滿了豐富的佳餚,長桌兩邊的客人也同樣的都不能把手彎回來,但是大家都正愉快地享受著食物,與前面房間唯一的差別,乃是每個人都夾菜給對面的人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而不為己,反而自己得到了好處。』

弟兄相愛、彼此同心、彼此包容

真盼望每一位都能勝過以上三種問題,群策群力,使我們的教會達到如下美麗的景象:福哉以愛聯繫,聖徒心心相契;彼此交通一情一意,真如在天無異。這首充滿甜美感覺的詩歌「福哉以愛聯繫」,是約翰福塞特(JohnFawcett)因親自經歷了在教會中弟兄相愛的無上福氣,據此所寫的。教會蒙福的秘訣,是在於「弟兄相愛、彼此同心、彼此包容」;正如詩篇一三三篇所稱頌的:『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願主祝福每一位聖徒,也祝福祂的教會!阿們。


小羊提出來的問題“找回起初的愛心”

 

來美國不久,就在校園里遇到了一對傳福音的美國夫婦。出於好奇,我便開始和他們一起查經,我想,這不會有什么不好,最起碼我可以借著這机會練練英語听力口語什么的,何樂而不為呢。沒想到,我因此踏上了信仰之路。被這對基督徒夫婦的愛及後來接触的基督徒所感動,我和先生在1993年感恩節受洗歸主。和我們一起受洗的共9人,我們每個人都作見證,講了如何來北美後認識了耶穌,并立志要一生跟隨耶穌。我作見證時說﹕我舊的生命死了,新的生命開始了,那是耶穌基督賜給我的新生命。

 

信主後,神給了我們很大的祝福。我和先生畢業後,都先後找到了工作,申請綠卡的過程也很順利;後來又換工作、買房子,每次都有神的祝福;現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相對穩定了。我們當然很感謝神的恩典,知道這并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而是神的祝福;因此,我們從受洗後,一直堅持去教會,每次搬家到一個新的地區,我們都會馬上尋找教會。每年感恩節時,我們也會在感恩聚會中分享、感謝神的恩典。

 

和我們在校園讀書時一起受洗的几個朋友,現在都四散在北美各地,大部份都是“五子登科”了。我們之間聯系不多,但過年、過節時總會通個電話、發個EMAIL或寄個卡片什么的;交談的內容多為互通一下工作机會信息、買房經驗等等,很少談屬靈的事。除了我們外,大部份人都沒有固定去教會。

 

相對來說,我和先生雖然算是最“屬靈”的了,但,我總覺得自己的生命中有什么地方不對頭。我們現在的教會位於“高尚區”,教會中人才濟濟,教會管理井井有條,牧師講道講得也還不錯,每主日的敬拜程序安排得也很好,但敬拜的气氛總讓人感到不夠,好象沒有神的同在一樣。我們雖然堅持聚會,一般情況下,主日和周五晚上的團契活動從不缺席,但我覺得自己靈里面并不好,我擔心自己是失去了“起初的愛心”。(編者:為高收入的人居住的、環境、治安比較好的地區,多住在郊外。)

 

我們初信時去的教會在校園區,那時牧師常常帶領我們去探訪、關怀新來的學生,恰如當年我們未信主時別人關心、幫助我們一樣;尤其是每年秋季開學接新生時,教會總動員,大家都投入,幫助新生安頓下來,把他們帶到教會、退修會听福音……。那時我們自己的圣經知識并不多,但我們有一种強烈的愿望﹕巴不得每一個新來的慕道友都能得救;在教會里,我們也很愿意多學神的話語,教會對我們很有吸引力,主日敬拜時,真感到气氛熱烈,很愿意親近神。

 

但後來我們找到工作搬家,換了兩次房子,也換了兩次教會。房子是越換越大、越換越好,教會反而是越換越小,自己的靈命也越來越弱了。我們現在的教會只顧本身“洁身自好”,而不太關心新來的人,對慕道友有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味道;如果是教會本身的活動,教會長執、團契領袖還很積极參与,但外邊的活動,如某些机构舉辦的或本地聯合的布道會、培靈會、退修會,我們教會中几乎沒有一個人參加;而我們自己又不舉辦布道會,也沒有宣教會。牧師也曾帶著人去“三福布道”,但終因效果不佳、無人參与而告停。所以,几年來教會人數有減無增。有時在參加教會活動時,我覺得和參加一個封閉的、內向的俱樂部沒什么兩樣。教會的禱告會人數也不多,我參加了几次,多是為張家長、李家短的禱告(當然我們也應該為自己的肢体禱告),但沒有為失喪靈魂禱告這一項,也更沒有為祖國未得救的同胞禱告了。這儿的人似乎离中國大陸很遠,好象你离大陸越遠,才越能表現出你在這個“高尚區”的居民身份。

 

我最近听了一些《生命季刊》舉辦的聚會錄音帶,覺得很扎心。我擔心自己這樣下去越來越麻木,但又不知如何改變。去和教會領袖們分享吧,也分享不通,因為我們教會注重的信息是“美化生活”、“夫妻關系”、“中年危机”之類;背十字架、傳福音的信息反而很弱,即使講到十字架,也是在講“耶穌已經為我們的罪被釘十字架,我們不需要再有負罪感了”。我總覺得這樣的信息還缺少點什么。能告訴我當如何行才能复興我的靈命,找回“起初的愛心”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季刊》總第16期(2000年12月號)發表了小羊的文章“信仰之路”

小 羊 來自中國大陸,現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