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接纳一位异教徒(Ⅲ)

诗篇一一八篇廿六至廿九节

        26奉耶和华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我们从耶和华的殿中为你们祝福!

        27耶和华是上帝;

        他光照了我们。

        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

        牵到坛角那里。

        28你是我的上帝,我要称谢你!

        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尊崇你!

        29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

        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我们知道为什么多个世纪以来,教会喜欢颂唱这篇诗篇,特别是在复活节的时刻。在第十七节,我们听到上帝赐下生命的应许。所以,教会后来将第廿四节和第十七节连合起来,在复活节那天宣告说:“这是耶和华行动的日子”,他将生命带给人类,是脱离死亡的生命,即使是死在十字架上,也能脱离。教会继续宣告说:因为上帝在这一天的作为,我们可以唱出赞美他的歌声,直到永远。第廿五节,耶和华啊,求你,合起来便成为一个希伯来词语和撒那(Hosanna)。我们记得,当耶稣在棕枝主日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群众叫喊着这个特别的词语。

    第廿六至廿七节。跟着是节期的队伍,这个队伍由大门开始,一直延伸至外院。现在他们要经过内门,进入至圣所。一位祭司用第廿六节上半节的文字(很有趣的,今天,这些欢迎词语用希伯来文写在耶路撒冷火车站的月台上)来欢迎这队伍,而人们便用第廿六节下半节的文字来回答:“我们在其中!”祭司又宣告:耶和华是上帝,他光照了我们——当然,上帝是光,在他里面没有黑暗。

    后来,这泣祭司发出一个命令,使来崇拜的人感到兴奋。他邀请“平信徒”经过在他们与圣坛之间的障碍。(这是马丁路德在改教运动时所做的事情,他劝谕会众不要理会圣坛前的“栏杆”,因为所有信徒都是上帝的祭司。)他们要带同树枝进去,这些树枝是用来布置在圣坛上的四只角的。这些角是从圣坛的每个边角位置上伸出来,一个角位有一只角。它们是为那些逃避审判的人而设的。他们可以紧握着其中一只角,直接祈求上帝的公义,这公义常常带有怜悯。因此,这些角实在传讲着那不能用口述说的上帝的爱。在住棚节(按照犹太人的米示拿Mishnah,就是在主后二百年所写成有关圣经的注释)每一年祭司献祭之后,便列队进入圣所,他们带着柳树木枝,一面环绕圣坛,一面唱着:现在请你拯救,现在就眼下亨通(比较25节)。但是这幅图画有些不同。这里,上帝准许普通的人,当然包括那些皈依这信仰的人,一同聚集在地上这个可敬畏的地方,就是称为他的名的居所!

    在耶稣的日子,当人们将棕枝铺成一条道路,并且唱着廿五节的句子时,他们怎样明白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意义呢?在他们的眼中,耶稣是否他们所拣选的祭司?他要进入圣所,不单会为他们求,也会为世上所有异教徒祈求吗?

    第廿八至廿九节。皈依者最后欢呼鼓舞地宣告:你是我的上帝……。在这时假,所有与他一起进来的良善的民众,都用祭祀的呼喊声喊出这诗篇开首的名子,这个回应充分表达了上帝子民的欢欣,他们相信永生和永恒的上帝。

    整体而言,这篇诗篇并没有忽视这一个事实:所有的以色列人是合为一体的。在主前九三二年,当所罗门离开世界的时候,以色列分为两个国家,但是他们仍是一个以色列。三百七十年后,以西结看见那“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群”,就是在主前七二二年被灭的北国,他们与犹大的羊群仍是合为一体的。当时,犹大的羊群仍在羊圈之中,后来他们也被掳“失散”了(结卅七15—23)。再者,六百年后,以色列再一次分为两大阵营,犹太人和基督徒。在那时,保罗向我们保证,上帝(用我们所读这些诗篇的言语)不会违背他的约和他爱的应许。因此,在基督里,犹太人和基督徒两者仍然要连在一起,成为上帝的一个以色列(罗九4—5,十一29;加三28—29;弗二14—22)。我们在这篇诗篇中看到,虽然异教的外邦人进入以色列,在其中找到安息和家园,他们仍然保持合一的精神。保罗在西三11也说过同样的话。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教会不是“新的以色列”,好像一些粗心大意的人所宣告的。新约圣经没有一处有这种说法的。教会是新约的子民,这新约是上帝与以色列立的(耶卅一31),所以,这约也是上帝与所有子民立的。我们应当记得“以色列”这个名词是没有众数的。

    在以前,我们已看过马丁路德何等喜爱哈利(Hallel)诗篇。他注意到在诗一一八中所有的行动都具有圣礼意义的,因它向我们显出上帝是怎样的一位。路德提醒我们,只有基督是我们的大祭司,他已经进入至圣所,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紧握着圣坛的角,这都是因为他已首先有了被钉十字架的行动。他又提醒我们,基督曾说:“我是世界的光”(比较17节),只有基督,他为所有信徒开启了天国的门。他提醒我们在赛五十六所说的,当圣殿的房角石再次被安放的时候,准许皈依犹太教的人进入圣殿敬拜的问题,会被热烈地讨论。那章圣经所讲述的时代,和这篇诗篇一样。最后,路德列举出从这篇诗篇所引发出来的所有论点,使基督的工作更为显著。在那天晚上,基督与他的门徒一起“唱了一首诗”,他知道他的死是为了救赎全世界,包括异教徒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