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安的诗

诗篇六十八篇十五至二十节

        15巴珊山是上帝的山,巴珊山是多峰多岭的山。

16你们多峰多岭的山哪,为何斜看上帝所愿居住的山?耶和华必住这山,直到永远。

        17上帝的车辇累万盈千,主在其中,好像在西乃圣山一样。

18你已经升上高天,掳掠仇敌;你在人间,就是在悖逆的人间,受了供献,叫耶和华上帝可以与他们同住。

        19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就是拯救我们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拉细

        20上帝是为我们施行诸般救恩的上帝;人能脱离死亡,是在乎主耶和华。

    称为巴珊的山脉,可能是今日我们所知道的哥兰高地,它有多峰多岭,比细小的锡安山更高。诗人说,然而,因为这上帝“热切愿望居住”的山令别的山嫉妒,雅巍(立约上帝的名称)在小山上居住,直到永远。(译者注:标准修订本并没有如中文和合译本将巴珊山指为上帝的山)他用诗体所说的,就是自然的启示,事实上应该嫉妒特别的启示,特别因为藉着后者,上帝拣选向世人彰显他自己。

    第十七至十八节,另一首关于锡安的诗。用奇妙诗歌的方式,古代的作者描述由不完美的以色列民:男人,女人和孩童所组成的衣衫褴褛的军队,他们进入迦南好像一队有能力的战车队伍,由主自己领导。然后诗歌将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拉近来看,并且继续去描述大卫所作的,他攻取耶布斯,并使它成为他的首都;他也描述所罗门所作的,他在那处建造圣殿。最后,它描述上帝进入圣地。顺便一说,一万是古代言语能处理的最大数字。那些国家没有任何字来指一百万。因此之故。这个一万的数字出现在圣经中,直至启示录也是如此。

    然而标准修订本第十七节的注脚保留了诗原来的意思。主在其中,西乃是在圣地。在以赛亚书四十五章十四节,外邦人望着以色列民,清楚的宣告“上帝只在你们中间”(不是标准修订本的与……同在);救主上帝将自己隐藏在以色列民中。当节期时民众的行列抵达锡安的城门,那些准备冲过城门的民众喊叫说:“永久的门户,你们要被举起,那荣耀的主将要进来”(诗廿四)。明显地,上帝在混杂的群众中,穿着他们的鞋,进入城门,好像我们在诗篇廿四篇所讲解的一样。西乃就是上帝向摩西说话的山。因此,我们的诗人,用强烈的言语,实实在在的宣告西乃已“进入”锡安,即是说,因此从那里,现在上帝说话和启示人自己(看诗五十2等等)。

    但是,没有发出警告,诗人停止讲及关于上帝的事,他转而向他说话。他说,你已经升上高天。在标准修订本中的高山,本来是没有的,因为升上是“末世性”,而不是按字面的意思。上升的行动不单是到达锡安的顶,而是登到上帝至高的地方。保罗清楚知道这意思,他将这诗歌“现代化”,用来指基督的复活(看弗四8;西二15),因为他也将被掳掠的人(译者注:中文和合译本作掳掠仇敌)带到上帝永远居住的地方(弗四8)。然而在那时刻上帝只是带领这群被掳掠的人(即是说,列国中悔改者)进入锡安,并且受了供献。他这样作,作为人的“价值”,“代赎”(不是在人中间),甚至包括了悖逆的以色列民,即是雅(这个字于此再用上)的人民,他们背叛他,而他这样行,为的是要住在那里,在他们中间。

    诗班唱着,实在的,主是应当称颂的(第十九至二十节),因为“他天天为我们背负重担”。他用两种方式作这事:(甲)他赐给我们能力进入和分享他救愿的目的(这个字是众数,诸般救恩);(乙)他自己提供了“脱离死亡的途径”(再次是众数的)。肯定地,这两个平衡众数名词,所指的都是同样的事,因为对于旧约的人来说,死亡的意思就是与上帝和他仁爱的目的分离,而生命的意思刚刚相反;它的意思是与上帝一起作他自己喜悦作的事,他是救恩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