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十七、群處與獨處

 

怎樣群處?怎樣獨處?這又是生活中的兩大課題,是真理之餅的兩個側面。

群處是我們同四周鄰居、同事、親友與眾人怎樣和睦相處的問題;同此相關的還有怎樣使這種相處達到更高效果的問題。這門功課不簡單,如果說它是一門大學問,也不會過分。

關於群處,《聖經》有什麼教導?我們略舉數例。

早在創造時期,神就說過這樣的話:“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2∶18)。從此以後,家庭產生了,家族出現了,漸漸發展下去,民族、社會也形成了。於是群處的問題立刻成為一門處世為人所必修的功課。所羅門說過:“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傳4∶9—10)。這是關於群處生活的最為簡要的教導。而扶助同伴,以及優美的群處範例,經上記的也不少。舊約裏,拿俄米和路得的婆媳關係,大衛和約拿單的友情友義,以及亞伯拉罕對待小輩羅得的寬厚、容讓,都是很突出的美範,傳為千古佳話。

到了新約,耶穌教誨門徒在與人交往時,要能“饒恕人到七十個七次”;又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還說“要彼此相愛”。保羅也說:“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所有這些教導,都是指導群處生活的珍貴訓言。

我們還可以看看使徒在群處中的實際風範。保羅是個有學問又有靈力的人,每到一處,他都把基督的豐富恩典帶去(參羅15∶29)。凡他所到之處,都有人受感歸主。教會也因此得以在各地建立起來。這些都是顯明他在群處中的強大感動力。他曾稱讚以弗所教會的優點,說他們把“信從主耶穌”和“親愛眾聖徒”結合起來(弗1∶15)。其實這正是他自己的品德和風範。他曾責備過彼得,卻感動彼得轉而稱他為“親愛的弟兄保羅”(彼後3∶15)。他又曾嚴肅地對待青年馬可的錯誤,卻又稱讚馬可“在傳道的事上於我(保羅)有益處”(提後4∶11)。在保羅身上我們看見他有剛有柔,剛柔相濟,適度適量,慎握分寸。若非如此,何能感化老年前輩如彼得,何能感化青年後輩如馬可等。然而,這一課卻是很深的,是夠我們一生追求學習的。

保羅群處的美好情景,當然不是沒有原因的。在他的言論中有一句特別值得注意的話。他這樣說:“我因此自己勉勵,對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徒24∶16)。這話無疑地道出了他為人、處世,治事的總精神、總秘訣。對神、對人、對良心無虧,就有靈力;對人良心無虧,就有吸力。有了靈力和吸力,美好的情景就出來了。而我們所缺少的,正是這兩個無虧,這兩種力量。

保羅又曾說過:“感謝神,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裏誇勝;……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林後2∶14,15)。在此,我們讀了保羅的話,也看到了他的心和靈。他見證了神:是“神帥領”他誇勝;他見證了基督:乃是“基督馨香之氣”。他把自己藏在基督裏了。一個把自己埋藏起來的人,是容易和人相處的,也是多得恩典的。相反,如果愛露頭角,就不免要失恩減福了。

“群處”是人們生活的一面,另一面就是“獨處”了。

古人有“慎獨”一詞。它告誡我們在獨自一人的時候,務要警惕自己的弱點,謹守自己的思想與動作。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由於條件的變化,獨處的經驗總是難免的。在獨處的日子裏,要戰勝試探,要工作不懈;要在恩典與真理,生命與生活上造就自己;要在孤單的時刻不感到“孤苦”,要在孤獨的時候不變為“孤僻”。這一課也是深的,但意義與價值卻是大的。我們略略看看耶穌和使徒約翰的經歷。

主耶穌在受難之前曾對門徒說:“你們要分散,……留下我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約16∶32)。他又說:“那差我來的是與我同在。他沒有撇下我獨自在這裏,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約8∶29)。主說到“獨自一人”時,立刻又說“有父與我同在”,“沒有撇下我”。這就叫做信心,這也叫得勝。“有父同在”,我們也會說,把一句屬靈的話懸掛在口頭上並非難事。關鍵在於信心的實際,感情的實際,屬靈光景的實際。當沉重的考驗臨到時,當憂患,孤單,冷落撲過來時,我們的內外光景如何?這纔是最實際的,是最能反映自己的。

約翰在年老的時候,被流放到地中海的拔摩海島上,真是一件悲苦、嚴酷的遭遇,但是,一件感動人心的事情發生了。這位老使徒抓住孤單的機會,看待憂患當恩典,爭取到了最深刻的靈交經驗,寫出了最終的一本經卷啟示錄。他留給後人看到的乃是:感人的心靈境界,巨大的靈性收穫,深刻的生活激勵。

就比較的意義來說,群處所反映的是自己同別人的協調、協和、協作問題;獨處所反應的是自己同神關係的深淺問題。從根本上來說,群處與獨處都屬於在基督裏接受對付的問題,而這正是一切靈性問題的總根所在。

群處人世間,長短常相見;

見長衷心羨,逢短動心酸。

誇長長縮短,揚長長更長;

護短短更短,識短短變長。

求主啟我愚,虛心處短長;

事事主鑒察,勉我多思量。

群處或獨處,課程常陌生;

終生禱中學,奉主為師長;

未識明天路,但知主在旁。

時時聞天聲,刻刻暖心房。

憑主旨意行,憑主意行,

因主是窯匠,我是泥土;

陶我與造我,照主旨意,

我在此等待,敬候我主。

——新編《讚美詩》第207首

── 盛足風《要做翻過的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