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十三章  北方王國

 

                王上十二~廿三;王下一~十七

 

    神曾藉著亞希雅向耶羅波安預言王國的分裂,事情的背景在我們研究過的歷史中已經可看出,自寄居埃及的日子始,猶大與以法蓮支派就互相嫉妒。猶大支派人多勢眾,在眾支派飄流曠野的時候,已獲得群龍之首的尊榮。相反地,以法蓮是其中一個較弱小的支派(注一),出自約瑟,但雅各給予他超越瑪拿西的地位;而且偉大的領袖約書亞也是屬以法蓮支派的。在士師期間,以法蓮曾經兩度顯出自命不凡的作風:一次向基甸(士八13),而後來向耶弗他(士十二16),每次都埋怨在與敵對抗中,他並未獲得適當的認可。

    王國創立的時候,神從這兩個敵對支派之間的便雅憫支派中,揀選以色列的第一任君王,可見這種基本的裂痕確實存在。掃羅逝世後,這種裂痕更為明顯化;因為只有猶大擁護大衛,而北方眾支派卻轉而歸順伊施波設。押沙龍叛變與大衛重獲政權後,北方眾支派在便雅憫人示巴的領導下,再度偏行己路。然而這次只有數天的時間(撒下十九41~廿22)。亞希雅所預言的和所羅門所懼怕的,迫使耶羅波安逃奔埃及,這只不過有如舊病復發而已。鑒於此,任何登上以色列寶座的君王,都應該份外小心,避免導致任何新的分裂事件,尤其是在所羅門離世的時候,不滿已經存在了。然而,所羅門之子羅波安並未持守這種謹慎的態度,因此產生了最後的決裂。

  

第一節     

                 (王上十二124;代下十)

 

    羅波安願意前往示劍與北方眾支派的首領會合,可見他已稍微警覺到面臨的事態嚴重,若事情一如以往,毫無風浪,眾首領應該聚集在京城耶路撒冷,為他舉行就職典禮。他們揀選示劍,因為對那些不滿的支派來說,它的位置顯然較適中,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它佔有重要的歷史性地位(注二)。耶羅波安自埃及的避難所返回後,也在這次的聚集中露面。他顯然是應北方眾支派之邀請而來的,他們不知怎麼也知道亞希雅曾膏立耶羅波安,及所羅門曾採取的報復手段,如今他被北方眾支派接納為領袖,領導他們進行談判。

    聚集的眾支派心裡有數,若接納羅波安為王,他們該有什麼要求,就是所羅門實行的重稅與徭役制度應予以減輕。他們已經忍受許久,並想強行改變它。這個要求顯然是出自耶羅波安的口。後來羅波安尋求應如何作答的忠告。他首先垂問年長的一群——一些經歷所羅門苛政的人,後來詢問一些與他年齡相仿的人,那些較年輕的當然盼望繼續享受宮中的奢侈生活,因此力勸羅波安拒絕請求,羅波安竟聽從了。十個支派隨即退出王國,並開始建立自己的國家,擁立耶羅波安為首任君王,正如亞希雅所預言的。

    羅波安仍在示劍的時候,曾努力想維持他在北方的統轄權,他差遣稅吏長亞多蘭徵收課稅,但卻因此遭百姓用石頭打死。後來,羅波安機智並迅速地退回耶路撒冷的安全地帶。在耶路撒冷,他自猶大和便雅憫(注三)兩個屬自己的支派,召聚十八萬大軍,決定強制叛徒執行他的意思。但神藉先知示瑪雅禁止他採取行動,因此,羅波安適時地取消這個念頭,正如神藉亞希雅所預言的,這種分裂會延續下去,羅波安只得安份守己地統治僅有的兩個支派。

 

第二節  王國的早期

         主前九三一~八八五(王上十二25~十六20

 

一、耶羅波安為王  主前九三一~九一○年(王上十二25~十四20

    1.新的王國:耶羅波安既成為以色列國十支派的首任統治者,他面臨的挑戰是設立一個新的王國。若能得知他所採取的步驟和他行政的情況,必是一件有趣的事,但這兩方面的資料我們都缺乏。無論如何,執行政府開始作業了,為此必定曾細心的策劃,並勤勞地服務,可見他是一個能幹的人。我們假設他效法大衛與所羅門所執行的行政體系。除此以外,鑒於百姓對羅波安的要求,我們可以相信,他一定會嘗試減輕課稅,並完全廢除徭役制度。

    起初首都設在示劍,就是與羅波安相會的地方(王上十二25)。但後來耶羅波安在約但河外,雅博河的昆努伊勒督導建築活動,可見他也以此為交替的居所。然而,他最後在得撒(Tirzah)建立永久的首都(王上十四17,十五2133;十六689;及其他經文)可能就是今日的台伊發拉(Tell el-Farah)(注四),位於示劍之東北約六哩。

    2.另設祭壇敬拜:在宗教方面,耶羅波安犯了神眼中看為極重的罪,他為地方的百姓另設祭壇敬拜(王上十二2633)。他認為若不如此,百姓歸同耶路撒冷敬拜之時,必然被吸引,以致兩國重修舊好再度聯盤。因此他在北端的但與南端的伯特利(注五)設立新的敬拜中心。在各中心樹立金牛犢的像作為這個新計畫的表記。他的存心仍然是要敬拜耶和華,只是採取新的途徑(注六)。他在各中心建殿(邱壇上的房屋),可能為安置金家與祭壇用(王上十二3133),又立凡民(非利未人)為祭司事奉。他不按著摩西律法的要求任用利未人,原因之一是因為,許多利未人或大部份的利未人已啟程回猶大,顯然是對這些革新以示抗議(代下十一1314)。耶羅波安更私定年中的節期,代替法定的住棚節,將守節的日子延後整整一個月。

二、耶羅波安遭責罰(王上十三~十四18

    耶羅波安的所作所為在神眼中構成嚴重的罪行。因這事與神藉摩西頒佈的律法直接相抵觸,而且使得真正的崇拜與巴力生殖力之宗教有混合的趨向。無可否認的,耶羅波安的改變,使巴力崇拜在亞哈和耶洗別(Jezebel)時代更易於傳入(王上十六3033),因為迦南人把牛參與到他們的宗教活動中,他們假設巴力或哈達(Hadad)站在牛背上(注七)。

    因此,神不久便差遣使者指責耶羅波安。一個僅被稱為「神人」的使者,自猶大北上,向伯特利的壇宣告凶言,預言其對頭大衛家的一位王子,名叫約西亞(Josiah)(注八),有一天要將耶羅波安眾祭司的屍骨燒在壇上(王上十三13;王下廿三1516)。耶羅波安因這樣的警告怒氣填膺,伸手指著使者,並命令就近的侍從捉拿他,但神奇地,他的手「枯乾」了。其後耶羅波安懇求那位使者祈求神使他的手復原,當使者祈禱後,神使他的手痊癒。這事件必定使耶羅波安再次思想他的敬拜方式,但並無記載說明他曾做任何的修改。

    後來,先知亞希雅透過耶羅波安的妻子,指責這種虛假的崇拜(王上十四118)。王后曾改裝會晤亞希雅,求問關於她兒子的重病能否痊癒。亞希雅既蒙神啟示,知道她會改裝來求問,便趁著機會,不單預告她兒子會死,更指責皇室極大的罪,並預言他們全家必被除盡。耶羅波安差遣妻子尋問先知,因他認為亞希雅曾一度偏愛他,預言他要當政,現今也必定擁護他的。然而他發覺,神的先知並不希罕王室的恩寵,而且不管後果怎樣,他們只宣告神的真理。正如亞希雅預言的,孩子病逝,而後來整個王室遭受繼承者巴沙(Baasha)的剿滅。

三、損失國土

    耶羅波安並未妥善經營他登基時所繼承的土地。假設除猶大所保有的地外,在他登基時,所羅門會統治過的領土全歸他管轄;若果真如此,以色列早期君王統治時,已失去相當重要的領土了,而大部份是在耶羅波安的統治之下。其中一部份的失地位於北方的大馬色境。所羅門統治期間,因為利遜劇烈的抗拒,早已多少失去此地的實際管轄權了。但在耶羅波安治理下,大馬色地竟丟失了;這個事實,從利遜死的時候,大馬色已成為獨立亞蘭國之首都可見一般(注九)。另一部份是在西南方,非利士人重新活躍,收復他們部份的失地,耶羅波安的兒子和繼承人拿答的統治期間,覺得必須從非利士人手中重奪基比頓(Gibbton),但沒有成功(王上十五27)。在東部,至少失去摩押,因為摩押石碑(Moabite  Stone)(注十)記載,它曾再度被以色列第六任君王暗利(Omri)所征服。

    除失去這些土地外,耶羅波安的國家至少遭受一次嚴重的外敵入侵,甚至進入其領土的心臟地帶,這次災禍來自埃及王示撒。耶羅波安逃避所羅門時,示撒曾供給他藏身之所。然而,示撒首先在猶大南部釀成嚴重的損失,然後領軍邁進並橫掃耶羅波安的境內,廣泛地摧毀生命與財產(注十一)。

四、耶羅波安之死(王上十四1920;代下十三20

    耶羅波安並沒有被人刺死,神的這種懲罰反而臨到他兒子拿答。二十二年的統治後,耶羅波安壽終正寢。雖然他曾顯露才華,但卻因罪而失去神的祝福。他給這個新的國家帶來開始,卻未能使它成為強盛、壯健的國家,事實上,他遺留於國內許多不滿的種子,以致產生了暗殺王室、迅速地更換朝代和嚴重的懦弱無能的統治。

五、拿答  主前九一○~九○九(王上十五2531

    拿答(注十二)繼承父親,在得撒統治兩年。唯一記載到他的努力就是上文所說,圍攻非利土地的基比頓(注十三)。他正在圍困基比頓的時候,卻遭出身寒微的巴沙所殺(五上十五2728),其後巴沙起而執政,將耶羅波安全家滅絕淨盡,正如亞希雅所預言的。

    在宗教上,拿答步其父的後塵。他特別被形容為繼續犯他父親「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王上十五26)。類似這句的形容片語,曾重複地來描述耶羅波安以後的十八位繼承者(比較王上十五34;十六192631;廿二52;以及其他),都是指著在金牛犢中心崇拜的罪。十八位元全都繼續這種取代的崇拜方式,因此神斥責告人犯了重罪。

六、巴沙  主前九○九~八八六(王上十五32~十六6;代下十六15

    巴沙統治了二十四年漫長的歲月,然而除了他繼續不斷地與南部的猶大發生衝突外,關於他的統治根本沒有其他的記載。聖經描述一件特別事件:巴沙曾企圖堅固拉瑪,拉瑪剛位於便雅憫境內,在耶路撒冷之北僅四哩。他存心要控制猶大首都以北的南北交通要道,這顯然是經濟而非軍事上的策略。猶大王亞撒(Asa)採取報復手段,慫恿在大馬色日漸興盛的亞蘭王便哈達一世(Benhadad I主前八九六~八七四左右)襲擊巴沙北方的城邑。便哈達依計行事,顯然無需任何藉口,結果巴沙被逼擱置在拉瑪的努力,轉而維護自己的國土。當時便哈達對抗巴沙的戰果如何,並未有任何說明。至少巴沙未能完全隨心所欲地與猶大作對。

    在宗教方面,巴沙仍然步二位前王的後塵,因此神透過先知耶戶(Johu)警告他,預言他的家要與耶羅波安的家遭遇相同的命運(王上十六17)。

七、以拉(Elah)和心利(Zimri)(主前八八六~八八五;王上十六822

    以拉繼承父親,作王兩年。非利士人的城邑基比頓對他具有同樣的吸引力,因此他差遣元帥暗利再度圍困基比頓。當暗利仍在基比頓的時候,另一位軍事人物心利圖謀叛變,刺殺以拉。心利繼滅盡巴沙全家,正如耶戶所預言的,並且自立為王。當時,暗利在基比頓風聞這暗殺事件,他的隨從就擁立他為王,並返回得撒,平息心利的叛亂。當暗利攻入城內之後,心利只好火燒宮殿,自焚而死。他只作王七天。

    然而心利死後,暗利的王位別人也想得,有一位僅知其姓名的提比尼(Tibni)受部份以色列民擁立竟然也為王,這種分裂的政權僵持了四年之久(注十四)。後來,暗利得他的隨從支持,以致分出勝負,建立以色列第四代的王室。

 

第三節  暗利王朝

    主前八八五~八四一(王上十六23~廿二53;王下一~八)

 

一、政治情況

    暗利登基後,以色列境內的政治情況再度穩定下來。我們可以推測,這種情況頗得民心。在短短三年內,暗利代表著第三個執政的王室。以拉只統治兩年,而心利只有七天;而且暗利與提比尼之間的磨擦更使眾人不勝煩擾。但是解決這種分裂狀態後,暗利建立了一個世襲三代的統治王室。

    以色列的穩定來得適逢其時,以大馬色為首都的北方亞蘭王國,勢力迅速地蒸蒸日上。猶大的亞撒曾向她的王便哈達求援對抗巴沙。便哈達是富有侵略性的。他遺留在阿勒坡(Aleppo)的一根石碑說明,約在主前八五○年左右,他已經伸張勢力遠達北敘利亞(注十五)。若以色列長久軟弱無能,面對如此強大的統治者,便毫無招架之餘地了。當暗利之子亞哈時,發覺時勢一如以往,異常艱巨。

    除了大馬色以外,在遙遠的東方掀起了更大的危機。數十年來,亞述一直意圖躍身於世界列強之中,但卻受制於美坦尼人、何利人(Hurrians)和後來的幼發拉底河上游地帶的亞蘭人,但現今卻能衝破這些牽制了(注十六);特別在亞述拿西帕二世(Ashur-nasirpal2)治下成為事實。他以殘暴和無情的手段聞名於世(注十七)。從他開始,亞述帝國時期揭開了第一頁。特別是他揮軍橫渡幼發拉底河,並且佔領土地遠至位地中海岸的比布羅斯、西頓和推羅(注十八)。當時暗利在以色列執政;雖然他的國家並未受這位征服者影響,卻受其繼承者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3)的影響。

二、暗利的統治  主前八八五~八七四(王上十六2328

    暗利是一位精力充沛的統治者,可以說是北方以色列前所未有的、最能幹與積極之君王。一個意外得著的資料提供有關這方面的明顯證據,因為一世紀後的亞述統治者仍然稱呼以色列為「暗利之地」(注十九),雖然聖經只輕描淡寫的提及他,但他的功績必定是出類拔萃的,以致使這強國的統治者印象深刻。有三方面的成就是特別值得一提的。

    1.新都撒瑪利亞(王上十六24))聖經確曾記述一項成就,暗利曾為以色列建造新都撒瑪利亞城。自耶羅波安時,得撒一向是都城。暗利與對手提比尼互不相讓的時候,仍然留居得撒,但兩年後他購買一塊新的土地——撒瑪利亞山,建造一座煥然一新的城邑(注二十)。這種決定性的行動說明他是一個具有異像與膽量的人。他必須超越一切難以避免的反對,實施詳加考慮的計畫。他的動機是赤裸裸的,為要建造一個在軍事上更易於防範襲擊的京都。歷史證明他選擇的智慧,因為撒瑪利亞幾乎成為牢不可破的要塞。考古發掘也顯示,無與倫比的精工絕藝是這次建築事業的特色(注二一)。根據所購買的山而命名的撒瑪利亞城,一直成為以色列的首都,直至主前七二二年,被亞述攻陷為止。

    2.征服摩押:從摩押石碑的碑文(注二二),我們知道第二件功績。這塊珍貴的紀念碑是一八九八年一位德國宣教士在亞嫩河附近發現的。碑文由摩押王米沙(Mesha王下三4)書寫,內容明說在米沙之父的日子,「以色列王暗利」會征服摩押。米沙言下之意是說,因著他的神基抹的祝福,他能夠擺脫暗利所定規的貢物(注二三)。後來,暗利雖因國內近日的叛亂而比較軟弱,卻仍能從國中招募大軍,戰敗如摩押般地位的國家。意思是說,他為人非常能幹,不單能維持他所擁有之地,更能加以擴展。由此推測,他必曾向大馬色的亞蘭人宣戰,並經歷某些限度的成功,否則他若大大畏懼北方的大馬色,就不可能冒險襲擊位東南部的摩押了。

    3.腓尼基聯盟:第三個成就隱含于他兒子亞哈與腓尼基公主耶洗別聯婚的事中。他極可能與耶洗別之父謁巴力(Ethbaal)(注二四)締結盟約;因為如前文所述的,這類的聯婚是正式聯盟的標準印記。以色列與腓尼基之間的約定必定是相得益彰的:以色列從利巴嫩獲得香柏木,自沿海的腓尼基進口精美商品;腓尼基除了自以色列獲得通往南方顧客貿易路線外,更得穀物和橄欖油。除此以外,在對抗大馬色日益強大的亞蘭人勢力上,均有彼此增加力量之感(注二五)。這個聯盟與隨之而來的婚姻,當時雖然似乎是明智之舉,但後來卻被證實為嚴重的錯誤;因為它開啟了巴力崇拜進入以色列的門戶。

三、亞哈與耶洗別  主前八七四~八五三(王上十六2834;廿~廿二40

    1.宣導巴力崇拜:北方以色列史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兩個名字要算亞哈王與王后耶洗別了。但他們之所以為眾所周知是因聖經記載說,他們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較前人所作的更甚(王上十六30)。這個控告的主因是,他們在以色列宣導那洗別本國的宗教(注二六),崇拜巴力美耳刻(BaalMelqart)(注二七)。在王國成立以前,以色列支派中已開始敬拜迦南人的神巴力,這是撒母耳認為必須竭力排斥的。最後,大衛成功地從國中剔除這種異邦墮落的宗教,但現在卻因崇拜推羅神巴力美耳刻,又死灰復燃了。

    固執而攪權的耶洗別,並不滿意她的宗教與耶和華的敬拜共存。她盼望它能取代先存的,因此費盡心思以求達到目的。特別從她心狠手棘地屠殺耶和華的眾先知(王上十八4)來看,可說是快達到了她的目標。而且她在宗教事件上必已操大權,否則她身為外國人應該不敢輕舉妄動的(注二八),耶羅波安先前設立金牛犢崇拜的罪已十分嚴重了;但這次提倡巴力的崇拜更為惡劣。它顯明一種公認不諱的替代神只——以多神教取代一神救——而且是一種墮落、放蕩不羈的敬拜,包括宗教性的淫亂。

    2.英明的統治:然而,若避而下談這些嚴重的宗教過失,亞哈也算是一位能幹的統治者,竭力效法他父親的榜樣。其中之一是亞哈繼續努力建築工程。在撒瑪利亞的發掘物中,顯示他在宮廷四通內外建造防禦的城牆(各五尺和十九尺厚)。位於暗利宮殿附近一座宏偉建築的堅固地基,被認為就是亞哈的「象牙塔」(王上廿二39;比較摩三15;六4)。這座建築的牆壁都覆蓋著白色的大理石,乍看之下有如象牙;另外有一間儲藏室中,發現超過兩百種真正的象牙人像、徽章和小型的浮雕畫板,可能用以裝飾家俱和牆壁(注二九)。聖經也說到亞哈為百姓建造城邑(王上廿二39)。

    3.戰爭中的經歷:雖然有宗教上的過失,但基於神仁慈的祝福,亞哈在軍事上也頗有成就。他曾兩度擊退亞蘭人的軍隊,正如耶和華的「一位先知」所預言的(王上廿134)。在第二次事件中,便哈達(注三十)的謀士建議他自山谷中襲擊以色列人,而不要像前次在山上爭戰,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眾山之神,而非平原之神。便哈達依計而行,但發覺場地並未導致不同的結果。這次神賦予亞哈力量,使他覆沒敵人,更勝以往,因此大馬色的統治者被逼求饒。然而亞哈所定的條約非常寬大仁慈,以致便哈達受寵若驚(注三一),耶和華的先知也覺得驚奇,後來先知蒙指示傳達斥責的資訊(王上廿3543)。

    偉大的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八五九~八二四)所形成的威脅,解釋了亞哈王慈悲為懷的動機。若要便哈達幫忙亞哈及其他西方的統治者,一起對抗這個強大的公敵,便不應該剝奪他的軍隊。實際上值得注意的,不出數個月內,在主前八五三年,亞哈與便哈達的確加入一個地方聯盟,在俄隆提斯河的誇誇(Qarqar)阻止撒縵以色的浩蕩大軍。亞哈投入這個聯盟軍的兵力,有戰車二千輛、步兵一萬,便哈達則有戰車一千二百輛、騎兵一千二百、步兵二萬(注三)。

    同年(注三三)亞哈再度與便哈達爭戰,這次事件發生於基列的拉末(注三四)。亞哈戰死沙場,正應驗了大無畏的先知米該雅(Micaiah)的預言和警告(王上廿二1339)。猶大王約沙法與亞哈聯盟參戰,被敵人誤認為是亞哈,因而險遭殺身之禍。亞哈因著米該雅的預言而偽裝出戰,但是卻防不勝防地被殺了。

    4.與猶大聯盟:約沙法與亞哈同赴戰場,這可說必定是因以色列與猶大的聯盟。亞哈的女兒亞他利雅(Athaliah)與約沙法的兒子約蘭(Jehoram)結親,就是類似約定的正式印記(王下八26)。自暗利的統治開始到如今,和平長存的條約,已存在於兩國之間。其次,繼之而來的,約沙法也屢次協助亞哈的眾子,因此更進一步說明這種正式的關係(注三五)。雖然這個聯盟可能產生經濟上的益處,但對猶大的宗教而言是有損的。以色列巴力崇拜的影響,特別是因有關的聯姻之結果,帶給猶大宗教生活嚴重的腐敗。

四、先知以利亞(Elijah)(王上十七~十九;廿一;王下1~二11

    亞哈統治期間,以色列一位出類拔萃的先知正在執行任務,這就是以利亞。若不是這樣大篇幅地記載這個人的動態,關於亞哈與那洗別的事蹟便鮮為人知了。

    1.饑荒與火焰(王上十七~十九):以利亞出身於約但河外落後的基列地,他簡單地以駱駝毛裹身(王下18)。他顯出過人的膽量與信心,反對那洗別所力倡的巴力美耳刻崇拜。他的第一個行動是向亞哈宣告說,神因為這種可惡的新宗教,將要命可怕的饑荒臨到這個國家(王上十七1)(注三六)。其後四十二個月的饑荒中,以利亞躲避亞哈(路四25;雅五百)(注三七):首先在基烈溪(brook  Cherith),後來在推羅與西頓之間的外邦地撒勒法(Zarephath,王上十七224)。亞哈大大不悅,甚至往國外尋找以利亞(王上十八10)。隨後他按著神的指示,重現在亞哈眼前,進言協力(注三八)在迦密山安排一次競賽,目的為要證明誰是真神——耶和華或巴力美耳刻(王上十八1720)。競賽進行的時候,唯獨耶和華降火在壇上(王上十八38),這是會前說明的一個決定性的記號;而以利亞成功地說服那些有影響力的觀眾(注三九),不要單單口稱耶和華是真神,乃要付諸行動,協助殺戮那些敵對的巴力先知(王上十八3940)(注四十)。

    2.失敗與更新:在這時候,大可以使全國邁向真正的耶和華敬拜;但卻因以利亞本身偶而的軟弱,破壞了整個局面。當那洗別恐嚇他的時候,他竟自國中逃跑(王上十九13)。其實這種恐嚇,似乎只應該驚嚇並驚醒那些最近在迦密山上變更宗教的重家(注四一)。因此,稍後以利亞抵達何烈山的時候,神曾遣責他;但後來神指示他擔任一種新的、性質不同的事工,差遣他返回以色列(王上十九818)。(注四二)新指示的其中一點是訓練一位名叫以利沙(Elisha)的新助手,他順命而行了。二人同工約十年之久(注四三),繼續對抗亞哈與那洗別玫權下宗教與道德的腐敗。

    3.三段較晚的插曲:從這些後期的服事中,記載了三件事情,其中之一,是以利亞嚴斥亞哈王,因為他用不義的手段奪取在那斯列(Jezreel)靠近他宮殿的葡萄園(王上廿一129)。耶洗別藉著一場安排好的審訊,設計害死了園主拿伯(Naboth),於是亞哈便將園子據為己有。但以利亞在葡萄園常面斥責他,並預告毀滅印將臨及他全家。第二段插曲中,以利亞責備亞哈的兒子繼承者亞哈謝(Ahaziah),因他差人到非利士以革倫城(注四四)的神巴力西蔔(Baal-zebub)前,詢問有關他自己跌傷後復原的機會(王下一216)。以利亞中途攔截眾使者,命令他們返回王面前,傳達亞哈謝將要死亡的消息,並附帶申斥他差遣使者到以色列外尋求答案,好像以色列中沒有神一般。在這次事件中,亞哈謝接二連三的差遣使者召見以利亞,其中兩隊各五十人皆被火燒滅。最後以利亞出現在王的眼前,再一次地指責他。第三件事件,就是在以利亞的先知門徒及助手以利沙注視之下,神用特殊的方法將他接到天上(王下二111)。這是神給予以利亞的一個莫大的光榮,並暗示神對他的傳道事工極為贊許。以利沙拾起以利亞的外衣,這是他被接上升時從肩上掉下來的。以利沙穿上外衣,作為神膏立他的一個記號。

    正如所計畫的,以利亞在以色列主要的影響就是,他曾強烈地敵對耶洗別所宣導的巴力美耳刻崇拜。它的果效不易計算得出,但顯然是相當大的。如前文所述,若他不因耶洗別的恐嚇而逃跑,果效則更為顯著。但是,饑荒所帶來的全面性的影響、迦密山上的競爭、和後期與以利沙共同進行的忠心的服事,仍然留下永垂不朽的效果。若以利亞沒有如此生活與工作,巴力崇拜將會更深入地侵蝕以色列人的生活。

五、亞哈謝  主前八五三~八五二(王下一218

    亞哈的兩個兒子繼承他:先是亞哈謝,後是約蘭。亞哈謝統治兩年,死時並無子繼位,因此其弟約蘭繼位。亞哈謝顯然因從上層的格子窗摔下,重傷至死。前文已提及,眾使者受差遣往以革倫的巴力西蔔,詢問亞哈謝復原的機會,卻遭以利亞中途阻止,所以帶著先知的申斥而折回。聖經另有記載他統治時期其餘的兩件事。一是摩押王米沙叛變,因為約蘭的祖父暗利要求過重的貢物(注四五)。後來,在約蘭的治下,也同樣經歷這個叛亂的惡果。另一是亞哈謝與約沙法攜手合作,共同進行航海事業,顯然存心維持他父親與猶大共訂的盟約(代下廿3537)。然而他們的事業災情慘重,甚至在處女航以前,所建造的船都全軍覆沒。這次毀滅正應驗了先知以利以謝的預言,說明神厭惡約沙法再度(注四六)與以色列詭詐的君王並肩合作。

六、約蘭  主前八五二~八四一(王下三)

    約蘭統治的時間較他的兄長要長,共十二年之久(王下三1)。當他統治時發生了許多事件,使他執政的重要性超過「十二年」這個數目所給予人的印象。兩件事實說明給人如此印象的原因:第一,在他統治期間,大馬色的亞蘭人特別活躍,常打以色列的主意;第二,偉大的先知以利沙的傳道事工,正邁進黃金時期。

    1.宗教觀:關於約蘭對巴力崇拜的態度,按聖經記載,他曾經除掉他父親所造的一尊巴力像(王下三2),因此人們難免會揣測他可能禁止巴力崇拜,或至少不同情這種宗教活動。然而其他的事情證明事實並非如此。例如當他稍後有燃眉之急的時候,以利沙冷嘲熱諷地吩咐他向其父母的先知求助。暗示這是他的一貫作風(王下三13)。況且,他的繼承人耶戶登基的時候,發覺有殺滅巴力先知的必要(王下十1928)。在約蘭統治期間,他那攬權的母親那洗別仍然存活(王下九3033),根據這件事實,我們相信約蘭仍然信奉巴力崇拜。約蘭在撒瑪利亞廢除偶像,可能特別為安撫某一部份的居民而已。

    2.摩押的叛變(王下三427):在約蘭的統治中,引入注目的另一事項是關於近鄰摩押的叛變,上文討論亞哈謝的統治時已提到。摩押王米沙顯然因為亞哈已死于亞蘭人手中,所以明目張膽地拒絕進奉早年暗利所要求的貢物。但這些貢物在亞哈之時會帶來經濟上的利益。約蘭既不甘遭受損失,想採取武力強迫他們繼續進貢,就要求約沙法助他一臂之力。雙方同意後,約沙法第三次與亞哈家共同合作,維持與亞哈的聯盟,但在神面前罪又加多了。聯軍(注四七)在進攻摩押途中,約沙法陷於困境,發覺他們處身在乾旱無水的沙漠地帶,面臨死亡的威脅。幸好以利沙及時插手,他們才免於一死(注四八)。其後,聯軍向摩押地邁進,在米沙王措手不及之際,肆加嚴重的毀滅。這次的勝利,是因為他們出乎意料地取道南方路線,制勝了無防備的米沙(注四九)。但米沙及時重整旗鼓,使他的國家免至全軍覆沒。而最後,藉著戲劇性的獻上長子,竟促使敵軍全然徹退。這次獻祭與撤退的真正關係,並沒有清楚的交代。但聖經的記載,支援米沙在摩押碑上(注五十)的狂言——在他的日子,他曾成功地拯救國家脫離以色列的轄制。

 

七、約蘭治下的亞蘭插曲(王下五~七;八2829

    雖然自巳沙統治期間始,以色列與亞蘭一直保持來往,但在約蘭治下所提及的亞蘭事件,較所有其他君王治下所提及的要多(注五一)。從聖經的角度來看,這些特殊的來往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其中牽涉到當代偉大的先知以利沙。

    1.亞蘭人的元帥乃縵(Naaman)(王下五):聖經記載的第一段插曲,是關於亞蘭軍隊的元帥乃縵,他在便哈達二世麾下服務。可能乃縵承擔這個職份已有一段日子了,並且曾領導作戰,對抗亞哈,如先前所提及的。但現在卻要向以色列求援,因為他患上麻瘋病。一位被擄的以色列少女轉告他,以色列的先知能使他痊癒。便哈達樂意為他那尊貴的元帥尋到幫助,因此,他差乃縵攜帶適當的公函,前訪撒瑪利亞的約蘭;但以色列王即時的反應認為這是引起戰爭的挑釁。然而,以利沙風聞這種處境後,要這位外邦元帥與他會晤,因此使約蘭如釋重負,乃縵既期望他人承認他的尊位,故此當以利沙只吩咐他在約但河沐浴七次,便得痊癒的時候,他感覺深深受辱,因此,幾乎失去身體得治的良機。然而一位智慧的臣僕勸告,說服他順從後,他確實經歷到不平凡的復原。因此,他承認以色列的耶和華是至高無上的,並應允從今以後,單單事奉他(注五二)。

    2.失明的亞蘭人(王下六823);事隔不久,亞蘭人差遣全營的軍兵,捉拿以利沙,但卻咎由自取,雙目失明。導致這段不尋常的插曲之原因,是以利沙三番四次(王下六10)通報約開關于亞蘭人預備襲擊以色列人的時地(注五三)。當便哈達的謀士揭發約蘭成功之秘密後,他便派兵前往先知居住的多坍捉拿他。以利沙的僕人因圍困的兵丁而大驚失色,但以利沙安慰他,並求神開他的眼睛,看見神更多的護術軍。其後,以利沙祈求神使這些敵人眼失明,並親自領他們,如同羊群一般,前往首都撒瑪利亞以南十哩外的地方。當時他們重見光明,察覺自己危險的處境。但以利沙指示約蘭以仁慈待他們,供應糧食,並容許他們返回大馬色。

    3.圍困撒瑪利亞(王下六24~七20):數月後,亞蘭人以更多的軍力,捲土重來,圍困撒瑪利亞城。雙方僵特相當的日子後,撒瑪利亞城因被困而面臨饑荒,甚至有一些百姓不得不宰吃自己的孩子(王下六2829)。結果以利沙遭受約蘭的埋怨,可能因為以利沙先前曾預告這種圍困會臨到,作為罪的刑罰。然而先知預言說,次日各人可以隨心所欲的獲得食物。當天晚上,亞蘭人在幻覺中聽見戰車的聲音,誤以為是埃及的援軍,因而漏夜驚慌逃走,遣下了所有的食物與財物。一些饑餓的麻瘋病患,在絕望之餘,投奔亞蘭軍營,發覺這個大逃亡,他們將棄營內有糧食的好消息帶回城中。次日,所有的百姓各按所需的得以飽足。

    4.遭亞蘭人所傷(王下八2829):與亞蘭人最後一次的接觸,導致約蘭的死亡。約蘭如他父親一樣,在基列的拉末與亞蘭人會戰。在戰爭中,也獲得猶大王亞哈謝的援助,這表明兩國之間的盟約仍存不廢。約蘭在戰場上受重傷後,返回耶斯列休養。耶斯列是暗利王朝的另一個首都。稍後,亞哈謝自戰場返回猶大後,前往耶斯列探望約蘭。當時耶戶帶來暴風雨般的毀滅,亞哈謝也被捲入漩渦之中,結果二王均死於非命。

八、先知以利法

    1.背景資料:以利沙作先知的工作,原則上與以利亞大同小異——對抗巴力美軍刻的崇拜。以利亞被接上升的時候,以利沙有雙倍以利亞的靈(王下二9),以致他如以利亞一樣,在工作上獲得屬靈的能力。以利沙可能出自富豪之家,因為他第一次蒙以利亞呼召的時候(王上十九19),正在田間趕牛犁田,另外還有十二對牛也正在忙碌中,可能這些牛都是屬於他父親的。若果真如此他在這方面與他的主人以利亞則構成尖銳的對比。因為以利亞是在靠近沙漠貧脊的基列地長大的。但以利沙跟隨以利亞的心志,確定而果決。他宰殺自己的牛,邀請親朋戚友舉行一個餞別宴,且用套牛工具的木材作為燃料(王下十九21)。

    以利沙的傳道生涯,較以利亞更長久。始于約蘭的初期,經過耶戶和約哈斯(Jehoahaz)的統治期,而死于約阿施(Jehoash)仍在位的時候(王下十三20),為期約五十年(主前八五○~八○○左右)。雖然他的傳道目標與以利亞相同,但他達成目標的方法卻大不相同。與他的背景相符的,以利沙在城邑中較為釋放,甚至在宮殿內,常伴君王的左右。再者,以利亞是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不是勇猛非凡,就是失望欲續;但以利沙卻能自我抑制,性情沉靜平和,未曾見他有戲劇性的競爭表演,或在沙漠中鬱鬱寡歡的表現。很可能以利沙更關心百姓的需要,因為與以利亞恰恰相反的,許多他的神跡是幫助、醫治和釋放他所接觸的百姓。

2.以利沙的經歷:聖經藉著一連串十八段單獨的插曲,來描述以利沙。它與以利亞的故事迥然不同,因為他的事蹟連載于三章聖經內(王上十七~十九)。關於以利沙的故事,大部份發生于約蘭統治時期,它們在時間上並沒有相差太遠,但仍非連續的事件。其中數段插曲已經提過了。其他的只需要列舉便可:使惡劣的水變為甘甜,好作飲用(王下二1922);斥責譏笑他的頑童(王下二2325);供應油給寡婦還債(王下四17);為善待他的書念婦人禱告,遂其渴想有孩子的心願,後來,使那小孩從死裡複生(王下四837);使誤放毒草的食物能以食用(王下四3841);在饑荒的日子,倍增食物,供養一百名青年先知(王下四4244);命定僕人基哈西(Gehazi)長大麻瘋,因為他言而下實(王下五2027);尋獲丟失約但河內的斧頭(王下六17);設法使王歸還原屬書念婦人的產業,因為她曾按著以利沙的忠告,在饑荒的日子,離開本地(王下八16);膏立一位名哈薛(Hazael)的作大馬色王,又膏立約蘭的將軍耶戶作王,繼承在撒瑪利亞的約蘭(王下八715;九110);後來約阿施執政時期,預言他三次戰勝亞蘭人(王下十三1419)。

    以利沙的主要負擔之一是,訓練年輕的先知服事(王下二371518;四3841;六1;九1)(注五四)。可能以利亞是創辦人,在吉甲、伯特利和耶利哥設立學校,但以利沙接棒並擴展。他常與被稱為先知門徒的學生為伍。他的目的是供應一些獻身、受過訓練的人,按著以利亞和他自己的方式,執行真先知的任務。充滿罪惡和巴力崇拜的以色列,迫切需要他們。

 

第四節  耶戶王朝

    主前八四一~七五二(王下九11~十36;十三;十四1629

 

    以色列兩個最強大的統治之家相繼執政:第一是暗利家,剛討論過;第二是耶戶家,耶戶王朝的統治時期較暗利王朝長——八十九年與四十四年之比——它包括五代(耶戶、約哈斯、約阿施、耶羅波安二世(Jeroboam  2)和撒迦利雅(Zechariah),暗利家只有三代,然而耶戶王朝的統治卻比暗利王朝遜色,因為在這期間,以色列在亞蘭與亞述人手中遭受極大損失。在宗教方面,各王朝均有嚴重的過失,但耶戶家至少不像暗利家,鼓勵助長巴力崇拜。

一、耶戶毀滅暗利家(王下九11~十28

    第五個統治王朝的第一任君王耶戶,以屠殺除滅第四朝代而聞名。二十年前,神曾藉著先知以利亞預告,這個刑罰要臨到暗利家(王上十九1519;廿一2124)。在以利亞與以利沙的力勸下,暗利家有充裕的時機,為巴力崇拜的罪和淫亂腐敗的生活而悔改。現在是報應的時刻了。

    以利沙親自點燃火種,耶戶卻煽動火勢。以利沙差遣一位「先知門徒」,膏立耶戶為王,以取代約蘭,並吩咐他有關擊殺事件(王下九110)。約蘭的軍事領袖耶戶,仍然置身於最後戰事的戰場基列的拉末,他毫不考慮地接受這份尊榮。他的隨邑也皆大歡喜,整隊迫不及待地橫渡約但河,直往那斯列執行任務。

    第一個遭殺身之禍的,是仍在療傷之中的約蘭王(注五五)。正在訪問慰病的猶大王亞哈謝,自那斯列逃命,但卻為耶戶差遣的追捕者所殺(注五六)。耶戶浩浩蕩蕩的進入那斯列,命令耶洗別的侍從,將正在樓上往外觀看的那洗別扔出窗外。他們迅速地順從,餓狗吞吃她的肉,正如以利亞先前所預言的(王上廿一23)。耶戶寫信給撒瑪利亞之政治領袖,要他們將亞哈七十個兒子的頭顱送到那斯列的耶戶手中;他將它們堆列在城門口示眾。後來他屠殺所有在那斯列的內閣官員。其後,他獨自前往撒瑪利亞,途中遇見四十二位亞哈謝的親屬(注五七),他們正前往探望兩位君王,當時二人皆已死於非命。耶戶將他們殺戮淨盡。事隔不久,他與利甲(Rechab)之子約拿達(Jehonadab)相遇(注五八)。約拿達表示同情與支持耶戶的策略,使得以登上耶戶的戰車,協助推行革命。耶戶抵達首都後,橫殺當地所有的官員,可能包括那些先前殺死亞哈眾子以取悅耶戶的人。最後,耶戶聚集所有巴力的先知和祭司在撒瑪利亞的廟中,似乎是要格外施恩,實則上差派八十個隨員,進入廟中,殺滅他們不留一人。歷史上鮮有見到對前任王室和受歡迎的宗教有如此徹底的屠殺。

二、耶戶為王  主前八四一~八一四(王下十2936

    耶戶統治的能力,與他剔除暗利家勢力的熱誠,並不相配。二十八年統治生涯的標誌是不安與混亂,在百姓中盛行著社會與經濟上嚴重的弊病(注五九)。同時他也無能保衛國家,免除亞蘭人與亞述人的入侵與淩辱。

    在宗教方面,耶戶統治初期,因為順從神,毀滅暗利家(王下十30),而受到神的贊許,但他未能貫徹始終,神是准許那血腥的擊殺,然而耶戶所殺的顯然過於神所要求的,而這件流血事件,是構成多年前向這個邪惡之家預告的刑罰,並且給予巴力美軍刻崇拜致命的一擊。因此,神應許耶戶家四代能繼承其位。然而其後耶戶步向耶羅波安那不蒙神喜悅的途徑——繼續在但與伯特利的崇拜(王下十29),因此喪失神喜悅的明證,結果經歷艱難的時刻。

    1.哈薛在以色列廣肆破壞(王下十3233):耶戶統治期間,特別提到以色列在外邦列強手下所受的淩辱,主要是來自哈薛領導之下的亞蘭人,再度應驗神藉以利亞所預言的(王上十九1517)。

    自以利沙北上大馬色膏哈薛為亞蘭王的時候,以利亞的預言便開始兌現了(王下八715)。以利沙履行任務的時候,不禁悲衷哭泣,因為他深知這人會帶給以色列極大的禍息,膏立的儀式僅在耶戶受膏以前(注六十)。雖然哈薛如何進行蹂躪並未有明文的記載,但破壞的範圍是不容置疑的。他成功地自以色列奪外約但,包括瑪拿西、迦得和流便等支派的領土(比較摩一3)。後來,雖然並未直接記載,他必定也會深入地侵略約但河西的以色列;因為耶戶之子約哈斯的時代,曾記載哈薛甚至能夠命定以色列王所能保有的馬匹、戰車和步兵的數目(王下十五7)(注六一)。其次在約哈斯時代,一個關於猶大王約阿施的評語,有更進一步的闡明。它記載說,哈薛竟能深入南至非利土地的迦特(注六二),圍困這城,強迫約阿施進貢,好叫耶路撒冷免遭同等待遇(王下十二1718)。假如哈薛能夠如此通行無阻,甚而南至迦特和耶路撒冷,他必然已使以色列飽受淩辱了。這種行為顯然始於耶戶統治時期。

    2.在亞述前的淩辱:耶戶統治期間,以色列也在亞述手下受難。事實上亞述在哈薛之前已入侵,因此哈薛的國土較以色列地受害更大。這次事件僅存於亞述的記載中(注六三)。

    當時名噪一時的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即十二年前,亞哈與便哈達在誇誇加入十二國聯軍,奮力對抗的那一位。到目前為止,他第十六次橫渡幼發拉底河,從事軍事活動。他一帆風順地率領大軍直逼大馬色,雖然並未實際的攻取它,卻使城中遭受很大的損害,其後他繼續強迫以色列的耶戶大量進貢(注六四)。一八四六年在寧若(Nimrud)發現的著名黑色方尖塔(Black Obelisk)(注六五)上,撒縵以色列出貢物的名稱,並以半浮雖圖描繪以色列王跪伏於地,謙卑順服地呈獻貢物。雖然撒縵以色並未聲言他曾在以色列肆意摧毀,但他所要求的貢物,數量之多,簡直是一種侮辱,並且在經濟壓力上也令人難以喘息。三年後(注六六),撒縵以色再度捲土重來,作普遍性的侵略,並且再度獲勝,但是詳情則不明。約三十年內,亞述軍兵不再犯境,使哈薛可以恢復元氣,有足夠的力量加害以色列,正如前述的。

    3.耶戶軟弱的原因:大體而言,整個故事經已提示,耶戶無能更有效地保衛國家的某些因素。其中一個較重要的原因是,他在血腥整肅暗利家的時候,橫殺了無數的領導精英。耶戶在這次的流血事件上超越神所意願的,不分皂白地消滅許多可能性的助手,特別是在那斯列和撒瑪利亞的朝廷官員。有經驗之士是難以迅速地補充的。另一個原因是,他那些隨員目睹那兇殘的流虛事件後,也拒絕予以合作。因此,他大概要與不少貌合神離的人同工。更進一步的,因為整肅的後果,歷年來與猶大和腓尼基的聯盟便告中斷。猶大因亞哈謝王及其親屬之死而脫離關係(注六七),腓尼基則以巴力美軍刻祭司被殺為藉口。但可能最為重要的是,耶戶本身缺乏能力。或許他的戰術十分高明,因為他是約蘭手下的將領;但卻缺乏外交手腕和判斷的能力,從他鹵莽地殘殺前任的政權可見一般。這一切的因素,固然都在神的控制之下,因為他容許這個國家經歷刑罰,正如祖先前向以利亞宣告的(王上十九1517)。

三、約哈斯  主前八一四~七九八(王下十三19

    約哈斯繼承父親耶戶執政十七年。除了有關更進一步地臣服哈薛外,沒有提到他的統治情形。另外記載的一件事情是,他尋求神的幫助,以對抗哈薛。神賜他一位「拯救者」(王下十三5),然而不可思議的,這位拯救者竟然是亞述三亞大得尼拉力三世(Adadnirari3 主前八一○~七八三)。他在約哈斯統治期間登基。他確曾成為以色列的「拯救者」,因他在主前八○三年(注六八)進攻掃蕩大馬色,使以色列脫離亞蘭的轄制。無可否認的,以色列和推羅、西頓、以東及非利士都被逼進貢,但卻免受大馬色的蹂躪。亞蘭國既飽受摧殘,元氣大傷,以色列便能夠長遠地邁向壯大的路了。

四、約阿施  主前七九八~七八二(王下十三1025;十四1516

    約哈斯逝世後,他兒子約阿施繼位。在他的治下,以色列在這條復原的路上,迅速地闊步跨進。登基後不久,以利沙應許約阿施軍事地位上的復興。以利沙已經是一位老人了,他召見新王,並預言要戰勝大馬色。他吩咐約阿施以箭打地。王按吩咐而行,但只敲打三次;以利沙指責他沒有多敲打,因為他可以按著敲打的次數擊敗大馬色。然而,他仍可三戰三勝。在未來的歲月中,約阿施經歷預言的兌現,他並且收復先前被大馬色所奪取的以色列城邑(王下十三25)。

    約阿施的軍力也足以抵抗猶大王亞瑪謝(Amaziah)的襲擊(王下十四814)。事實上,他足以重創亞瑪謝。這件事下章將更詳細地討論。

    另一項更重要的是,約阿施指派他的兒子共同攝政。約阿施執玫共十六年,但在第五年的時候,耶羅波安二世就被任命為攝政王了(注六九),其中的原因可見于約阿施與猶大的戰爭中。在參與戰事以前,他將兒子安置在寶座上,以便出征時,耶羅波安能代他執玫。顯然約阿施預料這次的戰役是耗時的努力(注七十)。

五、耶羅波安二世  主前七九三~七五三(王下十四2329

    耶羅波安二世是耶戶系列第三位元登上王位的後裔,他被證實為以色列最英明能幹的統治者之一。在他的治下,以色列躍至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地中海沿岸一帶的當然領袖。聖經沒有提到使他有此成就的一些戰役,但最後的成就可以看出此事實。耶羅波安竟能恢復在東方和北方的疆界,大致上與大衛和所羅門帝國時代的疆界所差無幾。聖經明說,他擴展以色列北方的地界至「哈馬口」(王下十四25),與形容所羅門北方邊界的話語相同(王上八65)。又說「他收回大馬色和先前屬猶大的哈馬」(王下十四28),先前顯然是指大衛與所羅門的時代,因為自此以後,這些城邑再不隸屬以色列了。我們或許觀察到,這一種比較的參照方式,暗示以色列與各城邑之間,已恢復了先前有的關係。另一方面,耶羅波安既控制了大馬色,必定也收復了先前哈薛所奪的外約但。以色列恢復從前廣闊的疆界後,便成為地中海東部最強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了。耶羅波安二世這個名字必定是聞名遐邇,眾望所歸的。

    至少有三個因素導致以色列的地位有如此顯著的改變。第一、如前文所述的,原為群龍之首的敵人大馬色,被亞大得尼拉力三世的襲擊削弱了。第二、約阿施,尤其是耶羅波安二世,都是精明能幹的統治者;關於約阿施,從他成功地戰勝猶大可以說明(王下十四814,代下廿五1724);關於耶羅波安,剛描述的成就可以說明。第三、亞述若力量許可,必定干預;但現在卻如大馬色一樣,陷於極度的低潮。衰敗的原因是受北方烏拉圖國(Urartu)日漸頻繁的攪擾,加上內在紛爭和接二連三的庸君(注七一)。在他們的治下,亞述幾乎丟失所有在幼發拉底西部的據點,並且無能阻止遠方以色列的領土擴張計畫。

六、主前第八世紀的眾先知

    自摩西時代,以色列中已有先知(注七二)。其中有撒母耳、拿單、迦得、亞希雅、以利亞和以利沙較為顯要。許多其他的先知曾經存活,他們的影響力也頗值得注意。他們主要是針對個人特殊的罪行,特別是君王的,因為他們處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位。然而,在第八世紀,所採用的方法有所更改(注七三)。雖然先知的基本資訊,仍然是傳講遵守耶和華律法的必須性,但開始較以國家為單位,整體性的向百姓發言;而且所指責的,是國家的罪,非個人的罪;更進一步的,許多先知不單口傳,並開始書寫他們的資訊。結果,先知文學問世,它們構成舊約重要的一部份。

    在這些有著作的先知中,有三位在耶羅波安二世的統治時期,當職事奉。一位是約拿(Jonah)(王下十四25),他被差往亞述大城尼尼微宣教。他抵達尼尼微,帶來該地居民的悔改,其時可能就是剛才論及的亞述衰敗時期。因為這種光景比較富強的光景更有助於悔改。當時不單有政治與軍事上的難處,更有一連串的時疫蔓延當地,導致大量的死亡。除此以外,主前七六三年六月十五日太陽全蝕,產生廣泛而錯綜複雜的驚懼感(注七四)。在這種氣氛之下,約拿所傳遞的關於尼尼微即將滅亡的資訊,果效奇佳。因此百姓所表現的不平常之悔改,也不難明白了。

    其他兩位先知是阿摩司(Amos)和何西阿(Hosea),前文早已提及。阿摩司是提哥亞(Tekoa)的一位牧人。他是猶大公民,但在「耶羅波安在位的時候」(摩一1),奉差遣上以色列,傳達神的警告。以色列的公民何西阿也是在「耶羅波安做王的時候」(何一1)說預言。何西阿開始傳道的日子,可能稍後於阿摩司,因為他自述工作的時期是從烏西雅(Uzziah)、約坦(Jotham)、亞哈斯(Ahaz)到西希家(Hezekeah)等猶大王的治下(注七五);而阿摩司只提及烏西雅。耶羅波安治下普遍的富庶,帶來奢侈、閑懶與罪行,這三項都是眾先知眾手所指的(注七六)。何西阿大部份的資訊,是根據他婚姻上慘痛的經歷,因為他遭那位行為不檢的妻子遺棄,他將她的不貞比喻以色列人對神的態度(注七七)。

七、撒迦利雅  主前七五二(王下十五812

    耶羅波安的兒子撒迦利雅繼位,成為耶戶皇族第四位登上寶座的。然而他執政時間短暫,六個月後便被他的繼承者沙龍(Shallum)刺殺(注七八)。除了記載他在但與伯利恒繼續奉行耶羅波安那種假宗教外,撒迦利雅也是無善可陳的。他可能不及他父親英明,這就是刺殺能夠成功地策劃進行的原因之一。

 

第五節  以色列的衰敗

主前七五二~七二二(王下十五13~十七41

 

    耶羅波安二世的統治,是北方以色列一段光輝的日子。但他兒子逝世後,國家的勢力與地位更急轉直下。這一段衰敗時期結束於主前七二二年,撒瑪利亞失陷於偉大而善戰的亞述手中。

一、沙龍  主前七五二(王下十五1315

    沙龍刺殺撒迦利雅後,自立為王,建立了以色列第六代統治王室。但他只執玫一個月,便遭米拿現(Menahem)報復性的殺害。米拿現可能是撒迦利雅屬下的軍事領袖。聖經並沒有進一步記載沙龍的事。

二、米拿現  主前七五二~七四二(王下十五1622

    米拿現自立為王后,成立以色列第七代統治王室。他執政了十年。他在撒瑪利亞篡殺沙龍的時候,聖經描述他來自「得撒」(王上十五14)。言下之意他在得撒已是當權人物(注七九),可能是耶羅波安二世差派的。殺死沙龍後,他不僅為撒迦利雅報了仇,也達到他僭取王位的野心。然而可能他的所作所為,遭提斐薩城(Tiphsah)(注八十)的反對,因為他一旦登基後,便進行屠殺城中無數的居民。

    米拿現執政期間,地中海各國再度飽嘗亞述的壓力。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3七四五~七二七)算是亞述超群絕倫的強者(與前任諸王成尖銳的對比)。他登基後,便力圖恢復亞述帝國的聲望。他首先旗開得勝地制服南方的巴比倫、北方的烏拉圖;其後橫渡幼發拉底,向西方邁進。在西方也是馬到功成的。每征服一個地方,提革拉毗列色便施行一種與先前諸王不同的政策。從前的王僅滿足於有名無實的管轄和接受貢物,如此叛亂頻頻產生。提革拉毗列色卻將所征服的土地,歸併成亞述帝國的行省,並將有可能煽動叛亂的當地領袖放逐出境。這種政策相當有效,因此後繼君王便照樣實施。

    提革拉毗列色在主前七四三年(注八一)的戰爭中直驅以色列,而米拿現被捲入漩渦(注八二)。他還不能將以色列地歸拼為行政省,但卻向米拿現徵收貢物(注八三)。所苛求的一千他連得銀子,是米拿現向國內的「大富戶」徵收入頭稅籌募的。他要求各人付款五十舍客勒(注八四)。由於這次的進貢,米拿現就能夠「堅定國位」,但卻因此成為亞述王的另一個附庸國(王下十五1920)。

三、比加轄(Pekahiah)主前七四二~七四○(王下十五2326

    比加(Pekah主前七五二~七三二(王下十五2731

 

    米拿現既逝世,他的兒子比加轄自然繼承他。然而他只執政兩年,便在撒瑪利亞的宮中,遭受他的一位軍事領袖比加所殺害。比加自立為王,建立以色列第八代統治王室。聖經說到比加統治二十年之久。然這二十年必須追溯並包括米拿現與比加轄的統治時期,才能協調年代上的問題。比加最後的一年是主前七三二年(注八五),因此,他的二十年始於主前七五二年,即米拿現登基的年代。這樣看來比加只有八年獨自執政。泰利(Thiele)認為,比加從前曾在約但河外的基列地施政,與米拿現和比加轄誓不兩立,後來儲備足夠的勇氣與支援後,便率領五十名基列人橫渡約但河,殺死比加轄攫取王位(注八六)。假如事實果真如此,比加起初十二年的統治只局限於基列地,而米拿現與比加轄相繼地認可他的管轄權。這事說明他被稱為比加轄的將軍之原因(王下十五15),溫格爾(Unger)指出,或許因為米拿現的人頭稅政策,使以色列中蘊釀著一個反亞述暗流,為比加的叛亂鋪路(注八七)。這個見解與事實相符,因為比加在撒瑪利亞登基為王后,的確站在一個強烈反亞述的地怔,並且與大馬色的利汛(Rezin)攜手合作,抵抗這個東方強權。

 

[ 圖十一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戰役 ]

 

    比加獨立統治第六年,主前七三四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再次回到西方,鎮壓這個叛變的聯盟。他是應邀而來的,因為猶大王亞哈斯在耶路撒冷遭比加與利汛圍困(代下廿八58;賽七1及下文)。聯盟國盼望強迫亞哈斯參與叛變,但遭拒絕,亞哈斯且向亞述王求助(注八八)。提革拉毗列色立即應允,並指揮主前七三四~七三二年著名的戰役(注八九)。主前七三四年,他首先沿地中海岸南下,直抵非利士,制服當地的各城,特別是迦薩,顯然要截斷同盟軍從埃及得著任何的援助。後來也許是七三三年,他揮軍邁進以色列,掃蕩全加利利的城邑(注九十),並擄去許多百姓(王下十五29)。最後,主前七三二年他朝向大馬色。可能從開始,大馬色就是他主要的目標。他毀壞這個國家,奪下首都,殺死利汛王。提革拉毗列色並未親自殺死以色列王比加,因為繼承比加的何細亞(Hoshea)代辦了。何細亞顯然是與征服者亞述同流合污,因為亞述王宣稱立何細亞登上以色列的寶座(王下十五30)(注九一)。

四、何細亞  主前七三二~七二二(王下十七16

    篡殺比加後,何細亞開始當政,設立以色列第九代且是最後一代的王室。何細亞即位之時的以色列,已經是地小人稀的了。亞述已經奪去北方(加利利)和外約但,將它們合併為亞述的省份(注九二),只留下約但河西的山脊地帶給何細亞。何細亞本身僅是一個附庸,耶羅波安二世治下以色列的尊榮,已蕩然無存了。即便如此,何細亞再次叛變那令人憎惡的亞述。何細亞當初的歸順,顯然是權宜之計而已。撒縵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繼承其父提革拉毗列色後不久,這次暴亂便應運而起(七二七~七二二)。何細亞愚拙地與埃及立約。這時的埃及軟弱無能,四分五裂,因此無能給予何細亞所需的援助。何細亞既與埃及聯盟,便拒絕繼續每年向亞述進貢。

    在主前七二四年,撒縵以色五世領軍邁進以色列(王下十七36),何細亞出迎覲見,並帶著那些過期的貢物,但卻不能迎合亞述王的心意。何細亞印時被拿,撒縵以色繼續揮軍前往撒瑪利亞,圍困京城,既然以色列王已成階下囚,京城迅速失陷是意料中事,但它卻頑強地抵抗。這次的圍困自主前七二四年相持至七二二年(注九三)。然而,最後,難以避免的事發生了,撒瑪利亞失陷,結束了以色列獨立自主的日子(注九四)。

 

[ 圖十二  巴勒斯坦區的亞述省份 ]

 

第六節  一個亞述的行政省

 

    撒瑪利亞陷落後,一位亞述的總督被派管理這地,使約但河西的以色列地也合併為一個省份,在最後的瓦解前或瓦解的時候,大量的以色列人被擄至亞述(注九五),代替他們的是一群自國外遷入的上層階級份子(注九六)。這種混雜人口的策略,也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權宜之計,為要減少藩屬國內叛變的機會。它在以色列顯然獲得如期的效果,但宗教上受到很大損傷,外邦民族輸入各人的本上神觀及崇拜的方式。結果導致一種混合宗教,同時敬奉假神和真神耶和華(王下十七2941)。人口上的混雜也導致互相的通婚。當時,留居當地的以色列人較多,而外邦的新居民較少。這種雜婚而生的後裔,被稱為撒瑪利亞人。

 

第七節     

 

    以色列王國的壽命,只有兩個世紀,從主前九三一~七二二年。共有十九位君王執政,代表著九個統治王室。八位君王是被刺殺或自殺的。這十九位都不合神的心意,因為各人都在金牛犢中心敬拜,或敬拜更為可憎的巴力。因此,神拒絕賜福。藉著以利亞和以利沙,神警告暗利家轉離巴力美耳刻的滔天大罪。既然他們毫無悔意,刑罰便接踵而至,首先是耶戶毀滅暗利家,其後是全以色列在大馬色的亞蘭人前,信受難堪可恥的羞辱。在耶羅波安二世治下繁榮富庶的日子中,警告再度藉著阿摩司和何西阿臨到耶戶家,評擊當日與物質富裕有關的奸險詭詐,但百姓仍然充耳不聞,神第二次允准國家在強大的亞述面前蒙受奇恥大辱,直至撒瑪利亞陷落,以色列失去獨立自主權,這些事件才告停止。神曾給予以色列悔改的機會,但她無動於衷,神的忿怒便降臨在她身上了。

 

注釋:

 

  一:在曠野,以法蓮支派的數目自四萬零五百人銳減為三萬二千五百人(民一33;廿六37),陣容僅稍勝西緬支派。相反地,猶大支派人數自七萬四千六百人增至七萬六千五百人(民一27;廿六22)。

  二:參考第三章,五四頁,注十二;及第八章,二一二頁,注三六。

  三:當時少有來自便雅憫支派的。按歷史而言,便雅憫支派素來與地方眾支派結連,可能漸漸受制于羅波安;參考第十四章,三七三~三七五頁。

  四:關於發掘的情況,參考R.De Vaux,RB19471952

  五:伯特利剛位於便雅憫支派邊境以北(書十八12),與猶大領土非常相近因此,在耶羅波安的治下,繼承羅波安的猶大王亞比央(Abijam,譯者注:或作亞比維Abijah)曾一度攻陷它(代下十三19),當時耶羅波安可能懊悔不應將這個中心地設置太南邊。

  六:耶羅波安顯然希望這樣能和耶路撒冷的敬拜相同,竭力避免觸怒同情耶路撒冷的份子。因此,Albright認為這些牛只並非代表耶和華,只是百姓可以藉著這些動物,聯想到耶和華具體地站在眾人西前。這種思想,與迦南人腦海中的巴力和哈達(大)一模一樣;參考AlbrightFSAC,二○三、二二九頁。

  七:要瞭解有關神站在動物背上的圖片,參考ANEP,圖500  501522534537

  八:是舊約中「直呼其名」的奇妙預言之一,約在此人開始統治以前三世紀就被提及了。

  九:關於當時的證據及亞蘭人歷史的概論,參考M.UngerIsrael and the Aramaeans of DamascusLcndonJames  ClarkCo.Ltd.,1957),三八~五七頁。溫格爾相信利遜可能就是列王紀上十五章18節的希旬(Hezion),便哈達一世許願的石碑上刻有的名字。

  十:參考本章,三四一~三四二頁。

注十一:關於這次入侵的論述,參考第十四章,三七五~三七八頁。

注十二:拿答可能是耶羅波安的次子,這要看死於重疾的亞比雅是否是長子而定。這件事情並未交代清楚,但卻很有可能性。

注十二:基比頓被認為就是Tell  el-Melat,位Aqir(可能是以革倫)東部三哩,基色以西三哩。雖然而積狹小,地位卻甚為重要;因為二十六年後,以拉王的元帥暗利再度圍攻它(王上十六1517)。參考J.SimonsGTT,二○一、三三七、三五九、五一○頁。

注十四:暗利統治十二年(王上十六23),自亞撒第二十七年(王上十六15)至亞撒三十八年(王上十六29)。關於他在亞撒第三十一年開始統治的記載(王上十六23),必定是指著他獨當一面執政說的。

注十五:關於這塊石碑的論述,參考AlbrightBASOR871942),二三~二九頁;Albright and Della VidaBASOR901943),三○一三四頁。關於內容,注釋及圖片,參考DOTT,二三九~二四一頁;內容與注釋,參考ANET,五○一頁。

注十六:簡短的論述,參考第十章,二六一頁。

注十七:他甚至在年史中炫耀他的殘暴。參考FineganLAP,二○二~二○三頁的引例,取材於Luckenbill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I  sec443447;以及ANET,二七五~二七六頁,或是BartonAB,四五七頁。

注十八:參考他的碑文,ANET,二七五~二七六頁。

注十九:例如亞大得尼拉力三世(八一○~七八二),參考ANET,二八一~二八二頁;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七四五~七二七),ANET,二八三~二八四頁;撒珥根二世(七二一~七○五),ANET,二八四~二八五頁。

注二十:撒瑪利亞山是按它的主人撒瑪(Shemer)命名的,位於示劍的西北部七哩,有三百尺高,是一座孤立的山峰,四面被其他的眾山環繞。因此襲擊者必須從下向上進攻。它的位置具戰略性,因為它控制了南北貿易通道。

注二一:參考A ParrotSameriathe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IsraelEng. tr.LondonS. C. M. PressLtd.,1958)。

注二二:關於內容與論述,參考ANET,三二○頁;內容討論並附有圖片的,參考D0TT,一九五~一九九頁。

注二三:參考列王紀下三章427節有關米沙的叛變,和以色列強迫繼續進貢的努力。參考本章,三四七~三四八頁。

注二四:在列王紀上十六章31節謁巴力被稱為「西頓王」,事實上他的首都是推羅,參考第十二章,三三三頁,注二四。

注二五:可能大馬色的便哈達早已與推羅結盟。在阿勒坡(Aleppo,參考本章,三六四頁,注十五)發現他所立的石碑,是獻給推羅神巴力美耳刻的,可見即使兩國之間並未立約,至少也有一種友善的關係。因此,在暗利與推羅的盟約中,以色列是主要獲益者。

注二六:事實上,巴力崇拜的主要宣導者是那洗別,不是亞哈。亞哈既允准,便當負責任;但那洗別是主要的促成者。巴力的先知是「那洗別所供養」的人(王上十八19),她是命令「殺耶和華眾先知」的人(王上十八4),她也曾發命令恐嚇以利亞(王上十九2)。至於亞哈,在需要忠告的時候,仍然尋求耶和華的先知(王上廿二612),他仿照耶和華的名字,為他的兒女取名為:亞他利雅、亞哈謝、約蘭,然而,當時巴力的名字已相當盛行,在撒瑪利亞發現的許多瓦片,都列有與巴力類同的名字:參考JW.JackSamaria in Ahabs Time:Harvard Excavations and Their ResultsEdinburhClark1929),三七頁。雖然Albright認為這些瓦片的日期是在耶羅波安二世的統治期間,約在亞哈之後一世紀,但可能多年來這些名字都被採用。關於注釋和內容,參考ANET,三二一頁,又DOTT,二○四~二○八頁。

注二七:這位推羅神名叫美耳刻。但美耳刻與舊迦南地的巴力意義相同。美耳刻對推羅人來說實際上是類似巴力的神,因此,在聖經的記載中被稱為「巴力」,也頗為正確。

注二八:百姓對於本地聖職人貝遭外人的陷害之反應,通常較任何其他事物要迅速,那洗別必定是非常有把握,才著手進行屠殺。他們被殺後,她較任何一個時期更能任意而為了。

注二九:參考FineganLAP,一八七~一八八頁。

注三十:這必是便哈達二世,便哈達的兒子。早年亞撒曾邀請他襲擊巴沙,因為在列王紀上二十章34節中,他向亞哈提及他父親在撒瑪利亞的權益,而便哈達一世的父親是希旬,他在建造撒瑪利亞之前早已逝世。UngerIsrael and the Aramaens of DamascusJames  Clark Co.Ltd,,1947),五九~六一頁,採取相反的看法。

注三一:從前自以色列奪去的城邑,現今要奉還;亞哈要求在大馬色據有某些「街道」(可能是貿易地點),正如先前大馬色在撒瑪利亞所享受的權利一樣。但是反常的,沒有要求他們軍隊投降或削減軍械兵力等。

注三二:關於撒縵以色所提供的資料,參考BartonAB,四五八頁;又ANET二七八~二七九頁;DOTT,四六~四九頁。

注三三:參考ThieleMNHK,六六頁,注七,解釋關於同年所爆發的兩次戰爭。

注三四:根據N.Glueck的提議(BASOR92(十二月,1943),即是Tell-Ramith,位約但河東約二十八哩,加利利海以南十五哩。

注三五:列王紀上二十二章44節,和歷代志下十八章1節更進一步的證明這種關係。

注三六:以利亞預言旱災,是直接向巴力美耳刻挑戰,因為它是管理風暴與豐收的。耶和華說不下雨的時候,巴力能否帶來雨水呢?四十二個月之久,百姓知道答案了,因而為迦密山上的求火之高潮鋪路。

注三七:以利亞必須隱退,直至耶和華的真實性衝擊巴力,使百姓印象深刻,並期待迦密山上的求火競賽。

注三八:他必須取得王室的合作,才能保證巴力先知會出場比賽,因為這些巴力先知應這樣的競賽中,沒有什麼利益可得;他向一些可能出席的觀眾保證,他們絕對沒有生命的危險,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理由懼怕那洗別採取報復性的手段。

注三九:觀眾的數目約有一千五百,才能阻止四百五十個巴力先知逃跑(王上十八40)。他們必定是重要人物,且具有影響力。以利亞的目的是要搖撼全以色列,所以必定要求亞哈邀請一些說話有份量的人。

注四十:這種行動本身是令人厭惡的,但卻是必須的。這是第一次除去外邦宗教的行動。這是順從神命令的行動(申十三69;十七27),也是那些觀眾投身于朝夕盼望之宗教改革的一種有計劃之行動。

注四一:耶洗別可以利用這個事實編造故事,將以利亞逃跑的消息遍傳全國。也許她會採取其他的手段,她殺戮那些協助刺殺巴力先知的人。「一千五百人」中,必定有許多人難逃一死的。

注四二:這次是藉著實物教材(風、地震和火,跟著又有微小的聲音)和說話來指責和教導的。「微小的聲音」說明他新任務的性質,與前述之戲劇性的事件相反。

注四三:十年這個數字並未明說,但是可以估計出。被饑荒摧殘的以色列,必須經過若干年的休養生息,才能養精蓄銳地與亞蘭人爭戰;列王紀上二十章的兩個戰役,至少耗時兩年;然後是與便哈達聯盟的誇誇之戰,在主前八五三年,隨之而來的是基列拉末之戰,亞哈戰死其中;後來是亞哈謝統治兩年(但不一定是二十四個月);最後約蘭統治約一年的時間內,以利亞被提升天(王下二113)。

注四四:通常被認為是‘Aqir,位亞實突東北十哩。靠近非利士與以色列邊境的交界,因此,經常輾轉在兩者的手中(士一18;撒上五10;七14;十七52)。當時,究竟是落在以色列或非利士人手中不詳。

注四五:參考本章,三四一~三四二頁。

注四六:第一次是約沙法在基列拉末之戰協助亞哈,且險遭殺身之禍;參考本章,三四三~三四四頁。

注四七:當時已有三國聯軍,因為自約蘭與約沙法繞行死海南瑞後,以東王加入他們的陣容(王下三9)。

注四八:這是一個意義深長的場面:三位元君王無能自助,需要詢問耶和華的先知。耶和華透過先知,指示他們在營地的山谷中挖掘水溝。神降雨後,雨水流入山谷,注滿水溝,使軍隊有充足的清水供應。

注四九:以色列既位於摩押的西北部,米沙便估計他們會自北方入侵。但約蘭與約沙法繞行至死海南瑞後,便進入摩押的南部了。當時米沙仍然懂然不知。

注五十:參考本章,三六五頁,注二二。

注五一:這是假設列王紀下五至八章的故事可能發生於他統治期間。但既然沒有說明時間,一些學者則認為,這些事情發生於耶戶或甚至約哈斯的治下。但是故事的記載位置與次序,卻辯明它們全發生在約蘭統治時期。

注五二:乃縵甚至求帶「兩騾子馱的土」回大馬色(王下五17),目的要敬拜耶和華。在異教徒的思想中,神只與地土是息息相關的,乃縵認為獲得耶和華的地土,就等於敬拜耶和華了。雖然這是一種不尋常的態度。他的作為顯出一種異教徒的無知,但也顯明他的真誠,因此以利沙顯然應允他的要求。

注五三:若能知道是否剛剛悔改敬拜耶和華的乃縵帶領爭戰,是很有趣的。但沒有資料記載。

注五四:與早年撒母耳的負擔相同,從撒母耳到以利沙之間,訓練學校是否繼續,不詳,可能沒有。

注五五:約蘭的屍身被扔在拿伯的田間,是早年亞哈自拿伯手中搶奪的地方,約蘭之死兌現了以利亞的預言(王上廿一19)。刑罰沒有臨到亞哈,因為他曾悔改(王上廿一2729),但卻臨到他的兒子約蘭。

注五六:亞哈謝顯然逃向米吉多,耶戶的隨眾在姑珥Gur(不詳)擊殺他,他抵達米吉多才身亡。歷代志下二十二章9節說,在那時,亞哈謝藏身撒瑪利亞,可能是先到此地,再往西北方的米吉多。詳情不清楚。

注五七:這些人不可能是亞哈謝的直系兄弟,因為他們早在非利士人與阿拉伯人的襲擊時被殺(代下廿一1617)。

注五八:耶戶的態度說明他尊重此人。約拿達忠於耶和華,而且生活嚴謹。他成為利甲族的族長,這是敬虔的家族,他們謹守規條,若干年後的耶利米相當敬佩他們(那卅五119;參考代上二55利甲族的身份)。

注五九:阿摩司與何西阿的寫作特別證實此事,二人皆是以色列的先知,他們描寫耶戶執政後五十年的情形。所提及的惡習,在耶戶時代已經存在了。

注六十:撒縵以色三世的碑文證實了這個時間。在他第十四年(主前八四五年)的一塊石碑中,他提到哈大底謝(便哈達二世)仍然是大馬色的王;第十八年的(西元前八四一年)一塊石碑中提及哈薛,也就是說哈薛在八四五與八四一年問登上寶座,而根據碑文內容的記載方式,他可能就在八四一年前登基的。

注六一:他只能擁有騎兵五十、戰車十輛、步兵一萬,與亞哈率領赴誇誇的二千輛戰車成為尖銳的對比。

注六二:迦特原屬非利士,但羅波安將它列入防禦城的名單內,可見當時,或甚至到如今,它是屬於猶大的(代下十一8)。哈薛可能與非利士人聯盟,從猶大手中奪去迦特,因為在烏西亞期間,迦特似乎又落在非利士人的手中了(代下廿六6)。

注六三:這記載是撒縵以色三世所遺留下的。關於他的碑文,參考ANET,二七六~二八一頁。

注六四:撒縵以色也列出其他進貢的兩個城邑推羅和西頓。

注六五:這根四面形的黑色石灰住子高六尺半,有五行半浮雕繪圖,四面刻有楔形文字書寫的解釋。在某一面的第二行刻有耶戶,是唯一現存的以色列王的雕像。這個四方尖塔現保存于大英博物館內。關於內容,參考ANET,二八○頁;圖片,參考ANFT,三五一~三五五圖。

注六六:內容在ANET,二八○頁。當時是撒縵以色的第二十一年。

注六七:亞哈的女兒亞他利雅,曾與約蘭成親,她用詭詐的手段奪取王位,在猶大攬權。事實上,猶大退出聯盟是有益無損的,但以色列顯然在經濟與軍事上都遭受損失。

注六八:關於亞大得尼拉力三世,參考ANET,八一~二八二頁;又DOTT,五○~五二頁。在襲擊的當兒,哈薛的兒子即繼承人便哈達三世已登上大馬色的寶座了。

注六九:數段經文比較之下,我們可以看見事實果真如此。根據列王紀上十四章23節,西元前七八二年,耶羅波安二世在猶大王亞瑪謝第十五年登基。但列王紀下第十五章1節所說,猶大王亞瑪謝的繼承人亞撒利雅在耶羅波安第二十七年的時候,開始執政。這一年就是西元前七六七年。若這年是耶羅波安第二十七年,那耶羅波安是在西元前七九三年開始統治的,當時是約阿施統治的第五年。意思是說,列王紀下十四章23節是自他獨自當政時開始計算的。參考ThieleMNHK,七七~八一頁。

注七十:不單單約阿施與猶大之戰所費的時間是這種共同攝政開始的原因,列王紀下十四章1516節對約阿施統治的尾聲又提到此戰役(第一次記載在列王紀下十三章1213節),這比較不尋常。第二次的記載緊隨這次戰爭之後(王下十四814),在攝政時期發生的戰爭似乎是導致攝政的原因之一。關於類似的論述,參考ThieleMNHK,八四~八五頁

注七一:他們是撒縵以色四世(主前七八三~七七三),亞述但三世(Asshur-dan III主前七七三~七五四),和亞述尼拉力五世(Asshur-nirari V,主前七五四~七四六)。

注七二:摩西自稱先知,並且預言要興起像他的人(申十八1522)。

注七三:可能在第九世紀的後葉,俄巴底亞與約珥已興起服事了,雖然他們只是猶大的先知。

注七四:參考A. T.OlmsteadHistory of Assyr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3)一六九~一七四頁。

注七五:意思說,為期最短二十五年,最長超過一百年,後者沒有可能性,要看他在烏西雅治下甚麼時候開始工作,而在希西家治下持續多久。

注七六:摩二68;五1012;六18;八46;何二1423;四161319;七4

注七七:何二213;三15。撒瑪利亞的瓦片文也見證以色列民對神不貞。這些瓦片文推定為這時期的(參考本章,三六五頁,注二十七)。而瓦片上大部份的名字與「巴力」複合,可見仍然有不少人對這個外邦神只效忠,雖然耶戶似乎已自國中剔除這種宗教了。

注七八:與阿摩司(七9)的預言吻合。

注七九:參考本章,三三七頁。

注八十:位置不詳,可能就是Thapsacus城,位於幼發拉底河西岸,但與故事不協調。這座城邑距離撒瑪利亞不遠。

注八一:這次戰役的日期通常推定為主前七三八年,但泰利(Thiele)小心研究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事蹟後,有力地提倡主前七四三年之說。參考ThieleMNHK,第94115頁;MUngerIsrael and the Aramaeans of DamascusLondonJames Clark & Co. Ltd.,1957),九七頁。

注八二:同年提革拉毗列色遇見一支西北聯盟軍,猶大王烏西雅(亞撒利雅)是領袖。參考第十四章的論述。

注八三:提革拉毗列色另列其他進貢的君王,包括HummuhKishtashpi,大馬色王利汛(Rezin),推羅王希蘭(Hiram),KueUrikki,迦基米施王(Carchemish Pisiris GurgumTarhularaMelidSulumal。內容參考ANET,二八三頁;DOTT五四~五五頁。

注八四:一他連得相等於三千舍克勒,因此六千人要繳納課稅。總額超過一百萬美元。參考M.Unger,見前,一七五頁,注五八。

注八五:列王紀下十五章30節和十七章1節提到比加的最後一年,何細亞的第一年,猶大的亞哈斯第十二年和猶大的約坦第二十年,都是同一年,因此,與猶大王互相關連,那一年是主前七三二年。提革拉毗列色的公告也證實此事(參考DOTT,五五頁),他廢掉比加,立何細亞代替他。這事發生於他在七三四~七三二年內的西方戰役中。參考第十四章關於猶大王亞哈斯和約坦之日期的論述。

注八六:泰利MNHK一二四頁及下文;又參考H.G.Stigers,“The lnterphased Chronology of JothamAhszHezekiah and Hoshea”,BETS9Spring,1966),八四~八六頁。支持這個看法的理由如下:①比加刺殺比加轄的時候,有一群基列人與他同在(王下十五25);②遭米拿現所殺的沙龍是「雅比的兒子」(王下十五13),因此暗示他有基列雅比的背景。當沙龍被米拿現暗殺後,基列雅比只會支持比加而不會支持米拿現的;③米拿現向提革拉毗列色進貢,為要「幫助他堅定國位」,可見他有比加與他作對,而比加則企圖從他手中奪取此地;④比加不敢過早搶奪撒瑪利亞的王位,與米拿現因進貢獲得提革拉毗列色的支助的事實相謀合;⑤自比加奪得撒瑪利亞後不久(賽七1及下文),他與大馬色的利汛便建立友好,可見當比加僅統治靠近大馬色的基列地時,就已建立了基列——大馬色的和約了。

注八七:M.Unger,見前,九九頁。

注八八:參考第十四章,三八九~三九一頁。

注八九:關於碑文內容,參考ANET,二八三~二八四頁。更完整的碑文參考Luckenbill 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6),I777779節。

注九十:考古學的發掘顯示出這次的蹂躪,特別在米吉多,第三層(參考WrightBAR,一六四頁),和夏瑣的第六層,其中一塊瓦片刻有比加,pqh的名字(參考YadinBA19〔二月1956〕,pp21120〔五月1957〕,pp344721〔五月1958〕,pp304722〔二月1959〕,pp220)。

注九一:參考ANET,二八四頁關於內容的論述。

注九二:大馬色的領土也曾被合拼;參考BrightBHI,五七~二五八頁中的論述及參考書籍。

注九三:聖經說從何細亞第七年至第九年(王下十七6;十八910)。更準確地估計,何細亞登基的那一年是七三二或七三一年,因此,被圍困的年日是七二五或七二四至七二三或七二二年。參考泰利MNHK,一四一頁及下文。「三年」(十七5;十八10)可指一整年和前後兩年中的一段日子。意思是說,圍困的日子最少有十四個月。

注九四:雖然撒縵以色五世的繼承者撒珥根二世自稱,當撒瑪利亞陷落的時候,他是統治者(參考ANET,二八四~二八五頁,或DOTT,五八~六三頁中的內容),但有幾個理由說明這是吹牛,而當時撒縵以色仍然執政:①列王紀下十七章16節記載撒縵以色攻陷撒瑪利亞;②撒珥根早期的公文隻字不提他曾攻取撒瑪利亞,只有第十五年和十六年中的Khorsabad texts才有記載,這個檔目的是顯示他的功績;③撒珥根在主前七二二年十二月才開始執政,這時距離何細亞的第九年已有九個月了。關於此事的論述,參考ATOlmstead.“The Fall of Samaria,”AJSL2119041905),179182頁,泰利(Thiele),MNHKpp141147;溫格爾(Unger),見前,106108頁;H.Tadmor,“The Campaigns of Sargon II of AssurA Chronological-Historical StudyJCS121958),39頁。

注九五:撒珥根記錄下二萬七千二百九十俘擄,數目若是正確,必定是自撒瑪利亞本部失陷後才被擄的。更多被提革毗列色和撒縵以色擄去。

注九六:根據列王紀下十七章24節,這些人是自「巴比倫、古他(Cuthah)、亞瓦(Avva)、憫馬和西法瓦音(Sepharvaim)遷入的,這些地區廣泛地分佈在亞述境內。── 吳理恩《以色列史綜覽》